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和謬誤

已閱讀2207次分類: 主流經濟學的革命與反革命       價值與價格 文章提交者: 李克洲 發表時間:2005-02-14字體: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和謬誤關鍵詞: 科學分析,倫理判斷,耗費勞動,折算勞動,所有權。摘要: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是一維的黑格爾哲學;他把科學分析與倫理判斷混淆在一起鑄成大錯;商品經濟中所有權關係不同決定商品交換及商品價值不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是人類正確認識商品經濟的工具。研究領域:經濟學中的語言分析,經濟理論體系分析,制度經濟學。作者:李克洲江蘇省徐州市泰山小區六棟二單元401室郵編:221000電話:0516-3871846手機:013705209683Email:fujo11@163.com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和謬誤目錄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科學分析和倫理判斷三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四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謬誤五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濟學淵源六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被研究的學術史七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巨大意義作者:李克洲學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初稿:1992年10月15日至17日於徐州再稿:2004年6月20日至29日於徐州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和謬誤如果說一個學者的理論無論是他的支持者還是他的反對者都沒有真正理解過,這種情形的存在還是可以相信的話,那麼,說連這位學者本人也不理解他自己闡述的理論及其學術價值.就有點聳入聽聞了。但是.這篇論文的結論之一就是這樣一個「聳入聽聞」的觀點:無論是馬克思的信徒,馬克思的反對者,還是馬克思本人自己,都不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學術價值。只有本文,才有能力揭示和評價他的這一理論的學術意義。在轉入這篇論文的正文之前;請允許我打個比喻:我手中有一隻蘋果,面對它,我有一系列問題和選擇產生:(1)這個蘋果是完好的?還是腐爛的?亦或既有完好的部分又有腐爛的部分?依據什麼做出這三個方面的判斷呢,顯然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主觀判斷,一種是實踐判斷,前者意指完全非經驗的主觀想像及猜測,後者指通過觀察及應用其它工具進行具體操作,加以經驗性地肯定和否定。(2)如果這個蘋果是完好的話,我們吃掉它,成為我們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就完了;如果這個蘋果是全腐爛的話,我們把它仍進垃圾堆。成為大地的一部分,也了了事,這兩種情形都很簡單。如果這個蘋果是一部分好,一部分壞的話,那問題就來了:(1)我們能否將腐爛的方面削去而將完好的部分保存下來?(2)我們應否將這個蘋果加以這種處理,也就是說值不值得這樣去做?對於(1),存在著一個工具問題,不管是手指甲、牙齒,還是刀子,都需要有一種手段。有了工具,我們才能回答『能否」問題;對於(2),存在著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它依各人的偏好而異。如果將(1)和(2)兩個問題混為一團,那就犯了摩爾所批判的「自然主義的謬誤」。本論文的題目,已披露了它的結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個一部分是真理,一部分是謬誤的「半爛蘋果」;而本論文的存在,也證明了我的態度和行動:我有能力和工具把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真理的東西拯救出來,而將謬誤的方面加以揚棄,當然我也認為值得這樣去做。在此,我請求讀者將我的上述闡述看作是未經證實的假設,放進大腦,並充分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以批判性的態度對待我下面的每一個論點的前提,論據及論證過程。一、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英國一位在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方面非常著名也非常沒有成就的經濟學教授—斯蒂德曼,曾寫下如下這段歪打半著的話:「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唯物主義的剖析與堅持馬克思的價值數量分析是背道而弛的;繼續堅持後者對於展開前者是一個主要的障礙。看來這一點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它對,就對在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哲學基礎與其唯物主義哲學的不一致性,這是「半著「的地方;但他認力堅持後者對於展開前者是主要的障礙,卻是錯誤的,與此正相反的觀點倒是正確的,即堅持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正確的方面及啟示的方面對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唯物主義分析是非常有幫助的。西方有句名言叫做: 「條條道路通羅馬」,我理解它意思就是:方法的不同,並不會影響所應取得結果的同一性,如果方法的應用不出錯誤的話。一個人嘴上講的,和他實際上做的,可以完全不同,對此,大概人所共知。對於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我也不是看馬克思自己在<資本論)第一卷前言中的表白,而是看他在(資本論)整個理論體系實際應用的到底是什麼。馬克思認為,他在{資本論)中從而也就是在價值理論中應用的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但我卻認為,在他的勞動價值理論方面表現出來的哲學基礎,卻是和唯物主義完全不同的東西。我把哲學定義為存在論與認識論的統一。  在分析哲學和現象學已橫掃一切的時代,講什麼存在論,似乎是很荒謬的。但是,有一點卻是一點也不荒謬的,即我們現在認為荒謬的東西,我們的前人並不認為荒謬,而認為是真理的一部分,而且他們從這些荒謬的東西中,給我們創造出了(或者說在這些謬誤的營養基上生長出了)巨大的文明(包括文化和科學),縱使很有名的分析哲學家—波普,也承認存在論的啟示價值及其建立人類認識體系統一性的歷史意義。大凡有一定哲學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古希臘哲學中有一稞非常美麗且生命力旺盛的理論之樹,那就是柏拉圖哲學,柏拉圖哲學的存在論是理念論,即認為在變幻不定的現實世界(表象)後面,存在著一個完全確定的統一的實體世界——理念世界。在現實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間,存在著許多階梯,從世界上各種具體事物及人類思維中存在著的各種意識到完全的理念世界之間,是參差不齊的序列,其真實性也高低不等,這些處在不同階梯上的事物及意識,由於分有理念的多少不同而具有不等的真實性,這就是著名的「階梯說」和「分有說」。以上通常被認為是成熟的柏拉圖哲學的主要內容。不管這種存在論被現代人看作是多麼荒謬,他正是在這種存在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古希臘哲學中著名的認識論,由此認識論,取得了巨大文明成就。這種認識論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範疇論(即概念論),另一方面是方法論。柏拉圖哲學給予範疇以最高的接近理念的地位,這樣,範疇的嚴格性和統一性,就超越了現實世界中同類事物和現象的紛雜,從而使被認識的對象具有了人為的穩定性和可認識性,後者是科學產生的基礎。