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伊朗一整月】馬什哈德 萬人的廣場 72小時直擊現場 三段視頻 一籮筐美圖 零距離身臨其境 只為阿舒拉節

【漫遊伊朗一整月】馬什哈德 萬人的廣場 72小時直擊現場 三段視頻 一籮筐美圖 零距離身臨其境 只為阿舒拉節

第十三站 馬什哈德Mashhad 3:難忘的72小時,震撼、感動、歡樂、幸福無法形容的複雜情緒湧現,一浪一浪將「漫遊伊朗一整月」不斷推向高潮。

2016年10月9-11日

馬什哈德聖城 阿舒拉節 三天

2016年10月12日

庫姆 阿舒拉節 一天

節日 嘉年華》

1分鐘視頻

【兩條遊走世界的魚-漫遊伊朗一整月】馬什哈德 節日前夜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t0523hom86u/t0523hom86u.html

白天在馬什哈德和庫姆,阿舒拉節的街頭,更像是一個嘉年華。

排隊領取聖餐是信徒最熱衷的事情,雖然食物很簡單——「豆子和米飯」,但是看一眼那條長龍就醉了,至少半小時才能領到。聖餐所需資金由某些大老闆贊助。我們有幸品嘗了聖餐,完全可以填飽肚子,但味道很普通。

孩子想在隊伍前面偷偷領一盒

在庫姆的街頭,我和匆忙的路人迎面撞到,不慎打翻了他剛領到的聖餐。那畫面,這輩子我也忘不了:身旁是無盡的領餐「長龍」,眼前是一盒完全打翻在地的聖餐和男子幽怨的眼神,直射我心。我愣在那裡半分鐘,不知怎麼辦好。

分發聖餐的志願者

聖餐「豆子和米飯」

鐵鏈拍打身體的傳統舞蹈是重要的儀式之一,

有些人真的非常用力在鞭打自己,而多數情況只是舞蹈

泥巴塗抹頭髮身體,象徵勇士歸來的情景

白帽黑帽也有不同寓意,伊斯蘭德高望重的阿訇會戴黑帽。

阿富汗人的裝束

指甲一半染紅,象徵搏鬥的痕迹

分發聖水的戰士

歡快的遊行隊伍

嬰兒放入綠色搖籃中也是一種神奇的儀式

街頭帥氣的小鼓手

廣場門口義務為路人擦鞋,不收分文

孩子街頭塗鴉活動

年輕男孩的節日裝束

揮舞巨大的旗杆,這需要多大的力氣才能一個人揮起這桿大旗,嘆為觀止!

節日 前夜》

阿舒拉節前夜,音樂鑼鼓遊行隊伍一直可以持續到23點。隔音很不好的民宿,根本別想早睡。所以乾脆上街看熱鬧去,慶幸一切都很有秩序,沒有一開始擔心的「衝突」。所有人都投入到節日中。遊行隊伍,似貪食蛇一樣不斷長長。

鑼鼓隊

一個人扛起鐵架戰旗,驚呆了,一定非常重,走幾步,

他的同夥會上來幫忙服住架子,稍作休息

帥氣十足的綠色戰袍小戰士

街頭玩high的孩子們

一分鐘視頻

《熱鬧非凡的遊行隊伍片花》

【兩條遊走世界的魚-漫遊伊朗一整月】馬什哈德 節日慶典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n052502d9wy/n052502d9wy.html

阿舒拉日

~

《靈魂 附體》

這裡是馬什哈德聖城最大的廣場JameRazaviCourtyard,男人女人可以在一起活動。我們脫下鞋子,解放疲憊的雙腳,和當地人一樣坐上地毯。

馬什哈德聖城最大的廣場JameRazavi Courtyard

宣禮塔傳出渾厚的男中音,現場唱誦宗教歌曲,廣場上零星散落著一些人,有的端坐在地毯上默默誦讀著古蘭經,有的一家人圍坐閑聊如我們,有的橫在地毯上休息,孩子們多數在玩鬧。節日前的愜意午後時光,氣溫25度左右。

女士標準節日裝束

除了孩子的衣服是彩色的,成年信徒的節日服飾是純黑一色,統一款式,女性的黑色長袍從頭一直掛到腳踝,擋住黝黑的長髮,內搭也是黑色長袖長褲,;男性統一黑襯衫黑西褲,黑皮鞋。

