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鳥人),不要背叛你的時代!

(鳥人),不要背叛你的時代!

一、

轉眼又是一年中秋已過,前日拉斯維加斯槍擊案時,正在半夢半醒之間被手機新聞推送驚醒,草草看了一眼繼續睡去,醒來已經死傷多人,或許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它或許只是一個數字,遠遠沒有雲南火車案帶給我們的傷痛,但。。。。還是希望世界和平。

祝福那些在事件中不幸遇難的人們,上帝保佑子民,阿門!

無意翻看曾經青年時期的照片,想起曾經的年少,那些深夜中在城市呼嘯而過的一群少年。

但那些曾經的少年已經遠去,只剩下各奔東西,為生活奔忙的自己。

一個人或許在不同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朋友,或你的工作以及境遇的需求,或是你不同人生階段感悟所致。

中國依然處於一個巨變的時代,我們總是想不斷的反省自己,以期望自己更符合社會時勢的發展,在城市中我們焦灼、我們不安,我們總是難以尋找到年少時那份心靈的安定以及歸屬。

我們被各種概念或者技術裹挾推進,有的是好的,而有的或許並不那麼好,它改變了我們交往以及生活的方式,但卻把我們跟曾經的時代割裂,而一個不顧一切向前奔跑的國家根本沒有人關心你的那個青春時代是什麼樣,他們只關心以後是什麼樣。

這沒錯,但作為個體你有你時代的烙印,你有你的時代的感知。

所以不要背叛你自己的時代。

二、

在2014年看過一個電影,他的名字叫《鳥人》

提起此片,恐怕印象最深刻的是長鏡頭,雖然是偽的長鏡頭,在導演其後的影片〈荒野獵人〉依然延續這種風格,並成為導演個人風格強烈的標籤。

但這只是視覺美學的顯現,而影片本身的主題以及表達卻有更廣闊的視野,其中包括現實、理想、愛等等

說實話,我看第一遍沒太看懂,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於片中隱晦的表達不甚理解,直到這幾天重溫此片。

這是墨西哥導演岡薩雷斯在《美錯》與《通天塔》之後以《鳥人》做了一次傾覆性的嘗試,影片以雷蒙德·卡佛的小說《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為元素,故事講述的是一個過氣的演員瑞根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彷徨,又最終成功找到自我的故事。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和小說界「簡約主義」的大師,這是美國文壇在後期出現的另外一個風潮,擯棄了早期美國文壇以往那種紛繁華麗的辭藻,直接敘述事物本身真實的特質以及情感。

簡單的說有點類似於大白話風格,他簡單,普通,但卻有力量。

三、

劇情:

步入中年的瑞根經是一名風光一時的好萊塢電影明星,他所塑造的超級英雄飛鳥俠家喻戶曉。

而今榮耀早成昨日黃花,不甘寂寞的瑞根轉戰百老匯,試圖通過改編雷蒙德?卡佛的《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談論什麼》重新贏得關注與尊重。

無奈現實總和理想有太大的差距,劇組經費吃緊,糟糕的男主角被燈砸頭,剛從戒毒所出來的女兒薩米對他的鄙夷,毒舌戲劇評論員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同在劇場的情人告訴她自己懷孕他卻不置可否,而他在面臨窘境的時候想把跟前妻共有的房產抵押掉以解決困境,前妻依然是對他愛事業甚於愛家人的憤慨。

此外請來救場的好萊塢當紅小生麥克乖戾張揚,屢屢染指篡改瑞根殫精竭慮打造的戲劇。

第一幕:

建置:

1、事業陷入危機的中年人,失意的過氣好萊塢明星

2、劇場已經陷入財政危機

3、剛從戒毒所出來的女兒對他的鄙夷。

4、請來救場的好萊塢當紅小生麥克對他的不屑

5、情人的逼迫。

6、公眾對他的嘲諷以及不認可

第二幕:

衝突

1、 在抓到女兒吸食大麻後女兒對他事業的不認可甚至於諷刺

2、 當紅小生麥克在舞台上想對自己的演員女友假戲真做差點讓預演搞砸

3、當紅小生麥克與瑞根的女兒兩人暗生情愫。

4、瑞根對麥克對於影評人的談論搶了報紙的頭條讓瑞根大為惱火。

5、在預演中瑞根因為意外被鎖在劇場後門外,只能穿著褲衩徒步穿過廣場回到劇場完成預演

6、瑞根在穿越廣場的過程中被人用手機拍攝成視頻以外的在互聯網上火爆。

7、劇評家Sylvia與瑞根的敵視造就了衝突

第三幕:

解決

1、 公演獲得巨大的成功,瑞根征服了所有的觀眾以及劇評家

2、 瑞根因為在表演中使用了真槍而把自己的鼻子弄傷住進了醫院

3、 瑞根在拆掉纏在頭上的紗布後向窗外縱身一躍成為真正的鳥人

其實這個幕只是影片劇情結構的大致劃分,嚴格的說整個影片只有一幕,所有的人物情節,時間、地點都相對統一在一個狹小的時間以及空間里,到是頗符合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三一律。

