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岳飛悲涼境遇的背後其實是體制之殤

在我國,岳飛是個被稱頌千年的人物,是民族英雄。每每談到岳飛之死時,總是會想到秦檜的「莫須有」,以及宋高宗的無情,讓人不禁嘆息。實際上岳飛悲涼境遇的背後其實是體制問題,是體制之殤,歸根到底岳飛就是死在了宋朝的開國體制上。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日益嚴重,武將勢力越發做大,已經嚴重威脅到唐王朝的統治,最後唐王朝滅亡在軍閥朱溫手裡,到了五代時期,從朱溫開始,後唐明宗,後晉高祖,後漢高祖,後周太祖,這些人無一不是前朝大將,個個都是通過兵變獲得帝位,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通過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此事之後,趙匡胤由後周臣子,搖身一變成為新王朝的皇帝。

北宋建立後不久,宋太祖平定了兩起軍事叛亂,平定完叛亂後,他深知將領擁兵自重的危害,非常擔心手下的將軍那一天效仿自己,於是他接受趙普建議,杯酒釋兵權,接觸了手下大將的軍權,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實行「禁軍制度」,將國家精銳部隊由中央管轄,以文制武,並通過各項制度對權力進行收歸,最大限度上減少了軍事叛亂的可能性。然而正是這種制度對存在,導致了北宋邊疆軍隊戰鬥力降低,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同年,南宋建立。

迫於壓力,宋高宗趙構不得不組織軍隊抗金,在這個過程里,岳飛等武將開始展露頭腳,「中興四將」迅速崛起。岳家軍逐步壯大,成為抗金的主力。然而根據宋朝軍隊建制,一個軍事統帥的手下編製是有明文規定的,四十員將領已是最大編製,可是岳家軍的編製遠遠超過這個數目,岳家軍的將領大多是岳飛的私人武裝,岳飛身兼多個要職,不僅可以自己制定作戰計劃,還可以親自帶兵作戰,岳家軍成為南宋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武裝背後,也深深的讓宋高宗感到忌憚。

實際上郾城大捷之後,隨著岳飛聲望日隆,岳飛以及岳家軍卻成為宋高宗的心腹之患,讓他感覺很不自在。也許在宋高宗看來,相比之金國,岳飛卻是更大的威脅。岳飛要「迎回兩聖」的口號讓高宗很不痛快,假使「兩聖」回來,趙構則會陷入尷尬的境地,前途難料。當然這只是其次,最主要的就是趙構擔心岳家軍做大,勢力膨脹,岳飛威望提高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宋高宗或許會相信岳飛的為人品質,相信他的精忠報國,相信岳飛絕無二心,卻不得不擔心跟隨岳飛征戰多年的部下,一旦時機成熟,勢力足夠強大,這些人為了能加官晉爵、享受榮華富貴,就會慫恿、鼓動、甚至採取脅迫等手段,讓岳飛兵變稱帝,這樣的是事在五代時已是家常便飯,連趙家江山都是這麼來的。加之「苗劉兵變」之事對高宗有很大的陰影,宋高宗覺得必須剷除岳飛這個潛在的威脅。

這個時候秦檜出現了,秦檜給岳飛定的罪就是「莫須有」,什麼意思?莫須有就是或許有,就是說岳飛或許有謀反之意,這樣的罪狀也太過牽強,但在封建社會裡,別說是參與謀反了,即便有謀反之心都十惡不赦,絕不饒恕,更何況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這樣在宋高宗的點頭默許下,秦檜以荒唐的「莫須有」罪名將岳飛殺害,留下了千古奇冤。

就這樣,秦檜充當了害死岳飛的台前主謀,而宋高宗卻是陷害岳飛的罪魁禍首。岳飛歸根結底是倒在了宋朝的開國體制里——絕不允許武將權力過大、過分集中,而岳飛恰恰在抗金過程中觸動了這一體制,他本人還沒有察覺,還不曾主動收斂,所以最終只能承受被殺害的命運。南宋的統治者們不願看到武將們在抗金過程中發展壯大,打破宋朝武將權力不允許過大的體制。岳飛之死其實就是體制之殤。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推薦閱讀:

以我自己的方式懷念李敖
鄧小平談領導體制改革
體制情懷遠比體制更堅不可摧
作惡的教育者
漢朝中樞體制介紹

TAG: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