為什麼製造業必須成為國家戰略

為什麼製造業必須成為國家戰略

來自專欄 知識自動化

本文以美國製造業的歷史及現狀為案例,揭示了製造業在國家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製造業必須成為國家戰略」的觀點。通過分析全球製造業面臨的挑戰,解讀了其時代意義,提出了應對手段,對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國際貿易的深刻見解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

製造業,國家經濟之命脈

首先,衡量其對一國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力,製造業可謂舉足輕重。以美國為例,製造業GDP佔到國家總GDP約12%。其中,如單列出口部分,製造業所佔比例則高達59.8%(見下圖)。

圖 | 2014-2015年美國出口商品情況?

出口商品總值為13350億美金;製造業商品出口總值為7979億美金,佔總值59.8%。(數據來源:Census Bureau, Foreign Trade Division)

其次,製造業對國家的投資回報率達289%,其他行業難與之比肩。即,在美國,當製造業每使用1.00美元的投資,整個國家及社會可獲益2.89美元的經濟回報。與其他行業的回報率對比,製造業名列前茅。(數據來源: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s)。

其三,拉動就業,製造業有強大的崗位倍增係數。每增加1個美國製造業裝配線上的崗位,便能刺激供應鏈增加6個崗位;在製造業外的其他行業再另添3個崗位。也就是說:整個國家社會經濟層面,總共添加的崗位數達到10個。如此之高的崗位倍增係數,在其他行業實不多見(部分數據來源:MAPI)。信用研究公司ECONorthwest 2017年曾對英特爾公司崗位進行調查,結果部分證實上述結論:英特爾公司安裝線上每增加10個崗位,就能帶動在製造外其他行業中添加31個工作崗位(數據來源:huffingtonpost)。由此可見,製造業確實攸關國計民生,必須以國家戰略的高度視之。

其四,製造業孵化創新,創新推動未來GDP。美國科學基金會(NSF)與工程統計中心企業R&D創新調查部(BRDIS)的數據顯示:2015年美國專利局總共批准了61000項專利,其中61%來自高科技製造業領域,25%來自中高技術製造業領域。換句話說,製造業領域貢獻的專利數達到總專利數的86%(見下圖)。製造業當之無愧是創新的搖籃。

圖 | 2015年美國製造業創新專利數量(單位:千項)?

其中高科技製造業領域共37000項專利;中高技術製造業領域共14000項專利;其他製造業領域共10000項專利。(圖片來源:NSF)

現在已經普遍認識到,創新是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來自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數據也支持了以上觀點。2010年,美國喬治亞州數百家企業中,將創新作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公司賺取的利潤,是那些將價格戰作為競爭手段的公司的兩倍多(見下圖)。

簡言之:製造業孵化了創新,而創新推動了GDP,可謂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圖 | 2002-2010年,採用不同商業競爭戰略企業的利潤比較(單位:三年年均回報率;%)?

圖中綠色表示將價格戰作為競爭策略的企業的回報率;藍色表示由創新策略主導的企業的回報率。注意到,2010年創新政策主導企業回報率約14%,而低價競爭策略主導企業回報率只有約6%,前者比後者高出兩倍有餘。(數據來源:Georgia Manufacturing Survey 2010; Georgia Manufacturing Survey 2008)

穩定製造業,鼓勵創新,除了直接為企業帶來盈利,它還背負著更為深遠的歷史使命。當我們展望未來,業界普遍認識到,當下這種生產率和勞工數量齊頭並進的時代即將過去。2015年麥肯錫諮詢公司的預測顯示:在未來的50年中,對GDP增長有著一半貢獻的勞工數量增長將逐步趨於停滯(見下圖)。屆時,全世界各大經濟體的GDP增長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環境下,只有創新才能彌補勞工數量的空缺,才能突圍困局,維持有效的GDP成長。考慮到製造業創新大戶的身份,可以斷言,哪一個國家能擁有生機勃勃的製造業,擁有創新活力,那個國家就將走在未來經濟發展的前頭。

圖 | 接下來50年,世界生產率和勞工數量的預測?

