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三級心理諮詢師題庫大全

二級三級心理諮詢師題庫大全

一、如何進行初診接待

1.諮詢準備工作:應有儀態,服裝整齊、坐姿端正、表情平和。2.禮貌接待方式:使用禮貌語言,態度平和誠懇,據實際運用。3.提問時間接詢問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幫助,不可直接逼問。4.詢問結束後,明確表明態度,向求助者說明是否能提供幫助。5.向求助者說明保密原則:反覆申明保密原則,說明保密例外。6.向求助者說明心理諮詢性質是協助求助者解決各類心理問題。7.說明求助者責任、權利與義務:三責任、四權利以及四義務。

8、與求助者進行協商,確定使用那種諮詢方式

二、初診接待中的注意事項

1、避免緊張情緒2、語言表達。語速適中,避免使用方言,若使用專業術語,應向求助者說明專業術語的內涵外延3、反覆說明心理諮詢中的保密原則4、說明心理測量功能的有限性,諮詢者不能在諮詢範圍以外向求助者提供幫助和做任何承諾5諮詢時的儀態

三、與該求助者進行攝人性談話時,怎樣選擇切入點學會確定攝入性談話法的目標、規範談話內容與範圍 )1.根據該求助者主動提出的求助內容深入了解相關資料。2.根據在諮詢中觀察到的疑點深入了解相關資料。3.根據心理測驗結果初步分析中發現的問題深入了解相關資料。4.根據上級諮詢師下達的談話目標深入了解相關資料。5。根據許多求助內容分別談話。

四、攝入性會談避免提問失誤

(1)避免「為什麼……」的問題。這類問題的含義對求助者有強烈暗示性。(2)避免多重選擇性問題。因這類問題具封閉性,諮詢師獲取信息受限制。 (3)避免多重問題。這類問題表現出諮詢師缺乏訓練,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飾性反問。這種反問後果對求助者毫無好處,使會談陷入僵局。(5)避免責備性問題。此類問題對求助者產生很大威脅感,立即引起防衛。(6)避免解釋性問題。諮詢師表達自己看法,不利於推動求助者自我探索。

五、會談內容選擇原則——該案例從哪方面入手

1.符合求助者能力興趣。2.病因直接間接針對性。3.有利於探索深層病因。4.有助於鑒別診斷癥狀。5.有利於幫助改善認知。6.有利於個性矯正發展。7.會談法具相應有效性。

六、攝入性會談注意事項

1.態度保持中性:不可暗示誘導以免丟失客觀信息。2.提問避免失誤:不能隨便提問以轉移求助者談話。3.絕不講題外話:除提問和引導語外,不講題外話。4.扭轉會談內容:不以指責性語言阻止求助者談話。5.不給絕對結論:攝入性會談後不應給出絕對結論。6.誠懇結束會談:不能生硬話語結束以免引起誤解。

七、歸類解釋與驗證臨床資料應考慮因素

1.整理歸納首先考慮與處置方案密切關聯的資料。2.個體情況:求助者生物、心理和自我意識情況。3.環境條件:求助者人際、工作、生活環境條件。4.他人評價:對求助者一般印象、治療情況評價。

八、臨床資料整理歸納模式

1.一般資料:

人口學、生活狀況、婚姻家庭、工作記錄、社會交往、娛樂活動、自我描述、內心世界。

上述提綱內容之外,求助者談及的或調查了解到的其他資料另外列出,以供診斷時參考。

2.個人成長史:按社會心理學分期,給出嬰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生活情況,婚戀史、疾病史,既往重大事件及現在評價。根據求助者的具體情況,一直寫到求助時。必須明確家庭教養方式,性萌動體驗及處理方式,退縮、迴避、攻擊行為。

3.目前狀態

1.精神狀態;按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模式、人格特徵方面依次填寫。

2.身體狀態;睡眠、飲食、頭痛、性功能失調等,軀體疾病、異常感覺。

3.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狀態;(1)工作學習效率:活動效率下降,因病無法工作、學習而考勤不全。(2)社會交往狀況:社交能力受損,接觸不良,同事、同學關係不和。(接觸不良是人際關係不好)

4.心理測量;(1)求助者是否做過心理測量。(2)心理測量目的及測量結果。

九、影響資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

1、過分隨意的交談、諮詢師的傾向性很可能給患者形成暗示,造成求助者的自我評價和環境判斷的失真,這對所獲資料有重大影響;2、同一個諮詢機構中,收集資料者如果也是後來的決策者,那麼,諮詢師的早期印象可能影響最終診斷和諮詢決策。3、資料的收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求助者經常會出現阻抗或言不由衷的情況。4、對初期印象和後來新資料之間的矛盾,假若處理不當,會影響診斷與諮詢。

十、正確理解初步印象步驟;初步印象即初步診斷涉及三方面內容:

1.心理問題的歸類診斷形成大致判斷。2.行為問題的歸類診斷形成大致判斷。3.行為問題的嚴重程度形成大致判斷。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確操作按三步進行

1.對目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予以評估。2.對求助者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評估。3.對某些含混臨床表現進行鑒別診斷。

十一、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程序

1、分析求助者是否經歷過較強烈的現實性刺激2、分析求助者的內心衝突是否屬於道德性質或現實意義,是否有求治的願望3、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響4、分析求助者問題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作基礎5、綜合以上分析、排查、與神經衰弱、神經症或其他精神病鑒別

十二、怎樣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08、5)

諮詢關係是指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任何心理諮詢學派的理論與方法,都必須以良好的諮詢關係為平台,所以,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是心理諮詢的核心內容。

