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式太極劍學習輔導

 

三十二式太極劍劍譜

準備動作:一,預備式;二,起勢

一段;                    三段;

1,       並步點劍  (蜻蜓點水)  17,轉身回抽  (射雁勢)

2,       獨立反刺  (大魁星勢)  18,並步平刺  (白猿獻果)

3,       仆步橫掃  (燕子抄水)  19,左弓步攔  (迎風撣塵)

4,       向右平帶  (右攔掃)    20,右弓步攔  (迎風撣塵)

5,       向左平帶  (左攔掃)    21,左弓步攔  (迎風撣塵)

6,       獨立掄劈  (探海勢)    22,進步反刺  (順水推舟)

7,       退步回抽  (懷中抱月)   23,反身回劈  (流星趕月)

8,       獨立上刺  (宿鳥投林)  24,虛步點劍  (天馬行空)

二段;                    四段;

9,       虛步下截  (烏龍擺尾)  25,獨立平托  (挑簾勢)

10,  左弓步刺  (青龍出水)  26,弓步掛劈  (左車輪劍)

11,  轉身斜帶  (風卷荷葉)  27,虛步掄劈  (右車輪劍)

12,  縮身斜帶  (獅子搖頭)  28,撤步反擊  (大鵬展翅)

13,  提膝捧劍  (虎抱頭)    29,進步平刺  (黃蜂入洞)

14,  跳步平刺  (野馬跳澗)  30,丁步回抽  (懷中抱月)

15,  左虛步撩  (小魁星勢)  31,旋轉平抹  (風掃梅花)

16,  右弓步撩  (海底撈月)  32,弓步直刺  (指南針)

收勢

 

三十二式太極劍學習輔導

準備動作;

一,     預備式;身體正直,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兩臂自然垂於身體兩側,左手持劍,劍尖向上,劍身豎直;眼平視前方。注意;上體要松靜自然,含胸收腹。劍背貼左臂不要碰及身體。兩肩自然松沉。

二,     起勢;1,右手握成劍指,兩臂慢慢向前平舉,高與肩平,手心向下;眼看前方。注意;兩臂上起時,不要用力,兩手寬度不超過兩肩。左臂下要平,劍尖不要下垂。2,上體略向右轉,重心移到右腿,屈膝下蹲,再向左轉體,左腿提起向左側前方邁出,成左弓步;左手持劍隨即經體前向左下方摟出,停於左胯旁,劍立於左臂後,尖向上;同時右劍指下落轉成掌心向上,從耳後屈肘隨體轉方向前推出,高與眼平;眼先右看,再轉前看右劍指。注意;身體先微向右轉,左臂再向體前劃弧,重心在右腿放穩後再提左腿左轉體,邁步和兩臂的動作要協調柔和。3,左臂屈肘上提,左手持劍手心向下經胸前從右手上穿出,右劍指翻轉成手心向上。右劍指慢慢下落向右後方劃弧手心向上,兩臂前後展平,體右轉;同時右腳蓋步,腳尖外撇兩腿交叉膝彎屈,左腳跟離地,體略下坐成半坐盤勢;眼看後邊右手。注意;左右手必須在體前交錯分開,右手後撤與身體右轉要協調。4,右腳和左手持劍的位置不動,左腳進一步,成左弓步;同時體左轉,右劍指經頭部右上方向前落於劍把之上,預備接劍;眼平看前方。注意;做時應先提腿和向左轉頭,然後舉右臂向前下落。兩臂不要硬直,兩肩要松。上體要保持自然放鬆

一段

1,       並步點劍;左手食指向中指一側靠攏,右手鬆開劍指,虎口對著護手,將劍接換過,並使劍在身體左側劃一立圓,然後劍尖向前下點,劍尖略下垂,右臂要平直;左手變成劍指,附於右手腕部;同時右腳前進向左腳靠攏並齊,腳尖向前,身體略下蹲;眼看劍尖。注意;劍身向前環繞時,兩臂不可高舉。右手握劍劃圓只是用手腕環繞。點劍時,力注劍尖。肩要下沉,上體正直。

2,       獨立反刺;1)右腳向右後方撤一步,隨即身體右後轉,左腳收至右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右手持劍經體前下方撤至右後方,右腕翻轉,劍尖上挑;左劍指隨劍回撤,停於右肩旁;眼看劍尖。2)上體左轉,左膝提起,成獨立步,腳尖下垂;同時,右手漸漸上舉,使劍經頭部前上方向前刺出(虎口向下,反手立劍),劍尖略低,力注劍尖;左手劍指則經下頦處隨轉體向前指出,高與眼平;眼看劍指。注意;分解動作之間不要間斷,獨立姿勢要穩定,身體不可前俯後仰。

