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對生活產生了敵意,就是「藍鯨遊戲」的勝利

當你對生活產生了敵意,就是「藍鯨遊戲」的勝利

來自專欄 瞎說大實話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當你對生活產生了敵意,就是「藍鯨遊戲」的勝利


2017年有一樁網路大事件:

藍鯨遊戲。

如果「WannaCry 勒索病毒」旨在謀財,那麼「藍鯨遊戲」則意在害命。

「藍鯨(blue whale)」的始作俑者雖然已被捕入獄,但遊戲還在繼續。

▲「藍鯨遊戲」創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於2016年11月被捕

這是一場心理瘟疫,它從俄羅斯出發,潛伏進各個社交網路之中,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又因為參與者的心照不宣,所以很難找到那群決定赴死的鯨魚。

遊戲的規則很簡單,參與者只要按照羅列好的每天任務清單,一一完成,就能達到「自殺」的目的,周期為50天整。

按照網路上流傳甚廣的任務列表,小十君挑出了其中典型的幾項:

第1天 在手臂上刻f57(bluewhale,4:20);

第2天 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電影;

第3天 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淺口;

第5天 如果你準備好成為一頭鯨魚,就在腿上刻幾個口子;

第8天 在VK(俄羅斯社交網路)時間線上寫,「我是一頭鯨魚」;

第11天 在手上刻出一頭鯨魚;

第21天 在Skype(即時通訊軟體)上和其他鯨魚談話;

第26天 說出自己的死亡日期,並接受它;

第27天 4:20起床,走上鐵軌。

第29天 宣誓自己是一頭29天的鯨魚。

第30-49天 每天都4:20起床,看恐怖電影,聽恐怖音樂,自殘並與鯨魚對話。

50.讓我們墜落吧。(從窗口,從樓頂,從鐵軌……)

不難看出,這又是一次模仿電影橋段的陰險設計。遊戲制定者的思路即是,生活不如意,再讓你到電影里加深對生活的不滿意。

當你對生活產生了不可消解的敵意,就是這場遊戲的勝利。

「前提」模仿《自殺俱樂部》,成立一個類似於「約好一起去自殺吧」的小團體,加深彼此對死亡的認同感。

▲2014年上映的英國喜劇電影《自殺俱樂部》,講述了四個生活迥異的人在自殺聖地「禮帽大廈」相遇後,締結友誼的故事。

「結構」模仿《電鋸驚魂》,通過制定規則的人一步步勸導和引誘,參與者會走向最終的死亡。

▲2004年溫子仁導演的驚悚片《電鋸驚魂》,設計了影史上最著名的密閉空間死亡遊戲。

「進程」模仿《玩命直播》,鯨魚們在小組中直播,完成任務,每天打卡,讓其他成員知道。

▲2016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玩命直播》,直播遊戲漸漸走向失控。

「手段」模仿《發條橙》,強制並反覆接觸恐怖電影、音樂,洗腦,用記憶影像混淆現實中的視聽。

▲1971年,庫布里克導演的經典電影《發條橙》在美國上映,主人公為減輕刑期,在監獄中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療,通過看大量暴力、色情等不道德的影片,不斷注射針劑,來激起體內的噁心反應。

「時間」模仿《4.48的精神崩潰》,選取深夜和黎明之間的分界點(4:20),在摧毀精神之前,先摧毀睡眠。

▲英國劇作家薩拉·凱恩,生於1971年,一生飽受抑鬱、失眠、精神疾病折磨,28歲自殺,《4.48的精神崩潰》是她最著名的戲劇作品,講述了一個會在凌晨4點48分走向崩潰的女人。

遊戲過程中,他們給自己取了一個詩意的代號——「鯨魚」

鯨魚的死亡,被稱作「鯨落(Whale Fall)

自然界中,真正的鯨魚在海洋中死去,屍體會慢慢沉入深海,鯨魚的肉質被啃食,有機物被分解,遺骸變為海底礁岩,據科學考證:至少有43個種類的12490個生物體依靠鯨落生存。

▲鯨落

所以「鯨落」又被詩化為「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可以說,鯨落像遠古神話中死去的盤古,能夠在海水中慰藉其他生物;然而,「藍鯨遊戲」參與者的死亡,慰藉的對象,只有遊戲制定者、勸誘者,以及許多以觀看別人死亡為樂的看客。

遊戲創始人菲利普·布德金逮捕後,先擺出一派溫情脈脈的樣子,說:「她們死得很開心,我給了她們缺乏的東西,溫暖、理解和溝通。」(意思是參與者在他那裡受到了重視,組織是海洋,把每一頭鯨魚包裹在了溫暖的海水裡。)

▲被捕後面露微笑的菲利普·布德金

但他又說:「我在替社會清理垃圾。」(參加遊戲的人啊,他們讓你幻想自己是一頭鯨魚,結果在他看來,你們不過是一隻螻蟻。)

21歲的菲利普·布德金掌握了8個「藍鯨」組織,在這些引誘青少年自殺的犯罪組織中,他不遺餘力地模仿電影大反派,希望躋身於那些邪教教主、恐怖頭領之列。

同時,在他的幻想中,他是導演,每一個受害人構成了一部系列影片。

他甚至還得意地向警察炫耀起數據來,像頒獎儀式一樣,細數自己的成就與過往:「我一共害死了17個,當然還有28個在路上。」(實際僅1年內,俄羅斯發生的130起少年自殺事件,至少有80起和「藍鯨遊戲」有關)

進入監獄之後,他被教徒、粉絲們徹底神化,因為看不見本人,只有寥寥幾張照片傳出,菲利普·布德金成了他們眼中的英雄。據說,俄羅斯監獄還收到了無數年輕女孩的求愛信。

▲「藍鯨遊戲」新聞圖片,一個女孩站在懸崖邊,眼望空中的巨鯨

簡直讓人分不清這到底是電影,還是現實。

而且他們使用電影作為犯罪工具的方式,以及對電影情節的模仿,不光是對他人的侮辱,也是對電影這門藝術的侮辱!

