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佛學問答701~786問

凈空法師佛學問答701~786問

 701.  中國一位有名望的法師說:「念佛保證不能往生,必須看大經大論。」請問對嗎?

他的說法不是很可靠。在中國很有名望的倓虛老法師、諦閑老法師,他們告訴我們:不認識字、不懂經教的人,也沒有念過大經大論,只要老老實實念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往生,而且往生瑞相非常好。《影塵回憶錄》記載,哈爾濱「極樂寺」有一位修無法師,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修無法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大經大論,他往生時很自在。又諦閑法師有個老徒弟是鍋漏匠,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也沒有念過經,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多站著往生。這些例子太多了,所以他的保證靠不住。

702.  有人有時對於一些事情,能一下子說出來,而且正確不差。請問這是清凈心,還是仙家?

這種事情確實有。《楞嚴經》說這種多半是鬼神附身,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我們常講的「特異功能」、「神通」,這是有人附在他身上的能力,附身的人離開之後,他的能力就喪失了。有些小事情他說得很準確,大的事情就靠不住,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有,社會都發生過,佛經也曾經講到。

703.  弟子學佛十多年,念佛號時有時感覺心裡很煩惱,靜坐念佛時就會睡眠,又有時像作夢,有時脖子像做電療似的,請問這是弟子業障重嗎?

這些境界現前,佛在《楞嚴經》教導我們的方法,就是不去理它,不放在心上,你慢慢就會正常。念佛昏沉或是掉舉,精神提不起來,可以經行繞佛,或者是拜佛,若感覺哪個地方不舒服,可以調整自己的坐姿或站姿,這樣就好。

704.  阿彌陀佛身金色,請問何以「凈宗學會」供養的阿彌陀佛是白瓷色的?

「凈宗學會」成立時,有一位老居士供養一尊白瓷的佛像,這是一尊古董佛像,大概有兩、三百年,所以我們將佛像供在大殿,做為我們的主佛像。因為許多人看到很歡喜,我就想到用照相印出來,每位同修就可以請到家裡供養。這一尊白瓷佛像就是這樣的因緣。我們不必在色相上去分別,只要心裡有佛就好。

705.  請問讀誦《無量壽經》時,是否應該念分章標題?

分章標題是會集的人加進去的,可以不念。但是念了也沒有關係,自己對於全經經文段落層次會有更深刻的明了。譬如,提起某一段經文,你就知道這是在第幾章、第幾品,有這個好處。

706.  皈依之後,原來的皮鞋、羽絨服等,請問應如何處理?家人吃剩下的肉菜,佛弟子是吃了還是倒掉?

這些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皈依之前,你所購制羽絨的、皮革等物品,全部都可以使用。佛家不食眾生肉、不穿皮衣與毛衣,這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實在講,這些也是形式,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有愛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比什麼都重要。曉得要重實質,形式無非是做給別人看,其目的是提倡慈悲心而已。

至於家人吃剩下的肉,如果你吃長素,剩下來的可以布施給其他動物、鳥獸吃。

707.  在念佛時,經常感到前後心發熱,而且有時熱得很厲害。請問這種現象是好是壞?應如何處理?

念佛、參禪,修行用功時有一些境界現前,《楞嚴經》教導我們的原則:「不要去理會它,把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在念佛上。」這是講念佛的功夫,心裏面除了佛號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去想,也不要去理會,這個境界慢慢就會消失,就會恢復正常;千萬不要被境界干擾你的功夫,這一點非常重要。佛經告訴我們的總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不理會它,這個境界慢慢就會消失了。

708.  一個親戚的兒子,從小就很聰明,十年前有一次和老師發生一點誤會,心情不好,晚上出去走,半夜而歸,第二天精神就不正常。經常打他的媽媽,有時還拿刀砍他的媽媽,並且說:「不是我要打你,是有人讓我打你。我的病,你花多少錢都治不好,一定要病十七年。」他的父母已經被他搞得精疲力盡,請問應如何幫助他?

這個現象不是普通的病。眾生的病總說不外三大類:第一是「生理的病」。我們飲食不小心,古人講的「病從口入」,傷風感冒都是屬於生理病,這種病醫生可以治療,醫藥能幫助。

第二是「鬼神附身」。這不是屬於生理病,所以醫藥沒有效果。他的病就是屬於鬼神附身,冤親債主這一類的。像《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是冤家債主附身,醫藥沒有效果,要用調解的方法,若對方接受了,他就離開了,病就會好。這在佛法裡面,我們看到的例子很多。

可以請法師大德為他調解,或自己誠心誠意跟他談條件。因過去生有過節,希望和解,不要冤冤相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之間生生世世都招來痛苦。調解的方法,像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這是大阿羅漢為他超度。但今天這個世間修行證果得道的人少,我們到哪裡去找?我們雖然找不到,但在道理上我們能夠明了,可以跟對方談條件。我們斷惡修善,以這些功德迴向給他,大多數都能夠接受。如果你有財力,就印經、布施;沒有財力就誦經,誦大乘經典一百部、一千部,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要至誠恭敬去做,誠則靈,真誠心能與鬼神起感應道交,我相信大多數都能夠接受,所以這種病要用調解的方法。

第三是「業障病」。這種病不是生理,又不是鬼神附身,這種病最麻煩,醫藥沒用處,超度、調解也沒用處,但還是能治。佛說:「至心懺悔,真誠心悔過,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業障病也可以恢復。」所以,一切病痛沒有不能治的,只要懂得方法,了解疾病的根源。

此地講他的病一定要折磨十七年。我看他們過去怨恨並不是很深,過去生你折磨他多少年,這一生他來報復,我相信這個可以調解。

709.  弟子曾聽一位法師在錄音帶中說,《大乘起信論》的要害是「真妄和合」。《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所造,一直為全世界歷代祖師、大乘行者視為寶典。請問他的批評是否不當?

我們對這些人的批評,最好不要放在心上。他批評得恰當不恰當,與我們修學都沒有關係,關鍵在我們自己對於大乘經論有沒有信心。你的話說得很好,歷代祖師大德都非常重視《大乘起信論》,我們看許多祖師大德的著作,有很多引用這部論典的文字,由此可知,它得到歷代祖師大德們的認同,這是決定沒有錯誤,我們應當要信受奉行。

710.  另外,這位法師在說禪的錄音帶中,忽然機鋒一轉,說:「到底是哪一位祖師說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他說:「不變怎麼能夠隨緣?祖師怎麼會說這麼沒有開悟的話,以致後人都照樣學著說了?」弟子在學《彌陀經疏鈔演義》時,見蓮池大師及一些大德也常說這句話,請問到底是祖師不開悟,還是法師貢高我慢?

這句話不但是祖師說,佛菩薩也常說。我過去講經把這兩句話又加了兩句,我說了四句。古人只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又加「隨緣隨著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是四個不同的境界,「不變隨緣」是佛境界,佛教化一切眾生,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他能夠應機說法,隨類現身,他不變,這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菩薩,菩薩在隨緣當中學不變。「不變不隨緣」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是不變不隨緣,他們不度眾生。凡夫是「隨緣隨著變」。你們想想,我有沒有說錯?

我也沒開悟,所以說這個話與開悟不開悟沒有關係,不要去執著這些,知道這是四個不同的境界。我們今天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要隨緣,隨緣裡面學不變。學什麼不變?真誠心不變,清凈心不變,平等心不變,覺悟心不變,慈悲心不變。順境里不變,逆境里還是不變,這是真正會用功。

711.  請問如何才能儘快見到實相?見到實相是否就可以了生脫死?

「實相」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教下稱「大開圓解」,凈土宗稱「理一心不亂」;各個宗派講的名詞不同,卻是相同的境界,同一樁事情。見到實相,不但可以了生脫死,《華嚴經》講,你就是法身菩薩了,你已經超過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

如何才能儘快見到?釋迦牟尼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教給我們一個妙法,就是「老實念佛」。果然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實相;如果不用這個法門,的確相當困難。為什麼?你要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才能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再進一步斷塵沙煩惱,超越四聖法界;再破一品無明,才見實相。這很不容易,絕對不是現在一般人的根性能在一生中做到的。所以,如果沒有念佛帶業往生這個法門,可以說末法時期億萬人修行,恐怕一個都不能成就。這是老實話,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試試看,見思煩惱你斷斷看,能不能斷得掉?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

712.  請問打佛七的時候,早晚功課是否照做?

打佛七一定要依照念佛堂的規矩,與大眾功課完全一樣。自己平常做的功課放下,完全遵守佛七的儀規,這樣對自己、對道場都有利益,絕對不擾亂道場。

713.  有的說要「一念不生」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說要「觀想凈土」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何種正確?

都對也都不對。怎麼說都對?與自己根性相應就對,與自己根性不相應就不對。這些方法,有的人做很有效果,有的人做沒有效果,這就是根性不相同。

總的原則講,在修學過程中有兩種狀況出現:一種是「昏沉」。聽經也好,念佛也好,止靜就更不必說了,打瞌睡,這叫昏沉。另一種是「掉舉」,就是妄念很多,不用功還不覺得,愈是想用功,妄念就愈多。

「一念不生」、「觀想凈土」這兩種是對治的方法,掉舉時妄念很多,就用「一心不亂」來對治妄念,一心不亂是修定;昏沉時就用「觀」,用念佛加上觀想來對治昏沉。這是治病的方法,要看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毛病,就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如果你這兩種毛病都輕,就不需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注意調身就行。

念佛是以經行為主,念佛堂也要懂得這些方法。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德雲比丘,他是修念佛法門,他的念佛方法偏重在經行,是以繞佛為主。如果繞的時間久了,累了就可以坐下來,我們稱「止靜」。繞佛時要出聲念佛,止靜時不出聲念,但可念也可不念,如果不念就注意聽繞佛同修念佛的音聲,這樣就能攝心。坐久了起來活動時,拜佛最好,拜個幾十拜,保持心不散亂。「心凈則佛土凈」,往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清凈心。

714.  弟子學佛四年,念觀音菩薩也念阿彌陀佛。念觀音名號,就少一些障礙;若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念觀音名號,就有障礙,妄想就起來,止都止不住。請問該怎麼辦?

