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11檔案揭秘:袁崇煥被殺的千古之謎

↓↓↓

  閱讀原文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殺,明王朝自毀長城,不到14年,大明王朝灰飛煙滅。在清朝統治者看來,袁崇煥被殺,就決定了明朝的滅亡之局。崇禎殺袁崇煥的罪名是「通敵謀反」,學者們大都認為是明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也有人認為袁崇煥擅殺毛文龍也是導致被殺的原因。還有諸如崇禎與袁崇煥性格不合而被殺,以及「報仇說」、「誤殺說」一類的說法。不過,仔細檢閱分析史料會發現,袁崇煥被殺,竟然有不為人知的更為隱秘的原因。

那麼,袁崇煥是如何以毛遂自薦的形式鎮守邊關的?救京師於水火的袁崇煥為何沒有得到褒獎,反遭被捕入獄?陷害袁崇煥,必欲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的人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呢?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袁崇煥被殺的千古之謎。

 

                                                    袁崇煥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關外的後金進一步穩定了政權,而且奪取了遼東地區攻防的主動權;慘敗的明王朝完全陷入了被動,遼東形勢陷入危局。從此,後金開始了主動進攻,明軍不得不轉入被動防禦。

鐵嶺失守後,瀋陽危急,消息傳至北京,「舉朝震駭」。熊廷弼受命出任遼東經略,負責統帥關外各省的軍務。熊廷弼到任後大力整頓,局勢得到穩定。

正當遼東局勢有所扭轉的時候,熊廷弼在黨爭中被罷免。努爾哈赤乘勢以傾國之力大舉侵犯遼瀋。僅一個多月的時間,瀋陽、遼陽等70余座城池失守,遼河以東地區盡失。

在此情勢下,朝廷再次啟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不料,熊、王二人,對攻防方針各有己見。熊廷弼力主防禦,而王化貞為人剛愎自用,又不懂軍事,他不顧交戰雙方實力懸殊,一味主張進攻。經撫不和,已是臨陣對敵大忌,而朝中身居兵部尚書的閹黨分子張鶴鳴卻處處偏袒王化貞,下令王化貞可以不受熊廷弼節制,架空了熊廷弼。

就在爭論之際,王化貞部將毛文龍收復了丹東,使得主攻方針獲得支持,於是朝廷允許王化貞可以自主行動。就在王化貞部署進軍時,努爾哈赤大軍前鋒已經進至遼河與大凌河之間的廣寧,形成合圍之勢,剛一交戰,明軍在八旗騎兵的衝擊之下即潰不成軍。伴隨廣寧失守,閹黨興起大獄,誣陷熊廷弼賄賂東林黨人,朝中黨爭越來越激烈。

這時,被梁啟超譽為「軍人楷模」,讓後金人聞風喪膽的一代名將正式登場了。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在任時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見退伍的老兵就和他們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狀況比較了解,自認為有鎮守邊關的才能。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前往京城覲見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煥在兵部任職。不久之後,廣寧被後金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後,袁崇煥上奏說: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可以鎮守邊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軍費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袁崇煥上任後主張堅守關外,反對放棄關外之地退守關內。此時的遼東經略孫承宗,採納了袁崇煥的建議,重點加強寧遠的防禦,邊事一度穩定。天啟五年,被閹黨誣陷的孫承宗被迫辭去遼東經略。次年正月,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西渡遼河,一路如入無人之境,23日到達了寧遠城下。龜縮在山海關的新任遼東經略高第擁兵不救,坐視寧遠孤城被圍困。

