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學生:複雜問題的系統解決

 

   2008年05月22日 作者:王其峰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既然常規的教育方法對叛逆學生是失敗的,那麼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菲利普和南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即動員教師、學校、家長和兒童專家共同構建一個立體的教育方案,針對叛逆學生實施獨特的教育

 

  和諧的師生關係是矯正學生叛逆行為的重要前提。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教育應該從師生的交流與溝通開始。新華社記者 王雷 攝

 

  學校中總是存在這樣的學生:他們不聽從教師教導,經常公開挑釁他人;一旦受到刺激,容易產生攻擊行為;學習成績更是一塌糊塗。

  這些叛逆學生因此被貼上各種標籤,如品行障礙、行為問題以及情緒困擾等。不管被貼上什麼樣的標籤,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衝動、易暴怒、易激惹、容易失控、有攻擊性。

  處理學生的叛逆行為對教師而言是嚴峻的挑戰。有叛逆傾向的學生一般拒絕聽從指揮,不愛惜學校財產,常常會威脅到其他學生的安全。如果教師試圖約束他們,他們就會公開反抗。而他們往往能敏銳地找到教師的情緒弱點,並加以利用。一旦他們情緒失控,教師也會隨之失去自控。教師對這些孩子無能為力,甚至公開宣布他們「朽木不可雕」,放棄對他們的教育。

  叛逆學生和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對其他孩子效果良好的教育方法對叛逆學生卻毫無作用?應該如何教育這樣的叛逆學生?對於這些問題,菲利普·霍爾和南茜·霍爾給出了精彩的解答。他們在著作《如何教育叛逆學生》中細緻介紹了學生叛逆行為的本質,解釋了常規教育失敗的原因,並建構了針對叛逆學生的立體的教育方案。

  他們並沒有過多進行理論探討,而是從操作層面指導教師和父母。他們的書是一本面向具體教育行為的指導手冊。

 

  叛逆是一個複雜的病理問題

 

  現在,叛逆學生的教育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普遍問題,每個教師在其教育生涯中都會遇到令他印象深刻的叛逆學生。許多班級都有一些這樣的學生,教師把他們看作是搗蛋分子、不遵守紀律者;家長認為他們是溺愛的結果,是被慣壞的小皇帝。然而,教師和家長看到的更多是叛逆兒童表面的行為及情緒問題,往往忽視或者沒有專業能力去思考更深層的原因。

  叛逆學生的攻擊行為和易怒脾氣有著生理和病理的根源。兒童的壞脾氣可能是基因造成的,他們生下來就是如此。壞脾氣使他們難以和父母共處,進而發展出違規、叛逆和攻擊性行為。到了學齡,就把這些行為帶進了學校。從病理學角度來看,大約30%的叛逆兒童可以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即「多動症」),其主要癥狀是:注意力缺陷,易分心,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多動,坐立不安,小動作多,難以遵守指令。這樣的兒童特別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叛逆兒童也會將攻擊傾向從家庭、課堂帶到社會。這種現象引起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專家的注意,從而給他們貼上「品行障礙」的標籤。

 

  研究者考察了這些兒童的生化反應和大腦功能,發現與正常兒童相比,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叛逆兒童大腦額葉的行為抑制系統的功能比正常兒童要差,因此控制、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不足,易被眼前刺激所吸引,易衝動。叛逆兒童與攻擊行為相關的激素(血清素)水平高於正常兒童,這使他們容易產生憤怒情緒和攻擊行為。

  父母嚴厲但反覆無常的教養方式,會使他們的孩子變得更加違規、叛逆和富有攻擊性。很多叛逆兒童的父母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們會在不經意間強化子女的違規或者叛逆行為。如當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孩子拒絕服從父母的要求,而父母的情緒逐漸激動,不斷重複自己的要求,孩子就粗暴地加以抵制。為了避免發生充滿緊張和不愉快的對抗行為,父母往往會撤銷要求。撤銷要求就成為對孩子違規和叛逆行為的回報,這會增加他們同樣問題行為的頻率和強度。這種無意間的強化會加劇孩子的叛逆行為,成為其對抗他人的方法。

