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087)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087)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

仿古牌樓

  

 

              古老名鎮面貌新

 

 

    楊柳青鎮距天津市中心16公里,多條鐵路、公路穿境而過,又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交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石家大院、文昌閣等旅遊景點都坐落於此,著名的楊柳青年畫也在這裡誕生。

    楊柳青鎮地處京畿要衝,系西青區政府駐地,是該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境域轄區面積64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是天津市與環渤海經濟區最大的鄉鎮。

     楊柳青鎮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深厚。起於宋代、興於明代、盛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被推崇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首。楊柳青剪紙、風箏、磚雕、石刻和民間花會也是中國民間藝術瑰寶。楊柳青鎮的民俗文化氣息十分濃郁。小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餘座,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位於鎮中1875年建成的有華北第一民宅之稱石家大院以其規模宏大、建築華美而馳名華北。

    近年來,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在傳承歷史文化,全面恢復古鎮容貌的同時,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累計投資38億元,進行了大規模舊城改造、御河治理、環境美化提升等。改造後的楊柳青鎮成為融合古典與現代風格、環境優美的新型宜居城鎮。(記者孫毅)

 

 

 

楊柳青青楊柳青

 

從小就知道楊柳青,那是因為這裡的年畫出名。我們小時侯到同學家串門,很多家牆上都貼著楊柳青年畫,那個抱著一條魚的大頭娃娃特別招人喜歡;記得我還戴上面具跳過大頭娃娃舞呢。

楊柳青自宋代就形成聚落,至元代屯田建鎮,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裡是南運河、子牙河、三清河的交匯處,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曾是南北東西漕運樞紐碼頭。

 

關於楊柳青鎮名的由來之說很多:

一為「有柳說」: 有史實文字記載,古時因宋兵植柳繁茂曾稱「柳口」。經滄桑變革,漸更名為「楊柳青」。

二為「名人留說」:元代文人偈奚斯遊歷至此,見遍地楊柳青青,流水潺潺,賦詩《楊柳青謠》一首。其中有「楊柳青青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之句,故得名「楊柳青」。

三為「御賜欽定說」:椐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沿南運河行至此地,見兩岸楊柳繁茂,婀娜多姿,問隨行劉墉為何地,劉墉隨口答為「楊柳青」,乾隆亦頷首稱曰:「楊柳青!」。遂「楊柳青」鎮名被叫響,因此有「御賜欽定」一說。但此說並無史書文字記載,考證欠據。

但不論哪一說,有一個事實是不可爭議的,就是先有柳蔭植成,再有文人留下詩文而被人們逐漸引為鎮名沿用。

 

    仿清代商貿建築群

 

    清代古風的店鋪

商街的店鋪有很多是楊柳青剪紙專賣店,藝人隨剪隨賣。也有提前剪好裝裱精美的賣品。

    這家剪紙的藝人是個殘疾人,但心靈手巧。他剪的「福」字中,又含有十二生肖的小剪紙,並且裝裱精細,弟弟很喜歡,見他是殘疾人,也沒有劃價就買下了。

 

置身其間,古鎮帶給我們一種特有的民間文化。

    「連年有餘」福娃娃塑像

 

    這些小販也頗有民間藝人的味道

 

楊柳青是天津市西青區的政府駐地,是該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政府大樓前的廣場上,綠蔭、草地、鮮花、青石、高台、柱廊、假山,還有紅、黃、藍雕塑,看上去既莊嚴恢弘,又舒適休閑。

廣場由主、副兩部分組成。主廣場的國旗、花壇、雕塑構成廣場「心臟」,歐式風格的疏林草地環抱東西形成「肺葉」。

廣場中心聳立的三座雕塑:紅色的「百福之門」、藍色的「發展無限」,黃色的「文明之光」。

紅色的「百福之門」,造型為一個篆書的「福」字,雕塑頂部猶如三龍雲遊入海。逢節假日,「百福之門」 的紅色雕塑四周噴泉飛射。

 

               