諮詢關係的建立受到諮詢師與求助者的雙重影響。就求助者而言,其諮詢動機、合作態度、期望程度、自我覺察水平、行為方式以及對諮詢師的反應等,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諮詢關係。就諮詢師而言,其諮詢態度對諮詢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⑴對求助者表達尊重。尊重意味著完整接納,意味著一視同仁,意味著以禮待人,意味著信任對方,意味著保護隱私,尊重應以真誠為基礎。⑵營造熱情、溫暖的氛圍。初次來訪時適當詢問,表達關注,注意傾聽求助者的敘述,諮詢時耐心,認真,不厭其煩。⑶表達真誠。真誠是內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獲得的,真誠建立在對人的樂觀看法、對人有基本的信任,對求助者充滿關切和愛護的基礎上,同時也建立在接納自己,自信謙和的基礎上。真誠應是諮詢師的基本素質。⑷表達共情。諮詢師應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而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要因人而異,表達共情要善於使用軀體語言,要善於把握角色,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⑸積極關注來訪者。避免盲目樂觀,反對過分消極,立足實事求是。

 

 

十三、正確理解和使用共情,應當注意

1、諮詢師應走出自己的參照框架而進入求助者的參照框架。2、諮詢師必要時要驗證自己是否做到共情。3、表達共情要因人而異 。4、表達共情要善於使用軀體語言 。5、表達共情要善於把握角色 6、表達共情應考慮到求助者的特點和文化背景。

十四、如何確定諮詢目標(07、5)

1、全面掌握求助者的有關資料,列出求助者的全部問題;深入了解求助者時可參照的思路明確求助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進一步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通過對求助者言行的反應,澄清求助者的真實想法,深入探討求助者問題的深層原因。2、判斷求助者心理問題的類型和嚴重程度;3、選擇優先解決的問題;4、向求助者說明有效諮詢目標的基本要素;5、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的整合

十五、制定諮詢目標應把握什麼原則

1.與求助者共同商定諮詢目標。2.正確判定求助者的期望與諮詢目標的關係。該求助者希望能改變反覆洗手、反覆檢查的毛病,改善睡眠狀況,能正常與人交往,這與通過諮詢改變求助者錯誤認知、行為和情緒的目標是密切相關的。3.向求助者說明不能把他的快樂、滿足作為諮詢目標。 4.向求助者說明,諮詢中發現更深層的問題,需要對原有目標做出調整,重新確立新的目標。

十六、在本案例中,對確定的諮詢目標的有效性如何進行評價(一個有效的諮詢目標的基本要素)

具體、可行、積極、雙方可以接受、屬於心理學性質、可以評估、多層次統一

1.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屬於心理學性質。 2.消除或減輕該求助者的痛苦,最終達到心理健康是積極的。3.從該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和經濟條件以及諮詢師所能提供的條件看,確定的諮詢目標都是可行的。4.改變該求助者錯誤的評價、行為和情緒是具體的,可以操作的。5.本案例擬定的諮詢目標能夠量化,可以通過問題的改善程度來體現,因此是可以評估的。6.本案例擬定的諮詢目標是雙方商定的,符合該求助者的願望,諮詢師能夠解決,對雙方來說是可以接受的。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能夠以該求助者為主;當諮詢師無法認可該求助者的目標時,應終止諮詢或轉介。7.在擬定的諮詢目標中,改變認知、行為和情緒是具體的目標,促進該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發展,達到人格完善是長遠目標,符合多層次統一的要求。

十七、如何整合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

1、   我們可以把不同的諮詢目標視為從一般、普遍、宏觀、遠期的目標到特殊、具體、微觀、近期的目標這樣一個連續體,這樣可以把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這兩種有典型意義的目標的統一,是心理諮詢卓有成效的基本特點之一。如果只確立一種目標,那麼就會使諮詢效果受影響。從大目標著眼,從小目標著手,是辨證處理這兩種目標關係的準則。

2、   所謂的大目標即終極目標,是促進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發展,充分實現人的潛能,達到人格完善。諮詢師若能把促進人的心理發展作為諮詢的終極目標,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每個求助者的特殊情況,來確定具體的目標。這時所確定的具體目標已經不是單一、孤立的目標了,而是連著終極目標的具體目標,它的指向是明確的。並且在實施具體目標時,始終是以終極目標為指導思想的。

 

十八。不同的心理流派有不同的諮詢目標

1、人本主義學派把自我實現作為諮詢的目標。如馬斯洛認為諮詢的終極目標是協助求助者發展成為一個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實現的人。羅傑斯提出,諮詢應使求助者變得可以自主,不過分苛求,而整個人可以有較好的組織和整合。帕特森認為諮詢的目標是協助求助者成為一個負責、獨立、能自我實現的人,使之有能力決定自己的行為。羅傑斯認為實現自我是人類最基本的動機,人是積極主動、自我實現和自我指導的,這樣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們有以下5個特徵:①樂於接受一切經驗;②時刻保持生活充實;③信任自己機體的感受;④有較強的自由感; ⑤有高度的創造性。2、行為主義學派認為,諮詢目標應該以行為名稱來描述,這些行為是具體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除非這些可觀察的行為出現改變,否則諮詢就不能算成功。3、精神分析學派的目標是將潛意識意識化,重組基本的人格,幫助求助者重新體驗早年經驗,並處理壓抑的衝突,作理智的覺察。4、完形學派的目標幫助求助者覺察此時此刻的經驗,激勵他們承擔責任,以內在的支持來對抗對外在支持的依賴。5、理性情緒學派的目標在於消除求助者對人生的自我失敗觀,幫助他們更能容忍與更能過有理性的生活。6、交互分析學派希望幫助求助者能有腳本自由、策略自由,成為自主性的人,能選擇、達到他們想要成為的人,幫助他們檢驗早年的決定,並能在覺察的基礎上作新的決定。7、現實治療學派強調引導求助者學習真實與負責任的行為,發展一種成功的統整感。幫助他們對行為作價值評估,並決定改變的計劃。