你與觀音菩薩有緣,你就老老實實念觀音菩薩,念觀音菩薩求生凈土。你可以試驗:你如果念彌陀經沒有障礙,你可以念彌陀經、持觀音菩薩名號,用這個方法修行。如果念彌陀經會有障礙,你可以念觀音菩薩經。觀音菩薩有三部經,你可以選一種,這三部經不是獨立的,都是附在大經裡面。第一部是附在《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在第七迴向章裡面;第二部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第三部是《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三部經專講觀世音菩薩,受持一種就可以。三部經都讀誦,然後選擇一種做為自己的功課,念觀世音菩薩迴向求生凈土,功德是一樣的。

715.  帶業往生只能帶舊業,請問何謂舊業?業是身口意所造,因貪嗔痴慢疑還沒有斷,而在念佛功夫未能伏住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之前,總免不了會造業。

所謂「帶業往生」,就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往生的前一天所造的,都稱作「舊業」,往生那一剎那,你的心不造業就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就在最後的一念。最後的一念,你的心是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絕不夾雜任何一個妄念,就帶業往生了。你聽了我的這些話,會說:「這是臨命終的事情,現在造業不要緊,到臨終的時候,我注意到不造業就行了。」這個話在邏輯上講得通,可是問題是怕你臨命終時,要是保不住又造業怎麼辦?因此,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功夫要在平時練習。臨命終時就好比作戰,平常不訓練,到那個時候就會手忙腳亂。

既然曉得我們造業是沒有間斷,我們應當怎麼辦?我們不造惡業只造善業,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積福,往生的人一定要有大福報,我們平時不修福,到臨命終時還是不能往生。所以,要記住「斷惡修善」是修福,「破迷開悟」是修慧,福慧雙修,臨終往生就自在,不會有障礙。

第一步,我們先把惡業斷除,佛教導我們:「常念善法,思維善法,觀察善法」,我們從這裡下手。這個功夫做了若干年,有了成績,這個成績是心定下來,妄念少了,惡念沒有了,你把功夫再向上提升,提升到只造凈業不造染業,這是第二步的功夫。

什麼是「凈業」?在斷惡修善裡面,加上離相的功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性宗說的「三輪體空」。能夠入三輪體空,這個人修的是凈業,心清凈、身清凈、行清凈,業也清凈了,這必定往生凈土。為什麼?六道裡面都是染業不是凈業,你既然修凈業,六道裡面沒有受生的地方,只有受生在西方極樂世界。

716.  媳婦交給我一筆錢來供養佛法僧,因為處理得不夠完善,還剩一些錢。現在我很掛心,請問不知如何處理?

你既然發心供養三寶,只要誠心誠意發心,你的功德就圓滿了。還剩下一點錢,你看看哪些人有苦難,你就幫助他,功德都是一樣的,不要起分別、執著。你也可以孝敬父母師長,佛在《大集經》說:「末法時期佛不在世,我們能夠孝順雙親,這個功德與侍奉佛祖的功德是相等。」所以,學佛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這非常重要!

717.  有人學佛很認真,甚至於還講經說法,勸別人看破、放下,真的是福慧雙修。照理說應該都有龍天護法,請問為什麼還會著魔?這種事有方法避免嗎?

你說的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有,實在講是相當不容易。天台智者大師言:「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能說,就是自己本身做不到,這占多數,著魔都是屬於這一類。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遭魔障;在《楞嚴經》裡面,阿難尊者遭魔障,原因何在?就是能說不能行;能說又能行,決定不會著魔。護法神只是從外面保護,你裡面有心魔,心魔勾結外魔,內外勾結,護法神也沒辦法。佛在《楞嚴經》講了五十種陰魔,我們內外都要辨別清楚。念佛人有一個好處,至心念佛,一心稱念,決定不會著魔。

我們也見過很多學佛同修著魔,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感應、神通。真正學佛的人不求感應、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實念,參禪的人老實參,魔就不得其便。

718.  我要助印《金剛經》,而經文第二品「云何應住」是弘一法師手寫的,其他經本是「應何雲住」,蕅益大師寫的是「云何應住」。這兩種說法都有根據,請問究竟哪個本子較好?

江味農居士用了一生的時間專修《金剛經》,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為《金剛經》做校訂本。我過去學《金剛經》,都是依江味農居士的校訂本,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講《金剛經》也用這個本子。江味農居士根據許多的版本仔細校對,不僅是這一句,裡面出入還有許多地方,這是值得我們做參考。

如果你要印,既然是弘一大師寫的,你就不能更動它,你更動它就是錯誤;這是弘一大師自己負責任,與我們不相干。我們可以依照江居士的本子把它寫在旁邊,更正過來,自己讀誦方便。如果弘一大師寫的與江居士的校訂本是完全相同,可能弘一大師寫的就是用校訂本。他們是差不多同時代的人,也都是大佛學家,都是值得我們尊敬景仰,我們對他們有信心。

719.  一位老居士說自己沒有文化,不能誦經,只有一句佛號,請問今生是否能往生?又每天撿垃圾送到收容站,每月初一、十五用這個錢放生,這樣做是否如法?

他做得很好!一句佛號老實念,決定得生凈土。《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記載得很多,我們自己學佛這半世紀來,看到、聽到的也不少,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

古往今來,我們看到許多念佛往生成就的人,都是沒有念過書的。這種人往往能成就,原因是什麼?古大德講:「唯有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最容易成就。第一種是有真實智慧,他聽聞到佛法不懷疑,能夠依教奉行,所以能成就。第二種就像陳老居士這樣的人,沒有文化,人很老實,聽了之後就能老實念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生活非常簡單,所以他能成就。

他每天撿垃圾,用這樣微薄的收入去放生,他並不求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這非常難得。但放生不一定要選初一、十五,哪一天放生都好,若選定日期,生意人知道你這一天放生,會特別去抓這些動物來,因為他知道今天生意好。所以,放生不選擇日期,隨時遇到隨時可以放生,這樣就如法。

720.  用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修行。若有冤親債主要求誦《金剛經》或《地藏經》,請問是否夾雜?

這不算夾雜,因為這不是長時間,是短時間的。冤親債主要求你誦一部、誦三部,你是特別為他誦,這個可以。我們自己主修的功課,一天都不能間斷;替別人修,能抽出一點時間幫助別人,這是好事情。記住!不能夠喧賓奪主,主修的功課要重視。

721.  請問若要幫助流產的人,是誦《地藏經》或哪一部經最好?需誦多少遍或多長時間?

要解除這個冤讎,念《地藏經》、《金剛經》或《無量壽經》都好,你誠心誠意的念,迴向給他。要念多少部,由你自己決定;一般總是一千部到三千部,但也要看對方答不答應,若不答應也沒有辦法。誠心誠意的念一千部到三千部,這個冤讎應該是可以化解;一天念一部,三千部差不多要十年;一天念三部,三千部大概三年完成,這件事我們要仔細的想想。

墮胎是與人結深重的冤讎,這一個神識來投胎,是與你過去生中有緣分。佛講有四種緣才到你家裡來投胎,這四種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沒有這種關係,他不會到你家裡來投胎。若是報恩,你墮胎把他殺了,恩變成仇,下一次再來,他是來報仇不是來報恩。若是報怨,你殺了他,仇恨再加仇恨,這怎麼得了!這樁事情非常可怕,今天社會動亂、天災人禍,這是主要的因素,這是眾生共業所造的。

722.  在家居士可不可以穿短的羅漢衫?

可以。諸位要曉得,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是明朝一般老百姓穿的服裝。你喜歡,覺得這個衣服穿得很舒服,人人都可以穿,沒有限制;長褂、海青也都可以穿。海青是漢朝時候的服裝,寬袍大袖,這些都是中國民間的服裝。

中國佛教為什麼會穿這種服裝?歷史上有個故事:滿清入關時,當時明朝的大臣洪承疇投降,他與清朝提了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在家人投降,出家人不投降,所以出家人穿明朝服裝,在家人改穿清朝服裝。因此,出家人始終保持穿著明朝的服裝,現在就變成制服。這是出家人穿著的服裝來源,這是常識,我們應該曉得。

另外,漢人男子投降,女子不投降,所以女子結婚時依舊是鳳冠霞帔,是明朝的禮服,但是新郎穿的是清朝的禮服。再者,生降死不降,活著時候投降,死了不投降,所以人死入殮的時候,還是用明朝的服裝,不用清朝服裝。

而出家人的服裝就是袈裟,這三件袈裟上面有格子的,是做佛事時披在身上的,那是佛教的禮服。

723.  請問印《地藏經》和印咒語,是否可以用簡體字?

佛法是利益廣大群眾,所以可以用簡體字印經。中國簡體字已經流行三、四十年,大家都已用成習慣,我們現在看到簡體字的經書也很多。

724.  寺院改為凈土道場,有靈位牌,請問要不要施食?

應該要施食,這是布施鬼神的。

725.  九九年,全家到北京廣化寺拜佛後,午睡時,我的兒子作夢,遇到山中一位長老,手上拿著一塊黃布,上面寫著:「本為菩提超三界,去龍虛逛九五城。欲解迷津離愁苦,遺棄佐助解鈴人。」又九九年,我亦曾作一夢,看到「善果」二字,請問其意義。

夢境有許多種,有的是將要發生事情的預兆,在夢中能得到一些感應。總而言之,夢境不管是屬於哪一類,學佛的同修一定要曉得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真正趨吉避凶的重要方法。遇到夢境,或者其他的感應,都可以給我們啟示,提醒我們認真努力去做。

現代的社會災難很多,我知道災難頻繁,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我怎麼知道的?我並沒有神通,我是從因果看。我時常在世界許多地區弘法、旅行,看到各個地方的人,仔細觀察那些人心裡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我們就知道這個地區的吉凶禍福。

現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你特別去觀察年輕人,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念頭年年在增長,形成了一股風氣,好像這樣做就是正確的。「世間人哪個不貪?」這個觀念錯誤,這個觀念會帶來災難,道理這個知道的人很少,但學佛的人懂得。所以,要想消災免難、趨吉避凶,重要的原理原則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善惡的標準一定要辨別清楚,凡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這是善;對自己有利益,對社會、對大眾沒有利益,這是惡。所以,《了凡四訓》這本書,非常值得推廣,現在我們已經做成兩片VCD,我希望同修們將這兩片VCD每天看一遍,至少一年不要間斷。一年看三百六十遍,印象深刻了,你自自然然就懂得趨吉避凶的道理與方法。這個很要緊,希望大家要留意。

726.  我和幾位同參道友發心印一批佛教七百五十題的問題及印光大師開示。但錯字連篇,實在無法改正,我不知道這批書如何處理。請問我們會背因果嗎?

印書選擇對世道人心有益的文字流通,那是無量功德。但是印書,校對非常重要。往年,台中李炳南老師有許多文字是交給瑞成書局印製,我們這些學生們都參與校對工作,校對了三遍還是有錯字,老師並不責怪我們,知道要校對得很精確是相當困難。但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要做到完全沒有錯字才好。我們自己校對,怕這個本子裡面還有錯字,所以第一版不要印太多,印幾百本,最多印一千本,分送給同參道友們,請大家去看,發現錯字後趕快通知我們,再印第二版就將它改正過來;二版以後,就可以大量的流通。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727.  從漸進法門改為圓頓法門,說圓頓法門高,成就快。請問對嗎?

