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19--幸福的秘密

《人類簡史》19--幸福的秘密

來自專欄 夕北漫談

人類簡史系列18

上一篇:

夕北:《人類簡史》18--夾縫中的中國青年?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引言

人類簡史系列倒數第二章。

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有解脫感,另一方面很感慨。

這本書共分為四部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歷史發展和最後的科學革命。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全書的第十九章,位於科學革命的尾聲。

第四部分一開始(14章科學:你們對力量一無所知)介紹了「科學」和「科學觀」是什麼。緊接著介紹了科學的發展(15章科學與帝國的聯姻),再緊接著介紹了資本主義(16章資本主義的前世今生)和工業革命(17章工業革命的巨輪),其中工業革命對今天社會生活的影響,作者又花了一章的篇幅去講解(18章夾縫中的中國青年)。

老實說我一直在等著他介紹「互聯網革命」。上一章(18章)講了格林威治時間的誕生,講了核武器的產生及其影響,講蘇聯解體,巴以衝突,其時間點都是在20世紀末,也就是互聯網革命萌芽初期或更早。按照過去作者的習慣,順下來必然是互聯網信息革命的內容。

然而,或許是因為作者認為互聯網的興起時間距今太近了(前後才二三十年),又或許是作者對這一模塊不夠重視,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作者在第19章跳過了互聯網革命,直接進入了本書的尾聲。

「快樂和幸福」

一般這種長篇書籍寫到最後,作者總會想談談自己最想說的內容。在尤瓦爾·赫拉利看來,人類發展得很快,人類的知識分子也很優秀。他們對於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結構的理解和認識,對帝國的興起和迭代都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去記錄,去了解。然而對個人內心的快樂或痛苦,相比之下人類投入的精力和關注就太少太少。因此他想強調這一部分內容。

然而,心理學是一門非常稚弱的學科,其中的幸福心理學更是最近幾年才剛剛起步。在過去,人類更傾向於研究「有用」的知識,諸如「如何造房子」,「如何捕魚」,「如何更健康」等。其實在一開始,心理學也是奔著「治病」去的。

但我相信,對「快樂和幸福」的思考,是每一個關注自己的人類都曾認真想過的問題。因為這直接關乎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幸福是如何產生的

初中的時候跟發小在一起,討論彼此想過怎樣的一生。發小說想去經歷所有能經歷的一切,我說想呆在某處安然晒晒太陽。我們倆爭論了很久誰的人生才是最棒的,爭論到最後,發現大家追求的東西都是快樂,四目相對默然無語。

「快樂」太抽象了,對當時的我們來講理清太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大學,那天我在圖書館走神又想到這個,突然想試著以最簡單的抽象去歸納「幸福」是什麼。從「幸福就是慾望被滿足」這一簡單構思出發,我拿出筆在紙上畫了大約半個小時,終於得到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公式。

幸福=能力-慾望

這個公式琢磨起來特別有意思,比方說你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那你最好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實在做不到,那就去降低自己的慾望。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能力越強,慾望越低,幸福感就會越強烈。反過來說,一個充滿野心的弱者生活一定是非常不幸的。最有趣的是,這個理論的基礎是全部建立在「慾望」之上的,那我們便可以推論得出一個人如果沒有任何慾望,那他便不會感到任何幸福。

當時我還蠻開心的,直到後來在某次公開課視頻里看到老師說,「幸福在於,客觀條件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我才從那種「誤以為自己發現了某一理論」的中二喜悅中蘇醒過來。

同樣的,也是在這個公開課里,我了解到了一個非常悲觀的現實:我可能永遠都不會達到想像中那種幸福。

他們將人類的幸福比喻作恆溫的空調系統。有人天生開朗,空調溫度會定在8分,當他遭受災難時彷彿天降嚴寒,短期內幸福度會將到6分甚至4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幸福度又會調節回8分。而有的人天生陰鬱,情緒總是在5分徘徊,那當他中了彩票發了大財之後,短期內幸福度或許會增至7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終將回歸到5分。

這是由於幸福並不在於「財富或健康」之類的客觀條件,不管是中彩票還是出車禍,其實對人們的幸福感並不會有長期影響。當一切順利的時候,我們的期望就會隨之膨脹,於是就算客觀條件改善了,我們還是會不滿意。而在一切不順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會變得保守,於是就算碰到其他的麻煩,很可能心情也不會更低落。