十九、針對求助者的諮詢,應怎樣劃分諮詢階段,並說出其中的內容。(08、5)

諮詢活動是由一連串有序的步驟組成的一個過程。基本的諮詢階段包括建立諮詢關係、收集資料、澄清問題、確立目標、制訂方案、實施行動、檢查反饋、結束鞏固等。諮詢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第一階段(初期)——診斷階段;第二階段(中期)——諮詢階段;第三階段(後期)——鞏固階段。⑴診斷階段。此階段的內容包括建立諮詢關係,收集相關信息,進行心理診斷,調整求助動機,確立諮詢目標,制定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驟。⑵諮詢階段。這是心理諮詢最核心、最重要的實質性階段,諮詢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其不適應的認知、情緒或行為。⑶鞏固階段。這一階段是諮詢的總結、提高階段。這裡的結束有兩種,一種是一次諮詢的結束,另一種是整個諮詢的結束。對於前者,要做好此次諮詢的小結和下次諮詢的準備,包括布置家庭作業,商定下次諮詢的時間和主題。對於後者,要做好諮詢的回顧總結,鞏固諮詢成果,使求助者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今後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還要做好追蹤研究,這既是對求助者的負責,也是為了更好地總結諮詢經驗,提高自己的諮詢水平。

二十、怎樣和該求助者商定諮詢方案

1.首先向該求助者介紹諮詢方案的內容及制定的原則。2.根據諮詢目標的有效特徵,按照屬於心理學範疇的、積極的、具體(量化)的、可行的、可評估的、雙方接受的及多層次統一的等項內容逐一商定。 3.諮詢目標是雙方商定的,不能由諮詢師或求助者單方制定。  4.當求助者與諮詢師的意見不一致時,以求助者的意見為主。  5.諮詢師應對諮詢目標進行整合。6.最終制定的諮詢目標以文字或口頭形式固定下來。7.諮詢目標制定後,經雙方認可,可以進行修改。

二十一、諮詢方案包括哪些內容?(0711

諮詢方案應由雙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氣氛中共同商定。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內容:

1、諮詢目標:應該符合諮詢目標有效性的七個要素。2、 雙方各自的特定責任、權利與義務 3、諮詢的次數與時間安排;4、諮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5、諮詢的效果及評價手段;6、諮詢的費用: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收費標準執行。7、其它問題及有關說明:有特殊情況,應具體說明。商定的心理諮詢方案不是不變的,他可以隨著諮詢的進程而有所調整。

二十二、作為諮詢師,如何向該求助者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1.求助者的責任:(1)向諮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2)積極主動地與諮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3)完成雙方商定作業。

2.求助者的權利:(1)有權利了解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2)有權利了解諮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諮詢師;(4)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5)對諮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3.求助者的義務:(1)遵守諮詢機構的相關規定;(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3)尊重諮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諮詢師。

 4.諮詢師的責任:(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說明保密例外。

  5.諮詢師權利:(1)有權利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或中止諮詢。

6.諮詢師的義務:(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2)遵守諮詢機構的相關規定;(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二十三、心裡諮詢過程中使用傾聽技術時應注意哪些問題?(05、11)

⑴傾聽時諮詢師要認真、有興趣、設身處地地聽,並適當地表示理解,不要帶偏見和框框,不要做價值評判。⑵傾聽不僅用耳,更要用心。⑶以機警和共情的態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細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對方如何表達問題,如何談論自己及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如何對所遇問題做出反應。。⑷不僅在於聽,還要有參與。⑸傾聽時容易出現的錯誤:急於下結論,輕視求助者的問題,干擾、轉移求助者的話題,作道德或正確性的評判,不適當地運用諮詢技巧:詢問過多、概述過多、不適當的情感反應。

二十四、使用面質技術目的

面質是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矛盾:言行不一致、理想與現實不一致、前後言語不一致、咨訪意見不一致。面質目的包括:

(1)了解內外世界:協助求者促進對自己感受、信念、行為所處境況的深入了解。

(2)放下防衛心理:激勵求助者放下防衛、掩飾心理來面對現實,產生建設性活動。

(3)實現自我統一:促進求者實現言語與行動統一,理想自我與現實我相互一致。

(4)利用優勢資源:使求助者明了所具有而又被自己掩蓋的能力、優勢,即自己的資源,並加以利用。

(5)使用應對面質:給求助者樹立學習、模仿面質的榜樣,以便將來有能力去對他人或者自己作面質。

 

二十五、面質的定義、矛盾、注意事項(07、11)

1、定義:面質,又稱質疑、對質、對峙、對抗、正視現實等,是指諮詢師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2、矛盾:言行不一致;理想與現實不一致;前後言語不一致;咨訪意見不一致。

3、注意以下幾點:要有事實根據;避免個人發泄;避免無情攻擊;要以良好諮詢關係為基礎;可用嘗試性面質;正如Egan(艾根)所說,沒有支持的面質會發生災害,而沒有面質的支持則是貧血的。

二十六、簡述阻抗的表現形式和原因。(07、5)

