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里的活物古墓里真有嗎?

真實的古墓之中究竟會有哪些「活物」?「屍蛾」或者「屍蹩」是否真的存在?考古工作者對屍體難道真的一點都不怕?

雖然網劇《盜墓筆記》給原著粉們兜頭潑了一盆涼水,但不得不說,很多人由此勾起了對地下古墓的濃厚興趣,尤其是上面幾個問題,自從看了原著,就常常縈繞撈娛兒小編心頭。終於,在網劇被盜墓粉們吐槽到高潮之際,小編憋不住,專程請教了兩位有豐富發掘經歷的考古工作者。他們是——

陳家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省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

劉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博士

「血屍」?明朝以前很難有!

對比南派三叔筆下的「血屍」和美劇《行屍走肉》里那些挨槍子的貨,你會發現「血屍」實在牛逼得多,速度快,神出鬼沒,關鍵是智商高。好在用大拇腳趾頭就能想明白,這些當然是三叔逗你玩的,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但是,在地下真的看到歷經幾百、幾千年的活生生的屍體,即使它一動不動,正常人會不會害怕?

「在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前,國內考古工作者普遍對古墓中的屍體並不太感冒,也不大願意觸碰,甚至有些忌諱。一方面是認為其並無考古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中國人尊重逝者的傳統。」陳家昌先生說。

考古人員其實未必就真的害怕這些現實版的「血屍」,真實心理應該是那兩個字——「膈應」。當然,這是小編私下揣測。

不過,現實中最著名的「血屍」——馬王堆漢墓中歷經兩千年仍栩栩如生的女屍辛追,改變了這一狀況。從此以後,誇張點說,如果小編是個搞考古的,在古墓里發現有衣著完整、保存尚好的先秦古屍,邊上再放著兩片竹簡、帛書什麼的,那恨不得立刻上去給老屍個擁抱——今年的十大考古發現收入囊中了!

話回正經。陳家昌先生說,在辛追墓的發掘中,醫學開始介入,以研究其肉身為何兩千年不腐,此後多學科進入考古領域,對古屍的關注點、研究點多了起來,其研究價值也大了很多,所以考古人員對古屍的興奮度比以前高了很多。

不過,「血屍」也不是你想見,想見就能見。

在考古發掘中,能否碰見完整的屍骨,跟墓葬的保存情況都很大關係,墓葬越完整、密閉環境越好,屍骨保存情況就會相對好一些,相應的,出土的文物也會多一些,所以三叔在小說里說「血屍護寶」,有「血屍」就意味著有很多寶貝,還真是歪打正著。

明朝以後,因為棺槨密封技術的發展,古墓中的肉身才多了起來,但在明朝之前,肉身是非常少見的,很多人覺得皮肉腐爛了頭髮可以留下來,其實不然,別說頭髮,就是骨頭都早早和棺槨一起腐爛掉了,完全分不清啥是啥。所以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完整女屍辛追,全國都轟動了。

說了這麼多次辛追,讓我們來看看辛追到底多牛,如果世界上有「血屍」,那麼辛追無疑就是「血屍女皇」——

辛追復原像

辛追

辛追(前3世紀-前186年),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於1972年出土於長沙市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1號墓。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部分關節可以活動,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也是具體表現中國漢朝上層社會文化、生活的活體見證。

1972年夏,周恩來總理在湖南上送的請示報告上迅速批示,對女屍進行解剖。主刀醫生彭隆祥至今對這具屍體印象深刻,推斷其可能由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作而死。目前,辛追遺體已經搬到湖南省博物館新的陳列大樓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寢宮」。

「活物」古墓中究竟會有些啥?

