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三陵為什麼只挖掘了定陵?

十三陵中為什麼當時選擇開挖了定陵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這個計劃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

  在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一處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探溝剛剛挖到1米多深,就在寶城內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塊砌在牆裡的石條,擦去石條上的泥土,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隧道門」。十幾天後,考古人員在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同時在探溝的兩側發現了兩道磚牆,兩牆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寶城的深處,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為減輕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第一條探溝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了第二條探溝。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出現的隧道磚牆也奇怪地消失了。

  進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現新的轉機。一天,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考古隊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開挖了第三條探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牆——金剛牆。在金剛牆上,考古人

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中國古書上記載,許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都在墳墓中設有複雜的暗器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疑慮與擔心在考古挖掘人員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的位置。白萬玉是考古隊中最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也是現場的實際指揮者,在打開金剛牆時白萬玉也很擔心會有意外發生。

  為了保障安全,考古隊決定先把梯形開口最上面的幾層磚拆下,金剛牆很快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經過謹慎的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一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專家龐中威下去。龐中威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給我在腰上拴了一條大麻繩,然後我背著一個手電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後,彎著腰,躬著身,精神特別集中,心裡也很緊張。」等他出來以後大家才鬆了口氣。之後又有幾個人跳了進去,

藉助手電筒和馬燈,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牆。牆磚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鑿而成的地宮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面前。

  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後殿。考古隊員最先進入地宮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考古隊員穿過前殿進入中殿,擺放在中殿內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座椅前面是用來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

萬年燈。

  仿照紫禁城中的東西六宮,定陵地宮的左右有兩個配殿。配殿通過狹窄的甬道與主殿相連。這裡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蕩蕩的棺床顯示這裡沒有被真正使用過。

  考古人員繼續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對應於紫禁城中的皇宮,後殿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宮內三口棺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萬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長的帝王生涯卻充滿了悲劇色彩。在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還有一個凄婉的愛情故事……

  1572年,年僅10歲的萬曆繼承皇位。萬曆的母親希望他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於是萬曆必須把大量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儒家的傳統經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處理朝政時,又處處受到大臣的牽制。壓抑的宮廷生活,只有聰明伶俐的鄭貴妃給萬曆帶來惟一的樂趣。萬曆想把皇位傳給鄭貴妃生的兒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萬曆無力改變,便採取了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對抗。萬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隱居在紫禁城的後宮,最後20年,他幾乎拒絕和所有的大臣見面,國家政務陷於癱瘓。

  定陵的建造歷時6年,花費白銀800多萬兩。定陵即將竣工的時候,萬曆最後一次親自到這裡視察,然後默然返回北京。

  1620年,萬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後病死並同時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遷來合葬。鄭貴妃於10年後死去,她被大臣們看作是給國家帶來禍患的女人,最終未能獲得入葬定陵的權利。萬曆終於沒能與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葬在一起。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打開棺材以後,人們看見它凸凹不平,上面蓋著一層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

  地宮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隨葬品里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製作工藝。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出土的袞服採用中國傳統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採用的是複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才全部完成。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帝王陵寢作為一種旅遊、文化資源,自然會激起開發的興趣,而且常常是難以遏制的。而保護和發掘之間的爭論也從未止息過。

    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王迅、趙化城等人認為,這裡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驅動,還摻雜了好奇心、成就感、時代氣氛及學術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員急於見到文物的「私心」等因素的影響。

    一位國家文物局前領導透露,陝西方面力主開挖乾陵由來已久。「1986年就提出過報告。1995年9月西安召開全國文物工作會議,陝西省領導又提出來,我還是不同意。2000年老山漢墓發掘後,陝西又有人提出『搶救性發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計劃。對這些計劃,國家文物局都給予堅決否決。」

    陝西提出「搶救性發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處於地震帶,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壞,以及屬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會毀損文物等。據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講話稿顯示,一位陝西省的前主要領導在闡述挖掘乾陵理由時提出,「我們認為開發的性質是搶救性的。譬如說,它的地形屬喀斯特地形,誰能保證它不進水?一部分持消極態度的專家說,如果在地下壞了,我們沒有責任。這種說法不也是不負責嗎?」

