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決定做一名無知的心理諮詢師

我決定做一名無知的心理諮詢師

來自專欄 麥大大的心理學

本文是麥大大在心樂土心理工作室的專欄文章。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心樂土心理工作室(微信ID:xinletu_room).

諮詢無效或效果不佳,是由於心理諮詢師不夠無知。

01

你以為的原因,是對來訪者有用的原因嗎?

這裡介紹你一個概念:心理諮詢師的合理化。

對於合理化這種防禦機制,大家應該不陌生。那麼,什麼是心理諮詢師的合理化呢?

它是指,當心理諮詢師尋找來訪者問題的原因時,往往會強調與自己理論流派一致的原因,而忽視那些與自己理論流派不一致的原因。

一位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會向來訪者解釋,他現在的問題與她的早年經歷有關,然後花大量的時間「挖」出那個誘發當前問題的早年事件。

一位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諮詢師堅信,處理好來訪者的非理性信念就能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他們諮詢的所有工作就是幫助來訪者走通認知的ABCDE(一種理性情緒療法的技術)。

一位家庭治療取向的心理諮詢師認為,來訪者問題的背後是僵化的家庭規則。他們會與來訪者討論他的所有家庭成員,他們的出生、成長、性格,重大生活事件等,這些諮詢師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來訪者的家庭是如何導致他出現今天的問題的。

心理諮詢師們這樣做,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心理諮詢師相信,來訪者的問題一定有原因。只有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才能開展下一步工作。為了使下一步工作開展得好,就一定要從自己最熟悉的理論中找原因。

這可以說是一種諮詢師的自戀。諮詢師用自己最熟悉的理論解釋來訪者的問題後,接下來的所有工作就被「合理化」了。

需要指出的是,如同精神分析中的合理化防禦機制一樣,這種「合理化」並不是諮詢師有意為之,而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

心理諮詢師找到了來訪者問題的原因,很爽!

但是,你找到的原因是對來訪者有用的原因嗎?

來訪者想要改善夫妻關係,你與她討論三歲前的母親;來訪者抱怨職業倦怠,你告訴他這是以偏概全的非理性認知;來訪者說自己缺乏自信,你讓他畫三代的家譜圖。

這樣真的能幫助來訪者嗎?

諮詢中有用的原因,不是符合諮詢師理論流派的原因,而是能夠真正幫到來訪者的原因。

02

來自書本的理論,在諮詢中不一定有效。

這是我在從事諮詢初期遇到的一個案例。為保護來訪者隱私,信息已做改編處理。

小文是一位出現強迫癥狀的高中女生。

來見我的時候,小文的強迫癥狀已經持續了將近1個月。每天如此,她非常痛苦。

小文向我傾訴說:自己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反覆擔心房門有沒有鎖好,一想到這件事,她就必須起來檢查一次。一晚上少則三四次,多則十多次,根本沒有辦法安心睡覺。

白天上課的時候,小文總是擔心自己放在書包里的文具盒會弄丟。這種擔心一出現,她就要翻出書包確認一下。即使這時候還在上課,她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就覺得渾身不舒服。

小文知道自己的這些行為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了。她很糾結。

精神分析的專業書上說:一個人出現強迫行為,是由於早年有一個過分嚴苛的母親。

我說:小文,談談你的小時候可以嗎?

小文說,她的媽媽是一個特別愛乾淨的人。從小文記事開始,媽媽就要求她自己整理房間。做的不好,媽媽就會批評。

我暗想,太好了,是我要的故事。

媽媽批評你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我接著問小文。

我會很生氣,然後就會念一句咒語,是什麼我忘了,然後就不生氣了。每次媽媽批評我,我就念這句咒語,然後就不生氣了。

早年出現過類似強迫行為,與專業書說的果然一樣。

於是,我裝出一副精神分析師般的睿智,說:你覺得你現在的問題與小時候發生的事情有關係嗎?

我用期待的眼神看著小文,等待著她肯定的回答。

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小聲說:我覺得沒有。

我!覺!得!沒!有!

怎麼可能!!!

我明明從書上讀到過。從弗洛伊德開始,大家都這樣說。

在真實的來訪者面前,書本上的理論失效了。

03

李子勛老師說,心理學專業書上寫的都是「旺旺」理論。

什麼是「旺旺」理論呢?

