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璐蘭讀《論語》心得體會(17)

《為政篇第一》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本節是《為政篇》開篇,主要是孔子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觀點。

在孔子看來,治理政事需要用道德教化,如此才能像北極星那樣被群星環繞特定方位。

這一思想,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社會發展是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然而,因孔子生活的特殊年代,其為政思想並不被當世認可,卻因其弟子的緣故,在後世很長時期,都被歷代君王奉為至寶。

不得不說,孔子關於「德政」的學說是具備一定合理性的,只不過由於其階級局限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必定是不夠完善的。

在我看來,治理國家不僅僅要靠德治,也要靠法治,也只有處理好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之間的關係,才能夠更加有益於國家社會的健康發展。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德治和法治不管忽視其中哪一個,都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後果。

一方面,重視嚴刑峻法而忽視德治教化,會導致民怨沸騰,官逼民反,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這一典型的案例便是,秦始皇以武力統一六國,號令天下,本想著江山永固,卻只混得個二世而亡,子孫後代被誅殺殆盡。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過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思想莫過於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和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

這三家在特定歷史時期都曾經對當時政治起主導作用。

時值戰國七雄爭霸,秦始皇為統一大業,很是重視韓非子的學術思想,而正是法家思想在當時成就了始皇帝的霸業。

「得天下易,守天下難。」秦始皇在治理天下時不懂得變通,依然採取嚴刑峻法,上行下效,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並由此一發不可收拾,天下再次進入混亂狀態。

另一方面,太過寬厚仁慈而忽視刑法的運用,會導致吏治不清,官員腐敗,最終還是引發一系列的惡果。

歷史上的「康乾盛世」,大家可能都只看到康熙和乾隆時期的鼎盛,鮮有人重視雍正的功勞。

如果我們細細分析歷史,可以發現,如果沒有雍正那13年的過渡,或許清朝江山也會早些年就滅亡了呢!

要知道康熙後期,國庫虧空嚴重,官員腐敗現象屢見不鮮,由於康熙本人所樹立起來的是寬厚仁慈的「仁德君主」形象,所以在吏治方面是不夠下得去狠手的。

而在雍正繼位之初,雍正帝一連下了11道詔書,遍數官場積弊,嚴令採取一切手段,懲治官員腐敗,追補虧空。通過三年不懈努力,官場貪腐之風被遏制,國庫也日漸充盈起來。

綜上所述,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德治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德治可以保障民心歸向;另一方面,法治可以提供製度保障。

那麼在互聯網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為何要將法治和德治有機結合起來呢?

首先,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必定是對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民實行民主,對廣大破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法分子實行專政,因此,在黨的領導下,必定離不開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定要求完善的法律來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要求基本的道德來引導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向,如此,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

再次,隨著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境外不良思想的滲透,要想保障我國的長治久安,必定要求一方面通過政治法律手段打擊敵對勢力,另一方面通過德育手段保障主流思想的健康發展。

最後,依法治國也好,以德治國也罷,單純從某一個方面著手治理國家,都是不完備的。一方面,法律手段屬於事後懲罰,只能制裁犯罪卻不能預防犯罪;另一方面,道德手段屬於事前預防,卻不能避免防不勝防的「漏網之魚」。因此,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結語

道德教化必須滲透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由此,可以從源頭上掐滅民眾內心「惡」的苗頭,引導人們向善;

法律手段必須貫徹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以從事實上打擊觸網之人「惡」的作法,指引人們從善。

總而言之,只有將道德教化和法律手段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夠彰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面貌,才能夠弘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觀念,才能夠保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恆久穩定!

推薦閱讀:

【學企通教育】TA17共托學員李金梅心得分享
沒有浮躁感
這是一個得證秘方
尋找夢想

TAG:心得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