這個說法沒錯,問題是你能不能頓得了?初學佛時,我的老師也告訴我這樁事情:「圓頓是快、是好,一步登天,但你一步要能上得去,若上不去掉下來,粉身碎骨就摔死了。」所以,學佛是兩條路,一個是漸門,就好像走路一樣,慢慢走。好比上五樓,你爬樓梯一階一階往上升,這很慢、很累。你要是有武功,從樓下一跳就上來了,行!問題是你有沒有圓頓的功夫?如果真有這個本事,成就很快。沒有這個本事,老老實實爬樓梯,登上一級就有一級的成就,這是老實修。

728.  我也看過圓頓兩冊書,書的主要內容告訴眾生做好人,讓人在生活當中修鍊,並沒有什麼經典,只講生活中對事、對物、對人的一些作法及一些功法。我知道有兩種功法,第一種是打坐念佛,念「南無天圓大寶阿彌陀佛」;第二種方法叫蹲,左手中指堵住左耳,右手中指堵住右耳,這種蹲法時間愈長愈好,有的同修能蹲上三個小時,是標準的時間。」

這是外道,不是佛法。這大概是圓頓沒錯,是很快的墮落到三途去了。它不是往上是往下,好比下五樓,不是從樓梯下去,是跳樓下去,那也是圓頓。所以,這是不可以相信,不要去學這些東西。佛法裡面沒有這些東西,佛法裡面的頓法是禪宗,而且禪宗也有頓、漸兩門,南傳惠能大師是頓修,北傳神秀大師是漸修。

729.  佛在涅槃時說四依法,講到「以戒為師」,所以我很想看戒本,以助修行。我問北京某法師:「在家弟子沒有受菩薩戒能看戒本嗎?」法師說:「不受戒不能看戒本,如果看戒本,是犯偷盜罪(盜法)。」因此,弟子才去受菩薩戒。但讀了戒本之後,弟子發現不能完全做到,想退戒,請問不知可否?要如何做才如法?

你受了戒,也不必去退戒,因為你是形式上受戒,並沒有得戒。受戒沒有得戒,有什麼戒好退?人發好心要學戒,沒有受戒的人可以看菩薩戒本。這位法師跟你講:「沒有受戒不可以看」,這是指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些戒本不可以看。為什麼不可以看?為了怕你造業。你不看,你對出家人尊重;看了,「這個出家人這裡破戒,那裡破戒」,你會生煩惱,你就常批評人、指責人,這是造口業。佛為了這個原因,不讓我們看戒本,道理在此,並沒有什麼秘密,都是為我們好。

但是菩薩戒本不一樣,菩薩戒完全是利益眾生的,不是為利益自己,所以菩薩戒本可以看。在家菩薩多半是受瓔珞戒,出家菩薩多半是受梵網戒,這兩種戒本都可以看。你能做到一條就學一條,能做兩條就學兩條,這樣就好。

佛法修行的基本是十善業道,十善都做不好,持戒是決定做不到。所以,要想持戒,先修十善;將十善根基打穩,然後再學五戒,再學菩薩戒。我們現在讀誦的《無量壽經》,裡面講戒行的地方很多,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一大段經文是專講戒律,如果我們能照經文裡面所說的這些教訓修學,就是很好的學戒。

730.  我受菩薩戒,請問能否給家裡不學佛的人做魚肉?還有家中有殺蟲藥、蒼蠅拍,是否算是殺緣?

受菩薩戒確實不應該再殺生。家裡面這些蚊蟲、蒼蠅、跳蚤都不可以殺,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的,不受菩薩戒也應當要學。不殺生,這些小蟲常來干擾也很煩惱,但你要有耐心,自己要修德。真正修慈悲心,這些小蟲會離開;你不要去殺它,你愛護它,它也會尊重你。它為什麼來干擾你?你沒有慈悲心,你常殺它,它就來報復你。

用殺蟲劑,不能解決問題,愈殺愈多。「殺」是最愚蠢的手段,只有跟這些眾生結深仇大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能解決問題的是慈悲心,我們決定不殺生,一隻小螞蟻我們都愛護它,絕不傷害它,自自然然家裡這些動物就少了。它有靈性,我們用真誠心與它溝通,效果很好。古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731.  墮胎的人知錯之後,請問應如何做才如法?

佛說有四種因緣才會成為一家人,這四種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第一種是報恩。這是過去生中於他有恩德,講的是孝子賢孫一類,稟性非常純厚,若墮胎殺了他,這個恩德就變成仇恨。仇恨很難化解,確實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接觸佛法之後,才知道這個問題嚴重,就要想辦法化解。化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照佛的教誨,認真修行,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將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就有用處。只是念迴向偈沒有多大用處,「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你拿什麼功德去莊嚴佛凈土?你一定要修積功德,將這個功德迴向才管用。

第二種是報怨。報怨是來報仇的,你把他殺掉,仇恨更深。所謂是「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要把冤解開,不能再結。

第三種是討債。我們把他殺掉,債還是欠在那裡,又加上命債,不但欠錢還欠命,這個麻煩就大了。

第四種是還債。他是來還債的,而你把他殺掉,你就欠他命債。這些事情一定要了解。

我們修積一切功德,平常做一些善事,都可以為他迴向,而且把墮胎嚴重的後果告訴別人,幫助別人千萬不要犯這個過失,這是很大的功德。勸一個人打消墮胎的念頭,就是救人一命,佛家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個功德很大。冤冤相報很麻煩,不可以做這個事情。

732.  看見路上橫死的狗、貓或者是車禍喪生的人,請問應如何做?念數聲佛號或往生咒幾遍?迴向文偈應用哪種?

遇到這種情形時,以真誠心先為它授三皈依,為它祝願。若是畜生,就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就是畜生道)」,念三遍,然後念佛號。再簡單地開導它:「這個世間苦,你舍了這個身體之後,趕快跟著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後面迴向偈可以用:「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你有時間,就多念幾句佛號,佛號念得愈多愈好,若沒有時間就少念幾句,這是對一般畜生的處理。若是看到車禍或路上橫死的人,我們就念佛為他迴向,勸導他皈依三寶,求生凈土。

733.  弟子想受菩薩戒,請問應從哪裡學起?是否每天應誦戒條來提醒自己?

確實是這樣的。如果想受菩薩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業道經》;你能把十善業道真正做到,你就是真的菩薩,比受菩薩戒的功德殊勝太多了。我為何如此說法?因為受菩薩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若做不到,沒有功德,那是有名無實,不如一個老實修行十善業之人。如此菩薩都會讚歎你,天龍鬼神都會恭敬你、保護你,我們為何不老實這樣修法,何必去搞虛名?

菩薩戒的修學法,章嘉大師教導我:「做到一條,你是真正受一條,不必講形式,用不著在戒壇受儀式,那個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做到了。」

菩薩戒本,沒有受菩薩戒的人可以看,只有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的戒本在家人不能看,這是佛不准許的。為何佛不許在家人看這些戒本?出家人受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太多了。你不懂的時候,你尊敬出家人,有恭敬心,你是在積善修福。如果看了這些戒本,不知不覺瞧不起出家人,批評出家人,你就造業了。佛是為這個原因不準在家人看,不是有什麼神秘,佛家沒有秘密,佛是為了避免我們造罪業,道理在此。但是菩薩戒就不一樣,菩薩戒完全是利益眾生的,我們可以看、可以學,學一條就等於受一條,學兩條就等於受兩條。我們從自己能做到的先學,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師言:「佛家重實質不重形式」,這是我早年聽他說的。而新加坡納丹總統也如此說,我聽他講這個話非常驚訝,這是內行人才講得出來的。諸佛菩薩、天龍鬼神都重實質不重形式,今天我們人間恰恰相反,重形式不重實質,所以佛教就衰在此。我們沒有老老實實認真去做,這是錯誤的。

734.  受菩薩戒後又犯戒,請問是否會罪上加罪?

沒錯,受戒後犯戒是兩重罪。沒有受戒,你做惡事是一重罪;受戒之後,又加上破戒的罪,這是兩重罪。要懺悔,而懺悔的方法,《了凡四訓》講得很詳細,依照它的方法懺悔就好。懺悔一定要從內心裏面去懺,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這稱作「真懺悔」。懺悔了以後又犯,這個不可以,這個罪就更重了;明知故犯,過失就重了。

735.  弟子若發現出家眾的習氣孤僻,請問是否可以提醒?若不提醒他,請問是否犯菩薩戒?若弟子不能忍耐,請問迴避相處是否為上策?

出家人與在家人也都是同參道友,若你們交情深厚,你有義務幫助他改過,幫助他回頭。

但我們勸導別人一定要觀機,觀察他能不能接受,以及在什麼時節因緣和場所來勸導最為恰當。我們勸導的時候,最好沒有第三者在旁。為什麼?如果有第三者在旁,你說他的過失,他會難為情,他不但不感激,反而結冤讎,這就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善巧方便。在過去,糾正我們錯誤過失的是自己的父母及老師,他們有義務責任,但同學與同學之間也要懂得規勸的道理。

若不提醒他,這是犯菩薩戒。但是你要先了解他、認識他。如果你知道提醒他,他不能接受,而且會結冤讎,這種狀況下可以不提醒,這樣就沒有過失;提醒他,他能接受,他能回頭,我們不提醒他,我們就有過失。

若他不能接受規勸,我們迴避,這個作法可以。

736.  近期印的《無量壽經》有幾個錯字,請問是否能改正?

發現經本有錯字,應當註明是哪一部經,在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寫信到流通處,再印時我們就會將之改正,這是無量功德。我們不但自己這樣作法,而且也要勸導別的同修,若發現經本有錯字,一定要寫信到流通處去更正。

737.  請問講經說法應注意哪些事情?

現在是民主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社會,於是邪知邪見充滿了社會各個階層,造成社會的動亂不安,實在講這是無可奈何!這種情形跟古時候的社會不同,古時候的人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出版自由,不能隨便亂說話,不能隨便亂出書,一定要符合國家的法律,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講經說法。

古時候,即使是國家法律沒有約束,自己也沒有這個膽子,為什麼?怕說錯。禪宗的公案,「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所以,說錯一句話,這個因果麻煩了。怎樣的人才能出來講經說法?必定要有師承的人。他是真正受過教育,而且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說:「你可以出去弘法利生」,這才行,等於是畢業了,就是「出師」,你可以離開老師了。而不是閉門造車,自己沒有老師,看看書、聽聽錄音帶,就可以在外面講經說法。

實在講,若是從錄音帶、錄像帶規規矩矩的學,可以學得出來。學講經,自古以來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完全轉述老師的話,不加絲毫自己的意思,這是「師承」。如果講別人的,加了很多自己的意思,這是決定不許可的。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到自己真的開悟了。開悟的標準是「明心見性」,自己沒有明心見性,要完全依照老師的講法,不可以加自己的意見。

現在人不老實,縱然跟一個老師學,自己上台講經,可能一半是老師的,一半是自己的;甚至於老師的只佔百分之十,自己的佔百分之九十,這種態度就是古人講的「背師叛道」。

你說錯了,你要背因果責任;我們轉述老師的,說錯了,是老師的錯,不是我的錯。所以,初學不能不守規矩。如果他說的這些東西,講完一遍就算了,影響面不大,他造的罪業輕,因為受害的人不多。現在用錄像帶、錄音帶,傳播的面廣,說錯了,不但現在人受害,流傳到後世,也害將來的人。五百世野狐身,受害的人不多,現在我們每說一句話,都錄音、錄像,這太可怕了!所以,決定不能說錯一句話,只要有流通,都要負因果責任。

738.  我家供奉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兩尊聖像,請問這兩尊聖像的位置如何擺放?

