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土耳其近代史——跟晚晴真是同病相憐

極簡土耳其近代史——跟晚晴真是同病相憐

來自專欄 歷史那些事兒

1

歷史上的「土耳其人」是從匈奴,突厥汗國延續過來。

這一民族大約有三塊「homeland」,第一塊是中亞,就是那5個斯坦。

然後向西遷徙(因為向東打始終搞不過中國人),拿到了第二塊土地:河中地區 Transoxania,如今阿富汗。

11世紀,他們的塞爾柱王朝打贏了東羅馬,拿到了第三塊,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了。

當時叫安納托利亞(即小亞細亞,如今土耳其靠亞洲的部分)和魯米利亞。

三塊土地,第一塊是草原,搞不了農業,第二塊好點,第三塊最肥沃,可以種小麥。

所以就一直以這裡為大本營了。

2

1453年打下君士坦丁堡後,開始了全盛期。這時期出了很多著名的,戰無不勝的蘇丹,如蘇萊曼大帝等。

後來的勁敵是俄國和哈布斯堡王朝。

17-19世紀就和中國有點像,進入了落後挨打時期,被歐洲列強壓在頭上。

階級結構方面,分統治階級和老百姓。

統治階級又分幾種:

烏里瑪——負責宗教、司法、教育等高端職業的家族,世襲制,如法官的兒子是法官,主教的兒子也進教會工作。

庫爾——屬於為國家服務的「奴隸」,如禁衛軍,同樣也是世襲的。但為何說是奴隸?因為他們的財產如果有需要,國家可以充公掉,並不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但法律雖這麼寫,到後期執行不執行就另說了,一個國家的高級將領,說自己是「國家的奴隸」,你敢不敢充公他的財產?這就跟「人民的公僕」這詞差不多意思。

平民就基本是種地或者畜牧業了。後期雖然有了行會商人這一個群體,但當時法律有嚴格限制,確保沒有任何團體擴張得太快,所以行會制度也框死了,不可能出現資本主義。

如果很多古朝代一樣,統治者最喜歡老百姓是農民,因為穩定,安分,按時交稅。其次是牧民,收他們稅有點難度。

3

當時由於沒有紙幣制度,硬通貨有限(黃金白銀),百姓之間不可能人人拿著鈔票去交稅,於是有了「包稅商」這個群體。相當於他承包一塊地區,農民們給他物品,他幫大家給國家交稅。然後這塊區域內的老百姓還是以物易物,當然也可以去包稅商那換(買)。

包稅商順便還有充當政府耳目,和諧這個地區的任務。

後來又有了幫政府募兵的任務。

你們聽聽,這麼多功能,那慢慢會演變成什麼?沒錯,當中央政府變弱的時候(自己為了爭權奪利打起來時),這些人就成了割據勢力了,就像唐朝的節度使,這裡叫阿揚(Ayan)。

國家達到征服的極限後(因為文化,地理,民族等原因,或者不夠別人打,擴張不了),軍隊階級就開始成了容易產生腐敗墮落的一個群體,多次宮廷判斷都是禁衛軍搞出來的。

4

文化方面,土耳其人最初認為印刷術沒有用,一來高階的知識不想讓百姓知道,二來普通百姓的教育靠口口相傳,死記硬背就夠了,不需要書。

這種落後思想,導致土耳其的第一家印刷廠的出現時間比歐洲晚了280年,就像玩戰略遊戲,你升科技比人家慢這麼多,後面還有得打?掉進半殖民地時期也是情有可原。

這故事也告訴我們,有新科技面世,就要去擁抱它,搞懂他。例如出來個微信支付,有的人覺得我用現金也挺好,不需要微信,這樣的想法遲早要被淘汰。


5 講《玫瑰園敕令》,是土耳其脫離中世紀,走向近代的轉折。

禁衛軍的落後無能已經成了國家的累贅(好像清朝),而且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又懶得去操練,研究新火器。幾代蘇丹嘗試一鍋端掉這幫蛀蟲,但處理不好反而讓他們殺進皇宮來,把皇帝扯下馬,所以一直反反覆復。

到了某一代皇帝,馬哈茂德,嘗試解決阿揚的問題。結果發現很棘手,光打一個阿揚,打了17個月都拿不下來,最後只能用詐降招,簽了停戰協議,然後忽悠對手來簽字,然後砍了。

光打一個割據勢力都這麼費勁,可見實力羸弱,那麼當外國打過來是還能招架得住?