「血屍」按下不表,三叔等盜墓小說作者還營造過幾種地下生物。

屍蛾:一種由死人體內生出的蛾子,比起尋常的飛蛾,具有很高地侵略性,生命力也極為頑強,見光就撲,體內都是屍粉,沾到皮膚上活人也會起屍癍,然後中毒而亡。

屍蹩:一種食腐性群居動物,體積很小,如成人的半個巴掌大小。在墓室里經常會見到,一般以屍體為食,在「睡眠期」受到外界的影響時,會迅速醒來,若是生人侵擾它,便會迅速鑽進生人的體內,食其血肉。其生性怕火,不怕光。

屍蹩的原型其實是大王具足蟲,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

這些生物幾乎是玄幻小說和電影家家必備,不過,考古科技人員可以立刻來闢謠,這些東西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為,它們需要氧氣。

「古墓中的環境通常都是密閉的,一些南方的古墓甚至完全浸泡在水中,外表裹著厚厚的青膏泥,完全不通氧氣,內部不可能有其他『活物』。」陳家昌說,而理論上,根據國外的研究,古墓內部會有一些微生物存在,比如不怎麼依賴氧氣的厭氧菌,有些墓主人衣服上的霉斑就是它們留下的。

古墓里的衣物

所以,超過微生物大小的「活物」,在墓里是無法生存的。

不過,在發掘古墓時,人們倒是真的會碰到一些「活物」。

「可能會遇到蛇、老鼠和蟾蜍之類,特別是北方,蟾蜍會多一些。」劉斌說,不過,除非墓葬被盜墓賊破壞過,這幾樣「活物」一般很難進入棺槨內部,而且,它們一般只能到達地下兩米的深度,再往下就不會有了,因為再往下它們挖不動,住著也不舒服。

貴州凱里市一處古墓發掘現場驚動了一條冬眠的蛇

所以,地下古墓的主人既不可能是什麼精靈古怪,也不會有什麼奇怪的味道,「裡面只有潮氣,就跟進地窖的味道一樣,即使是陪葬品比較多的墓葬」。

劉斌說,在考古現場,人們不必準備「黑驢蹄子」,不會擔心任何奇怪的事,如果說有什麼怕的話,就是怕在地下發掘時土石塌方,怕發掘出的文物丟失或被二次破壞。而他在多年考古經歷中唯一一次聽說的「靈異事件」,最後也是虛驚一場。

上世紀80年代山西太原發掘一座北朝墓,墓沒有坍塌,有考古人員便進入其內部工作,此後他精神不太好,一直掉頭髮,大家覺得很詭異。但去醫院一檢查,原來是汞中毒。

「這座墓里撒了很多硃砂,硃砂就是汞礦,時間長了汞蒸發出來,充滿了整個墓室,被人吸入。其實很多古墓里都會發現硃砂,可能是古人做儀式或裝飾所用,也有辟邪的說法。」劉斌說。

問答.戰國帛書被盜,小說里的真實背景

末了,小編還整理了幾個零碎問題。

問:盜墓筆記的秦嶺神樹里,似乎有一棵巨大無比、爬幾天也爬不到頭的青銅樹。現實中有這麼大的青銅器嗎?

答:國內公認已知最大的青銅器,是出土自河南安陽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32公斤。樹形的青銅器倒真有,不過沒那麼大,四川綿陽出土過1米多高的青銅搖錢樹,三星堆出土過將近4米的青銅樹。

三星堆出土過將近4米的青銅樹

問:盜墓筆記中有個背景,幾十年前長沙有部戰國帛書被盜,現實中真有嗎?

答:確有此事。解放前,長沙市子彈庫戰國楚墓被盜掘出帛書一幅。出土不太久即落入一度在長沙雅禮中學任教的美國人考克斯之手,被他帶到美國後又幾度易手,現存放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由於是盜掘,流傳國外亦十分秘密,出土和流出國外時間眾說紛紜。據商承祚先生說,盜掘時間為1942年9月,1946年被考克斯從上海帶到美國。

問:考古工作者怎麼看盜墓小說?

答:反正我們沒看過,沒時間,但聽說網劇被狠狠吐槽的事,我覺得這首先是文藝作品,有很大想像成分在裡面,一般人不會把它當真,就像武俠和玄幻小說一樣。這些作品中確實會因為作者知識的局限或者寫作的需要,而存在一些「硬傷」,在考古人員看來比較外行,也可能會對公眾產生一些影響,不過,隨著公眾考古以及博物館功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古代社會遺留下的古物信息,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構的,應該很容易判斷。

推薦閱讀:

小說《盜墓筆記》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TAG:筆記 | 盜墓 | 古墓 | 盜墓筆記 | 《盜墓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