24日,後金髮動總攻。袁崇煥坐鎮城頭指揮明軍用西洋大炮轟擊後金兵,激戰到晚上,後金兵在努爾哈赤的親自指揮下仍冒死不退。此戰一直打到下半夜三更時分,後金兵屍體在城下堆積如山,始終無法破城。此後連續三天,努爾哈赤繼續親自指揮攻城,命令八旗士兵拚死鑿城,寧遠城被鑿開的缺口有三四處,每處寬達二丈多,每鑿開一處,袁崇煥便與守城士兵一同挑石土堵塞被鑿破的城牆豁口,城上明軍則向城下投擲火把、火毯,燒得後金士兵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努爾哈赤損兵折將,卻無法越雷池一步,不得不憤憤撤兵,寧遠之圍得以解除。寧遠大捷,明軍以少勝多,孤軍奮戰,頂住了後金頑強勇猛的進攻。這是明軍自薩爾滸大戰失敗以來的首次勝仗。

寧遠大捷,對後金打擊甚大,《清太祖實錄》記載說:「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努爾哈赤回瀋陽後鬱鬱不樂,於當年八月病死。

寧遠大捷後,袁崇煥乘勢將喪失的土地一一收回,同時在山海關外400里的錦州、中左、大凌三城構築防線。他知道明軍的實力不敵後金,於是派使者與後金談判以爭取備戰時間。努爾哈赤去世時,袁崇煥還派人到後金去弔唁,以探聽虛實。而皇太極也清楚後金一時還征服不了明王朝,於是雙方互有和談代表來往。這件事後來成為袁崇煥被處死的罪名之一。

天啟七年(1627年),皇太極在解決了後顧之憂的朝鮮後,親率八旗大軍由瀋陽自廣寧分三路征伐明朝,與袁崇煥、總兵趙率教等大戰於錦州、寧遠,雙方激戰近一月,死傷累累,兩座城池久攻不下,皇太極最終不得不撤兵。明軍取得「寧錦大捷」。

袁崇煥有本領打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卻無能力應付朝廷中的黨爭窩裡斗。閹黨控制朝政時,袁崇煥為了取得朝廷支持,接受前幾任遼東經略的教訓,不得不與閹黨虛與委蛇。比如迫於閹黨薊遼總督閻鳴泰,以及魏忠賢派來的監軍太監劉應坤等人的壓力,不得不與他們聯名上疏,請求在寧遠為魏忠賢建生祠。雖然這是萬般無奈之舉,但卻不被東林黨人原諒,將其視為叛徒而不齒。就連曾經與他並肩作戰的上司孫承宗,也不能理解他,以至於袁崇煥被構陷入獄時,沒有為他很好地辯護申訴。

那麼,強攻不行,皇太極會使用怎樣的計謀以求除掉袁崇煥呢?

                                       皇太極

崇禎元年四月,崇禎皇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賜上方寶劍,令他統籌全局,便宜行事。

袁崇煥出任遼東明軍最高統帥的消息傳到瀋陽時,皇太極明白,這是後金進軍關內征服明朝的最大障礙,不除掉袁崇煥,後金就別想入關坐天下。

崇禎二年,皇太極感到正面無法突破袁崇煥的寧錦防線,於是在當年十月親率10萬鐵騎兵分三路繞道蒙古直撲關內。當時明朝除袁崇煥在寧錦一帶布防外,山海關以西的防務則一片鬆懈,軍紀鬆弛。所以,皇太極一路幾乎沒有受到什麼阻擋,直抵離北京直線僅120多公里的遵化,巡撫王元雅自殺。

袁崇煥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領兵援救,趙率教不幸戰死遵化。皇太極攻下遵化後直趨北京,京師震動。袁崇煥急忙率軍馳援,在北京廣渠門外重創後金軍。這次後金軍突破的關隘,是薊遼總督劉策的轄地,鎮守關外的袁崇煥剛一聽到消息就立刻飛奔千里來救援,他自認為自己是無罪而有功。但當時京師自上至下驟然間遭遇兵禍,尤其是在北京城外有產業的權貴們,更是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指責袁崇煥「縱敵擁兵」。

