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把發展獨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鄉鎮提上日程

劉太格:把發展獨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鄉鎮提上日程

2016-07-210分享到: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其中包括「加快構建『兩橫三縱』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議題。對此,新華網近日獨家專訪了新加坡「規劃之父」、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劉太格。他表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把發展獨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鄉鎮提上日程。

劉太格表示,「兩橫三縱」格局中的大城市,就像人體的大血管,中小型城市則像人體的中小細血管,只有將兩者同時考量,整個城市系統才能完善發展。

圖為新加坡「規劃之父」、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諮詢委員會主席劉太格接受新華網專訪。(王應耀 攝)

劉太格說,300萬到500萬的人口規模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效率。在「兩縱三橫」格局建設過程中,如果只關注交叉口城市的發展,往往會誕生規模過於龐大的超大城市,易患「大城市病」。因此,在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應把發展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提到日程上來。在保留中小城市及鄉鎮自身獨有的中國味道基礎上,創造更宜居的環境、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符合中國新型城鎮化長遠發展預期。

對於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劉太格建議採用「星座城市」的規劃模式來紓解城市壓力。他認為,將北京分為5到6個人口在300-500萬之間的城市(片區),能夠有效緩解北京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大城市病」。他十分贊同將北京市政府四套班子遷往通州。他說,這勢必會帶動大量的社會資源,屆時一個以通州為核心的城市(片區)將會形成。

城鎮化過程中,往往出現城市現代化速度快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針對這一「倒掛」現象,劉太格分享了新加坡解決這一問題的經驗。他說,新加坡將棚戶區居民與市民按比例「混住」的做法值得借鑒。

他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新加坡約有130萬棚戶區居民,為使他們儘快適應城市生活,新加坡政府將有遷入公共組屋(相當於中國的經濟適用房)需求的市民與棚戶區居民按照3:1的比例搬遷在一起。他還表示,學校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鄉小孩一起接受教育,將加速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劉太格還說,打造和諧宜居的城市,要做好遠期城市規劃、制定城市遠期人口規模。他說,把城市的遠期人口規模定下來,就等於明確了一個人的年齡。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社會身份,而不同的人口規模則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發展理念和定位。這對於保留中小城市的特色也有裨益。

劉太格強調,城市建設往往「欲速則不達」。新加坡花了25年才完成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蛻變,中國的城市建設也一樣。城市規劃在制定、實施後,每隔5年或10年都需要根據世界潮流及人口需求進行微調,這樣才更有利於城市的發展。

 

本文來源:新華社,發表於2016年3月。

推薦閱讀:

《鄉土》欄目走進劍河縣介紹了哪些劍河縣特色?
楊梅怎麼才算上品
有什麼特色刺客列傳?
《喜劇總動員》這檔綜藝節目有什麼特色?
美國與歐洲的這些不同,你注意到了嗎?

TAG:城市 | 發展 | 特色 | 小城市 | 鄉鎮 | 中小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