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提醒】中國女人為何容易被美國人「勾引」

中國女人為何容易被美國人「勾引」

新華網

        中國女人對美國男人的印象,與美國男人看待中國女人有一個相似點,即也是從對方文化的朦朧想像性認知中得來的,同時還受到自己心理特質作用的影響。

       根據1980年加州人口普查的數據,美國亞裔社會學家西納加瓦(品川)(L. Shinagawa)博士和龐(G. Y. Pang)博士在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亞裔婦女與白人的異族通婚是為了更高地改善自己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而那些本來已經被同化、地位很高的亞裔女性則更強烈地 要求這種通婚。

      華裔社會學家貝蒂·宋訪談了紐約地區50個華人異族通婚的案例,認為被美國文化同化的強弱,直接影響華人異族通婚的比率,也就是說被同化的華人女性更強烈地要求通過同白人的通婚來提高自己的地位。

許多研究表明,大多數華裔女性同其他亞裔女性一樣,與白人的通婚是建立在某種功利主義的基礎上,而並非建立在浪漫愛的基礎上。

     當然,也有不少華裔女性是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有些人本來想找自己本族男性,但因為學習和工作等原因一誤再誤,後來當事業有成時,年紀卻大了。例如:華裔女士瑪霞·翁快40歲時才想到結婚,而這時她所處的環境只有美國白人,於是便同一個白人結了婚。

      華裔女性黛安娜同她的白人丈夫丹納德相識時,對他印象很不好,他「長頭髮,大鬍子,腳下總是趿拉著拖鞋」,是一個典型的「垮掉的一代」,但她似乎別無選擇。後來,她還是同他結了婚。

     

      首先是近半個世紀以來,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基礎根本不同。在一個長時期內,美國是作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三座大山的頭號代表,即萬惡的美帝國主義的形象展現在好幾代中國大陸女性的眼前。當年,人們最愛聽的歌曲就是抗美援朝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歌,最熟悉的歌詞之一就是「打敗美國野心狼」。「文化大革命」中,最響亮的口號就是「打倒帝修反」,這所謂「帝」就主要是美帝國主義。      

      自從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係正常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老百姓開始對美國和歐洲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也只有在這個時候,通過影視和其他文學藝術手段,以及通過很少量的訪華美國來客,中國的女性才開始對白人為主的美國男人開始有了模模糊糊的點滴印象。在長期極左意識形態的壓抑下,突然有了鬆動,某些中國大陸女性的價值觀和判斷力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到另一個極端,對美國人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容易將其視為自由民主的完全象徵。不像其他地區的女性,對美國人的基本看法不會有大起大落的變化。        

其次是中國大陸女性的經濟狀況與經濟訴求很不同。在中國大陸「文革」的社會動亂之時,中國台灣、香港和其他海外華人卻利用經濟起飛等有利條件,相對地迅速富裕,在洋人面前開始「財大氣粗」起來,儘管政治、軍事還不強大。在長期共同「貧困」之後,經濟上的開放,使人們對金錢和物質享受的欲求驟然膨脹,於是,美國便成了人人嚮往的夢幻之境,美國的人自然也成了仿效的樣板。對某些中國大陸女性來說,「富有」的美國白人可以提供一切所求。 再次是中國大陸女性的兩性關係的經歷很不同。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對婚姻和兩性關係的規範很嚴,很少有鬆動的空間。社會政治的種種原因,造成了大量的孽緣、誤會婚姻、不幸婚姻和單身大齡女性。美國社會的某種自由度、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好萊塢編織的有關浪漫性愛的神話,造成了對中國人,尤其是對某些中國女性的一定誤導。對中國男人的失望,更是使一些中國女性尋求在大反差的另一類男人中得到安慰。        

      在這種狀態下,乍一來到美國的中國大陸女性們,彷彿進入了一個陌生但充滿無限機會的新天地,「樹欲靜而風不止」,她們本來具有東方特有性吸引力,立刻招來了各種美國男人的包圍和進攻,甚至她們還來不及思考,接著便可能立即發生心與身的全方位接觸。一個中國女人,不論她是校園的女留學生、公司的女僱員、商店的女店員、餐館的女跑堂,甚至家庭的女主婦都可能遇到美國各種男人的「進攻」和「包圍」。 中國女性怎樣看待美國男人,尤其是白種男人呢?         

