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胚胎在正在衝擊性與宗教

人造胚胎在正在衝擊性與宗教

來自專欄 智能相對論

文 | 顏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女媧的神仙,閑得無聊捏土玩,在正月初一的時候捏出了雞,初二捏出了狗,初三捏了豬,初四捏了羊,初五捏了牛,初六捏了馬。初七這一天,女媧又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捏出了一個個小泥人,人類就這麼被「創造」出來了。

接著,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女媧還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一年又一年,人類繁衍生息,在大自然中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有一群人站出來告訴大家,我們不用再遵循女媧娘娘的法子來造人了,不用care男性和女性,精子和卵子。我們可以跟女媧一樣,通過自己的雙手來「造人」!

「人造人」的時代,在此刻,露出了它的冰山一角。

人工造人,首先從人造胚胎開始

首先要說明的是,本文說的「人工造人」並不依賴於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比如試管嬰兒等技術,而是「女媧造人」式的無性生殖。

一直以來,無性生殖都離不開克隆技術。克隆技術不斷發展,或許在大眾眼裡它就是一個複製+粘貼的過程,但其真正的技術源流卻遠沒有這麼簡單。接下來,智能相對論(aixdlun)分析師顏璇就要為大家區別一下克隆大家族裡三代技術的區別。

第一代是克隆技術在早期的基本途徑,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一個生命就有了雛形。

拿出小本本做好筆記,這裡用到的材料是胚胎和卵子。

第二代,即目前最常用的體細胞克隆技術,代表「人物」是綿羊多莉,和中國在今年年初公開的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以猴子為例,這種技術是把母猴卵細胞里的細胞核抽掉,將另一隻猴身體里普通的體細胞細胞核注射進「空心」的卵細胞里,接下來,在母猴體內的卵細胞會誤以為受精了,啟動細胞的分裂,開始胚胎的發育,一個生命就這樣誕生了。

再次做好筆記,這裡的材料是卵細胞和體細胞。

第三代,則是MIT發布的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人造胚胎。近日,來自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將兩種不同的小鼠幹細胞放在了一種凝膠基質中結合,這兩種細胞開始混合併共同發育,四天後,這個人造胚胎就很像自然的老鼠胚胎了。到了第七天,胚胎分裂成了兩個部分,就像真的老鼠那樣,開始形成胎盤。在這個胚胎被終止前,其達到的發展階段等同一隻老鼠孕程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說,把兩種幹細胞在培養皿中結合,長成「類囊胚」(囊胚:可植入子宮的早期胚胎形態的結構),再把這種類似囊胚的結構植入子宮後,這些細胞就會觸發子宮發生改變(像3天半的正常囊胚一樣)。在正常發育中,滋養層就會繼續形成胎盤,最終發育成成熟胚胎。

注意了,這裡用到的只有易分化的幹細胞。前兩代的卵細胞、卵子在這裡已經沒了蹤影。

不去看複雜的技術過程,從使用的材料里我們就能看出三代克隆技術的區別。同樣是人工造生命,通過人造胚胎培育生命的突破性意義是,為研究人員創造生命、研究人類生命神秘起源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

然而,即便人造胚胎的意義重大,但真的投入「造人」恐怕還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一些科研人員更是直截了當的表明,自己不會將這類技術用於「造人」。科研界里更是有一條「14天法則」,明確規定人體胚胎培養不得超過14天。

那麼,人造人會遇到什麼問題?又會對現如今的世界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呢?

如果基因決定存亡

在上文提到的體細胞克隆技術中,胚胎的遺傳物質與母猴的卵細胞完全沒有了關係,卵細胞只負責提供營養物質,於是提供體細胞的猴子的基因得到了完整的複製,生出的小猴將與這隻猴子的遺傳基因幾乎一致,也就是說不通過雌猴和雄猴的交配,小猴子僅僅只能得到一隻猴子的遺傳基因。

這在人造胚胎里也是無法避免的,提供幹細胞的生物無疑也要擔當爸爸和媽媽兩個角色,雖然TA只提供了一套基因。

人們在看到一個新生兒時,往往會去注意新生兒的相貌,然後給予「這孩子長得真像媽媽」,「這眼睛像爸爸」等類似的評價,孩子漸漸長大,人們也免不了去比較孩子跟父母的相似性狀,「這孩子真聰明,像爸爸」「這孩子和媽媽一樣漂亮」……

而當這個新生兒變成了人造胚胎髮育來的嬰兒,個人標記太明顯,父母中也總有一個人沒有了「與有榮焉」的自豪感。

除此之外,在這個嬰兒降生之前,夫妻們選擇用人造胚胎來完成生育時,就要思索幾個問題,夫妻之間誰的基因更好?夫妻希望孩子更像誰?丈夫覺得自己更健壯,妻子覺得自己更聰明,選哪個似乎都不完美?不如我們定製一個完美胚胎?