柏拉圖哲學派生出的方法論,給人類認識事物建立了統一的方法指南,那就是從理念論中派生出的「現象—實體」的認識方法,由於現象到實體之間有一系列的階梯存在,從而各階梯上的事物有不同真實性,這就允許認識的重複性及漸近性的存在。這種認識方法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的一維性,即現象和實體之間,只有一種聯繫     ,這種一維性和人類的大腦思維能力是一致的,確切地說,是和人類早期思維能力一致的,要知道從一維認識(也就是線思維)經二維認識(面思維)、三維認識(立體思維)到多維和系統認識(複雜思維),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人的大腦,只提供運用多維和系統認識的可能性,絕不就是天生就有這些能力,這些能力是歷史的產物!柏拉圖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黑格爾哲學,其淵源及發展的痕迹都極為明顯。黑格爾的存在論、範疇論、方法論都可看作是動態的發展的柏拉圖哲學。這裡沒有必要詳加舉例,我們只要看一下黑格爾關於「現象—本質」關係的研究與柏拉圖關於「現象—實體」關係的研究就可確證。儘管如此,我也並不認定只有說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是柏拉圖哲學才是正確的,我只是說,這是我在研究之後得出的假設。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基礎受柏拉圖哲學和黑格爾哲學影響比受唯物主義、實證主義、經驗主義的總和還要大。對於上面的論點和假設,除了馬克思口頭承認的以外(他在前言中講,他在(資本論)中玩弄起了黑格爾哲學,並自認為是黑格爾的學生,我們還有這樣兩個體現在整個{資本論}體系含勞動價值理論分支的證據:(—)從範疇(概念)應用上看:馬克思認定商品交換背後有價值,價值的實體是勞動,從而說明馬克思是受到黑格爾哲學進而受到柏拉圖哲學的存在論的影響的。黑格爾有「本質」而沒有「實體」這樣的概念,只有拍拉圖哲學才有「實體」、  「本體」這樣的範疇。㈡馬克思從(資本論)第一卷到第三卷對價值理論的闡述,明顯存在這樣一個序列:  「價值實體—各種階梯—市場價格」。馬克思認定(他自己認為是證明了)  「價值實體」是抽象勞動的凝結,而各種階梯是從商品平均價值經生產價格到市場平均價格之間各種價值、價格形式,它們越來越「表面化」,和勞動(即價值實體)的關係越來越遠,從而反映價值的真實性也越來越差,到了市場價格,則幾乎看不到「價值關係或價值規律」了,似乎市場價格只受供求的調節後者又反過來調節供求。這一序列和柏拉圖哲學中的序列,何其相似。此外,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理論而沒有提出象斯密的三種收入決定價值論,這種認識的一維性也是極其明顯的,對於這一方面,讓我們和邊際效用學派的一維認識方法及馬歇爾的供求決定價值論的實證主義的二維認識方法比較一下,也許有益於對這一假設進行論證(下面箭頭表示決定和被決定因素,兩線表示雙向決定和被決定關係:1)馬歇爾二維方法:供給--價格--需求2)邊際學派一維方法:價格——價值——邊際效用3)馬克思一維方法:勞動——價值——價格當然,當代的經濟學者會以多維和系統的方法來認識市場價格決定的複雜性,對此,我們沒有必要詳加敘述,這和本文的主題關係不大。這兒只想強調這樣兩點:㈠我們的假定是有根據的,㈡由此假定得出的結論是有啟發性的,不管用什麼認識方法,對市場價值決定因素及形成過程的分析結果,應該是一致的,否則就是錯誤的。即是說結果不應因方法異而異,只要方法應用正確的話。二,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科學分析和倫理判斷在評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之前,讓我們先對價值理論下一個定義,如果我們連『價值理論』定義是什麼及其研究對象是什麼都不清楚的話;那麼又如何談得上評價某人的價值理論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呢?我想這樣一個定義是可以被大家接受的:從狹義上講,價值理論是研究商品之間進行交換時其交換比例受何因素決定的理論;從廣義上講,價值理論是研究市場經濟如何運行的理論。本文下面及上面所用的「價值理論」一詞的含義,主要是狹義的定義。定義清楚了,其研究對象是什麼也就明白了。一)科學分析部分我們將這樣的部分稱為科學分析部分:凡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進行描述、分析而不加以主觀偏好評價的知識。由此標準我們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決定商品之間交換比例的因素是勞動時間,一種商品需要的時間越長,則價值越大。這種觀點不管是否正確,都可歸得上是科學性研究工作部分。二)倫理判斷部分    .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還有第二個部分,即倫理判斷部分,或者說它是被人為地由勞動價值論推斷出來的,即眾所周知的剩餘價值理論,俗名為「剝削理論」。馬克思認為: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就成為工人階級,只能得到勞動力價值即勞動成果的一部分,這種收入叫做工資,而其餘的部分即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構成利潤和地租的源泉,從而被資本家階級和地主階級剝削去了。在這個部分,我們不管「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個論斷是否正確,都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創造了價值就應該歸誰所有嗎?只有對這個問題作肯定的答覆,才能得出下面的「剝削理論」,而這個問題的倫理判斷性質,是昭然若揭的。在此,我請本文的讀者認真比較一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這兩個部分的性質,它們是如何地不同!只有徹底分清了它們,才能對我下面的分析有一個理解的基礎,對此,在下面還要談到。三、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在這兒,我們要給出一個重要的區別:即折算勞動價值理論與耗費勞動價值理論的不同。凡認為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受各自投入的即耗費的勞動唯一決定的理論,我們稱之為耗費勞動價值理論,不管這種耗費勞動是活勞動還是"物化勞動」。凡認為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與各自商品中折算的勞動成比例的理論,我稱之為折算勞動價值理論。對於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來說,只存在耗費勞動價值理論,而不存在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折算勞動價值理論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不同勞動者的等量勞動時間的折算。例如:假定生產的技術水平一定,生產某種商晶,甲需要n小耐,乙需要m小時,那麼我們就可以進行折算,甲一小時的勞動等於乙m/n小時的勞動,這種折算的基礎是這樣的:勞動所有權的等同性,要求其對勞動產品占有權也具有等同性,即要求工資收入的等同性。但這是以勞動者的能力無差異為前提的,而對於不同的勞動能力,其等量勞動時間的產品是不同的,從而其各自的工資收入也是不同的,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產品收入比率與其各自耗費韻勞動成反比。為了說明得更清晰。讓我們作如下假設:甲、乙兩個人組成—個社會:甲無論是在織布方面還是打獵方面都比乙強,在一個時間單位內,甲的產品都是乙的產品兩倍,假如實行社會分工進行商品交換,又假設他們都有相同的慾望曲線,雖然無論是甲織布還是乙織布,都只有在這樣的交換比例下,商品生產和交換才會達到穩定均衡狀態,即甲的一小時勞動產品必須同乙的二小時勞動產品進行交換,否則,要麼甲因比例小於二而退出,或者乙因比例大於二而退出,這是由他們的經濟利益決定的,因為這時他們各自認為也確實是獨自生產更為有利,即獨自供應自己的產品其機會收益為正數。