3,       仆步橫掃;1)上體右後傳,劍隨轉體向右後方劈下,右臂與肩平直,左劍指落於右手腕部;在轉體的同時,右膝前弓,左腿向左橫落撤步,膝部伸直;眼看劍尖。

2)身體向左轉,左手劍指經體前順左肋反插,向後,向左上方劃弧舉起至左額前上方,手心斜向上;右手持劍翻掌,手心向上,使劍由下向左上方平掃,力在劍刃中部,劍高於胸平;在轉體的同時,右膝彎屈成半仆步;此動不停,接著身體重心逐漸前移,左腳尖外撇,左腿屈膝,右腳尖里扣,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眼看劍尖。注意;上面兩個分解動作,要連貫進行。弓步時,身體保持正直。

4, 向右平帶;右腿提起經左腿內側向右前方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劍向前引伸,隨後翻轉手心向下,將劍向右斜方慢慢帶回,屈肘握劍,手帶至右肋前方,力在右劍刃,劍尖略高於手;左手劍指下落附於右手腕部;眼看劍尖。注意;劍的回帶和弓步屈膝動作要一致。

5,      向左平帶;右手劍向前引伸,慢慢翻掌將劍向左斜           方向回帶,屈肘握劍手帶至左肋前方,力在左劍刃,左 手劍指經體前左肋向左上方劃弧舉起至左額前上方,手心斜向上;同時,左腳經右腿內側向左前方前進一步, 成左弓步;眼看劍尖。(要點同向右平帶)

6,       獨立掄劈;右腳前進到左腳內側,腳尖點地;左劍指從頭部左上方落至右腕部;隨後身體左轉,右手抽劍由前向下,向後劃弧,經身體左下方旋臂翻腕上舉,向前下方正手立劍劈下,力在劍下刃;左手劍指由體左側向下,向後轉至左額上方,掌心斜向上;在掄劈劍的同時,右腳前進一步,左腿屈膝提起,成獨立步。眼看劍尖。注意;劈劍時,身體和頭部先向左轉,然後隨劍的掄劈方向再轉向前方。提膝和劈劍要協調一致,整個動作要連貫不停。

7,       退步回抽;左腳向後落下,屈膝,右腳隨之撤回半步,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手劍抽回,劍把靠近左肋邊,手心向里,劍面與身體平行 ,劍尖斜向上;左手劍指下落附於劍把上;眼看劍尖。注意;右腳回撤於劍的回抽動作要一致。上體要正直。

8,       獨立上刺;身體微向右轉,面向前方,右腳前進一步,左腿屈膝提起,成獨立步,同時,右手劍向前上方刺出(手心向上),力注劍尖,劍尖高與眼平;左手仍附於右手腕部;眼看劍尖。注意;身體微向前傾,不可故意挺胸,獨立式要平衡穩定。

二段

9,       虛步下截;左腳向左後方落步,右腳隨即微向後撤,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手劍先隨身體左轉再隨身體右轉經體前向右,向下按(截),力注劍刃,劍尖略下垂,高與膝平;左劍指由左後方繞行至左額上方(掌心斜向上);眼平視右前方。注意;右腳變虛步與劍下截要協調一致。虛步方向東偏北約30度,上體右轉,面向東南。

10,  左弓步刺;右腳向右後方回撤一步,左腳活步收至右腿內側再向左前方邁出,成左弓步;同時,右手劍隨身體轉動經面前向後,向下抽卷,再向左前方刺出,手心向上,力注劍尖;左手劍指向右,向下落,經體前再向左,向上繞行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臂要撐圓;眼看劍尖。注意;右手回撤時,前必先外旋再內旋(手心先轉向外,再向下,再轉向上),從右腰部將劍刺出。左劍指繞行時要先落在右手腕部再分開轉向頭上方。左弓步方向為東偏北約30度。

11,  轉身斜帶;1)身體重心後移,左腳尖里扣,上體右轉,隨後身體重心又移至左腳上,右腿提起,貼在左腿內側;同時,右手劍收回橫置胸前,掌心向下;左劍指落在右手腕部;眼看左方。

