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八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八 

「為人解說,是行法施以利眾。」這就是說的為別人講解《金剛般若》的義趣,若不能講全經,佛在經裡面屢次教導我們,「為人演說,乃至四句偈」,講四句或者是講一句,都是法布施,利益無量無邊。「此經甚深,發心為眾解剖無謬,樂說無礙。令聞者得明義趣,啟發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證其真是信心不逆。發此心時,悲智行願,一一具足,故能荷擔如來。」這一部經經義確實很深,若從文字乍看,好像《金剛經》並不很深,裡面也沒有什麼難字,我們看看都認識,可是意思太深了。沒有契入,沒有領會,不曉得它的意思深。愈是悟入,愈感覺到它甚深,其深其廣沒有邊際,為什麼?因為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來將他從初發心,一直到證得究竟圓滿法的秘訣和盤托出,統統說出來,絲毫都沒有保留,這是真實的法寶。我們為別人說,沒有說錯,這個非常重要。喜歡說,說法無有障礙。實在講,真正要發心弘經。無論是出家、在家,現在在台灣,在家居士講經說法的比出家人多很多倍,在家居士講經說法多。居士當中有年歲大的、也有很年輕的,二、三十歲,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熱烈的出來講經。佛法是師道,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深重,災難重重,而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發心修法布施,就是發心出來學講經。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跟李老師是三十二歲,在那個時候,我們老師好像是七十一歲。他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年歲大,看人看得多,看這個面相,短命的相、苦命的相,他勸這樣的人,發心學講經。唯有這個方法,轉業力轉得最快。真正發心捨己為人,我這個身體舍掉、放棄,我把身體獻給佛菩薩、獻給一切眾生,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命苦、短命,一切眾生不短命,佛法不短命,奉獻給佛法、奉獻給一切眾生,所以他的命馬上就轉過來。這是消業障、轉命運最有效的方法。講經這個事情難不難?給諸位說,一點都不難。如果要想學講經,講得很像樣子,講得很不錯,叫聽眾聽到都點頭、都稱讚,需要多少時間?一個月。一個月就學會了,你不肯學就沒有辦法,如果肯學確實一個月。我那個時候在台中,李老師勸我學講經,最初也很害怕。我到台中去聽經的,沒有說是去講經的,沒有想到一去到台中,李老師就要我去學講經。我到他們班上一參觀,覺得的確是不難。我們的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經。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我跟他老人家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都能講。所以以後一出家,離開台中就出家,出家我就教佛學院;我有十三部經,一個學期教一部,他們三年才畢業,六個學期,我十三部一半還用不上,所以非常自在。一個月學一部,這實實在在的。所以你們如果真正肯發心,新加坡講經說法的人就多,佛法就會興旺起來,要大家真肯發心。「樂說」,樂是歡喜,喜歡講經,喜歡為人演說。「無礙」是你對於經義很通達、很明白,沒有障礙。你說我這個東西從來沒有學過,沒有學過的最好,保證成功;以前學過一大堆的很難教,那個很麻煩。我們老師教學生、找學生,就是要沒有學過,他最歡喜。一張白紙,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規規矩矩,很好教。學過,他滿腦袋很多成見,老師你這麼說,那個法師那麼說,那個書上那麼講,這個麻煩大!老師哪有多時間跟你辯論,他也不喜歡跟人辯論,你要說一大堆,他就對你一問訊,他說你不錯、你很好,你到別的地方學去,我這個地方不行!不適合你的程度,你的程度太高,請你到別地方去,不教了。這個事情不難,難在什麼?發心,發的真誠心。「令聞者得明義趣」,教人家聽到《金剛般若》,聽一句也好、兩句也好、一首偈也好,真正把它的意思聽懂、聽明白了。明了之後,他就覺悟了,他相信佛講的話有道理,他自自然然發心去做。般若真的像《心經》上講的,能度一切苦厄。世出世間,無論什麼樣的苦難,有了般若,問題馬上就解決。這部經還沒講完,大概講了一半,就在這一半當中,我相信不少同修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領會,肯定我這一句話沒說錯,決定能夠幫助我們解除一切苦難;你真正聽懂,真正依教奉行。「足證其真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要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做,一定要把這個方法以種種善巧方便,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我開悟、離苦了,希望一切眾生人人都覺悟、人人都離苦,這才是菩薩心。所以發這個心的時候,「悲智行願,一一具足」。這個心一發,這四個字都有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悲心。以《金剛般若》的義趣來介紹他,這是智慧。自行化他,就是行願。這個人就是「荷擔如來」。荷擔如來是法王子、是菩薩,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這是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這個工作,不講求任何形式。在路上遇到朋友,也可以跟他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處都可以講。他喜歡聽給他講,不喜歡聽也給他講;不喜歡聽,講了他也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種子也是強迫把它種進去了,都是好事情。不管他懂不懂,只要我們沒講錯。所以,沒有一切形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乃至於一切畜生。遇到這些畜生,甚至於小蟲,你都給它講,你勸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給它授三皈依,然後跟它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給它說法;它有感受。真誠,誠則靈。怎麼樣跟它溝通?真誠。因為真誠心裏面沒有界限,感應就通達;有妄想、分別就有界限,這就講不通。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我們都能夠跟他講得通。「4、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說,廣為弘揚。則佛法究竟義不明,佛種便有斷絕之虞。此中關係,極其重大。則信心不逆之人,豈彼但知長劫苦行者,所能及哉。」「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凡是不能信心不逆,這部經裡面的義趣沒搞懂、沒有明了。他真正明了的話,一定是信心不逆,決定他從看破、放下下手。為什麼?得自在、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他為什麼不幹?一定他去乾的。「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說,廣為弘揚。」這他做不到的,前面講就是他做不到。「則佛法究竟義不明,佛種便有斷絕之虞。此中關係,極其重大。則信心不逆之人,豈彼但知長劫苦行者,所能及哉。」這一段話意思很深,是我們必須要知道。因為不少人修行觀念當中有問題;什麼觀念?守舊的觀念。守舊有的時候是正確的,有的時候未必正確,得要看什麼事情,得要看時節因緣,必須要有智慧。佛法要弘揚,特別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最大的特色是言簡意賅,它的好處在此地。文字少,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義理非常豐富、非常完整,這是難得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能超越《金剛經》理論的範圍;所有的行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也不能超越《金剛經》行門的原則,這是這部經不可思議之處。所以這部經一定要弘揚,一定要常常讀誦,如其不然,佛種就有斷絕之虞;虞是顧慮,換句話說,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斷滅掉。你弘揚一切經論,你沒有抓到中心;換句話說,你沒有能找到根本。弘揚很好看,像花五彩繽紛。花是什麼花?插在花瓶裡面的花,沒根。是好看,過兩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剛經》是根本,沒有金剛般若,弘揚所有一切法門,說得天花亂墜,都是花瓶裡面的花。諸位想想這個道理,想想事實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個弘揚不行,那個弘揚法不能消業障,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無濟於事。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那怎麼行?「此中關係,極其重大。」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長劫苦行能夠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盤腿面壁就坐上半個月、一個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揚佛法,不能開人智慧,不能令人覺悟,這個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應,有行無解跟有解無行都不行。清涼在《華嚴經疏鈔》經題裡面說得很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一個墮在邪見,一個墮在無明,都沒有辦法出三界,都無濟於事,一定要解行相應。信心不逆,他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解行相應。「5、觀行二門,雖然並重,而以觀慧為主。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經中處處以布施與無住並說,即明此義。」觀行二門就是解行二門,觀是解。二門雖然並重,但是要以觀慧為主。在佛法裡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觀為主,行不能沒有,決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為主;小乘是以行為主。觀行兩個,大小乘他們的重心不一樣。大乘法門著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夠斷煩惱,能夠破無明,成就快。如果沒有慧,單有行,行修定也能夠把煩惱斷除,但是諸位要曉得,定是伏煩惱,把煩惱控制住,沒有辦法斷它,那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滅斷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你的智慧用在哪裡?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充滿了智慧。他表現出來,智慧表現出來的,我們經上講的字句簡單,但是意思之廣真的是沒有邊際。經裡面處處講布施,布施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來。你活在這個世間,活得很快樂、很幸福,活得叫別人羨慕你。為什麼你這麼快樂、這麼幸福、這麼自在?因為你無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樂、你就不幸福。什麼叫無住?道場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幾個人;道場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來,前面就沒有聽到了。不能細講,也要略說說,否則的話就辜負你。無住就是心地清凈,沒有牽掛。如果你在生活當中,你心裏面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樂不樂?當然快樂。一切眾生他的生活為什麼過得那麼苦?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辦法!這些牽腸掛肚的,就是他生死、煩惱、苦痛的根源。誰給他?沒有人給他,他自己要往裡面攬,那有什麼辦法!佛說這是錯誤,統統要放下,無住就是放下。心裏面沒有一絲毫的妄想執著,這是無住的意思,你的日子過得當然自在、當然瀟洒;凡是與你相處的人,沒有一個不羨慕。佛菩薩就是這個生活,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凡夫心裏面有住,佛菩薩心無住。經上常常把這兩樁事情連在一起,就是這個意思。無住是智慧,真實的智慧。也有同修說:有許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實在說,你想了能有用處嗎?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釋迦牟尼佛都來拜你作老師。所有一切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為我們想要多想,才能解決問題,把問題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細去想,為什麼事情還搞糟糕了?因為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麼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統統都放下,你樣樣事情都做好。為什麼?智慧現前,心裏面沒有妄想,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錯誤。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斷錯誤。不打妄想,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了,這心清凈了,智慧現前。這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了佛又不敢相信,還是犯老毛病,有事還是要去想一想,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樣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可是又有一個現實問題,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來怎麼辦?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涌。這是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用什麼方法?念佛或者是讀經。我讀經的時候,妄想、念頭就少。平常我們讀經、念佛,不能中斷,就是把無始劫來的習氣伏住、把它控制住,使我們常常有一個清凈心現前,真實的智慧現前,這個人才叫真正學佛。真學佛的人不多,真學佛的標準就是此地講的信心不逆,他真干。「6、上來四次較顯經功,次次增勝。初次(三六節)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其福勝一大千界寶施。以明其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也。二次(五四節)開解文初。三次(七十節)開解文中。今第四次(九七節),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證得者,而證得之。」「上來四次較顯經功」,從世尊開始講經到此地,較量功德的殊勝,這個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來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初次在經文第三十六節;我們每一段經文,都標上一個數字,這一段是第九十九節。第一段,第一次是在三十六節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其福勝一大千界七寶布施。以明其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也。」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聽到佛講經,他能生信心,覺得佛講的話沒錯,能肯定、能夠接受,乃至於生一念凈信,他的福報超過大梵天王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是第一次。他為什麼能超過?因為他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個人在般若上已經奠定了基礎。很可能再增進,那他的境界就殊勝,他這一生可能成就。「二次(五四節)開解文初。三次(七十節)開解文中。今第四次(九七節),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證得者,而證得之。」這個經典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很高的一個層次,能夠生起信心不逆,這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對於經中的義趣,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否則的話,信心不逆是不能夠生起來的。這個心一生,他就能夠荷擔如來,就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三寶加持。末後兩句是讚歎的話,便能如佛所證得者。佛所證得是什麼?無實無虛。佛所證得究竟圓滿,他所證得雖然不圓滿,他分證,他證得一分、兩分,那就非常可貴;能夠證得一分、兩分無實無虛,他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是真干,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肯定佛經上字字句句是真實語,只要照做決定正確;你要不照做,那就錯了。底下再解釋信心不逆。「7、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由其已開慧解,知非如此不可。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正是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人也(如發決定願心,求生凈土)。雖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長劫苦行之菩薩也。」「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這一句解釋得非常好!但是說得太簡單,恐怕初學不太容易領會裡面的意思。信心不逆,就樣樣都如法。法裡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論)、有行法、有果法,我們佛法裡面常講「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導,佛為我們說一切經,這是教導,我們從經裡面覺悟了,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儀規。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一一要如法,這是在行法上講。理法上講的什麼?無實無虛是理。行,在事相上,樣樣都遵守規矩,佛門叫儀規,我們說通俗一點,樣樣都合乎規矩,無虛;心裏面若無其事,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無實,這就如法。穿衣、吃飯,生活裡面點點滴滴都要如法。所以這四個字裡面,含義就太廣了。世出世間法裡面,無論是什麼身份,無論從事於什麼樣的行業、工作,都不出這四個字,一一如法。「由其已開慧解,知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這樣做。「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正是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人也。」如發決定願心,求生凈土,這是舉一個例子,這一發心就成就。這一樁事情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過,婆羅門女要救她的母親,這一發心,她母親就離地獄了。還沒有修行,沒去做,發的心,她那個心是真心,後面一定真干,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親先離開地獄,生忉利天。由此可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但是這個心是真心,不是說發了之後又忘掉,就不幹了,那個沒有用處的;發了之後真干,一發心這功德就不可思議。我們在經上看到,婆羅門女跟光目女用什麼方法度她的母親。她們的母親在世間,都造極重的罪業,墮阿鼻地獄。她們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彌陀佛,她念的是覺華定自在王佛。一樣,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有效?我們凈宗裡面講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獄裡面去。由此可知,能夠在定中去訪問地獄,地獄不是一般人能進得來的,那個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訴她,到這個地方來只有兩種人:一個是來受罪,一個是菩薩來巡視地獄的,來參觀地獄的;她能夠去,就是菩薩了。換句話說,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亂;她念到這個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參觀地獄。她進去一打聽,問問她的母親,鬼王告訴她:你放心,你的母親三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三天前,她剛剛發心。你就曉得,剛剛一發心,那個功德就現前,不可思議!這裡面有個道理,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你對於超度的事情,你會感覺到很茫然。我們念幾卷經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婆羅門女的母親為什麼能夠從地獄生忉利天。憑什麼?就憑她叫她的女兒作菩薩,她要不墮地獄,她的女兒也就不認真去修行,換句話說,她就證不了果。她女兒之所以能夠成為菩薩,超凡入聖,誰幫她的忙?她母親幫她忙,這個功德多大,她當然要生天享福,憑這個。所以超度,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聖,那個被超度的人得福報。如果我們去給人家超度念經,有口無心,嘴裡念的經,腦子裡胡思亂想,一點用都沒有。假如我們在那裡念經,恍然一下開悟、證果了,這個人立刻生天,道理在此地。你細讀《金剛經》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光目女她也是念佛,她的功夫比婆羅門女要次一等。為什麼?她是夢中見佛的,她不是定中。夢中見佛,我們凡夫誠心誠意有感應,可以得到,定中我們就沒有把握。夢中見佛,我們可以說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真誠心,夢中感得佛菩薩把這些事情告訴她,都是真干!要是沒有真誠的心如法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被超度的人憑什麼?