因此,很多人感覺自己此刻不幸福,但他依然幻想著,當自己獲得了足夠的金錢,名望或者愛之後,就會變得幸福。不幸的是從這個理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每個人的幸福感是大致恆定的,如果你感覺此刻不幸福,那麼就算你以後的生活有所改善,你也並不會獲得自己想像中的永恆的幸福。事實上,你的幸福感只會在一個短期的上升之後,再次回歸到現在的狀態。

幸福來自激素

研究幸福時,不同的學者會有不同的角度。就生物學家而言,他們認為人類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實是由經過數百萬年演化的生化機制所塑造的。所有的心理狀態,都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構成的複雜系統而定。

在生物學家看來,我們的快感來自內部,而我們之所以認為升職加薪或穩定的社群關係會讓我們感到快樂,是因為漫長的演化馴化了我們。具體來說便是,大自然通過快感操縱人類,讓人類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

舉個例子,演化將快感作為獎賞,鼓勵人們發生性行為。如果這一行為沒有快感,那麼人類就不會那麼熱衷於此。但另一方面,演化也確保這一快感會迅速退卻,如果快感永續不退,可以想像人們會非常開心,連覓食的動力都沒了,最後死於飢餓,並且不會再有興趣去尋找下一位能繁衍後代的對象。

回到上面,升職加薪也好,穩定的社群關係也好,這都意味著我們的生存能力將進一步得到保障,從而大腦會產生「快感」作為獎賞。

在社會學家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平均而言已婚的人比單身的人更快樂。社會學家傾向於認為,穩定的婚姻關係對人類的幸福感有一定的促進和維護作用。但事實上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性。

生物學家也做了類似的調查,在同樣的結果面前生物學家更傾向於這種解釋:是快樂帶來了婚姻。或者更準確說,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帶來了婚姻。那些天生樂觀的人會更容易快樂和滿足,而這樣的人會是比較理想的另一半,因此他們結婚的概率也比較高,同時,天生快樂的人更好相處,因此他們的離婚率也比較低。

在之前,如果你單身且不快樂,你還可以憧憬遇到愛情改變自己的生活。但在這個理論下我們會說,你不快樂是因為你天生這德行,單身也是因為你這德行以至於沒有人願意跟你在一起。更悲慘的是,你沒法通過努力去改變自己這德行,這是生物層面的,換言之這就是命。

大家發現沒有,在生物角度下,許多事情變的絕對且悲觀起來。這還沒完,如果我們接受了生物學對快樂的理論,歷史這個學科的重要性就大減。畢竟沒什麼歷史事件會改變我們的生化機制。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夫,他蓋完自己的土房子,沒有暖氣,緊挨著豬圈,他有了一個家,覺得自己很棒,大腦分泌血清素讓濃度達到X。一千年後的中國企業家,他交完最後一筆房貸,徹底擁有了一個豪宅,窗外是美麗海景,他有了一個家,覺得自己很棒,大腦分泌血清素讓濃度同樣達到X。

就二者的快樂程度而言,幾乎沒有高低。

那麼我們不禁想問,歷史對個人來說,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戰國時期的人們有的人很快樂,有的人在抱怨亂世紛爭。秦王統一天下,有的人很快樂,有的人在抱怨集權壓抑。八年抗戰下有的人很快樂,有的人在抱怨民族恥辱。現代社會裡有的人很快樂,有的人在抱怨階級房價。

對生物學家而言,歷史上唯一有意義的,就是在於我們知道了快樂的關鍵就在於生化系統。我們不需要政治改革,不需要發動革命,我們只需要用百憂解(Prozac),就可以提高血清素濃度,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到快樂。

1932年,赫胥黎出版了一本反烏托邦小說《美麗新世界》,書中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快樂」,政治的基礎不是警方和選舉,而是精神病的藥物。每天所有人都必須服用藥物,書中的政府是世界一體的,所有人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對現狀無比滿足,政府不再擔心戰爭,革命,罷工等威脅。

這似乎沒什麼問題,所有人都感到快樂,但不知為什麼,人們往往會覺得害怕。

當然我們可以再往前推一個極端,既然快樂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這軀體又有何用呢?拿出我們的大腦來,泡在滿是營養液的缸里,缸中注滿了血清素多巴胺等讓我們感到快樂的東西,你永生了,你永遠快樂。