    2)上式不停,向右後方轉體,右腳向右側方邁出,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劍隨轉體翻腕,掌心向下並向身體右側外帶(劍尖略高),力在劍刃外側;左劍指仍附於右手腕部;眼看劍尖。注意;身體重心移動,向右側方邁出做右弓步,須與向右後轉的動作一致,力求平穩,協調。轉身斜帶弓步方嚮應轉為正西偏北約30度。

12,縮身斜帶;左腿提起後再原位落下,重心到左腿,右腳撤到左腳內側,腳尖點地;同時右手翻掌手心向上劍向左側回帶,劍尖略高,力在劍刃外側;左手劍指即由體前向下反插,再向後向上繞劃弧重落於右手腕部;眼看劍尖。注意:劍回帶時,身體也隨著向左扭轉。身體後坐時,臀部不要凸出。

13,提膝捧劍;(1)右腳後退一步,左腳也微後撤,腳尖點地;同時兩手平行分開,手心都向下,劍身斜置身體右側,劍尖落於體前,左劍指置於身體左側。(2)左腳略向前進,右膝提起成獨立式;同時右手劍把與左手(劍指變掌)胸前相合,左手捧托在右手背下,兩臂微屈,劍在胸前劍身直向前方,劍尖略高;眼看前方。注意:以上兩個分解動作要連貫不停。獨立步左腿自然蹬直,右腿提膝,腳尖下垂,上體保持自然。

14,跳步平刺;(1)右腳向前落下,身體重心前移,然後右腳尖用力蹬地,左腳隨即前進一步踏實,右腳在左腳降落未落地時,迅速向左腳內側收攏(腳不落地);同時兩手捧劍先微向回收,緊隨右腳落地再直向前伸刺,然後隨左腳落地兩手分開撤回身體兩側,兩手手心都向下,左手再變為劍指;眼看前方。(2)右腳再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劍向前平刺(手心向上);力注劍尖;左手劍指由左後方上舉,繞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眼看劍尖。注意:兩手先略回收,再與右腳落地同時向前伸。左腳落地要與兩手回撤動作一致。刺出後,劍要平穩。

15,左虛步撩;身體重心後移至左腿上,上體左轉,右腳回收再向前墊步,腳尖外撇,再向右轉體重心前移至右腿,左腳隨即前進一步,腳尖著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手劍隨轉體經左上方向後,向下,立劍向前撩出(前臂內旋,手心向外),立在劍刃前部,劍把停於頭前,劍尖略低;左劍指在上體左轉時即下落附於右腕部,隨右手繞轉;眼看前方。注意:撩劍的路線必須劃一個整圓。左手劍指須下落到左肋側再與右手相合。

16,    右弓步撩;身體先向右轉,右手劍由上向後繞環,掌心向外,左劍指隨劍繞行附於右臂內測;隨之左腳向前墊步,右腳繼而前進一步,成右弓步;右手劍隨著上右步由下向前立劍撩出(前臂外旋,手心向外),劍與肩平,劍尖略低,力在劍刃前部;左劍指則由下向上繞行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眼看前方。注意:劍向後環繞時,身體和眼神隨著向後轉。整個動作要連貫。

三段

17,    轉身回抽;(1)身體左轉,重心後移,右腳尖里扣,左腳尖稍外展,右腿蹬直,成側弓步;同時,右手將劍柄收引到胸前,劍身平直,劍尖向右後,左手劍指仍附於右腕上;然後身體再向左轉,隨轉體右手劍向左前方劈下,力在劍刃(劍身要平),左手劍指附於右腕部;眼看劍尖。(2)身體重心後移至右腿,右膝稍屈,左腳回撤,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手劍抽回至身體右側(劍尖略低);左劍指收回再經胸前,下頦處向前指出,高與眼齊;眼看劍指。注意:第一動,向左轉體時,要先扣右腳,再展左腳;右臂先屈回胸前再向左劈。第二動,左手劍指必須隨右手收到胸前,再向上,向前指出。全部動作要協調。如面南起勢,此勢方向則為東偏南約30度。

18,    並步平刺;左腳略向左移,右腳靠攏左腳成並步,面向前方,身體直立;同時左劍指向左轉並向右下方劃弧,反轉變掌托在右手下,然後雙手捧劍向前平刺,手心向上,力注劍尖,高於胸平;眼看前方。注意:劍刺出後兩臂要微屈,並步和刺劍要一致。身體直立要自然,不要故意挺胸。如面南起勢,刺劍的方向是正東。