如果說是我們對地藏王菩薩恭敬,天天拜他,天天拿香花、水果供養他,他就來保佑我們,那地藏菩薩不是接受你的賄賂嗎?哪有這種道理。那人家供養再多一點,拜得再多一點,地藏菩薩跑到他家去了,不跑你家了?沒有這種道理。諸位熟讀《地藏經》,你就曉得那個超度它真有效。為什麼有效?就在此地。我們如果給人作佛事,這個東西很難,一卷經念下來,自己有沒有悟處?沒有悟處就白讀了。一卷經讀下來,自己真的有定、有慧,定慧增長,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七分功德,自己得六分,他只能得一分。現在一般人超度,請七個法師;七個法師念,他也可以得一分,每一個人分一分給他,他就得一分。七個法師真的念得有定有慧,才行!他如果沒有定慧,那就很難講了。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要懂,懂得之後就不會毀謗、不會疑惑,要真正明了。所以慧解非常重要,智慧現前,真正明了事實真相,才曉得確實非這麼做不可。為什麼?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是這麼修成的;現在這些諸佛菩薩,也是這個原理修成功的;將來一切佛菩薩,也沒有一個是例外。離開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成功,這才曉得非依照這個方法不可。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雖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長劫苦行之菩薩也。」長劫苦行的菩薩,我們常講權教菩薩。在四教裡面,藏教的菩薩、通教的菩薩、別教的菩薩,他們的確長劫苦行;圓教的初學者,初信位的菩薩,超過前面那些菩薩多多。原因在哪裡?那些菩薩智慧沒有開。你要問:他們有沒有聽過《金剛經》;在我想,一定聽過。這部經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宣揚,哪有不聽的道理!聽了怎麼樣?沒懂、沒肯做。聽了沒有懂,等於沒有聽;聽了要沒有做到,也等於沒有聽,一定要做到才算數。真正契入無實無虛,真正做到無住布施,這個人才算是通達般若。修行不管修學哪個行門,八萬四千行門、無量行門,他都是從根本修,他把根本找到了。行門不一樣,那就是方法不相同;方法無量無邊,原理原則是一個,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非常之快。「8、信得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得應生清凈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信得利益一切眾生,應空有雙離,行布施六度。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拔眾生苦之大悲乎。則信心不逆者,圓具三心也。」「信得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得應生清凈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這是講發菩提心。大乘佛法發心第一,菩提心這個名詞我們都知道、都會念,也都會講,但是什麼叫做菩提心,不知道。天天嘴皮上在發菩提心,實際上也不曉得菩提心是什麼。以為我念一念,我發菩提心,真的就發了,哪有這回事情?「菩提」是梵語,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而不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給我們解釋,菩提心的體是直心,菩提心的相是深心、是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說是它的作用。相是深心,用是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也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它的相是深心、是迴向發願心。我們把這兩個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它的體是真心,不是妄心,真誠到了極處。也許我們自己覺得我的心很真、很誠,已經到了極處,那這個沒有法子!真誠標準在哪裡?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對於誠字下了一個定義。這是讀孔子書,孔子書裡面也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講到誠意,跟我們佛門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一個妄念沒有了,那個心是誠心。「我的心很誠」,這就是一個妄念,哪裡誠?誠在哪裡?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就不誠,就不是真誠心。由此可知,真心難!直心,古人的解釋,直心是正念真如,沒錯!這個解釋很準確。正念真如就是曾國藩先生講的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正念,一念不生,真心現前,那個真的是正念真如。可是凡夫做不到,如果你做到,那恭喜你,你是圓初住的菩薩;超越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多多,你超越了;《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參加世尊的華嚴法會,有資格。在別教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斷證跟圓初住是相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別教初地菩薩的智慧,比圓教初住就差很多,他沒有圓初住智慧那麼樣的圓滿,智慧比不上。觀行,圓教觀第一,別教是行,著重在行上,觀比較差一點,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勝,但是慧解就差很遠。就像《楞嚴經》裡面富樓那尊者,懷疑阿難。世尊講《楞嚴》,講到第三卷阿難開悟了,說了很長的偈頌,也贊佛,真的開悟。富樓那在旁邊聽了覺得奇怪,阿難是初果,他是四果羅漢,所以提出質疑。這什麼原因?阿難所知障輕,所以他一聽經開悟;煩惱障重,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煩惱沒斷,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富樓那正好跟他顛倒,富樓那是煩惱障輕,所以他證得九次第定,證得阿羅漢果;他所知障重,聽了半天沒開悟、沒聽懂。障有二種,各人不相同。由此可知,凡是圓教根性的人,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像別教、小乘,他們是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他容易成就;眾生這兩種根性不相同。但是開悟的人快,他斷煩惱、破無明,他用智慧斷,他不用定功;定功是伏,很苦、很不容易!智慧馬上就解決,快得很,真叫快刀斬亂麻。尤其是金剛般若智慧,開這個智慧那還得了!煩惱、無明、習氣很快就斷掉。這是講「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只要你能夠信得,真正信得過,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好像我們也信,真的信了嗎?不見得,仔細想想不見得。為什麼不見得?因為你沒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決定修清凈心。為什麼?因為修清凈心,金剛智慧就開了,金剛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一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你再不會搞其他法門去了。如果說我相信,可是還是胡思亂想,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嗔痴慢,那你與這一句根本就不相應,你完全沒有相信。「信得應生清凈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換句話說,菩提心的本體就現前,你就得到。「信得利益一切眾生,應空有雙離,行布施六度。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麼?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要令一切眾生得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沒有別的心,就是這個心。究竟圓滿的利益,一定是空有兩邊不住。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都奉獻給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樂集一切諸善行,深心是這個意思。深心是什麼?喜歡善行。「樂」是喜歡(這個不念樂,念「要」),樂是愛好。「集」就是我們講的積功累德,跟積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善行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叫深心。「拔眾生苦之大悲乎」,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圓滿的菩提心。「則信心不逆者,圓具三心也。」所以一發這個心,非這樣做不可,菩提心就圓圓滿滿的現前。直心、深心、大悲心,跟《觀經》所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三心圓發,圓滿的發心,這真干!一開端,信得這兩個字就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後面一定有這些現象。「9、此經觀行,極圓極頓。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其為圓頓根器無疑。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此經觀行」,觀門、行門。「極圓極頓」,圓滿到了極處,頓是頓超、快速、沒有次第。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是次第;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一個階級,是次第。《金剛經》上講的,沒有次第。《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有次第,它有次第、有圓融。清涼大師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利根的人學《華嚴》,頓超;鈍根的人學《華嚴》,就次第,都能得利益。可是本經裡面沒有次第,所以是圓極頓極。「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其為圓頓根器無疑。」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也能夠勘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如果根性差一點,不怕!可以培養。只要你對這部經典有興趣,就像前面講,你真的能夠信得過,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只要肯努力,不斷的薰修,會把我們自己這個根性變成圓頓,都是要在認真實行上,真做,點點滴滴去做。首先,就是要發心捨己為人,從這個地方下手,肯犧牲自己、肯幫助別人,要發這個心。這個心發了之後,一定要遵守無實無虛。為一切眾生做再多的好事,心裏面若無其事,絕不放在心上,這是無實;又肯認真、努力去幫助別人,這是無虛;這就受持《金剛般若》。真正能這樣做,又能每天讀誦,假以時日,那就看你個人的根性;有些人三、五年開悟,這一悟就是圓頓根性;也有人十年、八年入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的根性可以轉變的。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改造命運。我們是個鈍根,可以把它改成利根。由此可知,頓漸根性,也不是一成不變,它是會變的。「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圓頓根性的人,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我們這裡講的發心位,這是最低的,初發心、發心位。發心位是初住,初住叫發心住,菩提心剛剛發出來,三心圓發。他的果報、功德一直上輸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的功德、受用,他能夠享受得到。所以一個位次就攝一切位,五十一位通攝。在上位的,譬如等覺菩薩,他也一直攝圓初住位;圓初住所修學的,等覺菩薩不能不做,他天天要做。初學要守的那些規矩,等覺菩薩還是要照做。我們在本經一開端,看到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著衣、持缽是初學人學的,你們剛剛受戒就學了。釋迦成佛了,他也每天按照這個規矩,一點也不亂,他有次第。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確一位攝一切位。不但如此,而且可以一超直入,這是講圓頓根性。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凈土。《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凈土法門跟這裡講的完全一樣,凈宗的確是大乘至圓至頓。我們這樣一品煩惱沒斷,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實在是很不可思議!你如果講《華嚴》、《法華》,一定要《金剛經》這個標準,要有這個標準才行。我們念佛人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仗佛力加持,也能夠得到這個標準。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這個我們要曉得。真正是經上講的,無量劫來所修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末後這一句,雖然是勉勵的話,他不是隨便說的,也是真實語。我們有緣份讀到《金剛經》,有緣份聽到《金剛經》,就跟《彌陀經》上講的沒有兩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個地方是得生凈土;我們這個地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能夠聞說《金剛般若》。你要是善根福德因緣少,這個聽不到。大家細細想想,我們講堂四周圍鄰居有多少,他為什麼不來聽?他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們還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兒來聽經,他就在隔壁他都不來。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一點都不能勉強。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不是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所種善根,無量劫來,善根非常深厚。我們自己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了解事實真相,承認自己確實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遇到這個機緣。今天關鍵就在底下這一句,「始終不逆」。我們今天聽到這是開始,在這一生當中要能夠保持,在我們全部生活當中,依教奉行絕不違背,這就是信心不逆。發這樣的心、發這樣的願,三種菩提心你就圓滿;直心、深心、大悲心都圓滿。「荷擔起來」,要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責任,自己擔當起來,我們要真干!這樣的人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江居士在經上勸勉我們真正這樣干,將一切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往生;不但往生,高品位的去往生。「10、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即是具足三聚凈戒。直心便是攝律儀戒。深心是攝善法戒。大悲心是攝眾生戒。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經信心不逆,決當從持戒修福做起。」「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三心具足。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具足。「即是具足三聚凈戒」。往往一般人疏忽了,以為大乘對於戒律好像疏忽了,好像不太重視;其實不然,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還要清凈、還要嚴格。但是大乘人並不表現在事相上,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執著。在古代,還有一樁公案,我們佛門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有個故事,唐朝時候,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專門修戒律,戒律精嚴,感應得天人送飯。他每天日中一食,他那個飯天人供養,天人尊敬他,戒律精嚴。有一天窺基大師從終南山下面經過,順便去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知道窺基學問不錯,教理通達,講經說法,玄奘大師的得意門生,但是在戒律、規矩上,他比較隨便一點,對他就輕慢;尤其人家稱他三車法師,對他並不怎麼尊重。道宣律師想趁機會來教化、教導他。用什麼方法?天人供養叫他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天人送供養給我,叫窺基法師看到生恭敬心、生慚愧心。哪裡曉得那一天,天人沒有來送供養,道宣法師目的達不到。窺基法師下山之後,第二天天人又來送供養了,他就責備:「你昨天為什麼沒有送來?」那個天人就跟他講:「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薩在這裡,全山護法神護衛著,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一身流冷汗,慚愧!這才曉得,人家外表隨便,心地清凈,才知道自己不如。一個是重形式,一個他不在形式上,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信心不逆裡面就具足三聚凈戒。「直心便是攝律儀戒。深心是攝善法戒。大悲心是攝眾生戒。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經信心不逆,決當從持戒修福做起。」三心就是三聚凈戒。《無量壽經》經題:清凈、平等、覺,是戒定慧三學。清凈這兩個字就是具足眾戒;平等是定,心平等就是定,定叫等持,等是平等;覺是智慧。清凈、平等、覺就是三學,不但是三寶,是三學。從這裡能看得出來,一法裡面的確攝一切法,法法圓融。經初所說「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我們更清楚、更明白。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受持的心發不起來。受持就是依教奉行。這個心很難發起來,必須真的透徹,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非這樣做不可。「11、直心是斷德,成法身。深心是智德,成報身。大悲心是恩德,成應化身。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直心是斷德」,斷就是斷一切惡、斷煩惱、斷無明;斷德。「成就法身」,就是證得圓滿的法身,要靠斷德。「深心是智德,成報身。」深心是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肯斷惡修善,才肯利樂有情,所以他成就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大悲心是恩德」,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成就應化身」。報身是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全在「信心不逆」這一句。真的是信心不逆,菩提心現前,三聚凈戒圓滿,圓攝三聚凈戒;將來的果報一定是證三德、成三身,它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果報是成無上菩提,所以說不可思議!一00、舉要別明 約教義明【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是從教義上來說的,也就是講從教學的義趣裡面來講。「1、『不可思議』,指法身言,即是體也。性體空寂,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必須離相自證。『不可稱量』,指報身化身言,報化即是相用也。」「不可思議,指法身言,即是體也。」本經處處都講到,法身理體、真如自性。「性體空寂,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必須離相自證。」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體會到,為什麼佛教給我們要無住生心,那麼樣強調無住,無住就是離相。心要是有住,法身理體決定透不出來。佛法的修學,不僅僅是禪宗,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的,要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因為你心裏面有執著、有妄想,所以你就不能見性。你有執著,你決定離不開六道輪迴;你有妄想,你決定脫不了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里成佛,那個佛沒斷妄想,那成的是什麼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妄想斷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裡面兩種人,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別教登了地,這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他才叫真佛;分證佛,天台家講的分證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剛經》裡面叫諸佛;《金剛經》上「諸佛」,諸佛是講哪個?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由此可知,非離相不可,你不離相你不能見性。我們念佛人,你要不離相,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用金剛般若來幫助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那個成佛太快、太快了,實在不可思議!凡夫成佛,成圓教究竟圓滿佛,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同樣的,往生難不難?你果然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一點都不難;難的是你不肯放下,難在這個地方。果然現在就放下,現在就往生,佛就來接引。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知道,你都明了了,你心裡還有什麼恐怖?《心經》上講的「度一切苦厄」,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沒有。