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愛發脾氣?

寶寶為什麼愛發脾氣?

看到很多父母為寶寶發脾氣這件事情感到困擾,實際上,寶寶發脾氣只是一個現象,而現象背後的東西,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一、什麼是情緒

發脾氣,算是一種情緒的外在表現,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什麼是情緒。

關於情緒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我比較認同根據NLP療法中的定義:情緒是內心的感受經由身體表現出來的狀態。所以,根據定義,我們可以知道,情緒是先有內心感受,後有身體表現的。而且我們要明確,正常的人,必然有情緒;情緒是誠實可靠和正確的;情緒不是問題,只是現象本身;每份情緒都有其價值,或許是方向,或許力量,或者兼而有之

下面我們來講和情緒有關的一個概念——情緒智能,也叫情緒商數,就是大家平常聽到的情商。當今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情商水平的高低對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提升了寶寶的情商,也許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

情緒智能包括五個要素:認識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有效推動自己、認識別人的情緒、做好人際關係

那麼,首先我來帶領大家一起來開始認識情緒。人類有4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而具體來說,情緒是有幾百種的,我們來舉一些例子感受一下,比如開心、高興、興奮、激動、喜悅、驚喜、驚訝、生氣、緊張、焦慮、怨恨、憤怒、憂鬱、悲傷、難過、恐懼、害怕、羞恥、慚愧、後悔、內疚、焦躁、厭煩、痛苦、沮喪、憤懣、不滿等。這些都是情緒,但是情緒不只是這些。

當孩子還是嬰幼兒的時候,就應該展開情緒智能的教育工作了。那麼從今天開始,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讓自己和寶寶認識各種情緒,感知各種情緒,這是家長幫助孩子進行情商建設的第一步。

二、什麼是憤怒

為什麼講憤怒,因為導致發脾氣的情緒常常是憤怒。

憤怒常常被歸類為負面情緒,而在這裡我先講它的正面意義。

首先憤怒本身是有溝通意願的,即表達了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如果對方也接收到了這個信息,就達到了溝通的目的。所以,當寶寶憤怒的時候,我們需要清醒的看到,寶寶是不愉快的,他是在通過行為告訴你他的感受,他主觀上是期待和你溝通,並得到你的共情和反饋的。

此外,憤怒具有力量感。我想著一定是讓寶寶們迷戀的部分,對於小小的他們,體內原來可以擁有憤怒這個洪荒之力,感覺就像自己突然擁有了魔法,擁有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是這種力量是不長久的,正確的方法是,我們需要讓寶寶體會到自己其他方面的力量感:比如話語權、物品權、被尊重,他就會主動放棄掉頻繁憤怒的傾向,這才是突破的方向。

而憤怒中的負面意義是毀壞,憤怒可以毀壞一些關係,一種氛圍、一些物品等。在描述憤怒的繪本里,我們常常看到作者用很多筆墨描述這種破壞性,強大到甚至可以讓星球變成碎片,這種誇張的場景一定可以帶給我們和寶寶很多思考,也可以促使我們一起著手管理我們的情緒,這是提高情商的第二步。

三、寶寶發脾氣的表現

哭。發脾氣時候的哭一般來說不會是無聲或者小聲的哭,哭聲應該是大人可以聽到,而且常常是伴隨尖叫的,具體說來一般是嚎啕大哭,而且經常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傾向。因為這時的哭,背後的主導情緒不是悲傷,所以流淚本身不是主要的內容,因此即使是哭也常常是比較激烈的哭。

鬧。這個是大人們比較熟悉、也比較反感的一種形式。因為鬧常常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輕者把衣服弄髒弄壞,例如滿地打滾,重者打碎或毀掉很多東西,例如摔東西、砸東西。

吼叫。這個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到一個詞叫「怒吼」。

說髒話。是的,寶寶的世界也有髒話,不過對於3-6歲的寶寶,他們的髒話一般就是屎尿屁而已,他們對於大人世界的髒話才沒有那麼感興趣呢。

打人。這個也非常常見,經常見到寶寶發脾氣的一瞬間就揚起手來,或者抬起腿來,也有些寶寶會打自己,這都可以理解為寶寶的瞬時反應,因為寶寶的語言功能還在發展中,對情緒的認知更粗淺,對於他們,用行為表達憤怒要比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容易得多。

咬人。有一些寶寶會通過咬人表達憤怒哦,因為咬人在讓別人不舒服的同時,也可以用到自己的嘴。越小的寶寶就越喜歡用嘴表達攻擊哦。

四、寶寶為什麼愛發脾氣

需求沒有被關注和滿足。嬰兒時期的寶寶,是具有全能自戀感的。因為嬰兒覺得世界該完全如他所願,所有需求都應該被關注和滿足。而全能自戀感的背面,是可怕的無助感和暴怒。因此,當寶寶的需求沒有被關注和滿足的那一刻,他會體驗到自我和整個世界都破碎了,隨即陷入似乎根本不能動彈的無助感中,這種無助感寶寶一點都不想體會,於是立即變成暴怒,轉而攻擊那個破壞他全能自戀的人或物。當然,這種感受在幼兒時期也會有延續。

處於秩序的敏感期。這個階段一般在21個月到三歲,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幼兒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現在對順序、生活習慣的要求上,當孩子從環境中逐步建立起內在秩序時,智能也逐步建構。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無所適從,便可能發生大人所認為的發脾氣的行為。