我相信你一定見過寺院、道場供奉的西方三聖像,你就用這種方法供就可以了。阿彌陀佛像一定供在當中,觀世音菩薩像供在阿彌陀佛左手邊,如果沒有大勢至菩薩,右邊空著沒有關係。一定是阿彌陀佛在當中,不可以兩邊平擺。

739.  我的兒子是公司的領導,經常外出應酬,要喝酒、吃海鮮。請問我應如何為他彌補罪業?

如果真的懂得佛法,應酬中也可以度化眾生。你可以學六祖惠能大師吃肉邊菜,應酬當中總免不了酒,我們酒對開水,有顏色的酒就對茶,把酒沖淡。這個應酬好,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別人若問,你就趁這個機會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特別為他說明肉食帶的病菌非常多,而不要講造業受報,這現在人聽不進去。現在人最重視的是自己生命,我們從健康方面跟他說:「素食能健康長壽!世間一般人都怕老、怕病、怕死,素食不容易衰老,不容易生病,我們為什麼不選擇素食?」

我們吃素的人要做好樣子,如果吃得面黃肌瘦,一臉的病容,人家會說:「你不吃肉,所以搞成這個樣子!」那就被人批評。所以,我們自己身體健康狀況一定要好,自己形象就是接引眾生最好的工具,我們讓人生歡喜心,讓人羨慕。我也吃了五十年的素食,健康長壽,這足以證明素食好。

中國古人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特別是現代的社會,飲食都有嚴重的污染,都帶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菌。所以,飲食不能不注意,愈是簡單愈好,愈是普通愈好,不要去選擇價錢高的。商人為圖利在上面做手腳,普通很便宜的蔬菜就不會。這是健康之道,可以利用機會勸化眾生。

740.  不吃長素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按照六齋日或是十齋日吃素,吃素那一天很認真,過了這一天就大吃大喝;另外一種人,為了減少家人的麻煩,基本上素食,偶爾隨緣或者與親戚朋友去吃一點葷。請問哪一種如法?

兩種都好。養生之道,飲食固然是很重要,可是比飲食更重要的是清凈心。佛經講:「心凈則佛土凈。」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境界就清凈,這才是第一個因素。

飲食也要選擇清凈,是非常好的助緣。人能夠持六齋、十齋都好,偶爾隨緣跟親戚朋友聚會,隨緣裡面要觀機,最好在隨緣裡面都能夠勸化大眾,你就功德無量。

741.  有些佛友將佛像供在柜子裡面,平時關上門,請問是否如法?

可以這樣作法,完全看你自己家裡的環境。如果你家裡面房間多,應當用一間房間來做佛堂,這是最理想的。假如家裡房間不多,通常我們的佛像供在客廳,甚至於還供在房間裡面。供在房間裡面,用這個方法最好,用一個柜子就像佛龕一樣,不拜佛的時候門關起來,做早晚課、拜佛的時候門打開,這個很如法。

742.  中國有一句古話形容,父母在世時,子女很享福,所以說是父母運。我們學佛者只盼望老法師健康長壽,讓我們享一點凈空法師福。

福報是自己修的,自己修自己享才是真實的。享別人的福,都無法保持長久,享自己的福才能保持長久。

743.  有人說,要用往生被蓋亡者遺體,但有人卻說,此被有經咒不能蓋在亡者身上,因為亡者身體不凈。請問到底能不能用?

佛家不叫「往生被」,稱作「陀羅尼被」。「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咒」。這個被子上面有很多咒語,一般亡者入大殮時,陀羅尼被是蓋在最上面,這多半是密宗的,顯教裡面沒有,但是現在不學密的人,也有不少人都用陀羅尼被。密宗有這個儀規,按照儀規做是如法的,在顯教也可以這麼做。

曾有不少同修問我:「是不是蓋陀羅尼被就能往生?」如果蓋陀羅尼被就能往生,釋迦牟尼佛何必費這麼多精神講經說法?讓大家多做一些陀羅尼被就行了,每一個人蓋一下,不統統都往生了?這在理上講不通。往生一定是「心凈則佛土凈」,這個被子一蓋,心就清凈了嗎?佛要我們開智慧,佛教我們不要迷信,我們總得想想,於情、於理、於法到底相應不相應,這個事情自然就能解決了。

744.  我雖知緣生緣滅大概的道理,但要和父母親生死分離的時候,請問如何控制自己不傷心?

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透徹。我們跟父母恩情特別厚,學佛之後,才明了超越輪迴的道理,明了往生凈土真正得永生的道理。所以,你應當用佛法勸導父母,讓父母依照佛法修學,我們將來同生極樂國。父母先去,我們後去,同到一個目的地,這是好事情,你的心情自然就開展了。而且還可以跟父母約好,將來自己往生的時候,父母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同參道友先走的,也都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這不是妄想,確實是可能的。所以,不要傷心,你傷心,過世的父母也會傷心。他一定會希望你用功,希望你在道業上成就,將來得生凈土。

745.  黑龍江省寶光寺打百日佛七,參加佛七的大眾體會到心念佛的微妙,覺得這樣念佛方法值得推廣。這種方法要求七天念一百萬聲佛號,每天十四萬三千聲佛號,止語,掐念珠計數,金剛持及追頂念佛,並要求念念入心,心想、口默念、耳聽,句句分明,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通過此法,有部分的人達到不念自念,保持至今已三年了。佛七要求每天早晨兩點半起床,三點起香,晚上九點休息,用此法修行,人人法喜充滿,發出懺悔心,勇猛精進,堅定信願行。大家發願今生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放棄人天帝王福報,寧捨身命,道心不退,做學佛人的好榜樣。請問我們用此方法念佛是否如法?

這是好方法,屬於認真念佛的一種方式。不出聲音追頂默念,如果功夫用得得法,能夠課定數目一天念十四萬三千聲佛號,佛七當中完成一百萬聲佛號,非常好!北方現在這個時節很冷,早上兩點半起床,三點鐘起香,念到晚上九點休息,實在是不容易,這是值得我們讚歎。

746.  中國東北黑龍江有一念佛堂,董居士帶領五十多位同修念佛,聽老法師講經音帶。因部分同修同時修練「中華養生益智功」,創始人張洪寶主張「三教合一」練氣功。董居士多次勸導他們要一心念佛,但是作用不大,請法師開示救救這些善良的人,因為您講的話有說服力。

我說的話未必有說服力,不過我可以勸導大家,現在世間災難很多,要認真的發心求生凈土,我們這個身體不重要,不必為這個身體付出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每天練身體,真能得長壽嗎?若練身體就能得長壽,不練就會減壽,則命運與因果輪迴就可推翻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句話也就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我們知道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是正確的,我們實在沒有必要花費那麼多精神保養肉體。我們看到世間富貴人天天講求保養,身體也不見得健康,壽命也不見得長,還是逃不出因果定律。因此,講求保養身體,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它誤導了我們。

佛法裡面沒有練功養生,但有鍛煉身體。佛法不是用練功、打拳或體操的方法,而是用經行、拜佛來煉身。拜佛和經行是運動,念佛堂念佛主要的方式是繞佛,而止靜坐下來念佛是繞累了不得已坐下來休息,休息好了再起來繞佛。所以,佛法是用經行和禮拜來做運動。這兩種運動方式很好,心清凈,身運動,非常符合養生的原理——心要靜,身要動。所以,佛法不是沒有運動,念佛堂念佛的運動足夠了,何必還要搞練功?我們查遍《大藏經》,佛沒有教導人練功。董居士勸導他們的話都是正確的,希望大家多讀佛經,一切依照佛陀教誨來做。

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心清凈,心清凈自然身清凈。身要在飲食起居注意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我們外面環境就健康,這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過分重視這些世俗的觀念,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凡事順乎自然就健康,違背自然才會產生疾病,我們為什麼不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隨順自然?

佛教導我們「隨緣度日,而不攀緣」,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真能體會得,我相信你會勇猛精進。為什麼?你知道這個機會太難得,一定要抓緊寶貴的時間,念佛求生凈土。這是對事實真相和西方世界真正認識透徹的人,才會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死心塌地的一心稱念佛名。

747.  一家三人都學佛。小女孩五歲得了婦科病,走了很多醫院,病沒治好,一家三人也開始吃素。孩子想吃肉,媽媽說:「肉有毒,吃了得病!」孩子就不吃了。媽媽每天都帶孩子做早晚課、念阿彌陀佛,但到現在孩子的病也沒好,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有病。整天忙上班、忙治孩子的病、忙家務,早晚課念佛、聽經,忙成了一團。請法師開示。

學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佛法的道理與修行的方法,如理如法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若不懂道理,方法又不明了,就是盲修瞎練。學佛要有善知識的指導,最好就近找一些有修行功夫,而且又明理的人,向他們請教,這樣比較好。

修學要顧及自己的生活環境。佛法契機契理,我們依照佛教理論方法修學,但是自己在生活環境上有障礙,要如何適應和改進,這都必須面面觀察清楚,才能懂得方法對治。

素食確實是有好處,許多奇怪的病症多半都是從飲食而來,所以能夠素食比較好;但是佛教人要恆順眾生,絕不帶絲毫勉強。中國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在梁武帝之前,中國的出家人也不是素食。現在全世界學佛吃素的只有中國人,除了中國之外,日本及西方的佛教不吃素,泰國、斯里蘭卡的佛教也不吃素。絕對不是說吃素就有很大的罪過,只可以說,素食對於健康有好處。不吃素能不能往生?一定能往生。為什麼?「凈土五經一論」沒有說吃素的人才能往生,不吃素不能往生,我們要以經典為標準。

梁武帝提倡素食,是他讀到《楞伽經》中說:「菩薩慈悲,不忍食眾生肉」,而得到啟發。所以,不吃眾生肉是培養慈悲心。我們今天素食有沒有慈悲心?如果沒有慈悲心,我們還不如天天吃肉的人,那個吃肉的人對於苦難眾生真的去幫忙、去救濟。由此可知,世出世間善法總在發心,發心要真誠,這才是真實的功德。

修行要如理如法,一定常常讀經、聽經,若對教理沒有相當的認識,要做到如法修行確實不容易。所以,我常勸初學同修首先發心將《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因為沒有讀三百遍,印象不深刻,在日常生活提不起觀照功夫。每天念一遍《了凡四訓》,天天不間斷,用上一年時間,印象就深刻了,起心動念就會想到《了凡四訓》的教訓,這樣確實能幫助自己改過自新。要契入佛境界,我們要修學《無量壽經》,每天至少念一遍,幫助我們念念當中提得起觀照功夫,讓我們想到佛在經典的教導,我們依教修行,念念不違背佛的教誨,這樣才會有成就。對於佛的教導不熟悉,生活上對人、對事、對物,依舊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修行功夫當然不得力。

748.  現在很多人被鬼神附體,他們大都有一些神通。有人用神通做一些善事,並皈依了佛門,甚至為別人講經說法,以此誘惑許多學佛的人圍著他轉,最後自己也著魔。

這個現象在《楞嚴經》裡面,佛告訴我們,這是魔附身。經上講「陰魔」種類很多,大別有五十類,每一類詳細分也非常複雜。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常會遇到這種事情,千萬不要好奇,不要嚮往神通感應,這樣就能遠離魔事。

遇到著魔的人,實在講我們自己功力還不夠,我們抵不過魔只好遠離,你想幫忙,不但幫不上,而會給自己惹麻煩。著魔嚴重的,確實無法挽救。我們在國外看到很多,最後都是住到精神病院,這是精神分裂症,關到精神病院等於是終身監禁,非常痛苦。凡是著魔,都是喜歡神通,好奇騖怪,不是老老實實的修行,老實修行人不會著魔。

749.  依靠鬼神、作夢、算卦、抽籤、護法神等管理道場,而不是依靠人,請問規章制度這樣做如法嗎?