縱然是三次世界大戰,那個原子彈掉在空中,你看到,放煙火一樣的,你往生了!你說多自在,一點恐怖都沒有,看熱鬧!看完了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了,多麼殊勝、多麼莊嚴。所以一點恐怖都沒有,恐怖是什麼?恐怖是放不下的人。放不下,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徹底放下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名字相要離。今天下午有一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說他很煩惱,他念《無量壽經》,大概念了不少遍。他的日子不好過,人家罵他、侮辱他。他為什麼難過?著了名字相,每一句罵他的話,他都聽進去了,他都放在心上,好難過!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如果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罵他的,罵幾個鐘點罵累了,我一句也沒聽進去,那多自在,不就沒事,什麼事都沒有!所以我跟他講,你功夫不得力,念經、念佛都白念了;真正功夫得力的話,哪裡有這個現象!著相,這就苦惱。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就是心裏面的攀緣,怎麼離?心裏面一切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都沒有了,心緣相就離了,這個離得乾淨。這個事情必須要離相自證,這是人家幫不上忙的。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我們的忙,一定要我們自己離、自己證。佛只能夠把方法教給我們,把理論講清楚了,方法教我們了,要自己去做。佛能夠加持我們的、保佑我們的、幫忙我們的,就是這些。「不可稱量,指報身化身言,報化即是相用也。」我們講體、相、用,法身是體,報身是相,應化身是作用。報身不可稱量,是從壽量上說。法身無始無終,是體、本體;報身有始無終,真的是無量壽;應化身有始有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此應化身無量無邊,特別是生在極樂世界。如果生在他方諸佛世界,還是有範圍的,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乃至十個、百個、千個大千世界,還是有範圍。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範圍的。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在哪個地方現身,作用就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所以不可稱量。要什麼樣的身份才達到這個目標?下下品往生的人,帶業往生下下品同居土,都是這樣的。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道理在此地。「2、『無邊』以明事修,離四句之義。『功』,謂一超直入。『德』,謂體用圓彰。是此經教義,理事雙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這一段意思說得很圓滿。世尊在經上就教義這一方面來說,這部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說了三句。無邊是說明事修,在事相上的修持,這部經教我們在事相上,事相就是指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生活全部的活動。行門的綱領就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離相,離一切相,這個地方用四句就全部都包括。這四句是:有相、無相(無相就是空相)、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就把一切法相全都包盡了。「功」是講功夫,我們修行的功夫。實在講功夫就是離相的功夫,都是離相,真的有淺深次第不同。在這部經上尤其說得明顯,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就離四相,這是功夫淺的。到等覺菩薩,他們修的還是離四相,這是古德教人放下,放下再放下,「我有放下」還要放下,就這個意思。有功夫淺深不一樣。一直到等覺菩薩,要不要放下?還要放下。放下什麼?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那個放下才成功。由此可知,《金剛經》確確實實叫單刀直入,直截了當。菩薩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能放下一分,你就多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你就又多放下一分。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它是循環的,互相幫助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一超直入」;超,超越次第;入,德就是入,入如來果地的境界。「德」就是得到,你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得的什麼?「體用圓彰」。由此可知,德就是禪家所講的見性。見性,體是性體,用是性的作用,真心本性的體用,圓圓滿滿都顯露出來,彰就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表現在什麼地方?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像釋迦牟尼佛在經初給我們所示現的,著衣、持缽,就是體用圓彰;被須菩提尊者見到。須菩提能夠見到,我們要曉得須菩提入了這個境界,他要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會見得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沒入這個境界。所以,入這個境界就見到了。這一部經的教義,是「理事雙融」。理是無住,事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是一不是二。理跟事融成一體,性修不二。性德跟修德,性德是理體,修德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都是屬於修。「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修行的功夫,一超直入的修功,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就是這一句。「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華嚴》經題講的「大方廣」,《無量壽經》經題講的「清凈、平等、覺」,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無遺。這些話,都是講無量無邊的功德,從自己修證這一邊來說的,自受用。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自己得到的受用。如果要是說利他,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若言利他,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怎麼利人?利人有兩種方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做一個榜樣給人看,那叫演;說是解釋。這是兩種方法,諸位要曉得,演說是兩種方法,不是一種。別人看到我們的生活行為幸福美滿,他看到一定生仰慕之心,他很想學習。在學習當中,他免不了有疑問、有疑惑,他來向你請教,你一定要詳細給他講解。如果他沒有向你請教,你看出來了,知道他有疑惑,也知道他有能力接受,願意來修行,不等他說,我們也要找他來解釋。這就是大經裡面常說,「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他沒有來請教,就要主動的給他講經,成就他的無邊的三身;法、報、應三身。能成就別人法、報、應三身,當然也成就自己的法、報、應三身。自己三身沒說,但是前面講體用圓彰之性德,這一句話裡面就含著有三身。「以利益眾生,同證菩提。」自他不二,這是從教上來說的。一0一、約緣起明【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這是講緣起。《金剛經》對象是何等的人物,這一小段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我們讀誦《金剛經》,修學般若法門,自己覺得不得受用。這一部經,諸佛讚歎、諸菩薩讚歎,歷代的祖師大德,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修學哪一個法門,普遍的讚歎,這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得力?讀到這一句應該覺悟,我們沒有發大乘。大乘是什麼?菩提心,我們沒發菩提心。也許同修覺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那是你自己以為發的。菩提心是什麼?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發的是什麼菩提心?菩提心如果具體來說,是「凈業三福」。三福最高的那一層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有基礎的,底下沒有基礎,菩提心怎麼能發得起來?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雖然說得很簡單,「真心發願,一心求生凈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的人有沒有具備底下的基礎?具備了。凡是這樣的人,你去觀察他,他孝順父母、他尊敬師長、他有慈悲心,他不傷害一切眾生,第一條福具足了。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他也具足了。他沒有受過三皈依,形式的三皈他沒有,他真的回過頭來,專門依佛陀的教誨,他真皈依。他沒有形式,他有實質。他心地清凈無染,沒有惡意,那個戒就具足了。他能夠老實念佛;老實,威儀就具足。可見得前面兩福,人家圓圓滿滿的具足了。我們自己冷靜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具足?還真有問題。我們有沒有做到孝養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志,孝養的意思很深、很廣。奉事師長,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有沒有認真努力去做;認真努力去做,那才是奉事師長。不是對老師很恭敬,樣樣都把他伺候得很周到,老師不要求這些。老師是傳道者,你真正能夠接受,真正能把道發揚光大,老師歡喜。是不是真正具足慈悲心,真正去修十善業道?這是第一福,基礎的基礎。學佛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不從這裡學起不能成就。「1、『發大乘』,謂發行菩薩道之心。『發最上乘』,謂發紹隆佛種之心。」「發大乘,謂發行菩薩道之心。」這是發大乘。依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這是發大乘的人。什麼叫發最上乘?「發最上乘,謂發紹隆佛種之心。」這是最上乘。依四諦、修六度,未必發心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未必發這個心。假如要是發紹隆佛種的心,紹隆佛種就是講的佛祖,就是佛菩薩、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大乘佛法,今天傳到我這裡,我一定要繼續把它傳下去,要把它發揚光大,這叫紹隆佛種。繼承佛祖的家業,發這個心,四攝、六度自然在其中,你沒有四攝、六度,你這個做不到。所以這個比四攝、六度更要殊勝,更是難得。佛這部經,是為這種人說的。為什麼為他們說?因為這種人志大、心大,佛要不為他說一超直入的根本大法,佛就對不起這一類的根機。佛說法應機而說,有這種根機的人,佛是一定要說,幫助他滿他的願望,這些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2、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發心可知。其開佛知見可知,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則為發心勝、根器勝也。」「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發心可知。」這就是發大乘的。發大乘一定是信心不逆,一定是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其開佛知見可知」,這種人得佛力的加持,他讀經開智慧,他聽經也開智慧,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開智慧。為什麼?因為日常生活當中,他把經典的理論、方法統統做到。所以在生活裡面會開智慧,在待人接物裡面都開智慧,處處有悟處,時時有悟處,開佛知見。以前為什麼不開智慧?以前沒有發大心,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叫大障礙;把你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無量德能障礙住了。現在你依佛在《金剛般若》上講的方法去修行,「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那就不一樣。這個障礙放下了,所以時時處處都有悟處。我們讀經遍遍有悟處,為人演說次次有悟處,這才得法喜充滿,得真實受用。所以「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這樣人確確實實有能力、有智慧、有因緣,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則為發心勝、根器勝也」,根器說在發心之後;它不是說「根器勝,發心勝也」,它不是這麼說法,這個句子如果一顛倒,意思都不一樣了。如果說「根器勝,發心勝也」,我們想想沒指望,我們的根器不勝。它說「發心勝,根器勝」,我們還有指望,我們只要發心,我們的根器從劣就變成勝。這就是充分說明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一切法唯心所變,這句話裡面充分說明了。所以我們不怕自己業障重,不怕自己書念得少,學歷不夠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發心。念到大學畢業,念到博士學位,他不發心,有什麼辦法?這個人小學也沒有畢業,他真發了心,他一發心他的根器勝,他就能夠續佛慧命,就能夠弘法利生。發心第一。佛法的緣不在別的,就在發心。一0二、約荷擔明這是第三段,就「荷擔」來說明。荷是負荷,我們今天講負起這個責任,弘法利生的責任,續佛慧命的責任;擔是擔當,把這個擔子挑起來。【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經文是從正面來說,有正顯當然還有從反面說明的。我們先看這段經的意思。「1、發心修行之凡夫,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這一句的意思,這一小段,意思是無限的深廣,絕不能夠粗心大意這樣看過,那就太可惜了;不但你辜負了世尊,你也辜負了江居士的美意。佛在這部經上所顯示的,初發心的人,前面已經四次較量功德,我們是薄地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斷,但是你要真正發這個心,你的功德超過長劫,長劫那是不曉得他修了多少劫,那種苦行的菩薩,你超過他。你要問你憑什麼超過他?這些長劫修行的菩薩,還沒有發心擔起如來弘法利生的擔子,他沒有發這個心。諸位想想,長劫修行的菩薩都不如,我們修這一點戒定慧算什麼!那怎麼能跟人家比,這才知道發心荷擔如來,功德不可思議!換句話說,佛此地暗示我們,你如果想你的功行要超過長劫修行的菩薩,有沒有方法?有,你發這個心就超過了。也許有人問,這個心我發了,我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這個發也是空的,那你不是真心發的;你要真心發,那個智慧、能力很快就得到。怎麼知道?大家都曉得,佛門有一句俗話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誰不舍一人?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你看看這裡,你只要一發這個心,「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十方如來都看到、都見到了,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這個心一發,心裏面放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跟十方諸佛的光,光光相映,立刻就得佛力的加持,怕的是你不肯發心,你就沒辦法。佛一定加持你。那就跟《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諸佛如來就化身來指導我們、來協助我們,滿足我們續佛慧命、荷擔如來的願望。可見得,關鍵是你有沒有真正發心,不是真正發心,那個不行。怎樣才叫真正發心?其實這部經上講得已經很清楚、很透徹,一定要信心不逆、依教奉行,那就是真的發心。我們再把這一段的教義,落實在生活裡面來說,大家就更容易明了。你有沒有真正孝順父母?真發心的人,一定是真的孝順父母,他盡心儘力去做,那是真發心。諸位要曉得,佛法的修學是從「孝親、尊師」這裡下手的。真正奉事師長,對於師長的教訓,對於師長的教誨,不但是念念不忘,而且真正去做到。從這裡面,才真正看到信心不逆,看到依教奉行,這才能得諸佛如來冥顯的加持;冥加是你自己還沒有發現,佛保佑你,顯是非常顯著。譬如你自己已經覺得煩惱輕、智慧長。從前頭腦好像笨笨的,現在聰明了,這都是好現象。以前心中煩悶,現在心胸開闊;以前看人、看事,都看不順眼,現在看人、看事都很歡喜,境界在轉變。這是得佛力加持,業障消失,智慧、德能的增長。這說明這個人確實他有能力荷擔如來,「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2、修學必須明了教義,云何得明?多讀大乘以廣其心,勤修觀行以銷其障,常求加被以開其慧。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久久自明。」「修學必須明了教義」,這是修學的根本。教義不明,你從哪裡修起?一定先了解佛教給我們那些道理、那些方法,這個很重要。「云何得明?」教義怎麼明?「多讀大乘以廣其心」。先要把心量拓開,從前心量自私自利,要多讀大乘經,大乘經心量大。「勤修觀行以銷其障」,障是業障。業障要怎麼修、怎麼去掉?要勤修、真修,認真努力絕不放鬆。修觀是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修行是修正我們的言語、造作,我們身的造作,口的言語,這是屬於行。觀行簡單的講,就是包括見解思想、言語行為,包括這些。要認真努力依照佛的教誨,把一些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就消業障。「常求加被以開其慧」,求佛菩薩加持;不求佛菩薩加持,我們是沒有能力做得到。但是求佛加持不是在口頭上,口頭上求佛求不到的,要在行動上,我真的照做;你不必要天天去求,佛自自然然加持。如果一味在菩薩面前,供養、禱告、祈求,思想、見解、行為還是常常犯過失,那個沒有用的,那一種求是不會有感應的。感應道交,我們以思想、行動來感,佛菩薩自然就有應,這才能得到保佑、得到加持。「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久久自明」。「薰」是比喻,像薰香一樣,不能夠中斷;「習」是要實習,也就是在生活、工作裡面,認真努力去做,一定要把它做到。時間久了,自然就開智慧,明是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法的大道理,自然有悟處,自然能夠明達。「3、利益眾生為『功』,長養菩提為『德』。無邊功德四字,總明是經教義,有證體起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無量無邊之功德也。」「利益眾生為功,長養菩提為德。」功德兩個字,含義也是無有窮盡。從大體上來說,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你修行的成就。在此地說,利益眾生是功。大乘法裡面,佛教導一切菩薩起心動念都要為眾生,決定不能有一個念頭為自己,不可以的。有一念為自己,以《金剛經》的標準,你就不是菩薩。你還有一念為自己,你已經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四相具足,佛不承認你是菩薩。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弘揚佛法,我們要存這個心。這個心是菩薩心,這個心才叫發大乘者。能發這個心,能照這樣去做,你的功德利益是什麼?煩惱天天輕了,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這就是長養菩提,你得的是這個。智慧、德能天天在增長,利益眾生的事情就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做得更多、更圓滿,你善根、福德就愈來愈大;愈大,為眾生服務的就愈多愈廣,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就是這麼一樁事情。「無邊功德四字,總明是經教義,有證體起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無量無邊之功德也。」這幾句話,如果不是在此地說的,我們聽了很難接受。《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們聽了這幾句話,大概不至於反對,也能夠點頭、肯定。這個說法是事實,不是虛假的。無邊功德這四個字,是說明《金剛經》的教義,《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確確實實有令一切眾生證性,禪宗裡面講見性,起用。證體,體跟性是一個意思。體性是什麼?我們讀這部經也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體是無實無虛。佛教給我們無住,無住是證體,生心是起用,而行布施是起用。布施代表六度萬行,代表我們生活的全部。「遍滿無邊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也幫助一切眾生如法修行,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說無量無邊的功德。真能叫一切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地方同證菩提就是圓成佛果。此地的菩提是無上菩提,就是令一切眾生各個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原理原則,就是徹底明了通達,認清了事實真相是無實無虛。我們在這一個事實真相裡面,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遵守著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與無實無虛完全相應。相應就叫稱性起修、就叫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就是這個意思;圓圓滿滿的,一絲毫的缺陷都沒有。大家也都聽了,這樣的話在《金剛經》裡面聽了很多很多遍,為什麼還用不上?還落在虛實裡面,還以為這五欲六塵,自己的色身、受、想、行、識,還以為都是真的,以為都是實在的。原因在哪裡?這部經義雖然讀多遍、聽多遍,還是沒有會進去。你如果要再問,為什麼還領會不進去?薰習的力量不夠,你還是沒有覺悟。有些人聽到,明白了、覺悟了,那是業障輕的人,我們講是所知障輕的人,他明白;所知障重的人,他沒有辦法明了。諸位要是了解這一個情形,你就曉得修學成功關鍵在「緣」。如果講因,我們每一個人在因都具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成佛的真因,我們都具足。