剛才我們是研究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方面有差別時,同一勞動時間如何折算,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當勞動者勞動能力相同,而技術水平和組織水平不同,也就是說勞動者勞動能力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相結合體現出不同的生產成果時,勞動時間如何折算。顯然,如果生產成果歸勞動者所有的話,則情況和上述的折算方式是相同的,這一點在對國家間勞動的折算具有重要價值。這時,生產力較大的勞動,折算成含勞動時問較多的生產力較低的勞動。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第二個層次是這樣的:假定存在如下兩個生產集體,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和慾望無差異,資本家的慾望和土地質量無差異,在開始的初年,各自依靠其積蓄生活,第二年則靠其各自收入生存:(1)甲資本家:土地100公頃,勞動者:20人。合作生產大米,年終生產出20噸大米,分配比率1:9,甲資本家分得20*(1/10)=2噸,勞動者分得20*(9/lO)=18噸,100公頃土地摺合勞動2/0.9=20/9年,20噸大米摺合勞動20+(20/9)=200/9年勞動。(2)乙資本家:土地100公頃,勞動者:20人。合作生產衣服,年終生產出40套,分配比率l:9,乙資本家分得40*(1/10)=4套,勞動者分得40*(9/10)=36套,100公頃土地摺合2/0.9=20/9年勞動,40套衣服摺合20+(20/9)=200/9年勞動。在衣服和大米組成的商品市場上,則交換比例必然穩定在一噸大米換二套衣服的水平上,否則,就會因收益不均(甲、乙資本家的收益不均,和(1)情況下的工人收益和(2)情況下的工人收益不均)而引起生產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在兩種生產部門的流動。這種交換比例是這樣折算出來的:20噸大米=200/9年的勞動收入,40套衣服=200/9年的勞動收入,則1噸大米=2套衣服。其論證根據是這樣的:勞動能力的等同性及勞動所有權的等同性+土地質的等同性及資本所有權的等同性—勞動產品所有權的等同性+資本產品所有權的等同性—工資率的等同性十利潤率的等同性—表現為商品交換與折算勞動成比例。    .思維敏銳的讀者也許會提出,在這種情況下,依據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得出的交換比例,也是一噸大米換二套衣服。不錯,這是由我們選擇的投入產出比及分配比相同而造成的。只要情況略有改變,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之間的區別,就出來了:假定上面的生產和交換,我們命名為To時的經濟狀況,在T1時,有一位丙資本家要生產一種新商品,比如說是煙草,一個單位的煙草要投入一個勞動者一年的時間且佔用土地18公頃一年,預期其市場價格為m噸大米,那麼這位丙資本家應否生產煙草呢?如果依據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則煙草的生產價格=1個勞動年的工資即o.9噸大米;如果依據折算勞動價值理論,  則煙草的生產價格=1個勞動年的工資+18公頃土地的利潤=[1+(18/100)*(20/9)]*0.9=1.4*0.9=1.26噸大米。顯然,這位資本家要比較一下,生產煙草和生產大米及衣服的機會收益和機會成本。當他用在18公頃土地上種植水稻時,他可取得o.36噸的大米收入,作力利潤。顯然預期市場價格m,只有在大於1.26噸大米時,生產煙草的機會收益才是正的,當m小於1.26噸時,機會收益為負(機會成本為正);當m等於1.26噸時,機會收益等於機會成本,即生產啥利潤都一樣。毫無疑問,只有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是正確的,而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是錯誤的。如上例,依據後者,則當m大於o.9噸大米時,生產煙草的機會收益大於零,這顯然與現實不符合,因為此時資本家的利潤小於平均利潤。無論是耗費勞動價值理論,還是折算勞動價值理論,都必須有一個起點,即To時的經濟狀態存在,作為依據,這是時序對價格決定的意義之所在,也是西方經濟學者稱市場經濟為"試錯」(trial and err)經濟的原因。  請那些認為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為「循環論證」的學者明白,市場經濟中就是依據To時的結構,決定T1時的經濟決策;當To和T1結構相同時,經濟就表現為帶有『循環」特徵;此外,試圖從價值理論推出一種社會的分配依據,這是混淆了因果關係。相反,價值理論是以一定的社會分配結構作為前提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第三層次是引入了需求因素。假設社會對於大米的需求是這樣的,當每噸大米其價格為10/9個年勞動收入時,需求為20噸,則生產大米量超過20噸時,所投入該部分各要素的折算勞動量大於社會應投入該部分的折算勞動量,這時,有效需求對摺算勞動有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社會總折算勞動量及在各部門的分配比例,與商品價值決定及由其決定的各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是相一致的。我講,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存在真理的部分,是指在他的勞動價值理論中,存在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萌芽片段,我是有根據的,這些根據就是存在於(資本論>中的下列闡述:(—)馬克思關於不同能力的勞動者等量勞動時間,形成不同價值量的闡述;㈡馬克思關於商品國際價值與勞動之間關係的論述,他明確地說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國民勞動應折算成較大的勞動,從而有較大價值;㈢馬克思關於對外貿易可以提高一國利潤率水平的闡述,如果依據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如李嘉圖的),這是不可能的,也是錯誤的。㈣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共同決定價值的論述;[五]固定資本折舊,尤其是無形折舊理論的論述。讓我們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我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作一番比較:勞動——工資                                效用偏好土地——地租——商品交換比例——有效需求——資本——利潤                                 購買力分配顯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有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的部分片段,但沒有第二層次,而第二層次卻是最精華的部分。四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謬誤通過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詳盡研究,我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至少存在著如下四方面的謬誤。(—)語言學和語義學上的謬誤: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前提「勞動創造價值」,這個句子的話言結構及語義問題。很顯然,如果說「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那麼說『勞動創造價值」,一方面有同義反覆之嫌,另一方面用「創造」也不合適。這就需要對「創造」和「價值」也加以研究。大家都知道,對於古典學派和效用學派來說,他們都相信商品之間交換的背後,有唯一的因素存在,這一因素決定商品交換及商品的價值。區別不過是:前者認為是勞動,後者認為是邊際效用。這種現象是和其存在論及認識論一致的,尤其是和一維認識方法一致的。再讓我們看一下現代的觀點,大家都認為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具有的社會購買力,說「勞動創造社會購買力」這種講法的荒謬性是極其明顯的。