這樣做不如法。佛教導我們,對鬼神要敬重,但是決定不跟他學習。我們是佛弟子皈依三寶,我們向佛法僧學習,絕不依鬼神。鬼神縱然發心護持佛法,我們尊敬他為護法神,但是決不能跟他學習。

佛陀在世依佛,佛不在世依法,「法」是經典。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去做,有的經典太深,初學的人看不懂,可以看註疏。看古人的註解比較可靠,看今人的註解,除非是不得已,為什麼?古人的註解流傳幾百年了,如果見解有錯誤,這本書決定會被淘汰,它能夠傳下來,時間愈久愈可以相信。今人的註解沒有經過歷史考驗,所以我們看註解還是以古人為主;若古注實在看不懂,才看現代人講法,作為輔助。

我們親近善知識,要先打聽善知識的師承,他是跟誰學的,因為無師自通不可靠,一定要有老師傳承。善知識的老師,若社會大眾或是佛門在家、出家的大德對他都景仰、尊敬、讚歎,這樣才是可以相信;若師承有問題,他的可信度就有問題。我們親近善知識,至少要了解善知識三代以上的承傳,從這裡建立信心。

佛制定戒律,僧團制定規約,教導我們依照章程制度。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叢林,「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是戒律的現代化,是戒律的本土化。在中國地區,一定要適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戒律的精神不變,條文有所修改。因此,每一個寺廟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甚至於功課儀規也不同,各有各的家風,都有成就,都有師承。為什麼不同?為接引不同根機眾生,因此所用的方法、手段就不同,但決定能令大眾得利益。所以,不可以依靠鬼神。

750.  年輕人辭去工作,把孩子丟給老人,自己去道場修行,請問如法嗎?

這視家庭環境及家人對佛法認識多少而定。你家裡的老人樂意、歡喜,這就如法;你家裡的老人不願意,也不歡喜,你給他找麻煩,這就不如法。

佛教導眾生,第一個是「孝養父母」,所以家庭和睦是學佛的第一樁事情。學佛搞得家庭不和,無論你用什麼功夫都是枉然,因為你家庭不和,你怎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諺語講:「家和萬事興」,佛門諺語也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贊僧」,我們雖然修學不同的法門、宗派,要能夠彼此互相讚歎、尊重、互助合作,佛法就能興旺;若彼此對立、排斥,這是滅佛法不是興佛法。

751.  一個真正的凈土道場,在佛誕日時組織拜山活動,請問如法嗎?

一個真正凈土道場,應當要學習印光法師。老法師是我們近代的祖師大德,我們應以蘇州靈岩山道場的規矩,做為我們修行的依據。這個道場在中國江蘇省,我們在外國,我們生活的環境、背景與中國不同,所以有些地方可以根據祖師的規章制度來修改。這個規章制度在此地可用的,我們一定要用;在此地不能用的,要適度的修改,使我們這個地方用起來很方便,這樣就行。我們念佛堂的規矩也是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自己制定,都是根據祖師的教誨而定。

752.  佛堂供在卧室,晚上睡覺時用布簾拉上,請問是否如法?

如法。在現代大都市裡面,這種情形愈來愈多,因為我們的居住空間愈來愈小,所以把佛堂供在自己的卧房,確實是不得已。在卧房裡面,最好能做一個小佛龕,我們不做課誦時可以把佛龕的門關上,課誦時再把門打開。若沒有佛龕,你用一個布簾也是一樣,這都是我們的敬意。

753.  本人曾經在一次入定中,見到許多水不停的向上流動,請問這代表什麼意思?

我們這個世間的水是往下流,水往上面流有沒有?有!佛經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因此,你看到的境界是好境界,看到境界之後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跟人說,這就是好境界。這是一種感應,從這種感應至少可以肯定你在凈土這方面有深厚的善根。希望你繼續努力,要珍惜過去生修學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認真努力,一定會有成就。

754.  一位念佛堂同修,學佛四個多月,就得到法喜。他老倆口共同修行,每天早晨三點多鐘起床,去白塔公園繞佛,而且天天都去念佛小組念佛。有一天樹神附體,就和另外的同修對話。樹神說他修行三百多年了,想在我們念佛小組修行,但大家都不同意,就請他去寺院。樹神說:「寺院我去過了,沒有念佛小組清凈,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就走。」樹神這樣慈悲,於是就答應他,我們向樹神提出要求,決不能影響別人念佛,樹神也答應了;但樹神也要求看凈空法師講的《無量壽經》及《地藏經》光碟。我們大家看不見他,他不說,誰也不知道。請問這件事情如何處理好?

這種事情現在很多,我也常碰到這些問題。你們念佛小組可以為樹神在佛像旁邊供個牌位;這個鬼神很善良,他也會護持你們。他講的話沒錯,你們叫他到寺廟,寺廟沒有念佛堂,沒有人念佛,也沒有人聽經,所以他覺得你們不錯。他修了三百多年,功夫不深,而在百國興隆寺的山神也是求念佛往生,他們修行已經三千年,現在才找到凈土。這種事情我們常聽到,對自己是一個警惕,鬼神現在都在念佛和聽經,我們要是不認真,連鬼神都不如。

755.  供佛水是表清凈心,若供暖瓶的開水,第一杯要先供佛,若先喝第一杯水,請問是否不恭敬?

供水,既然你懂得是表法,以真誠恭敬心去做就如法。你不要去想著開水,也不要去想第一口、第二口,不要分別、執著。供水是表清凈心,不是給佛看的,是給自己看的,所以供杯最好用玻璃的,因為玻璃杯看得清楚。看到這杯水就要想到,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心,要跟水一樣平。所以,供水在佛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用清凈心及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

756.  請問人是否有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的說法是中國民間的信仰,佛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但佛經說人有「八識」。人死亡之時,八識離開身體有先後次序,最後離開的是阿賴耶識,所以經論講阿賴耶識是「來先去後作主公」;投胎它先來,人死的時候它最後走。我們細心觀察,人在臨終時前五識先離開,眼、耳、鼻、舌、身這時不起作用,然後第六識才離開,再者第七識離開,最後是第八識。所以,民間講的三魂七魄,可能是佛法講的八識。

古德教導我們,人死之後至少要八小時後才移動身體,就是指斷氣之後才移動,這是因為他的阿賴耶識、第七識、第六識都沒有離開。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斷氣之後,他還有分別、執著,因此我們觸動他的身體,他還有感受。一般八小時之後都會離開,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為他助念都是十二小時,十二小時後再去觸動他,這是應該具備的常識。

757.  意外死過人的地方,請問是否真要找替身才能轉世?

這一樁事情,我們雖然沒有深入研究,可是自古以來,我們見過許多書籍有記載這種事情。我們一生經驗當中,或許有人見過、聽過,所以找替身確有其事。

台灣的北宜公路,一般人叫「九彎十八拐」,那個地方出事情最多。那條路我走過,路的兩旁灑的都是紙錢。我走這條路,沒有看到什麼奇怪的現象,可是有許多人見過。我曾聽李建興的孫子說,他在那條路上走過多次,親眼見到找替身的鬼魂。時常開車走這條路的人,他們都有經驗,尤其是夜晚,看到路當中有人攔車,那決定不是人,是找替身的鬼魂。你要是車子讓他,一定就出車禍,車就會翻到山谷里。所以,有經驗的人不管他,看到就往他的身上沖,過去之後,你回頭看,什麼痕迹都沒有。確實有這種事情,而且他是多次遇到。

中國古人筆記小說裡面都有這種說法,不完全是寓言,我們雖沒有詳細考證,但相信確有其事。

758.  我正在修心理學課程,但我深信佛法,因此對心理學教科書產生了困惑。如果說佛法既不屬於唯物主義,又不屬於唯心主義,而世出世法又是圓融的,請問如何用這些理論和觀點去解釋佛法?

你的問題,在佛法大乘經論可以得到圓滿的答案。希望你能多讀多聽《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這些問題就可以解答了。

「唯心」、「唯物」都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佛法講,這都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這不是事實。心跟物是一不是二。近代科學家已經發現物質不存在,他們的看法經過許多的試驗逐漸的明了:物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與佛經講得很接近,佛法講物質的來源是阿賴耶的相分,而相分是從見分變現的,見分就是現在講的唯心。

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萬事萬物,這個宇宙生命萬物從哪裡來?從心想變現的;唯識經論裡面說,心想是一種波動的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事實真相,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華嚴經》就是其中之一,這些大經大論都談到,而且有詳細說明。

759.  請問「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有何根本差別?

「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的心,不是同一個心,所以差別很大。法相唯識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學,在心理的範疇,它講的比世間心理學大得太多了,可以把一切諸法都包含在內。為什麼?心是能生能變,一切諸法是所生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歐陽竟無先生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這是真正見到事實真相才說出來,決定不是推測、觀察,也決定不是分別、執著。世間這些學術永遠無法達到佛法的邊際,因為世間人用的是意識心,不是用真心。佛法講的心,就是禪宗講的「真如本性」。這個意義完全不相同,我們要辨別清楚,所以它與世間人講的心不相同。

760.  我認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有一點問題,但又說不出問題在哪裡,請法師開示。

這句話是外國哲學家說的。「我」到底是什麼?誰是「我」?「我」在哪裡?能夠說得出這句話,已經比一般人高明得太多了。一般人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知道身不是我,而是執著能夠思維的這個是我。佛法講能夠思維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意識是執著,你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思故我在」,是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比一般凡夫見解高明,但是連佛法的小乘都比不上。

第六識、第七識不是「我」,能夠把第八識看作「我」,這就高明多了。但第八識也不是「我」,真如本性才是「我」。本性在哪裡?《楞嚴經》說在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舌叫嘗性,合起來稱為「見聞覺知」。這個性是「我」,它是真心,它能變能現。而我們身心世界一切萬物,包括虛空,是所現所變。

佛經言:「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句話很難懂。世間的哲學是把能與所分開,這個好懂,這是世間人的見解。你要是真正明了「能所是一不是二」,在宗門就稱之為「明心見性」,教下稱為「大開圓解」,你就不是凡夫,你是菩薩,菩薩與凡夫差別就在此。

761.  《無量壽經》「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品提到:「西方世界諸菩薩對諸天人民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請問是否指我們何時往生都有定數?