果然,俄國打過來後,1829年簽署了「不平等條約」(the treaty of Adrianople),逼奧斯曼承認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獨立。這就類似逼我們承認外蒙獨立差不多感覺。

但條約過後,禁衛軍引起了全民公憤,百姓也站在政府一邊,在一次殲滅戰後,禁衛軍這個群體就徹底歇菜了。這個事件叫Vaka-yi Hayriye(吉祥事件)。

1838年馬哈茂德和英國簽了貿易協定(the Ottoman-British Trade Agreement),類似土耳其版的南京條約了。

貿易等於打開國門,全世界的優質商品都能湧入,土耳其國內原有的落後的產品就被徹底衝垮了。

小時候的教科書總是把「打開國門」等詞當做貶義詞來洗腦我們,如今看來too naive了。如果沒有歐洲列強打開國門(土耳其也好,中國也好),國內的農業手工業就一直停留在落後的樣子,永遠不會進步。

受到外國衝擊,也相當於做一次大手術了,雖然傷筋動骨,但總比等死好。

在列強已入國門的前提下,蘇丹趁勢搞「變法」圖強,這就是提綱說的《玫瑰園敕令》。內容大致有:

保護個人生命財產安全(進入近代的標誌,古代民眾沒這種想法)

廢除包稅制(鏟掉割據勢力)

Fuat Pasha 解釋這個變法的意義在於趁勢崛起。傳統的情況下,只有自上而下(皇權),和自下而上(人民受不了起來造反)兩種力,當某方力量太強,導致整個國家死水一潭時,這時候多了一種「側擊力」(列強),就能迫使國家改革。

這段說的挺好,側擊力用得好確實能夠快速強大,明治維新就是好例子。

而且列強之間互相制衡,也避免了土耳其淪為完全屬於某一個國家的殖民地。

俄國就試了幾次想整個吞掉(1833,1853 1878),但都沒成功。

6

1853那次,俄國在歐洲列強的阻擋下戰敗了,簽了《巴黎條約》,尊重奧斯曼帝國領土完整,並置於歐洲法律保護之下。從此開始了「歐洲化」Europeanised

從這時開始,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在法律上就要平等了,但做了幾百年國家主人的穆斯林們,肯定一下子適應不過來,也導致了不少過激反應的發生。

理解歷史,一定要學會「同理心」,遇到任何事件,把自身代入進去套一下,再來評論對錯不遲。現在的人好像一聽到穆斯林干點啥,總覺得他們就是錯的,這就中了西方的洗腦所造成的刻板印象了。試想想如果突然哪天漢人跟某個我們不覺得是國家主人的民族平權了,漢人會有什麼反應?所以都是人之常情。

歷史進入近代有一個特徵,就是個人意識,國家意識的產生,以前都是沒有的。古代沒人重視個人,也不會「忠於國家」而只會忠於皇帝。

當時每個歐洲列強都已經擁有了除了王朝名以外的國家名(俄國,普魯士,法國)而奧斯曼當時還叫奧斯曼,這是王朝名,不是國家名。

土耳其這三個字還要再過一段時間才進入歷史。

納米克·凱末爾在《我們的未來在握》中說「審判標準隨時間變化而變化,我們必須接受進步的成果,必不能退回過去,或者保持一成不變」,1870年代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很厲害了。

7 進入了「第一憲政時期Birinci Mesrutiyet」

但剛從帝制轉成君主立憲,都很容易被本地的保守勢力玩壞,如我們的慈禧。

奧斯曼不例外,皇帝依舊大肆花錢,一場婚禮就可以搞掉200萬磅黃金,而治下的人民則在饑荒中掙扎。

1875年財政崩了,國家宣布破產,英法等國家買了大量奧斯曼的國債,這下坑爹了,金融制度雖然是白人發明,但在那個年代,他們也玩得沒有現在這麼6.

英法等開始意識到,這貨爛泥扶不上牆,還是走把它解體成一個個小國這條路吧。

1876的德莎娜會議,新的憲法誕生(不要以為這就光明了,有法但不依,法也沒有毛用)

1877俄國又打過來,奧斯曼又簽訂了城下之盟《聖斯特法諾條約》,旗下的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門的內哥羅(黑山)獲得完全獨立。

8 在位33年的阿卜杜勒·哈米德2世

一個暴戾獨裁者。當時一民主領袖米哈特帕夏,頗受愛戴,被他以謀殺罪抓進牢,然後還沒審就被獄卒絞死了,英法來表達不滿時,他說不關我事啊,我沒有給獄卒下任何命令。

連殺人手法都這麼low,一看就政治智慧不怎樣。

大搞國家警察和審查制,他性格多疑,鼓勵民眾「舉報」,即使後來發現毫無根據,也受獎賞。那會造成什麼風氣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審查,由於高壓,下面的一級一級審查的尺度比蘇丹本人更嚴十倍,報紙經常出現很多空白,就是臨時刪除了,又來不及補新內容。

說到教育,雖然當時已大力提倡,但穆斯林的進學校比例只有非穆斯林的6分之1。

亞美尼亞是剩下唯一沒有自治或者獨立的非穆斯林群體了,所以他們也蠢蠢欲動想搞獨立。

這就要討論一個有趣但有點複雜的問題了,一個民族到底有沒有獨立的必要呢?如果中國56個民族每個都鬧一鬧,那國家會成什麼樣子。

亞美尼亞人當時的情況是:他們散居在奧斯曼全境,即便是如今的亞美尼亞國土裡,他們也只佔3分之1人口,你說剩下那3分之2不是亞美尼亞民族的,卻生活在一個叫亞美尼亞的國家,你說他們冤不冤?