四、

其實僅僅從羅列的影片事件是不足以表達整個影片,要想真正理解這部影片,我就影片的兩個表達主題分別探討:

1、 關於愛

這個愛是寬泛,他包括情感,事業等

瑞根與前妻:

瑞根是一個感性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以及丈夫,他可以在家庭派對中公然與另外一個女人在家中上床的細節可以感知到,而她的妻子居然原諒了他,然而最致命的是他在某一個場合把刀叉扔向自己的妻子,而妻子最終與他離婚,雖然如此,但她還是深愛著瑞根,而他與前妻的關係更像朋友的關係,

但現在面臨的困境是他熱愛的戲劇舞台預演一直不理想,而資金馬上就要斷裂,而在蹩腳的男演員誤傷後,他不惜花費更多的錢請來當紅小生麥克搭戲。而他對於傳統喪失的迷惑,對於現在文化的排斥註定他像一個伊卡洛斯一樣。

瑞根與薩姆:

薩姆是瑞根的女兒,但他對父親有疏離感。剛從戒毒所出來後,無所事事的她只能在父親的劇場打工,但他對父親的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根本不感興趣,覺得父親只是活在過去時空里的過去式。她嘲諷,譏笑父親不懂任何新事物,同時她對小生麥克卻有好感,並挑逗麥克,兩人最終在預演的那天公然在劇場頂層空間里做愛。

瑞根與Laura:

在瑞根的劇場擔任一個戲劇演員,但她有另外一個身份,瑞根的情人,她希望有一個自己的孩子,而當試探的告訴瑞根懷孕後,瑞根的反應是:你確定是我的嗎?之後不置可否,這讓Laura很憤怒。

萊斯利與麥克:

劇場的另外一個女演員,她的夢想是當一名真正的百老匯演員,這對她來說是無上的榮光,她的現在男朋友當紅小生麥克是她介紹而來的,但麥克在一次表演中勃起後居然想在舞台上跟她假戲真做,她感到憤怒,認為這是麥克對她的不尊重,而在失意之下,她與Laura兩個女人之間產生了火花,簡單的說就是女同。

當紅小生麥克與女朋友以及薩姆:

也許他並沒有那麼紅,但他面對一個過氣的明星瑞根的時候他還是有足夠的底氣的,他嘲諷,調侃瑞根極盡之能事,同時其實他內心有極度的不安全感,他對誰都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並去激怒別人,可能也隱藏著某種自卑。

一個曾經的6個月都不能勃起的男人在預演過程中因為勃起而希望對女朋友假戲真做,用她女朋友的話說就是:他想在幾百個觀眾面前操我。你可以看出他多瘋狂,但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他與瑞根是一路人,神經質,敏感,極度的不安全感。但在其後,他跟瑞根女兒薩姆在劇場頂部空間偷情的時候似乎暗示他已經克服了某種自卑心理。

戲評人Sylvia:

她代表著傳統百老匯規則的捍衛者,她曾經對瑞根說:別想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去編,導,演你那個不知所云的戲劇。甚至嘲諷他:你不是一個演員,你只是一個名人。而這一切都在她沒有看過任何預演以及劇本的情況下,簡單的說她是一個先天有色眼鏡去看待瑞根。她要去扼殺任何一個新興的探索者。

這也許是導演本身對於現行好萊塢體制藐視的一個符號。

2、現實與理想的現實寓意

1.1影片本身的主題:

影片鳥人的英文為Birdman,而這個詞語的另一層寓意,則是「伊卡洛斯」,神話傳說中用蠟質的翅膀飛向太陽,最終墜落的那個人。伊卡洛斯在西方文化中是經典的人物形象,你也可以理解為飛蛾撲火,燃燒自己發出最後一點亮光。

而影片講述的則是一名當代伊卡洛斯—演員瑞根的故事。這種意境在片頭已經清晰地給出了:隕落的兩道火焰尾巴是伊卡洛斯燃燒的雙翼。他從天空墜落,而畫面一瞬間切換到主角瑞根背影處。瑞根其實就是伊卡洛斯,他對表演藝術的執著讓他付出了太多代價,最終灼傷了翅膀,像流星一樣從天空隕落。

而影片中的鳥人除了指寓意呈現的瑞根,還有在視覺中呈現的那個鳥人。它實際就是瑞根內心的自己,導演只是把它視覺化了。

1.2對於現實的不滿以及諷刺:

瑞根是一個曾經的電影明星,但在好萊塢一個演員證明自己的方式只能是百老匯的戲劇舞台,瑞根也深知這一點,他殫精竭慮打造的劇本就是想證明自己,但一個靠電影成名的在苛刻的百老匯舞台想要成功卻沒那麼容易。

影片在第一幕階段瑞根在經歷一個蹩腳的男演員受傷後,他委託他的搭檔尋找新演員時候製片人不斷提示當時當紅電影明星在參演某一個火爆的電影,比如鋼鐵俠,蜘蛛俠等,而瑞根則認為那些根本就不是一個演員該乾的事情,那些只是一個在攝影機前擺pose的人,體現了瑞根對主流的好萊塢的商業影片的不屑,而這恐怕也是導演本人的想法,即他對僵化、沒有任何創造力的一些好萊塢電影公司的諷刺。

而瑞根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出現了一些頗有意思的場面,一個大胸性感的女記者對於八卦新聞的興趣大於話劇本身的興趣,不斷的在追問他是否注射過小豬的精液,(註:某種面部美容功能),這也頗符合我們自身的現狀,娛樂至死!

