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與太極拳

中國傳統養生文化與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和逐漸發展起來的優秀拳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肢體表現形式。它以道家清凈無為的養生思想為基礎,結合中醫經絡學說、古代導引吐納術、技擊家之蓄髮提放等所創的拳術,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隨著國際交流的深入,太極拳和養生文化現已成為全球性關注和研究的項目。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礎理論主要植根於古老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它是武術運動中哲學內涵最濃厚、哲學淵源最久遠的活動。

通過對太極拳的文化淵源及其理論加以分析,對認識太極拳的本質特徵和中國文化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

據民國武術史家唐豪等考證,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據《溫縣誌》記載:明思宗崇禎四年(1641年)陳王廷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陳王廷是卓有見識的武術家,他研究道家的《黃庭經》,參照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創編了太極拳。

首先,綜合、歸納和吸收了家傳武功,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把陳家拳術推到了新的高度,創編出新的拳術。其次,研究道家的《黃庭經》,並把其養生思想應用到拳術之中。

《長短句》上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魚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從中可以看到,《黃庭經》是陳王廷晚年創編太極拳的理論依據: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再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

太極拳講究意念導引動作,氣沉丹田,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的協調配合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統一的拳術運動。最後,運用了中國古代的中醫經絡學說和陰陽學說。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引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主宰發力於全身。中華武術界以太極陰陽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陳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極拳是我國極具民族形式的體育項目之一,是中華武術寶庫中的一塊瑰麗的寶石。近百年來,太極拳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技術不斷演變,內容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很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的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五大流派。其共同特點為:心靜意導、呼吸自然;中正安舒、鬆柔連貫;動作圓活、周身協調;輕靈沉著、剛柔相濟。

二、傳統文化與太極拳

(一)《道德經》與太極拳

《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無極」,也就是虛無;「一」即「太極」,太極即太虛,無極而生;「太」大,「虛」空虛無物。太虛即空空蕩蕩,為體內真氣填充,是身輕體健的源泉。

太極依照真氣的運行,動為陽、靜為陰。「二」即為陰陽,太極拳理論認為「天地是一大太極,人身是一小太極」,體現在運動中就是「實」、「動靜」、「剛柔」、「快慢」、「開合」、「圓方」等。「三」即三維空間.是太極拳的順逆纏絲的螺旋纏繞運動的千變萬化。

因此,「至大至空」是太極拳的含義和太極生陰陽及其相互轉換的根本,是太極拳練習者追求的境界。

道德經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在意識的引導下做到「松靜自然。」太極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虛」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意識導引的身心放鬆;以調意、調神、調身、調息、調動全身氣血運行,疏經通絡、培養元氣。「靜」是人體意識神態的寧靜,是精神高度內斂後的靜。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練習同樣要求順其自然。「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間順其自然引之,虛而若實,實而若虛。有而若無。」(李雅軒語)由此可見,道家哲理對太極拳練習有指導作用。

太極拳注重內功修鍊。從技擊角度看。太極內功是功力的源泉。在注重內功的修鍊上。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其實也就是道家哲學的「虛無」、「無為」。李雅軒說:「太極拳是無為不為之功夫。」

在外觀上,太極拳「丹田內轉」和「發勁」,要求在意識的引導下在體內完成。從與對方接觸的部位發放出去。這正是道家哲學「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在指導太極拳鍛煉中的體現。

陳微明在<太極拳術>中說「太極之無敵,唯不爭耳。」此語源於<道德經>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弱其志而虛其心」。以這種哲學作為太極拳功理。在對抗中捨己從人。得機得勢。正如<太極拳論>上說的:「一羽不能加,蠅落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由此可知,太極拳是在道家哲學思想指導下以練拳方式修道悟道的過程,<十三勢行動歌>說:「洋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二)<黃庭經>與太極拳

<><>

<><>

存思內視、守一養神是<黃庭經>養生方法論的核心內容。要訣是合閉雙目。排除干擾,消除雜念,凝神安息。存思存神,心目內視,俯視丹田,九可延壽。。存恩之功。以五藏(臟)為盛」,「存思百念視節度,六腑修治勿念故,行自翱翔人天路」;「專守心神轉相呼,觀我神明辟諸邪」。心精意專內不傾」。

太極拳是大腦支配下的意氣運動,貴虛靜」.要求「心靜」,即去除雜念,靜以養神;動作「柔和」。順乎自然;要求「用意不用力」。即以意導動,以意運氣,專註於機體內外的協調配合。存恩於五臟六腑的順隨松虛。進而達到內外合一。