我覺得挺嚇人的。

幸福來自意義

上述那種恐怖的描述,其底層有一項基本假設:「快樂等於快感」。但這一定義還是受到了一些學者的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發現,大多數人對生活的看法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以養小孩為例,卡尼曼發現,如果我們分段計算哪些時刻令人開心哪些時刻令人不爽的話,單純就數字而言,養小孩是一件非常令人不爽的事情。想想也是,沒人會享受夜半被哭鬧吵醒,爬起來換洗尿布這種事兒。然而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孩子是他們快樂的主要源泉。

因此研究者認為,快樂並不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單。相反這是要看生命的整體的。如果你認為自己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那你就會得到快樂。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可以忍受。生活有意義,困境也可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順境也是度日如年。

對老一輩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交代」。看到孩子們安然長大,娶妻生子,他們覺得自己「交代」起了,繼而收穫幸福;

對普通大眾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成就」。升職加薪,出門受人尊重,物質生活豐富,他們覺得自己「成功」了。繼而收穫幸福;

對中世紀歐洲大陸的人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宗教」。參與讀經,參與聖戰,相信死後會獲得永恆的祝福,因此收穫幸福;

對文藝青年來說,生命意義在於追求「藝術」,朝聞道夕死可矣;

甚至對有的青年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愛情」,沒有愛毋寧死;

……

時空流轉,價值紛繁。不同環境,不同的成長經歷下,人們會形成不同的價值觀,而你價值觀體系內的第一取向是什麼,什麼就是你人生所追求的最大「意義」。

可是在本書作者看來,人類的生命沒有任何意義。人類只是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演化過程中,盲目產生的結果。人類的行動沒有什麼神聖的整體計劃,如果明天早上整個地球就此爆炸消失,也不會對宇宙產生任何影響。也就是說,人類對生活所賦予的任何意義,都只是錯覺。

不論是科學家自以為增加人類的知識,還是士兵自以為保家衛國,抑或是中世紀的人興建神廟,或者是現代創業者新開公司,他們從中感受到的人文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其本質都是錯覺和幻想。

幸福來自放下

剛剛我們分別從兩個角度討論了幸福。生物角度來看,如果說幸福在於感受快感,想要幸福就應該去操縱我們的生化系統。價值觀角度看,如果說幸福在於覺得生命有意義,想要幸福就應該騙自己騙得更徹底。那麼,還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

以上這兩種論點有一個共同假設: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或許你覺得這很正常,你想調查人快不快樂,那不就得去問當事人的主觀感受嗎?

事實上,這是自由主義在當下大行其道的結果。其實歷史上大多數宗教和意識形態都認為,關於真善美,關於心靈方向,都是有著客觀標準的。

基督教神學家很清楚,如果他們秉持著自由主義告知信徒說「順從你的渴望」,「你覺得好的,就是幸福」的話,那信徒們就很可能更願意把時間花在暴飲暴食或其他消遣上,而不是向上帝祈禱。

事實上,大多數宗教和哲學看待快樂的方式,都與自由主義非常不同。其中最看重這個問題的,就是佛教。

佛教認為,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

在佛教看來,大多數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為快感就是快樂,這是大大的誤解。事實上人類的主觀感受沒有任何實質或意義。主觀感受就只是一種電光火石的波動,每個瞬間都在改變,如同海浪一般。

那些窮極一生瘋狂追求愉悅心情的人,就像是數十年站在在海灘上,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來,同時又想躲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得幾乎發瘋。最後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海浪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趨近無窮

以上便是《人類簡史》第十九章的全部內容了,本章中,作者通過對「幸福」問題的某種哲學式的探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他看來,歷史學家對「快樂」這種情緒的歷史從未感興趣過,是一個極大的失誤。

當然,對這種高深莫測的人生哲學問題,赫拉利的回答離真正的答案可能還很遙遠,但他的努力是非常可貴的。在教育領域,「薪盡火傳」這個成語總是曠日持久地感動著我。思想的火焰隨著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前赴後繼般傳承著,熊熊燃燒。

在這裡我首先要表明一個態度,那就是對任何知識都沒有必要畏懼,這個問題縱使很高深,我們也要大膽去思考,去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會貽笑大方,但這種所謂的「丟醜」其實未嘗不是好事,那是進步的必要環節。