因為真正的電影,就像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電影大師」的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人的尊嚴!」

▲貝拉·塔爾早在六年前就做了大衛·林奇今年的決定,不再拍攝電影,因為他不願再重複自己。此前,他已憑藉《撒旦探戈》《都靈之馬》在國際上獲譽無數,以拍攝黑暗、孤獨、陰鬱、暴力、荒誕的匈牙利社會著稱。去年,他的學生拉斯洛·傑萊斯(另一位匈牙利導演),也以《索爾之子》獲得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這裡,小十君之所以要提起導演貝拉·塔爾,是因為他曾拍過一部和鯨魚有關的電影,名字叫《鯨魚馬戲團》

▲匈牙利電影《鯨魚馬戲團》,又譯作「殘缺的和聲」,IMDb評分8.3,豆瓣評分8.7

與「藍鯨遊戲」詩化的「鯨落」不同,《鯨魚馬戲團》直接把一個巨大的鯨魚屍體用貨車拉到了一個匈牙利小城鎮展覽,赤裸裸地袒露在人們眼前。

▲雅諾什參觀鯨魚屍體

主角雅諾什是一個報紙投遞員,也是唯一一個買票去看鯨魚的年輕人。其他人則站在廣場上,他們不關心鯨魚,只等待著一個從未露面的角色,他們叫他「王子」。

「王子」是隨馬戲團和鯨魚一起降臨城鎮的畸形人,他身上有很多傳聞,但誰也沒見過他。他預言災難即將到來,一切終將毀滅,煽動居民們進行暴亂。

特別是在這個煤炭缺乏、電路中斷、藥物不足、交通癱瘓、學校和市政廳都關門的冬天,他的預言傳到人們耳朵里,無比應驗。

▲聽信預言,廣場上集會的居民

「藍鯨遊戲」的組織者,也和「王子」相似,他們的目的是享受自己主導下的暴動和死亡,無論發生什麼,誰受侮辱,誰受損害,他們自己都可以扮演上帝或魔鬼式的角色,躲在雲層背後或地底,安然無恙。

他們共同允諾了一個末日後的圖景,不負責任地催眠受害人:現在已經糟糕透頂了,總不會還有比這更糟的吧,毀滅,未嘗不是一種改變的手段。

循循善誘,聽起來好似蜜糖,實際是精心炮製的砒霜。

於是,「藍鯨遊戲」的參與者走向死亡。

於是,「王子」唆使的城鎮居民,終於在夜色里集體前進,砸爛醫院,焚燒廣場。

▲氣勢洶洶的人群,如納粹暴徒一般踏行,向醫院前進

電影保持了傳統的黑白色調,在醫院裡,我們可以聽見打砸搶燒的聲音,但聽不見受害者的呻吟。

居民們越來越興奮,陷入了某種狂歡節的錯覺,直到他們進入一個房間,骨瘦嶙峋的老人赤裸地站在他們面前。

▲向更弱者施暴的人們,看見老人之後,默然離開

暴行停止了,音樂響起。因為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道德底線,轉身離去。

「藍鯨遊戲」也因為一個個受害者的出現,才讓人們警醒。

但是,法律監管與政治介入總是遲人一步,創傷永遠無法修復了。

電影中,人群散去之後,留下滿目瘡痍。第二天,姍姍來遲的軍隊,駕駛直升機和坦克,進行掃尾和抓捕工作。

▲滯留在外的雅諾什目睹了軍隊的掃尾工作

現實里,受害者的照片依然輾轉於各個社交網路,靜靜地保持著她們最後的鮮活。

再美麗的生命如今也只是一具鯨魚的屍體了。死亡已經發生,遊戲還在繼續。

▲「藍鯨遊戲」受害者,15歲的俄羅斯少女 Yulia Konstantinova

《鯨魚馬戲團》的結尾,集裝箱四面打開,巨大的鯨魚屍體留在了廣場。

曾經那個唯一願意去看它的人,送報員雅諾什,因為之前出現在暴民集會的廣場,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電影結尾 廣場上巨大的鯨魚屍體

他是無辜者。這個年輕人只不過想去看看鯨魚,想要目睹造物主的神奇。

電影里的「王子」和現實中「藍鯨遊戲」最終摧毀的,恰恰就是這樣無辜的人。

▲無辜的年輕人被逮捕,住進了精神病院

「藍鯨遊戲」試圖愚弄所有人。它是純粹的欺瞞,為他人的死亡而欣喜萬分,在一件看似浪漫實則血腥的外衣下,模仿電影,散發著惡臭和虛假之氣。

▲電影開頭,小酒館中的「日全食」表演

我們承認,生活有時是挺糟糕的,但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

就像鯨魚不止一種顏色,你大可以在填色簿上做出其他選擇。

▲巴西專家開發出了一款名為「粉鯨」的遊戲,用其他溫暖的50項挑戰(比如結交新朋友、幫助有困難的人或唱一首歌等)來抵制「藍鯨」。這和網友改編的沉迷學習遊戲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活的糟糕和美妙,我們無法決定,但我們還有權利保持清醒。但躲到一場虛幻的遊戲里做夢,肯定不是最好的選擇:還有什麼比直到臨死都不能從夢中醒來更可怕的么?


推薦閱讀:

TAG:藍鯨遊戲 | 鯨魚馬戲團電影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