但是這種講法卻和如下的觀點聯繫在一起:由於商品生產中需要勞動這個生產要素,則由於對勞動要支付工資,從而耗費勞動較大的商品,因需支付工資較多,而對其它商品具有較大的購買力;以及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對商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們習慣於(實際上是由於根深蒂固人類自我本位主義的表現)說,商品是人生產的和創造的,而不提土地和資本對商品形成的作用。把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方面合在一起就容易產生『勞動創造價值』的謬誤。因此,我們講,從一維的認識方法是得不出『勞動創造價值」這一論斷的,這一論點是一種合成謬誤,是典型的語言學和語義學上的錯誤。儘管我說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謬誤之一,我卻不說他是馬克思創造的,從而應歸咎於他,我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濟學淵源』節中將具體講這方面的衍化。瓊.羅賓遜把「勞動創造價值」看作是一種形而上學,我覺得這似乎是一種沒有什麼意義的解釋,她本人也沒多少語言和語義學的素養,從而也發現不了這種合成謬誤,更不知道這一說法的學術淵源了。G.A.科恩講「認定價值必須被創造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這完全正確,但這種說法,只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㈡「自然主義」的謬誤:在本論文第二節中,我們已經講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一個方面是屬於倫理性質的。馬克思從『勞動創造了價值」這個前提開始,得出了「勞動者只得到了勞動力價值(表現為工資),而剩餘價值卻被資本家和地主剝削去了」的結論,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在這前提和結論之間,還需有一個中間環節,即還需有這樣一個小前提「勞動者創造出的價值應該歸勞動者所有」,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三段論。事實上,馬克思是把這個小前提看成是自明之理,是大前提「勞動創造價值」的屬性。很顯然,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間具有巨大的區別,縱使大前提成立,小前提也不一定成立,把小前提和大前提混為一談,視後者和前者具有統一性,是犯了摩爾所批判的「自然主義的謬誤」。至於這種「自然主義謬誤」的學術淵源也請參看「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濟學淵源」節。㈢混同了測量理論和價值理論:首先,讓我先向讀者介紹一下測量理論的內容,假定存在如下生產和分配狀態:資本家:100公頃土地,勞動者:20人,共同合作生產大米,年終產晶20噸大米;分配比率1:9,資本家收入20*(1/10)=2噸,勞動者收入20*(9/10)=18噸。如果我們以勞動人·年作為測量單位,則資本家收入=(2/20)*20=2個人·年,而勞動者收入=(18/20)*20=18個人年;如果我們以土地公頃·年作為測量標準,則資本家收入=(100/20)*2=10公頃·年,而勞動者收入=(100/20)*18=90公頃·年。前者20噸大米=20人.年勞動,後者20噸大米:100公頃.年土地。我相信,讀者看到20噸大米=100公頃·年,資本家收入=10公頃·年,勞動者收入=90公頃·年,一定會感到荒謬,感到不可思議;但是讀者卻視20噸大米=20人·年勞動,從而資本家收入=2個人·年勞動,勞動者收入=18個人·年勞動,為正常之極,請思考一下,如果認為前者荒謬的話.那麼後者不和前者性質相同,而一樣荒謬嗎?很顯然,測量理論是以一定的生產和分配狀態為前提條件的,它既不意味著20噸大米全是由勞動者創造的,也不意味著20噸大米中有18噸是由勞動者生產出來的,更不意味著是勞動者被剝削了,亦或資本家被勞動者剝削了 (和馬克思相同,一些學者因混淆了分配順序和分配倫理,而提出勞動者剝削了資本家的理論)。它僅僅是一種測量工具和認識觀念,如同用米來測量身高,既不意味著米創造了身高,亦不意味著米剝削身高一樣。這裡舉例是存在於分配中的測量理論,還有存在於生產(即資源配置)中的測量理論。如果有這樣的觀點存在,我們就可以斷定作者混淆了價值理論和測量理論:1)商品總價值量等於社會總勞動量,又等於社會總價格量。2)以及說什麼總勞動時間在不同部門配置決定商品價值。上文中所用社會總勞動量就是社會總耗費勞動量。凡讀過(資本論)第一、三卷的人,都可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在那兒混淆了測量理論和價值理論,與此相對應,他在第一卷中本是以勞動時間作為測量標準,卻大講工人階級受到了剝削,從而還犯了我們在上兩小節談到的「自然主義謬誤」和語義、語言上的謬誤。    』[ 四]混淆了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我們已經分析過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之間的差異,並確證前者是錯誤的,後者是正確的。在這一小節中,我們將重點放在尋找馬克思在哪兒完成了這種混淆,即指出這種混掮的地方。    :(1)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馬克思進行了這樣的著名論證,第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方式,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者其它天然屬性。商品的物理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晶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關係的明顯特點正在於抽象商品的使用價值。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抽去,商品體就只剩下一種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對此,龐巴維克正確地加以了否定,但他的論證還有不完全的地方,我想再加以補充:第一,抽去了商品的具體的使用價值,不等於抽去了抽象的使用價值,例如,我可以抽去蘋果、桔子、桃子等產品的特殊性質,我還剩下抽象的『水果』所具有的共性。抽象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的效用,它是由人與商品之間的關係決定的,並對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有影響,至於如何影響,這兒不談。如果說「抽象的使用價值」是一個荒謬的概念,那麼『抽象的勞動」也具有同樣的性質。第二,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體也不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它可能有勞動產品的屬性,也可能有資本產品及土地產品的屬性,更有可能有勞動`土地、資本共同產品這樣的屬性。只有在不存在資本所有權和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資本產品的性質和土地產品的性質,才在生產功能和分配功能兩方面轉入勞動產品中去。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否定,儘管是正確的,但卻是不徹底的,他是只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馬克思之所以做出上面的論證,得出那樣的結論,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所有權關係的不同,對商品之間交換關係的影響,從而混淆了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幾乎所有的對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進行研究的學者,都困惑他在該篇研究的是簡單商品呢?