皇太極則不失時機的採納了漢人范文程的計謀,利用明朝內部黨爭實施反間計。後金攻至北京城下,在京郊的牧馬廠抓獲了管理牧馬廠的兩個太監楊春、王成德,囚禁在兵營內。皇太極讓手下兩個將領高鴻中、鮑承先有意識的在囚禁這兩個太監的隔壁房內竊竊私語,說袁崇煥與後金有約。太監楊春佯裝睡著,卻把這段話牢記在心裡。第二天,後金兵故意放鬆監視,讓楊春、王成德跑回了北京城。崇禎皇帝性格本就多疑,在極權專制體制下,皇帝性格多疑臣下必無好結果。據《明史》記載,崇禎即位以來,殺總督7人、巡撫11人。崇禎在位17年,換掉刑部尚書17人、兵部尚書14人,換掉相當於宰相的內閣大學士50人,而北宋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哲宗即位的127年總共只有51位宰相。

崇禎得到了楊春、王成德的報告後,聯想到北京城內傳聞袁崇煥通敵,不由得加深了對袁崇煥的猜忌。而這些傳聞恰恰就是閹黨餘孽散布的。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在袁崇煥被捕後上《白冤疏》中說,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捉獲7名姦細,這些人口稱袁崇煥附書與後金勾結,姚宗文等即報告朝廷,諸大臣簡單會審之後卻將這7名姦細全部釋放,想再審都不可能了。當年12月初一,崇禎召見袁崇煥,不顧數月前還對他大加褒獎,質問他為何擅自殺掉毛文龍。事發突然,毫無心理準備的袁崇煥根本就沒有料到皇上會問到已事過境遷的舊事,一時語塞。崇禎當即下令將袁崇煥交錦衣衛下獄。姚宗文本屬閹黨一派,曾陷害過熊廷弼,現在又故伎重演,陷害袁崇煥。那他們為何要陷害袁崇煥?

          崇禎皇帝

殺毛文龍一事發生在崇禎二年五月。毛文龍本是魏忠賢的乾兒子。明萬曆年間中葉,中日朝鮮戰爭時,曾率兵援朝,戰事結束後留在遼東任職。遼東被後金佔領後,毛文龍率部退居皮島。皮島位於鴨綠江口東南方的大海中,北岸十餘里是朝鮮的鐵山,西北岸八十里,就是遼東界。皮島附近還有獐子島、雞島、須彌島等,因為這些島嶼都位於鴨綠江東側,所以統稱東江。後金進攻遼西地區時,毛文龍奇襲後金兵盤踞的丹東取得大捷,深得明廷信任,一路升遷至總兵、左都督,鎮守東江。

最初,皇太極屢犯遼西時,的確很顧忌毛文龍從後方襲擊。毛文龍則利用這一形勢,向朝廷漫天要價,對朝鮮也以太上皇自居,不斷索取財物。朝鮮《仁祖實錄》說:「毛文龍以復遼為名,召集遼左饑民,遍置於清川以北,而天朝所賜銀糧,佔為私用,安坐島中,獨享富貴。」當聽到袁崇煥殺了毛文龍時,朝鮮國王大喜:說袁崇煥「為天下除此巨害。」

毛文龍手下共有28000名士兵,卻號稱10萬向朝廷要餉要糧。並虛張聲勢、虛報戰功,將抓住的普通遼人作為戰俘獻給朝廷以邀功請賞。毛文龍所領餉銀,一多半都不曾運出京城,而是用於向朝中權貴行賄。用戰略物資向後金換來的人蔘貂皮,也大多進貢給朝廷權貴們了。毛文龍大肆貪污行賄,結納宦官,與閹黨沆瀣一氣,但朝中大員對他卻都是一片讚頌,於是明熹宗深信毛文龍是東方海外的擎天一柱。

毛文龍每次得到獎賞後,便拿出一部分向朝中權貴行賄,多年來一直沒有中斷過。明朝官員俸祿不高,灰色收入才是他們看重的。投桃報李,朝中權貴、閹黨們自然是對毛文龍有求必應,給了毛文龍就等於給了自己,只不過轉了個手而已。毛文龍鎮守東江以來,朝中權貴、閹黨沒少得到好處。

