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 95

太極雜說95

太極網羅

禪宗之「空」是摒除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方法論,去除現象直現事物本原的意思,否認掉的是假象,但仍有事物本原之真相存在。如禪宗中有「黃龍三觀」的公案,即「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十年中見山非山、見水非水,三十年後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實三十年前的山、水是一種理性的概念,三十年後的山、水才是實體真相。所謂「明心見性」,其實不空,因為還有真理和真相存在。縱觀歷代禪宗高士,絕非一團死氣,而個個生機盎然,得大自在,作主人公。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乃是因為從真相——文字——受者感知領悟的過程會產生誤差,說得越多,偏差越大;這並不是不可以說,而是表達方式和效率的問題。

l         禪宗之「空」其實等於道家之「真」;可聽過猶太教中名言「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也是「明心見性,不立文字」的意思,可見甚至原始的基督教都和禪宗不謀而合。以我所見,太極拳實以道家黃老學說(《易經》)為哲學依據,以〈黃帝內經〉陰陽經絡學說為生理醫學基礎,以儒家思路為正統(練拳研究拳的人終究多為文人),而也追求禪宗之空靈意境。綜此所述,學拳應明思路、窮拳理,吸納百家,如此才是我太極風範。不可刻意以禪論拳,卻排斥儒道,應知禪以「執著」為病。

l         佛教武術,以空為理,注重真實體驗,絕對是上乘的好功夫。不說中土的南北少林,其實禪宗對東瀛影響更大,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劍道、合氣道,乃至花道、茶道莫不以此為根,古有劍客宮本武藏,今日小日本也是高手輩出,天下誰敢小看。

l         內氣的運行應該本著勿即勿離似守非守的原則,精氣神三者是統一的。精滿氣自足,內氣會按照其自然的路線運行。老子曰:道法自然。何必畫蛇添足,強加之以後天的意呢?

l         現在的練拳之法似乎都是捨本逐末。無極生太極。初學者應該先多多認真練習無極樁才是。所謂的拳打萬遍其理自現事告訴我們要多下功夫,堅持練習。並不是打了一萬遍拳就明白什麼道理了。我們不能盲目的練拳。

l         行氣時可謂提氣容易沉氣難。氣從脊背沿督脈上提,其神經學機理很清楚。例如,性快感的神經傳遞是由會陰而從腰下骶部「八鶻區「(那裡神經最多)經脊背入大腦(此例不雅,但論拳理,見諒),又如打個噴嘁時,快感如不能到達頭頂而入大腦,而是滯留在背部,人會非常不舒服,此例雖淺,但足以論清這個道理。提氣時可謂一吸,氣即到頂。而沉氣時甚難,提氣時快,沉氣時慢;提氣時脊背器官結構單一,只要認準一條脊椎就萬事大吉,而沉氣時要經過面部、胸椎骨區和腹部軟組織區,我沉氣時面部、胸膈和腹膈也是三關。打個比方,提氣時可以硬來,甚至可以「霸王硬上弓」;而沉氣時,只能哄著下下來,真是只能順其自然。古人把督脈定為陽、任脈定為陰,不知是否含此道理。

l         行氣最怕不能通達終點,如督脈提氣不能至於百會而滯於脊背、任脈沉氣不能至於丹田而塞於胸間,皆行氣大病。

l         第一,行氣不能著意於脊背(特別是肩胛骨之間和勁項處)和胸間(尤其是胸椎骨處),氣塞胸間不下,是行氣最常見的毛病。如果練的是佛教氣功,主張萬法皆空,根本就不能用意。第二,兄所言「在吸氣時氣從丹田處積滿後直到胸腔處,然後再含胸讓氣慢慢往丹田處走」,似乎不對,應該吸氣時氣往上提,走督脈;呼氣時,氣很下沉,走任脈,否則就背離的《黃帝內經》體系的基本原則。第三,弟以為丹田並非行氣的起點和終點,至少沉氣時,氣應入丹田,至會陰(兩襠之間),再沉入兩腳間,否則必會出現氣滯的現象。

