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紅毯!好好一個電影節,然而…

戛納紅毯!好好一個電影節,然而…

來自專欄 金枝金融

從月初就開始大範圍刷屏,全球矚目的戛納電影節,開到今天已經接近尾聲了。

一聊到戛納電影節,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走紅毯啊、假摔啊、哪個哪個女明星這種話題,好好的辦個世界級高水準的電影節,一打開社交媒體,以為是北京電影節分會場呢。

別聊走紅毯了,據說戛納這條紅色小地毯,一共才60米。正常成年人的步速一般是1.5m/s,也就是說,40秒就走完的一條地毯,愣讓大家走出了長征的感覺,也是相當勇猛了。

話說,戛納電影節確實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了,紅毯這趴只是裡面一個很小很小的開胃小菜,關於它的故事可遠比那些女星的裙子和摔跤的姿勢精彩的多。

比如,你知道為什麼世界上最頂尖的電影節選在法國南部這麼一個人口不到一萬的小鎮,而不是那些有錢有勢的電影生產核心城市嗎?

你知道三大電影節的誕生和國際政治有什麼不可描述的關係嗎?

歐洲三大電影節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為什麼奧斯卡會排斥歐三的獲獎電影?

本期的年講歐洲,帶你看一場不一樣的電影節。

電影節,動機不純的誕生

電影節的出現,一開始並不單純是為了藝術。

歐洲大陸這片土地,孕育了最早的電影,也是電影節的發源地。

世界公認的電影誕生的時間是1895年12月28日。那天,法國大叔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第一次公映了自己拍攝的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

當時的短片內容比較簡單,比如《里昂的工人離開工廠》《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卻是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事件。

《里昂的工人離開工廠》資料圖

自然而然的,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生產中心。然而受到一戰影響,19世紀末20年代初,法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電影業停滯了。

就在這個時間,美國百姓卻在一片祥和氣氛中,接受了電影這種大眾娛樂形式。電影起先在歌舞遊樂場內放映,隨後很快進入了小劇場。世界電影中心在這個時間由歐洲轉向了美國。好萊塢電影也是在這個時候興起的。

那麼歐洲三大電影節又是緣何而起呢?

歐洲三大電影節,指的分別是:

  • 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 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

這三個電影節是全球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著名、最權威的。其中,戛納電影節又比其他兩位更有影響力些。

但它們的誕生故事,卻印有深深的時代烙印。

● 法西斯控制的電影節 ●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是義大利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它誕生於1932年8月。

對歷史時間比較敏感的讀者這時候應該看出些什麼。1932年正是義大利法西斯執政期間,這個電影節最初也是在義大利的法西斯獨裁者墨索尼里的操縱下一手創辦的。

它表面說是為了提高電影藝術水平,但實際上,當時更多的變成了宣傳法西斯的有力工具。在很大程度上,義大利法西斯藉由電影告訴民眾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這樣政治意圖明確的行為,很快就暴露無遺。

1937年,講述墨索里尼政府的《女人與海》贏得了墨索里尼杯;

《女人與海》(Scipio Africanus,1937)

1938年,萊尼·里芬斯塔爾執導的《奧林匹亞》和《空軍敢死隊》共同獲得當年的墨索里尼杯,而明顯質量更優的《大幻影》卻遭到冷遇。

▲《奧林匹亞》(1938)海報

(當年希特勒進行種族清洗,強制規定「任何患有遺傳疾病的人都將接受外科手術絕育。」而《奧林匹亞》中,雅利安人的完美身體正是對這種政策的一種側面擁護。)

事實上,英美評委在給這兩部電影頒獎前就離開了電影節,他們認為《奧林匹亞》作為一部紀實電影甚至沒有資格參評。

● 戛納電影節的起源就是倆字

不服!

於是,1939年夏天,為了反抗德國、義大利高漲的法西斯主義氣焰,英、法、美三國聯手創立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當時第一屆電影節全名只是「國際電影節」。

還請來前文提到的,在巴黎大咖啡館放電影的路易·盧米埃爾擔任第一屆「國際電影節」主席。

而說到選擇地點,因為電影是比較容易複製的藝術作品,所以在選址時,就開放很多。這個機會被法國風景宜人的旅遊城市,把電影節開在這裡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當時時間定在9月1日進行到9月30日。但是,人們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

在電影節第一天,希特勒入侵波蘭。9月3日法國、英國對德國宣戰。電影節隨即宣布取消。《巴黎聖母院》成為了這一天唯一公開放映的電影。

《巴黎聖母院》(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1939)

再次恢復就到1946年9月了。在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下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再次舉辦了戛納電影節,這也是實實在在的第一屆。

講完威尼斯和戛納電影節的出生故事,那柏林電影節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 柏林電影節:一個冷戰的產物 ●

柏林電影節說來比前面二位晚一些,不過無獨有偶,它也和政治環境脫不開關係。體會一下它的原名,你可能可以猜到一二——「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二戰結束後,美、英、法三國佔領德國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第一屆柏林電影節的舉辦時間是在1951年6月份,而對它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

