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義面前我們為什麼總是選擇逃避?

導語

俗話說得好,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可是在中國,面對猖獗的小偷,卻是一位老外伸手制止其盜竊行為,而當他被小偷群毆時,在場國人無一上前相助。為什麼我們會變得如此冷漠?一味指責百姓圍觀似乎太過草率,公職部門的屢屢失職更引人深思。在自身安危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該拿什麼來拯救你,道德。

中國人如此冷漠並不奇怪

嘉賓:瓦德西 西摩爾 阿Q 林語堂

老百姓方方面面的權益都得不到保護,只能把冷漠當成一種生存智慧或處世哲學。

  • 瓦德西

    我聽說前兩天有個巴西人在東莞抓小偷招來一頓暴打,讓中國人圍觀看了笑話,有這回事嗎?

  • 西摩爾

    是啊,今天的中國人,雖然剪掉了辮子,可人性上和100多年前還是沒有太大區別,當年我們從下水道進入北京城,引來一群京城百姓駐足張望①;我們翻牆進入皇城,也有一群長辮子圍觀;我們當街要砍義和團團員的頭,他們也只會看熱鬧……

  • 瓦德西

    那時的中國人就是懦夫,現在還是懦夫。自己人被偷了也不敢聲張,還要靠我們外國人來維護正義。要沒有我們,是不是只會在事後學阿Q罵一句:「我被兒子偷了」?哈哈,懦夫就是懦夫。

  • 阿Q

    怎麼又扯到我了?你們都說我是典型中國人的代表,自私,麻木,冷漠,但事實上我並不是麻木冷漠,我只是在我的生存環境中選擇了最不易受到傷害的處世方式。生在亂世,法律不給力,權益沒保障,我能有什麼選擇?

  • 瓦德西

    什麼自保?老外一人苦力與盜賊鬥爭,周圍無人敢上前幫忙就是抱著息事寧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私想法。你看你們的道德已經缺失到什麼樣的地步了?

  • 林語堂

    這不是道德問題,中國人的冷漠是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原因的。古時候我們講求處世要「明哲保身」,魏晉時期尊崇遠離是非、遠離國計民生事務的「清談」文化②。長久以來我們並沒有形成一個保護見義勇為的人、保護關心公共事務的人的文化和制度根基,在這種長期的文化渲染下,中國人的自保意識非常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和劫富濟貧大多發生在武俠小說里,人們從中獲得精神快感,但並不會將其付諸實踐。

  • 西摩爾

    沒有付諸實踐?不可能吧。看見小偷行竊,你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求「自保」,可是如果那個小偷已經被制服了呢?就好比那些坐囚車赴法場的犯人,圍觀群眾總是向其扔爛菜葉、垃圾、雞蛋,在此之前呢,你們敢說他們一句話嗎?說到底,還是卑怯的心理在作怪③。

  • 阿Q

    那你不能怪我們老百姓,那外國人被打的時候,不遠處就站了個城管,中國的城管可是威武之師啊,人家尚且都不聞不問,讓我們平頭老百姓怎麼敢管這個閑事?我被打傷打殘了,你養我啊?

  • 林語堂

    誰都知道見義勇為的道理,但同時也知道它的成本是很高的,在無社會正義體制的保障之下,老百姓方方面面的權益都得不到保護,人們難以信任秩序的公允運作,前景不可預測,只能把冷漠當成一種生存智慧或處世哲學,只能期盼不要惹禍上身,冷漠也就成了一個很平常的現象了。

注釋Note

注釋①:晚清時期的中國式看客

晚清時的中國人有著強壯的身體,可是面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同胞被外國人處死顯現出來的確實麻木與面無表情,就像個看客一樣對八國聯軍等其他列強的罪行冷眼旁觀,做無視狀,一切都跟自己沒關係。


注釋②:魏晉時期的「清談」文化

魏晉時代,清議名士的激進言論逐漸遭到執政者的嫉恨,孔融、禰衡等相繼被曹操設計害死。晉代以後,由於司馬氏是通過不正當方式取得的政權,他們不允許這些自命清高的名士們對朝政指手劃腳,於是,那種談論政治的風氣逐漸演變為專談玄理的清談,所謂遺落世務,曠放閑適。


注釋③:國人的卑怯心理

魯迅最憎惡的中國人的民族根性還不是「精神勝利法」,而是「卑怯」。何謂「卑怯」?先看《阿Q正傳》。阿Q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事先必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若是遇上小尼姑那樣毫無還手和還口之力的,阿Q則不惟動口,甚且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小調查Survey

道德的說教培育不出大寫的人

嘉賓:阿Q 林語堂 馬可波羅 明恩溥

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一味地進行道德說教是沒有用的。

  • 阿Q

    咱就從來不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什麼「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①孔老二一套套說得挺熱鬧,等真碰上夾槍帶棒的壞人,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一刀下去,你受得了啊?