因要能變成果,當中要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講得真好,他說我們凡夫往生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我們聽了,所有一切疑惑都斷掉了。換句話說,我們要遇到緣好,上上品往生我們有份,都在一個緣。最勝的緣是什麼?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把這部經典給我們講解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全搞清楚了,這個緣勝。若非真正善知識,雖然給我們講解介紹,含糊籠統,我們對於教義不能夠透徹明了,甚至於半信半疑,甚至於相信他自己都不清楚,總是像隔一層的樣子,這就是緣比較差,緣不殊勝。所以第一個是要遇善知識。第二個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在修持過程當中,互相的警策、互相的勉勵,這個非常重要。第三個就是有清凈道場,沒有人來障礙,沒有人來打閑岔,這都是屬於緣。這三個緣要具足,大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緣從哪裡來?實在講要靠佛菩薩幫忙,我們果然發真誠之心,佛菩薩會照顧。這個也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你真心去做,真正發心,就有佛菩薩、就有護法神,在那裡幫助你。這個功德,因為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你這個心是清凈、平等,心裏面不但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所以他這個心那個力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利益眾生太廣大了。利益我沒看到!雖沒看到,它這個能量達到了,跟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就像那個燈光一樣,光光互照。這一支燈光不曉得這一支燈光,那一支燈光也不知道那一支燈光,但是確實光光互照。一盞燈裡面有一切燈的光明,一切燈裡面有這一盞燈的光明,這入華嚴境界。用《金剛經》入華嚴境界,太簡單、太容易!這真正是一超直入。《金剛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無二無別,古人稱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把無實無虛、無住生心、生心無住,落實在事相上,就是這個華嚴三經。把這個合起來講,意思就非常的圓融,真的是遍虛空盡法界,利益眾生,同證菩提。這個功德不要說是凡夫沒有法子說得出,諸佛如來也說不出,跟普賢菩薩贊如來的功德海一樣說不出。「4、須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自然不同。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識,不可量之化身。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須知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自然不同」。「因行同」,譬如說兩個人同樣持戒,戒行都非常精嚴,這是兩個人修的相同。可是兩個人的發心不同,一個人發心求自利,一個人發心求利他,那果報不一樣了。雖然修的行門相同,果報不一樣。「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識,不可量之化身。必當發利益一切眾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這裡舉一個例子來說,說明因行同,因心不同,果報就不一樣。如果我們要想成就遍法界分身,几几乎乎跟如來果地上的德能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的化身,不是如來做不到。即使是如來,都成了佛,都圓滿菩提,智慧德能完全都一樣,有一些佛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分身,有一些佛只是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十個、百個、千個大千世界,並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分身,盡虛空遍法界,他有沒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為什麼沒有現這個相?因地當中沒有發這個願,果地上現的相就不一樣。唯獨阿彌陀佛,他在因地上發的願,就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因此成佛之後,他現出果報超過諸佛,是這麼超過的。我們常講「佛佛道同」,為什麼這個不同?因行同,因心不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化身。這又是為什麼?這是我們因行不同,我們跟阿彌陀佛的因心同。行是不同,我們跟一切諸佛菩薩差遠了。我們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同,所以得佛力圓滿的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遍法界分身,這裡面趣味無窮,義理深廣。「普度含識」,含識是一切眾生,特別指六道眾生。識就是八識當家,沒能夠轉識成智。含識裡面,包括的是六道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還沒有破無明、證法身的都是含識,去度這些人。「不可量之化身」。現在,我們要做的是些什麼?我們想有這樣的成就,像彌陀一樣有這麼樣的成就,現在要發一個心,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心發了一定要有行;如果沒有行,你這個心不是真的。發了心後面一定做到,要做利益一切眾生之行。哪一種利益當前最需要?新加坡這一塊凈土,人民生活很富裕,物質上不需要,需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是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破迷開悟的範圍很廣,方法無有窮盡,我們念念之中,時時刻刻要隨緣隨力去做,我們發的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目的是拔一切苦,是為這個。不覺悟,苦!迷惑顛倒之苦,妄想煩惱之苦,生活工作當中產生錯誤的苦。我們要怎樣幫助眾生開智慧?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勸人學佛,以種種善巧方便勸人學佛。可是你要勸人學佛,你自己先要學佛;自己不學佛,勸別人學佛,別人很難接受。譬如我們前面所講過的,你自己要孝順父母,你自己要奉事師長,你要做出來給人看,然後你勸人,人家相信,人家會受感動;自己做不到,單單是言語上勸人,沒有用處的,先要自己做到。我們今天勸人學佛,這個工作做得很多,但是效果不大。原因是什麼?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自己要是真的做到,效果就不可思議!先從本身做起,勸人聽經,我自己要聽經;我自己不聽,勸人家聽,你為什麼不聽?沒有理由的。特別是此地所講的荷擔如來,續佛慧命;你要發這樣的心,你就不能不聽經。你發心將來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法師講經你不聽經,將來你講經也沒有人聽你的;因緣果報,果報不可思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個要知道。我希望我講經時,大家都非常認真來聽,真正得到法益,別人講經我去聽就要認真,果報就是這樣的。尤其是大乘法裡面常說,不但是菩薩,諸佛如來不輕初學,這是《華嚴經》的教義。《華嚴經》是一位攝一切位,等覺菩薩不敢輕慢初學。初學人來講經,他也恭恭敬敬的來聽,也如理如法不失威儀。這一樁事情,我們過去在台灣,李炳老常常讚歎周邦道居士,他確確實實做到不輕初學。周先生他是大學教授,他曾經做過教育廳長,主持一個省的教育,一生從事於教育事業,晚年跟李老師學佛。我們這些同學初學講經,程度裡面幾乎一半是小學程度。我們在台上講經,周老師在下面聽,不但恭恭敬敬的聽,他還拿筆記本做筆記。他不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每一堂聽經他都帶筆記本;所以李炳老對他多次的讚歎,他是我們最好的修學榜樣。他的夫人感應地藏菩薩現身,地藏菩薩的化身,有這麼一段緣份,可見得那不是簡單的事情。所以因與果我們一定要重視。現在這個世間,大家對於因果疏忽了,以為這是迷信,他不知道這是事實。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它的真相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心,要生善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心。生自私自利的心,要知道那叫輪迴心;把自己舍掉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心。一個輪迴心,一個菩薩心,一念之間,就看你怎麼個轉法。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發如是心,必證如是果。」因果絲毫不爽,發什麼樣的心,後面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5、欲成福慧莊嚴,相好無邊,不可稱之報身。必當發廣修六度萬行,樂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前面這一段,講求的是無量無邊的分身,就是應化身,你應該怎麼個修法;要修利益一切眾生的心,起心動念都要利益一切眾生。如果要想成就自己的報身,怎麼修法?修深心得報身;修大悲心得應化身;修直心證法身。菩提心裏面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證三身。必須三心圓發,我們的三身才圓證。明了這個因果,我們自然就會認真努力的去做。「福慧莊嚴,相好無邊」,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應化身的佛,應身佛;相好無邊,這是講報身佛。《觀無量壽佛經》讚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都說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相好從哪裡來的?深心來的。深心是什麼心?要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好心;好心就得好相,就得好報。什麼樣的心才算是好心?好心這裡有標準:「廣修六度萬行」,這是好心。行門,行門是什麼?我們生活行為。生活行為無量無邊,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從我們出生到報盡,這一生就數不盡,那要說到過去無量劫,哪裡能說得盡!無量無邊的生活行為裡面,統統遵守六度的綱領。「布施」,捨己為人,這個意思要懂得。布施是捨己為人,念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布施。「持戒」,樣樣如法,守規矩、守法度。「忍辱」,無論大小事情有耐心、有毅力;沒有耐心,不能成就。「精進」是不斷在改進,改過失就又進一步,改了就進步,不斷的在改進。「禪定」是你心裏面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標,不會雜亂;一雜修、一亂修就不能成功。禪定:心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不但不為五欲六塵所動搖,不為一切法門所動。《華嚴經》上財善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這個法門,實在講善財童子所做的具體內容,五十三參就是六波羅蜜。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後面是戀德禮辭。「戀德禮辭」是什麼?是布施波羅蜜。布施是什麼?放下。我很感謝你,你教導我的,你的法門我不學,我再去參訪別人。他自己修學的什麼?念佛法門。誰教他的?根本的那個老師教他的。他沒有改變初衷,他的根本的老師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我們在經文裡面沒有看到他教他念佛法門,經文字面上沒有,這意思有。意思在哪裡?文殊菩薩發願求生凈土,他是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你想想看文殊菩薩教他什麼?如果不教他念佛法門,哪裡是入室弟子?他就不是入室弟子。意思有:老師是求生凈土,老師知道這個法門第一,一定是傳他第一法門,不能把第二法門傳給他。這是意思暗中有,你要能從這上面去看、去體會,經文上沒有,但意思有。可是經文上明顯的也顯示出來了,第一個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是明顯的意思,暗顯、明顯都出來。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整個托出來,原來善財是修這個法門。參訪總總法門,一切法門他都知道,他沒有一樣不曉得;你要問他,他都知道,你要想學,他都可以教給你,但是他自己不學,戀德禮辭。禮辭的意思很深,放下了!不但世緣放下,佛法也放下,真正是一門深入。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都在這裡顯示出。他沒有智慧,他不敢放下,唯有高度的智慧,真正的定功,他才不為一切法門所動搖,所以般若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我們要樂集,樂是歡喜,歡喜積集一切善法行,這是深心,這叫好心。心裏面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絲毫的惡意都沒有。念念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總是懷了一個利益的心,決定沒有一個不利之心。這樣的因行得的果報,就是相好無邊,不可稱量的報身,報身是這麼修來的。要想到一切諸大菩薩們,都是這樣修學的,沒有例外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從現在就要發心,發心是愈早愈好,心一發就干。要認真努力、要毫無保留,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的保留。保留是什麼?是吝嗇。財物保留,吝財;法要留一點,叫吝法。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我們不要貧窮,我們不要愚痴,財、法都不可以吝嗇,盡心儘力去修布施,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深心。「6、初發時,尚未斷念,只有向生滅門中,精進勤修不著相、不壞相、普利一切之六度。且無始來妄想,非歷事煉心,決不能除。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初發時,尚未斷念」這個都講到老實話,落實在我們現實的基礎上,我們的煩惱未斷,知見不圓。要不要修?要修。「只有向生滅門中,精進勤修不著相、不壞相、普利一切之六度。」我們先這樣作法。什麼叫「生滅門」?不必去理會。生滅門所講的就是這個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我們現在確實是在生滅門裡面,沒有辦法斷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有路可走,要緊的是「精進勤修」這四個字。特別是精,精就是精一、純一、專一,才叫精。精的反面就是雜亂,雜修、亂修,那就不精。進是進步。進步大家都在求,很努力的在求進步;但是他進步是精純的進步,還是雜亂的進步,那個果報完全不一樣。精純的進步,給諸位說,你能夠得三昧,你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你能夠開般若智慧,利益在此地。如果是雜進、亂進,你也有進步;你的進步將來得什麼果報?可以成為全世界的佛學博士。你將來可以著作等身,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你的煩惱不能斷、你的妄想不能斷,你將來還繼續搞六道輪迴;佛門裡面所果證的這個事,與你沒有份。這個利害得失我們要搞清楚,關係太大太大了,所以這個東西雜不得、亂不得。我們學佛的人,念念要利益眾生,不能害眾生。害眾生,「你多學幾門好!」那是害眾生,那不是利益眾生。到什麼時候再勸他,你要多學?他已經得定、已經開智慧。在我們大乘佛法的標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廣學多聞。為什麼?四弘誓願的「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了。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破一品,你有資格廣學多聞。所以《華嚴經》是佛講的第一部經,是我們大乘修行的範本、典範。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上,得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根本智。沒有這個程度,不可以離開老師,要受老師的照顧。你智慧沒有開,邪正、真假、利害、得失,你沒有能力辨別。反正我現在也不錯,什麼妖魔鬼怪,我一看就清楚,可以辨別;你要把《楞嚴經》裡面五十種陰魔拿來看看,你就傻了。我們凡夫看完全是佛境界,百分之九十九跟佛境界一樣,裡面就有一點點不一樣,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愈是高級的魔,不得了,他也是金色身,也放金色光明,你怎麼能辨別那是魔、那不是佛?絲毫不一樣就不相同。我們所曉得的,佛的金色光明跟佛的光明一樣大,但是魔的金色光明,他那個光刺眼睛,像太陽一樣刺眼睛,光強烈;而佛的光明是柔軟、不刺眼睛。除這個之外,你根本就不能夠辨別。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楞嚴經》上五十種陰魔你有能力辨別,一接觸就明了,這樣才可以出去參學。所以他一出去參德雲比丘,他就是圓教初住。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菩薩位次升高一級,五十三參他就圓滿成佛。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那個善知識代表哪一個等級的菩薩果位,善財就達到他的果位,就達到這個等級,所以是一生圓滿成佛。《華嚴》講得詳細。我們現在用功夫,就是在不著相、不壞相。不著相,無住;不壞相,生心。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戒也好、學教也好,決定不能把這個原則忘掉,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原則是通一切法門的。無論大小乘,無論顯教、密教,統統通達,沒有一個法門能夠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定要遵守;能在這個地方生起信心不逆,非依照這個方法做不可,你能夠有這個堅定的信心,有這個真切的認識,你這一生決定有成就。「普利一切眾生之六度」,六度是以「生心無住、無住生心」做基礎,這才能成就。「且無始來妄想,非歷事煉心,決不能除。」無始劫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怎樣除掉?要在事相上鍛煉,才真的放下。如果不在事相上磨鍊,你的放下是假的,不是真的。大乘菩薩修行,要接觸群眾,不能躲在深山上學小乘;小乘是擺脫社會得清凈心,大乘是在紅塵裡面修清凈心。他要在五欲六塵裡面舍五欲六塵,心地一絲毫不沾染,這叫真功夫,不是離開,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能夠出頭的都成菩薩,失敗的都被五欲六塵卷下去,都墮落。小乘雖然不及大乘,小乘有好處,就是避開,我沒有這個力量對付你,我躲你。小乘人墮落的很少,大乘人墮落的很多,道理在此地。大乘人成就,小乘人是望塵莫及;可是淘汰率,大乘淘汰率就太大太大。真的像佛在經上講,末法時期修學其他法門,一億人修行難得有幾個人成就。為什麼?都被淘汰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甚至於高位的菩薩,什麼菩薩?我們在經上讀過,八地菩薩才不退轉,才真的不動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保不住,這才知道真難!七地之前保不住,有的時候遇到境界還會退轉,八地才保住,不動地。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使我們得到像阿惟越致菩薩一樣不退轉。阿惟越致是什麼?八地。李老師在註解裡面注的七地以上;七地以上,那就是八地菩薩。這是講一定要歷事煉心,但是你要真煉才行,你不能隨著境界走,隨著境界走就壞了。真的在這裡面煉清凈心,《無量壽經》的經題,煉平等心、煉覺而不迷的心,煉這個。實在說清凈、平等、覺就是三寶。我們一入佛門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覺、正、凈。《無量壽經》上經題,「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平等是正;「覺」是佛寶。經題上三寶具足、三學具足;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戒定慧三學具足。我們受三皈,到哪裡去皈依?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看看我們覺不覺、凈不凈、正不正?點點滴滴上都是覺正凈,這才叫真正三皈依。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有口無心的念念三皈的文,那個沒有用處,那是假的、形式!一定要認真去照做,這才叫你真的回頭,你真的依靠三寶。這就是在一切事相當中去煉,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到,是不是在覺正凈裡面;如果不在覺正凈,那一定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輪迴心,還是搞六道輪迴;覺正凈是菩提心,這就是作佛、作菩薩,心不一樣。所以在歷事煉心當中,才能把妄想、煩惱磨掉。「此皆學佛之緊要關鍵」,真的!真正是緊要的關鍵。「7、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緣,必致退心。當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於四句中,必著一句。故欲得不著、四句皆離,必須無念。」「住相以行布施六度,一遇障緣,必致退心。」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同修退心,發心出來講經說法的法師退心了,退心的原因,這裡說出來了。原因是什麼?住相,就是著相;他有執著,有執著一遇到障礙,當然就退心。「當知妄想未歇,起念便著。」哪有不住的道理?一定會住。你妄想沒斷,分別、執著不斷。「於四句中,必著一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一定落在一句裡面。可是這四句,諸位要曉得,落一個,四個都具足,就像前面講的四相一樣,只要落一個相,全部都落。「故欲得不著、四句皆離,必須無念。」這個事情又難了。無念,我們哪裡能夠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不多久就又要落輪迴,非干不可。怎麼做?《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我們不能做得很徹底、很圓滿、很究竟,能做個一分、兩分就不錯,不能完全不做。這個意思就是叫你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一分,放下一分,得一分的受用;能看破兩分,放下兩分,你就得兩分受用。讀這部經真的會開智慧,恭恭敬敬的讀,誠誠懇懇的讀,自有悟處。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常常想到「無實無虛」,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無住。