所以,柏林電影節的誕生,其實完全是一個冷戰產物。它的氣質從出生開始,就和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不太一樣。

電影作為一種可以巧妙綜合文化和政治的藝術形式,在歷史上常常被當作有力的政治工具。縱觀歐洲三大電影節源起歷史,不難發現,除了文化因素外,它們和當時歐洲大陸的政治環境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三大」之間和奧斯卡的恩怨情仇

不過電影節畢竟還是電影節,尤其處在當今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它們對世界文化交流、電影藝術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如今的三大電影節,各自相互獨立並傲嬌著。

首先三大的評選範圍沒有國家和地區的限制,但是他們通常會要求首映。也就是沒播過,還得「獨一份」。三個不能同時參加,腳踩三隻船這種事兒是不可能發生的。

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在「三大」中,「戛納」的選片口味更加多元和複雜。另外就是,感覺戛納電影節隨了,它的地緣特色,浪漫自由,它可從不關心政治。

柏林國際電影節,每年的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柏林是「三大」里相對最看重政治的,在選片和審片的過程中,「政治正確」都是非常關鍵的指標。

就像德國總給人嚴肅嚴謹的印象,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你會看到更多比例的關於二戰,納粹,猶太等等主題的電影。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8月至9月間舉行,最高獎是金獅獎。人們發現,經過多年的發展,它形成了獨特的選片傳統:

威尼斯電影節更加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接納。

比如去年的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頒給了《水形物語》就比較可以理解。

當年國師張藝謀和戛納翻臉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三大」之間的關係。

1999年,張藝謀完成了《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能少》兩部作品,據說,起初張藝謀打算把《一個都不能少》選送戛納。結果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主席雅各布認為《一個都不能少》帶有政治上的偏見,張極力解釋卻遭到拒絕。雅各布個人表示非常喜歡《我》,希望張藝謀撤出《一》,以《我》來替代。

《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張藝謀很生氣,決定將兩部影片同時撤出戛納,還發表了公開信:

「長期以來,我一直非常熱心和積極地參加戛納電影節。戛納在我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像世界上許多其他導演一樣,能入圍戛納常常被我們視為榮譽。但今天,我決定退出是因為我對貴節珍視藝術的宗旨產生了動搖。我很遺憾最後是這樣的結果。」

轉而將兩部電影投向威尼斯和柏林。嗯,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一個都不能少》獲得了當年的金獅獎;《我的父親母親》則奪得了第二年的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雖然歐洲三大電影節的評判標準總是被人diss,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們對電影藝術都有很高的追求。

有人問,為什麼總感覺歐洲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氣質不一樣?它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其實奧斯卡金像獎的大名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個獎項是屬於美國本土的,它創立的初衷最開始也是服務於美國電影工業的。而歐洲三大往往都會叫XX國際電影節,選片和視野更廣。

但由於美國確實是世界電影工業的超級大國,所以每屆的奧斯卡金像獎都會備受關注。

其實奧斯卡金像獎和歐洲三大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對立的。這從歐洲三大的歷史也能看出。起碼戛納和柏林電影節都有美國攛掇的因素。

但受限於各自運營機制不同,奧斯卡金像獎是6000人的大投票,而三大往往是召集全球各地的著名電影從業者組成小型的評審團。

這樣的評審團就會對電影作品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反觀奧斯卡就會更加商業化和大眾口味。所以才會出現,奧斯卡獲獎作品中,同時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獎項的作品非常少的情況。

不過,這不妨礙好萊塢影星或參加奧斯卡角逐的作品去「三大」上參展,刷刷存在感。

比如,1991年,麥當娜就來到戛納宣傳她的紀錄片《與麥當娜同床》,火爆一時;

再比如李安導演就在《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傳》中提到,2000年《卧虎藏龍》也是先參加了戛納的首映,再去角逐的奧斯卡。當然,只參展,不參賽。

《卧虎藏龍》千禧年戛納首映之後,李安一行隨即在卡爾登飯店前的海灘上舉行慶功宴,大家情緒都很高亢。左起:章子怡、李安、楊紫瓊、張震。(張靚蓓攝)

李安說,影展(電影節)很像一個選美比賽,勝負不由己。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判標準,見仁見智。但我們絲毫不能否認,那些電影節對電影事業強大的推廣作用。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有態度的電影節,我們才可以看到那麼多豐富的、多元的、充滿人類智慧的藝術作品,而不只是依靠院線的選片。那些有想法但不符合主流價值審美或商業價值體系的小眾電影,也通過電影節擁有了展示自己的更廣闊平台。

電影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時代。


推薦閱讀:

第十四屆中美電影節、中美電視節發布會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
第71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
19th上海電影節,一次倉促的電影之旅
北京電影節,如何識別影視圈的大忽悠?
關於北京國際電影節VR展映單元的幾點想法

TAG:電影節 | 影視 | 電影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