正常人都會覺得壓抑,但是我又想到一個伊朗女博士說的話:黑色是最美的顏色。這裡不允許有任何個性化訴求,那輪廓分明的臉龐上帶著一絲同樣的憂傷,是怎樣的力量讓這麼多人化作同一個人,彷彿被同一個靈魂附體。

外國人免費租借的長袍

這我第一次體會穿長袍Chador,平時上街只要圍頭巾即可。進入聖城必須借好長袍方可進入。長袍很重,走路帶風,很容易脫落,時刻還要注意不能露出頭頂髮髻,即使用了很多別針,我還是一直在拽頭頂。

本地人的長袍有類似頭箍的裝置,箍在頭上,面料略輕薄一點,熟練地用胳膊肘夾住下擺,但也輕鬆不到哪裡去。長袍束縛女人的行為和美是必然的。我想唯一的好處是——防晒,好在馬什哈德並不太熱。

雖然是「暗黑」外表,言行舉止卻非常溫柔體貼,看我笨手笨腳在整理長袍,會停下來微笑著幫我。

《獨自 暢遊 聖陵》

由於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阿舒拉節,我們這些外國人有幸可以不設限地,和信徒一起進入聖陵,包括平日被禁止的聖陵和清真寺花園。可惜的是節日期間幾個博物館均閉館。

我和男士們又走散了,無奈之下,坐在廣場的噴水池旁發獃。發現所有信徒們在進入聖陵之前,要去廣場噴水池(也叫凈身池)洗手至肘,洗腳至踝,然後重新穿好鞋襪,女士整理好長袍,方才進入聖陵。我靜靜地看著他們秩序井然地做著這些宗教儀式。

我跟著女士們進入聖陵,起初有點緊張,不確定大殿的結構?不知道要被人流帶向哪裡?所幸今天還不是准節日。見識過上海人民廣場地鐵換乘的情況,這會兒人流不算多,秩序井然。

聖陵入口

聖陵,就是伊瑪目禮薩存放靈柩的大殿。大殿挑高20米有餘,除了地面,所有地方貼滿鏡子馬賽克,也被叫作鏡宮,非常閃,眼睛有「灼傷感」。結構宏偉,相比德黑蘭的皇宮、設拉子的清真寺,空間大了幾倍,又被鏡子的效果延伸了。有工人站在升降機上擦拭每塊馬賽克鏡子,他們一定覺得這工作何等神聖,原來是他們施的「魔法」,讓聖陵如此閃亮。

工人站在升降機上擦拭每塊馬賽克鏡子

我隨著人流深入,內殿空間越來越小,開始人貼人了,遠遠看到內殿中央一個立方體的不鏽鋼網格,這裡就是聖陵的「心臟」,罩住的便是伊瑪目禮薩的靈柩。(1分鐘視頻可以看到)

聖陵地下一層禱告大廳

人流的情緒由外至內越來越激烈,身體不斷靠近,情緒就不斷升級,因為男女依舊是分開的,同性的身體緊緊貼在一起毫無忌憚。

眼睛是憂傷臉龐的焦點,布滿紅絲,身體不斷靠近,淚水不停湧出,高舉雙手,若能觸碰到那個不鏽鋼網格,猶如神附體。這位宗教領袖已經去世千年,卻彷彿只在昨天。現在,我回想起來,雖然已經忘了背景聲音,究竟是哭聲還是樂聲,但那個畫面,卻是那麼那麼清晰。

聖陵的鏡子折射出千萬個你

非常非常慶幸的是,我們提前參觀了聖陵,因為阿舒拉節當日,再次試圖進來時,人滿為患,剛擠進門口就再也進不去了,那種情形其實很容易引起踩踏,非常恐怖,於是那天我們迅速撤離聖陵。

聖陵的天頂

《「誤入」清真寺花園》

七拐八彎「誤入」清真寺花園,因為我實在是路盲。這裡說是花園,卻並沒看到大面積花園,整個聖城其實都沒有看到過真正的花園,取而代之的是建築物上馬賽克以花卉圖案為主和零星的小灌木。

和外面的廣場相比除了略小,設計上沒有太大差異。男女分開左右,圍繞廣場矗立,中央站著一位主持人,手持麥克風,帶著哭腔邊唱邊說,語調情緒牽動著每個信徒的心,詠到激動處,信徒又掩面拭淚、舉手呼應。所有宣禮塔上擴音器播放的聲音都來自這裡,亦或許正在全國轉播。