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呢?這絕不是偶然的。儘管這些學者也並不理解,所有權關係不同,對商品之間的交換會有不同的影響,更沒有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但他們都直覺地認識到,這裡面存在著矛盾。其實這種直覺是對的,商品經濟本身就是一種所有權經濟,只存在勞動所有權下的商品經濟,和資本所有權下商品經濟,和社會及國家所有權下的商品經濟,絕對不存在沒有所有權的商品經濟。象馬克思及其支持者所想像的,所謂的「簡單商品經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是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商品經濟,很顯然存在如下的因果關係:勞動要素的同質性+勞動所有權的等同性——對勞動產品占有權的等同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的等同性——表現為等量勞動時間的產品等價交換,好象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成立,這時由於產品全歸勞動者,所以分配比率為1,折算勞動量和耗費(投入)勞動量相同。至於資主義商品經濟,我們在第三節已經研究過了,在此條件下,折算勞動價值量和耗費勞動價值量是不同的。(2)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二篇第十章中有這樣的論述:既然商品總價值調節總剩餘價值,總剩餘價值又調節平均利潤率,則價值規律調節價格。在這兒,馬克思的總價值等於社會總勞動。對這個論點,龐巴維克也進行了正確的分析,並得出了否定的結論,但他並不知道馬克思之所以會犯此錯誤的原因,仍如上述:馬克思不知道所有權關係的不同及其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很顯然,如果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話,則商品的總價值及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的確與耗費勞動(折算勞動量和耗費勞動量相同)有直接關係,並與勞動量(還有工資)有關係,表現為商品價值與勞動成比例。注意,我們在此研究的商品是投放資源可增加的產品。但在存在勞動所有權`土地所有權、資本所有權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商品之間的交換,只與其各自投入的折算勞動成比例。這時生產價格,不僅與工資相關,而且與地租、利潤相關,從而這時勞動耗費只是決定商品生產價格的因素之一,只是通過工資才間接影響生產價格的。除勞動耗費外,還有工資率水平,利潤率水平以及地租率水平及資本、土地的各自投入量,從而還有五個決定因素,他們和勞動量一樣是決定生產價格的因素。馬克思解決不了勞動價值理論和生產價格理論之間的矛盾,因為馬克思沒有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最中心的環節,而這又是因為他不理解所有權關係對商品交換比例的決定作用,當然也就不知如何進行勞動折算了。如果依據我們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顯然不存在由勞動價值理論得出的商品價值與現實中得出的生產價格不一致的問題。只是對於耗費勞動價值理論來說,才會存在商品價值與生產價格不一致的問題。所以,確切地說這一小節是名不符實了:因為馬克思並沒有本節嚴格意義上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當然也就不存在混淆了折算勞動價值理論和耗費勞動價值理論的問題了。正確的說法應是:馬克思因對所有權關係不同如何對商品交換比例有巨大影響這一點不理解,所以沒有能力運用分配關係,折算不同經濟分配形式及其投入量,進而構成折算勞動價值理論,而因此犯了一系列錯誤。(3)勞動創造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之分的問題。對於折算勞動價值理淪來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工資,也就是總產品中分配給勞動者的部分,根本不存在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及分為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問題。只有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因為解決不了商品價值由耗費勞動決定,及商品價值不僅與勞動耗費成比例,而且受工資率、利潤率、地租率及投入的資本量、土地量影響之間的矛盾,才不得不提出這兩概念,是企圖運用語言和語義上的歧義,解決這種矛盾的努力和嘗試。實際上,使李嘉圖勞動價值理論破產的兩大問題,馬克思一個也解決不了,因為馬克思並不知道所有權關係對商品價值決定的意義及由此意義構成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4)商品價值構成分析。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等於c+v+m,其中c等於不變資本,v為可變資本,m為剩餘價值。其實這個價值構成式本身正是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合成(馬克思並不知道這種合成帶來的結果)。其中v和m按馬克思的說法是由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也就是由耗費勞動決定的,但是c卻不同,因為c有兩部分來源,一部分是流動資本價值的轉移,一部分是固定資本價值的折舊補償,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我們都只能看成是對資本所有權要求的滿足,因為它們顯然不能只與其生產時耗費的勞動成比例,而且還要受其它要素和收益率的影響,縱使假定固定資本只是由活勞動生產的,折舊也不能只和活勞動成比例,至少還要和一般利潤成比例,如果這種商品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出來的話。因此,凡是進行下列推理的,都是犯了前提不清的錯誤:假如產品(A),由固定資本(B)和勞動力生產,而固定資本(B)僅由活勞動生產,則產品(A)的價值等於耗費在(B)上的勞動的轉移(假定一年折完)加上活勞動的投入或耗費。  原因很簡單,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這個大前提下,固定資本(B)不僅與活勞動成比例,而且至少與一般利潤有關係。略去了一般利潤,就等於否定了資本所有權的存在,即改變了研究的大前提,這是古典學派中常見的錯誤,馬克思亦不例外。(5)『虛擬社會價值』的闡述。這種說法對於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是不存在的,只對於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才存在。地租,無論是絕對地租還是相對地租即級差地租,都和利潤、工資一樣,決定商品之間的交換比例,  從這種意義上講,  它一點也不比後者虛擬。(6)關於「三位一體」的批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最後一篇和《資本論)第四卷第三冊中,皆詳盡地批判了斯密的工資、地租、利潤構成價值理論,這一批判本身就充分證明了馬克思只知道耗費勞動價值理論,而根本沒有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五、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濟學淵源我們可以這樣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的幾乎所有主要構成部分,都是他從他的前輩經濟學家著作中找來的,沒有任何獨創性。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將這些部分搞的渾然一體,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中,這些碎片已經成為總體的一部分,看不出其來源和創造者了。