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任法融道長註解《道德經》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猶兮⑤若畏四鄰⑥;儼兮⑦其若客⑧;渙兮其若凌釋⑨;敦兮其若朴⑩;曠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濁⑿;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士」是善進道修德者。「微妙」是隱顯莫測的意思。「玄通」是對天地萬物的情理「洞觀無礙」的意思。有道之士,體道自然,恐懼乎其所不聞,戒慎乎其所不能睹,潛修密行,含光韜輝,悟淡清靜,不言而教,不為而成,是謂「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就因為常人不識有道之士的修持,所以給予他們勉強的形容: 「豫若冬涉川;」「豫」是憂慮,亦是事先戒慎而有準備的意思。如《周易*既濟》象曰:「水在火上,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有道之士,處事接物,謙恭謹慎,不敢肆意妄進,相似冬天履冰過河一樣,時時小心,步步謹慎,唯恐冰凝不堅,一足踏陷入水中。《論語-泰伯》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此義相近。 「猶若畏四鄰;」有道之士,心德純全,動靜自然,處處謹慎小心,無論獨居一室,還是行於野外,他們舉心運念,一言一行,唯恐違背天道,逆物失理,猶如四鄰在身旁「奸視」一樣。 「儼若客;」有道之士的行為,端方正直,嚴肅認真,常常好似賓主互相恭敬一般。 「渙若冰將釋;」「渙」是散解之意。有道之士,處於塵俗之中,「貧」而不諂,富而不驕。不貪不染,不留不滯,其心性如冰之遇陽光,釋化而不留任何形跡。 「敦兮,其若朴;」有道之士的本來天性,未經人間世情歷練,與人相處出於真誠之心,與物相接本著忠厚之意,如同木之未雕,朴然渾全。 「曠兮,其若谷;」「曠」是空虛寬廣之意。有道之士,心地虛明,胸襟開闊,沒有貴賤之分、上下之別,相似空谷一樣,無所不容,無所不納。 「混兮,其若濁;」「混」是混然一體,沒有任何分解之意。在本書第四十九章中,「為天下混其心」者,亦是此意。有道之士,性體圓明,湛然清澈,處於萬物之中,與天地渾然一體。民之所樂則樂,所憂則憂,和光同塵,沒有任何分別。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徐」是緩慢之意。人的天真本性一動,貪求世味就變為後天的七情六慾。心念趨於塵淪之中,是為「濁」。誰能除盡後天七情六慾,盪盡塵俗一切污濁,使其心寧靜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虛明性體,就如濁水緩慢而靜,才能澄清而重現。所以,有道之士,身雖處於塵俗之中,其性順物而自然,不染不著,不滯不留,相似渾濁一樣,其性體常住。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此句是講命功的調養。有道之士,身雖處於世俗之中,其心不被世情染著,舉止自如,常順自然,其身自安,安之久而心自定,心定而神自清,神清而性自靜。如此這般,人身的真炁自然緩緩而發動,「發淪」自然常轉。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不欲盈」,虛心自斂,隱跡韜光之意。「弊」是指破舊之意。「新成」是世俗所謂功名成就、榮貴顯達、赫赫顯示之意。有道之士,常保其虛心自斂,隱跡韜光居於「為而不恃,功成不居,長而不宰」的清靜平易之境。相似破舊,沒有新成一樣。來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xuedao/zhujie/info-18656.html
推薦閱讀:

貪生怕死的錯誤性質有多大?
人們是否應該具有「不被搜索引擎搜到」的權利?
什麼是封建,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封建?它包含了迷信,道德束縛,同時也有帝王專權下的法律?
未出生的嬰兒算不算 人?
道德史觀的反思——由琦善賣國所見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