漱咽津液、吐納行氣、服氣積精是道教傳統的主要養生方法。先秦<莊子〃刻意篇>就提出「吐故納新」養生法。<黃庭經>認為,吐納服氣的主要生理器官是鼻口;「呼吸虛無見吾形,強我筋骨血脈盛」,「呼吸廬間人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呼之則出,吸之則入,呼吸元氣,會丹田中」;呼吸能促進津液滋生,漱咽津液,可潤澤肌體,通利腑臟。「口為玉池太和宮。唾為清水美且鮮。唾而咽之雷電鳴,舌為靈根常滋養」,「津液醴泉通六府」。

太極拳要求虛領頂勁。舌頂上齶,牙齒輕叩,津液下咽,同時要求「開呼蓄吸」,將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太極拳有意識。這些方法是通過意念改變自然的呼吸節律,以適應身體內部狀態和外部活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太極拳講究「練津化精,練精化氣,練氣入神,練神還虛」,以此提高功力水平。

<>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通過這段話可以看到練「本」與服氣積精是相同的;腎氣充足則五髒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

<>

(三)中醫理論與太極拳

1.陰陽學說與太極拳

<素問〃四時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太極拳理運用了這一學說。太極拳預備式要求「十趾抓地頭頂天,舌頂上齶垂兩肩,尾問中正松腰胯。提肛運氣掃丹田。」也就是說在練功一開始。首先要根基牢固,從而達到天地相應。精神內守,氣運丹田。

天為陽地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動為陽靜為陰,行為陽神為陰,太極拳全面處理了以上種種陰陽相對的關係,要求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內外相合,虛實分明。動練形,靜練神,形神合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故有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達到精神內守,調節呼吸,導引神氣,以張五臟.通經絡。練習時動作配合呼吸,氣力貫達全身。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太極拳強調虛實分明.上步,后座,轉身等在移動重心中注意虛實的變化,進一步推動氣血的運行,產生強大的「內勁」。

2、「形神合一」理論的運用

形神合一。就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也可以說是形態和機能的統一。形體包括一切組織器官,神是精神意識活動。《靈樞》說:「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神與氣,使神內藏。」「心主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極拳利用這一理論,要求練習者形神兼備,做動作時要全神貫注。特彆強調眼神,要求「眼隨手,步隨身。運動如抽絲,上步如貓行」。要求動中求靜、調形、調氣、調神。在注意姿式形態的同時更應該注意意識的引導。

3.精、氣、神理論的運用

<素同>說:「聚精會神??精者,生之本也。」精氣足則人的身體強壯。太極拳一開始就要求運氣掃丹田。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氣」、。元神」。精氣神是人體三大物質要素,氣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氣,藏神。太極拳要求內藏精神,隨動作的特點,運用意識,調理呼吸。呼吸要領:一呼一吸細而長。送呼收吸是要方。練習時凡送出的動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腳時則呼氣,當收拳收掌收腿時則吸氣。因此掌握太極拳的運動方法對提高練習效果和養生非常重要。<>

總之。太極拳的淵源、成拳、立系、技術內容等各個方面是所有武術流派中受道家養生思想和中醫理論影響最深刻、最廣泛的拳種。這種影響的重要性是它蘊育著太極拳的內涵和本質。太極拳是全憑心意下功夫的內家拳;太極拳是以練內勁為本的內功拳;太極拳是追求鬆柔的柔性武術;太極拳是上虛下實、動中求靜的養生功;太極拳是始於有形成於無意,引導人們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修練術;太極拳是追求中極、調和陰陽的功夫;太極拳是道家思想與武術相結合的產物。太極拳不僅具有用意、運氣、活動肢體等傳統導引術的優點,還有勢勢相承,綿綿不斷。貫通一氣的特點;太極拳是一項「動中求靜」的運動。

「百日」太極   健康一生

地點:大同美好新里程西口(室內教學)

時間:每周日 下午 14:30~16:30

收費標準:  學  員:300元。

課程為期百日,每周一次線下授課,線上交流指導答疑。

報名電話:18635248318  

推薦閱讀:

故鄉的味道 | 杭州獨家 「佛系」就餐指南在此!人均最低不到20元,歌手謝春花也曾打過卡~
臉部有紅血絲怎麼辦 教你方法去紅血絲
治療便秘,怎麼治
眼結膜炎的癥狀與治療方法
新會陳皮滌盪40年,「自殺」式經營行為已初步遏制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養生 | 傳統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