所以很多時候,獨立未必是必要的,更多是國際的其他勢力煽動起來,從中獲利而已。

1908年,又輪到馬其頓鬧起來。馬其頓地區包括科索沃,薩洛尼卡,莫納斯提爾三個省。這裡的人口組成是150萬穆斯林,90萬保加利亞人。

但這時鬧的是保加利亞人,要把穆斯林趕出去,他們的「正當理由」是要追溯到奧斯曼建國之前的,也就是幾百年前,那時穆斯林入侵了這片土地,所以現在要趕出去。

這樣的理由我覺得很荒謬,因為無視了這些人已經在這生活了幾百年,早已融入當地的事實。其實如果沒有少數人的煽動,我想兩個族群也會相安無事生活,中東地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分裂出這麼多小國來。

9 3.31事變

一件很有意思的歷史事件。

事件的正方是「統一進步協會」,當時已經主管了議會,都由思想比較進步的新式青年和軍官組成。我們理解成差不多時期的國民黨好了。

反方則是保守頑固的勢力,他們很不爽由這幫新人來領導國家。

背景是在統一進步協會的領導下,開始了很多革新。因為那個暴君阿卜杜勒現在成了君主立憲保護的皇帝了,但這種人怎麼可能死心,非常想蠢蠢欲動隨時把國家變回舊時專制獨裁的樣子,這樣他就很爽,沒人能限制他。

進步會的目的自然是想辦法逐漸鏟掉這貨。但由於他本人已被寫進法律保護,怎麼辦,很聰明,把阿卜杜勒誇成聖君,只不過是他「身邊有很多宵小之輩誤導了他」,所以要「清君側」。等把他身邊的羽翼掃乾淨了,他不就成了一個架空的紙老虎了嘛。

不過在改革的過程中,還有另一個保守勢力被得罪了,那就是舊式軍閥。上文提過,舊軍隊早已變成好吃懶做的蛀米大蟲,但長期既得利益又使得他們不肯下來。哎,其實人類歷史中大部分的反動勢力,阻擋歷史前進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因為自己的慾望問題,佔有的東西多了,不想退回到清淡的生活,這個根源在於人性的軟弱自私。

於是舊軍隊和阿卜杜勒就串通起來,搞了個331事變,口號是剷除外國列強強加我們頭上的君主立憲,恢復中世紀的伊斯蘭教法(是不是sounds so stupid,一下子倒退幾百年,除了既得利益者,大眾們誰會願意)

阿卜杜勒蠢就蠢在他做什麼事都太明目張胆,沒一點政治智慧。本來他可以假裝跟舊軍閥沒有串通,等他們事變成功後,再假裝「出來調停」,穩坐釣魚台,學現在的泰皇。因為本來他就是君主立憲制里的皇帝,只是實權被削弱,沒有獨裁時候爽而已。現在自己起來推翻自己,剛事變不久就得意忘形,直接在宮殿借鑒舊軍閥,給全民造成了他們一夥的印象。

進步協會的骨幹逃出首都後,很快捲土重來。

第一件事,先站道德高地。把舊軍閥清剿進步協會的行為等同於對憲法,對國家對人民的背叛(總之無限上綱就對了,反正百姓的邏輯力沒這麼好)

第二步,在其他城市組織勤王,稱作「機動部隊」,然後殺回去首都。

1909年4月24,就成功打下,這個阿卜杜勒真是沒蹦躂多久。這次自然對他不客氣,直接廢黜,換了一個軟弱點的,沒什麼興趣參與政治的皇親國戚來當君主。隨後他的財產就被充公了,活該。

進步會雖然執掌了大權,但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還繼續用恐怖手法(暗殺等)來對付政敵。也是一種無奈,因為這種思想對於保守的奧斯曼來說還是太新了,廣大未受教育的民眾根本不能理解進步有什麼好處,這個演化過程要持續一兩代人才能扭轉。

10

的黎波里塔尼亞戰爭,跟義大利打,兩邊的海軍完全不是一個水平的。

1911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原來這個地區都屬奧斯曼的,但被列強摻和下分裂(美其名曰自治)後,各式各樣的想獲得利益的人自然粉墨登場,當然通常還是打民族牌,慘的只是老百姓。

戰爭的結果,由於巴爾幹聯盟有歐洲列強的幫助(就跟現在打敘利亞一樣,都是歐美在後面把人當猴耍,代理戰),不用說都是奧斯曼輸了(真是很當時中國好像,人見人欺啊)。

停戰協議行,巴爾幹要求奧斯曼放棄愛琴海諸島的主權,還有埃迪爾內。

統一進步協會的主張是取消不平等條約,比較硬氣,所以列強老想幹掉它,找個軟柿子上台。

談不攏又繼續打,然後又被打趴了(頗像慈禧,不過不服是沒用的,國力弱,就只能認慫,卧薪嘗膽再戰),最後還是在《倫敦條約》中割讓出去了。

(下期繼續往下寫)


推薦閱讀:

阿卜杜拉一世與「大敘利亞」的歷史
特朗普批准美軍武裝庫爾德民兵,導致美國和土耳其「開撕」?
如何评价 2015 年 11 月 24 日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
埃爾多安與「天降正義」

TAG:歷史 | 歐洲 | 土耳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