確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是不能說是定數。說定數,實在講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而實際上沒有定數,也沒有不定數。那諸佛菩薩怎麼會知道?你有這個心愿。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你能信,你發願,又能認真修行,你的功夫什麼時候成就,諸佛菩薩什麼時候就知道。《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各個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們怎麼會不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到底何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關鍵都在自己。

這不是定數,如果真的有定數,你就會想:「算了,不念佛了,時候到了就可以去了。」沒有這種道理!諸佛菩薩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你什麼時候功夫成熟,你什麼時候往生,佛與菩薩一起來接引你,這才是正理。所以,這絕對不是命運,絕對不是定數,我們若把它看作定數,那就錯了。

762.  六年前,我因老法師的度化,使我能有因緣學習佛法,我也曾經發心剃度出家,但半年後,未受大戒就還俗。原因是剃度師父曾答應幫助我在剃度後常住在您的身旁學習,結果卻因緣不具足。但我還是十分珍惜剃度師父對我的接引因緣,我最後還是毅然離開師父,自己爭取親近老法師學習的機會,不管是以在家或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請問如此是否對不起剃度師父的栽培?是否心性不定?

有智慧和頭腦清醒的人,學道要緊。佛經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得人身」與「聞佛法」。出家是個形式,形式並不重要。佛講出家有四種,「出」有四種:「心出身不出」、「身出心不出」、「身心都出」、「身心都不出」;「家」也有四種:「田宅之家」、「煩惱之家」、「三界之家」、「生死之家」,你到底是出哪個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煩惱之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麻煩。佛教我們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家,身不出家沒有關係。心出家,對於三界六道的榮辱,永遠舍離了,這是出三界六道煩惱之家。

而生死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六道裡面,這兩種生死都有。超越六道(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沒有分段生死了,但還有變異生死。《華嚴經》講,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完全斷了才成佛,這才是出生死之家。所以,出生死之家只有一個人,就是圓教的佛。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為了求道,這不算對不起老師,如果怕對不起老師,你的道業就學不成;縱然是出家,依舊搞生死輪迴。所以,我們為求佛道、求智慧、求解脫,只要我們的目標純正,決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與來生享天福,這就對了。這種事要用智慧去辨別,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可以給你們做參考。我學佛七年,出家因緣才成熟,出家之後也遇到障礙。我的常住及剃度師不希望我學經教,希望我留在寺廟做經懺佛事。這不是我的志願,我就跟常住師父講:「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願望是弘法利生。若叫我做經懺佛事賺錢,我沒有出家的必要。我不願意搞這些,我在家有正當的職業,我可以還俗回去工作。」因此,我毅然離開僧團,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前後有十年的時間。

我離開僧團之後,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當時面臨的抉擇,第一是還俗,我還是回到台中跟隨李炳南老師,以居士的身份學佛,他不會反對我;第二是聽從常住做經懺佛事,將經教完全捨棄。當我面臨抉擇時,正好遇到韓館長,她成全我,要我住她的家裡。我特地帶著她一起到台中見李老師,請問李老師這樣作法是否妥當,李老師說可以,所以我就住在她的家裡。她替我找道場,替我找聽眾,我講經將近五十年沒有中斷,這是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我住了十七年後,自己才有了「景美華藏圖書館」這個小道場,真是不容易!

我在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就講得很清楚:「你將來講經說法,講得不好,還沒有問題;如果講得很好,聽眾都讚歎,你就走投無路了。」老師的話一點都不錯,果然走投無路,若遇不到韓館長,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也沒有今天這一會。我得力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深深體會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古人比喻:「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個意思我們引用到學佛:「弘法的人才常有,護法的人不常有」。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若沒有李木源居士真誠地護持,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會講經、辦學嗎?不可能!我們做經懺佛事,搞水陸法會,放焰口,新加坡許多寺廟都歡迎,若要到寺廟講經說法,沒有人歡迎。由此可知,講經的人很多,護持的人極少。

我為什麼這樣感念韓館長?無非是提醒護法的功德。我們弘法的人知恩報恩,永遠不忘護持的功德,希望這個世間多一些護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夠大展鴻圖,光大佛法,利益眾生。

763.  師父講《地藏經》,提到布施財物時不可因貪其功德而布施,否則便是用地獄之心來行布施。我想起以前助印經書,就是因貪圖布施有大功德,因此非常慚愧。請問若勸別人助印經書,應如何做才不會覆蹈這個錯誤?

你覺悟就好了,怕的是不覺悟,覺悟就是真實功德。勸別人修布施,要把這個道理講明白,我們布施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眾生覺悟。世間的劫難,是眾生迷惑顛倒、造作惡業所感,只要眾生能夠覺悟、回頭,並斷惡修善,劫難自然就化解,這是真實功德。不貪圖自己的小利,所得的利益是無比殊勝;貪圖自己小利,所得的利益是微不足道。所以,幫助眾生,幫助社會,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

眾生沒有見性之前,果報都是業力所感,修善就感善果,造惡就感惡報。善是正,惡是偏,以噁心行善事是「偏中正」,若以善心行惡事是「正中偏」,必須辨別清楚,曉得什麼是真善、偽善的道理,真實功德就容易修得。

你因聽經明白布施的功德,能生慚愧心,回頭是岸。由此可知,講經是法布施,真正利益一切眾生,比一切布施都殊勝。《普賢菩薩行願品》云:「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幫助人覺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幫助人覺悟,道理在此。

我們幫助別人,第一殊勝是幫助他明了佛法。特別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我們用《認識佛教》、《了凡四訓》、《感應篇》和《安士全書》,幫助他了解業因果報,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覺悟,他就會積功累德,這一生他就能夠改善命運;他的命不好會變好,他的命很好,好再加好,再增上。

勸人印經書,若貪圖眼前的功德福報,也未嘗不可。這是偏中正,發心雖然不好,也是做好事,能得人天福報,但得的福報小;若不貪圖名聞利養,得的福報就大。你本身是個例子,你因為貪圖功德才印經布施,現在覺悟了,你也回頭了。那些因貪圖功德行善的人,將來接觸佛法後也會覺悟,這一覺悟,小功德就變成大功德,假功德就變成真功德,都在一念之間,就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所以,這是好事情,都可以去做。

764.  我是婚姻的第三者,因年少不懂事犯下錯誤。我跟他有兩個孩子,也因孩子的因素而繼續維持關係。學佛之後了解因果,請問應如何修持?

凈宗法門講帶業往生,就是過去所犯的過失,即使犯五逆十惡的重罪也能往生,問題是你能不能真正懺悔改過,而真正依教修行?佛為我們比喻,我們的罪業就像「千年暗室」,比喻我們造的罪業之重、時間之長,但只要我們點一盞燈,這個暗室就照明了。這個比喻是說,只要你一覺悟,業障就消除了,因為罪業都是從迷惑產生的,一覺悟就能消除。

罪業消除之後,過去我們所造的罪業還有沒有果報?還是有這個果報,但是果報現前,你就不在乎了,因為你明白了。這就是古德講的「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欠錢的還是要還錢,但我知道過去生我欠他,這一生我應該要還他。欠命要還命,在安世高的《傳記》里記載,他曾經兩次到中國來還命債。所以,諸佛菩薩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果報還是要受。這就是告訴我們,惡業不可以造,造作惡業,成佛還是要還債,還是要還命。不過你很清楚,還債之後,你還是生死自在、福慧無量,與凡夫不同。凡夫遇到冤親債主會不甘心、不情願,所以要受許多折磨。總而言之,一定要斷惡修善,要依照佛經的教誨去落實。佛法入門是《十善業道經》,一定要將十善做到。

765.  念佛時常會浮起淫念,深感自己業障深重。聽師父的話,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來制止,但是效果不彰。請問如何對治?

效果不彰是你的功夫不得力,還是要用這句佛號制止,用久了功夫就得力。千萬不要認為:「我用了幾天不得力,恐怕靠不住,再去找別的方法。」要知道,消除業障最殊勝的無過於佛號,前清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里說:「眾生造作的罪業,任何方法都消不了的業障,最後念阿彌陀佛能消除。」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曉得這句佛號功德最大,所有一切懺法都不要了。所以,你做水陸法會,不如念一天阿彌陀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總認為:「念佛功德小,這個功德大。」錯了!你看灌頂法師的講法,你就知道了。

我們念佛號,煩惱還是控制不住,這是煩惱習氣重,佛號力量薄弱,我們要加深念佛,這樣念佛就決定有信心。你念上一年半載就不同了,煩惱輕,智慧長,真正能將妄想、雜念控制住,這就是功夫得力。所以,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被外面境界動搖,你會有成就,你的業障會消除。

766.  《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書中記載:一位病者臨終厭惡聽聞佛號,助念團則改念《地藏經》替他懺悔,之後病者就歡喜聽佛號。請問如果以上狀況出現時,可否念其他經典,如《心經》、《普門品》等,或只能念《地藏經》才有效果,原因何在?

《地藏經》是佛門的孝經,是佛法的根本。念《地藏經》能夠行地藏行,那個效果無比殊勝。

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眾生的根性並不相同,尤其是無始劫業障習氣差別很大。遇到這種情形,這是魔障現前,也就是說冤親債主來障礙,使你聽了佛號就生厭煩心。而要解冤釋結,《地藏經》很有效果,因為應機。

世尊滅度後,將佛法住持在世間的這樁大事委託給地藏菩薩;換言之,佛不在世,地藏菩薩是代理佛。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序分看到其殊勝莊嚴,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唯獨講《地藏經》是十方諸佛如來都來當聽眾,連《華嚴經》也沒有這麼殊勝,你就曉得這個莊嚴是希有,當然這部經典的功效也是希有。所以,念《地藏經》產生不思議的效果,這是有道理的。

念其他經典也有效果,這是你與它有緣。譬如,觀世音與我們這個世間有特別的因緣,你不念《地藏經》,念《普門品》,我相信也是有相同效果的。

至於感應,畫符、念咒和念經有異曲同功之效。怎樣才有感應?真誠心,沒有一個雜念,這個經咒就有效果。若一面念經一面打妄想,就是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經就是訓練把妄想止住。而《地藏經》相當長,念得很熟念一遍也要一個多小時,一個多小時當中不起一個妄念,這個功德相當殊勝,這樣才能有感通。假如妄念很多,沒有辦法攝心,可以改念往生咒、或彌陀經,因為經咒較短,攝心比較容易。總而言之,散亂心決定沒有感應,一心才有感應。

由此可知,我們祈求煩惱輕、智慧長,為什麼求不到?心散亂。真正用功的人,二六時中都是清凈心,或是念佛、持咒、參究,不論用什麼方式,目的就是保持清凈心。清凈心能生智慧,魔不得其便。我們無量劫來冤親債主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想認真修行,要魔不來擾亂,沒有這個道理。釋迦佛示現成道,魔還來干擾,所以這一關一定要通過。

我們用什麼方法度過?真誠心,不為自己,為度眾生。我修行為度眾生,我學教為度眾生,我念佛為度眾生,乃至於我生活也是為度眾生,活在這個世間也是為度眾生,魔就不得其便。我們有一念私心,對世間的塵欲還沒有斷除,魔就得其便,魔就來擾亂。世尊用什麼降魔?戒定慧。所以,佛子心中常住戒定慧,魔就不得其便,道業就容易成就;道業成就之後,再回過頭來度這些邪魔冤親債主,他們也都是度脫的對象。

767.  如果家屬之中有人病至昏迷狀態,但又不能用佛號助念,因病者及家人都不信佛。請問可否於病者面前念《地藏經》,念經之前要如何對病者開示?

