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中和論——郭渠

文/郭渠

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和。「中和者,大則天地、中則帝王、細則昆蟲草木,皆不可須臾離者也」。太極拳之所以名為太極,即取意於陰陽的對立統一。太極圖既有陰魚陽魚的對立,又有兩魚在圓圈中的統一。兩者相異對立取其中,陰陽協調統一得其和。陰陽相對,由中而和,二氣合一,便是太極。陰陽之間這種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的結構與平衡和合、和諧協同的「和」的關係,便是中和。

太極拳取法於陰陽而運用於中和。「極陰極陽為中,陰陽相半為和」。中是陰陽兩氣的極盛狀態,故「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就是要分清陰陽虛實,把兩個極端調和起來,此謂「中」,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正狀態。和是陰陽兩氣的平衡狀態,故上下內外,渾然一體;開合變化,皆是一理;連綿不斷,貫串一氣。此陰陽合一、如環無端之境,是為「和」。既中正安舒,又和順圓活。由中而和,自能中定。

中定是太極拳十三勢(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中的最後一勢「定」的全稱。它在五行中屬土,故又稱中土。它是十三勢的根基,沒有中定,十三勢就不能成立。太極拳是先有中定,然後有十三勢。由中定而形成的「中定之力」,是太極拳各種勁力的根源。可以說,中定是太極拳的靈魂,沒有中定,便沒有太極拳靈動變化的運用。中定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中正穩定,而在太極拳中卻是別有洞天。欲求中定之力,須從中、正、平、穩四字中去悉心體會。

中:分清虛實,調和持中。中在得橫,胯平保中。楊澄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虛實即是陰陽,分清虛實,是執其陰陽兩端,調整平衡而持其中,此乃「執兩用中」儒家思想之體現。「中」在《十八在訣》中解釋為「中在得橫」。此「橫」是指兩胯根(髖關節的股骨頭)橫向鬆開,並調整致水平狀態。以調和陰陽,保持身體的平穩。故「橫」可簡要地理解為穩,身法中正平穩有賴於胯根的橫平。胯在全身的虛實調整中至關重要。胯平則虛實得中;兩胯若一高一低,則虛實太過,過則失中,身軀必定歪扭。所以,胯平得橫是保證身法中正的前提。

正:中正不倚,垂直不偏。腰間松活,定在有隙。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楊澄甫《太極拳之練習談》)。「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此「腰隙」即是《十八在訣》中「定在有隙」之「隙」。意指脊柱各椎體特別是腰椎之間的間隙(椎間盤位置)均要鬆開靈活。「松腰」就是腰隙松活。腰隙松活有利於脊柱的正直,並使虛實變化更為輕靈。其他如肩、肘、胯、膝、踝等全身的關節也要松活,使身體的各部位都松沉於足下,方能穩定有力。所以,「隙」就是活,活中取定。

平:架在四平,眼手肩胯。心平氣和,陰陽兩半。楊澄甫晚期定型的八十五式太極拳,內稱「四平拳」或「四平架」。四平是眼平、手平、肩平、胯平。它不急不緩、不高不低、老少皆宜。但其不陰不陽、不虛不實,不沉不浮,中正平和的真實內涵,卻不是人人都能領悟得透的。

穩:中正安舒,泰然自若。虛實相生,沉穩輕靈。穩,是指重心的穩定。欲求重心穩定,首先要做到上述中正平三義;其次,重心變動時腿不但要坐實,實中還要內含虛靈之神意,才能轉變輕靈;再次,虛實須致極,才能虛實相生。邁步時虛實轉換要做到「動步時重心定,定步後重心移」,如此重心移動才能輕靈平穩。總之,在動態變化中須留心體驗「沉」與「輕」的感覺,以求「一足行拳」的佳境。如能從一足著地的行拳過程中保持重心的平穩變化,則可隨時能中,這對於太極拳「守中用中」的應用則極具意義。

中定可以產生力量,這種由中定而生之力,稱「中定之力」。中正平穩,得其中定。中定之力,得於中土。「定之方中足有根」,此拳訣指明了中定之力生於足下,這種足下之力也稱「根勁」。人依靠地心的引力而站立於地面,而地面的反作用力又使足下產生向上的支撐力。這種向上的反作用力就是中定之力的來源。所以中定的運用能夠產生「由腳而腿而腰」,最後「形於手指」的力量,這種「其根在腳」的力量就是中定之力。

柔弱的柳樹,依賴深扎於大地的根系,可以從容地在風中飄舞。不但能守中而不離位,而且可以完全地做到舍己從風。風急則急應,風緩則緩隨,「沾連粘隨不丟頂」。楊澄甫給長子楊振銘定字「守中」,可見中定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真乃能得「中」者得太極也。

和者,調也。調陰陽,調虛實,調上下,調內外。調平衡,得中用。於己調中,於人用中。太極拳的應用法則,不離「守中用中」四字。只要做到中正平穩,才能調和守中。守中的關鍵,是用腰胯轉變虛實。用中則有賴於「聽勁」。聽勁可簡單地理解為皮膚的觸覺,由皮膚靈敏的觸覺去感知對方的意圖。如果行拳時兩手心出現「氣團」,說明聽勁功夫已初步「上身」,再在推手中勤加訓練,聽勁便日益精進。用中之時,全憑這一絲觸覺去感知對方,並瞬即產生反應,完全不經大腦思想,純是真意使然。用中之絕妙,是感知對方的中線(百會直通會陰的中軸線)而予以控制。發放可一擊即潰,鎖住則使人進退失據。中線一旦被控制,兩腳立時浮起,根勁全失。想立站不穩,想退擺不脫,想進不由心。只好任人擺布,再無反抗餘地。故對敵之時,最重守中。失中則失根,失根則失穩,失穩則失定。中定既失,滿盤皆輸。所以,「守中」是太極拳立身之本,「用中」是太極拳神妙之用。

中和之理,如秤稱物。「執其兩端,乃所以用其時中,猶持權衡而稱物輕重皆得平」。用桿秤稱物時,秤桿兩端的虛實為陰陽,調撥秤砣使秤桿水平之時,兩端相平為「和」,秤耳之處為「中」,手提秤耳為「持中」,整秤各處平衡和諧的狀態為「中和」,操作實踐為「致中和」。陰陽兩體,由中而和。天地萬物無不以陰陽中和為根本法則,天得其而正,地得其而平,物得其而中,人得其而穩。中正平穩,陰陽得和,乃生中定之力。中定生力,中和致用。守中用中,拳之奧妙。太極拳者,分虛實然後求中定,調陰陽然後致中和。太極拳之應用,全在「執兩用中」。太極拳之妙境,即在中和。故孫祿堂先生有言:「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充妙也。」

中為先,和為貴。中立不倚,和而不流。為人處世,高風亮節。此乃我中華民族之矯健品格。立身中正平穩,求其中和致用,乃太極拳之本然。求之中和,用之中和。「中和在我,天人無間」。

 

 

 

  

 

點擊圖片進入對應日誌

 

 


推薦閱讀:

原理-太極拳和拋物線之間的關係
太極谷的【秘訣精髓】
圖文:太極樁功的習煉
練太極拳怎樣分虛實
從陰陽角度分析樂嘉的性格色彩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