1、阻抗的表現形式有:講話程度上的阻抗;講話內容上的阻抗;講話方式上的阻抗;諮詢關係上的阻抗;2、來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個:①阻力來自成長中的痛苦;②阻力來自功能性的行為失調;源於失調的行為填補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即求助者 從中有獲益。源於求助者企圖以失調的行為來掩蓋更深一層的心理矛盾和衝突。③阻力來自對抗諮詢或諮詢師的心理動機;來自求助者只是想得到諮詢師的某種贊同意見的動機。來自求助者想證實自己與眾不同或諮詢師對自己也無能為力的動機。來自求助者並無發自內心的求治動機。

二十七、應付阻抗的要點

1、解除戒備心理 2、正確地進行診斷和分析。3、以誠懇幫助對方的態度對待阻力。

二十八、沉默的類型沉默的處理

懷疑型:茫然型:情緒型:思考型:內向型。反抗型。

沉默的處理:諮詢師應通過觀察、練習、思考來改進,熟能生巧。諮詢師沉默出現時,要保持鎮靜,給求助者一種不慌不亂、沉著冷靜的印象,則會給求助者一種可信、充滿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如果求助者的沉默是由於思考問題所引起的,諮詢師最好等待,同時以微笑、目光、微微點頭表示自己的關注、理解和鼓勵。如果諮詢師發現求助者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猶豫不決時,應給予鼓勵和必要的保證。 當求助者以沉默表示氣憤、對抗時,諮詢師要及時發現,尋找原因,採取主動、和好、鼓勵宣洩的方針。 因個性原因導致的沉默,諮詢師應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加以引導,多用傾聽技巧,多作鼓勵性反應,善於領會他已說的和想說的。 若沉默是由於求助者本人不願諮詢引起的,那麼諮詢師的處理就更應注意方式方法。

二十九、多話現象的原因

原因: 1、與諮詢師有關的原因:諮詢師角色的定位、諮詢內容的難易、諮詢時間的多少等因素會影響到諮詢師對多話的理解。 2、與求助者有關的原因:①宣洩型②傾吐型③癔症型④ 表現型⑤表白型⑥掩飾型⑦外向型

調整多話狀態:①諮詢師遇到求助者健談、多話時,諮詢師應根據諮詢目標、諮詢安排以及多話的類型,作相應的調整。 ②尋求注意型的健談者,有可能有癔症的性格,諮詢師給予注意就能滿足他的要求。 對好表現型,也類似,可採用相似的對策。 表白型的求助者沒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他們往往缺乏自知,對此,諮詢師一定要仔細聽講。③掩飾型:一般不會出現在開場,對這種情況,諮詢師應考慮是否為求助者創造了一個寬鬆、安全的氛圍,可以請求助者慢慢講。

三十、諮詢效果評估的維度 (06、11)

(1)求助者對諮詢效果的自我評估。 (2)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改變的客觀現實。 (3)求助者周圍人士對求助者改善狀況的評定,特別是家人、朋友和同事。 (4)求助者諮詢前後心理測試結果的比較。 (5)諮詢師的評定。

三十一、影響諮詢效果評定的因素

1、效果的標準問題。臨床心理學中所謂「您好—再見」效應。2、安慰劑作用。3、相互作用的複雜性。4、如果對心理諮詢的效果進行客觀研究,應做以下工作: 設對照組。 隨機安排求助者。 客觀評分。 考慮勝任能力。 進行隨訪。

三十二、心理諮詢各種有效方法的共同因素(07、11)

1、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建立的和諧、信任關係,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點。2、 求助者求治的強烈動機、積極態度,是影響諮詢效果的最大變數。 3、有一套雙方都相信的理論和方法。 4、諮詢師本身的特徵。 5、促進求助者的認知改變、情緒調節、行為改善。

 

三十三、對諮詢效果評估的時間和方法如下:

  1.對諮詢效果評估的時間:(1)在開始1次或幾次諮詢後進行評估;(2)在諮詢結束前評估;(3)在諮詢後追蹤複查時評估。

  2.對諮詢效果評估的方法:(1)對照諮詢前後心理測驗的結果進行評估;(2)根據該求助者自我報告進行評估;(3)根據該求助者家人、朋友、同事的報告進行評估;(4)根據該求助者社會生活適應狀況的改變程度進行評估;(5)根據諮詢師對該求助者各方面的觀察進行評估。

三十四、心理諮詢的效果通過何種機制起作用  (07、5)

宣洩疏導求助者的感情而緩解情緒壓力;鼓勵求助者傾訴內心痛苦並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探尋求助者的潛意識並使求助者領悟;協助求助者改進認知結構,學會合理思維;通過學習與訓練來建立積極、有效的行為模式;幫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為障礙,促進自然復愈與成長等。

三十五、心理諮詢個案所包括的各項內容

(1)一般背景資料。 (2)來訪原因。 (3)現主要癥狀。(4)家庭關係、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經歷和社會支持體系。(5)個人的情緒、個性特徵、興趣愛好、自我認識評價及常用的應對方式。 (6)既往病史、家族病史。 (7)心理測試結果。(8)諮詢師的一般印象。 (9)診斷與評價意見。 (10) 處理意見與諮詢方案。(11) 諮詢各階段及效果分析。

三十六、諮詢對象一般應具有的特徵有哪些(適宜的求助者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1、智力正常2、年齡適宜3、內容合適4、人格正常5、動機正確6、信任度高7、行動自覺8、匹配性好