家屬都不信佛,這個事情麻煩!你說他不相信凈土,還相信別的法門,那還可行。他相信哪個法門,就用哪個法門的儀規、經論,就可以了。

而對於一生中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有些臨命終時勸他往生,為他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往往也能生歡喜心。美國華府有一位居士,就是在臨終時候才聞到佛法,後來往生了。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殊勝因緣觸動過去生中的善根,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功夫不間斷,有成就,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記載的。

一般臨終者總是放不下自己的家業和家親眷屬,這是很大的障礙。這時對臨終者的開示,最重要的就是勸他萬緣放下,一心向佛,跟隨佛去往生,這是最上乘的。並為臨終者開示《地藏經》上教導我們的:將他自己心愛的寶物及最喜歡的物品變賣,為他修福。而最殊勝的修福是供養三寶。供養三寶的方法:塑造佛像,若財力不足,可以印佛像,這是供養佛寶;印送經書,包括錄像帶、錄音帶、光碟,這是供養法寶;布施出家人,這是供養僧寶。將他的積蓄及心愛的東西變賣來供養三寶,以這個功德迴向給他。這樣的開示是讓他明白財寶是身外之物,帶不走的,供養的功德是可以帶走的,使他沒有憂慮、牽掛,一心求往生。

若亡者的財富很多,可以修大供養。古人有將自己的住宅布施做為道場,這個功德就更大了。我們過去到南京參觀「金陵刻經處」,這是楊仁山居士的住宅,他往生後把這個家捐獻出來供養三寶。這種作法很殊勝,這是財施、法施、無畏施統統具足。「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楊仁山居士是念佛往生的,他若不求往生,這一個功德也一定到天上享天福,他的福報不在人間。

人在臨命終時,常看到什麼人在哪裡、什麼人在門口,所說的都是他已過世的親朋好友。《地藏經》說,這是冤親債主變成家親眷屬的模樣來引他去,然後就要跟他算帳。這是非常危險的關頭,這是「魔境現前」,所以特別要大聲提醒他:「不要理他,不要管他,老實念佛,佛來了才可以跟他去!不是佛,誰都不要理他!」就這一句提醒他就好,這比什麼都重要。

768.  家庭發生事故和孩子不聽話,可以念《地藏經》迴向給他們嗎?念其他經典效果也一樣嗎?

可以!你既然提到念《地藏經》,又何必再搞其他經典?你不是把自己搞亂了嗎?要曉得,心亂,效果就沒有了。我們在講經時常勸勉同修,我們在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前,決定要一門深入。修學最忌夾雜,一門深入有不思議的效果;涉獵經論太多,自己心念是雜亂的,無論用哪一個法門都不得力,這非常可惜。

769.  居士受菩薩戒,戒經中要求受戒者應半月誦戒。但弟子每日讀《無量壽經》、念佛,並沒有誦戒,請問是否如法?

戒經里教你誦戒,你沒有誦戒,這是不如法。但從廣義方面講也是如法,因為《大乘無量壽經》是戒定慧三學圓滿具足,你每天讀誦並依教奉行,你已經具足戒品,所以說如法。這是亦如法亦不如法,亦不如法亦如法。

770.  在菩薩戒本註解中講,在家二眾受菩薩戒,於誦戒及入壇時可穿縵衣。請問在何種情況之下尚需穿縵衣?又早晚課時是否需要?

與大眾在一起做佛事時,受了在家菩薩戒的人可以搭衣,也就是說,出家人搭衣的場合,你都可以搭衣。

佛教導我們:「戒為無上菩提本」,不持戒,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而戒學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十善都沒有做到,戒就是有名無實,所有一切戒品都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基礎的基礎;從這個基礎才能建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所以,我們強調修十善,沒有十善心、十善行,哪裡來的戒品?因此,真正想成就的人,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定要清楚自己是與十善相應,還是與十惡相應?與十善相應是佛弟子,與十惡相應是魔弟子。

講到戒律,在古代對戒律真正下功夫、有研究的人,有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師,在近代有弘一法師,他們在修學過程中對戒律非常重視。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來傳授,比丘沒有了,比丘戒就斷了。所以,我們今天受比丘戒,弘一大師講,這是形式,是名字比丘,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要不要受戒?要受。受戒之後,清楚自己是不得戒,所以受戒之後自己稱為比丘,這是有罪過的。為什麼要受戒?受戒之後,就能研究比丘戒、讀誦比丘戒,可避免譏嫌;你沒有受戒,你不能看戒本,你也不能學。受戒之後,知道自己不得戒,但要努力認真去學戒,學一條得一條,學兩條得兩條,這種態度是正確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是這樣教導我。他老人家非常重視戒學。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說的「重實質不重形式」,就是要求你要做到。譬如「不殺生」,天天念戒本,看到蚊蟲、螞蟻還把它殺死,這有什麼用處?是要真正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偷盜是「不與取」,這個東西有主,主人沒有答應,我把它移動位置就犯盜戒。我講得更容易懂一點,就是還有想占別人便宜的念頭,不管你有沒有這個行為,只要你還有這個念頭,這就是盜心。「不邪淫」,要從念頭斷,還有這個念頭,以大乘法而言,就是犯戒。所以,持戒要從起心動念處檢點,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損人利己的念頭徹底斷除。別人對我們怎麼看法,那是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地清凈,言語正直,身心端正,這比什麼都要緊。

771.  弟子曾認識一位摩門教的教徒,並與他交談過。他說摩門教的目標是「求永生」,並且也是「二力法門」,與我們凈土宗的「二力法門」是相同的。弟子對摩門教不甚了解,請問他們所求的永生是否在天界?

摩門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其根據地在加州,所以在美國非常盛行,信徒也不少。佛法為我們講理,凈土宗的二力法門,第一是靠自力,第二是靠他力。他們也講二力法門,第一是靠神的力量,第二才是靠自己的力量,跟我們講的是相反。他們也講「信願行」,他們是以信「天主」為中心,我們是以信「自己」為中心。而且不能說信了就得救,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信了能不能得救?信了還要有修行,能不能得救看你修行的功夫,決不是說信了就成功了。

而生天之道在「十善業」。基督教的根本經典是《新舊約全書》,現在比較大的教派有猶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和摩門教。這個經典所教導的,你做到了幾成?好比我講《無量壽經》一樣,你做到百分之百是上上品往生,做到百分之九十是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下品往生,這是有道理的。

《新舊約全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與教訓,你能做多少?你要是全做到了,大概在天道是最高的一層天。但是因為還沒有斷欲,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所以生的是欲界天,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你不能完全做到,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八十,你生天降一等,生化樂天。功夫再差一點,下面有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一層一層往下降,最低的是四王天,至少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所以,只講「信」而不修行,沒有修德是生不了天界。這些道理,佛經講得透徹,我們覺得佛所說的話如理如法,所以我們歡喜接受。

講到「永生」,的確是有問題。天人壽命比人間長,福報比人間大,但不是永生。得永生難,至少要超越三界才能得永生。超越三界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最低限度要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最低的層次是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你要超出六道,才算是永生,如果不能證阿羅漢果,永生是有名無實。

772.  聽了師父講演的「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之後,我就發願此生要跟隨師父。我這一生什麼也不希求,只求做一個百分之百令您滿意的好學生。把我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佛陀教育事業,繼承神聖而宏偉的如來家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這一生願受持師父的教導,繼而把凈宗學會推廣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在全球各地開花結果,把現今的末法轉變為正法,從而達到人類種族和平、全球世界大同的殊勝壯觀局面,以新加坡為榜樣,使現今五濁惡世轉變為地球極樂。

這是菩薩的大願。這個願要落實,如果不能落實,這個願就變成虛願。所以,你一定要認真修行,要發奮苦學,一切為眾生,絕不為自己,你才會有成就。

往年,我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勸導同學們,在現前這個時代,最低限度要學七門功課做為自己修學的基礎。這七門功課有四門是佛經:第一種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部經是世尊教導我們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接受善知識的教誨,如何落實五戒十善,這是行門的大根大本。第二種是《無量壽經》;第三種是《彌陀經要解》,《要解》是蕅益大師著,原文並不長,經、解都要能背;第四種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另外儒家的《四書》和《了凡四訓》(我把《了凡四訓》也列入儒家),以及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七門功課要統統能背、能講、能行,將之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有這個根才會有成就。

773.  佛七期間誦《無量壽經》,請問是否夾雜?

打佛七,要遵守主七師父定的儀規,若主七師父在念佛之前規定念一部《無量壽經》,這個可以。但大多數佛七,在第一支香前都是念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之後就不用了。它的用意是在攝心,因為我們平常心是散亂的,一部經念下來,心就清凈了。念《無量壽經》當然也可以,但《無量壽經》經文比較長,所以佛七期間還是以《阿彌陀經》為恰當,因佛七的重點是在「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774.  冬天坐在床上看佛書,請問是否可以?

冬天天氣很冷,尤其北方是燒炕的,可以這麼做。佛法並沒有一定的方式,它是通情達理的,並不執著,規矩雖多,開緣也很多。

775.  同修之間確實有不如理、不如法,而且會使大多數人產生煩惱心。請問是否可以單獨找他規過勸善?

單獨的規過勸善,這是很好、很如法的做法。

776.  年輕時,一場車禍導致腰骨及雙腳受傷,不能夠久立、長行。因此,繞佛時,雙腳筋脈常常拉緊、僵直、疼痛、麻木,雖然強行,然而腳力不及,不能隨時跟上前方同修的步伐,往往出現較大空間的距離,內心焦急萬分。口雖然仍有佛號,但實在佛已在西方外,一點都不管用,除了惱害眾生外,亦欺騙佛菩薩,這是很大的罪過。就在不安之際,您建議分三區隨緣自在念佛,欣喜之心非筆墨所能形容。

身體有局部妨害,即使是在佛七或者念佛堂也可以不隨眾,就坐在一邊看著大眾念佛、繞佛。若想與大眾一起繞佛,可以走在最後,不要插在當中,最前面的人跟到自己後面的時候,我們可以退出,坐在一旁念佛。所謂「方便有多門」,不要受一般規矩的約束。因為你有特殊狀況,只要先與主七師父和大眾說明,讓大家都知道,這樣自己心安,大家也歡喜。

777.  《觀經》第十四觀中,「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您在《觀經》講記中提到香港某居士讀經往生的事迹,但在其他地方,似乎並不太提倡讀經往生。彌陀經、《無量壽經》都提倡念佛,甚至「乃至十念,即生我國」。於是弟子心生疑慮,不知讀經是否確實能往生?