而一個亞洲人種面孔的人在翻譯的幫助下傾聽著瑞根的採訪,這是否隱喻中國不得而知,反正是中國土豪們千方百計的想在某個好萊塢大製作里植入產品廣告甚至是在劇中加入中國演員,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打醬油的角色,甚至針對中國市場以及其他市場分別剪輯兩個版本,其實個人覺得到不是什麼歧視,而是文化的相融問題。

即東方孔儒文化目前跟基督教文化還是兩個不同的理念,兩者相差甚遠,而這裡也表達了導演本身的想法,即好萊塢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於金錢的卑躬屈膝。

瑞根在劇場房間里抓到女兒偷藏的大麻後大發雷霆,認為女兒在毀滅自己的生活,在毀滅他自己人生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女兒薩姆她對父親所謂的事業並不看好,也沒什麼興趣,但當父親用一個人生意義的話題去質問她的時候,她也被激怒了,她嘲諷父親生活在過去的時空里,沒有推特,沒有Facebook,不知道YouTube。而她對於父親現在做的事情的定義為:你只是想讓自己變得重要,而不是做什麼藝術。

簡單的說就是:您就別裝X了。

而這對於瑞根來說簡直就是滿滿的打擊。

而在預演的時候瑞根因為意外被鎖在劇場的後門無法回到舞台,他只能穿著褲衩走過人潮洶湧的廣場回到劇場完成演出後,戲劇的一幕發生了。他在廣場赤身行走的視頻被人用上傳到YouTube意外的火了,女兒告訴他:不管你信不信,這就是力量,但瑞根卻不想以這樣的方式去吸引公眾的目光。

這裡也反諷當下的好萊塢,但我覺得更像我們自己,演員好不好,合適不合適這不重要,評判的標準是他是否有流量,是否有人氣。

戲評人Sylvia是百老匯一個資深的劇評家,而她對瑞根極度的不屑,認為他是沒有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不懂戲劇結構,一個自私的,妄圖想去創造所謂藝術的過氣名人,甚至都認為他不是演員。

而瑞根從一開始的不感開罪戲評人到憤怒,他拿著戲評人寫的標籤紙揉爛說讓她塞到她滿是皺紋的屁股。這是對傳統百老匯規則的一種挑戰,感覺在這裡其實也代表著百老匯的一種文化,即沒有人會無端的讚美你,你想要讚美,唯一的方式就是以你的戲劇打動觀眾。

這點跟我們似乎不同,一部爛片可以找很多名人來為他站台,但在百老匯如果你是一個戲評人這樣做,就意味著你將終結你的職業生涯。觀眾需要的是獨立而客觀的表達,而非被某種所謂人情世故而被綁架。

其實瑞根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成功,在他的困境里,他只知道他必須做,否則他將面臨破產以及失敗的境地,而離最後的公演臨近,一切都是未知。

在這裡到也符合影片副標題的表達:意料之外的無知的美德,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你猶如無知者的探索,而不斷的探索才是藝術的生命所在,不要去固守已有的成規。

這恐怕也是導演岡薩雷斯本身的相法,當初他對其他人說這部影採用長鏡頭拍攝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不可能,是一個愚蠢的想法,但最終影片呈現的時候,很多人又覺得,哇,這是對故事最好的詮釋。

其實這也說明另外一個概念,去分辨一個已存在事物的優秀與平庸對於大多數來說並不難,但難就難在你去:創造一個未知的傑出.

這個。。。。很難,基本上等同於天才幹的事情。

五、

其實這個影片涵蓋的層面很多,我只簡單的說了我所能理解的部分。有錯誤之處望諒解。

在影片最後瑞根的縱身一躍,這個結局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你可以說他死了,也可理解為他已經幻化成真正的鳥人。

但不管如何,瑞根都已忠於自己的理想,也沒有背叛他自己的時代。

劇本創作 / 影像製作 / 創意策劃 / 品牌推廣

微博@楓荷映像影視傳媒

聯繫郵箱:30947552@qq.com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安導演的電影《喜宴》?
《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是以什麼為核心落腳點的?
走在漫漫人生路上,點點滴滴都快樂,哪怕是吃一菜一飯
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片尾為什麼要採用獨特的消色處理?

TAG:Got7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