三十七、諮詢師與求助者不匹配的情況有哪些(判斷求助者是否適合自己諮詢

 1、欠缺型 2、忌諱型 3、衝突型

三十八、諮詢師怎樣進行轉介 在無法實現匹配的情況下轉介

1.諮詢師如發現自己與該求助者不匹配時,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明智地轉介。2.首先徵求該求助者的意見,向其說明轉介的原因或理由。3.向該助者介紹新諮詢師的有關情況。4.向新諮詢師介紹該求助者的情況。5.一般不干預新諮詢師的活動。  6.不能在該求助者面前對新諮詢師的方法、為人等進行評論,更不能指責。

三十九、非理性觀念主要特徵

1.絕對化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主觀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必須、完全、應該、理應,務必、完全、絕對;情態動詞2.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一旦轉向他人就一味責備,併產生憤怒和敵意,與表白型多話同時出現。從不、總是、老是、無法、非常、永遠、幾乎沒、毫無價值、一無是處、一點也不;副詞3.糟糕至極: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預期的非理性觀念。不容易、一團糟、毫無希望、困難重重        形容詞

四十、認知曲解的幾種類型

非黑即白的絕對性思考;任意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過度誇大或過分縮小;個人化;選擇性消極注視;情緒推理;應該傾向;亂貼標籤。

四十一、貝克歪曲認知的七種邏輯錯誤(0711

主觀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概括、誇大或縮小、個性化、貼標籤和錯貼標籤、極端思維

四十二、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生物學因素、社會性因素、心理因素

生物學因素:1、諮詢或檢查求助者是否有軀體疾病2、對有軀體疾病的求助者,確定疾病與心理行為問題之間有無因果關係3、考慮生理年齡對心理行為問題形成的影響4、考慮性別因素對心理行為問題形成的影響

社會性因素:1、確定相關生活事件、人際關係及所處的生存環境2、分析所獲得的資料,確定求助者的臨床表現與社會生活事件的關係3、確定社會文化(如道德、風俗、習慣等)與心理障礙發生的關係

心理因素:1、從個人心理發育資料入手,查看其認知能力和成長中有無錯誤觀念產生2、查看求助者對現實問題有無誤解或錯誤評價3、分析求助者內在世界中有無新舊觀念衝突或對人對事的持久偏見事例4、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5、分析求助者的思維傾向和習慣,有無反邏輯性思維和不良的歸因傾向6、分析經驗系統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7、分析有無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8、分析是否有心理發育停滯(鍾友斌的認知——領悟療法)

四十三、陽性強化法

1、適應症:認知偏差、負性情緒、情感障礙。

2、操作步驟:明確治療靶目標、監控靶行為、設計新行為結果、實施強化。

3、基本原理:操作條件反射

①以獎勵為手段建立某種行為,以懲罰為手段消除某種行為。

②以陽性強化為主,及時獎勵正常行為,漠視淡化異常行為。

四十四、合理情緒療法

1、適應症:認知偏差、焦慮抑鬱、行為不良。

2、理論來源:(1)艾理斯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創立的一種認知療法。

(2)認知取向治療方法,也強調認知、情緒和行為整合。

(3)合理情緒療法接受了許多社會學習理論觀點和技術,也經常使用一些行為治療方法。

3、治療原理:(1)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2)核心是ABC理論:強調情緒或不良行為並非由外部誘發事件引起,而是由個體對事件評價造成。①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③C代表繼事件後,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consequences)。

4、治療程序:心理診斷階段、領悟階段、修通階段、再教育階段。

(1)心理診斷階段:諮詢師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找出ABC之間關係。(2)領悟階段:諮詢師需要幫助求助者達到三種領悟:①使求助者認識到信念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②引發心理問題是自己認知評價,求助者應對自己情緒行為反應負責。③只有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種癥狀。(3)修通階段: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非理性觀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①與不合理信念辯論:諮詢師可用黃金規則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絕對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②合理情緒想像技術三步驟:a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情境之中。b幫助求助者改變不適當情緒體驗,並體驗到適度情緒反應。c停止想像,求助者情緒和觀念積極轉變,應及時給予強化。③家庭作業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Rational Self-Analysis)。(4)再教育階段: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①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使新觀念得以強化;②使求助者在諮詢結束後仍能應付生活中遇到問題,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5、治療目標:包含兩層含義——(1)不完美目標:針對求助者癥狀改變,儘可能地減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種癥狀。 (具體目標)(2)完美目標:著眼更長遠更深刻變化,使求助者擁有比較現實理想寬容生活哲學。 (終極目標)

四十五、系統脫敏法

1、適應症:恐懼症、焦慮症。

2、原理: 源於對動物的實驗性神經症的研究。創始人:沃爾普。由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發展而來的,是應用最廣和實證研究最多的行為治療方法。

3、操作步驟(07、5):系統脫敏療法的治療過程有三個階段:學習放鬆技巧;建構焦慮等級;系統脫敏

4、系統脫敏發的注意事項有:(08、5)

⑴如果引發求助者焦慮或恐懼的情境不止一種,可以針對不同情境建立幾個不同的焦慮登記表,然後對每個焦慮等級表實施脫敏訓練。

⑵系統脫敏時求助者想像的次數多少,依個體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

⑶在系統脫敏過程中,當一開始焦慮分數超過50,僅靠重複放鬆就很難降低了。此時表明焦慮等級設計得不夠合理,應當將焦慮等級劃分得細一些,使每個等級之間跨度不要太大。

⑷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像和放鬆的方法降低焦慮水平,可考慮改用其他方法。

四十六、衝擊療法

1、適應症: 恐懼、抑鬱、強迫

2、原理(07、5):滿灌療法也叫衝擊療法,是暴露療法之一,其原理是消退性抑制。衝擊療法中,儘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極強烈的焦慮或者恐懼反應,並且對這種強烈而痛苦的情緒不給以任何強化,任其自然,最後迫使導致強烈情緒反應的內部動因逐漸減弱乃至消失,情緒反應自行減輕乃至消除。

