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5大未解科學之謎

時間:2012-05-22 23:11來源:網路 作者:佚名

生命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幾乎每一位生物學家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進行探索。儘管在每一個領域都產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數據。但是科學家能夠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得出一個整體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運作的?系統生物學這門正在形成的學科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試圖把生物學的各個分支聯繫起來,利用數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讓生物學更加量化。不過,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能夠最終讓科學家理解生物運作的整體圖景。

人類篇:

17、為什麼人類的基因這麼少?

2003年,當人類基因組計劃接近完成的時候,生物學家在歡呼這一成就的同時,驚奇地發現人類的基因數量比原先估計的少,是的,人只有大約2.5萬個,而原來認為應該有10萬個。相比之下,一種非常簡單的生物——線蟲也有2萬個基因。擬南芥植物的基因數量比人類稍多,而水稻的基因數量則是人類的一倍。科學家認為,基因組運作的方式應該比以前認為的更加靈活和複雜,他們正在探尋這些少用基因多辦事的分子機制。

10、什麼控制著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擁有非凡的修複本領:被切斷的蚯蚓可以重新長出一半身體,而蠑螈可以重建受損的四肢……相比而言,人類的再生本領似乎就差了一點。沒有人可以重新長出手指,骨頭的使用也是從一而終。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臟。被部分切除的肝臟可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科學家發現,那些可以讓器官再生的動物,在必要的時候重新啟動了胚胎髮育時期的遺傳程序,從而長出了新的器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利用類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換零部件呢?

11、一個皮膚細胞如何能變成神經細胞?

在上個世紀中期,生物學家把青蛙的體細胞核放入青蛙的去核卵細胞里,結果製造出了克隆蝌蚪。最近幾年,關於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把人的體細胞核放入卵細胞中,科學家期待著製造出各種各樣的人類體細胞,例如神經細胞、成骨細胞、心肌細胞等等。儘管科學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他們仍然對於這種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能夠成功的原因知之甚少。的確,去核的卵細胞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是具體機制是什麼?12、一個體細胞是如何變成整株植物的?

在某種意義上,植物似乎比動物有更大的靈活性。植物的體細胞不需要繁瑣的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就能重新變成植物胚胎細胞。科學家很早就已經開始利用植物的這種性質。用一小塊植物組織,在實驗室里就能培養出可以供一片森林使用的幼苗。但是為什麼植物細胞有這樣的靈活性?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一些線索,例如植物的生長素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13、生命是如何以及在哪裡起源的?

科學家已經發現了34億年前的微生物的化石,在更古老的岩石上也能找到生物光合作用的痕迹。那麼蛋白質和DNA——生命的兩大支柱——哪一個先出現在地球上?或者一起出現?科學家認為,更可能的情況是,RNA比前兩者更早出現。另一個問題是,生命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起源?一種假說認為,生命最早起源於海底的熱水中。如今,科學家一方面在實驗室里探尋從簡單有機物到可以自我複製的有機物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研究彗星和火星,也將為這個問題帶來重要的啟示。

14、什麼決定了物種多樣性?

這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行星,但是並非每一個角落的生命都同樣繁榮。一些地區居住的物種的數量超過其他地區。熱帶比寒帶擁有更高的物種多樣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僅僅是因為熱帶比寒帶更熱?科學家認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多樣性起著關鍵的作用。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改變多樣性的力量,例如捕食和被捕食的關係。但是,科學家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獲取關於全球物種多樣性的基礎數據——到底有多少種生物在那兒。

15、合作的行為如何進化?

你很容易在社會性動物身上看到利他的行為。例如蜜蜂把食物的信息傳遞給其他蜜蜂。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社會也充滿了合作的行為。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對合作現象提出過一些解釋,例如親屬之間的相互幫助,實際上會促進整個家族繁殖的可能性。如今,科學家正在尋找合作行為的遺傳基礎。而博弈論——一種關於競爭、合作和遊戲規則的數學理論,也能夠幫助科學家理解合作行為如何運作。達爾文觀察到了合作的現象並做出了解釋,今天的科學家希望能夠讓這個解釋更加深入,並且希望能夠回答它是如何產生的。

16、如何從大量的生物學數據中得到全景?

生命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幾乎每一位生物學家都只能在一個很小的領域進行探索。儘管在每一個領域都產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數據。但是科學家能夠從這些海量的數據中得出一個整體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運作的?系統生物學這門正在形成的學科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試圖把生物學的各個分支聯繫起來,利用數學、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方法讓生物學更加量化。不過,現在還沒有人知道這些方法是否能夠最終讓科學家理解生物運作的整體圖景。

人類篇:

17、為什麼人類的基因這麼少?