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導眾生沒有定法。佛教導我們念佛,是為契末法時期多數人的根機。多數人不可以說是超過半數,譬如十個人當中,有三個人喜歡念佛,其他的人每個都學一種法門,這三個人就是多數。這個世界人將近七十億,學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真正選修念佛法門的人依舊佔少數。雖是少數,若跟其他法門比較,那是多數,多數應當是這種講法,所以佛極力提倡念佛法門。

在一切法門裡面,確實只有這個法門能幫助你真正成就,這是無比殊勝!其他法門縱然修行得很成功,沒有發願往生,就很難超越三界,多數都會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且以欲界天最多,但等天福享盡之後,還是要輪迴。換言之,這就是修行不究竟,這不是法門不究竟,是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修行功夫到家,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有幸聽聞凈土法門,發願求生西方凈土,這種因緣非常希有,諸佛都讚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何諸佛讚歎?因為你這一生就要作佛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作佛,這個因緣太希有了。但遇到這個法門的人多,真正能生到西方的人太少了。李炳南老居士講:「念佛人真正能生極樂世界,一萬人當中也不過二、三人而已。」原因是我們用心不專,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所以才被淘汰。果然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沒有不成就的。這種人難得,真的能放下一切萬緣,心地清凈,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往生,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

念佛不能攝心,讀經能攝心,這是你過去生中根性不相同,那你就讀誦大乘。《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品」述說:「讀誦大乘者,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一樣可以得生」,可見凈土法門廣大。修其他法門,不是專修凈宗之人,只要發願也都能得生,其真正的原理就是「心凈則佛土凈」。

因此,讀《地藏經》、《般若經》或《法華經》,無論讀什麼經典,讀到心清凈,清凈心發願就決定生凈土。若是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念得心不清凈,還是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心凈則佛土凈」,不一定是讀誦凈宗的經典,這才是平等法,才是真實法。甚至於不是佛教徒,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他依照他們宗教的方法去修,也修到心地清凈,萬緣放下,有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他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這是他具備了清凈心的條件。由此可見,這個法門廣大!

778.  請問讀經是否必須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才能往生,打了妄想行嗎?

希望你多聽《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的疑問全都在這些經典裡面。

779.  犯了根本戒,請問是否可以再受戒?

戒是菩提之根本,無論哪個法門,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如果不認真的學戒,決定不能成就。因為戒能得定,不持戒,清凈心決定不能現前;沒有清凈心,念佛就不能往生,因此戒律很重要。

形式的受戒決定不重要,沒有受過形式戒和三皈依的人,我們看到念佛往生的很多。形式上沒有受戒,實質上戒全得到了,所以實質重要,形式不重要。我初學佛時,章嘉大師教導我持戒,「學一條就做一條,這一條你就受持了」。我沒有在戒壇求受戒,我依照戒律一條一條去做,自己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以後再學,這樣自己就進步了。

戒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十善學起;不可以好高騖遠,要老老實實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然就會有成就。我希望同修從「十善業」下功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此為標準,決定依教奉行。這個標準是諸佛如來的標準,諸佛菩薩教導我們所有一切的戒行,都是以十善為根基。《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到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任何一條都不能離開十善,離開十善就落空了。

780.  請問聽經是否可以躺著聽?

躺著是很舒服,但是講經的人坐著講,你聽經的人躺著聽,這是不恭敬。但也有開緣,你生病的時候坐不起來,可以躺著聽;你能坐得起來,為圖舒服而躺著聽,這是大不敬。世出世間法的成就,印光大師說得好,從「誠敬」中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縱然是佛菩薩來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沒有誠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所後,能得多少利益,都在自己的誠敬心。

我們在威儀上表示這種誠敬,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化他。大家見到你聽經如此恭敬,他會受感動,你能多感動一人,功德就愈大。不要以為沒有人在可以隨便一點,這個想法錯了。我們聽經雖然沒有人在,但有鬼神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無形眾生很多。你恭恭敬敬,威儀具足,鬼神對你都尊敬;你若是輕慢,鬼神都瞧不起你。儒家言:「君子慎獨。」獨自一人都很謹慎,不敢放逸,不敢隨便,這個道理要懂。

781.  房間里有躺著的人,請問可否在此地念經、聽經,對躺的人有影響嗎?

有影響。如果房間有人躺著睡覺,我們不在那裡讀經念佛,除非他有病,那是例外。

782.  我先生問:「佛教是否主張死後捐贈器官?」我答:「我佛大慈大悲,昔日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體,他也不曾怒他。」請問不知對否?

答問要看問的人的心態與用意,你的答覆是否能夠幫助他醒悟過來,關鍵在此。我不知道你們當時的情形,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對否,你自己好好的思量、體會,你就會明白。

這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捐贈器官,菩薩沒問題,我們凡夫有問題。一般人斷氣大概八小時之後,阿賴耶識才會離開,這時你割截他的器官沒有問題,他已經不知道痛苦了。八小時之內,阿賴耶識沒有離開,你割截他的器官,他會痛苦,若是後悔而生一念嗔恨心,他就墮三途,這是要知道的。

凡夫之人有這個能力忍受嗎?如其不能,還是不要發心,等到往生極樂世界,來生倒駕慈航再捐器官也不遲。因為你從極樂世界回來,你是菩薩身,你有能力像忍辱仙人一樣,被別人割截身體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你沒有這個能力,希望你不要冒險,否則到最後自己後悔,受不了而墮三途,這個虧就吃大了。

783.  有一位善知識突然對我態度轉變,我難過了一陣子,唯有靠念佛開解。法師說:「人家討厭你,你要改道而行。」又說:「冤家宜解不宜結」。請問該如何處理?

自己的道業要有進步,一定要常常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導,每天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反省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哪些過失,他一生都奉行而不厭倦,這就是他改造命運成功的秘訣。

我們不用功過格,我們用經教。我教導同修,晚課讀誦《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內容是五戒十善,我們用這個來做檢點;佛在經上教導我做的,我今天做了沒有?教導我不能做的,我有沒有做?從這裡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若不是這個作法,修的是什麼?古大德的課誦本很好,是適合那個時代的眾生,不適合我們現代人。現代眾生煩惱習氣太重,確實要細心的反省檢點,所以我們早課選擇四十八願,晚課選擇五戒十善,用這個來檢點過失。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錯了,將之修正過來。修行要真干!絕對不是每天把經典念一遍就是修行,那與修行完全不相干。有很多人錯會意思,以為受持經論就是早晚把佛經念一遍,這是錯誤的。一定要用經教對照自己的心行,認真的改過自新,這才有受用。

784.  現在學會裡的早晚課,由於學生人數漸多,空間不夠,所以取消繞佛,只採原地念佛。學會活動空間小,同學們課業也很緊湊,少有時間運動,長期如此,細胞含氧不足,容易造成昏沉。所以,學生建議是否將唱「彌陀贊」的部分改為拜佛,「警眾偈」等附在第六品和三十七品之後一同唱誦,這樣可以節省時間,也可以保有經文的薰習,又可兼顧到運動。身心兼修,法喜充滿,則道業必成。

這個建議很好。拜佛是很好的修學方式,拜佛時心地真誠,不起一個妄念,這是修心。同時拜佛的每一個動作都合乎威儀,又能達到全身的運動,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拜佛。

我出家之前,曾與懺雲法師在山上住茅篷五個半月。他教導我拜佛,每天早課拜三百拜,晚課拜三百拜,午後繞佛、念佛,就是飯後經行半小時,然後繞到佛堂再拜兩百拜。當時我在山上修行的功課是每天拜佛八百拜,這樣拜了五個半月,對自己身心修養確實有很多好處。所以,我現在勸導一般大眾要拜佛,拜佛確實能消業障、開智慧。

拜佛是以真誠恭敬心,以我們的頭頂禮佛足,稱作「接足禮」。若能將這個修行方法落實到生活,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就如同面對佛祖一般的至誠恭敬,你能這麼做,你就是普賢行裡面的「禮敬諸佛」。你把修行層次提高了,這個受用、功德是無量無邊。希望真正有心者,當如是學,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一樣,凡夫只有我一人,除我之外都是諸佛菩薩,都是聖賢示現。無論是順境、逆境,善人、惡人,決定不生輕慢心,決定不生分別心,都是以真誠、平等、恭敬來對待,這種人念佛必上上品往生。

785.  請問《高王觀世音經》是真經或偽經?

古大德說這個經是後人偽造,不是佛說。你喜歡念也可以,總之都是勸善斷惡。你真的有智慧,可以念《法華經·普門品》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及《華嚴經》觀世音菩薩這一章經文。這三種稱為「觀音三經」,這是真實,絕不是虛偽,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選擇。

786.  老和尚的教學是「五年學戒」,五年遵守一位老師的教導,聽一家之言,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現在老和尚提倡「多元文化」,這對於初學者聽那麼多知見,接觸那麼多人事,請問對「五年學戒」的基礎是否有影響?

「五年學戒」是祖祖相傳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決定不能成就。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人都是這一條路成就的。現代人學佛,學了幾十年沒有成就,就是不知道這個門路。

有沒有影響在你自己。你會受影響,是你對於這些原理原則沒有完全了解;真正了解,不但沒有影響,還有許多助緣與功德。

今天我們提倡多元文化,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就是多元文化,不過沒有這個名詞而已。《華嚴經》幾百個族群,那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眾生,用現在話說,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他們都能生活在一起,合為一個大團體,這是華藏世界,這已經明顯告訴我們了。

我們看到近代社會的動亂和眾生的苦痛,原因是人與人之間不和,族群與族群之間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不和,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和,帶給這個社會動亂與災難。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從迷惑與不和而來,樂從覺悟而來,破迷開悟之後才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社會才會安定,世界才會和平,這就是我們在此地推動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多元文化活動當中,學佛的人要做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就是跟隨一位老師,學一家之言,讓他們看到,「學佛人懂事、有智慧」,我們做出榜樣給他們做參考,讓他們看到、聽到,去反省思維。我們用這種方法幫助他,這就是對眾生修學最佳的貢獻。所以,它可以相輔相成,這裡面決定沒有矛盾。

「五年學戒」,這是一般的規矩,如果不是利根,這個時間要加長。我跟隨李炳南老師,老師要求我五年,實際上我遵守他老人家的規矩十年。我不是利根,我守十年的約束,循規蹈矩,把自己的根基扎穩,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沒有矛盾,一個是自行,一個是化他;五年學戒是自行,推動多元文化是化他。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三)第三集 凈空法師講解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第三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把「看得破,放得下」好好做六年
凈空法師:臨終不必擔心()
凈空法師:如果你從教理上下手,將來一切經都貫通了

TAG:佛學 | 學問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