3、步驟:①篩選確定治療對象;②簽訂治療協議;③治療準備工作;④實施衝擊治療。

4、注意事項:①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②經求助者同意,簽訂協議,方可採用此法③在衝擊療法實施過程中,求助者因無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諮詢師若有求必應則會一事無成。④治療中若出現以下情況時,也應停止治療:通氣過度綜合症;暈厥或休克

四十七、厭惡療法

1、適應症:強迫症、窺陰癖、露陰癖、戒煙戒酒。

2、理論來源:經典條件反射。

3、治療原理:①當患者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一個不快的刺激,產生對不良行為的厭惡體驗。②反覆實施,不良行為與厭惡體驗之間建立條件聯繫。③此後再次出現這種不良行為時,不再給予不快刺激便會產生厭惡體驗,從而達到消除不良行為目的。

4、步驟:確定靶癥狀;選用厭惡刺激;把握時機施加厭惡刺激

5、注意事項:①不具備使用條件的諮詢機構或個人,不可採用此療法。②簽訂知情同意書。③靶癥狀要單一而具體。④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應該是同步的。

四十八、模仿法

原理:班杜拉社會學系理論及行為主義理論

定義:又稱示範法,是向求助者呈現某種行為榜樣,讓其觀察示範者如何行為以及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什麼樣的後果,以引起他從事相似行為的治療方法。

步驟:選擇合適的治療對象;設計示範行為;強化正確的模仿行為

具體方式:生活示範;象徵性的示範;角色扮演;參與示範;內隱示範。

注意事項:①學齡期是模仿能力最強的年齡段,一般來說,模仿法更加適用於年輕的求助者。②要強調示範者的作用。示範者的感染力越強,模仿者的動機越強,示範者與模仿者的共同處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績越好。③對正確模仿行為的強化,應當適時和恰當。

四十九、生物反饋法(085

⑴生物反饋法是通過現代電子儀器,將個體在通常情況下不能意識到的體內生理功能予以描記,並轉換位數據、圖形或聲、光等反饋信號,讓求助者根據反饋信號的變化了解並學習調節自己體內不隨意的內臟機能及其他軀體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⑵生物反饋儀的基本原理如下:

生物反饋治療是在古老的養生之術(如氣功、瑜伽)基礎上的重大突破,是心理治療技術與現代科技合璧的結晶。

3、注意事項:(1)、辨別生物反饋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適應症:①各種睡眠障礙;②各類伴緊張、焦慮、恐懼的神經症,心因性精神障礙;③某些心身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經前期緊張症、緊張性頭疼、書寫痙攣等了;④兒童多動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會功能受損)禁忌症:①各類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②有自傷、自殺觀念、衝動、毀物、興奮不合作的求助者;③訓練過程中出現頭暈、頭疼、噁心、血壓升高、失眠、幻覺、妄想等癥狀的求助者。(2)、並不是每一個接受反饋治療的求助者都能從治療中得到好處。生物反饋儀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

五十、認知行為療法(0611

1、原理(06、11):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點:

(1)認知行為療法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和情緒的變化;不適應行為和不良情緒應從認知中找原因;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認知和行為的惡性循環,會使心理問題變得越發嚴重;認知行為療法,是在認知和行為及情緒之問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

(2)認知行為療法具有以下特點:①求助者和諮詢師是合作關係;②假設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認知過程發生機能障礙的結果;③強調改變認知,從而產生情感與行為方面的改變;④通常是一種針對具體的和結構性的目標問題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療。所有認知行為療法都建立在一種結構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強調家庭作業的作用,賦予求助者更多的責任,讓他們在治療之中和治療之外都承擔一種主動的角色,同時都注意吸收各種認知和行為策略來達到改變的目的。

2、貝克認知療法

(1)適應症:抑鬱症、認知偏差、情緒障礙。

(2)治療原理:①負性生活事件會造成負性認知,導致抑鬱焦慮和和行為障礙。

②協助求助者克服認知盲點、模糊知覺、自我欺騙、不確判斷。

③改變求助者認知中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邏輯的思考方式。

④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從而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目的。

(3)貝克提出五種具體的認知治療技術

識別自動性思維;識別認知性錯誤;真實性驗證;去中心化;憂鬱或焦慮水平的監控。

3、雷米的認知治療理論:雷米的理論與貝克理論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認為導致不適應行為和情緒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但貝克理論所關心的是錯誤的認知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觀念,雷米理論則主要強調這些錯誤觀念的存在狀態,即這些觀念是以什麼樣的順序和方式表現出來並發生作用的。提出中心——邊緣模型。

4、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CBM)關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語表達的改變。梅肯鮑姆認為一個人的自我陳述在很大程度上與別人的陳述一樣能夠影響個體的行為。CBM的一個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須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動的以及自己對別人的影響,這是行為改變的一個先決條件。要發生改變,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為的刻板定勢,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評價自己的行為。

