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玉璇璣探秘

玉璇璣,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極為重要的典型器之一,其造型的主要特點是:在「玉璧」外緣雕琢出三個(或多個)等距、同向的旋凸齒(或稱齒牙),有如風車的旋轉動感。也有方形四齒牙或將三個旋凸齒琢成龍首或蟬形等特殊型的玉璇璣;比較大型的,其結構也比較複雜,如在大齒牙之間還有等距分布的小齒牙組等等。據考古研究,玉璇璣最早見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戰漢之後已不多見。玉璇璣的奇特造型,其內涵豐富而神秘,文物收藏界有種種猜想和推測,尤其對於比較大型、複雜的玉璇璣,有著更為廣闊的遐想空間。

                                         (部分為網上截圖)

   

 璇璣一詞初見於《尚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但這並非是這一詞的真正來源。「璇璣」一詞,應該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存在,文字是語言的記錄。上古時期雖然沒有文字,但早有語言和詞彙,「璇璣」(古時只取其音)也是上古先民們一直延用著的口傳詞彙之一。歷史是連續的,詞語也必有其延革和傳承。那麼,在遠古時代,先民們把什麼叫做「璇璣」呢?不仿讓思路回到新石器時代作一探索。

在洪荒的遠古時期,先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主要是直觀的、感性的,而且往往以主觀想像來解釋自然。當他們看見各種動物、飛鳥、昆蟲等等,有人所不能的「本事」,就奉為神靈,加以崇拜;在風、雨、雷、電和各種自然災害與疾病面前,充滿著迷茫和恐懼,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威力。所有這些,在遠古先民的意識中,逐漸形成了「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對於天體,他們不懂得什麼地球、太陽、月球、群星及其運行是怎麼回事。只是每天看見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月亮也是東升西歸,夜空中無數的群星總是亮閃閃地由東向西移動著,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無盡無休。於是就以為人類生存的大地(地球)是固定不動而廣闊無垠的,太陽、月亮和群星都在天上繞著我們(地球)在運行,但並沒有明晰的「地球」及其「旋轉」等概念。他們只知道,日月星辰不僅能夠帶來光明與溫暖,而且知道它們的規律性運行與季節、氣侯變化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直接制約著人類的耕作與生活。於是,就產生了天神的概念,他們認為,是天神主宰著世間的一切,其威力無窮、至高無上。因此,對日月星辰等天神無限地崇拜。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對夜空的長期觀測,先民們發現星空中唯有「北極星」一直保持原位不動,群星都以它為中心來運轉,尤其是北斗七星,格外醒目,像「游標」一樣,顯示著這種旋轉過程。可以說,這是上古先民最直觀的、也是唯一能夠看到的天體旋轉運行狀態,此種星辰的旋轉概念,牢牢地印在上古先民們的頭腦中,而且把「北斗」的方位與時間的延續、季節的更替等對應聯繫起來,合理而「科學」地運用到農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把「北極」、「北斗」之間的位置關係與變化,  用於記時間、分季節、辯方向等等,頗具現代人所使用的鐘錶、日曆和指南針的作用。可以說,這是人類最早利用大自然的典範。但在他們心目中,這些都是天神的恩賜。

古人愛玉也崇玉,他們把所崇拜的靈物和信仰的神靈,選用美玉碾磨出各種相應的形象,並賦於它們通神的屬性,佩戴或擺放在祭壇上,奇托著平安、吉祥和昌盛等美好心愿。 在這種所謂「神玉」或「巫玉」時代,玉器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使玉器的造型類別,含蓋了幾乎所有的鳥、獸、魚、蟲。可以說,凡是人們崇拜的神靈,皆有與之對應的玉雕形象,或寫實,或抽象,或複合,甚至有種種奇特、怪異的造型,表達著上古先民的一些美好願望或奇思妙想。對應天神的玉器,古人琢制出諸如玉琮、勾雲形玉佩等抽象而玄妙的造型。而對於跟人類農耕生產與日常生活(尤其是夜間活動)關係極為密切的天神——「北極」與「北斗」,先祖們則發揮超凡的像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創造出形象具體而富有動感的玉器造型,這就是「玉璇璣」。