經過潛心研究,我們可以找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濟學淵源,這是一條清晰的思想形成線,從配第、洛克、斯密、李嘉圖,到西斯蒙笫,馬克思繼承了這些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真理的部分和謬誤的部分。(—)配第的勞動價值理論配第是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分析部分的創始人,他最早試圖對市場中變換不居的交換關係加以理性思考,由於他不理解"勞動所有權下商品經濟,和勞動所有權與土地所有權並存下的商品經濟,其價值決定因素是不同的」這一點,因此他一會兒說商品交換與耗費的勞動成比例,一會兒又說商品交換比例不僅與耗費勞動,而且與使用的土地有關係。不僅如此,配第還試圖尋找土地和勞動之間的「自然等同關係」,以求達到使土地折算成勞動或把勞動折算成土地。儘管由於他的歷史局限性,他沒有完成這一任務,但作為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和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創始人,其地位是無人企及的。馬克思繼承了配第的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否定了配第在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方面的努力,認為後者是「誤入歧途」,是「天才的謬誤」。㈡洛克洛克是勞動價值理論中倫理部分的創始人,他最早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說法,並援用上帝來為勞動所有權辯護。他的「產品99%應歸功於勞動創造」的說法,是「勞動創造價值」這一語句形成的最早起點。儘管前者只是一種比喻的形象化的方法,以強調勞動在生產中的重要意義及勞動所有權的正當性質(他本意為新生的資本主義辯護),但卻引起了一系列的語言謬誤,尤其是和對勞動所有權的辯護混在一起,就更是如此。馬克思繼承了洛克的勞動價值理論的這一倫理方面,卻將洛克援用上帝來為私有權辯護這一點抹去了,使人們看不到這一方面的倫理觀性質,似乎這一方面和配第的科學描述及分析方面性質是一致的。㈢斯密斯密在勞動價值理論方面有如下幾方面的貢獻和損害。在貢獻方面有(1)對不同質的勞動的折算,這是第一層次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來源;(2)對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成立的條件進行了著名的分析,指出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耗費勞動價值理論不成立,商品在「早期社會」中按等量勞動交換,是由於產品歸勞動者所有的緣故,這是第二層次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萌芽;(3)斯密看到商品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其價值由工資、利潤、地租決定。如果從勞動角度看,似乎不與耗費勞動成比例,而與可交換到的勞動成比例,這說明他還沒有科學的價值理論即作為科學分析工具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在損害方面有(1)通過「加上」和「不勞而獲」及「扣除」三個概念,發展了語言和語義上的謬誤。斯密講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加上」的,但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工人只得到了一部分,其餘部分都被地主和資本家「扣除」去了,並說地租是「不勞而獲」;(2)將測量理論和價值理淪混為一談的始作俑者。斯密在《國富論)第四篇第一章中,就明確地說社會總價值和社會總勞動及社會總財富是同一的。(3)把耗費的勞動決定價值與可交換勞動決定價值視為同一,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他也並不完全理解所有權關係對於商品交換的重要意義,也沒有三種所有權並存的商品經濟中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緣故。(4)把價值理論和與其含義完全不同的人類倫理觀念中的「犧牲」、  「安逸」和「辛勞」混為一談,說什麼商品之所以有價值,是固為生產它而犧牲了等值的人類福利;(5)說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是社會三大收入(工資、利潤、地租)的源泉,同時又說三大收入構成商品價值,在此,他不僅犯了上已講過的(2)的謬誤,而且犯了同時運用西種方法來研究價值理論的錯誤。馬克思繼承(照抄了)斯密貢獻中的(1)部分和損害中的(1)、(2)部分,而拋棄了他的其餘部分。(四)李嘉圖李嘉圖在勞動價值理論方面被公認是大家,其實他幾乎對勞動價值理論沒有任何正面的貢獻,而是增加了一系列的損害:(1)李嘉圖發展了斯密損害中的(1)部分,他明確地說「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  「地租是價值的創造,而不是財富的創造」;(2)李嘉圖發展了斯密損害中的(5)部分,他在其所著的{原理)第一章中既有使用一維認識方法形成的勞動價值理論,又有使用二維認識方法形成的生產成本理論,從而使該章充滿歧義和前後矛盾;(3)李嘉圖在運用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時,偷換了大前提條件(見上面與此有關的分,析),要不就會陷入使他理論體系垮台的兩大問題,即解決不了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勞動產品價值和勞動力工資價值不等以及商品價值和商品生產價格不符的矛盾。李嘉圖能說得上對勞動價值理論的貢獻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出了「物化勞動」的概念,儘管這一概念和定義是屬於耗費勞動價值理論範疇的,但它可以給人以啟示: 「能否把非勞動性的資本和土地折算成勞動」?這一啟示富有創造性。馬克思全部繼承了李嘉圖的損害方面(1)和(3),同時發展了李嘉圖「物化勞動」錯誤的方面,而沒有發展出正確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㈤西斯蒙第西斯蒙第只在勞動價值理論一個方面有所貢獻,即強調社會需求對價值理論的意義,這一點被馬克思繼承並發展了,卻是向著錯誤方向。如果我們去掉馬克思從其前輩經濟學家繼承來的勞動價值理論方面的貢獻和謬誤(損害),則我們可以這樣講,馬克思對於價值理淪的貢獻的部分為(1)關於國家間勞動如何折算從而對外貿易為何造成一般利潤率提高的理論;(2)兩種社會必要時間共同決定價值的理論;(3)無形折舊的理論,六、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被研究的學術史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理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中,數以萬計的經濟學者曾對他的這一理論進行過研究,但在此之前,沒有一位經濟學者真正完全地揭示這一理論的正確的方面和錯誤的方面,並指出其之所以正確和錯誤的原因。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說在這一理論研究方面沒有人取得過重大的進展,與此正相反的是,我認為一些經濟學者的努力,還是富有成果和啟發性的;這兒我簡要闡述一下這一學術史。(一)龐巴維克(馬克思理論體系的終結)龐巴維克和威克斯蒂德在<資本論)理論部分出版齊之後,對它的勞動價值理論進行了批判,尤其是龐巴維克《馬克思理論體系的終結)一書,是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經典性著作,在本論文發表之前,其學術地位可說是無書可以企及。在這本書中,龐巴維克論證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兩大基礎性錯誤(見本文第四節第㈣小節),這種分析的正確性無可辯駁。但是,由於龐巴維克和馬克思的認識方法一樣,都是一維性的「實體—現象」認識方法,且他並沒有科學的價值理論(包括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所以他知其然(兩大錯誤),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錯)。