19,    左弓步攔;右手劍翻腕後抽,隨身體右轉由前向右轉動,再隨身體左轉經由後方向下,向左前方托起攔出,力在劍刃,劍柄與頭平,前臂外旋,手心斜向里;左劍指則向右向下向上繞行,停於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在身體左轉時左腳向左前方進一步,左腿屈膝,成左弓步;眼先隨劍向右後看,最後平看前方。注意:身體應隨劍先向右轉再向左轉。右腿先微屈,然後邁左腳。左手劍指隨右手繞行,到右上方之後再分開。

20,    右弓步攔;身體重心微向後移,左腳尖外撇,身體先向左轉再向右轉;在轉體的同時,右腳經左腳內側向右前方進一步,成右弓步;右手劍由左後方劃一整圓向右前托起攔出(前臂內旋,手心向外),力在劍刃,劍身與頭平;左劍指附於右手腕部;眼看前方。注意:以上兩動要連貫,劍須走一大圓,視線隨劍移動。

21,    左弓步攔;身體重心微向後移,左腳尖外撇,其餘動作及要點與前動相同,只是左右方向相反。右手劍攔出時,右臂內旋,手心向外。

22,    進步反刺;(1)身體向右轉,右腳向前橫落蓋步,腳尖外撇,左腳跟離地成半坐盤勢;同時右手劍劍尖下落,左劍指下落到右腕部,然後劍向後方立劍刺出,左劍指向前方指出,手心向下,兩臂伸直,右手手心向體前;眼看劍尖。(2)身體左轉,左腳前進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右前臂向上彎曲,劍尖向上掛挑,繼而向前刺出(前臂內旋,手心向外,成反立劍),力注劍尖,劍尖略低。左手劍指附於右腕部;眼看劍尖。注意:以上兩動要連貫,弓步刺劍時身體不可太前俯。

23,    反身回劈;身體重心先移至右腿,左腳尖里扣,然後再移到左腿上;右腳提起收回(不停),身體右後轉,右腳隨即向前邁出成右弓步,面向中線右前方;同時,右手劍隨轉體由上向右後方劈下,力在劍刃;左手劍指由體前經左下方轉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眼看劍尖。注意:劈劍,轉體和邁右腿成弓步要協調一致。弓步和劈劍方向為正西偏北約30度。

24,    虛步點劍;左腳提起,上體左轉,左腳向起勢方向墊步,腳尖外撇,隨即右腳提起落在左腳前,腳尖點地,成右虛步;同時,右手劍隨轉體劃弧上舉向前下方點出,右臂平直,劍尖下垂,力注劍尖;左劍指下落經身體左側向上繞行,在體前與右手相合,附於右腕部;眼看劍尖。注意;點劍時,腕部用力,使力量達於劍尖。點劍於右腳落地要協調一致。身體保持正直。虛步和點劍方向與起勢方向相同。

四段

25,    獨立平托;右腳向左腿的左後方倒插步,兩腳以腳掌為軸向右轉體(仍成面向前方),隨即左膝提起成右獨立步;在轉體的同時,劍由體前先向左,向下環繞,然後隨向右轉體動作向右上方托起,劍身略平,稍高於頭,力在劍刃上側;左劍指仍附於右腕部;眼看前方。注意:撤右腿時,右腳掌先落地,然後再以腳掌為軸向右轉體。身體不要前俯後仰。提膝和向上托劍動作要一致。右腿自然伸直。

26,    弓步掛劈;(1)左腳向前橫落,身體左轉,兩腿交叉成半坐盤式,右腳跟離地,同時右手劍向身體左後方穿掛,劍尖向後;左劍指仍附於右腕上;眼向後看劍尖。(2)右手劍由左側翻腕向上再向前劈下,劍身要平,力在劍刃;左劍指則經左後方上繞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同時,右腳前進一步,成右弓步;眼向前看劍尖。注意:身體要先向左轉再向右轉。視線隨劍移動。

27,    虛步掄劈;(1)重心略後移,身體右轉,右腳尖外撇,左腳跟離地成交叉步;同時,右手劍由右側下方向後反手撩平,左劍指落於右肩前;眼向後看劍尖。(2)左腳向前墊一步,腳尖外撇,身體左轉,隨即右腳前進一步,腳尖點地,成右虛步;與此同時,右手劍由後方翻臂上舉再向前劈下,劍尖與膝同高,力在劍刃;左劍指自右肩前下落經體前向左上劃圓再落於右前臂內側;眼看前下方。注意:以上兩個分解動作要連貫,中間不要停頓。