2003年,當人類基因組計劃接近完成的時候,生物學家在歡呼這一成就的同時,驚奇地發現人類的基因數量比原先估計的少,是的,人只有大約2.5萬個,而原來認為應該有10萬個。相比之下,一種非常簡單的生物——線蟲也有2萬個基因。擬南芥植物的基因數量比人類稍多,而水稻的基因數量則是人類的一倍。科學家認為,基因組運作的方式應該比以前認為的更加靈活和複雜,他們正在探尋這些少用基因多辦事的分子機制。

 

18、遺傳差異和個體健康在多大程度上是相關聯的?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有些人對於某些藥物的反應和其他病人不同。例如,某種麻醉用肌肉鬆弛劑會導致特定的人無法呼吸,最終,科學家發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他們擁有特定的基因。這也就帶來了一個問題:研究不同的人之間的遺傳差異是否可以促進醫學發展出更高級的治療手段,也就是說,根據個人的DNA進行「量體裁葯」?科學家已經辨認出了一批與藥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實現「量體裁葯」,恐怕還為時尚早。

19、人類壽命可以延長多少?

儘管百歲老人仍然少見,人類的平均壽命(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在延長。但是這種趨勢能保持多久?科學家通過對實驗動物的研究,發現包括限制熱量攝入在內的一些方法可以顯著地延長它們的壽命。但是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的身上,以及能延長多少壽命呢?一些科學家認為,至少人類活到100歲可以成為家常便飯。不過,即使是這樣,長壽也會帶來其他的麻煩,比如社會保險。

20、什麼遺傳差異導致我們成為獨特的人類?

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物種的基因組全序列進入了科學家的資料庫中,包括我們自己和數種靈長類親戚,比如黑猩猩。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人和黑猩猩,然而在分子水平上,這種分辨卻不那麼容易。我們和黑猩猩的DNA差異大約是1.2%。這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這種差異意味著3千多萬個鹼基對的不同。到底是這3千多萬個差異中的哪些,讓我們在與黑猩猩「分家」之後,變得如此獨特?科學家正在尋找那些讓我們有別於其他靈長類物種的遺傳差異,當然,還有文化、語言和技術等等超越基因的因素。

21、記憶是如何存取的?美好的記憶、悲傷的記憶,關於解方程技巧的記憶,英語單詞的記憶,毫無疑問它們都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但是它們具體在什麼部位?

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海馬區」在存儲信息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果切除掉海馬區,那麼以前的記憶就會一同消失。但是海馬區的神經細胞如何把信息固定下來?科學家發現一些分子參與到了記憶的形成。此外,神經細胞突觸地形成也與記憶相關聯。但是,科學家目前對於記憶的運作機制的了解還不夠——而這一機制對於理解我們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22、我們可以選擇性地關閉一些免疫應答嗎?

在今天,器官移植已經成為了一種不那麼罕見的手術,但是醫生和病人面對的一個大麻煩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免疫排斥反應。病人的免疫系統有可能把移植的器官當作「非我族類」進行攻擊,讓手術功虧一簣。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醫生要仔細挑選供體器官,而有的病人需要終身服用免疫抑制類藥物——這顯然不是個好主意。科學家已經找到了幾種可能的方法,既讓免疫系統正常工作,又不會排斥移植的器官的方法,但是要實現臨床的應用,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23、是否存在行之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每年,僅僅美國國立衛生院就投入5億美元用於艾滋病疫苗的研發工作。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種疫苗表現出實用性。懷疑者認為艾滋病疫苗永遠都不會成功,因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變化多端。而支持者認為,在猿免疫缺陷病毒上,疫苗可以產生效果,因此HIV的疫苗也可能成功。

24、什麼能替代廉價的石油——以及什麼時候?

沒有人否認石油最終會用光。而且,石油產量可能不久就要開始下降。即便不考慮這些因素,全球變暖的危險也促使人類儘快找到替代石油的能源——太陽能?風能?核能?每一種似乎都很有潛力,但是它們都還不太成熟。

25、馬爾薩斯仍然錯了嗎?

1798年,馬爾薩斯發表了他著名的《人口原理》一書,他提出人口增長總是跟不上食品供應的增長,而只有災難才能阻止增長。200年過去了,地球總人口增長到了60億(是馬爾薩斯時代的6倍),但是馬爾薩斯所預言的大災難並沒有發生。科學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這種災難。但是人類仍然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保證大災難不會在未來發生?

本篇文章來源於 樂讀網:www.ledu365.com 原文鏈接:http://www.ledu365.com/a/shiye/20237_3.html


推薦閱讀:

發現蟎類新物種,比之前收集的標本提前了約1億年
中國安檢機有多厲害?連分批寄的槍支零件都能識別
宗師之力由什麼組成?
南懷瑾:何謂佛教?即宗教非宗教,即哲學非哲學,即科學非科學
科學斷奶 不同月齡的寶寶膳食計劃get√

TAG: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