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專欄自戀與尊重你的感覺·武志紅心理學

得到APP專欄自戀與尊重你的感覺·武志紅心理學

命運主題精華版

一、自證預言,命運不是外在力量決定的,而是內在力量演化、自我期待的結果。命運的核心,其實是自戀。人是極其自戀的!

二、自我期待,是你內化了「權威期待」以後的結果,最重要的權威是你父母等養育者。但是大多數人記憶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貶低與攻擊,可儘管如此,多數人還是能積極努力地活著,這也是自戀的力量。是不是使勁學習、養成積極期待就是最好的呢?

三、最好是,我們對自己既沒有積極期待,也沒有消極期待;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頭腦只是用來分析認識事物,而不去評判好壞對錯。

總結:外在命運的概念破掉,看到了內在力量決定命運;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大了權威期待的力量;積極期待與消極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頭腦、活在當下、身心合一的巨大價值···

人性如此複雜,我們的確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原則,只憑藉它就能活得無往而不利。如果有,那就是,尊重你的感覺。

1.自我實現的預言·武志紅心理學·命運主題一

——自證預言(自戀):所謂自戀,其實就是希望,在各種事情中,「我說了算」。

小心你常說的話,因為你一旦說了一句話,出於人最本質的自戀需求,你會愛上這句話,還會將事情朝著這句話所表達的方向去推動,最後讓這句話成為現實。以此來證明,你是對的。

當我發出一個預言後,為了維護「我是對的」這份自戀,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預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預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預言。

因為自戀的推動,不僅要把自己說的話變成現實,也會選擇比自己差的人,以此來襯托自己的好;或者把周圍的人,譬如伴侶、孩子、夥伴,弄成差勁的人。

自戀聽著複雜,但可以簡化成這樣兩句話:「我是對的」、「我比你強」。

人的兩層自戀:

  • 我是對的。所以,我說了事情是怎樣的,就會把事情朝那個方向推動,用這個去證明,我說的是對的。
  • 我比你強。在關係中,我要一份這樣的自戀,叫做我高過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會讓我自在舒服。

a. 有感覺有體驗,生活在豐富的關係中:

被觸動,就意味著一個理性的知識,和你自身的體驗結合在了一起,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改變,從體驗開始

那樣美好的體驗,我們終身難忘。回憶美好體驗,能讓我們表現得更好。體驗成功的感覺、幸福的感覺、開心的感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感覺、跟伴侶親密無間的感覺···,這些感覺多麼美好,以至於我們想把它們抓住、保存、回憶。或是做記錄、或是把記憶留在另一個人的腦海中,或是跟大家一起分享···

因為沒有「關係」,因為只有孤獨,那麼一切美好都沒有了意義。

b. say no!樹立界限,堅守本心,堅強自己,感受自己的存在。

很多朋友發現,「自己說得最多的話,只有別人能記住,而自己卻記不住」。

如果我們在關係里,說得最多的,是不走心的應酬話,這也許可以說明:我們在最初的關係里,也就是童年的家庭里,不能做自己,總是圍繞著家人的意志轉,所以,我們就會把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藏起來,不在關係中去呈現。

在最初的關係中,不能自己說了算,於是把自己藏起來。藏起來,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次去爭取自己說了算的機會。

別恨自己的消極,要去理解它,給它以擁抱、耐心和愛。

我們太容易說「是」了!

不,是一個美妙的字,當一個孩子說出這個字的時候,就相當於在他自己和養育者之間划了一刀,告訴養育者,我「不」想按照你的意願來,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說了算。

「不」真的是最美的內在語言了,因為它表達著自我意志,代表著內心最真實的自己。

被弄丟的「不」?

因為,我們家庭教育,太希望孩子聽話了,以至於孩子變得容易說「是」,逐漸忘了內心是多麼想自己說了算。

如果你不立即回應,如果你沒有聽到我的話,我會覺得,我剛才那句話錯了,你不喜歡我,我生氣,我恨你,但我不敢承認我恨你,所以覺得你恨我,才不回應我······

當我們太容易說「是」,而不能說「不」的時候,我們在關係中會表現得貌似很友善,但在態度上就會是消極、被動、封閉的,甚至是沉睡的。

「好累,好睏,好瞌睡!」「麻煩死了,算了!」「一點感覺也沒有!」「我累,我想睡覺!」。從小到大沒有什麼是我自己能夠決定的,我每天都在替別人過人生,所以每天都渾渾噩噩的,總覺得睡不醒,因為只有夢裡,我才是我自己!