28,    撤步反擊;上體右轉,右腳提起向右後方撤一大步,左腳跟外轉,左腿蹬直,成右側弓步;同時,右手劍向右後上方斜削擊出,力在劍刃前端,手心斜向上,劍尖斜向上,高於頭平;左劍指向左下方分開平展,劍指略低於肩,手心向下;眼看劍尖。注意:右腳先向後撤,再蹬左腳。兩手分開要與弓腿,轉體動作一致。撤步和擊劍方向為東北。

29,    進步平刺;(1)身體微向右後轉,左腳提起貼靠於右腿內側;同時右手翻掌向下,劍身收回於右肋前,劍尖斜向左前;左劍指向上繞行落在右肩前;眼向前看。(2)身體向左後轉,左腳墊步,腳尖外撇,繼而右腳前進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手劍隨轉體動作向前方刺出,力貫劍尖,手心向上;左劍指經體前順左肋反插,向後再向左上繞至左額上方,手心斜向上;眼看劍尖。注意:左腿提起時,要靠近右腿後再轉身落步,待左腿穩定後再進右步,上下須協調一致。

30,    丁步回抽;身體重心後移,右腳撤至左腳內側,腳尖點地,成右丁步;同時,右手劍屈肘回抽(手心向里),劍把置於左肋部,劍身斜立,劍尖斜向上,劍面與身體平行;左劍指落於劍把之上;眼看劍尖。注意:右腳回收和劍回抽要一致。上體須正直。

31,    旋轉平抹;(1)右腳提起向前落步外擺(兩腳成八字形);同時上體稍右轉,右手翻掌向下,劍身橫置胸前。(2)身體重心移於右腿,上體繼續右轉,左腳隨即向右腳前扣步,兩腳尖斜相對(成內八字形),然後以左腳掌為軸向右後轉身,右腳隨轉體向中心線側後方撤一步,左腳隨之稍後收,腳尖點地,成左虛步;同時,右手劍隨轉體向左向右平抹,力在劍刃外側,然後在變左虛步同時,兩手向左右分開,置於兩胯旁,手心都向下,劍身斜置身體右側,劍尖位於體前;身體恢復起勢方向,眼平看前方。注意:移步轉身要平穩自然,不要低頭彎腰,速度要均勻。由「丁步回抽」到「旋轉平抹」完成,轉體約360度,身體方向歸成起勢方向。

32,    弓步直刺;左腳向前進半步,成左弓步;同時,右手劍立劍直向前刺出,高與胸平,力注劍尖;左劍指附在右手腕部;眼看前方。注意:弓步,刺劍要動作一致。

收勢;(1)身體重心後移,隨即身體向右轉;同時,右手劍向右後方回抽,手心翻轉向內;左手也隨即屈肘回收(兩手心內外相對),接握劍的護手;眼看劍身。(2)身體左轉,身體重心再移到左腿,右腳向前跟進半步,與左腳成開立步(與肩同寬,腳尖向前);同時,左手接劍(反握),經體前下落垂於身體左側;右手變成劍指向下,向右後方劃弧上舉,再向前,向下落於身體右側;全身放鬆;眼平看前方。

 

 

 

 

 

 

 

 

 

 

 

 

 

 

 

 

 

 

 

 

因電腦故障原文丟失,於015年5月重新錄入

楊氏太極推手簡介

 

太極推手是太極拳運動中的一種雙人徒手對練,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太極推手分為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兩種。經常打太極拳,同時又練習推手,既能提高太極拳的技術水平,又可藉助兩人的協作,發展和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初學太極拳的人,也可兼練太極推手,使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初學太極推手應由單推手開始。熟練之後,再練習定步雙推手和活步推手。由易到難,由簡而繁,循序漸進。練習推手時,動作要圓活,兩臂切勿僵硬。練者雙方,既不丟開,又不頂撞,做到沾連不脫,彼此相隨。

推手基本動作的練習;甲乙二人由開始起,始終不調換位置。為便於講解,仍採用掤,捋,擠,按等習慣用語,同時也便於參考其他太極拳理論。

1,       預備勢:兩人相對而立,成立正姿勢,身體各部力求自然,舒適。兩人距離以雙手握拳,兩臂前平舉,拳面相接觸為標準。

開始姿勢;兩人各做半面左轉,雙方右腳各向前邁一步,兩腳內側相對,兩人右腳之間相距10-20厘米。然後雙方右掌各向前舉,臂稍屈,手背相對,手腕交叉(通稱,「搭手」)雙方左手均自然下垂,重心均落於兩腿之間。要點:雙方有手腕部接觸後,應各含「掤勁」,既不可過於用力相抵觸,也不可軟而無力。