     就像前面所說的,從屬不同族裔的異性在互相評價的時候容易受到一種「原型偏見」的誤導。但不管如何,大致說,與東方男性相比,大部分美國男性有下列特點:(1)先天遺傳體型較高大,後天鍛煉體格較健壯;(2)性格較開朗率真,言談較幽默風趣,舉止較自然得體,待人較禮貌周到;(3)教育程度較高,較有職業專長;(4)由於文化熏陶,較具備音樂等藝術外表;(5)比較自主、自信、自立,重視自己的權益;(6)人文精神較強,較尊重別人的隱私與個人選擇,並且同情人性的弱點;(7)很注意女性的需要,很會創造浪漫情調,很能運用性愛技巧;(8)在外觀上,較善於根據各種情境包裝自己,如服飾、髮型、面容保養等;(9)較注意清潔衛生,如每天洗浴、修指甲、換衣服、防止口臭和清理頭屑等;(10)較少不良習慣,如不隨地吐痰、擤鼻涕、丟煙頭、大聲喧嘩等;(11)較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如準時、講信用、很少撒謊等;(12)較注意生活的品質和業餘愛好的多元化;(13)較注意夫妻之間的相對獨立性和個性發展的空間。

性與港台及海外的其他華人女性價值觀和判斷力很不相同。

       在與方教授和楊教授的面談中,一些女性談了自己對白人男性的看法。例如:一個1950年生的蔡姓小姐認為,她的猶太白人丈夫比爾像女性一樣溫柔、周到和言語中聽,「在家裡,他是一個好廚師,但不管誰做的菜,他都吃得乾乾淨淨。」而她的父親卻是不做任何家務的大男子。      

      另一個叫艾麗斯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女士說:「我生長在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至少共產 黨主張男女平等。當我來到美國便受到某種打擊。在這裡無論什麼都有性因素摻雜其間,讓人感到婦女地位並不是很高。例如,幾乎汽車推銷和所有商品的買賣都以婦女招攬生意。這裡的美國華裔男性便具有很強的這種性別歧視……」艾麗斯也嫁了一個猶太白人約瑟夫,因為他沒有這種「性別歧視」。       還有一個姓翁的華裔小姐,認為她的前華人男友特倫斯「受過良好教育,知書達禮,慷慨大方,心腸很好,而且身材高大」,是一個通常華裔女孩子都夢寐以求的理想男人,但他像她的父親一樣,不善表達感情,也不夠細膩。從他的身上她似乎看到的是父親的翻版。而她的現白人男友,卻相當善於表達感情,又有幽默感,而且能接受她的坦率。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一些較成熟和清醒的中國女性也同時看到了美國男性,尤其是當代美國青年男性的另外一些「特點」:(1)過於注重實用主義,知識面較窄,只追隨職業市場的需求,不注意整體知識的結構,如很多人只懂電腦,成為某種專業機器;(2)多有「美國第一」的強烈優越感,容易居高臨下看待其他文化和民族,對美國以外的事物很少了解;(3)人文精神雖較強,但人文知識卻很弱,對文史哲一類的領域不感興趣;(4)由於物質條件相對優越,前輩早定好了相對完善的制度,本身很少經歷大災大難,故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一般很淺薄;(5)較沒有精神追求,過於注重物質享受,如生活目標就是好車、好房子等;(6)較注意形式上的尊重女性,往往骨子裡並非如此;(7)在性問題上比較隨便,性、愛和婚姻三者之間可以完全分開;(8)過於注重外表上的包裝,不太注意內里的修養;(9)過於強調個人的權利,不強調對社會和團體的義務;(10)過於誇大獨立性,親情關係鬆散;(11)過於強調夫妻關係的相對獨立性,家庭觀念不強;(12)經濟賬分得過於清楚,甚至結婚之前預先就留法律後路;(13)過於強調個性的標新立異,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14)有自我摧殘的傾向,吸毒、酗酒、吸煙、性施虐和被施虐以及不安全性行為普遍。       其實,在這裡,我們用「特點」一詞,而不是簡單地用「優點」或「缺點」一詞,因為,對人的評價往往是見仁見智。所謂優點和缺點只不過是一枚銅錢的兩面。      