每個成年人都理解,「旺旺」在書面語中指代狗的叫聲。但現實中的狗並不都是「旺旺旺」叫的。語言中,我們為了溝通而忽略了不同狗的不同叫聲,一律用「旺旺」替代,但「旺旺」不是狗本來的叫聲。

心理學專業書上的理論都是「旺旺」,而每一個來訪者都是真實的「小狗」。

心理學家在專業書里告訴我們的,都是問題在理論上的樣子。現實中的問題比理論複雜得多,也多變得多。如果有哪一位心理學家想要寫一本真實反映所有現實的書,那一定會是一本永遠都寫不完的書。

我們在書中看到的很多論斷,例如小時候缺愛長大了會難以建立親密關係,過渡滿足的孩子容易產生自戀性暴怒,沒有爸爸的男孩容易有戀母情結等,都是理論上的假說。

只靠理論推測,而不考慮坐在你對面這個真實的人,諮詢肯定做不好。

我們學習的心理學理論常常給我們這樣一種錯覺:之所以有問題B,是因為過去有問題A;只要處理好問題A,就能處理問題B。諮詢師只要找到問題A,用學過的方法處理,然後問題B就會解決。

這種思維背後的邏輯是:這個世界的問題都是一一對應的,世界是一個簡單系統。

事實上,任何一個心理問題都是複雜問題,需要用複雜系統的方法。

所謂複雜系統是指,有很多原因A1、A2、A3、A4……同時有很多結果B1、B2、B3、B4……他們之間的對應關係是不確定的、是未知的、甚至是不可知的。如果B1出了問題,可能是A1、A2、A3等多個因素的問題共同 導致的。我們無法通過處理某個單獨的原因解決問題,甚至我們無法確定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問題的產生。

舉一個諮詢中例子。

一位母親向諮詢師抱怨自己青春期的孩子不願去學校上學。這個問題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可能是由於母親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可能是由於父母的教養方式使孩子缺乏自我效能感;可能是由於孩子的老師過於苛刻;可能是由於孩子在學校受到了欺凌……

解決哪一個問題可以讓孩子重返學校,諮詢師不知道。

在複雜系統的問題中,心理諮詢師只能保持無知。

04

好的諮詢說方法,完美的諮詢談關係。

後現代心理學特彆強調諮詢師與來訪者在此時此地的關係,李子勛老師將這種關係稱為同在關係。

同在關係是指兩個人在當下的、彼此平行看見的,流動的關係,

馬丁·布伯對此有過非常精彩的詮釋:

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任一事物建立關係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摻雜著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係,即是我與你的關係。

同在關係觀點認為,諮詢師與來訪者怎麼說比具體說了什麼更重要。心理諮詢師並不能夠為來訪者的問題指明方向,只能幫助來訪者看到當前問題的更多可能性。諮詢師與來訪者兩個人只要全情投入,這種同在關係的影響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諮詢師並不知道來訪者想要在諮詢中獲得什麼,同在關係會讓來訪者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小文第二周來找我的時候,她的強迫癥狀並沒有好轉。

她說:我原本以為回家休息幾天會好一點的,但是……

小文的眼淚刷的流下來了。

這一次,我沒有提問,而是跟隨她的節奏。

我想起了《頭腦特工隊》中「憂憂」(代表憂傷情緒的動畫小人)說過的話:

悲傷讓我放慢節奏,讓我沉浸在痛苦中。我就想要這樣地待一會兒。

所以,我不急著做些什麼。我專註地聽她哭,聽她流著眼淚的訴說,感受小文哭泣時我身體的感受。

大概20分鐘後,小文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這時,我試探地說:

聽到你剛才的哭訴,我感受到了內心的掙扎。不過,我更加感興趣的是,過去一周,有沒有不那麼痛苦的時候呢?

有的,媽媽在身邊的時候我就不太出現奇怪的行為。

那時候,發生了什麼呢?

媽媽跟我說,如果覺得沒辦法學習,就在家裡休息幾天。媽媽讓我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學習壓力,放鬆一點。

這時候,你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我感到媽媽很關心我,感覺很溫暖。

這次諮詢結束的時候,我沒有給小文任何建議,但從小文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已經比1小時前放鬆了不少。

接下來的一周,小文沒有來找我。她在微信上告訴我,上次回去之後,她更多地與媽媽溝通,告訴媽媽自己出現奇怪行為時候的感受。

小文說:我感覺媽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會傾聽我。我的奇怪行為也越來越少出現了。我相信,我自己有辦法解決我的問題。

如今,小文已經考上大學,學習自己最喜歡的中文專業。她的強迫癥狀再也沒有複發。

我不知道小文第二次來找我的時候想要什麼,但是同在關係的魔力,讓小文得到了她最想要的東西。

諮詢,不是我和你做了什麼,而是我和你在這裡,此時此刻。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決定無知一點。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的匹配,是人格的匹配
你是心理諮詢師啊,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北京晚報】有一種謊言叫「善意的謊言」,有一種欺騙叫「為了你好」...... | 請告訴我真相
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師
心理諮詢師問答一:想成為心理諮詢師,要怎樣入門?

TAG: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