「基因工程也好,讓行業精英來提供幹細胞也好,我們也許可以有一個科學家兒子,或者是舞蹈家女兒」,這個想法開始出現在這對夫妻的腦海里。

所以,人造胚胎陷入的僵局就是,材料變得更容易獲得,使得人們的選擇變得更多,但是在眾多選擇里,最優選擇之上還有更優,貪心總是不足,而這樣的後果,未嘗不會造成社會達爾文主義,擁有更強基因的人會被不斷「複製」,而擁有弱基因的人則被淘汰。

被衝擊的性與宗教

人造人一直是個讓人情緒激動的話題,受到社會道德和倫理的影響,這個話題一直是陰雲密布,但是人類克隆,卻不會停下腳步。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生物倫理學專家之一Henry Greely曾在《性的終結》一書中大膽預言,到2040年時,至少一半的夫妻將不再自然受精,他們會轉而依賴於由皮膚或血液細胞為起點的繁衍方式。

當這種繁衍方式成為現實,造娃不需要精、卵細胞的時候,最受衝擊的恐怕就是男女之間那點事兒了。在人造子宮技術的輔助下,男人女人們或許會迎來徹底的解放。

在世界進入艾滋病時代以來,性領域已經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那就是性慾望的喪失。調查表明,在過去的20年間,性慾望喪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以美國為例,這一趨勢影響到35%的美國女性和16%的美國男性。

無性生殖的「造人」方式帶來了一種新的繁衍方式,這可能會使得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性道德的約束也越來越寬鬆。

目前,人們對計劃生育、人工流產、離婚、婚前性行為、同居和同性戀有了更高的接受程度,在以後,人們對無性生殖的接受度也會越來越高,這是性的自由化帶來的改變。

人們有了無性生殖,將不會被生命傳承的使命感或者情感所綁架,可以拒絕被分類定型,脫離所有的特殊認知和固定事實,在性領域裡,反對性活動或許會成為一個常見分類。

當性領域受到衝擊,宗教也會被波及。

傳統的性學大都以一元論為基調,以異性戀的結合為自然的性行為,而將所有其他的性行為都視為不成熟的、輔助的,或者是「真正的性行為」的替代行為,比如「打飛機」。大多數性學家全都把異性戀結合放在首位。他們往往認為,只有這一性行為模式具有生理學的基礎,性最終的功能就是生殖功能。

這種性的一元論的理論背後,其實是基督教性文化中以生殖為性的唯一合法功能的窠臼。羅馬天主教會也認為生命必定開始於受孕,因此他們也是生命克隆的堅決反對者。相反,猶太教就沒有表現出如此堅決的抵制。

所以,在未來,想要克隆生命的人可能會選擇遠走他鄉,脫離一個宗教信仰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面對這樣的情況,宗教的禁令還能堅持到幾時呢?而最終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性、生育、宗教三者完全脫離開來,性被徹底世俗化。

總結:

人造胚胎技術的目的其實並不是將人類推向女媧的位置來創造人類,而是想要更加了解生命,為醫學的進步提供更好的基礎。然而技術發展的陽光下,總有社會道德和倫理的陰影。至於這些倫理問題是否會傷到人類自己,恐怕要等到技術被真正應用的那天才能知道了。

【完】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慧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能駕駛、AI+硬體、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元、演算法、人機交互等。

推薦閱讀:

如何解釋俄羅斯當前的東正教信仰的狀況?
無神論者和信仰宗教者,平均來看哪個群體道德水平更高?
微考據:「道教中國化」不對嗎
質疑耶穌是對其與基督教的不尊重嗎?
不只『上帝的信息』,還有『有用的知識』——新教與中國經濟,1840-1920

TAG:基督教 | 宗教 | 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