    北大考古學教授、秦陵研究專家趙化成剛剛完成了秦陵的勘探工作,他認為:「幾千年沒震壞,等幾十年就震壞了?其實,這次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保存相當好,抗震性能很強。地宮也沒有進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長趙福生告訴記者:「有些老專家特別想挖,他們在各種場合都在呼籲。」

    「定陵當時我是贊成挖的,但就是因為我經歷的一切,現在我哪一個帝王陵都不贊成挖!」趙其昌說。

    北大考古學教授宿白指出:帝王陵有些省份為何一直主張要挖?無非是受經濟利益驅動。定陵出土的絲製品是一個教訓。現在不敢動,一動就成碎沫了,萬曆至今才三四百年歷史,乾陵有一千多年歷史了,怎敢保證萬無一失?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不是足以說明保護條件不過關嗎?

    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徐蘋芳說,「帝王陵不能隨便動。挖乾陵都不成,何況秦陵?」

    據徐蘋芳回憶,當年挖掘馬王堆墓時,墓被水泡著,有一片藕片在水裡漂著,很漂亮,可拿出來一見陽光就爛光了,跟鼻涕一樣,只有痕迹,沒有樣子了。「我們親眼看見的,馬王堆的文物剛挖出來的時候,非常光鮮,但一天天看著它變化,卻毫無辦法,太無奈了。」

【十三陵定陵地宮挖掘過程】

  明定陵出土的鳳冠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建於1584到1590年,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樓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樓內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梁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定陵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宮的出土文物,並舉辦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用於介紹定陵的概況、地宮的發掘過程以及萬曆皇帝朱詡鈞和他的兩個皇后的隨葬器物。

  定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個皇帝萬曆帝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萬曆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當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經濟出現繁榮景象;中後期怠於朝政,終年不視朝,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800萬兩。陵墓建成1958年定陵地宮出土的明神宗烏紗翼善冠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數百萬遊客來到這裡,人們被這個古老的中國皇陵深深折服,感受著一代皇帝的傳奇故事。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項考古計劃曾試圖解開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終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宮被成功打開,這就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至今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陵——定陵。

  明代的永樂皇帝朱棣親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包括朱棣在內,總計有13代明朝皇帝於此修建了陵墓,整個陵區居然比當時明朝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建造於公元15到17世紀的明朝,它的創建者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成祖朱棣。朱棣親自主持選陵址,並起名天壽山,從此,這裡就成為明朝的皇家陵園。包括朱棣在內,共有13代明朝皇帝在這裡修建了陵墓。到明朝滅亡時整個陵區的總面積已超過120平方公里,比當時明朝的都城——北京城的面積還要大。

  十三陵的總體布局就像一棵大樹,每個陵墓如同是樹枝,大樹的主幹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進入整個十三陵的必經之路。神道兩邊排列著十八對巨大的石像,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後仍是帝國的主宰。按照中國古代皇陵的陵寢制度,陰宅仿照陽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築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宮建造。外圍是高大的城牆,城牆內的宮殿也嚴格地按照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在十三陵每一個陵墓的後部,都建有一個明樓。明樓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樓後是皇帝的墳墓。

  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得到了中國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動在1956年春開始了……

  對十三陵的考古挖掘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這個計劃的,是當時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由歷史學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計劃。

  在挖掘計劃中,長陵是首選目標。整個十三陵中,長陵規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對長陵的調查工作進展得並不順利。最終,考古隊決定,先另找一個陵墓進行試掘。經多方調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鈞(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