  • 林語堂

    中國人「各人自掃門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陰暗心理的形成,蓋因缺乏人權之保障也。誰也不是天生的鐵石心腸,只是螻蟻尚且偷生避死,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哉?

  • 馬可波羅

    中國社會一直都在提倡見義勇為的精神,但凡「和手持兇器的歹徒進行搏鬥」,事後「英勇犧牲」、「光榮負傷」的,似乎都值得被大力讚揚。可是在我看來,這正是對生命的不尊重,難道英雄的命就不值錢了嗎?這樣的宣傳,也會讓很多人認為「見義勇為」的代價太過沉重,從而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 明恩溥

    其實不能怪百姓,助人者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輕則失財,重則受傷喪命。所以百姓想見義勇為、要助人為善的時候,都不免考慮考慮那些「成本」是不是我們承擔得了的。

  • 阿Q

    你這個洋人說到點子上了!天天整些虛的,要是老子命都沒了,誰還顧得上什麼「英雄」「狗熊」的稱號啊!來點物質獎勵那才是真的。

  • 明恩溥

    這個巴西小伙其實很幸運,因為「老外」這個特殊身份,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政府還特地送來5萬元獎金②,可他如果不是個外國人呢?可能就這樣白白被打了,還被人認為是多管閑事。

  • 馬可波羅

    所以,政府部門都未能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一味對老百姓進行道德說教是不對的。我在媒體上看到,這個毆打老外的小偷團伙盤踞在海雅百貨沿線已經好幾年,這些小偷都隨身帶刀,整個團伙差不多有十來個人。這樣的規模和格局,儼然是一幫武裝到牙齒的「老鼠」,他們不僅可以公然上街行竊,而且可以向妨礙他們行竊的人發起攻擊,使人們視見義勇為為畏途。在這樣的狀態之下,我只想問一句,警察到底幹什麼去了?

  • 林語堂

    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需要一種有秩序的相互約束機制。而這種約束的保障,就要靠警察機關來對突發的事件進行控制。反觀我們的社會,一個警察英勇和「犯罪行為」進行搏鬥,然後被宣揚為「英雄」,成了大眾學習的道德榜樣,令人奇怪的是,這難道不是一個警察的正常職責所在嗎?把他的日常工作上升到一種額外的「奉獻」,也就難怪很多警察在面對兇犯時不想「逞能」,無動於衷了。在這樣一個毫無安全感的社會,再多的道德說教也是浪費力氣,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只能選擇冷漠。

注釋Note

注釋①: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注釋②:巴西青年Mozer獲獎5萬

5月7日,廣東省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朱明健、東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黃髮等省市部門領導慰問了見義勇為的巴西籍男子mozer,並向他頒發了見義勇為獎金合計5萬元。

閱讀Readding

多面中國人(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

作者在中國生活了50年,與每個階層的人都有過很深的交往,他越是深入到中國人生活的內部,越是 被他們深深吸引。他深深感覺到中華民族確實是一個非常可愛的民族,在充滿歡樂的時刻,在籠罩著悲哀的時刻,以及在激發起正義感的時刻,這個可愛的民族都證明了自己真正擁有作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品質。 [閱讀]

小調查Survey

良好的社會風氣離不開強大的國家權威做支撐

嘉賓:阿Q 林語堂 馬可波羅 明恩溥

一個人的自身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哪還有閑心去幫助別人呢?

  • 阿Q

    不是我阿Q膽子小,在中國,沒事您真別逞強,別的不說,這見義勇為萬一受傷了誰負責?一旦送到醫院,那可不是三四萬能打得住的,當好人的成本太高了,要是搞到自己在各個「踢皮球」的複雜環節中丟了小命,就更不划算了。

  • 林語堂

    13億人扶不起一個摔倒的老人,這固然是社會的大悲哀,但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之中,一個人的自身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哪還有閑心去幫助別人呢?

  • 阿Q

    再說了,捉壞人抓小偷這是警察的職責啊,平民你衝動什麼呀?「巴西小伙被群毆」這件事,兩個治安員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都不上前阻止,指望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做什麼?他們辯稱自己沒有許可權去管理這類治安案件,難道我們就有許可權上前幫忙了?