2,       單推手練習法:(1)甲翻轉右掌用掌心向前平推乙手腕部,同時右腿前弓,重心略向前移,其目的是以右掌向乙之胸部。乙承甲之按勁,用掤勁(不鬆軟,也不僵硬)將右掌向後回收,同時左腿微屈,重心向後移,上體隨之向右轉動,並以右掌引甲之右手,使其不能觸及胸部而落空。(2)乙用右掌引甲之右掌使之落空,隨即翻掌用右掌向前平推甲之手腕部,其目的是要按甲之右胸部。甲同樣用右手承乙的推勁,順勢收回右臂,屈左腿,重心後移,上體右轉,,使乙之右掌落空。兩人如此循環練習,雙方推的路線要成一個平圓形。用勁方法;甲用「按勁」推乙方時,乙則轉腰用劃勁順勢劃開甲的來勁;乙用「按」勁推按甲時,甲同樣轉腰用「化」勁化開乙的來勁。要點:「按」時上體不可過於前傾;「化」時應轉腰縮胯,重心後移,上體切勿後仰。雙手臂經常保持掤勁,屈伸相隨,既不要鬆軟和斷勁,又不可僵硬頂勁;雙方手腕的聯繫,如膠著,如滑軸;雙方左手均要自然活動,以配合腰腿用功。(3)雙方由開始姿勢起,甲翻轉右掌用掌心向前,向上推按乙之手腕部,意在推按乙的面部,同時右腿前弓,重心略向前移;乙則隨著用掤勁,以右手承甲之來勁,順勢引臂上舉,同時左腿微屈,重心略向後移,上體隨之右轉,將甲的右掌引向頭部右側,使之落空。(4)乙順勢將右掌慢慢翻轉,向前向下推按,意在按甲之右肋部;甲同樣用右手掤勁承乙之來勁,右臂順勢回收,同時屈左腿,上體隨之右轉,重心後移,將乙之右手引向體之右側,使之落空。(5)當甲用右手向乙面部推來時,乙身體稍向右轉,同時用右手掤勁,將甲的右手引向頭之右側,使之落空,隨即順勢向甲之面部前推。甲隨之向右轉身引乙的右臂,使之落空,然後再翻掌向前,向下推按乙的右肋部。

這些動作,練習者可以彼此反覆循環練習,雙方推手的路線成立圓,左右手和左右腿也可輪流交換練習。

3,       雙手平圓練習法:預備姿勢;雙方右手「搭手」後,各以左掌撫於對方右肘。

動作:(1)甲右手翻轉,掌心按在乙右手腕上,並向前,向下推按;同時左手在乙右肘部向同一方向推按,其目的是迫使乙方右臂貼於他自己的胸前不得活動,通稱「按勁」。

乙右臂則用掤勁接承甲按勁,左手在甲右肘部隨身漸向後引,左腿微屈,重心後移,上體微微含胸,同時身體右轉,並用右臂將甲方來勁向後引,使甲之按勁落空,通稱「化勁」。

(2)承上勢。乙隨即翻轉右掌,掌心按在甲右手腕上,同時兩掌微向前,向下按,其目的和動作,與甲用按時相同。

甲化乙來勢的動作,與乙化甲的動作相同。此勢可以反覆循環練習。

定步推手法:

預備姿勢同前面的相同。

動作:(1)掤勁(開始姿勢):雙方各用右臂作單搭手式,各含掤勁。

(2)捋勁:甲右手承乙右手之掤勁,將右臂後引,右手翻轉以手掌貼於乙之右腕處;同時左手撫於乙之右肘,順乙之來勢,屈左腿,收胯,轉腰(向右),兩手引乙之右臂,成為向右的捋式動作。

(3)擠勁:乙順甲之捋勢,右腿微屈,重心略向前移,同時左手手掌附於右臂內側,以右前臂平擠甲之胸部,其目的是使甲的捋勁不發生作用,而改變方向,同時使其雙手被迫於胸前失去作用。

