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職場深造?電線杆上貼滿的廣告,已表我態度

一、了解一下MBA

有這麼個傢伙,生在美國,成名於美國商界,現遊學於世界各地。英文名叫MBA,全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中文名叫工商管理碩士。從培養目標來看,他是培養能夠勝任工商企業和經濟管理部門高層管理工作需要的務實型、複合型和應用型高層次管理人才;從培養方式來看,MBA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職業訓練,特彆強調在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個性與心理、目標與願望等方面的挑戰,更具有職業競爭的實力 。

這個專業學什麼?工商管理學這個專業的範圍比較廣,所學課程也較多,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的很多課程,因此,工商管理是一門基礎寬的學科,個人可以就此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專業方向。比如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財務管理 會計 企業投資等。

時間與經濟方面的成本怎麼樣?一般學製為三年,第一年理論課程較多,上課一般安排在周末,想想一年時間周末幾乎無休,做好這種準備。具體什麼時候能畢業,還得看你功夫下的如何,能否順利通過答辯。讀研學費,自費,根據學校知名度不同,少則5-6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不等。

二、說道說道報考條件

什麼人可以報考?要符合其中一種條件:

a.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後,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經歷者。

b.已獲碩士、博士學位,並有兩年或兩年以上工作經歷者。

c.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後,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經歷。

大專畢業五年、本科畢業三年、碩博畢業兩年及以上。小夥伴們對照一下,自己的條件是否可以報考了。

以上只是參考,我想這個話題的意義並非是讓大家對照一下報考條件。更多的焦點在於,是否需要在剛踏入職場繼續保持教育上的深造。

所以,這些條件絕不是能夠阻礙你進度的事。除了MBA之外,我國還有很多高校設有多種專業的在職碩士,可供選擇。這個報考條件就比較寬鬆了,比如想考一個人力資源管理在職碩士,本科畢業就可以考了。所以學習與進步的大門永遠是敞開著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嘛。

三、是否選擇繼續深造,給你三點參考

1、可以保持一種高強度、高水平的學習姿勢

在職場中堅持學習往往考驗的是自制力,自律的人更能堅持。但其實更現實的學習方式是有目標的學習。比如說考一個人力資源三級證書,讀完一本書,弄懂一個績效考核工具。但如何保證學習的層次和質量,就看學習目標如何設定了,學習目標的設定是否長遠、是否有內涵、是否有益於長期的職業發展。

前面在了解MBA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個橫跨管理學、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課程。對於一個企業管理者來說,左手經濟,右手管理,絕對沒有毛病。需要討論的是,對於經濟學和管理學精通程度,對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影響程度有多大。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實踐不同,技術路線OR管理路線,越往上走,對於複合型知識的需求越是強烈。不得不說,如果確立一個企業管理學位深造的目標,是設定了一個高質量的學習目標,是一種高水平高要求的學習姿勢。

2、說是思維上一次革命的機會,一點也不誇張

我總不喜歡說讀書學到了知識,知識會淡化,會更新換代,會與實用之間有根本性的差距。如果你去讀MBA,會和專本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不一樣,肯定不是所學的知識這麼簡單。首先我承認,你會學到或深化學習更多的經濟與管理知識,這些知識也有利於個人去更好的理解和執行工作。但我說,這不是你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那是什麼?思維。一種縱觀全局,專研精深的思維。

為什麼叫研究生?突出了研究二字。其實相比於科學技術,管理有什麼好研究的。狹隘了,管理學的研究從人類有文明至今從未停止過。研究就是要有更深入的觀察和分析乃至實踐,還要有自我提煉和創新。奔著這樣一條學習思路,怎麼來開展研究呢?要研究或弄懂弄透一個問題,首先是找到問題的背景和環境(格局夠大),接著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思路要發散也要嚴謹),然後是找出問題解決的對策(大浪淘沙,針對性精準定位,創新思維)。這是一種研究事物的思維習慣,過程中你會查閱大量資料,做過無數的調研或實驗,你會有目標的學習和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你會在數據的海洋里找到自己需要的那幾滴水,最後拿出完全屬於自己加工提煉和創新的結果來。

這種思維就叫做專研精深的思維。就一些體會來說,在職場方面的影響是潛在和具有長期意義的。比如處理工作的高度,雖然身處地位,但想問題不能受崗位局限,工作思路才不會狹隘。思維的條理性、流程化和針對性。執行一項工作,特別是長期複雜的任務,懂的如何去分解,制定計劃,分階段按節點去逐步實施,最後重點考慮結果和效果。

3、積累職業光環OR人脈?

記得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獵場》中有這麼一個橋段,主人公為了儘快提升職場競爭力,選擇去讀MBA。從劇情來看,他實際上有兩點收穫,一是拓展了人脈,結識了一些商界精英;二是成功鍍金,給簡歷增光溢彩。有人說,重要的是你和誰在一起。你和商界精英在一起,不能成為精英,也不會平庸。實際上還要客觀看待這個問題,一般的MBA班是社會各階層追求進步的同學,但是不是商界精英,還得看學費貴不貴。

理性來看待這個問題,首先是人脈積累。MBA可不比在校期間學習的環境,上課時間少,基本上都是大課堂,同學之間能認識就不錯了,如果又相互利用的空間和機會,可能會多聊一些,積累什麼人脈。另外,從人脈的內涵來看,一個人可能出入各種場合,見到過很多人,也彼此交流,甚至留過聯繫方式,但最後進入朋友圈的有幾人。所以人脈並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這些人是不是你的朋友。不過,也不能完全否定積累人脈的作用。在同學中間,遇到有意氣相投,值得交往的人可以多去聯絡,彼此成為不以功利為動機的朋友。

關於職業光環,仍然不可否認。MBA或是其他碩士學歷,代表這個幾層含義:一是知識上的更加廣博;二是專業上的深度加大;三是在教育上的投入更多;四是可能存在的更好的素質修養。因此在工作中,代表著員工具有更好的基礎和潛力,更優的思維和更大的格局。這樣的光環在幾種職場情況下會有對比效應。一是求職時的評價。學歷是崗位任職資格的重要條件之一,學歷上的差異也會是一個直入眼帘的評價差異。二是員工晉陞時的評價。同等業績,學歷會給員工潛力和發展空間加分。特別是在職業生涯發展中後期,是否能夠得到優先的發展,這個學歷會加分。三是其他的一些職場評比活動。比如優秀管理者、關鍵核心人才、潛力人才培養等等。

MBA不是解決職場發展的溫飽問題,而是尋求小康之路的差異性努力。如果你覺得溫飽即可,怡然自得,不必糾結於此。願意尋求進步與提升的人們,選擇去深造,算是一種方法和途徑。既然去深造了,花了時間和金錢了,就要不虛此行,真正獲得自身的提升。


推薦閱讀:

管理者如何表達對員工的尊重
不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做到這樣,保證你是最受歡迎的人!
你現在的狀態,決定了以後生活的模樣
別被所謂的「印度管理」給忽悠瘸了...
看職場老人教你如何平穩度過職場「更年期」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