這份沉睡,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至少在瞌睡、沉睡和困頓中,他們是自己說了算的。

缺乏自己說了算的空間,太多生命力就沒有被喚醒。

在和人交往中不敢將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總是覺得真實的自己很不好,以至於始終無法跟別人主動的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不要浪費時間在他們身上」。

在人群中不能做自己,不能有說了算的感覺,所以遠離人群,因為在遠離人群的孤僻中,是可以儘可能多的控制一切的。

因為沒有「關係」,因為只有孤獨,那麼一切美好都沒有了意義。

生命是非常矛盾的,我們需要說了算的感覺,但我們同事又要活在關係中,能處理好這兩者的矛盾,才能感覺到幸福美好。

至少在自己的事情上有說了算的空間,我們就會享受關係。

不進入關係,生命就會被浪費,或許是最大的浪費。

一定要放棄的念頭。

如果爸爸不能被「我」說服,「我」就會產生毀滅欲,所以要通過放棄——也就是毀滅掉這件事,來表達「我」的意志;我不能達成在這件事上說了算的需求,我就在毀滅這件事上說了算。

太容易說「是」,太聽話,不會、不敢、忘記了說「不」!讓自己有消極、被動的體驗,甚至是沉睡。我就有個沉睡的老媽,家裡的一切都是我爸說了算,我爸大我媽8歲,我爸一個人就能搞定任何事情,跟我一起做的,都沒什麼起色或是放棄掉了。

不能說不,不能自己說了算,很少表露真實的自己,就會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隔離起來。從地理、身體、心裡。

如果不能自己說了算,就在毀滅這件事情上說了算。或者通過暴力、通過攻擊來獲得權力。

也許你的家庭中,你的童年裡,總有人要過度詢問你,要去抓取你的想法,這讓你有被入侵感,於是你要用「我也不知道」並且「我真的是不知道」這樣的兩句話來抵擋入侵。

c. 懶、沉睡、難以行動,其實是在保護自己的自戀,害怕失敗不敢去嘗試。

懶,看似是因為懶惰,但其實是,不敢去嘗試。

因為嘗試意味著,「我」得去做尋找,然後「我」被暴露了,如果有挫敗,就意味著,「我」是沒有能力的。——辦法就是去行動,在真實行動中,錘鍊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d. 「具體化技術」回憶細節,來觀察覺知自己發生了什麼:

  • 情緒情感:他感到恐懼、無助、憤怒和悲傷。這些情感流動的時候,他會非常難受,過去經歷的時候就想逃走,而這次,他鼓起勇氣,沉浸到這些情緒情感中,讓它們流動,並一直保持覺知。

  • 身體感受:他感到身體上很多部位是有反應的,譬如悲傷的時候,心臟部位會疼,恐懼的時候,後腦部位會有反應,而且身體是僵住的···平時,當身體不適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它們了,而這次,他讓自己一直覺知它們。

  • 頭腦想法:他很快想起,當小時候父母吵架時,他有兩個關鍵的想法形成,一個是,他發誓不要找喜歡吵架的女人,另一個是,他媽媽對他說,你長大了不要找漂亮的女人戀愛,她們事多。
  • 中正客觀:觀察這一切時,他不做評判,不分對錯好壞高低。

2.權威期待的力量·武志紅心理學·命運主題二

——自我期待,是你內化了「權威期待」以後的結果,最重要的權威是你父母等養育者。但是大多數人記憶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貶低與攻擊,可儘管如此,多數人還是能積極努力地活著,這也是自戀的力量。

a. 改變需要慢慢來,認識自己,覺知自己,接納自己,這是一個過程。

把潛意識的內容,提升到意識層面來,當充分感受到這份覺知時,改變就發生了。

你人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很可能是父母等權威對你的期待內化到了你心裡,那麼這個時候,你認為的穩固的自我,也就被鬆動了。你會發現,原來所謂的自我,是慢慢形成的。既然是慢慢形成的,那就可以慢慢被改變了。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主導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些話,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因為自戀的心理機制,這些話很有可能就預言了我們未來的人生。——這就是權威期待的力量。

b. 積極期待,滿滿地喜歡,抱持性態度。

作為一個權威,如果你想要被你影響的人變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給對方積極的期待。比積極的期待好上太多個層次的是,滿滿的喜歡。