(4)按勁:甲順乙之來勢,屈左腿,含胸,向左轉腰,收胯,同時兩手按乙之右臂,向下,向左,劃開乙之擠勁,使乙方的擠勁落空。甲右手隨即移至乙左肘部,左手移至乙左腕部,兩掌向下,向前推按,通稱「按勁」。

(5)乙仍用左臂的掤勁承接甲之按勢,用左手手背,接承甲之左手,右手有下面向右繞出,撫於甲之左肘部。同時重心後移,左腿彎屈,身體略向左轉,左臂掤住對方按勢(不可直向後縮),兩手引甲之左臂略向左上方回捋,便成捋式。

(6)甲順乙之捋勢,為保持身體平衡,穩定中心,右手離開乙之左肘,立即附於自己左肘內側,兩臂掤圓,向乙胸部擠去,即成擠式。

(7)乙順甲之來勢,含胸,轉腰,收胯變按勢動作。

(8)在乙向前按的同時,甲用右臂掤住對方之按勢,左手由下面繞出,再撫於乙之右肘部,身體向右轉動。此時甲變為捋,乙變為擠。

(9)定步推手換手法:在乙用右臂向胸前擠來時(參考前「擠勁」),甲不用向前按的動作,而順勢用左手領乙之左手,同時右手捋乙之左肘部,身體略左轉,改為捋乙之左臂的動作。

當乙的左臂被甲回捋時,乙應順勢改變為用左臂接著作擠的動作,右腿仍前弓。當甲化開乙擠勢變為按時,乙左臂再由左下方繞出,撫於甲右肘部身體後坐,捋甲方右臂;甲隨即變為按勢。

定步推手的規律是:甲捋乙擠,乙擠甲按,甲按乙掤;再變為捋,乙捋甲再擠,甲擠乙變為按,乙按甲掤,再變為捋。這樣反覆來做。

活步推手法:

(一)      活步推手一(進三退二)

預備姿勢:開始姿勢與定步之開始姿勢基本相同,惟雙搭手時,甲以左腳在前,乙以右腳在前(乙右腳在外,甲左腳在內),成順步姿勢。雙方搭左手,成交叉;右手均撫於雙方之左肘尖,甲用左臂作擠式,乙作按式。

動作:(1)乙右腳前進一步,落於甲左腳內側,同時兩手按甲之右臂。

(2)甲左腳退後一步,右手從左肘上接乙之右手,同時左手自左下方繞出撫於乙之右肘處,準備變捋式;乙順甲之捋勢左腳再進一步(第二步),落在甲的右腳外側,準備變擠式。

(3)甲右腳再退一步(第二步),同時兩手引乙的右臂向右,轉身成捋式。乙隨甲的捋式動作,右腳再進一步(第三步),落於甲左腳內側,右腿前弓,兩臂仍成擠式。甲右腿稍屈,重心後移,收胯成按式。

(4)甲趁乙向前擠動作,微向左轉腰,同時左腳提起落在乙右腳內側(甲前進第一步),雙手前按。

(5)乙隨即退回右腳,同時右手由下面繞出,撫在甲的左肘部向回捋;甲被乙捋時,右腳順勢再進一步,落於乙的左腳外側(甲前進第二步)。

(6)乙捋甲方左臂,同時退回左腳,甲順勢再進左腳落於乙的右腳內側,甲又變為擠的動作,乙又變為按的動作(還原成活步推手預備姿勢)。

此法,前進三步,後退兩步,亦稱「五步二人搶」。前進者由按變擠,後退者由掤變捋,雙方進退變化中須各含掤勁,並作到沾連不脫,循環無窮。

(二)      活步推手二(進三退三)

預備姿勢及開始姿勢與定步推手完全相同。

練習方法:與上面所述「進三退二」的練習方法基本相同,即:前進者由按變擠,後退者由掤變捋;其不同之處是:這種方法前進和後退均為三步,而且開始時雙方都是右腳在前。

進退步法:搭手後,前進者前面的腳先進第一步,後退者後面的腳先退第一步,這樣才能造成進三推三的步法。

動作:(1)雙方均右腳在前,甲先用左臂向乙胸前擠去,右手附在左臂肘部內側幫助擠的動作,右腿前弓;乙縮胯,含胸作按勢動作,同時右腳略提起向前落,甲順勢左腳提起向後退一步(均為第一步)。然後,乙再進左腳,甲再退右腳(第二步),兩臂的動作與「進三退二」練習法完全相同。接著,乙再進右腳,甲再退左腳(均為第三步)。總之,整個過程是甲由擠的姿勢,經過掤,捋變為按式;乙兩臂由按的動作變為擠的動作。