面對這樣一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哲學問題,面對赫拉利已然給我們提供的這樣一個全面的視角,我們很難不去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以下是筆者一些簡單的思考,拋磚引玉爾。

關於「幸福源自激素」這個觀點,我個人持不同態度。我曾遇到過這樣的人,認為人的一切情緒不過是多巴胺作祟,幸福也好愛情也罷,都是些不值一提的虛幻。但在我看來,情緒只是所有意義的最終體現埠,愛最終確實是體現在多巴胺上,但「多巴胺的產生」這件事,是集合了許許多多人文信息的,所有的怦然心動,小心翼翼,剋制與放肆疊加在一起到最後,才會有「多巴胺產生」這件事的發生。因此考量幸福不能只考量終點而忽略過程,關於幸福,過程和終點都是同等重要的,在我看來,幸福絕不等於快感。

以上就是我關於生物角度的全部看法,至此不再贅述。就我個人而言,更傾向於認為幸福來自意義,以下將詳細展開討論。

我們雖然已經很清楚的知道,生命的起源來自受精卵,然而「意識」也就是所謂的「靈魂」是如何產生的,其構造究竟為何?這涉及到腦科學的知識,而腦科學的發展在今天依然還處於初期階段,關於意識的起源並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

人們總是傾向於去追求「確定性」的。因此我們拿出輪迴去解釋靈魂,拿出雷公電母去解釋自然現象。然而在科學的領域,接受「不確定性」是才是進步的源動力。

其實我非常同意本書作者所言,「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意義都是錯覺和幻想。」但是我想說的是,幻想一定是壞事嗎?

我是說,如果說我們來到世界上就是一個意外,如果我們清晰地知道自己之於宇宙有多麼渺小,當我們想到這些的時候,難道就沒有一絲慶幸或竊喜嗎?

人類簡史系列,我們從25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開始了解,一直到7萬年前人類才開始認知革命。隨後花了6萬年才開啟農業,又花了五千年才產生第一個帝國,期間夏商西周數千年,春秋戰國,唐宋明清,走馬燈般掠過歐洲的汽笛。

這世界多麼恢宏啊。而我們,只能看這世界70餘年,不過彈指間。

關於「我」的出現,這讓我感到困惑。基督教認為,我們是上帝的子民,我們為上帝所造,我們的神識要感恩天父。

佛教認為這是輪迴,我們前幾世修來的因果,得以報償,生而為人。

而我作為無神論者我只能說,對不起,我很困惑。

跟困惑和解,跟困惑共處,是每一個試圖仰望星空的無神論者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有的無神論者對此困惑不已,一頭扎進腦科學的研究里,發誓一定要探明其中真相,他們將困惑轉換為動力。

而我沒能進入那個領域,我除了殷切盼望前方傳來捷報之外,我還必須做好跟困惑相處一生的準備。

我的對應便是,主動縮小視野範圍。

我們不妨把故事縮小一點:黑暗中睜開眼,發現自己身處一間超級豪華的房子里,房門外是漆黑一片。我們自然要試圖去理解,房門外到底是什麼,房子是怎麼來的,我們是怎麼出現在這所房子里的。但與此同時,房子里有美妙的音樂,藝術,有趣的人和故事,並且你清楚的知道,你在這房子里只能呆七分鐘,你會怎麼做?

要麼,拼盡全力去學習先輩的知識,為了解房子,離開房子,為了解我們出現的原因,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薪盡火傳,前赴後繼。

要麼,拼盡全力去享受房內的一切,去珍惜這七分鐘,與人和善相處,為美食,為音樂,為藝術,為房子的架構,為讓房子變得美好一點點去努力。然後,給予那些探尋真相的人足夠的敬意。

我是第二種。那意義對我來說並不是幻覺,那就是活在此刻的幸福。

公眾號:夕北漫談

下一篇:

夕北:《人類簡史最終章——人類末日?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自己的眼睛,他人的嘴
影響大腦思維速度的因素
對於韓寒現象你有哪些思考?
我來說說 精日 吧。
「犯錯的人就不該救了嗎?——《王牌特工:黃金圈》:熱鬧之後的思考?

TAG:幸福 | 哲學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