  • 林語堂

    這讓我想起了在美國生活的時候,當地的社會風氣時常令我有所觸動,人和人之間相互信任和幫助似乎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若有交通事故或老人摔倒這類事發生,路人都會紛紛停車跑到傷者跟前詢問是否需要協助,每個人都會掏出手機叫警察和救護車,社會道德就是這麼一點點建構起來的。

  • 明恩溥

    這些年,美國有不少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主人公或因剎車系統失靈而致殘,或遭遇醫療事故,最後經歷種種艱辛,終於利用法律武器贏得巨額賠償。在獲得賠償後,他們將錢拿出來成立一個基金會,來資助今後類似事件的受害者。我記得,這些主人公都會說同一句話:「這件事能發生在我身上,如果不採取措施,它就可能發生在你們每一個人身上。」

  • 馬可波羅

    美國人能有這種混不吝的勁頭,還是因為公共道德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權威在做支撐。美國的法律體系里普遍有所謂「仁慈的撒瑪利亞」法律原則。也就是說在緊急狀態下,做好事的人在無償救助他人時,救助者行為對被救者造成的民事傷害具有免除法律責任的權利。幾乎每個州都根據這一原則制定了《無償施救者保護法》,其核心就是鼓勵或者保護人們在緊急時刻救助他人,而免除無償救助者施救時的後顧之憂。

  • 明恩溥

    事實上,中國人的道德觀和性本善向來是受人尊敬的,「合肥老太」①家人四度拒絕車主賠償,並表示「人家也是做好事,要了他們錢,一輩子良心都過意不去。」簡簡單單幾句話,卻扶起了良知和正義。只是,要讓大多數國人的身體里流著「道德的血液」,就需要法治的救贖,需要制度的監督,需要用良知來評判司法的公正,才能真正治好冷漠的「圍觀病」。

結語Conclusion

拋開見義勇為者是外國人這一特殊身份,這個案子從本質上看,也就是個普通的治安事件。雖然,熟知「國情」的人都知道,可能會因有老外被牽入,而變得不一樣,至少,當地警方以最快速度將行兇的小偷抓捕歸案。這也不免讓人遐想:假如這個被打的不是外國人,結果是否會不一樣?

當地方治安機構執法不力,遂使小偷反客為主,邪氣蓋過正氣,那麼,路人的冷漠何時才會停止?也許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注釋Note

注釋①:合肥老太

劉士勝和李孝香都是合肥新站區沿河村的村民,兩家並不熟。去年8月,趕集回家的劉士勝遇見了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於好心,劉士勝開著電動三輪車帶了老人一程。沒想到,剛到村口車子翻了,76歲的李家珍一頭栽到地上,過世了。劉士勝好心辦了壞事,為了表達心中的愧疚,先後四次要給錢,都被老人的家屬婉拒了。

閱讀Readding

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國男人:中國男人調查

英國男人紳士、法國男人浪漫、德國男人嚴謹、美國男人牛仔……這些關於不同國家男人的刻板印象通過電影這個最有力的傳播渠道更加廣為人知了。正如中國男人關於西方女人的形象主要是來自西方電影一樣,西方人對於中國男人的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電影的影響,許多西方人以為中國男人只有兩種:武打明星和廚師。[閱讀]

中國人的氣質:魯迅曾向國人鄭重推薦此書

這是一部湮沒百年的中文譯著,魯迅先生生前曾向國人鄭重推薦此書,但對些一譯本,竟未曾得見。今予重印,旨在重視當時中國社會頑固保守的時代氛圍下,那些痛感國家落後、人民蒙昧的留學業生們企望國人乘此卧薪嘗膽、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尤為可貴的是,他們實際上是在藉此呼籲一場反省民族氣質、改造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思想運動……[閱讀]

柏楊雜文典藏:醜陋的中國人

我們的醜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 台灣著名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裡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 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癒。[閱讀]

晚清真相--被打斷的轉型

「相對地說,我們對帝國上層的制度有較多的了解,而對人民大眾的生活則知之甚少。」好多年前,讀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晚清史》時,這句話曾給我很大的震動。因為儘管國人對大清王朝的興趣始終濃厚,但不知何故,人們所熟悉的多為官場爭鬥和所謂宮闈秘聞,哪怕這些官場故事和宮闈秘聞沒有可靠的史料依據,本緣於道聽途說和以訛傳訛。 [閱讀]


推薦閱讀:

譚安奎:以「分錢」促進平等,符合公平正義嗎?
深藏在骨子裡的正義感
正義慢慢成了一種虛擬
【正義之聲】捲入「先公正還是先權威」怪圈只會兩敗俱傷

TAG: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