                 毛文龍與皇太極私通賣國鐵證:七封書信原件

假設毛文龍真是遼東擎天一柱,能有效牽制後金,你貪污腐敗也就罷了,起碼還算個腐敗能臣,但事實遠非如此。

真實情況是,早在努爾哈赤時,毛文龍就與後金勾勾搭搭,並有向後金投降之意。只不過顧慮到投降後金後不可能受到優待,才又決定暫時採取觀望態度。對毛文龍與後金的關係,很多歷史檔案都有記載。如毛文龍在給皇太極的第四封信中問:「大事若成,各島都是你的……你如何待我?」後又提出:「請爾取山海關,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攻,則大事成矣,我不分疆土,亦不屬爾管轄。」從這些信中不難看出,毛文龍何時公開背叛,只是一個時機問題。

崇禎二年初春,毛文龍以索要軍餉為名出兵登州,被總兵張可大曉以大義勸走了。從這一事件中,毛文龍不臣之心表露無遺。毛文龍有叛逆之心,身為遼東經略的袁崇煥如果不能事先滅掉這個火藥桶,一旦毛文龍率兵南下,攻掠山東,袁崇煥又豈能推諉責任?倘若毛文龍與皇太極同時出兵,朝廷又怎麼顧得過來?

為了統籌大局,崇禎二年五月,袁崇煥以閱視為名,出海東巡,6月初與毛文龍相見後,袁崇煥很懇切地跟毛文龍商量讓他換防別處,以及由寧遠轉發軍餉等問題,甚至到屈身相待,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能以至誠感動毛文龍。如此反覆懇勸了三天,但毛文龍回答時語言輕蔑,態度侮慢。這才堅定了袁崇煥的看法:毛文龍已是一個悖逆之徒不堪再用了,於是決定殺毛文龍以保全東江。65日,袁崇煥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請出上方寶劍於帳前斬殺毛文龍。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後,即報朝廷,崇禎於18日下旨肯定了袁崇煥的做法,宣布今後一切仍由袁崇煥相機行事。《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對斬毛文龍一事,崇禎是「優旨褒答」。

然而,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卻斷了朝中一班貪官污吏的財路。這批人當時隱忍不發,一直等待時機,如今機會終於出現了!

                                 袁崇煥

先是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勛等「以擅主議、專戮大帥」攻擊袁崇煥,緊隨其後的便是被《明史》列入奸臣傳、入閣拜相的禮部尚書溫體仁、署理兵部尚書梁廷棟,輪番誣陷袁崇煥。朝中閹黨薛國觀、陳演以及諸御史等更是群起而攻之,咬定袁崇煥「通敵叛國」。

朝中雖有正直官員為之喊冤力辯,然而,貪腐分子人多勢眾,「三人成虎」,一片喊殺聲,僅溫體仁就五次上疏曆數袁崇煥之罪。《明史·溫體仁傳》說他面對內憂外患,民生日困,不曾提出過一條對策,反而「日與善類為仇」。最可笑的是,溫體仁名聲差,崇禎卻認為這正說明他不結黨、靠得住,從而相信他對袁崇煥所攻訐的一切。

梁廷棟則屢屢上疏奏請崇禎立即誅殺袁崇煥以安民心。崇禎當初逮捕袁崇煥時,並沒有要把他處死的意思,在閹黨餘孽對袁崇煥的罪狀層層加碼的合力下,猶豫了八個半月之後終將袁崇煥處死,鑄成與岳飛一般的又一千古奇冤。

袁崇煥臨刑時說到:「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袁崇煥矢志忠於大明王朝,可大明王朝並不信任他。倒是他曾經的死敵大清王朝,在他死後一百多年給他平了反。

《文史天地》趙映林


推薦閱讀:

揭穿袁崇煥粉絲的謊言!
袁崇煥
如果你是崇禎帝,會殺袁崇煥嗎?(上)
千古奇冤:袁崇煥之死
崇禎處死袁崇煥的四個理由,你認可嗎?

TAG:檔案 | 袁崇煥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