我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邏輯不能成立的證明》一文中,論證說,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只是對於「有閑商品」才成立,而對於可以通過供給及存量改變影響生產價格的商品,則不成立。龐巴維克正是由於忘掉了邊際效用理論的成立前提而阻礙了他對勞動價值理論中科學和倫理的部分的認識,從而也阻礙了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真理和謬誤形成原因的認識,結果他在近百年前就宣布過的已終結的理論,至今沒有「終結」的跡象,相反還時常卓有生機。它現在仍佔據著西方許多名牌大學激進派經濟學者頭腦和中國等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學教科書,就是一個充分的證據。㈡「轉形理論」俄國經濟學家德米特里耶夫在1898年,和波蘭經濟學家,統計學家鮑特基維茨在1906至1907年問所做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證明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在對價格形成和決定分析方面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試圖在保持馬克思耗費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對其作一點修正,這就是後來廣為流傳的『轉形理論`,即價值如何轉化生產價格,又進而轉化為市場價格的問題。這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經斯威齊《資本主義發展理淪}一書宣傳廣為人知,成為近於半正統的「闡釋」和「貢獻」。但是我們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證實,不管這些學者曾因此耗費了多少精力,並由此得到了多少名望,  「轉形理論」都是錯誤的,是一種維護耗費勞動價值理淪,試圖用數學解決勞動價值和生產價格不一致的努力。這種努力註定要失敗,因為這些學者也不理解所有權關係不同對商品交換比例的影響。要警惕利用數學進行辯護的欺騙性。㈢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斯拉法自稱他在《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發展了李嘉圖——馬克思的耗費勞動價值理論,這種說法只在如下意義上才是正確的:(1)斯拉法設計的模型證實了分配比率是既定的、歷史的產物,而商品交換比例關係與這些分配比率有關;(2)斯拉法的「標準商晶」體系,提供了一個「試錯」的核算依據,在此體系上可以產生這種啟示,即時序對商品價值及商品生產決策有重要意義,而時序是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成立的基礎之一。但是,斯拉法並沒有折算勞動的概念,他也不理解所有權關係對商品交換的意義及時序對商品價值的意義,由於他在論文中假定了一個完全不變的經濟狀態,就排除他對上述兩大問題的理解的可能性。可以講,斯拉法使人們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有了一點理論基礎。這可從兩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斯拉達文稿出版後,他的崇拜者幾乎都是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人;另一方面,斯拉法嚴密的形式邏輯再現了資本主義分配關係,這種關係與價格關係一起阻止了許多靠耗費勞動價值理論解釋價格及貨幣現象的可能性。這本書確有純粹理論的意義。儘管斯拉法的著作以嚴密的邏輯揭開了貨幣關係與價格關係的神秘面紗,從而對經濟學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卻並沒有完成他自己認為的那種工作,他對李嘉圖—馬克思的耗費勞動價值理論,並沒有根本性的貢獻,他沒有也不可能指出李嘉圖—馬克思耗費勞動價值理論錯誤及原因所在。斯拉法之後的這段時間,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研究幾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較大的進展:在勞動價值理論的科學方面幾乎沒有什麼進展,在倫理判斷方面也只有科恩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剝削的概念)一文,有一點進步。該文試圖對這一方面進行語言和語義分析,但這一工作也做得很租糙,既沒有原因形成分析,也不知道為何馬克思試圖從勞動價值理推出剝削理論,而不是如他那樣拋開勞動價值論,直接求助於「更簡單得多的真正基礎」的理由。[四]我的研究基礎及研究過程我的研究基礎有兩方面:其一,是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包括經濟理論及其歷史和經濟發展史;其二是非經濟方面的知識,包括許多學術理論及其歷史和社會發展史。學術理論中的哲學、法學、倫理學、語義學對我的研究影響很大,凡讀過上述論述的的人都可看出這一點。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具有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學說史的知識。只有具備這一系列的條件,才能遊刃有餘地完成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不僅知共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是在通讀馬克思及其前輩經濟學者著作的前提下,開始進行的,研究這一理論對我最有啟發的入門書是龐巴維克<馬克思理論體系的終結)和康芒斯(制度經濟學)。前者使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發生了質的飛躍:從信仰到科學理解的轉變;後者使我認識到法律及所有權關係對商品經濟的重要性。此外,康芒斯對「價值」概念演化的分析使我對「合成概念」和多重語義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些認識經摩爾的(倫理學原理)及其它分析哲學著作的影響,鑄成了我的分析工具中非常鋒利的一件。從摩爾那兒,我還學會了分清倫理範疇和科學範疇。我的上述研究是在嚴酷的生活條件和孤寂的心理狀態下完成的,這也證實了學術史上的一條真理:理論和思想是貧困和寂寞的女兒。在勞動價值理論的科學分析方面,研究的突破口,來自對配第「自然等同關係」和李嘉圖利潤率下降原因分析及思考,從而開始形成與耗費勞動不同的折算勞動的概念,而對斯密(國富論)第一篇五六、七三章諸句反覆分析,又形成了我的測量勞動範疇,對於以上幾方面科學內容的反覆思考,使我產生了時序對價值形成作用的理論,使建立在時序和所有權關係(分配比率)基礎上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能經得起分析研究。至於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淪倫理方面的研究,我則主要靠康芒斯(制度經濟學)書中對洛克勞動價值論的分析和啟示,有了這種啟示和分析哲學的工具,我就可以解開一系列將倫理含義和科學含義合成—體的概念的死結,使人們看出這同一概念所具有的完全不同性質的二重及多重含義。有了上述研究成果,我就可以順利地完成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分析,這些分析成果不僅證實了龐巴維克的一些研究成果是正確的,而且指出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正確和錯誤的原因及學術淵源,這一工作應該有巨大的學術價值。我將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真理的方面和謬誤的方面區別開來,不僅指出了其真理方面,而且指出了他為什麼對;不僅指出其謬誤的方面,而且指出了他為什麼錯。我的這些工作可說是為繼承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精華,而揚棄其中的謬誤,提供了完全科學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在拯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人們利用這一理論去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也會少走彎路。