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閱讀字典與識字趣事雜記

來自專欄 書影樂賞

一、與「繁體字」的二三事

本人自大學後,讀書不再特意背誦。這得益於文字載體的嬗變,即互聯網的發展。文字不再囿於實物(甲骨、銅器、刻石、竹木、縑帛、紙張……),大量文獻儲存進虛擬的網路中。

背誦文章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在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及時使用,現在看來,這只是閱讀的小道閱讀的終極目的是體會「言外之意」沒記住書本上的文字沒關係,它們早已融進你的血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所以讀者不用再「死讀書」!

不過自己每次讀書都是先看的紙質本,等到需要使用時,憑記憶(關鍵字句……)上網查詢,網上的資料參差不齊,特別是關於古籍的知識,錯誤不可避免。但因為你已經精讀過紙質版,所以很容易且有能力糾正其中的訛誤。

本人是在大學(中文系)才開始大量接觸「繁體字」,由於古代文學歷代文選教材(繁體版)以及個人閱讀古籍的需要,大一剛開學自己就拿著筆記本,從《現代漢語詞典》正文第一頁起,依次抄錄上面的繁體、異體字。過了不久,發現效率非常低。

當自己開始閱讀繁體版教材時,才發現快速「識記繁體字」的最便捷方法——閱讀歷代經典名篇。因為在大學以前的學習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記住或背誦了一些名篇。古文、詩、詞,四大名著。這些都是我們熟悉的字句,憑藉以前的記憶,對照繁體版文章,繁體字自然盡收眼底。除了文字學家、書法家,大部分普通人都不需要記住繁體字的具體筆畫,只需要做到看見它就知道它的對應簡體字,見字識義,見字知音就夠了,並不需要書寫於紙上。

「識記繁體字」的第二種方法就是「鑒今知古」,比如教材里當代人的註解部分,幾乎都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組織的句子,只是把簡體白話切換成繁體字而已。

第三種方法就是系統閱讀「漢字簡化」的專業具體原則

本人浸淫古籍多年,如今偶然拿起這本《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對照字典》,仔細精讀一遍,某些自己不熟悉的忘記的繁體、異體字,清晰如在目前。閱讀完這本字典之後,再打開余嘉錫先生的《世說新語箋疏》,行雲流水,通暢似閱讀簡體書籍。

本人讀書不喜背誦,但偏愛反覆閱讀。古代的詩詞文、文學批評,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用典與專業術語的繼承,從未斷絕的文化(語言文字),很容易幫助我們解決古籍閱讀中的識字問題(繁體字的識認)。你重複的次數多了,繁字體自然就變成了簡體字

二、不識字的可怕

有文化有多可怕?

高二時,與同學到校外吃飯,回校時我們經過下沉式廣場。不經意注視了一下以往忽略的刻石。我看到上面鐫刻著「適佳」兩個字(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至高至佳,立善立美),看著第一個字,覺得有點像「謫」,絕對不是「嫡」。仔細一想,搜腸刮肚,印象模糊,還是不知道,就問了問結伴而行的兩位同學。他們一看也不知道。

直到高三,自己開始閱讀字典時,才知道原來它是「適」的繁體。

適佳 ▏適天則達,適地則生,適人則和。因適至佳。

我這個人有個毛病「好讀書,不求甚解」,有時候發現不懂的地方,不會去請教別人,也不會特意去查資料。當作耳邊風,吹吹就對了。

上大學也是,自己看古籍有不認識的字,或有不清楚的問題去請教老師。老師竟然回答不認識,問題也沒有解釋清楚,問了當沒問。自此,本人對本校的古代文學教師的古文功底深表憂慮,發誓以後還是不要去問教師了,有了問題自己解決。但往往自己又不肯花費時間去查字典查資料解決這些所謂的「細枝末節」。不過也有讓自己開心的一方面,過去不熟悉的,突然某一天在另一本書上找到心儀的答案,那種感覺不能形於語言。有時候讀詩也如此,初讀模糊不懂,後來在某一瞬間突然頓悟,或積累足夠自然明悟。總是後知後覺。