                (該圖片來自百度)

黃色的「文明之光」,代表了中華民族黃土地、黃皮膚、炎黃子孫,其造型為古代的「文」字,體現了千年古鎮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現代文明氣息。

 

 

藍色的「發展無限」,造型為數學中的無限大符號,它象徵西青的發展象海洋一樣廣闊,永無止境。

副廣場,一組由白色微晶石打造的弧形排列的羅馬柱廊,與主廣場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在石家大院看到一門柱上雕寫著「楊柳青青楊柳青青柳柳柳柳青青青柳柳青都在楊柳青」,字間沒有標點和斷句,與之相對的那個門柱沒有字。問及旁邊小賣店的店員得知,這是一幅只有上聯,沒有下聯的對子,大概是希望遊客填寫下聯吧。

 

                

 

                                       古 鎮 風 情   

 

                             王愛榮/攝影↓↑

        

 

  日出古煞

 

 

 

 

楊柳青是天津市西青區的一個鎮。閑庭信步利用春節期間從天津市區乘40多分鐘的公交車來到郊區楊柳青古鎮。這裡有一條聞名的風情街——明清街。這條街坐落於千年古鎮楊柳青鎮南、光明路以西,東臨氣勢巍峨的文昌閣,西接「華北第一宅」、「天津第一家」——石家大院,南靠古老的南運河。該街總佔地面積12.041畝,使用面積為8027.65餘平方米,是一組青磚灰瓦,磨磚對縫的仿清代商貿建築群,採用長街和葫蘆罐式相結合的建築模式,以兩層為主,局部有一層或三層。整個建築群錯落有致,氣勢恢弘,青磚青瓦,磨磚對縫,為偽清代建築群。街內的廊柱、飛檐、翹角及絢麗細膩的彩繪盡現古鎮名街的風采。街上建有仿古青石牌樓一座,是中國石牌坊之最,另有穿街戲樓及各式具有清代古風的店鋪。

 

   明清街處在楊柳青民俗旅遊區「中心」的一條商貿旅遊街,是參觀各景點的必經之路,它成為津門集古文化、旅遊、商貿、影視為一體的金街,成為精英文化用品、工藝品、民間藝術的專營市場,重現古鎮楊柳青清代商貿繁榮街景的盛況...

 

   在北國小鎮中,千年歷史文化名鎮楊柳青透著獨特的韻致,宛如楊柳青年畫絢麗中不失細膩,熱烈中不乏溫婉。像端靜的少女,淡掃娥眉,顧盼生姿,啟人遐思。走進楊柳青,隨處可以捕捉到文化的馨香,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這裡,每條街道,每條衚衕,每個大院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流下過優美的傳說。綿延不盡的京杭大運河,賦予了古鎮水的靈透,生成古鎮的精髓。燦爛的歷史遺存,古色古香的大院,優美和諧的生態人文環境,點染古鎮多姿多彩,彷彿一軸濃墨山水畫。↓《雄偉塔樓》

 

   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聞名世界的楊柳青木板年畫,走出古鎮,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耀眼明珠。石家大院,這座當年天津鉅賈石家精心營建的宅第,凝視深院高牆猶生豪門深如海的歷史興嘆。安家大院,130年前楊柳青人趕大營,在天山南北譜寫近代商業傳奇的一幕,猶在眼前。   《古城黎明》↓

 

   走出歷史的天空,走進現代畫鄉楊柳青,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接中,注入濃郁的現代氣息,成為舊城改造的樣板和典範,重新展現持靚麗迷人的風采。流光溢彩的運河景區,典雅的現代城鎮景觀,折射出古鎮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輝煌成就,給人留下難忘的回憶。

 

                            《翹角》↓

 

 

 

 

 

 

 

 

 

 

 

 

 

 

 

            

 

 

 