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

「我」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另一個能對我產生重要影響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積極的鏈接,那我們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積極形象;」

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持。」

第一種期待中,權威有一個目標,希望你成為他希望的樣子,第二種期待中,權威就是純粹的信任你。第二種期待,是「知己」般的感覺。

最好的養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這樣的兩個基本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持他。

抱持的態度,也就是發現問題時,記得鼓勵自己,而不是攻擊自己。

3.打贏你的內在比賽·武志紅心理學·命運主題三

——最好是,我們對自己既沒有積極期待,也沒有消極期待;既沒有表揚,也沒有批評,頭腦只是用來分析認識事物,而不去評判好壞對錯。

a. 放下頭腦思維,覺知身體和潛意識

自我1,是以頭腦和意識為核心,容易發出好壞對錯的評判,它的語言是文字;

自我2,是以身體和潛意識為核心,它的語言是圖像。

當我們只處於自我1的領域時,我們會被「頭腦我」的對錯判斷給限制住,還會引起身體上的緊張,從而不能在體育競技中發揮最大的技能。而當我們在自我2領域工作時,我們就放下了「頭腦我」的對錯判斷,可能會達到身體合一的奇蹟。

當人能夠活在當下,忘掉頭腦層面的自我,而是用身體與潛意識的自我、去放鬆切專註的做一件事的時候,就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而且容易有高峰體驗。在這樣的體驗中,時空感都會發生變化。

頭腦的認識,只是為了幫助身體和潛意識的自我,更能放鬆和專註。

Think less do more.

Dont think, feel!

b. 共情: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頭腦層面達成共情,根本不可能。頭腦不能建立和對方的鏈接,只有身體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鏈接。

當有了一些身體感受,我就在畫面上想像,如果我進入了對方的身體,我還有著這樣的感覺,那我會想些什麼。

——「放鬆而專註」地聆聽對方講話的時候,就能和對方共情。

c. 尊重你的感覺

我們常常以為,該用鞭子抽打自己,以此鞭策自己努力。這有時會奏效,但也會帶來一個反作用力,你鞭策自己時,會恨上這份鞭策。鞭策其實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導致的恨,加在一起,會切斷我們做事的能量,也就是所謂的心流。

如果大人們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時,該怎麼辦?

像巴菲特的父親一樣教導巴菲特:尊重你的感覺。這不僅面對其他人時的態度,也是面對父母時的態度。

「在混亂矛盾和衝突中,請記住,尊重你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相信大人等權威對你的判斷和建議。」

d. 做好充足準備,關鍵時刻放下頭腦自戀、信任身體,進入心流狀態

自戀性競爭,推動著我們去追求變強、變卓越,這是一直存在著的力量;而在關鍵性的決賽時間,如果你能放下頭腦自戀,信任身體,進入身心合一的境界,你就能產生奇蹟,甚至神跡。

平時做好準備,而關鍵時刻,可以用身心合一的方法,讓自己超常發揮。

做準備的時候,自戀和頭腦一樣重要,自戀是燃料,而頭腦是分析工具,你只需要注意,別把頭腦分析出來的東西,去做好壞對錯的評判並偏執堅持就可以了。

我們不可避免地活在自戀型競爭中,我們要對它有覺知,通過覺知去減少或適當控制自戀,因為它會給我們的人際關係和事業帶來傷害,但同時,我們也接受它,甚至是充分釋放它,讓它的洶湧澎湃的力量,驅動著我們,去展開我們的生命。

e. 權威期待不如孩子的自戀性競爭

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期待不一致時,孩子的發展就會被扭曲。

最好的期待,是期待孩子成為他自己。

最好的做法,是支持孩子走他自己的路,而不是希望孩子成為父母想要的孩子。這樣的話,這也是對孩子的入侵。

裁判怎麼做,會決定這個競爭關係的走向,一個好的裁判,會讓競爭良性發展,一個差的裁判,會讓競爭惡性發展。

父母不要太過於使用自己的裁判角色,而卻慫恿孩子競爭。因為我們的自戀性競爭的力量和熱情已經夠強大了,它不需要被家加碼,它只是別太被壓抑即可。

f. 「在」

女人的品質是「在」,她只要存在著就非常重要;而男人的品質是「干」,他必須做點什麼,必須追求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才能找到存在感。