處於完美的敏感期。這個階段一般在兩歲半到四歲,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會非常在意周圍的事物是不是符合他自己的審美要求、是不是完整沒有缺陷,如果不是,便會不依不饒地發脾氣、哭鬧,或是奮力將之恢復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樣。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現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於美的需求。

情緒的積累。輕微程度的情緒如果沒有及時處理,也會逐步累積。例如,小的不順心的累積、挫敗感的累積、壓力的累積等都會慢慢堆積成憤怒,並被寶寶最後以發脾氣的形式表達出來。

不被正確的對待。例如寶寶的專註被打斷、被誤解、被錯怪、被嘲笑等,尤其對於具有自我意識敏感期(2-3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對可能影響他自我評價的東西特別敏感,會引發起非常大的憤怒。

五、我們該怎麼做

尊重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的成長階段,決定了他的敏感期,他的成長任務、行為特徵等。例如到了秩序敏感期,你打亂了寶寶晚上睡覺前的步驟,他就會大發雷霆;而到了完美敏感期,你給他買的餅乾碎了、或有小缺口,寶寶也會發怒。因此,當我們關注到寶寶的成長階段時,我們就能夠很自然的理解寶寶憤怒的原因,說不定還會為寶寶的成長感到開心。

尊重孩子的內在需求。除去寶寶個性的成長階段,也有他們共性的內在需求。首先,需要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即吃喝拉撒睡。其次,需要得到足夠的安全感,包括足夠的依戀體驗(被陪伴、被撫摸、被擁抱等)、被需要感(不被拋棄)等,例如這種所謂的「不被拋棄」不一定是現實層面上的,即使是象徵層面上的,也讓寶寶非常恐懼,所以一定不能用類似於「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的話來嚇唬寶寶,這對寶寶的安全感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再次,寶寶需要體會愛和被愛,和家庭的歸屬感,例如你對寶寶說「我愛你」的時候,寶寶是非常開心的,而且他一般會回復「媽媽我也愛你」,這個時候感覺心都化了;寶寶也很願意作為家庭的一員承擔一定的角色,比如掃地、澆花等。等寶寶成長到2歲以後,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並逐漸茁壯,他的存在需要被尊重,他擁有的物品需要被明確,他的意見需要被尊重,他的能力需要被認可,很多事情他需要自己做決定,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需求不被滿足,都會引發他的憤怒。例如,我家的晨晨曾經因為我用了她本子上的一頁紙而沒有提前和她申請,發了一個小時的火,這期間我需要做的就是誠懇的道歉,因為確實是我做錯了,她也可以發很大的火,因為她的物品的所有權一直都是被尊重的,所以她非常在乎這次的例外。

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就像前面講的,當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我覺得你很生氣,或者,我覺得你很憤怒。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就知道,自己在這個時候的狀態是種什麼情緒。此外,通過這種方式,寶寶可以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共情,也被理解。

幫助孩子宣洩情緒。由於寶寶的年齡和修為,他們是做不到心靈書上所說的「情緒是內在天空的雲,而我們只是看著它來來去去」。不僅僅是寶寶,絕大多數的成年人也是做不到的。因此,情緒需要家長引導和宣洩,我們可以採用的方法有:吼叫法,帶領寶寶大聲的吼叫,比誰的聲音更響亮,直到寶寶平靜下來;允許寶寶哭泣,當寶寶哭時,你可以溫和的擁抱他,表達你的接納和支持;擊打法,和寶寶一起擊打或摔打靠墊或抱枕,如果有條件的也可以選用沙袋;大自然療愈法,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寶寶會很快被自然的氛圍所安慰,而這種美好的感覺是良好情緒的誘導劑。

做好情緒宣洩後的引導。在寶寶情緒宣洩後,家長要溫和的陪著寶寶,做一些寶寶喜歡的事情,例如一起讀繪本、一起聽歌、一起玩遊戲,這樣做會補充寶寶的心理能量,也讓寶寶更有力量去面對未來。

加強父母的自我成長。這個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了,因為很多時候,寶寶發脾氣本身不是問題,但因為寶寶發脾氣引發父母的憤怒才是讓事情鬧得更大、更不可收拾的根本原因,也才是真正的問題。家長常常有太多的受不了:受不了寶寶哭,寶寶一哭就激發了他自己的死亡恐懼;受不了寶寶不聽話,這讓他體會到了失控的恐懼和無力感;受不了寶寶在公共場合發脾氣,這讓家長體會到強烈的羞恥感和無能感。這時家長往往會模糊掉自己和孩子的界限,繼而將自己的痛苦感受通過各種懲罰全數歸還給寶寶。很多時候,之所以我們會不自覺的將這些難以處理的感受和情緒,施虐給孩子,首先是因為他們最弱小,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和我們對抗,其次也許也因為這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我們自認為掌握了對他們的處置權,而沒有其他人會提出異議吧。但是,請大家試想一下,這對我們的寶寶來說公平嗎?我們人生的苦難不是他們帶來的,他們不需要對我們的痛苦負責。

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到,這些都是我們的情結,是我們沒有修復的傷痕,寶寶的存在只是讓我們看到我們尚且需要成長的部分,而寶寶是來救贖我們的天使。

所以,從今天開始,停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強化自我成長、有效推動自己,做一個比昨天更好的父母。
推薦閱讀:

除了坐享,你還可以這樣訓練自我覺知
情緒的力量與掌控(3)
DAY51 今天又是心情奇好的一天
賭神都是撲克臉?
情緒克制

TAG:育兒 | 育兒健康 | 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