然後記取佛的教訓,念念當中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生心;生心時就是無住時,無住時就是生心時,這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就好。能這樣修,能夠這樣念佛求生凈土,功夫得力;不是這樣修法,的確功夫很難得力。功夫得力那個樣子是什麼?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住幾年決定不礙事,生死自在,來去自由。這個問題都能解決,那其他的叫雞毛蒜皮,那不成問題了,得大自在。你這一生的生活,真的是究竟圓滿、幸福、自在,真得到。由此可知,江居士在注子裡面為我們說出,這是如來究竟圓滿的法寶,在般若會上為我們和盤托出。我們這個經文愈讀愈覺得江居士這一句話真實不虛。果能依教奉行,必定得如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8、無論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三心齊發,紹隆佛種。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從這一段文當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佛法是平等法,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是男、女、老、少,沒有不平等的。愈是上上乘佛法,愈是平等。為什麼?高級的佛法莫不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心性是決定平等的。在本經上「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成就就像世尊在經中為我們所說的,尤其是四次較量福德,成就的功德無量無邊。往後在下半部還有較量,一次比一次殊勝。「三心齊發」,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發無上菩提心,必定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紹隆佛種」。如果覺得我們學佛,非這麼學不可,非這樣做不可,這就是信心不逆。以無比的信心來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就是自行化他,無上菩提。這段裡面關鍵的字,就是「信心不逆、紹隆佛種」這八個字。「9、如來為性德圓明之人。無上菩提,為覺王獨證之法。許其荷擔此二,即是許其為承繼佛位之人,堪任覺王之法也。『如來悉知、悉見』,猶言常寂光中,印許之矣。」「如來為性德圓明之人。」圓是圓滿,明是明顯。由此可知,如來以下的菩薩,乃至於聲聞、緣覺,他們性德也透個幾分,總是不圓,一定要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六道凡夫雖有性德,完全被煩惱、妄想蓋覆住,一分都透不出來。佛在般若會上,無非是教導我們如何破除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的性德,本來圓明的性德透露出來而已,這就是佛法的教學。「無上菩提,為覺王獨證之法。」無上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他們所證得的是正覺,揀別凡夫的不覺。圓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稱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是正等正覺,還沒有到無上。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不能稱無上,還是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同修也要把它記住,這是佛學常識。圓教初住以上,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叫正等正覺。阿羅漢沒破無明,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沒有破無明,沒有破無明的叫正覺,不能叫正等正覺;破無明之後,才叫正等正覺。無上是無明破盡,如來果地,所以稱之為覺王。聲聞、緣覺、菩薩都覺,但是不圓滿,圓滿的覺,我們就稱之為王,這是尊稱他。「覺王獨證之法」,覺王就是稱的如來。「許其荷擔此二」,這是如來許可的,不是別人許可的。前面所講的紹隆佛種、荷擔如來,這是圓教果佛允許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此地給我們授記。「即是許其為承繼佛位之人,堪任覺王之法也。」這個經義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僧俗,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具備兩個條件:「信心不逆」、「三心圓發,紹隆佛種」,這一段經文就是如來給你授記,同意你荷擔如來無上菩提。「如來悉知、悉見」,這個地方的如來,統稱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不是一尊佛。一切佛都見到了,都看見了,都知道你在這裡發心。這一句就像常說的,「常寂光中,印許之矣。」如來在常寂光當中給你印證、許可,你可以擔當弘法利生的重任。換句話說,關鍵就是我們自已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有沒有在這一會裡面真正做到信心不逆。由此可知,諸佛如來不是不保佑我們,問題是我們肯不肯接受佛力的加持。果然是信心不逆,果然是三心齊發,一切諸佛如來都保佑你,你就都能接受到了。這兩句我們做不到,怎麼求佛菩薩加持保佑,也是枉然,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做。這段經文是從正面上來說的,下面一段從反面來襯托。請看經文:一0三、反顯【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1、『小法』謂小乘法,兼指不了義法。正是無上深經反面。『樂小法』又是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之反面。是借反面以顯正面之義也。」反過來說,對於《金剛般若》不能產生信心,也不會以此為實。這是哪一類人?小根性的人,喜歡小法。「小法謂小乘法,兼指不了義法。」不了義是人天法。現在我們在這個社會上也常常聽到,許多人在那裡標榜人間凈土,勸人修行不要往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很渺茫。勸他來生還作人,出家的來生還當法師。這樣的論調,在現前社會上也很普遍。甚至於我還聽說過,你是某一個道場的信徒,來生之後還到這個道場來當信徒,生生世世護持道場,還有這麼一說的。我在《金剛經》上看到,這都是喜歡小法的,這是不了義法。「正是無上深經反面」,我們曉得《凈土三經》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真實圓頓大法。不但是真實圓頓大法,隋唐古德讚歎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中之了義,專中之專,這樣的讚歎,讚歎到了極處。此地講的「無上深經」是指的什麼?沒想到我們天天讀誦接觸的,就是一切佛法裡面無上的深經。他要是不接受,對這個懷疑,不肯認真學習,這些人就是「樂小法」者;樂字念「要」,破音字,當作喜歡講。他喜歡小乘法,喜歡人天法。「樂小法又是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之反面。」他聽了不以為然,你覺得非要這麼做不可,他搖搖頭不以為然,那就跟這個恰恰相反。這是「借反面以顯正面之義」,意思顯示得更為圓滿了。「2、心若有取,誰使之取也。非他,我也。故無論取法取非法,皆為著我。不過較凡夫之我執,有粗細之別。何嘗凈絕根株哉。」「心若有取,誰使之取也。非他,我也。」取就是著相,樂就是取,你對這個生歡喜心。「故無論取法取非法,皆為著我。」貪愛世間五欲六塵,貪愛天人的福報,欲界天、色界天,貪愛天人的福報,都是著有,取法相。厭棄身體,不喜歡要這個身體了,這有相當覺悟了。知道什麼?身為苦本。沒有身,什麼苦都沒有。我們為什麼有生老病死?有身;沒有身哪來的生老病死!高級的凡夫,他覺悟身為苦本,身不要了;不要身,著非法相,著空了。他將來到哪裡去?他到四空天去往生,生四空天,不能出輪迴。由此可知,取法相、取非法相,著有、著空,這個念頭都是輪迴心,輪迴心當然造輪迴業。所以無論是取法相或者是取非法相,皆為著我。「不過較凡夫之我執,有粗細之別。何嘗凈絕根株哉。」比起六道下面的凡夫,比起人道、畜生、餓鬼、地獄,他是好得多了。這個人能夠生天,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是不錯了;他的心沒有清凈,並不清凈。即使修學小乘法、權教菩薩法,超越三界了,他沒見性。雖然破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斷盡,無明煩惱一品也沒破。這些聖者,這是講超越三界的,比六道三界眾生,那是要清凈多了,但是要跟法身大士相比,他的心並不清凈。這一段是說的這個意思。「3、前雲我相。此雲我見。無論著見著相,著則成病。是之為同。然因有能取之妄見,乃有所取之幻相。故著見,是著相之病根。是之為異。由是觀之,但知遣相,功行猶淺。必須遣見,功行乃深。妄見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凈除。」「前雲我相」,前面是講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雲我見」,見比相要來得微細。「無論著見著相」,見就是有這個念頭,念頭還在。「著則成病,是之為同。」同樣的,只要有這個念頭在,這就是病,這是六道輪迴的病根。「然因有能取之妄見,乃有所取之幻相。」所以見比相要微細(底下第四小段有一個簡單的表解,我們會說明它)。「故著見,是著相之病根。是之為異。」這講我見跟我相差別之處,不同的地方。著就成了病,這是相同的;但是見跟相還有一些不同地方。「由是觀之,但知遣相,功行猶淺。」這是《金剛經》的上半部。佛教給我們離相,若是在佛菩薩整個修行歷程之中,離相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離見那就深了。「必須遣見」,遣是把它舍掉,念頭都沒有。不要說相,那個相的念頭都沒有。「功行乃深。妄見不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凈除。」這是說明我見比我相要深得多,這是確確實實的。「4、此經前後所明,只是一意。不過前半亦淺亦深,後半有深無淺。」自證分:見分─能見相(轉相)─本經後半部約心明無住相分─所顯相(境界相)─本經前半部約境明無住「此經前後所明,只是一意。」前半部跟後半部所說的,是一樁事情。雖是一樁事情,它有淺深不同。「不過前半亦淺亦深,後半有深無淺。」《講義》第四卷、第五卷屬於後半部,前三卷是屬於前半部。前半部的經義有淺有深,後半部的經義有深無淺,後半部是從四見上來破除。見、相,我們在此地簡單列一個表解,諸位看起來就比較清楚。法相唯識宗裡面,講宇宙人生的根源、演變、發展、結果,都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清楚。《華嚴經》是法相宗重要經典之一。相宗總共有六經十一論,六部經十一部論是他們立宗的基礎,《華嚴經》是六經之一。相宗說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自證分就是真如本性,是性體。證自證分,就是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證明這個本體。這個話也很難懂,不容易體會。我們舉比喻來說,自證分好比是燈,證自證分好比是光。燈在哪裡,什麼樣子?那個燈光照著自己照得清清楚楚的,自己照自己。自證分、證自證分,它們兩個關係就像燈與燈光一樣。我們有自體、有自證分,我們證自證分沒有,所以自己雖然有真如本性,不知道真如本性在哪裡,也不知道真如本性是個什麼樣子。咱們這個燈沒點燃,沒放光,就這麼個意思。自證分是真如,大乘經上說:「真如不守自性,於是生起無明。」無明就是個動相。無明是什麼東西?就是一念希求的念頭,這個念頭非常非常的細,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出來,它還在三細相之初。八地菩薩見到三細相,它是三細相的根源,八地菩薩也見不到。誰見到?等覺菩薩。因為這一品叫生相無明,這一品破除就圓成佛道了。一念希求的心,求這個念頭,從細到粗,細念到粗念。我們講粗念,還不是我們能覺察到的,比最微細的要粗了。從一念不覺變成無明,這就粗。無明裡面既然要求,就變現出見分。見分從哪裡來的?無明變現出來的,變出見分來。見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夠思惟想像的這個心,這個心是屬於見分。現代科學家將我們一個人身體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肉體,一個是精神。精神這一分在我們佛法里叫見分,肉體這一分我們佛法叫相分。相分是物質。精神這一部分│見分,現在科學家叫能量,能見、能量。有個強烈的能見,實實在在講,真性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確實沒有物質;由於能見這就變出一個幻相出來,這就是我們講的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是從見分變現出來的;也是見分為緣(增上緣),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是虛妄的。諸位要曉得,見分是虛妄的,能見是虛妄的,所見的這個境界相還是虛妄的,自證分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佛在經論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很詳細、很透徹,一直到現代的科學家,可以說把它證明了。現代的科學家曉得,宇宙當中沒有物質存在,所有物質現象是什麼東西?他們發現,是波動的現象。這就跟我們佛法講的非常接近,只是波動的現象,確實沒有物質存在。本經裡面佛告訴我們,能見的,能見就是你能執著、你能取,這都是屬於見分,見分的作用,這個東西是心法。佛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見空!三心不可得,這個意思不算太深,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再也不會回來;未來還沒來,你怎麼能得到;說現在,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這個意思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點。所得的,所得的是物、一切萬物。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萬物是因緣生法,包括佛法,佛法也是緣生之法。凡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所得的也不可得,也是一場空。能得之心、所得之法,全是空的。要是從這個地方覺悟,你那個證自證分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你就能見到自證分。自證分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真如自性。我們簡單說、粗說,把這樁事情就介紹到此地。表解裡面講:「見分│能見相」,法相宗也叫它做「轉相」,它會轉變。就是因為它會轉變,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真實的智慧,生心是轉境界。你生的是善心就轉善境界,你生的是噁心就變成惡境界,你生的是凈心就變凈土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變。我們會變,剎那剎那在那裡變。「相分│所顯相」,它是所變的,變成「境界相」。本經後半部約心明無住,這個意思深了,完全是從心性上講無住;而前半部是從境界上說無住,這個意思來得淺。境界上說無住,我們也容易懂,也容易下手;從心理上講無住,是比較上要困難,但是有前半部的基礎,入後半部也就容易了。「5、應當發心依經實行。發此心時,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以經中所說,乃成佛之心要故。」這個地方是勸勉我們,應當發心依經實行,真真實實去做,不做沒有用處。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受用,做到十分就得十分的受用;完全要在明了經義,經的意思不能不明了。說實在的話,我們聽一遍能不能明了?不能。一遍聽下來好像是明了,其實沒透徹。只明了一個大概,只明了它的表面,沒有能夠深進入,也就是我們講不夠深入。要怎樣才能夠深入?多聽。一遍一遍重複的去聽。這個在過去是不可能的,過去我們聽法師講經,聽了一遍,法師這一遍我沒清楚,你再給我講一遍,不太可能,哪有這個道理!尤其這一部經要講幾百個小時,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方便,有錄音帶、有錄像帶,古人作夢也想不到的。現代人有福,一部經他可以重複一百遍、二百遍,他也能做得到。果然肯一門深入,一味重複,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才真正明白這個意思。所以一定要重複的去聽。經要重複的去讀誦,讀個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我們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聽佛經,為什麼做不到?做是行,你不能實行,你做不到,說實在的話,是你理解得不夠透徹。前面我們才念過信心不逆,如果真的理解透徹,你會感覺到我非這樣干不可。因此信心不逆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我們常講大開圓解,他真的懂得、真的明白,發心真的去做,真得利益。你要問得什麼利益?這個利益就是大家天天想求的,天天在希望而希求不到的,這個利益是消業障、滅罪業、生智慧、生福德。不但生智慧,還生福德。可見得這個東西很現實,佛不騙人,你決定能夠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做。「發此心時」,發這個心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這樣去做。「便是荷擔如來無上菩提」,這個心一發,如來悉知悉見,佛就給你作證,就給你授記。「以經中所說,乃成佛之心要故。」這個心就好比講的中心。要是精要,最要緊的。整個佛法,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是中心,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這就是《金剛般若》,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發心依經實行,我們要依照《金剛經》的道理、原則、方法去做。做出來的樣子是什麼?樣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就是《凈土三經》,做出來的樣子;原理、原則在這部經上。所以你要了解《金剛般若》,你去看《華嚴》、看《無量壽經》、看《阿彌陀經》,那個真的是般若味重重,那非常有味道。如果對於般若沒有基礎,沒有體會,《大方廣佛華嚴經》念不下去。尤其是一開端十一卷半的經文,從第一卷到十二卷的上半很難念得下去,不知道經裡面講的是些什麼。那一段是描繪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菩薩、天人、主夜神特別多,所說的好像有很多重複的句子,念到覺得枯燥無味,講解就更困難了。你要是懂得《金剛般若》,那裡面味道就長了,就很有趣味。才知道每個人講的話一樣,意思不一樣,才能體會那個味道。這部經確實是成佛之心要。「6、欲求契入大法,惟有聽受讀誦。蓋大開圓解,誠為不易。若常聽深解者(離相離見甚深者)之解說,可以事半功倍。」「欲求契入大法」,大法是指大乘佛法。「惟有聽受讀誦」,我們從哪裡入門?入門就是要聽經,就是要受持。我聽懂多少我就做多少,這就受持。我聽懂一句我就做一句,我聽懂一段我就做一段,一定要解行相應,才有用處。解行相應了,要讀誦,讀誦是薰習,每天不斷的薰習。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像帶,每天聽講,一遍一遍的聽。從前寫這個書,科技還沒有這麼發達。江味農居士寫這個書大概在五十年前寫的,五十年前這些科技還都沒有發明,所以說聽受讀誦。假如他是在今天寫的,那一定把錄像帶、CD都寫進去了。「蓋大開圓解,誠為不易。」大開圓解是教下的上乘功夫,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我們凈土的理一心不亂,這個確實是不容易。「若常聽深解者(離相離見甚深者)之解說,可以事半功倍」。這就是常常讀誦聽聞好處很多。聽久了養成一種習慣,你的妄想、雜念自自然然少了;你的心慢慢就清凈,定下來了,智慧就會現前。尤其要聽深解者,講經的人對於經本他理解得透徹,他能夠透徹理解,他講得當然清楚、當然明白,對於我們初學幫助很大,所以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7、得此聽受薰習之力,加以讀誦薰習之力。將於不知不覺間,三心齊發。雖極鈍根,可變為上根利智。經云:佛種從緣起。仗此勝緣,何慮之有。」「得此聽受薰習之力」,過去聽受薰習只有一遍,要聽第二遍可能是不同人講的。我們在這一個道場聽一個法師講一部《金剛經》,這個法師不可能一遍一遍重複講,以後別的地方可能有另外法師講《金剛經》,你到那邊再聽一遍,很難得,很不容易。所以聽受薰習之力,多半只有一遍。可以幫助我們的,就是「加以讀誦薰習之力」,這個你只要有經本,你每天可以讀誦。總沒有現代人的福報大,我們是得力於科學技術的幫助,現在這個新的產品愈來愈進步,價格愈來愈大眾化;換句話說,學佛的緣份我們超過古人。機緣我們是超過古人,不如古人的,實在講是善根、福德。古人聽了他就真正相信,我們聽了半信半疑,這是善根不如。古人聽了就干,我們聽了不肯干,福德不如古人。所以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因緣超過古人,善根福德不足。「將於不知不覺間,三心齊發。雖極鈍根,可變為上根利智。經云:佛種從緣起。仗此勝緣,何慮之有。」這一條希望同修們要多多念幾遍,幫助我們產生信心。因為我們一般都是很謙虛、很客氣;我的根性很劣,我不行,太客氣了。這一條多念幾句就曉得,不行可以變成行,極鈍的根性可以變成上根利智,能轉變,不是不能轉變。轉變的方法就在薰習,薰習的方法就在多聽多讀,不在這上下功夫不行。有空就聽,有空就讀,不要把時間浪費掉了。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工作,工作的時候放下來,不工作就聽經、就讀經。如果能這樣修學,那就是信心不逆。古人常講「三年有成」,你果然干三年,我相信極鈍之根不能變成上根利智,變成中等根性毫無問題。古大德也常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能這樣分秒不舍的干九年,大概極鈍之根也會變成上根利智,這是我們能夠信得過。所以薰習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底下引用這一句佛經是給我們做證明。「佛種從緣起」,我們聽受讀誦就是緣起。「仗此勝緣」,這個緣是無比的殊勝。這樣殊勝的因緣,決定可以變鈍根為上根利智,這一句話裡面就含著你的業障消除了,罪業滅除了,智慧開了,才會變成上根利智。現在為什麼根性極鈍?業障太重,罪業太深,還不就是如此。可見得受持、讀誦,薰習的力量能消業障,能滅罪業,能開智慧,這都含在這一句當中。「8、欲除我見等虛妄之相想,非於此一切無住之金剛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以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故。」「欲除我見等虛妄之相想」,相是四相,想就是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屬於想。「非於此一切無住之金剛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要想除四相,要想除四見,最好的方法無過於《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好在哪裡?它直截了當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好了,一切都放下了。這一放下,問題就統統解決了。你今天所有的苦惱、憂患,從哪裡來的?放不下。