在過去的50年中,生產率提高了1.8%,勞工數量增加了1.7%;然而接下來的50年中,勞工數量增長率預計將降至0.3%(數據來源:Global Growth, McKinsey January 2015)

數據說話:對美國製造業困境的反思

反思之一:美國工廠持續的「出國熱」,使本國製造業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不少人以為,美國只要守住高科技產品在本國生產,哪怕將傳統製造業工廠全部轉移到國外,也不會影響國家的整體經濟。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支配了美國的產業政策,造成的嚴酷現實是:高科技陣地自身,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悄然丟失。請看來自美國國家數據局的統計結果:美國高科技產品在2001年進入貿易逆差(見下圖)。

圖 | 1990年-2017年間,美國貿易出口進口貿易差(單位:十億美元)?

其中紅線代表高科技產品的貿易差;藍線代表總產品的貿易差;黃色線代表高科技產品貿易逆差佔總逆差的百分比。由圖可見,高科技產品於2001年由貿易順差轉為貿易逆差。(數據來源:Census Bureau, Foreign Trade Division)

這背後的原因之一是,大規模的傳統製造業「出國」,破壞了美國製造業系統的生態平衡。源頭活水枯竭,導致高科技產品的生產也不得不投入遷徙「出國」的潮流,尋找能夠生存的新綠洲。例如, 製造業生態圈中的技術勞工在產品生產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即使是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也只能通過技術勞工的知識和經驗,其合格產品才能在生產線的下游誕生。但是,在如今的美國,這個群體一直在萎縮。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先生在2018年1月曾表示: 「要想在美國重新建立起足夠的技術勞工群體很難,不是不可能,而是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於是,在美國常見的一個現象是,所謂「高科技產品」剩下的只是idea和設計圖紙,產品卻不知所蹤。圖5數據顯示,受政策慣性的影響,高科技產品貿易逆差佔總貿易逆差的比例還在繼續擴大。

對於國計民生,美國製造業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後果是殘忍的。自2000年到2010年間,大約有六萬家美國工廠倒閉;製造業在職人員數量從1700萬減少到1100萬(見下圖)。聯繫前述 「製造業崗位倍增係數」 ,隨之而來的就業冬天便不難想像了。至此,由製造業基地 「工廠」 的流失,到產品的銳減,技術工人群的萎縮,完成了一幅製造業生態環境慘遭破壞的圖畫。

圖 | 1962年-2010年間,美國製造業崗位數(淺藍色線)和其站總崗位數的比例(深藍色線)

可見製造業崗位一直在減少,佔總崗位比例更是銳減。(數據來源:AMP Steering Committee based on data from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反思之二:中小製造業公司獲取投資難,間接影響國民就業。美國的製造業可以根據其規模分為三類:大型跨國企業、中小型企業、新創企業。其中,從事相對傳統的加工製造的中小企業地位最重要,也最難獲得投資。他們的創新研發和擴大再生產由此受到局限。從國家層面上來看,這對於美國的社會經濟生活是相當不利的。現實是,近年來,美國的跨國大公司紛紛出現裁員潮,而新增的就業機會恰恰來自這些中小型企業。

這樣的危局,美國政府並非視而不見。2015年,美國白宮和商業部聯合發表了一篇名為《供應鏈創新:強化美國的小型製造商》的報告,其中強調: 「如果中小製造業公司沒有辦法做創新,這將是國家的一個危機。」 該報告的數據指出,一個終極產品70%的價值由中小製造業公司創造,大型公司只創造了剩餘的30%。這強有力地說明了中小製造業公司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

在企業功能日益細化的今天,全球各個龐大的經濟體就好比一列列飛馳的磁懸浮動車。提供動力的不再僅僅是火車頭(大型企業),而是每一節車廂(中小型企業)。有了中小型企業的蓬勃發展,才能保證產業鏈的高效:便捷的技術更新、盈利的增加、新崗位的增添。(便捷的技術更新指:周期短、成本低的技術更新,這是中小企業創新的特徵之一)。