  1956年5月,試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在定陵寶城一處城磚脫落的相應位置挖開第一條探溝。探溝剛剛挖到1米多深,就在寶城內側的牆壁上發現了一塊砌在牆裡的石條,擦去石條上的泥土,3個刻在石條上的字顯露出來:「隧道門」。十幾天後,考古人員在城牆的下方發現了一個券門,同時在探溝的兩側發現了兩道磚牆,兩牆之間形成一個隧道,伸向寶城的深處,考古隊判斷這就是通向地宮的隧道。為減輕挖掘工作量,考古隊沒有繼續第一條探溝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條探溝的延長線上挖開了第二條探溝。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第二條探溝一直沒有新的發現,在第一條探溝中曾經出現的隧道磚牆也奇怪地消失了。

  進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現新的轉機。一天,在第二條探溝的深處,一個參與挖掘的民工意外地發現了一塊帶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宮的墓牆稱為「金剛牆」,這塊石碑明確提示了地宮的具體位置。考古隊在通向寶頂中心的方向開挖了第三條探溝。到第二年5月,考古隊穿透厚厚的土層,找到了墳墓的外牆——金剛牆。在金剛牆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神秘的梯形開口。它應該就是萬曆皇帝入葬時的入口。

  中國古書上記載,許多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陵墓不被盜掘,都在墳墓中設有複雜的暗器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瞬間喪命。疑慮與擔心在考古挖掘人員中蔓延……

  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宮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隱秘的位置。白萬玉是考古隊中最富有經驗的考古專家,也是現場的實際指揮者,在打開金剛牆時白萬玉也很擔心會有意外發生。

  為了保障安全,考古隊決定先把梯形開口最上面的幾層磚拆下,金剛牆很快就被打開了一個缺口。經過謹慎的觀察,考古隊決定先派一個人進入地宮。白老決定派考古專家龐中威下去。龐中威回憶說:「我當時也害怕。給我在腰上拴了一條大麻繩,然後我背著一個手電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後,彎著腰,躬著身,精神特別集中,心裡也很緊張。」等他出來以後大家才鬆了口氣。之後又有幾個人跳了進去,藉助手電筒和馬燈,他們找到了地宮的大門。

  第二天,考古隊決定徹底打開金剛牆。牆磚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塊的漢白玉石雕鑿而成的地宮大門完全暴露在考古隊面前。

  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條石砌成的石頭宮殿,沿著一條縱向的中軸線分布著三個大殿:前殿、中殿和後殿。考古隊員最先進入地宮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鋪滿了條狀的已經腐爛的木板,這是當時入葬時為避免棺槨壓壞地面而使用的墊板。考古隊員穿過前殿進入中殿,擺放在中殿內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龍的圖案。座椅前面是用來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滿了黃蠟的大瓷缸,即民間傳說中的萬年燈。

  仿照紫禁城中的東西六宮,定陵地宮的左右有兩個配殿。配殿通過狹窄的甬道與主殿相連。這裡應是留給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蕩蕩的棺床顯示這裡沒有被真正使用過。

  考古人員繼續前進,最終找到了隱藏在地宮最深處的後殿,對應於紫禁城中的皇宮,後殿相當於皇帝生前居住的寢宮。挖掘定陵之前,人們已經知道定陵是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宮內三口棺槨的發現印證了文獻的記載。

  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僅讓人聯想起萬曆的人生,同時也讓人強烈地感受到明朝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手工藝取得的驚人成就。

  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爛。在精心的準備後,考古人員打開了萬曆的棺槨。這是中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惟一一個被考古學家打開的皇帝棺槨。

  打開棺材以後,人們看見它凸凹不平,上面蓋著一層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員開始對棺槨內的文物進行逐層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層,才找到了萬曆的屍體,屍體已全部腐爛,只留下了一個乾枯的骨架。

  地宮中出土的文物達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禮器,絕大多數都是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隨葬品里有被稱為冕的皇冠,還有一些為皇帝專用的鎧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槨中發現的金冠,需用150根細如絲髮的金線,經非常複雜的工藝才能製作完成,這說明明朝的手工業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貴重金屬製作工藝。定陵中還發現了4頂皇后戴的龍鳳冠,用黃金、翡翠、珍珠和寶石編織而成,其中一頂鑲嵌著3500顆珍珠和各色寶石195塊。