別人說一句話,話要記在心上,你說糟糕不糟糕;看到別人做一樁事也要放在心上,這個麻煩大了,你的憂患煩惱永遠離不開。不但世間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心要讓它清凈,心要讓它無事,你就快樂了;連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聽人家說話,這個耳朵聽了,那個耳朵就出去了,最好了,不要放在心上。佛在般若會上教給我們的,就是教我們要修清凈心,清凈心裏面一個妄念都沒有。經上教給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把虛妄的東西放在心上,這不叫自找麻煩嗎?所有一切的,一定要認識清楚,它的真相是剎那生滅的業因果報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想到這個地方,心多清凈、多自在!如果這些事實要是真的,我們放在心上,佛不會怪我們,佛也沒有理由再怪我們;假的,能放的那個心是假的,所放的這些境界也是假的,都在那裡搞得一場空。你如果真的是有憂慮牽掛放在心上,你就大錯特錯了。換句話說,你在六道裡面輪迴這麼久了,還繼續不斷的搞輪迴業;凡是把東西放在心上,都是搞六道輪迴。如果想這一生永脫輪迴,不再搞六道了,你的心就什麼都不要牽掛,單念阿彌陀佛,只把阿彌陀佛放心上,沒事,那是決定能成功。實在講的是,要教你一切放下也很難,做不到!叫你抓住一個阿彌陀佛,心裏面有一個阿彌陀佛,別的東西都不要了,這個方法比較上方便一點;心裡什麼都沒有,也很不容易做到。「以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故。」我們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一定是一生圓滿成佛。我們要問問,我們到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成佛?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還是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放下,再放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我們就是教這個法。你還有什麼放不下?再放下。你把初住放下就升二住,二住再放下你就升三住;十住放下,你就是十行菩薩了;十行放下,你就是十迴向的菩薩;十迴向再放下,你就是十地菩薩。無住就是放下,沒有別的,不能住。你住等覺,錯了!等覺也不住,那就成佛了。你想想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是教的這個法子。我們這個法子懂得了,為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保險,我們這個地方壽命短促,沒有放得乾淨就要去搞輪迴了;一輪迴,這一生所修的忘得乾乾淨淨,這個事情麻煩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便宜是無量壽,壽命長遠不可思議,沒有辦法計算的。今天全世界的電腦、計算機統統來計算都算不出的,不要說一家、二家,全世界拿來算都算不出,這是真的。《無量壽經》上講的,壽命長遠。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來學放下不難,很容易成就的。尤其是諸位真正是把金剛般若透徹了,你往生品位一定高,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一定比別人快。你要問什麼原因?因為你有金剛般若的底子,對於阿彌陀佛的教導很容易接受。這就是說明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方法,都在這部經上。一0四、結顯經勝【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這是顯示經典的殊勝,只要有《金剛經》在的處所,天龍鬼神都恭敬供養。諸位必須要曉得,文字上講的是處所,實際上講的是人,那個讀誦受持的人還得了嗎?所以你要想得到諸佛護念,天龍善神時時刻刻保佑你,你依教奉行就行了。不必求,諸佛就護念;不要求,一切善神就保佑。你不能依教奉行,天天供養香花、水果去巴結佛,佛也不會受你的賄賂,沒有那個道理的。真正修行不必巴結,你每天不燒香,甚至於佛像都不供,佛菩薩護念你,善神保祐你。你雖沒有燒香,你要曉得,你的心清凈,放出來的是五分法身香,那是真實的供養,諸佛菩薩聞到;你放的是金色光明,諸佛菩薩看見。心裡起一個惡念,放的什麼光?灰色的光、黑色的光,那個光不好。心裏面一念清凈、一念慈悲、一念真誠,放的是金色的光、黃色的光、白色的光,這個光好。尤其是讀誦《金剛般若》,信心不逆,三心圓發,我們想想,他放的光一定是金色光。所以鬼神看到,他對你恭敬。「1、『在在處處』,有應弘揚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之意。『一切世間』謂遍法界、盡未來,一切天龍八部、四生六道,所應擁護。『供養』,表其擁護也。『所應』者,是明供養為一切眾生之責。故一切眾生,皆應極力弘揚,令在在處處,皆有此經。」「在在處處,有應弘揚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之意。」世尊叫著須菩提,也就是叫著我們大眾,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叫他就是叫我們;也就是囑咐我們,應該要將這個法門,盡虛空、遍法界去宣揚。「一切世間謂遍法界、盡未來,一切天龍八部、四生六道,所應擁護。」實在說,「遍法界、盡未來」這一句含義很深很廣。世間有三大類:第一是智正覺世間,第二是有情世間,第三是器世間。這三種世間都有世主,我們讀《華嚴》就曉得。《華嚴》一開端,世主,這是世間之主,莊嚴世間。經上所講的樹神、花神、山神、河神、海神,這都叫做世間主;這是器世間主,屬於器世間。有情世間主,像人間的國王,我們現在講的總統、諸天的天王,「世主妙嚴品」裡面講這些。智正覺的世主是如來,佛為世主,智正覺世間的世主。「遍法界、盡未來」,這六個字裡面包括無有窮盡。底下這一句是講天人、阿修羅,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天就是從欲界到無色界,二十八層天。八部鬼神是欲界天裡面有的。諸佛菩薩常常在人間、天上講經說法,許許多多的鬼神都皈依三寶,發願做三寶的護法神。所以只要你心在道上,你一定有護法神保佑。你不要畏懼、不要恐怖、不要害怕,你知道諸佛護念、龍天保佑,決定得道的。如果心裡有疑惑,這心裡一有疑惑,護法神就走了。為什麼?你道心沒有了,你退了。我想我們同修們有不少拜過《三昧水懺》,讀過《三昧水懺》的經本,《三昧水懺》是唐朝悟達國師的故事。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很難得,真不容易。這個世間修行人,能像他那個樣子非常希有,真的是來生又作出家人,十世都作出家人,修行都非常好。他有個冤家對頭,過去是被他害死的,怨恨之心念念不忘,總想要找他報仇。但是鬼魂不能靠近,他有護法神,冤家債主不能貼他的身。到第十世,修行也是累積的,做了皇帝的老師,國師。當個國師不是一世、兩世修來的,十世的高僧,當了國師。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那比我這個座位大,這個座位不行,太小了,這個座位盤腿都不方便。我們叫太師椅,這個椅子差不多是三尺見方,我們現在講的是一米見方,盤腿坐起來就很舒服,皇帝送他的,沉香雕的。沉香現在的價格不得了,論兩算的。皇帝送他這個寶座,他很歡喜,生起了傲慢心,這是國師了,別的哪個法師也比不上。這一念傲慢心生起來,護法神走了。為什麼?他退道心了。於是冤家債主就貼他的身,他膝蓋上長人面瘡,差一點把命送掉。所以問題就是在我們自己有沒有道心。貪、嗔、痴、慢、疑,動一個念頭,道心就沒有了。有很多人發心修行遇到挫折,這佛法不靈,於是乎就退心了。佛法哪有不靈?遇到挫折是業障現前。正叫你消業障,你能夠忍耐,在那裡修定、修慧,那業障就過去了,就消掉了。如果有疑惑,業障又增長,不但沒有消又增加。你怎麼能得諸佛護念,怎麼能得龍天擁護!諸佛、龍天、善神,給諸位說,沒有人情面子,不是說我天天供養你、拜拜你、巴結你,還談人情,沒有!他完全看你有沒有道心,你修行如不如法。你如法,你不求他,他也要來保佑你;你不如法,你怎麼求他,他也不來。諸位在這個地方,要細心去體會。如果我們心不在道,什麼是道?「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道;如果你心裏面有住,而行布施都不是道。你也求諸佛護念,也求龍天鬼神保佑,結果一求都來了,諸佛菩薩都來了,護法神也都來了,來的是些什麼?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變成佛菩薩的樣子來加持你,妖魔鬼怪變出護法神來擁護你,干這一套。實在講他來戲弄你,來跟你開玩笑,玩笑開完他走了,你墮地獄。這個話不是我隨便說的,佛在《楞嚴經》上說的。諸位看看《楞嚴經》末後,後面的三卷有五十種陰魔。我們得到護念、得到護法,想一想,這個護念、護法是佛還是魔,自己一反省就清楚、就明了。「供養,表其擁護也。」魔有護法神,魔的福報也很大。現前這個階段法弱魔強,我們不必看別的,想想自己就曉得。我們已經出家,我們修的是什麼法?我們對佛法能了解多少?修學的多少?我們做到了多少?能在這個地方迴光返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裡需要去問人;一切要真干。「所應者,是明供養為一切眾生之責。」供養是一切眾生的責任。「故一切眾生,皆應極力弘揚,令在在處處,皆有此經。」佛在此地這樣囑咐我們,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也在做,做的時候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心不清凈、心不真誠。我們有一點力量,或者靠自己或者靠大家,我們提供一個道場,現在大家都曉得,海內外的人都知道,弘法的人才快要斷絕了。老一輩的善知識,我們常常聽到、常常見到:培育僧才、續佛慧命,叫得響徹雲霄,沒人做。提供一個道場,附帶好多條件,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個就難了。所以修大福德,一定要有大智慧的人,這個才行。有大福德、有大智慧,如果沒有真正發心的人來,也沒有辦法感應。我們今天要講,真正是來造就弘法人才,需要多大的道場?這一個講堂這麼大就足夠。不需要五層,這一層就足足夠了,但是就沒有。佛菩薩、護法神為什麼不送來?佛菩薩、護法神隨時可以送來,沒人,沒人發心。果然有個五、六個人,七、八個人真的發心,不要求人,護法神就送來了。為什麼?真需要,他就真送來了;現在你不需要。有些人說「我們想學沒有地方」,這是假話。真話是什麼?「我還不真想學。」這才是真話,他沒真想學。真想學,「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佛菩薩哪有不照顧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沒有真的發心,你發的那個心是假的,遇到小小障礙,馬上就退心。所以這些事跟理都很深、很細微,我們要細心去體會。「2、『則為是塔』,經即是塔。前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處比前意深。應知此經為三寶命脈所關也。以此經能成三德、現三身耳。」「則為是塔,經即是塔。」塔是做什麼用處?供佛舍利的;經本就是如來的法身舍利。所以印經、弘經,功德無量無邊。「前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此處比前意深。」這個地方「則為是塔」這一句比前面的意思還要深。「應知此經為三寶命脈所關也。以此經能成三德、現三身耳。」成三德、現三身,這個意思就是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如來。成就如來的方法,就在這部經裡面,所以它的意思深,這是三寶命脈之所關。所以這部經不細講不行,不深講也不行。同修當中不少有非常殊勝的緣份,這部經開講以來,一天都沒有缺席,這個勝緣,殊勝的緣份不可思議!如果能聽了之後,細細的去體會,像前面所講的,體會到一分做一分,體會到二分做二分,經講完了,你確確實實轉凡成聖。這個話怎麼說?轉六道輪迴心成三菩提心。我這樣講大家就更容易明了,真的是把觀念思想轉過來了。這就是超凡入聖,我們這一句佛號自然就能念得好,自然功夫就得力。「3、供養必用香花。『花』表莊嚴,『香』表清潔。『花』為果之因,『散』之,表種福慧雙修之因,證福慧莊嚴之果。又『香』為佛之使。『散』之,表三業清凈,感應道交也。」「供養必用香花」,這是我們供佛最常用的供具,表我們的敬意。「花表莊嚴,香表清潔。」這裡面有表法的作用,一定要知道。香花要盡心儘力去辦,盡我們的能力去挑選,選好花、選好香,不在乎多,要在好,表我們的敬意。佛菩薩對我們沒有要求,並不是說,你供養很多好的就喜歡你,供養差一點的就不喜歡你,沒有這個道理,表我們自己的敬意而已。一般在家庭裡面,你家裡面如果有佛堂,佛堂每天應當有供養,記住這個原則。現代一般人的家庭都是住公寓房子,住在大樓裡面,樓房建築都不太高,因為它有空氣調節,都不太高。香要燒多了,滿屋子烏煙瘴氣,很不衛生,防礙別人。所以香不能燒很多,一支好香、清香,大家聞了感覺得很舒適。清香能提神,香味能夠悅心,這樣就好了。花,好花幾支就好了,就可以了,不要供得很多,像個神廟一樣,那個不好,那不是我們學佛人所做的,懂得表法的意思。「花為果之因」,花代表什麼?代表因行。我們看到花,就提醒我們要修六度萬行,花表這個意思。在佛前面的花代表這個意思,不在佛前的花也表這個意思。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就想到我要修六度,我要修菩薩行,它代表這個。甚至於連衣服上印的花我們看到,也表這個意思。諸位要懂得,不是說只供在佛前這個花,是表這個意思,佛堂以外的,那就沒有意思,那你就錯了。一切時、一切處,見到花就想到修六度、修菩薩行,它提醒我們。聞到香就表潔凈,身心清凈、一塵不染,表這個意思。佛前面總還有一個重要的供具是水,要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的乾淨、清凈,要像水一樣的平等,水是代表清凈平等的意思。一切地方見到水,都要想到我們的心要清凈、要平等。由此可知,一切時、一切處,諸佛菩薩都在給我們說法。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地方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是你自己不見不聞,那這個沒有辦法。這個世間也是六塵說法,我們要曉得。「散之,表種福慧雙修之因」,這是散花,表這個意思,「證福慧莊嚴之果」,所以你要真干。由此可知,並不是叫你每天拿著花到處去撒,撒得一地上骯髒。可能新加坡還要受處罰。散花的意思在此地你懂了,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修六度行、修菩薩行,就是散花,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拿著花到處去亂撒,那就搞錯了,你把佛的意思就會錯了。佛要看到你這樣搞,搖頭!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把這個意思搞錯了。現在有不少地方,用塑膠假花供佛,好不好?好。不必天天換,也不必那麼麻煩。知道花是表法的,提醒我們,它的用意在此地,的確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要明了表法的意思,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好處,得到真實的受用。「又香為佛之使」,「使」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彼此聯絡的訊號,現在我們大家彼此聯絡都用無線電,很方便!在從前聯絡用什麼方法?燃香。因為香的煙很遠地方看見,就曉得有事故了。在中國,我想同修們不少都到中國觀光旅遊過,中國最著名的名勝叫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每一段裡面有一個烽火台。那是作什麼用的?那就是香爐,就是燒香的。古代如果邊關上有敵人侵犯,要想把這個事情報告到後方,那個時候沒有無線電,要是派人來報告來不及,就在烽火台上燒狼煙。狼煙,狼的糞便把它燒起來,它的煙很濃,風不容易吹散,燒這個。那邊一燒,這個地方看到,這裡又燒,立刻就傳遞到北京去了。從新疆那邊一直傳到京城,大概十幾個小時就傳到。從前用這種方法傳遞消息,古代大概都用這個方法。佛門裡面用香。天神也用香,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忉利天王皇宮裡面有慶典,需要樂神、樂隊來演奏慶祝。忉利天主就燃香,香一燃,乾闥婆是樂神,他們聞到這個香就來了。香為佛事,佛門裡面燃香,也是召集大眾的意思。像我們一燃香,菩薩、聲聞、緣覺有通的這些人,聞到這個香都來道場集會,它有這個意思。「散之,表三業清凈,感應道交也。」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4、經所在處,如是殊勝。則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福德之殊勝可知。」這一段真正的意思,就在這一句。經典所在就這麼樣殊勝,讀誦這部經的人,受持這部經的人,演說這部經的人,當然就更殊勝了。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法會,現在在這個世間是希有的法會。講這個殊勝經,有這麼多人聚集在一塊兒聽,不可思議!每一個人都得諸佛護念,都得龍天擁護,我們要相信經上所說的。「5、經應供養。則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者,其為龍天擁護可知。」「經應供養」,這是天龍八部、鬼神應當供養。「則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者,其為龍天擁護可知。」一個真正發心,捨己為人、舍己為法,天龍鬼神沒有不擁護的,一切諸佛沒有不護念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生信心,不但生信心,要信心不逆。「6、《行願品》云: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當知此二經,一表智,一表悲。日以此二種為恆課,正是福慧雙修、悲智合一,功德無量無邊。」「《行願品》雲」,《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末後這一章說的。「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華嚴經》上所讚歎的,跟這部經所讚歎的沒有兩樣。本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華嚴經》所說的,就是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那就是《華嚴》。原理原則在《金剛經》上;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在你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都在《華嚴經》上。《華嚴經》上「誦此願」,這個願是十大願王,跟《金剛經》上「三心圓發、信心不逆」是一樣的意思。「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行是菩薩行,把這個原理、原則、方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換句話說,你的老毛病又發了,你沒有依教奉行。教是什麼?教是教你一無所住;你果然無所住,你有什麼障礙?你一遇到障礙,你心裡就有住;心裡難過,難過就有住,你又落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裡面去了,你就不是菩薩。我做的是好事,自古以來就說,「好事多磨」,有什麼好難過的!我是做好事,好事有障礙;障礙是眾生沒福,這不關我的事情。我不是不願意做,有人障礙,眾生沒有福報,所以才有人障礙。我要做,還做得很累挺辛苦的,功德才圓滿。我發心做,人家障礙,我得自在,我功德已經圓滿了,不做就圓滿了;更應該歡喜才對,心裡還有什麼難過的!有難過,你已經著相了。沒有人障礙你,你想想看,你要做,做好了才算是功德圓滿;有人障礙,一發心,不做功德就圓滿。你們想想誰划得來?都是把經義沒搞清楚,你才有障礙,你真的搞清楚了,無有障礙。「如空中月」,這是比喻。「出於雲翳」,雲翳是障礙,離開了雲層,月亮在天空顯現了。「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華嚴經》上也這麼說法,跟本經所講的真的是無二無別。「當知此二經,一表智,一表悲。」《金剛般若》是智,是講的理。《華嚴經》講的是大慈大悲,如何將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上,把它做出來。「日以此二種為恆課」,這是江味農居士的修行方法,他每天修行就是《金剛經》跟《普賢菩薩行願品》,他每天是用這二部經做為課誦本。「正是福慧雙修、悲智合一,功德無量無邊。」但是諸位要曉得,江味農居士是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的。他老人家一生標榜的是「教宗般若」,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行在彌陀」,他是念佛求生凈土的。近代《往生傳》上有他的名字。我們平常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是不是要換、是不是要改?如果你聽了這個話,要想換、要想改,你的信心就動搖了。決定不能換,決定不能改。你有沒有學《金剛般若》?學了。《金剛般若》是什麼?「放下萬緣,一心念佛」,《金剛般若》你受持了。不但世間一切萬緣放下,所有一切佛法也放下,《金剛般若》也放下,放下你真的得到了,因為《金剛般若》就是叫你放下。把著《金剛般若》經本死死不放,那你還是執著,你還是打妄想,所以要懂得。《般若經》講的理,你掌握到了,你真的受持。死死抓著這個經,死在事相裡面,那個不是受持《金剛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般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修凈土,應無所住,世緣不住,佛法也不住;而生其心,生念佛求生凈土的心,《金剛般若》圓圓滿滿的你受持了,你真的是在受持。我們用這個道理,用這個方法,老實念佛。還是讀《無量壽經》,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決定成就。「6、《行願品》云: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當知此二經,一表智,一表悲。日以此二種為恆課,正是福慧雙修、悲智合一,功德無量無邊。」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要緊的是,這個註解是江味農居士作的,我們是從他《講義》裡面節錄下來的,他對我們的勸告是不會有錯誤的。這些勸告的話,都是對於學教的同修們所說的。如果是專修凈土,他就不是這樣說法,對你有特別的讚歎。而在學佛同修當中,實在說,對於經教有興趣的人是占很大的一個數量,特別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要勸他念佛,他總覺得不太甘心情願,這一句佛號天天念,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味道;不如許多經論,那裡面五花八門很熱鬧。他這話是對學教人所說的,告訴我們,《金剛經》與《華嚴經》,乃至於一切大乘經典,有不能分割的關係。我們在這一段時期當中,也講了好幾部經,都是大乘重要的經典,雖然不算太多,但是意思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得到,這是相當的難得。我們對於凈宗法門,「凈宗」,隋唐古大德說,這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無上甚深經典。這些話我們乍聽起來,好像是凈宗的大德們,自己誇耀自己這些言論,未必能叫我們初學的人聽了之後,能夠點頭肯定的接受。這什麼原因?我們對於經教知道太少,知道不夠深刻。像近代印光大師所說的,凈土法門要不是深通教理之人,他不會相信。由此可知,相信凈宗它的條件是深通教理。念佛真樂,要不是真正下功夫的人,你不曉得念佛之樂。真正有功夫的人,念佛樂,非常快樂,叫法喜充滿。由此可知,知識分子要想學佛,從教理上、經教上下手,他才能夠啟發信心。也有一些根本就不通教理,聽了凈宗法門他就深信切願,他就真干,這些人實在說也不在少數。這是什麼回事情?他們不是知識分子,而是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一些人,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一生也一定有成就。