     中國女性在對美國男性的種種「原型偏見」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也正是這兩條造成了最大的誤導。 第一是中國女性總以為美國男人很「富」,生活得很舒適。其實,情況並不是她們想像的那樣。在美國,人們常說,貧窮的階級和豪富的階級都是少數,多數人則屬於「中產階級」。但「中產階級」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許多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並不同意這個理論。       所謂中產階級,是按分配收入劃分?是按職業性質劃分?還是按教育程度劃分?有人把年收入在3萬到10萬美元之間,受過一定高等教育、從事白領職業的人們稱作「中產階級」。隨著美國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明顯提高,的確大多數美國人可算是屬於這個劃分的範圍。然而,人們別忘了,所謂占人口大多數的中產階級,並不處於一個常數、一個穩定的狀態,相反,它是一個變數,一個多變的狀態。資本主義的競爭、經濟的不景氣、失業率的上升等,會在一夜之間使一個「中產階級分子」立刻失掉資格。

      美國大多數「中產階級分子」是靠貸款過日子的,也就是把將來的購買力拿到現在來用。他們的大學教育、房子、汽車、傢具、家庭電器等幾乎都是用貸款,其中房子的貸款得用30年來償還,也就是說,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需用10~15年還清學生貸款,等到退休時才能還清房子貸款。美國人一般不喜歡存錢,總是吃光、喝光、玩光,不但如此,還很愛用信用卡,大都欠了一大筆高利貸。一旦丟了工作,一切都會被銀行沒收,流落街頭,有的甚至還會被起訴。 美國人的稅收極重,單以公立大學教授為例,每月工資有33%的聯邦稅、7%的社會保險稅、3%的預交退休金(政府付大部分)、1%的醫療保險金(政府付大部分)、1%的工會費,再加上州稅和地方稅等,實際到手的只有原工資的一半。目前,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有很多的弊病,養了許多對社會毫無貢獻的人,總的原則是年輕一代養年老一代。社會福利制度剛建立的時候是16個工作的人養一個不工作的人,而到公元2029年時將是兩個人養一個人。專家們悲觀地預測,等到目前這一代退休的時候,社會保險制度將崩潰。     

      尤其對一個美國男人來說,平生一個最大的破產就是離婚,即所謂結得起婚離不起婚。當離婚之時,也就是「准上吊」之日,不但賠掉房子和其他家產,而且至少賠掉工資的一半。 美國在1995年俄克拉何馬聯邦大廈大爆炸案之後,為了追緝兇手,在內華達州沙漠地帶的一些小鎮子里,意外發現不少被人們遺忘的群落,住在廉價的破汽車旅館裡,靠社會救濟混日子,這些人都是由原屬中產階級的男人們組成,他們不是失業的,就是離婚的。     

     據美國司法部統計,大約有30%以上應付贍養費的男人,因負擔不起而賴賬「失蹤」了。1998年4月,一個案子更讓全社會觸目驚心:一個醫院的血液專家竟將「艾滋」病毒偷偷注 入自己親生兒子的血管內,目的是讓他儘早死去,以免付贍養費。 當一個中國女性碰到一個美國男人時,他可能就是離婚男人,肩負沉重的贍養負擔,不但要負擔一個前妻及其兒女,甚至可能要負擔前前妻或前前前妻以及更多的兒女。不少美國男人願意找中國女人或第三世界的女人,就是因為她們「便宜」。即便幸運地找了一個沒有贍養負擔的美國男人,不是事業未成,就是囊中羞澀,勉強請幾頓飯還可以,但並非像不少中國女性所想的那樣有保障、終生有托。       然而,真正有錢的男人們就一定可靠嗎?非也!      