五十一、求助者中心療法

1、工作程序:(1)確定求助者中心療法的諮詢目標:求助者的自我變得較為開放;求助者的自我變的較為協調;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求助者變得更適應了;求助者願意使其生命過程稱為一個變化的過程。求助者中心療法的目的就是促進個體的自我成長,使其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2)掌握求助者中心療法的主要諮詢技術:促進設身處地理解的技術(關注,用言語交流設身處地的理解,非言語交流設身處地的理解,沉默作為交流設身處地理解的一種方式);坦誠交流的技術(並不固定角色、自發性、無防禦反映、一致性、自我的交流)表達無條件關注的技術(3)把握諮詢過程七階段的特點和規律

2、原理:求助者中心療法建立在人本主義的哲學基礎上。羅傑斯的基本假設是:人們是完全可以信賴的,他們有很大的潛能理解自己並解決自己的問題,而無需諮詢師進行直接干預;如果他們處在一種特別的諮詢關係中,能夠通過自我引導而成長。①、求助者中心療法對人性的看法: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人擁有有機體的評價過程;人是可以信任的②自我理論:經驗:現象場,人的主觀世界;自我概念,價值的條件化③心裡失調的實質及治療:心裡失調的實質(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不協調是心裡失調產生的原因);心裡治療的實質(求助者中心療法的實質是重建個體在自我概念與經驗之間的和諧,或者是說達到個體人格的重建)

3、注意事項:①求助者中心療法體現了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想,是一種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理論體系,他的名稱幾經變化從非指導性的,求助者中心的,經驗的,一直到以人為中心的;②求助者中心療法人為諮詢治療導向的首要責任在於求助者,求助者面臨著決定他們自己的機會;③局限:一些正在培訓的初學者傾向於接受沒有挑戰性的求助者,他們限制了自己的諮詢風格,只把精力放在了反應和傾聽上;④掌握求助者中心療法所強調的基本原理應當成為當代心諮詢師素質培養的基礎內容。

4、求助者中心療法諮詢過程的各個階段。(07、11)

第一階段:求助者對個人經驗持僵化和疏遠態度階段,求助者不願主動尋求治療和幫助。第二階段:求助者開始「有所動」階段。第三階段:求助者能夠較為流暢地、自由地表達客觀的自我。第四階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達個人情感,但在表達當前情感時還有顧慮。第五階段:求助者能夠自由表達當時的個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帶有一些遲疑。  第六階段:求助者能夠完全接受過去那些被阻礙、被否認的情感,他的自我與情感 變得協調一致。(2分)

第七階段:求助者幾乎可以不需要諮詢師的幫助,就可以繼續自由地表達自己。(2分)

五十二、認知領悟療法

1、適應症:強迫症、恐懼症、某些性變態。

2、理論來源:①鍾友彬在學習、研究、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療法的基礎上提出。

②幼年生活經歷尤其是創傷體驗對個性形成有重要影響,成為成年後心理疾病根源。

3、治療原理:①採用當面交談方式,讓患者敘述癥狀產生、發展歷史和具體內容,詢問有關經歷。②用生活經驗使其認識到癥狀和病態行為幼稚性、荒謬性和不符合成年邏輯的特點。

③患者的認知和行為在健康成人看來是幼稚可笑的、沒有意義的,因而不值得恐懼。④患者每次會談後寫體會,談對諮詢師解釋看法、自己經歷體驗、自己想到的問題。⑤當患者領悟到目前癥狀的原因後,癥狀便可能消失。

五十三、遠期療效評估的主要步驟和內容(085

⑴社會接納程度評估①評估內容,求助者的社會接納程度,也可以看做其本人的社會適應程度。②評估方法a.家屬或四周人的觀察b.諮詢師本身的審查

⑵自我接納程度評估①評估內容a.自述癥狀與問題的減輕或消除b.性格方面的成熟情況②評估方法,包括求助者的口頭報告和量表評估。

⑶隨訪調查①追蹤回訪②常用回訪方式:追蹤卡、通訊、面談和電話

五十四、確診為精神分裂症診斷的一般特點如下:065

(1)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常見精神疾病 (2)具有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或脫離現實為特徵。(3)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多完好,可出現某些認知功能損害。(4)多起病於青壯年。 (5)常緩慢起病,病程遷延,部分患者可發展為精神活動的衰退。 (9)患病期自知力基本喪失。

臨床上可分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青春型。以聯想障礙,精神活動全面紊亂,思維鬆散破裂,行為愚蠢、惡作劇以及性輕浮為多見;  偏執型。以妄想、幻覺為主;    緊張型。以精神運動性抑制障礙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為主;    單純型。以起病緩慢,持續發展意向逐漸減退、退縮、懶散為特徵,治療困難,預後不良。

五十五、心理諮詢的主要對象

可分為三大類:精神正常,但遇到了與心理有關的現實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並請求幫助的人群;特殊對象,即臨床治癒的精神病患者。

 (1)精神正常人群,在現實生活中會面對許多問題,如婚姻家庭問題,擇業求學問題,社會適應問題,等等。他們面對上述自我發展問題時,需要做出理想的選擇,以便順利地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在這時,心理諮詢師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向他們提供心理學幫助,這類諮詢,叫發展性諮詢。

 (2)長期處在困惑、內心衝突之中,或者遭到比較嚴重的心理創傷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儘管他們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卻下降許多,出現了嚴重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甚至達到「可疑神經症」的狀態。這時,心理諮詢師所提供的幫助,叫心理健康諮詢。

 (3)心理諮詢還幫助經過臨床治癒之後,心理活動已經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精神病人,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他們康復社會功能、防止疾病的複發。但是,對於臨床治癒後的精神病人進行心理諮詢和治療時,必須嚴格限制在一定條件之內。有時必須與精神科醫生協同工作