㈤額外補充除了以上比較重要學術史外,還有幾位經濟學者的努力,因其個人聲望也值得額外補充進來,這些名人的研究談不上很有成果:大經濟學家凱思斯,曾宣稱他的理論可以推翻李嘉圖—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我以為凱思斯的這種說法幾乎接近於沒有根據。因為用凱思斯的多維認識方法得出的宏觀經濟理論,可以從李嘉圖—馬克思一維認識方法應用中得出,只要方法應用正確的話。與勞動測量和勞動價值理論有關的部分,我們也可以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找到,凱思斯至少覺得「勞動創造價值」可以接受,不僅如此,凱恩斯還在(通論)中應用了勞動量作為測量不同部門生產力的中心尺度,而且應用了折算的工資單位,作為衡量分配、消費、投資、儲蓄、國民生產總值的標準和依據。所以,凱恩斯應感激李嘉圖—馬克思的理論,至少是馬克思的測量理論和宏觀經濟理論。經濟學家瓊·羅賓遜提過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能通過建設性的批評去掉馬克思體系中的不一致和矛盾之處,並且清楚地來表明儘管它帶有這樣那樣的瑕疵,卻畢竟是創造性的極富洞察力的分析體系呢」?是啊,為什麼不能呢?顯然,能不能不僅是一個願望問題,更是一個能力問題。瓊以半信徒的熱忱傳播、研究馬克思經濟理論,包括勞動價值理淪;卻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貢獻。至於象熊彼特這樣的名經濟學家,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儘管他寫了大部頭的(經濟分析史),並在其中表現出了百科全書般的素養,但是深度還不夠。熊彼特在《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一書中的「卡爾·馬克思」篇「作為經濟學家的馬克思」小節內,儘管不相信耗費勞動價值理論是正確的,卻講什麼剩餘價值在一卷生產和三卷分配中,並沒有什麼矛盾之處。這充分證明了熊彼特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理解,是多麼膚淺和錯誤。還有如勒克西斯這樣的不那麼著名的經濟學家,以及其現代的翻版—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薩謬爾遜。這兩人都持有這樣的觀點:馬克思在一卷堅持的是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在二卷把這一點淡化,在三卷則堅持的是生產成本論及供求決定論。這種觀點是基於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浮淺了解為基礎的,離真正的學術研究還很遙遠。在此,我們不對那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加以評介,由於這些學者中的濃厚的原教旨主義的傾向,他們很難有客觀態度分析研究這一理論,而後者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本前提。我之所以將這一小節學者的研究作為額外補充,是因為這些人的研究成果都還沒有達到龐巴維克乃至科恩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研究方面創造的高度。七、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巨大意義在此,我們不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對社會實踐及社會意識形態的巨大影響,這可以從馬克思《資本淪》出版後至今一百多年血與火的歷史中清晰地看到,而是只指出這一理論所具有的科學認識價值即學術意義。瓊·羅賓遜認為:「馬克思比任何別的經濟學家都更深刻地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是如何實際運行的……從來還沒有一個人所提出的有關這個制度的看法,能夠象馬克思所給予我們的觀念那樣有力,那樣給人以啟發」。我認為這一觀點極為正確,以他的勞動價值理論為例,就非常有說服力。儘管這一理論謬誤的成分比真理成分多,且真理和謬誤成分混雜在一起,但這一理論為認識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基礎,有助於人們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際進程及其內部相互聯繫,作深刻地理解。我們在前面曾定義價值理論為:狹義上講是研究市場中商品之間交換比例的決定因素的科學;廣義上講是研究市場經濟如何運行的科學。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從狹義上講儘管有一系列謬誤,或者說其核心是謬誤,但卻對建立正確的價值理論即折算勞動價值理論,有一定的直接貢獻和啟示意義,從而有助於人們對市場中商品價值決定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不僅比同為一維認識方法結果的邊際效用價值理論對這一理解更有幫助,而且比二維及多維的認識方法結果的生產成本論及供求決定論等價值理論對這一理解也更有幫助。從廣義上講,勞動價值理論作為貫穿《資本論》體系始終的一個主幹理論分支,確實有助於人們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這一點作深刻的理解。這一理論可看作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解剖刀,儘管不鋒利且用的不正確。但木製的刀,也可以剝開動物的內部,從而使我們對其有一定的能動認識。馬克思用他的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及基於上的[資本論],雖不是完全合乎社會生理狀況和規律的加以解剖,甚至於部分地歪曲了原樣,它也仍有助於人們對資本主義內部生理的理解。當然,這種比喻不完全妥當,因為正確的價值理論不僅是認識「資本主義是如何運行的」的工具,而且是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科學認識,即客觀存在在人類意識中反映及總結。正確的價值理論,所揭示和反映的規律和關係,是客觀存在的一部分,即運行著的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折算勞動價值理論來整理馬克思的{資本論}理論體系,只需要在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中將關於勞動是商品的唯一屬性論證變成折算勞動是認識商品交換決定屬性(為人類認識範疇),在第三卷第二篇第十章中消除掉由耗費勞動價值理論帶來的矛盾,分清測量理論和價值理論的不同,認清科學和倫理的差異,用語義和語言清晰的概念表達原書中的理論體系中的範疇,那麼,一個正確的前後邏輯一貫的,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由抽象的價值決定發展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畫面)理論體系會重新再現在我們面前。所以,我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有巨大的認識價值,它的學術生命力也許會因折算勞動價值理論的提出而得到全新的公正評價。因此,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學者盡可以不必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基於其上的(資本論)理論體系擔心,馬克思的這些學術成就,作為經擠理論史上的不朽貢獻,將有永恆的學術生命力。對客觀存在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其它社會性質的市場經濟的認識,它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參加農業勞動

TAG:價值 | 理論 | 真理 | 馬克思 | 勞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