我們明白了,對於這些現象就不會懷疑,不但不懷疑,看到之後,心裏面歡喜讚歎。「7、善導大師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實為諸佛如來普度法界一切罪苦眾生,平等成佛之第一法門也。是尤應知之者也。」這一段話,我特別把它補充在江居士註解的後面,對於念佛人會增長信心。因為我們念佛的理論方法,都離不開《金剛般若》,可以說都是在實行《金剛般若》。善導大師唐朝時候人,在《傳記》裡面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彌陀化身;如果說彌陀化身,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哪裡會有錯誤?他的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這個地方講的如來,意思是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如來,不是指一尊佛。所有一切諸佛,他們為什麼要出現到世間來;也就是為什麼要應化到世間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個意思我想同修們大多數都知道。佛出現在世間是為了度眾生,度眾生要用什麼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為一切眾生宣說「彌陀本願」。「海」這個字,是比喻彌陀的本願無限的深廣,比喻作大海。由此可知,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實實在在講,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佛為什麼又說了許許多多經?說那麼許多,是因為這個法門跟他講,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於是用無量無邊的法門來做方便,來做引導,引導一切眾生同歸彌陀願海。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到哪裡?歸到彌陀願海,這才知道凈宗法門,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今天皈依,皈依哪一個人?當然是阿彌陀佛。我們要作的是彌陀弟子,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你皈依哪個?我皈依某法師,沒意思!你問我皈依哪個?我皈依阿彌陀佛。我教導你們的,統統都是皈依阿彌陀佛的,你們不是皈依我;皈依我,你就錯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我們是皈依阿彌陀佛,我們統統都是彌陀弟子。這兩句話很有名,善導大師說的。說彌陀本願海,就是說的《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重新會集,真正做到盡善盡美的版本,這非常不容易。這部經會集流通到今天,也不過是半個世紀,五十年的樣子,不算太遠。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苦,比起任何一個時代的人都苦。諸佛菩薩特別悲心,為我們選擇這樣好的一部經典,使末法時期的眾生,一直到佛法滅盡之後的一百年,這一部經還存在世間,度無量的眾生。只要有緣見到這部經,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他就決定得度。實實在在是諸佛如來,說諸佛如來,包括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普度法界一切罪苦眾生」。一切罪苦眾生都能在一生得度,善根福德具足的,豈不是更容易得度!此地講罪苦眾生,是講造作五逆十惡,如果遇不到這個法門,他這一生當中決墮地獄。這樣罪業深重之人,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都能得度;不但能得度,而且平等成佛,這真正不可思議,真正叫難信之法!你說地獄眾生得度還有人相信,地獄眾生成佛,相信的人就太希有了,簡直不能叫人相信。所以這個法門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第一法門。我們能夠把它認識清楚,真的知道、明白了,這就是大福德,這個福德因緣不可思議!「8、今世尤應廣為弘揚,令在在處處皆有此經。則在在處處,皆有三寶加被、天龍擁護。即在在處處皆獲安寧矣。」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不但要知道,而且要深深去體會。佛法是平等法,法是平等,理是平等,可是人情不平等。人情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不平等;不平等就造成佛法弘揚的障礙。不單指現前的社會,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真正是不辭辛苦,在古印度,我們想想那個時候交通不便,沒有交通工具,完全要靠走路,世尊當年在世印度人沒有穿鞋子的,赤腳。印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赤腳走,比我們現在不曉得辛苦多少倍,我們今天走路還穿鞋子。那個時候的弘揚順不順利?不見得順利。社會上九十六種外道,雖然這些外道都被佛降伏,所謂降伏是辯論的時候他辯輸了。有些不錯,這些外道的首領,到底還是有修養,他是真的佩服,真的輸了。底下徒眾還有不服氣的,不服氣是口裡面沒有辦法;不能辯論,心不服,於是嫉妒障礙是不能夠避免的。這外面的環境,這個社會環境,佛的智慧大、福報大,雖有障礙,還能夠克服,佛法的弘揚還算是順利。自己僧團裡面,也有一些不聽話的惡比丘,經上記載的六群比丘,常常在僧團裡面搗亂,給僧團帶來麻煩,這是僧團裡面有一部分人,也是嫉妒障礙。不過以後我們讀經知道了,世尊那一個團體,無論是聽話的、老實修行的、頑皮的、調皮搗蛋的、天天找麻煩的,統統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要示現調皮搗蛋?再不示現那個,釋迦牟尼佛就不制定戒律。戒律怎麼興起來的?佛看了,這個人做錯事情,訂一條戒律,以後你們不可以這樣做。他是用這種方法,使世尊制定戒律,故意做這些破戒、犯戒的事情,以後才有一部完整的戒律。統統是佛菩薩,不是真的作姦犯科。可是佛滅度之後到今天,破戒、犯戒的不是佛菩薩示現的,那真正是造作罪業,真的要墮三途,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古人常講「好事多磨」,不要認為我做好事,我存好心、做好事,應該就一帆風順,不見得。原因在哪裡?第一個,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沒斷,無量劫以來,我們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我們跟一切眾生結下許許多多的冤讎。這一生我們沒做壞事,前生、再前生,生生世世那保不住!不要說做別的,跟一切眾生結別的惡緣,我們舉兩個最簡單的:一個偷盜,一個殺生。我們能說我們沒做嗎?偷盜,沒有偷大的,人家這裡一張紙、一枝筆,我們拿來用一下,沒有告訴他就拿來了,這都是偷盜。用完之後我再放到那一邊,還算是偷盜,偷盜的境界非常微細。在日常生活裡面,對於公家的東西,像在政府納稅,總得想個方法能少納一點稅,那都是偷盜。沒做!有這個念頭就是偷盜,偷心。你有偷盜的心,雖然沒偷盜的事,你已經有偷盜的心。殺生,說我沒殺生,問你有沒有吃肉?肉要不殺生從哪來的?吃肉就殺生。在過去那個老老年頭,大概現在已經沒有了。我這個年齡,小時候我們住在農村,農村裡面吃肉很少的,大概半個月才有一次。幾個鄉村裡面殺一頭豬,樹上掛一個黃字,曉得今天那個地方有豬肉去買了,半個月才一次。那個殺豬的人,他在殺的時候,提著豬的耳朵在念咒,你們都不曉得。他念什麼咒?他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討債。殺豬的人把責任統統推到吃肉的人上。你不要怪我,他們要吃,我才殺你,你向他們討債。欠的命債、欠的錢財之債,生生世世不知道跟多少人結冤結。存好心、做好事,哪能夠一帆風順?連釋迦牟尼佛都沒有辦法做得一帆風順。這就是說明無量劫來,你的冤親債主不曉得有多少,這個總得要曉得。怎麼樣消業障?凡是人家來找麻煩的,都合掌阿彌陀佛。為什麼?他來找麻煩的,這一筆就勾掉了、消掉了。如果心裡不服氣,還有怨恨心,這沒消掉;不但沒消掉,還又加上一點利息,這個事情麻煩了。世間人誰不是這樣搞法,不明事實真相。明了事情真相,我們存好心、做好事,他來障礙,「阿彌陀佛」!這個障就消了,逐漸逐漸消了。所以學佛要有智慧,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時時消業障,而不再造業障,這個就好。所以弘經不是一個容易事情,要有智慧、要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有善巧方便,你真的阻攔,那個地方走通了。尤其是現代,沒有地方講經;沒地方講經也沒有關係,我坐在家裡一個人擺台錄像機,我錄了之後,帶子可以分送,還是弘法利生,還是普遍弘揚。許多人逼迫你沒有辦法,我可以躲在家裡寫書,書寫了之後,印出去也可以流通。所以善巧方便很多很多,不一定要有形式;形式的確容易引起嫉妒障礙,嫉妒障礙實在講都是名聞利養。我們名聞利養統統都不要了,你要的我統統給你,你不要的我來做,這就沒事情,可以把障礙化減到最低的限度。處處要學忍讓,知道自己業障深重,不怨天、不尤人,歡歡喜喜過日子,這才是佛弟子,才是真正依教奉行。在這個時代,今世,為什麼尤其應該廣為弘揚?古時候讀聖賢書,每一個人都有道德的觀念、倫理的觀念,縱然是為非作歹,他的確有一個底限,他守住一個底限。所以強盜搶劫殺人,他也是盜亦有道,他也不隨便殺人,他也不絕人後路。搶人的錢,總還留一點給你作路費,你能夠回得了家,那就是他的道,他不會把你搶光,搶光那是一點道德都沒有了。從前他懂得。不像現在,現在人沒有倫理觀念,沒有道德觀念,所以是天下大亂。人造的業重了,將來墮落,感的報非常非常之苦。佛菩薩、聖賢人他們看在眼睛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弘經重要,要挽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離開佛法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如果要用從前這些聖賢人的教誨,這世間人也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培養一個人倫理道德觀念,要從小,至少要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從小培養起,還要家庭、要社會來合作。今天即使有這個環境,從小來培養,但是家庭不講求這些,社會也不講求這些,他在學校里學的,回家再看看社會,「老師!你教我這些東西沒用,沒有一個人這樣做,你教我這樣做幹什麼!」你才曉得,這才叫真正的危機。所以今天實在講,只有用佛法,只有用宗教來奠定基礎,然後再建立世間聖賢的教學。今天除了這個辦法,實在想不出再好的辦法。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幾乎我們常常能見到老人家的呼籲,勸人要深信因果。如果人都能相信因果,其實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不是約束人的,它是事實。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如果能想到善惡果報,大概人起心動念、造作行為,自己會收斂一點。為什麼?現在造的是很痛快,將來果報不好受。能夠想到將來果報,不敢為非作歹,所以因果能夠救世間。因果的道理,唯有佛法講得透徹,《金剛般若》講因果,甚深的因果;《無量壽經》講因果,講得很詳細、很清楚。尤其是我們現在讀的夏老的會集本,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這一段可以說是專講因果報應,它的內容不外乎五戒十善的果報。持戒得善果,犯戒得惡報,這個地方這一段的意思,就是在此地。現在這個世間,什麼人發心捨己為人,救度眾生?發心出來弘揚佛法,你就是做這個事情。沒有人干,我一個人也要干。除非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這個事情,那就沒話說,我知道了這個事情,我一定要做。能有志同道合的,那當然更好,會做得更起勁;沒有志同道合的,一個人也要干。我在許許多多地方、地區弘揚《無量壽經》,許多年來就是我一個人。有講《無量壽經》的,但是用的不是我這個本子,用夏老的會集本,就是我一個人,所以以後碰到黃念祖居士,我們兩個人都非常歡喜。他在國內也是孤家寡人一個,他也沒有遇到第二個,沒有想到跑到美國去還遇到一個,所以他非常歡喜,我聽了也很歡喜。這是我到北京看他一見如故。能夠有十個、八個人一塊發心弘揚,這部經就能弘揚全世界,我們認真努力的去做,自行化他。縱然不能夠消除世間的劫難,我們有信心,這個劫難可以能夠減緩,或者這個劫難能夠降低,這是我們很有信心的。所以應當要做,應當要發心,這一發心就得三寶加持。「令在在處處皆有此經」,這部經印的數量已經很大。夠不夠?不夠!全世界有四十多億人口,我們給它打個折扣,算一成!也應當有四億多人能夠接受佛法。我們算它十分之一,現在我們印的這一點經典不夠用。所以應當大量的去印,大量的去流通,大量的去宣傳,讓在在處處都有這部經,在在處處都有三寶加持。經典所在之處,就有龍天護持,這是強調:如果在在處處都有人讀誦受持,都有為人演說,這個劫運確實可以挽轉。「天龍擁護,即在在處處皆獲安寧。」我們要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這的確是一個好方法。我們細細去思惟、去想像,這個方法應該是很有效果的。「9、行者當發大心,日日為在在處處讀誦,求消災障。豈但在在處處可獲安寧。且在在處處眾生,亦必不知不覺,發起信心。此等感應,真實不虛。何以故?一真法界故,一切眾生同體故,冥薰之力極大故。」「行者當發大心」,行者是依教修行的人,或者是依《無量壽經》、依《阿彌陀經》,或者是依《金剛經》都好,這都是一乘究竟了義的大經。「日日為在在處處讀誦,求消災障。」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我們每天讀經是為自己讀的?還是為世界和平讀的?還是為國泰民安讀的?大概多數人都是為自己讀的。為自己讀的不行,為什麼說不行?增長我見,增長我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每天讀經是為我讀的,這就不行。經是讀得不錯,你也是讀誦、受持、為人演說,但是你不能破四相,不能破四見。你作菩薩,這是權教菩薩,決定不能作法身大士,你要想作法身大士,我每天讀經為一切眾生讀的,我每天受持為一切眾生受持的,我每天演說為一切眾生演說的,沒有一念為自己,那諸佛就讚歎你。你不久,四相、四見不要斷,自己就沒有了;無上菩提不求,自然就得到了,這個意思很要緊。我們明白,就是真的覺悟,覺悟了不再為自己。每天要不要讀經?更認真的去讀經,為眾生,為一切苦難的眾生,求三寶加持這些人,加持這個社會,加持這個世界。「求消災障」,災是災難,天災人禍;障是業障,眾生起的惡念,造的惡業。「豈但在在處處可獲安寧。且在在處處眾生,亦必不知不覺,發起信心。」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只要你誠心誠意去做,所謂是誠則靈。我在這個地方已經修了幾十年,這個地方人從來沒有受我感動,那什麼原因?你的心不誠。你光看外面,你有沒有自己去反省:為什麼不能感動別人?你不真誠。你每天都在那裡應付應付,那怎麼行!這幾天有一本《了凡四訓》在這邊結緣。這本書是我今年上半年,我們第一次講《金剛經》那個時候,我在那時候寫的,後面有一部分是《俞凈意遇灶神記》。諸位拿到這個書,你先看後面那一部分,看《俞凈意遇灶神記》,然後就曉得,我們每天乾的,是真干還是假干。自己以為是真的,不見得是真的,這就是自己的標準靠不住,一定要用佛菩薩那個標準來衡量,才量得出來,我們自己這個標準靠不住,你讀讀《俞凈意遇灶神記》就了解。我們不是真誠在干,真誠在乾沒有不受感動的;不但人會感動,連植物、動物都會感動。人心到至誠,這一切小動物都聽話,都能跟它感應道交,我們的意思它懂得,它的意思我們也能夠猜想得出來。我們看古時候的大德,能夠通鳥獸的語言,這也不是假的。譯經的法師安世高就懂得鳥獸的語言,他在行腳的時候,在路上聽到鳥在樹上叫,鳥在那裡聊天,因為它們在很高的地方,看到很遠的地方,它們在那裡聊那邊有什麼人來了,他在那裡聽,他懂得,還沒有見到,就曉得路上有幾個人過來了,那個鳥在聊天。不但動物能通情,植物也能通人情,誠則靈!真誠太重要了,沒有不受感動的。你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理在哪裡?理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性變現的。真誠就達到自性的深處,自性變現虛空法界,虛空法界裡面動物、植物、礦物,哪有不感動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真干。假使我們在座這麼多同修,每天都能夠這樣做,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真誠心為這個世界的眾生念一卷經,念的時候不能有妄想,不能有雜念,真誠心去念,一個人一天念一部,能夠三年不間斷,這個世界眾生的業力會轉,就看我們在座同修發不發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大悲心,憐憫這個世界苦難眾生,真干!它有效。「此等感應,真實不虛。」這個話說得非常肯定。「何以故?」為什麼?「一真法界故」。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一切眾生同體故」,感應道交,確確實實是基於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是同體。所以如果我們真誠作願,一定能夠感動。他自己不會修,我們代他修,我們幫他修。「冥薰之力極大故。」代他修、為他修,就在自己的真誠。如果沒有真誠,那個沒有用處,那個沒有效果,要真誠的心才能夠感人。說到這個地方,在事相上,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如果諸位同修留意的話,我們接觸一個人,這個人真誠,跟他接觸,氣氛不一樣,雖然初次見面,就有很深的感動。我過去遇到的三個老師,這三個老師當中,最殊勝的是章嘉大師。我們跟他接觸談話很少,但是跟他坐在一起,身心的感受不一樣,完全不相同。現代人的術語,現在人講磁場,他的磁場、磁力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們跟他坐一起,我們的磁場跟他相結合,得的感受力量很大;在我們佛法說是真心、誠心。他的教導可以說字字句句都入到我們心上來,讓我們牢牢記住,永遠不忘,而且還很會聽話,照他的話去做。這是一般講攝受的力量非常強,這就是真誠,沒有別的。大師有這種攝受力量,我們為什麼沒有?《華嚴經》上明明的說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怎麼沒有?這就是屬於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別執著,所以把我們的德相埋沒掉。章嘉大師真誠!雖然當年在世,他是政府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人物,政府里也有官位給他,他跟我說過,在私下談過,「我對這個一點興趣都沒有,被他們拉著沒有法子,只好去應酬應酬,不得已去應酬的。」他心清凈,絕對沒有這些虛榮的念頭,心地真正清凈。這是我們要明了的,我們要相信的,我們要認真去學習的。知道這個冥薰的力量,我們也冥薰,我們為一切眾生讀經,為一切眾生修行,受持、讀誦、演說都為一切眾生,這個迴向偈迴向,是真的不是假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不為自己。冥薰力量極大,它怎麼大到那種程度?跟一切諸佛菩薩那個薰力相結合,這個力量就大了。前面說:皆得三寶加被!這個力量就大,是這麼一個道理。「10、此經功德殊勝,為十方三寶所護持,一切天龍所恭敬故。人能如是行之,便是舍己利他,便是已開道眼,便是觀照一真法界,便是行利益一切眾生之離相布施。便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荷擔如來。其效力之大小遲速,全視當人觀行之力如何。是發大心者,當下便可起而行之也。」「此經功德殊勝,為十方三寶所護持,一切天龍所恭敬故。人能如是行之,便是舍己利他,便是已開道眼,便是觀照一真法界,便是行利益一切眾生之離相布施。」我們看這一段,這裡面的幾句話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是讚歎鼓勵人的,不是!你要這麼看法就錯了。真實法裡面沒有客氣的,完全是給你講真實。這部經的殊勝功德,前面說了很多,它是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學的原理原則,就在這部經上。而原理原則,實在講只有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全經的核心。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從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修的什麼?不管修哪個法門,理論依據就是「無住生心」;一直到大乘證得圓教的佛果,還是無住生心。所以這部經是一切如來成佛的精要、心要。功德之殊勝,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來,所以是十方三寶所護持;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十方三寶護持的那個地方。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你要是真正有大悲心,你有親戚朋友在外國、在遠方,你把《金剛經》、《無量壽經》寄兩本給他,那個地方不就有經典了嗎?他念不念不管他,念更好!不念,那個地方也有佛菩薩守護。常常存這個心,這就是大慈悲心。除非我們沒有地址,沒有辦法;有地址我們都盡量去做。現在還有更方便的,我們的錄音帶可以寄。有些人在國外住久了,連中國字都忘掉了,書寄去他看不懂,但是錄音帶他會聽。我們書跟錄音帶統統寄去,他可以聽。如果更有好的機會的話,應當多多勸勸他。不要勸他本人,本人年歲大了不想學了;他總有小孩,哪一個做父母不愛護自己的子女。你可以勸他,勸他叫他的小孩在國外要學華語,這是今天全世界幾乎都公認的,下一個世紀中國會強大。中國有十二億人口,中國的華語將來在世界上可能代替英語;小孩不學華語,將來會吃虧。華語怎麼學?讀佛經、聽錄音帶,你華語就學會了,中國字就認識了。你用這個方法去教他,你說:你教小孩用這個方法來學華語,一舉四得,一樁事情四種收穫。第一個,中國話學會了;第二個,中國的文字認得了;第三個,不但中國文字認得,經是很淺顯的文言文,文言文也學了,將來連中國古書他都有能力閱讀;第四個,開智慧,學佛開智慧。一舉四得。所以要常常想到哪些朋友在國外、在遠方,把這個寄去,順便寫一封信告訴他一舉四得。他要聽了有這麼多的好處,他會叫他的小孩,督促他的小孩,真的用功去學習。小孩要是學習了,會影響家裡人,會影響大人,冥薰之力不可思議,這是佛力加持。「一切天龍所恭敬故」,天龍鬼神是護法神,經典所在之處,護法神護持,護持這個地方。哪一個人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護法神一定保佑這個人。這個人即使命裡面有災難,那個災難也會化解掉。為什麼?他有大功德。「人能如是行之」,能夠依教奉行,能夠這樣去做,「便是舍己利人」。可見得舍己利人這事情不難做,難在你常常有這個心,有這個意思。我們每年將這些經書總得印幾百萬冊,向全世界贈送,只要有地址給我們,我們一定送。希望每一個同修都這樣做,那我們送的地區更廣,就送得更多。經書運到這個地方,大家拿到,你多拿幾本沒有關係,送給你們那些親戚朋友,我們這裡不是限定一個人只拿一本,多拿幾本也沒有關係。送的地方愈多愈好,送完了我們趕快就再印。這是舍己利他。「便是已開道眼」,道眼開了,不再自私自利,他知道要利益一切眾生。「便是觀照一真法界」,也不限於我這個小地區了,我們會把心量拓開,要知道利益整個世界的眾生,還要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為什麼?我們這個地區很好,我們四周圍的鄰居不好,鄰國不好,鄰國有難,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辛苦、不舒服;我們過得很好,我們四鄰幾個國家都很好,我們過得很安心,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個地球不好,其他的星球發生變故了,我們曉得這個地球會受影響。必須其他的星球、星系,也都正常的運行,我們此地才平安無事。這就是為什麼經上常講到虛空法界,虛空法界是一體。