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這3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如何培養出一個有幸福感的孩子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入重點大學,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

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所以,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廚房熱鬧的家庭

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在近日的專訪里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請一個工人,煮飯什麼事都是我親自做。」

林鄭月娥1980年加入港英政府政務職系。兒子出生時,她的事業也正處於上升期,需要付出的時間精力並不少。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親自操刀下廚,精心準備著兩個兒子的一日三餐,並陪著他們一起吃飯。

她認為這非常重要,因為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照顧他們的。

在穿衣吃飯這些瑣碎日常的小事里,孩子能感受到的愛往往最深刻。

因為在幼小孩子的眼裡,媽媽的味道不只是舌尖的酸甜苦辣,更意味著媽媽很愛我,媽媽和我在一起。

出生在一個廚房熱鬧的家庭里,大概就是身而為人的第一個幸運。

因為人生最早感知到的、最直接的幸福,便是唇齒之間的那點香和甜。

有儀式感的家庭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命是由生活體驗組成的,而體驗生活,需要儀式感。它能為記憶保鮮,讓幸福綿延。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

一次旅行,一次聚會,一場觀影,一個平淡如水的日子……哪怕一花一草,一針一線,只要你賦予了它特殊的儀式,那就是孩子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會是他們記憶里最美的光景。

在與父母的相處過程中,讓孩子們印象深刻、感到幸福的,從來不是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一些暖心的小細節。

獨有的家庭傳統,或是某個特殊場景,但無一例外,它們都帶有儀式感。

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骨血中,隨著年歲增長變成安全感,信念感,歸屬感與愛。

媽媽會偷懶的家庭

會偷懶的媽媽,她們不會成為一邊拚命做家務,一邊給家人臉色看,甚至嘮叨、發怒的怨婦,不會讓自己成為圍著孩子、鍋台、男人轉的優秀太太、滿分媽咪,也不會讓自己成為不知疲倦的工作機器。

會偷懶的媽媽,會懶得喋喋不休,懶得和孩子老公置氣,懶得糾結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這樣的媽媽,看似懶,其實是一種大智慧。她們不難為自己,不難為家人,計較的少,得到的多。

她們會更心疼自己,會更加寵愛自己,在能承受的範圍之內修養自己,讓自己偷個懶,保持自己的社交、旅行、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讓自己的心情隨時保持愉悅。因為她們知道,媽媽是家庭的靈魂,媽媽快樂全家快樂,媽媽焦慮全家焦慮。

去哪學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在做父母的路上,讓我們一路成長,一路修行!

去哪學是一個彙集眾多專業、知名培訓機構的移動端APP平台,專註於為0-18歲學員提供針對性的海量課程。藉助去哪學APP的定位功能,我們用心"繪製"一張你掌中的移動培訓地圖,讓您輕鬆知曉附近優質培訓機構的位置分布。

歡迎您關注去哪學(qunaxue_shanghai),隨時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解讀以及切實可靠的升學意見。


推薦閱讀:

你一發火,孩子的世界就電閃雷鳴!後悔看晚了
家長帶異性孩子如廁,該依孩子性別,還是家長性別?
孩子的「數字敏感期」在幾歲?如何利用好「數字敏感期」?
家長做好這些家庭教育比檢查作業更重要!
談談性教育

TAG:家庭 | 家庭教育 | 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