中小製造業公司在爭取民間投資時,面臨的困難可謂四面楚歌。首先,相對大公司,中小型公司一般沒有財力和人力去長期運籌投資;其次,整個製造業在投資領域均不太受重視。麻省理工學院在2016年發表的數據中顯示:只有區區5%的風險投資是投向了工業和能源領域。大部分風投都去向了軟體、IT服務、娛樂、生物等產業(見下圖)。能夠改變這一現狀的,只能是國家政策扶持。國家政策若能支持中小企業將是對社會和國民最好的饋贈。

圖 | 2015年美國風險投資的去向?

其中投入能源及工業領域的風險投資(深綠色)佔總投資數量的5%。(數據來源:P. Singer, MIT)

反思之三:人工成本高並非美國製造業發展的障礙。在這裡,希望能夠通過美國製造業與德國製造業之間的對比,來澄清一個「謠言」。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美國之所以會長期處於製造業貿易逆差,本國人工成本過高是罪魁禍首。然而,這個看法不過是人云亦云,並不確實。製造業強國德國就是一個人工成本極高的地方。數據表明,德國勞動力的人工成本高出美國30%-60%之多。然而,德國製造卻長期佔據貿易順差的地位,屹立不倒。

故而,勞動力成本高並非導致美國製造業困境的關鍵因素。國家政策、市場機制、資源調配才是根本問題所在。

反思之四:沒有製造業優勢的國家,必將與創新漸行漸遠。在生活方式變化多端的今日,世界科技創新和生產製造正在默默的轉變著彼此的角色。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是「在這裡創新,就在這裡生產」的時代;後來發展成為「在這裡創新,到那裡去生產」;而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這樣的格局已經變成:「在哪裡生產,就在那裡創新。」 當然,就如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我們也不排除:「在哪裡創新,就在那裡生產」。最關鍵的是:無論誰是因誰是果,還不都得發生在雞窩裡嗎?一個國家失去了製造業,猶如失去了雞窩,不但不能維繫生產,也不能孵化出創新。因此,我們認為:製造業是創新研發生態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製造是提高經濟回報率的最強大引擎,是國家社會財富的聚寶盆。

綜上所述,從美國的製造業歷史和現狀中不難看出:製造業衰退必將導致國家層面的危機,它會破壞整個經濟生活的生態環境,使高科技產品失去後援,使創新失去動力,而由此造成的就業機會的流失,最終將使社會經濟生活蒙上濃濃的陰霾。

美國製造業面臨著種種困境,出路何在呢?我們亟需探討製造業衰退的肇因,通過反省來尋找浴火重生之路。根據來自美國馬里蘭大學著名的Inforum模型推算,美國製造業東山再起尚存一線生機,那就是從政策、基建、勞動力等方面著手開始革新。

新書推薦

尋找製造創新的奧秘?《美國製造創新研究院解讀》上架啦。涉及14個先進位造領域的產業藍海,一一深度呈現。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製造創新步伐,布局先進位造示範城市,加速產學研轉化,積極運營創新中心。他山之石,盡在京東、噹噹、亞馬遜、淘寶等各大網站一搜可見。

item.jd.com/26190412219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 者:王緒斌 (Ben Wang)(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製造研究院院長,美國國家科學院材料與製造委員會(NMMB)主席)

編 審:孟采菽(《知識自動化》主編)

感謝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製造研究院王緬在本文編輯過程中的支持


推薦閱讀:

製造業可以專心賺製造業的利潤,利潤也相當可觀,秘訣是加快周轉;
在製造業當影子it
智造轉型 | 水泥工業發展現狀及兩化融合重點舉措分析
莆田鞋革廠的歷史變遷
日本老牌製造業之殤:「東芝」神話的破滅

TAG:製造業 | 國家戰略 | 美國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