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大、放遠,觀照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真正在「行利益一切眾生之離相布施」,真的離相了。不為自己,我相沒有了,我見沒有了;為一切眾生,雖為一切眾生,沒有執著一切眾生的相,人相、眾生相沒有了。雖然不斷的在做,念念相續,沒有執著相續相,壽者相也沒有了。這是離四相、離四見,真的是做利益眾生布施工作。「便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四個字要這樣做才圓滿,才真的會做、會修。要用世俗人的言語來講,會過日子,他會生活,就是這個意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荷擔如來。」雖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心裏面若無其事。雖然若無其事,一切不執著,但是確確實實那個功德存在,不是功德沒有,它真有。這樣做是真正續佛慧命,真實的弘法利生,這真干!「其效力之大小遲速,全視當人觀行之力如何。」這樣去做,有的效力很大,很快就見到;有的效力、效果比較小,而且時間很慢。這個原因就是剛才我說的真誠,完全在你心地真誠的純度。這個地方講,「全視當人觀行之力」,真誠在觀裡面。觀是觀念,就是你的想法跟看法;行是你的行為,你的作法,你是怎麼個作法。我們今天,實在講現代科技發達得很快,往後傳播的速度跟面比現在更廣、更快。現在電腦有國際連線,有一些同修告訴我,我也不曉得是什麼人做的,大概我還有幾部經,他們送到國際網路上去了,告訴我在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單位,可以收到這些資訊,這是從前人無法想像的。這的確是輕而易舉就把佛法推廣到全世界。所以方法我們要懂得,我們的真誠心最重要了。如果沒有至誠、真誠,推廣推得再廣,感人的攝受力量薄弱,就是人家接受之後,他沒有很深的感動;很深的感動攝受力,完全是真誠的利益眾生。「是發大心者,當下便可起而行之也。」發大心就是前面所說的,發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的心,那個心就是大心;換句話說,就是發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之心。發這個心,你立刻就可以這樣做,不要再等待。讀誦、受持沒有問題,為人演說我現在還不行,我對佛法知道還不多,我還不能講經說法,這都是自己錯誤的見解。佛在這部經上教我們馬上就干;而這部經是大乘了義經典,不是普通經,佛教給我們怎麼作法?你全部經不能講,講四句偈。四句偈,就是指這部經上任何四句的經文,你懂哪一句,你就講哪一句,不懂就不要講。叫你馬上就做,不可以等待;馬上就做,你就得三寶加持,你就開智慧,就消業障。如果還要等待,現在不行,要多學幾年;那個意思就講,我現在業障還不夠深,再深幾年,不就是搞這個嗎?這個念頭錯了。不可以對自己有疑惑,大乘經上常說,「疑為菩薩第一重障」,最重的障礙。對自己不要疑惑,要相信自己確確實實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不能現前?貪、嗔、痴、慢、疑,這個東西把你蓋住,你智慧德能透不出來。不要再疑惑,斷疑就生信,「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金剛經》上說的。你要來問我,你能不能學講經說法,我就問你:你對自己懷不懷疑?「我想我不行!」我就點點頭,「沒錯,你是不行!」我怎麼知道你不行?你懷疑你自己,你怎麼會行?如果你來跟我說,「我不懷疑,我有信心。」那我會點頭,你一定行,我的話沒說錯。可見得這個問,答在問的那一邊。這都是真實語,一定要自己建立信心。一0五、約滅罪顯 標輕賤之因【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這是首先為我們說明修學大乘,修學了義的大經,還會被人輕賤,輕是瞧不起,輕視你、小看你,或者是加以毀謗你、諷刺你、侮辱你,都包括在其中。有沒有這種情形?有,自古以來就有。所以這一段話世尊一定要說。「1、因教義殊勝,能滅先世重罪,得無上菩提。欲證菩提,必先消除夙障,福德方為圓滿。」這是先把大前提為我們標示出來。教義的殊勝,殊勝在哪裡?殊勝在滅罪。這一段經文是從滅罪來顯示的,「能滅先世重罪」,這個重罪就是阿鼻地獄的罪業。滅罪才能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在理上講一點都不錯,在事上講沒那麼容易!理上是叫你放下、叫你舍;事上是放不下、舍不掉,難在這個地方。舍了見思煩惱,你才證阿羅漢果;舍了塵沙惑,再舍一分無明,這才能證得圓初住的果位。無上菩提是要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要舍掉。理論方法就是一個舍,舍就是無住,理論上沒錯,事實上難!如何把事上的艱難變成容易?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大問題,假如不能把這難事變成易事,凡夫要成佛根本就不可能。這一樁大事情,阿彌陀佛他老人家先想到了,他是最先想到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他在作凡夫、作國王的時候,遇到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老師為他講解佛法,他覺悟了。他真的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他成就了。他了解十方無量無邊剎土裡面,罪業極重的眾生不容易成就,不但成佛難,脫離三界輪迴就不容易。所以他把極難的事情,要想個方法變成極容易的事情,令一切眾生各個得度,這是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恩德。這樣的大恩大德有幾個人知道?念佛人、修凈土的人幾個人知道,幾個人能說得出來!糊裡糊塗的修,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糊裡糊塗的去了,也很難得,很可愛,不容易!到了西方世界你才真明白、真曉得,佛對我們恩德太大了,粉身碎骨沒有法子報答;把極難的問題變成極容易。所以一切諸佛讚歎他佛中之王,這個話不為過。這個方法:滅罪得無上菩提,念佛求生凈土,這個問題解決了。如果沒有念佛求生凈土,這句話是理論而不是事實。「欲證菩提,必須消除夙障」,夙世的業障,我們現在講習氣,無始劫來的習氣,這個東西要消除,消業障。消業障用什麼方法消最好?念佛。《金剛經》上的原理「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就是無住。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那就是「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念阿彌陀佛的心。《彌陀經》上講的「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而生其心」;放下萬緣就是「應無所住」。由此可知,我們一個真正老實念佛人,可以說他修的是圓滿的《金剛般若波羅蜜》。他用什麼方法修?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圓滿的《金剛般若》。有一些人不明教理,輕視念佛人,以為念佛,這一句佛號三歲小孩都會念,有什麼希奇,有什麼了不得!這個人真叫不通之人。這句佛號不簡單,一切諸佛都護念,一切諸佛都讚歎,哪有他說的那麼容易?這一句佛號把極難大問題簡化了,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要是愈細細去想,愈不可思議。業障消除,用這個方法消業障,用這個方法斷習氣,福德方為圓滿。這個法門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諸位同修必須要細細去思量,真正是第一法門。我早年在美國講經,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法師!假如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現在講的《大藏經》),只允許您選一部經,您選擇哪一部?」我說:「我沒考慮,我一定選擇《佛說阿彌陀佛經》。」他當時也很震憾。為什麼我要選這部經?這一部經是第一經。為什麼不說《無量壽經》是第一經,《阿彌陀經》變成第一經?諸位要曉得,如果為自己來說,愈簡單愈好。《無量壽經》的經文太長,愈簡單愈好。蓮池大師念佛,他教人念六個字,他自己念四個字。你要想成功,愈簡單愈容易,愈簡單愈得力,大家要記住這個原理原則。不是學得很多很多就好,很多就雜、就亂了。佛法六波羅蜜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那個進才有力量。你要是雜進、亂進,沒有力量。這個原理可以應用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上。打仗用在兵法上,兵力攻一點容易攻破,那個力量強大;如果把力量分散,兵分散了,全面去攻,決定失敗,不能成功。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就一部《金剛經》,所以他這個《金剛經》的註解、講義,諸位可以把《大藏經》自古以來,有一百多家的註解,《金剛經》的註解,你拿來看看,比不上他,他變成古今《金剛經》的權威。你說為什麼?人家一門深入,所以他有這個成就。他要學個十部經、二十部經,他是平平常常,沒有可取之處。可貴的是,他就是一門深入,他的成就!民國初年還有一個人也了不起,跟江味農居士一樣是周止庵居士,他也是一生大概用了三、四十年的功夫在《般若心經》,他有一本《般若心經詮注》,可以說是集《心經》幾百家註解之大成,他成功了,成為這一部經的頂尖的人物,這才可貴。所以我勸勉同學們,你們如果要做頂尖的人物,將來真正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荷擔如來,應當怎麼做?一部經,一門深入,你才有不可思議的成就。也許你們會問我,您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做?我自己不能這樣做,不是我不想這樣做,我很想這樣做,時節因緣不同,沒法子,講經的人太少了。如果有個法師講《金剛經》的,能講得這麼透徹的,我絕對不講這部經。如果有人把《華嚴》、《法華》講得透徹的,我也絕對不講這部經。我一生我會選擇一部經,我會選《彌陀經要解》,簡單明了,我專講這部經,我也不會講《無量壽經》。現在無可奈何,沒人講!台灣有個開心老法師碰到我就勸我,勸我講《華嚴經》,跟我講了十多遍,他說:「法師!你要再不講,《華嚴經》以後沒人講。」我說:「這個事情我知道。我說我會放在心上,如果有機緣我會講一遍。」我做這個工作是為後人。而希望大家一個人專精一部,三年就小成,七年就大成。七年你就是世界級的專家、權威,三年你可以在自己國家裡面成為權威,你是這部經的權威,七年你變成全世界的權威,我說的話都不是假話。要專要精,加上你真誠修持的功德,三寶的加持,真正不可思議,確確實實能夠救度這個世間苦難的眾生。今天這個問題,就在你肯不肯發心。在家的同修也可以做,弘法利生人人有份,也不要把責任統統推給出家人。出家人不幹,在人家人一樣干。現在在這個世界居士們講經說法的不少,我知道的就有二、三十個,比出家人多,希望大家都能發心。2、『為人輕賤』,如訕謗屈辱等。廣言之,凡遇困難拂逆之事皆是。『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明其被人輕賤之故也。」「為人輕賤,如訕謗屈辱等。」諷刺你、毀謗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你,這些事情都有。「廣言之,凡遇困難拂逆之事皆是。」你遭遇到困難,遭遇到挫折,遭遇到障礙,都是這一段經裡面所說的意思。「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這是說明這一個人被人輕賤的原因。由此可知,遇到這些障難輕賤,正是為自己消業障。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決定有佛護念,有護法神保護,是替我們消業障。業障消掉的時候,自己境界又提升了一層,這哪裡是壞事,大好事一樁!所以我們遇到人家來輕賤我們,侮辱我們,找麻煩的,念阿彌陀佛謝謝他,他替我消業障了,決定不能有怨恨之心。我做的好事,好事在這個時候有人輕賤,當然是自己有業障,消業障,沒錯!第二個,眾生的緣沒成熟。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以講經這個例子,講經好事情,被人障礙不能講經了,第一個是自己有業障,消業障。假如眾生聞法的緣熟了,有龍天保佑這個地方的時候,那個找你麻煩,阻撓的人也障難不住,眾生的福報太大了。由此可知,我們遇到障難,一方面是自己有業障,一方面是眾生的緣沒成熟。所以好事一樁,不是壞事,眾生的緣未成熟。如果眾生的緣成熟了,就是道場都有佛菩薩來建立,不需要我們自己去操勞經營,佛菩薩會建立道場,給你來弘法利生,哪裡要自己操一點心?所以《金剛經》讀熟了,讀通了,就心開意解,真的快樂無比,縱然遇到極大的困難,心裡都是很快樂的。「3、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前生造惡,今生未墮,待諸後生者。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果受報之時猶未到。所以今生尚未墮落也。」「凡人造業,無論善惡,皆是熟者先牽。前生造惡,今生未墮,待諸後生者。」後生,等到來世,這一生沒墮落。「因其前生造有善業,其果先熟。」這是一個原因。前生造了惡業,但是這一生沒有墮三途,還得人身,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前世也有善業,那個善業先成熟,先受報,惡業還沒報,是這麼一個原因。這就說明修學大乘,捨己為人,利益眾生,為什麼還遭遇到不順利這種種障緣,這把原因完全說出來。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絕對不會怨天尤人,只會生慚愧心、歡喜心、感恩之心,會生這個心。這是自己福慧增長,業障消除的現象。如果遇到橫逆之事,心裡有不平,那就叫業障現前。罪沒有滅,它所現的是業障,心裏面忿恨不平,這是業障現前,這個人沒有福慧。有福慧的人,他那個心情態度不是這樣,他生歡喜心、生慚愧心、生感激之心,這不一樣;絕對沒有怨天尤人的念頭。這是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有怨恨,糟糕!業障現前了。怎麼辦?念《金剛經》有好處,《金剛經》多念,念得很熟,一遇到這個事情,心裡馬上警覺到了。正是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念怨天尤人起來,不怕!第二念頭就改過來,不再怨天尤人;曉得自己的業障,眾生福德因緣沒現前,是這麼一回事情。第二個原因:「或多生善果之餘福未盡。而惡果受報之時猶未到。」這是第二個原因。大概總不出這兩個原因,你過去生中修的善,修積的很多,在前一生雖然享福,還沒享完,還有餘福,所以這一生當中又到人道來享受余福。過去生中造的惡業,惡業還沒成熟,就是受惡報的時間還沒到,所以這一生修持遇到這麼一些事情。今天晚上我們講的這一段,諸位同修來聽的人,都很有福報。因為這個事情常常會遇到,你要不曉得,你不知道回頭,這個不得了。你真的懂得、明白了,以後再遇到這些橫逆之事,你的觀念會轉過來,那你真的消業障、增福慧。這一段經文不太容易聽得到的,所以你今天來,很有緣份,你也很有福報,你能聽到這一段非常重要的開導。「所以今生尚未墮落也。」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還沒有墮落,原因不外乎這兩種。這個沒墮落,實在講是非常非常的僥倖。雖沒有墮落,要知道我們現在腳步是踏在墮落的邊緣上,一不小心就下去了。所以這一段經文,真的是要牢牢記住,回去多念幾遍。這個經本諸位家裡面都可以拿一本帶回家去,已經拿回去的就不要再拿,沒有拿回去的帶一本回家。我這一次到這裡來講這部經,經本是送來八千本,應該是足夠用的,有八千本經本在此地。回去常常念念,常常想想經裡面的道理,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修行就是過日子,修行就是你每天的工作、待人接物,把握住經上所講的原理原則,守住這個原理原則,你就是在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講的受持、讀誦你做到了。為人演說,我剛才教給你許多的方法,我們把這個法門、經書、錄音帶,送給一些親戚朋友,這都是為人演說那個意思,就是要把佛法普遍廣泛的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個面愈廣愈好。為什麼?經典所在之處,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確確實實能保平安,確確實實能帶來世界和平。我們要有真誠堅定的信心,才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4、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者,定業之報,其何能免。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是也。古德云: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此言萬事皆空,唯有因果在。由是觀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這還是繼續來探討,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要是依佛在經上所說,他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為什麼這樣殊勝的果報,他得不到?他所得到的是為人輕賤,這是恰恰得到一個相反的效果,這裡面必有原因。佛為我們說,這個人先世造的罪業很重,應當要墮惡道的。由於為人輕賤之故,這個輕賤就是報;換句話說,重罪輕報,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壞事情。真正明理,了解事實真相,不但對於世尊的經教不懷疑,不會生起疑惑之心,而且知道這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境界當然就提升了。今天這一段小注裡面,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看大乘經典,《法華》講的是一乘因果,《華嚴》講的是五周因果,一乘了義的深經都不離因果,何況其餘!這是我們首先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才有出路。有因一定有果,有果當然有因。假如我們沒有特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這一個人的一生就沒有辦法逃脫命運。我們一般人講:「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說起來,我們聽到也很沮喪,聽到很悲哀!其實那是不知道怎樣轉變業因,他一生就受命運的支配。在這個世間,像這樣的人的確佔大多數。最近幾天,報紙上有個小小的新聞,我那一天偶然看了一下,最近的日本年輕人一窩蜂都很喜歡算命。算命不是好事情,迷惑顛倒,前途渺茫,精神生活空虛,他才會去算命;如果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生活很充實,那要算什麼命?過去金山妙善法師常說,他教我們不要去記掛著命運,也不必去算命,要緊的是懂得造業。業是果之因,命運是果,命運從哪裡來的?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造善因,你的命當然好;你造惡因,你想好也好不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因。人有定業,所謂定業是前世所造,佛在經上告訢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話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前世你造的是什麼因,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我們得人身,人身叫果。我們過去生中,大概五戒、十善修得不錯,感得的果,果是得人身。雖得人身,每一個人相貌不相同,體質不相同,我們講健康狀況不一樣。生活狀況也不相同,有人發財很富有,有人非常貧困,這叫做報。果跟報是兩樁事情,有果有報。果報都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哪一個人沒有定業,哪一個人不是受命運的支配?不但這一生,可以講生生世世都是受命運的支配。為什麼會受命運支配?不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這就是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這就是輪迴的業緣。唯一的方法,修殊勝之因,能夠快速的去證殊勝之果,那就恭喜你,你就超越了。說到這一句,我底下不講,大家心裡也有數了。在我們這個時代,除了念佛求生凈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佛教裡面法門很多,理論沒錯,方法也不錯,你去修修看就知道了,法門有難易的差別。其他的法門要斷見思煩惱,我們想想能不能斷得掉?見思煩惱是些什麼?頭一個就是我見,起心動念執著這個身是我。你什麼時候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才能破見惑,證須陀洹果。《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小乘須陀洹也做這個功夫,他做得有成績,如果沒有成績,他就不能證初果。他做得有成績,所以他證果。再把三界八十八品思惑: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斷乾淨了,這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容易!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是我,從來沒有把我忘掉,你才曉得難。其他法門要在一生當中成就太難太難了!幸虧有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念佛帶業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帶業。帶業是什麼?不要斷見思煩惱,就能夠成功。可是諸位在此地,必須要搞清楚,見思煩惱沒有斷,怎麼能往生?這一句佛號有了功夫,把見思煩惱控制住、伏住;煩惱沒有斷,但是能伏住。所謂伏住是什麼?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相繼是一句接一句,沒有雜念滲透進來。這個並不是一心,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它的力量能夠伏煩惱。只要煩惱能伏住了,就能往生。伏煩惱這個意思,你如果還沒有聽懂,我們再換句話來講,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放下,把你心裏面牽腸掛肚的事情,你所憂慮的事情,你所牽掛的事情,統統放下,單提一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伏了。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這個不行,這個不能往生。我沒有別的妄想,我利益眾生,弘法利生,行不行?也不行。弘法利生也不行。諸位要曉得,弘法利生你有這個心,前面講你心有所住而弘法利生,這得到的果報是福報,是人天福報,那個不是凈業,那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業,還是在六道裡面出不去。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能放在心上。心裏面只可以放一個東西,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放,這樣的人決定得生。這是往生西方凈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就是「造殊勝之因」,往生西方凈土就是「速證殊勝之果」。我們這一生所造的業,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業,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叫帶業往生。
推薦閱讀:

一掌經絕學
地理三字經 理氣篇
一掌經十二宮

TAG:金剛經 | 凈空法師 | 法師 | | 金剛 | 凈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