小時候閱讀一篇有關蘇東坡的故事,依稀記得蘇軾自恃學富五車,無字不識。奈何被一上門老者難住。

相傳蘇東坡年青時自負其才,且酷愛讀書,有一次,他自撰了一副春聯,並書於大門上: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此聯雖然表明自己愛讀書的思想,但聯中「識遍」與「讀盡」,未免口氣太大。

有一天來了一個老者,一邊拿出幾本書,一邊對他說:「聽說你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今天特來請教。」

蘇東坡接過書一看,頓時就愣了,因為書上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

老者微微笑了笑,飄然而逝。

蘇東坡大受啟迪,才知道人世間的學問是無止境的,於是將對聯改為: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高中時,自己還沒有「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的覺悟,直到大學開始系統大量閱讀古籍時,才明白識字的重要性。也理解了錢鍾書先生閱讀字典的癖好。無獨有偶,自己也養成了閱讀字典的習慣。此習慣緣於高考字音、字形、成語題的「逼迫」,不過後來卻樂在其中,每天看幾十頁。不僅記住大多數漢字的形、音、義,順便也了解了許多百科知識。

(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正文1866頁(六個月看了兩遍);

(2)《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正文1790頁(四個月看了一遍);

(3)《簡化字繁體字異體字對照字典》正文570頁(九天看了一遍);

(4)將來找個時間把《王力古漢語字典》過一遍。

此外《說文解字》、《爾雅》、《廣雅疏證》等「小學」在未來幾年內也是必須精讀一遍的。古人從小就開始「小學」教育,而現代人大學才開始學習「古代漢語」,當然有所差距。

個人非常佩服與尊敬乾嘉學派那些埋首故紙堆,整理古籍的前輩學人。他們在小學(訓詁、音韻、文字)研究上所作的貢獻,對文化繼承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三、閱讀古籍:經典古注與權威註疏

知道了文字最初的意義,再來閱讀古籍,以及溯源研究文字的歷史演變,那時才知道什麼叫做「懂得」。我們閱讀文言文,最好不要讀現代人「原文+翻譯」(一段原文一段白話文)二重型註解,直接閱讀「古人注的古書」(用文言文注釋文言文)。如:

裴松之《三國志注》

酈道元《水經注》

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李善《文選注》

《史記》三家注(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

顏師古《漢書注》

胡三省《資治通鑒注》

韋昭《國語注》

李鼎祚《周易集解》

阮元《十三經註疏》

……

你讀了之後,就會知道現代某些翻譯與古籍的「距離感」。讀了之後,你就會明白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某些微妙關聯,也會明白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形象性。

大二時閱讀周振甫先生的《詩品譯註》,知道了古直先生,了解到他的著作《陶靖節詩箋》、《陶靖節年譜》、《鍾記室詩品箋》。也在網上看到他的治學趣事:

據說,著名詩人、劇作家杜宣年輕時上門拜古直為師,古直問他帶了什麼工具書,杜宣說只帶了一本《辭源》,古直聽了勃然大怒:「怎麼我的學生用《辭源》?」杜宣說:「我不認識的字,不查《辭源》查什麼?」古直更加怒了,大聲地說:「怎麼,我的學生查《辭源》?」後來古直緩和下來,才說:「做學問,不能靠二手貨,不懂的字,要查《說文》,查《爾雅》,查《水經》。要查這個字的第一次出現的地方,這樣才可靠。《辭源》這一類書,是二手貨,不可靠的。我們做學問要有窮根究底的精神才行。」

對於閱讀、研究古籍,我特別同意其對「了解字的本義」的重視。至於《辭源》等類似現代詞典,還是有一定意義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學者,但有能力有時間的讀者一定要優先選擇經典古注、權威注本,而不是選擇市面上暢銷的文言白話型注釋本。

推薦閱讀: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詞來形容中國,你會選擇哪個詞語呢?
元曲《長亭送別》有什麼語言特色?
《一天世界》博客:改寫知乎通告
一位燒烤攤的老闆是我的啟蒙漢語老師 :)

TAG:國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