l         如果太極拳還沒有練至大成,動作對錯對拳手非常重要。太極拳形的層次我以為有幾個基本的關鍵的內容:第一、中定,也就是做到「上下一條線」,這條無論如何強調也不過分;第二,開展,其中關鍵的是鬆開骨節,如脊椎要節節鬆開,由肩而肘而腕而指各關節和由胯而膝而踝而趾各關節也要節節舒展。楊式宗師也「站住中定,往開里打」,我覺得真是說絕了。第三,鬆柔,練拳一定要從柔中練,「極柔軟始能極堅硬」,這點我的教訓和收穫都是太深刻了。太極拳動作中講纏絲圓滿、講開展、講剛柔,都是為了求氣之飽滿、勁之順達、意之圓活,以我等現在的造詣,不可不認真對待。但是,到了拳的高境界時,形體動作的確可以放在一個很次要的位置,而專求意、氣、勁、神。

l         楊派太極拳用架是與練架(又稱行功架、慢架)不盡相同的拳法,又稱小架或快架,事實上這套拳法在楊祿蟬先生進京以前就有了。練習太極拳用架,有系統的功法操練——即太極功,吳圖南先生將其分做著功、勁功、松功、氣功四部分。太極拳用架首先十分注重對著熟的訓練。吳圖南師爺對套路中反覆出現的勢子很重視,主張套路與單勢操練相結合,仔細地體會各種勁路的變化,從松入手把功融於著法當中。每一勢無論動作、勁路、意氣、呼吸都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同練架有不同的地方)。

l         練拳時如「兩臂相吸,如繩相縛」要領,並不存在於想像中,而實是有氣之力相吸,如要移開都如人行水中那難需刻意用力。

l         感覺某一動作對錯(形上)不重要,關鍵看是否由內出的。開始由於東西不夠,做不到位,做不到就做不到。等東西慢慢養大了,自然就做到位了。

l         練太極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回歸嬰兒似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沒有窮盡的。實際上太極練到某一階段,生理和心理都起了變化,應達到同步,才有用。

l         當你在任何時候都能自如松斷開,而對方卻跟不上時,斷手才能真正能發揮作用(對方的感覺是,總慢半拍),否則就是悚,非挨打不可。所謂不斷不能打。

l         丹田內轉應該是太極拳內功內勁的練法。陳式太極老架的纏絲勁練法吧。它是一種練法,所以它應該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對初級階段來講,身法的正確及放鬆是很重要的,身法對了內氣其實就不難產生。在對內氣沒有什麼感性認識之前,即使讀了很多有關氣功的書,當練太極拳產生內氣後,會有這樣的感覺:哦,氣原來是這樣的。〈太極拳研究)中顧老對練太極拳產生內氣的感覺的描述,我體驗過。丹田內轉法跟太極拳的腹式呼吸是相聯繫的,其實它是一種逆呼吸。逆呼吸是吸氣時小腹內收,呼時小腹放鬆還原狀態。在練拳時,「主要是當一呼一吸時,腹內輕輕做作或右大小不等的纏絲勁。這種腹式呼吸法我們稱作丹田內轉法。當每式定式時,腹內才輕輕作下沉動作。」

l         其它派的太極拳可能強調氣沉丹田的,有人是不贊成太極拳的逆呼吸練法的,認為是違反自然的原則。但至少那是以前的比較原始練法吧。我練過陳式太極,因為我很喜歡它的風格,但我沒有繼續練它。因為我開始學練的太極拳也是比較傳統的,它的第二套路柔軟架(內功架)就是練丹田內轉的,拳式要求是逆呼吸的練法。我練的太極拳不是五大派里的,也不是六大派里的。它是當年全佑宗師傳給常遠亭先生的那派。〈太極拳研究〉P21頁之「附表二:太極拳主要傳遞系統表」之「附註6:常遠亭學於全佑之小架,動作有起伏,有隱於內之發勁,有跳躍。」這套拳主要流傳於上海。應該是吳家太極拳的一個支流吧。丹田內轉開始比較難練,要有老師親教才好。它是一種練功的手段。外動帶內動,以形練氣;以後是意動起內動,以氣練形。它們在這過程中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當然隨之階段不同而主次有別。

推薦閱讀:

太極拳幾個日常口訣用語
太極球詳解
教你掌握太極的幾大要領
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講解
論談陳式太極拳的練法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