在我們所見到的玉璇璣中,無論何種形制、大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中心都有一大圓孔(有稱「天心」),外緣皆有同向的旋凸齒牙,這不僅形象地把「北極」與「北斗」的動態關係表現得唯妙維肖,而且還告訴我們:遠古先人是把「北極」和「北斗」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並且統稱為「璇璣」,應該說,這就是「璇璣」一詞的歷史淵源。而「玉璇璣」就是夜空中的「璇璣」——「北極」與「北斗」的象徵性玉製圖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玉璇璣」連同其名稱代代相傳,一直到產生文字之後,文人們便把它的名稱記錄為「璇璣」二字,並納入史冊。從這兩個字的文字結構上也可以看出,它們含有「玉器」的因素。這也充分證明,「璇璣」一詞,實際上是直接來源於「玉璇璣」。詞語也有其時代性,隨著時代的更迭、變遷,不斷取捨與更新,對原詞含義的理解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尤其是古代文人一些文學性的描述,更是別有格調與韻味。如司馬遷的《史記》及其它古籍文獻中,多次出現「璇璣」一詞,但多指「北斗」或單指「北極」,這與上古先人所說的「璇璣」,在內涵上已不完全一致.如緯書《春秋運斗樞》中說:「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為魁,五至七為杓(柄),合為斗。居陰布陽,故稱北斗。」《晉書·天文志》則把七星中的前四星認作璇璣,後三星為玉衡;此外,又有北極(北辰)說,例如伏勝在《尚書大傳》中寫道:「璇者,還也,璣者幾也,微也,其變幾微而行動者大,謂之璇璣,是故璇璣謂之北極」。但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在《蘇若蘭璇璣圖詩圖記》中,對璇璣卻有如下描述:「璇璣者,天盤也;經緯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極星不動,蓋運轉不離一度之中,所謂居其所而斡旋之」。這雖是由晉代才女蘇蕙(即蘇若蘭)的「迴文璇璣圖」所引發的文學之論,但對「璇璣」的描述,卻很貼切、全面。

玉璇璣新穎、美妙的藝術造型,在高古玉器中出類拔萃,就是在今天的人看來,它的造型似乎蘊含著一種「現代」的神韻和「科學」理念的「基因」。往小說像機器中的齒輪或飛輪,可以說是現代工業齒輪的「始祖」,往大說更像壓縮了的「宇宙」,甚至具有超越「北極」、「北斗」更大天體(如銀河系等)的形象,堪稱是一宇宙模型,無怪說玉璇璣「有著無限廣闊的遐想空間」!五六千年前先祖們的聰明才智和超凡的藝術想像力,不能不令今人為之嘆服!

玉璇璣的各種造型及大小齒牙的數量,到底都包含著哪些具體含義,還有待於繼續探索。但對於它的用途,不外有主要兩種,小型的主要用作佩飾,大型的主要作為禮器或祭器。但認為它是某種機器(如「渾天儀」)上的部件、兵器或打獵工具等說法,筆者不敢苟同。第一,原始社會不可能有什麼機器,也從未見到帶有機器磨痕的玉璇璣;第二,古人琢制一件簡單的玉器,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玉製品受磕碰易碎,不可能用玉璇璣來充當武器或狩獵工具,何況,玉石資源在古代亦十分稀缺。如果作為佩飾,倒可以兼有隨身小用具的功能,可有「水果刀」之類的用途。三齒牙玉璇璣是一種「規範化」的造型,數量最多,其設計思想,主要是為了琢制上的方便、簡約。如果是兩個齒牙,不好表現旋轉,如果是四個以上的齒牙,碾磨起來太過費時費力,唯有三個齒牙最為恰當,也最美觀,還便於雕琢出動物形或其它新穎的造型。至於大齒牙中間的小齒牙或小齒牙組,也可能是觀測北斗方位時的「刻度」,便於比較精確地判斷時間、季節等,是否還有其它含義,有待繼續探究。

 

    上圖是難得一見的「豪華型」玉璇璣,形體碩大,其旋轉直徑約21cm,內徑約5.2cm,材質為老岫玉。質密堅實,其造型特點是:在兩個大旋凸齒牙中間,又雕琢出兩組12個小齒牙,呈直線排列,靠近外緣刻有環形陰線紋,圓孔兩面各有沿邊緣的環狀凸棱,呈對稱狀,孔內壁略向外翻卷。造型抒展、大氣,有強烈的旋轉動感和高雅的氣韻。工藝極為精湛,非常精美,夠得上玉璇璣族群中的顛峰之作。如果仔細觀察,表面略顯凸凹不平、薄厚不勻,表明是純手工碾磨而成。數千年歲月的洗禮,遍體沁色斑斕,遍布大小沁坑、沁洞及橘皮紋,而且在受蝕表面密布次生結晶與蟬翼紋。有面積比較大的條帶狀和團塊狀「水銀沁」,沿玉理自然分布,局部有紅褐色土沁和雲霧狀灰白色沁斑,皆自然入理。器表包漿厚潤,精光內蘊,古舊氣韻濃郁。工藝技法上,採用「減地法」與瓦溝紋的結合,碾磨出頗有難度的環形凸棱,在小齒牙和陰線紋飾的加工上,皆留有高古玉器共有的、典型的碾磨、拋光痕迹,是紅山文化玉器中舉世無雙之大珍!

 

 

 

作者:黃曄   
推薦閱讀:

人命死亡信息探秘 - www.cnyiwang.com
西藏的石頭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多秘密,太驚訝了!
你在生活/工作/旅行中經歷的靈異事件有哪些?刺激不?
探秘辰戌丑未四墓庫

TAG: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