  當各方面的危險因素作用到兒童上,他們就走上了歧途。叛逆兒童在認知、情緒和行為控制等方面的發展都滯後於正常兒童,甚至存在嚴重缺陷。這些不足和缺陷,使得叛逆兒童在社會化和建立人際關係過程中經歷的挫折和失敗要比其他兒童多得多。正常兒童面對失敗會嘗試適應,而叛逆兒童對挫折的情緒反應是憤怒,進而進行攻擊。

  他們無法通過恰當的社會化行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攻擊常常是有效的。這樣,叛逆學生就認定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和破壞者的角色。

 

  常規教育為什麼會失敗

 

  叛逆兒童從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家長們認為孩子長大了或者進入學校就會好了。

  但往往是適得其反,兒童的叛逆行為在學校愈演愈烈,甚至成為了教師和家長的噩夢。對其他孩子有效的常規教育,為什麼對這些叛逆兒童就失效了呢?

  常規教育的基本原則是用強化和懲罰控制學生行為,即一個反應被強化(獎勵),其出現的頻率會增加;相反,一個行為被懲罰,出現的頻率會減少。這些原則對95%的學生有效,他們能夠根據反饋的獎勵和懲罰作出反應,調節行為。但那些天生叛逆、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不會對獎勵和懲罰有特別的反應。

  獲得獎勵對於叛逆學生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獲得獎勵多是因為能夠控制自己的不當行為。但控制才能獲得獎勵的要求在他們看來是一個「騙局」。他們太衝動,太容易受到眼前刺激物的控制,在考慮到行為的結果之前就成了行為的犧牲品。總而言之,他們很少能獲得獎勵。有時候,表揚會激起叛逆學生的消極反應。對於他們而言,接受表揚往往意味著聽從,聽從就意味著被控制。因此,一旦受到表揚,叛逆學生就會有挑釁的表現,甚至有攻擊性。

  懲罰的教育手段暗示了一種假設,即學生了解行為的後果,權衡被抓住後受懲罰的幾率,經過考慮後才進行不當行為。但是這些叛逆學生很少能意識到行為的後果,行為要麼源於一時衝動,要麼受失控的情緒驅動。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懲罰都無益於行為的改變。

  即使有些叛逆學生能對獎勵和懲罰作出適當反應,但是他們不願被控制。在他們眼中,教師的獎勵和懲罰都是控制他們的手段,因此強硬地抵制所有的行為矯正計劃。教師的言語指令,激起的往往是叛逆學生的違規和挑釁,因為這意味著教師在剝奪他們的自我控制權。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叛逆學生由於經歷常規教育的各種挫折,也將自己看作是失敗者---這才是教育最可悲的失敗。失敗者的角色一旦確定,他們就會拒絕教育的介入,因此,要接近這些叛逆學生並幫助他們就變得困難重重。

 

 多方參與的立體解決方案

既然常規的教育方法對叛逆學生是失敗的,那麼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菲利普和南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即動員教師、學校、家長和兒童專家共同構建一個立體的教育方案,針對叛逆學生實施獨特的教育。

教師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也是課堂和學生的主要管理者。那麼,教師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為叛逆學生創設一個誘導他們成功的環境。這種環境設置大到教室的布置、座次的安排,小到學生桌椅的大小、日程表形式、作業和任務,以及其他形式的幫助。這些設置對教師而言,不需要言語指令就能避免學生的抵抗;對於學生而言,做正確的事情非常容易。環境會促成學生表現最佳的行為。

