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芳野歡迎您的光臨

    怎樣解釋死亡才能讓孩子不害怕?        在孩子眼裡,節日都是興高采烈的。清明節就要到了,你也許會帶孩子到逝去的親人墓前,做一番追思與祭奠。這時,你該如何向孩子解釋,天人相隔是怎麼回事?   從我們前期發起這一話題的調查情況來看,家長們難免被孩子問及「死」的問題,大多數家長難以從容、真實地作答。這期親子話題,就讓我們聽聽孩子們對這個節日的理解,並一起學習下如何跟小朋友解釋這個節日的深刻含義。  調查  擔心嚇著孩子 大多數家長不願解釋死亡  「清明節很好玩,可以跟爸爸媽媽回鄉下掃墓,還能摘到很多野果。」在7歲小姑娘知樂眼裡,清明節就跟六一兒童節一樣。  「孩子對掃墓沒概念!」樂樂媽說,樂樂6歲,上大班了,他只知道清明節可以放假,不用早起上幼兒園。  在東快3個親子群里的538位爸爸媽媽和一個老人QQ群里的173位爺爺奶奶中,有2/3的大人表示不會如實地向孩子解釋掃墓是怎麼回事,擔心會嚇到孩子。「死是個多麼可怕的字眼啊,怎麼敢跟孩子說這事!」60多歲的張奶奶稱。  在這個問題上,親子群里的桐桐媽和妞妞媽則顯得格外「大膽」。  有一次,5歲的桐桐在看故事繪本,看到一隻小鳥死了,於是問媽媽「死是怎麼回事」。桐桐媽稱,她很直接地告訴了女兒,人死後不能復生,而且死後要火葬,最後只剩一把骨灰。桐桐媽說,女兒並沒有害怕,只是害怕父母離她而去。桐桐媽認為,對於死亡,小孩本身是無所畏懼的,恐懼的是大人,因為有所牽掛才會害怕死亡。  妞妞媽告訴4歲的妞妞,人死了就要埋到地里去,清明節去掃墓,就是「去掃大爺爺大奶奶」,他們就會保佑妞妞健康、平安地成長。  兩位媽媽一致認為,只要解釋與引導的方式正確,如實告訴孩子真相,並不會嚇到他們。  家長討論  怎樣跟孩子解釋更容易接受  直截了當VS編個故事  在討論應如何給孩子解釋「死亡」時,認同有必要向孩子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分成了直接派和委婉派。到底哪種辦法更有利,最後也沒有定論。大夥認為這要依據孩子的接受能力來定。  直接派  童話故事美化死亡誤導了孩子  直接派認為,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害怕,因此編了個童話故事解釋死亡,但這並沒有告訴孩子事情的本質,有時還會過於美化死亡,誤導孩子。  「也許通過童話繪本,可以淡化孩子對死亡的懼怕,但卻容易讓他們把死理解成一件幸福的事。」瞳瞳媽認為,很多家長把寵物的離去、親友的逝世,向孩子解釋為,他們上天堂了,在那裡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很容易誤導孩子。萬一哪天孩子不開心了,或者想念離開的寵物或親人了,這些童話般的描述可能會誤導孩子做一些危險的事。「比如,哪天孩子會不會也想去那個幸福的地方,尋找他想念的人。」  委婉派  直接描述太殘酷給孩子心理陰影  委婉派的父母認為,孩子還這麼小,太過直接地描述死亡,是件恐怖而殘酷的事,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爺爺奶奶們尤其認為,不該在孩子面前直接解釋死亡是怎麼回事,他們長大了自然就會明白。  「我告訴過孩子,死後就會被埋在地下,最後就化成泥土,什麼也沒有了。」婷婷媽稱,因為她的過於直接,4歲的婷婷現在會一聽到與「死」有關的話題,就抱著媽媽大哭。但丞毓媽卻表示,她直接告訴7歲的兒子,死就是不會動、不說話,永遠離開了,兒子並沒有害怕,反而更注意安全了,提高了自己的防範意識。  專家說法  過分渲染或避重就輕都不可取  福建省福州兒童醫院心理衛生科的專家們也加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他們認為死亡教育對兒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正確理解和認識死亡,孩子很有可能如上所說,會產生過分恐懼或以為死亡是件幸福的事,從而出現模仿等行為。專家們認為,在進行死亡教育時,過分渲染或避重就輕的方式都不可取,家長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1.結合兒童的年齡、性格類型。如個性內向、敏感者,應委婉;對活潑外向者可適當開放;對年齡小的幼兒可多用比喻形象等方式;對小學以上兒童可以用書本、故事等方式;對12歲以上兒童則可以討論,更多地傾聽他們自己的想法,可以用班會討論的形式。  2.教育形式多樣化。不一定要針對人的死亡進行教育,一花一草一蟲都是生命,結合季節更替、動物繁殖等都可以展開生命化教育,讓孩子認識到新陳代謝、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  3.死亡教育要讓孩子參與。如清明節來臨,可以讓孩子參與祭奠的東西,講述老人的故事,看先人的照片,讀優美的文章……孩子會認識到:生命是一種愛的傳承,即便人的生命消失了,但愛會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只有當下好好活著,才能使生命的寬容最大化。我們不能選擇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選擇生命的寬度。更多精彩內容點擊這裡
推薦閱讀:

最近住寢室很害怕 總是半夜突然醒了 該怎麼辦?
結婚了,但是完全不想生孩子怎麼辦?
駕考為什麼讓人害怕?
滑板初學者如何不畏懼別人目光?

TAG:孩子 | 死亡 | 害怕 | 解釋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