 

抑鬱性神經症的診斷診斷依據

對該求助者的診斷是:抑鬱性神經症。

    診斷依據:

1.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一致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於其初始反應強烈,持續時間長達3年,內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無法自行擺脫,已嚴重地影響了社會功能,有泛化、迴避出現,根據許又新教授的.神經症評分標準,該求助者在嚴重程度、有無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為7分,可以診斷為神經症。

    3.該求助者的癥狀主要為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意向下降、焦慮、自我評價低、絕望、有自殺傾向等。根據這些癥狀診斷為抑鬱性神經症。

    4.心理測驗的結果及相關資料等支持本診斷。

二、抑鬱性神經症需做哪些鑒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該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一致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抑鬱症相鑒別:該求助者雖然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意向下降、焦慮、自我評價低、絕望、有自殺傾向等癥狀,但在病程上已持續3年以上時間,因此可以排除抑鬱症。

    3.與焦慮性神經症相鑒別:根據CCMD一2的標準,焦慮症是「以廣泛性焦慮或發作性恐怖狀態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不利情況而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出汗和運動性不安等。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癥狀,但與其抑鬱癥狀相比,焦慮癥狀不是主要的,而是抑鬱癥狀的伴發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焦慮性神經症。

三、該求助者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1.生物原因:本案例中未見明顯的生物原因。

    2.社會原因:(1)家庭教育的原因,出生於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家庭教育嚴格,父母非常看重他的學習成績。(2)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上大學後學習成績下降,成績排在班裡的後幾名。(3)求助者人際關係緊張,很少與人交流,獨來獨往。(4)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未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關注。

    3.心理原因:(1)存在認知錯誤:因為學習成績沒有中學時好就認為自己沒用,認為自己很沒面子,認為父母、老師及同學因為自己成績不理想就都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的一切都完了。(2)情緒方面的原因,受情緒低落、焦慮等情緒的困擾不能自己解決。(3)在行為模式上缺乏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技巧,面對學習成績下降,不知所措。(4)個性追求完美,爭強好勝,無法正視挫折。

四、還應收集該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資料

1.該求助者的婚戀情況。2.該求助者以往解決問題的行為模式。3.該求助者的早年回憶,有無負性情緒記憶。4.該求助者對未來的希望。5.該求助者性慾的發展及性生活的相關情況。6該求助者的生活狀況。7.該求助者的社會交往情況。8.該求助者的娛樂活動。9.該求助者個人內心世界的重要特點。

五、疑病性神經症應和哪些診斷相鑒別

1.與精神病相鑒別:根據病與非病的三原則,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統一、一致的,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自知力,有主動求醫的行為,無邏輯思維的混亂,無感知覺異常,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與焦慮症相鑒別:根據CCMD一2的標準,焦慮症是「以廣泛性焦慮或發作性恐怖狀態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到似乎將要發生不利情況而難於應付的不愉快情緒,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出汗和運動性不安等。該求助者表現出焦慮癥狀,但與其疑病癥狀相比,焦慮癥狀不是主要的,而是疑病癥狀的伴發癥狀,因此可以排除焦慮症。 3.與恐懼性神經症相鑒別:恐懼性神經症的特點是對不應感到恐懼的對象和情景感到恐懼。該求助者對肝癌有恐懼的癥狀,是對疾病的一種正常情感體驗,且恐懼不是其最主要的癥狀,因此可以排除恐懼性神經症。   4.與肝癌相鑒別:該求助者雖然自述右腹部不適,但經北京各家大醫院的診斷,均未做出明確的診斷,由此推斷肝癌的診斷不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六、疑病性神經症可選用的心理測驗及其理由如下

1.對該求助者可選用MMPl測驗,用來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徵,也可以作為鑒別精神病的依據。 2.對該求助者可選用EPQ測驗,用來了解其人格特徵。 3.對該求助者可選用SCL一90測驗,用來了解其在軀體方面的自我評價以及程度。 4.對該求助者可選用SAS測驗,用來了解其焦慮情緒及程度。  5.對該求助者可選用SDS測驗,用來了解其抑鬱情緒及程度。

七、在本案例中,應如何選擇諮詢方法

在本案例中,該選擇諮詢方法的一般原則是:

1.不同的問題應選擇不同的方法。2.不同的階段可選擇不同的方法。

3.根據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專長和經驗會影響方法的選擇。

八、怎樣對精神病該求助者做出診斷

對該求助者做出診斷的程序如下:1.分析該求助者是否經歷過較強烈的現實性的刺激。

2.分析該求助者的自知力,是否有求治的願望,內心衝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質或現實意義。3.分析該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各方面是否受到影響。4.分析該求助者的問題是否有器質性的病變作基礎。 5.綜合以上分析、排查,診斷為精神病、神經衰弱、神經症等。

九、對該求助者的臨床表現如何進行量化評定

對該求助者的臨床表現進行量化評定時,可按照神經症臨床評定方法進行評定:

1.病程:l年以上,評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擺脫不了,需藉助別人幫助才能擺脫,評為2分。3.社會功能:學習效率顯著下降,迴避社交場合,評為2分。總分為7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會功能改變超過3個月,神經症的診斷成立。

 


推薦閱讀:

你真的了解諮詢嗎?Consulting vs. Advisory全解讀
反恐驗廠之緊急事故處理程序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考試心理諮詢技能大綱
顧問訪談 || 「在路上」系列訪談之張志威老師
高嘉:凡大師林立之處,吾輩自當守住底線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題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