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

來自: 修齊(Less Is More) 2012-07-05 15:54:091、《金剛經》在學術上的分類,歸入般若部。「般若」是大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2、般若智慧包括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3、「雲在青天水在瓶」,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里,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個境界。又譬如唐詩「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境界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4、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天上天下,無所不知。這就是境界般若。5、悟了道的人,記憶力特別高,前一輩子讀的書都知道。一目十行,日記千言,老而不衰,這就是文字般若。6、無師自通,做人做事,自有高度的藝術。譬如看佛經,能用特殊的方法,把難懂的立刻就懂進去,最難表達的東西,他一表達,別人一聽就懂了,這就是方便般若。7、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前面的五個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8、「波羅密」就是到彼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含義為: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脫離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經典。9、武則天的開經謁: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10、聚會必有散。11、平常就是道。12、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的《大藏經》里。13、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深淺。14、上乞法於佛,下乞食於一切眾生,成為成佛比丘。比丘,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的意思。15、260字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就是《多心經》(「摩訶」意思為「大」)。《心經》里,向佛提問的主角是舍利子,《金剛經》的主角是須菩提,《楞嚴經》的主角是阿難。16、「如來」是對成道成佛者的通稱。「菩薩」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線的一個總稱。17、佛在心中莫浪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只向靈山塔下修。18、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19、五祖、六祖因《金剛經》而悟道,所以後世的中國禪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國也有稱做達摩宗的。20,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起心動念。21、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22、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23、「涅槃」就是《涅槃經》提出的「常樂我凈」的境界。就是找到這個地方,永遠不生不滅,常樂,永遠如此。那個我是真正的「我」,不是這幾十年的肉體,會變去的我。那個真我才算凈土,也就是涅槃的境界。24、佛的願力,學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佛的境界謙退到極點,他要度盡一切眾生,而心胸中沒有絲毫教化人、度人之念。25、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人的煩惱都因這四相而起。26、得意忘形與失意忘形,同樣都是沒有修養。27、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脫,是大解脫,一切事情,物來則應,過去不留。28、人生最難的就是丟開,真丟開了就是真放下,放下就是內布施。做到了內布施就可以成就,就可以成道。29、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30、風來竹面,雁過長空。3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32、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來搞這個學佛的事。33、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時候,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報來了。事實上,平安無事,清清靜靜,就是究竟的福報。34、佛境界就是福慧雙修,智慧資糧圓滿了,福德資糧圓滿了,就成佛。35、成佛得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清凈是法身,圓滿是報身,千百億形象不同是化身。唐代以後,道教興起,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36、「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的如來,就是與一切眾生共同的生命的本來,生命的本體。37、覺時戀夢夢戀醒。38、做天難做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出門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39、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孜孜為善,念念為善,是不可以空的。40、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萬象一毛輕。41、生者寄也,死者歸也。42、本無生死之可了,那才能夠了生死。43、小乘又叫聲聞,比聲聞高一點叫獨覺,也叫緣覺,又叫辟支。44、修羅漢四果位,必須斷掉見惑、思惑。見惑五個,身見,邊見,見取見,邪見,戒禁取見。思惑也是五個,貪嗔痴慢疑。45、初果、二果羅漢升欲界天,三果升色界天,色界天的最高處大自在天,又叫有頂天,大阿羅漢升無色界天。46、無論大乘小乘,學佛都是五個程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把貪嗔痴慢疑洗刷乾淨,平等,慈悲,愛一切世人,設法除掉見思兩惑。47、學問深時意氣平。48、禪宗祖師: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49、佛法講三界如牢獄,至於什麼方法逃出來,不論念佛,拜佛,還是念咒子,是密宗還是顯教,都不管,你只要有辦法出得來就行。這就是佛說無定法的道理。50、外我無身是大身,若留凈土即留塵。心中還有一個凈土,認為是佛境界,這個清凈就是塵,留塵就是障礙。51、無為福勝就是說清凈的福氣搞過世間一切功名富貴的福氣。52、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53、世界上最值錢的東西也最不值錢,智慧絕對無價,但一毛錢也不值,這就是佛常說的眾生顛倒。54、西藏密宗非要吃葷不可,中國顯教非要吃素不可,因此佛無定法。55、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56、「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無煩惱,無妄想,自然達到清凈的究竟;立刻可以見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實相。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實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57、心即是佛,我們都有心,所以一切眾生都是佛。此謂正信。58、實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種名字都是講這個東西。59、信解受持,是四個修行的階段,也作教理行果,信解行證。60、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只管利他,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忍辱,就是心念把痛苦拿掉,轉化成慈悲,這才是忍辱波羅密。61、不住,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62、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63、「污泥香里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64、真布施是舍掉自己捨不得的,最難捨的,一難是錢財,二難是「我」。需要真正放下。65、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66、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67、業識賓士相續流,茫茫無岸可回頭。同為苦海飄零客,但了無心當下休。68、岸是什麼呢?是廣闊的空靈。回頭本身就是岸。69、普通人生,做一輩子事,生一堆兒女,最後,實無一事可滅度者,一樣都帶不走。70、學佛第一要學笑口常開、放大度量的菩薩,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學他胸襟大,面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71、白居易:飽暖饑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虛空。72、我見沒有了,只達到人無我的境界,是小乘果味。到了法無我,叫做人法二無我,到達了就成佛。最後連空也空,空也不存在。73、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74、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75、不要把「空」當作佛法的究竟,這樣就落到悲觀。76、有時候不說話反而容易懂,一說話反而生誤會。77、日行一善都做不到,日行一惡則有之,不修一切善法,你說到達無相,那是騙騙自己罷了。78、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既是佛;沒有悟道,佛也是凡夫。79、止觀雙運是正三昧,真正的定境界。此一心念能夠止於一樣東西上,止以後,清凈到了極點,智慧大開,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這叫做觀。80、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81、大乘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82、耽著禪定,在大乘戒律上是犯戒的,功德不能圓滿。不要入定,不要入清凈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進入這個苦海茫茫中來救世救人。83、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84、一切法無自性,是指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單獨的本身,沒有永遠存在的可能,也沒有單獨存在永遠不變的一個性質。85、一切法無我,並沒有告訴你無我以後是空。至於無我以外有沒有真我,要你自悟、自證、自肯。《金剛經》只有遮法,否定了你,但沒有告訴你一個肯定的。86、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是佛法。大乘佛法必須「得成於辱」。87、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88、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89、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90、三身,法身是如來,報身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千百億化身是用,就是體、相、用。91、《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92、塵沙聚會偶然成,蝶亂蜂忙無限情。同時劫灰過往客,枉從得失計輸贏。93、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坐,就是那麼平凡。94、菩提就是覺悟,大徹大悟,超脫三界。悟道就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與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95、如如不動: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96、這個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又不真實永恆地存在!幾十萬億年,拿宇宙時間來比,彈指也就過去了,也是幻呀!97、蓑笠橫挑煙雨散,蒼茫雲水漫閑行。98、什麼叫第一波羅密?真智慧無智慧,就是老子說的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大學》、《中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無思無慮」。自己的一點感悟: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97256/
推薦閱讀:

南懷瑾的江湖|大象公會
三刀談南懷瑾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下)
南懷瑾:說身有苦,不樂涅槃
「吟誦與音韻」視頻:南懷瑾老師講

TAG:金剛經 | 南懷瑾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