(2)甲進乙退與乙進甲退的動作相同,惟甲改為先進右腳,乙改為先退左腳(詳解同前)。

(三)活步推手三(大捋)

預備姿勢與單推手的預備姿勢相同。

開始姿勢:雙方均以右臂作搭手的姿勢。

動作:(1)甲翻轉右手虛握乙之右手腕,左手腕部撫在乙的右肘上。同時左腳掌為軸腳跟外轉,右腳隨之收回半步,靠左腳的內側,身體也隨即半面向右轉,開始作捋式。乙趁甲收回右腳開始作捋式時,左腳立即跟進半步,靠攏右腳,同時重心稍向前。

另外一個方法是:在甲捋時,乙先把右腳近半步。

(2)甲順勢將身體向右後轉,右腳也隨同向右後方退一步,同時兩手隨同身體的轉動繼續用捋,使乙受此牽動兩腳不能自主。乙受此牽動,左腳順勢再前進一大步,開始作靠式動作,惟此時乙受甲的捋勁所迫,重心尚未穩定。

(3)乙順甲的捋勁,右腳再進一步,落在甲左腳內側(甲之襠內),重心略向前落於右腿上,同時左手附於右臂內側,用肩勁靠向甲之胸前。

(4)甲順乙之靠勢,先用左前臂(肘勁)外旋截住來勁,身體隨之略右轉,以化開乙的靠勁,然後再含胸,轉腰(向左),重心移向右腿,同時兩手由捋變按(左手按乙的左手,向下采勁,右手按乙的左肘部),左腳提起搶進一步,落於乙右腳的內側。

(5)乙順甲的按勢,以左手手背成接甲的左手,右臂自左手下抽出撫於甲之左肘;同時右腳收回半步,落在左腳內側,身體稍向左轉,由靠式變捋式。而甲左腳仍在前,左腿順勢微向前弓,重心微向前移。

(6)乙順勢將身體向左轉,同時左腳向左後方退一步,兩手繼續作捋式(左手虛握甲的左手腕,右手腕部撫於甲的左肘上)。甲順乙的捋式,右腳前進一大步,重心稍向前移並落於右腿。

(7)甲左腳順勢再進一步,落在乙右腳內側(乙的襠內),重心略向前落於左腿上,同時右手撫於左臂內側,用肩勁靠向乙之胸前。

以上動作,甲,乙各進退一次,稱為一個循環。依此動作與方法,乙又搶進甲腳變按,甲再退步變捋,反覆循環,以至無窮。

大捋的換手方法(挒掌,意即轉移被攻或被動局面):甲被乙靠近身體時,一方面用左前臂(肘勁)轉化,劃開乙的靠勁,另一方面應迅速地以右掌順勢直撲乙的面部(是謂挒掌,也稱撲面掌或閃掌)。此時,乙的右臂應順勢由面前上舉,接承甲之右手並輕握其手腕部,左手腕部撫於甲之右肘,同時身體向右轉,右腳收回落於左腳之內側,兩手隨同身體轉動之勢開始作捋式。甲方受乙之捋勢,右腳前進一步,重心略向前,落在乙兩腳的前面。

(8)乙身體順勢向右轉,右腿順勢向右後方再退一步,兩手繼續作捋式。甲被乙的捋式所引,左腳前進一大步,重心稍向前移,右腳順勢再進一步落於乙左腳的內側(乙之襠內),同時左手附於右臂內側,兩臂作擠式,靠向乙的胸前。

此法與前述大捋的進退步法基本相同,惟前者捋式動作,甲捋乙的右臂,乙捋甲的右臂,其間轉換方法,系以搶進一步由捋變肘再變按,化對方之靠勁。後者(右式)捋式動作均為對方之右臂,其轉換方法,均以右手撲面掌為關鍵。

如果在乙被甲靠時,乙用左手撲甲之面部(即挒掌),甲則用左手接乙的左臂向左轉身變捋式。乙順勢進步,用左臂向甲胸部靠去,而後彼此都可以用左手撲面,則雙方被捋者都是左臂。

 

 

 

 

 

 

 

 

 

 

 

 


推薦閱讀:

tjboyue的【太極】1
八字命理(5)(天德,月德,天乙,太極,國印,天醫)
太極內功的特點及功理
從陰陽角度分析樂嘉的性格色彩

TAG:學習 | 太極 | 太極劍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