這點,重要無比,老實說,我看見女人就能在煩躁中安靜下來,就連睡覺,呼吸也自然地能調整過來。

母性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母親對孩子的一切都會給予肯定的回應,所以母子趨向融合;父性則是提供秩序、界限與力量,要把家庭撐開,父親就必須有強烈的競爭性,他要贏。

當你想做一件事卻發現做,不到很難的時候,可能是潛意識不認可。

g. 人類並不是非得需要用高峰體驗去獲得成就,而是就憑著「我是對的」、「我比你強」 這種自戀與競爭,可以變得出類拔萃,甚至在某一領域稱王稱霸。

4.讀懂你的人生腳步·武志紅心理學·命運主題四

——總結:外在命運的概念破掉,看到了內在力量決定命運;自我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大了權威期待的力量;積極期待與消極期待的概念破掉,看到了放空頭腦、活在當下、身心合一的巨大價值···

人性如此複雜,我們的確找不到一個簡單的原則,只憑藉它就能活得無往而不利。如果有,那就是,尊重你的感覺。

a. 「流動,而不成為」

精細地覺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變化,以中正的、不帶評判的態度,只是如是、如實地觀察。

「流動,而不成為」。就是讓一切感受與想法流經自己,不壓抑不剋制,任其自由流動,但不去認同。`睡覺的時候很管用。

我們防禦的,主要是不愉快的體驗,我們把不愉快的體驗和自己的意識隔離,所以導致了潛意識的產生。

不逃避自己的任何體驗,要擁抱它們,讓它們流經自己。

最初是一些比較小的東西,例如感到恐懼,然後我發現自己逃走了,於是拉自己回來,去體驗真恐懼。——慢慢來

我感覺,我在這些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嘗試,更大膽、更自信了些。

b. 輪迴是體驗當時的創傷,療愈創傷

強迫性重複的意思是,人們會主動地重複一些情景,不斷去體驗其中的一些感受。這個「輪迴」,其實是我們自己追求的結果。

後來,她的生命每一次重複強悍的時候,常常也意味著,她在重複一份被忽視的痛苦。

在她兩歲半時發生的這份創傷情景中,她是被動的、資源匱乏的,她只能承受,然後靠發下「自強」的誓言,創造了強悍的人格特質,但是在她生孩子的時候,她有了豐富的資源,可以主動掌握自己的命運。

你現在是成年了,不用聽那麼聽話了,更重要的是聽從自己的心。

在看戲的過程中,表面上你是在看別人的戲,實際上,很有可能也是作者表達出了你自己內心戲的劇本。——也是你的故事,重複、療愈你自己。


認知與覺知

認識自己,是多麼重要。否則你雖然認為自己是在一往無前,但其實都是在原地打轉。

認識你自己!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一提。

案例:

今晚發現了一件在我生命里,幾乎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複循環了8次的一件事。

心理學上說:如果一件事反覆出現,肯定是有原因的,這件事帶有某種信息。要斷開這個循環,就要破解這件事所隱藏的信息。

我只是覺得震驚,我竟然才發現這件事。8次事件的相似程度幾乎是百分百。

我:

剛才把兩個眼鏡換了又換,重複了不下10次,說不出好壞,服務員耐心的把選擇的標準告訴我了,也說不出好壞、喜厭。比如:喜歡有框沒框的、顏色、款式、戴著舒服舒服,覺得那個最重要,遲遲不做決定。

讓她搞不懂、糾結、沒辦法。她善解人意,有耐心,感覺很舒服。

我總在參考、對比、問別人,我自己心裡沒有底,最後別人幫我做了決定。

現在回想那時的我,磨磨唧唧、猶豫不決,我說不出喜歡不喜歡,我覺得自己很少直面自己和自己的內心,在躲著什麼,幾乎不會自己做主,自己選擇,遲遲不做決定,遲遲沒有行動,就跟追女孩子、做項目一樣的體驗、失敗的體驗。

以後:覺得不錯就選,想做就去做,不想做就直接說,不想說就不說,尊重自己的感覺,完成任務就行。

那個時候哪個好,哪個壞都說不出來

獨來獨往,孤獨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讓自己活在親密的關係中,是人生的追求吧。

作者:連明堂

鏈接:jianshu.com/p/299abe8e2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如何定價、調價?| 心理諮詢研習社
我的抑鬱症經歷
芳華:「活雷鋒」劉峰的悲哀
我是媽媽,我也是心理治療師
婆媳相處,最重要的是想清楚這點

TAG:心理諮詢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