     美國富人們被女人們搞怕了。       「不要我就給我錢」,這是女人們對付男人的總策略。例如:《侏羅紀公園》的天王導演斯皮爾柏格,離婚時付給前妻1億美元;《與狼共舞》的大影星兼導演凱文·科斯納離婚時付給前妻4000萬美元;拳王泰森離婚時付給前妻3000萬美元。 對這些富豪們來說,沒有女人不行,有女人也不行。於是,他們為了對付染指他們錢財的女人,便想出一個花招,就是在婚前雙方簽訂結婚協議書,明確結婚條件。      

      前幾年,好萊塢著名的集導演、編劇、製片、影星於一身的奇才伍迪·艾倫,本人在自己的家中就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鬧劇,他竟然與自己的韓國養女發生了忘年之戀,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也算是影藝界的一大奇聞。為此,他與同為影星的妻子米蘿離了婚,而與此養女結婚。但浪漫過後,馬上就來了一個不浪漫,他在結婚協議書上定了三條:(1)所有日常購物的錢,必須經過他的同意才能動用;(2)對男方所擁有的一切不享有任何產權;(3)如果離婚,女方只能得1元錢的贍養費。那個韓國姑娘看到這個協議書後頓時失聲痛哭。

第二是中國女性總以為美國男人很「酷」,情感很浪漫。

      西方尤其是美國現代的人文精神和物質文明,造就了一個年輕民族的無限生機和活力。很顯然,這個民族的成員比其他所有民族都最少歷史的沉重「包袱」,尤其不像中華民族的成員背了那麼多。它的成員也相應充滿著自信、樂觀和奔放的熱情。然而,得天獨厚的美國人,同時卻背上另一個「包袱」,那就是「美國第一」的自豪感。

有趣的是,美國社會很開放、很包容,但一般個人卻相對封閉,對美國以外的事物簡直到了無知的地步。以實用主義和現代經驗主義為思想方法的美國人,重視科技和效益,只相信能證明或能計算的東西,不願動腦筋去學習和思考那些與自己離得很遠的東西,因此,歐洲人認為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淺薄的人之一。

      

     美國的文化是一種商業性的大眾消費文化,像好萊塢、迪斯尼、脫口秀、肥皂劇、搖滾樂、漢堡包……等等。這種文化不重視內蘊,只為外在吸引力和刺激力得到票房價值,而加以簡單化和便利化的包裝。

在這種文化熏陶下的美國人,往往也只注意實用化、形式化、技巧化、效益化的外在包裝。當然,這種包裝是從小就習慣成自然,反而不做作,並無人為雕琢的痕迹。

      

    上帝真是厚愛美國,在這塊「凈土」上,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碰它一個指頭。沒有大災大難的民族,有時它的人們可能會太無聊了,而造一點事出來。

   

      戰後,美國嬰兒潮的一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與中國的「紅衛兵」遙相呼應,他們反戰,不信任政府,不注重個人的事業,成為「嬉皮士」或稱「垮掉的一代」。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一代,從「左」轉向「右」,開始愛國、愛家,也愛自己。

     到了20世紀90年代,社會多了動蕩,像洛杉磯騷亂、俄克拉何馬大爆炸等,社會風氣又有了新的轉向,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自我摧殘的行列。在青年中,據統計:吸過毒的佔50%、酗酒的佔40%、抽煙的佔45%、酗酒駕車的佔20%、不安全性交的佔60%、被強姦過的女性佔13%。

     當一個中國女子遇到一個美國男子的追求或「勾引」時,馬上會被對方搞得神魂顛倒。「他」很會製造浪漫的氣氛,說著深情的字眼,做著溫柔的動作。「他」總是不斷地布置一些讓她意外驚喜的事情,送一些經過側面了解她一定喜歡的小禮物,找一些她聽了很自然的借口,約她同在一個只有兩人的私人空間。

美國男性將「性」、「愛」和「婚姻」分得非常清楚。根據統計,幾乎100%的男性有過婚前性行為,平均每個男性有30~40個性伴侶,有80%以上男性有婚外性行為。

在浪漫的「虛幻色彩」背後,充滿著「不浪漫」的「本色」。

     在美國,據司法部統計,每年約有50萬婦女遭到強暴,70%以上的強暴,屬於「約會強暴」,即在普通約會中,男方「硬與」女方做愛。尤其是16歲~24歲之間的女性,平均每1.3秒,就有一個女子遭約會強暴。而在遭強暴的女子中只有16%的人會去報警。

(責任編輯:郝保明)

推薦閱讀:

第28、29顆衛星已發射,中國北斗能超越美國GPS嗎?
什麼是間諜船?印度國產航天測量船真的比中國厲害?
《狼與香辛料》中都涉及了哪些國家?
為什麼來中國才一天多特朗普就已經讓這些人氣急敗壞了?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