  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絲織品。整匹的絲織品在出土時依然色彩艷麗。出土的袞服採用中國傳統的緙絲工藝織造而成,據說即使是最熟練的織匠,要織完這件袞服,也需要10年的時間。隨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採用的是複雜的刺繡工藝,整個袍衫總計使用了4種昂貴的絲線和11種不同的刺繡方法才全部完成。

  2003年,包括定陵在內的整個十三陵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昔日的皇家陵園最終成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十三陵的故事:定陵發掘史(有視頻) 

相關視頻網址 http://gouhua.net/xskc20.htm 

從1956年5月19日,發掘隊在定陵挖下第一鍬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剛牆的封口,正好一年。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上帝的安排?定陵發掘30年後,我們在一份簡報中查到了工作人員當年發掘的線路圖。  

金剛牆的發現及簡報的介紹,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轟動。大批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學者及政界要人,紛紛趕到定陵一睹金剛牆的雄姿風采。敏感的新聞界立即作出反應,手持採訪本、照相機也隨之湧來。針對這種情況,長陵發掘委員會作出決定:「除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在定陵現場拍攝外,其他新聞單位的採訪一律謝絕。尤其禁止外國人入定陵現場……做好一切保密工作,防止階級敵人搞破壞活動。」由於這個決定和當時中國的政治狀況,定陵發掘的消息直到1958年9月6日,才由新華社首次向國內公布。  

受到特別關照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不失時機地快速運來了三輛發電車、攝影機及兩大車拍攝設備,並抽調張慶鴻、沈傑、牟森等幾位導演、攝影師前來定陵拍攝。這個攝製組從此定居發掘工地,拍完了地下玄宮洞開前後的全部過程。30年後的今天,人們在長陵大殿看到的影片《定陵地下宮殿發掘記》,就是這個攝製組拍攝的實況。  

5月21日下午,在定陵明樓前的松柏樹下,召開了發掘工作一周年慶祝大會,長陵發掘委員會的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張蘇、鄭振鐸、夏鼐、王崑崙等文化界名流出席了會議。會上,由吳晗給民工頒發了獎品:  

頭獎10名,每人發一雙藍幫解放鞋。  

中獎20人,每人發一條白毛巾。  

末獎36人,每人發一條北京牌肥皂。  

民工們望著手中的獎品,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起淡淡的紅暈。一年的艱苦,一年的辛勞,一年的風風雨雨、嚴寒酷暑、歡笑悲歌……都融進這獎品之中。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榮譽,一種獎賞,更是一種承認。對於長年伏卧在土地上,背負著共和國一步步艱難前行的中國農民來說,只要祖國母親承認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參加工作」,那麼,他們心裡也就滿足了。  

就在金剛牆剛剛出現的同時,發掘隊便派出專人做搭棚的工作了。  

北京市東單區席棚科的技術人員來到定陵發掘現場,研究搭棚的設計方案。接著,11輛滿載竹竿、竹席、木料、油氈、麻繩、鐵絲的汽車開赴定陵,20名工匠開始了搭棚工程。大棚先用杉篙為架,再以麻繩配合鐵絲扎綁,頂部鋪一層葦箔,上面覆蓋兩層竹席,竹席中間夾一層油氈。工匠多是解放前私營棚鋪的老師傅,專以搭蓋紅白喜事用的棚帳為業,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和嫻熟的技能。很快,一座長60米、跨度直徑26米的大型席棚得以完工,席棚的出現,為這古老的定陵陵園注進了強烈的現代氣息。遠遠望去,如同一座巨型橋樑橫跨江河深川,氣勢磅礴,巍峨壯觀。有這樣一座堅實的大棚作屏障,對保護石隧道和金剛牆,以及地下宮殿的大門,當是萬無一失。 

相關視頻網址 http://gouhua.net/xskc20.htm 

推薦閱讀:

TAG:十三陵 | 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