清真寺花園的伊萬

有些體力不支的老年人或者孩子,依著角落,手裡捧著古蘭經,專註聆聽。內容我一句也聽不懂,信徒的眼睛告訴我,那是「神的話語」,他們的大眼睛太適合承載眼淚,久久,一顆斗大的淚珠滾落下來。迷一樣的宗教,信仰的力量。

《萬人 祈禱》

阿舒拉節當日晚,夜幕漸漸降臨,聖城最大的廣場上,中央的絳紅色地毯上,已經站滿信徒,有些晚到的只能站在大理石地磚上,除了零星幾個孩子,整個廣場中央黑壓壓一片,近乎上萬人,難辨年齡、性別、高矮胖瘦,只有一個個看起來被靈魂附體的黑色身體。矗立在那裡,等待著什麼指示。我們站在噴水池邊,手機不停地拍攝著,除此以外,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祈禱者

宣禮塔開始宣講,分幾段,每說完一段,所有信徒俯身下跪,雙手掩面,額頭觸到地上,地上有一塊郵票大的「石頭」,還記得嗎?在設拉子介紹過這種石頭叫「Mohr」。

祈禱石Mohr

關於「Mohr」:《古蘭經》說:阿拉用泥土創造了人類,當我們死去以後,我們又回歸成泥土,我們祈禱的時候看到她,如同看到我們自己,有一天終將化作一抔泥土,切忌驕傲自滿,我們來自平凡歸於平凡。這不是石頭,是泥土做的,而泥土是取自聖城的,例如麥加、馬什哈德等地。原來如此,哲學的思想融匯在伊斯蘭教義中,不得不佩服。

黑色的波浪,在起伏、在翻滾。宣禮塔的聲音具有某種魔力,讓萬個靈魂自發地跟隨。阿舒拉節的盛況,在無聲的磕頭中到達頂峰。一個紅衣小女孩從人海中忽隱忽現,起起伏伏,似電影的某個場景,靈魂的希望。

伊斯蘭宗教中有一個信念是: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同時聚集在一起祈禱,

可以召喚心中的神復活。

大約半小時,宣禮塔的宣講結束,人流開始鬆動,慢慢疏散。後面的儀式,按照前幾天的慣例,要持續到23點才結束。而我們到了趕火車的時候,就此話別馬什哈德聖城。

當遊人離開的時候,年輕的工人們迅速捲起地毯,打掃廣場。第二天早上不知幾點,又亮晃晃出現在廣場,無敵~難怪這麼乾淨!

年輕的工人們迅速捲起地毯,打掃廣場

對了,當天上午,我們已經提前把行李寄存到火車站了,魏總明智之舉。因為交通管制,這會兒,聖城內是打不到車的。我們出了聖城,一路吃,一路看遊行,終於挪到的火車站。

獲得意外的驚喜,因為節日慶典,車廂特別空,我們倆被換到一個豪華獨立軟卧包間,感謝真主眷顧。

2016馬什哈德聖城留念

因為騰訊視頻不允許上傳現場原聲,

本篇所有視頻我做了三遍才通過審核,

所以請原諒,

只能給大家看一段去除原聲的1分鐘視頻。

《萬人祈禱》

【兩條遊走世界的魚-漫遊伊朗一整月】馬什哈德 節日慶典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o0525zsd0bw/o0525zsd0bw.html

我們問過伊朗人關於ISIS。回答說:他們既不是什葉派也不是遜尼派,他們是魔鬼,不屬於我們的宗教。

馬什哈德在伊朗人眼中還有一個幸福的寓意,這裡是很多新人度蜜月的首選,他們相信之後的婚姻生活會得到神的護佑。此行馬什哈德就此畫上幸福的句號。

感謝帶我們逛了庫姆聖城的三位伊朗朋友

下一站,也是伊朗最後一站,玫瑰花園卡尚。

感謝一直陪伴著的朋友,卡尚見啦~

【兩條遊走世界的魚】更多精彩,未完待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號吧!


推薦閱讀:

伊朗北方舉行第六屆草莓節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座橋,它藏著5個秘密
伊朗齋月兩道甜蜜食物出爐記
歡迎來到「中東馬尼拉」——我為什麼不推薦去伊朗旅行(二)
烈火之城亞茲德,見證拜火教的衰落

TAG: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 旅行攻略 | 人像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