普亮寶塔坐落在御河南岸的普亮寶塔,是為一位勤勞善良、抑強扶弱而富於傳奇色彩的老人於成功興建的。於成功,兄弟之中排行老五,人們也稱他「於五爺」。清康熙末年生人,自幼務農,三十歲左右出家修道,學會了高超的醫術和武道。他還俗後,邊務農,邊行醫,做了許多好事善事。八十歲無疾而終後,他的子孫和街坊鄰里,敬慕他的品德,於清嘉慶癸亥年,集資給他修了這座寶塔,因當初於五爺出家時法名叫「小普亮」,所以這座塔叫普亮寶塔。至今,對這位於五爺的傳說還不絕於耳。

 

 

 

 

 

 

 

 

文昌閣    位於楊柳青鎮御河南岸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與牌坊、戲樓並稱楊柳青「三寶」。文昌閣高度20餘米,是一座閣基石十二級,高三層,閣頂呈六角型的亭式樓閣,結構玲瓏,造型別緻,飛檐高翹,螭卧架頭,檐角各墜銅鈴,風吹作響,登臨四望,河上帆影迷離,水塘荷葉搖曳,門樓向北,紅土門,門外架有小橋板,蘆葦塘環抱。過去,近野名流、文人墨客多團聚在此,拈香跪拜,談詩論文,飲宴揖別。九九重陽,這裡又是人們登高望遠的絕好場所。每當細雨菲菲之時,這裡常有煙雲繚繞,文昌閣更似空中樓閣,「崇閣蒙雨」曾被列為楊柳青十景之一。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於天津西青區楊柳青鎮估衣街47號,始建於1875年,為當時天津八大家之一石萬程的第四子石元士的舊宅,又稱尊美堂。2006年,石家大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為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現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

    清雍正年間,石家的先人從山東來到天津經營船運。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石家的石衷一落戶楊柳青地區,石衷一及其子孫石萬程和石獻廷善於經營,石家人丁興旺,產業豐厚。清道光三年(1827年),石獻廷的子嗣遵其父遺囑各立堂名,其中,石家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石寶珩的長子石元俊在科舉考試中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並致力於家族產業的經營。清光緒元年(1875年),石家大院開始動工興建並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完工,之後又不斷增擴和拆改近50年,才稱為一座278間房屋和15進院落的大型宅邸。清光緒十年(1884年),石元仕主持尊美堂,使家業擴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石元仕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中華民國八年(1919年),石元仕故去,石元仕的家人也離開尊美堂並遷往天津市區定居。之後,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陸續變賣,直至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87年6月,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政府將尊美堂宅第(當時俗稱石家大院)列為天津市西青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拔資修復加以保護。此後,天津市政府投資560萬元對石家大院進行修復。1992年,石家大院被天津市文化局命名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對外開放。

    石家大院佔地面積為608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900多平方米,整個大院設有十二個院落,所有院落都為正偏布局。堂院坐北朝南,由大小四進院落組成,南北長96米,東西寬62米。石家大院的建築結構獨特,古色古香,尤以其磚雕、木雕、石雕最為精絕,是一座有著清末民初文化遺韻和民俗民風的中國古代宅院建築。石家大院進門處設有一條長甬道。甬道東側原為石家的起居室,目前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的展品陳列區,陳列有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和一些磚雕藝術品。甬道西側原為石家會晤賓朋的花廳、娛樂消閑的戲樓和誦經禮佛的佛堂等建築,目前闢為天津楊柳青博物館的石府復原陳列區

 

 

 

       

 

             平津戰役天津前線指揮部舊址

 

  

                           

 

天津人都知道並永遠會記住1949年1月15日這一天,因為這是天津解放的日子,也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一次重要的、大規模的攻堅戰取得勝利的日子。正是因為天津戰役的勝利,才使得北平的守敵陷入絕境,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條件,於1月31日迅速地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推薦閱讀:

豐田最新型磁鐵出現重大結構調整,或將擺脫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
NBA解說的搞笑語錄:科比被瘋狂調侃,衛平布萊恩特偏愛科比
高齡老年冠心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日本殺人案件比中國的多呢?
中國的佛教文化是什麼?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