  處理日常互動。叛逆學生的不當行為往往發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也有一些行為先兆。教師應該在行為先兆出現的時候就「防患於未然」,而非亡羊補牢。教師要能發現一些導致叛逆學生失控的先兆,如聽到某人說「不」或看到一些不贊成的手勢、表情和肢體語言。有些行為先兆是積極的,有利於教育的實施,教師應該利用這樣的先兆,例如:叛逆的學生喜歡選擇,選擇會給他們一種控制感,即使是有要求的選擇,他們也會接受。要讓學生結束不受歡迎的舉動,選擇往往很有效。面對一個上課做習題時想要扔紙團的兒童,教師可以走到他座位邊悄悄地問:「你現在想要扔紙團還是要做數學作業?」而不是「不要扔紙團!」

  一旦叛逆學生的行為傷害到他人、破壞財物或嚴重干擾課堂秩序時,要求他們離開課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教師讓學生離開課堂的方式不當,通常會導致他們不當行為的升級。為了使學生離開造成的混亂最小化,教師要放棄一些課堂規則,和叛逆學生共同制定「離開」規則,並加以演練,形成約定,並應用於日常課堂中。

  家長很明顯,僅憑教師的努力,無法影響叛逆學生的所有行為,並使其改變。這就需要家長的努力和配合。家長需要學習一些技能,避免無意之間強化孩子的攻擊性。家長需要學習的基本技能包括:給予關注、積極的社會強化(表揚)、發出主要命令以及服從行為的訓練,家長甚至需要系統的訓練才能將這些技能有效地運用於對孩子的日常管理。

  專家這裡的專家主要指的是兒童醫療專家和心理學家。叛逆兒童的行為問題有生理病理和心理病理的原因,因此有兩種對應的方法可以直接幫助他們:一是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他們的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二是通過心理和行為的矯正增強他們的行為控制能力。叛逆學生的一些癥狀如攻擊性行為、易怒、抑鬱、焦慮及多動症,都有對應的藥物,這需要醫學專家的介入。在心理諮詢室中,品行障礙學生的行為(包括叛逆)都能通過心理治療和訓練得以矯正。

  學校管理者對叛逆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團隊共同參與的結果。這個團隊的組織者就是學校(學校管理者)。他們需要將各方面組織起來制定合適的教育方案,要為教育的實施提供資源和支持。團隊需要確定提供哪些資源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而提供這些資源就是學校的責任。學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儘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教育需求。

  借鑒

  看過菲利普和南茜提出的完整教育方案,在敬佩和嘆服之餘,筆者也在思考這個舶來品如果運用於中國的教育環境,是不是也同樣有效?

  這是一本講究實用和操作性的指導手冊,但在筆者看來,其中最有價值的不是技術,而是人本理念。這些理念有些是關於幫助學生取得社會、情感和學業成功的(如確保成功、獨立決策等),有些是關於管理學生不當行為的(如禁止懲罰、溫和干預等)。這些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條件。對叛逆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學業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能力,保護他們的自尊,幫助他們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面對叛逆學生,教師應該看到他們的潛力,而不只是看到問題。要做到這些,教師必須堅持這些理念,才能在行為中表現出來。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環境與中國的教育環境有很大差異,菲利普和南茜提出的操作方案有些可能無法在中國實現。中國缺乏教育叛逆學生的社會資源,如學校心理專家、心理諮詢師和行為矯正師。中國中小學教育的班級規模要比美國大很多,教師不可能有足夠精力針對每個叛逆學生實施系統教育。這些局限會阻礙我們運用其中的技術。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習手冊中的技術,不如學習這些技術背後的理念。掌握了理念,就可以根據我們的國情和環境設計出適合的技術,而不是生硬地模仿照搬。(《如何教育叛逆學生》,[美]菲利普·霍爾等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中國教育報》2008年5月22日第5版


推薦閱讀:

告兩萬萬學生宣言
【通報】陳小武存在對學生性騷擾行為,已撤職
有哪些適合學生黨用的護膚品?
畢凌在哪裡讀書?

TAG:學生 | 系統 | 複雜 | 叛逆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