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篇鑒賞朗讀: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2011-12-17 19:09:26|  分類:古典詩文析誦 |  標籤:古典名篇  宣州謝眺樓  餞別校書叔雲  鑒賞朗讀  唐·李白   |字型大小大中小

古典名篇鑒賞朗讀古典名篇鑒賞朗讀: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唐·李白編輯:山間溪流

《單擊激活後,在圖片上點擊右鍵後,在彈出對話框中選擇「播放」可重新欣賞》[原文]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作者簡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使。從二十五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開當途。據最早的文獻(唐李陽冰《草堂集序》和唐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記載,李白是五胡十六國之一西涼國的創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孫,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葉,隱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親才攜帶家族重新返歸內地,定居於西蜀綿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時恢復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後裔,所以李白長大以後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聯宗,以從兄弟、叔侄或祖孫相稱謂。不過可能是因為李白這一房人經歷了隋末事故和將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難求譜諜」,所以沒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親屬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認。現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學者,把李白在詩文中所標明的與宗室子弟的世代關係,以李白自稱為李高九世孫作標準加以核對,發現往往自相矛盾,聯繫到當時人們冒稱宗室,相互聯宗,以抬高自己的門第的風氣相當普遍,所以認為李白並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孫。李白一生活動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肅宗時代。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爆發了一場席捲半個中國的大戰亂——安史之亂。這場戰亂長途八年,到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後平息。戰亂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摧殘,廣大人民慘遭浩劫。從此以後,唐朝就開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權日益削弱,藩鎮割據勢力相對強大,戰亂不斷。李白一生正處在這個由進入全盛到急劇衰落的歷史時期。他是這個時期許多重大事件的目擊者和見證人,也是這個時代的卓越歌手。[注釋]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謝眺樓:又稱謝公樓,也稱北樓。即謝眺北樓,南齊著名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在宣城北陵陽山頂,為宣城名勝。校書:官名,校書郎的簡稱。校書叔,指李白的叔叔監察御使李華。云:指寫作這首詩(即云云)。秋雁:喻李雲。蓬萊文章:傳說中的海中神山,藏有仙府中難得的典籍。東漢朝庭的藏書處東觀因藏書豐富,被稱為「道家蓬萊山」。這裡指李雲供職的秘書省。建安骨:建安為漢獻帝年號,當時曹操父子及孔融、陳琳、王粲、徐、阮王禹、應、劉楨等建安七子的詩文剛勁雄健、慷慨悲涼,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建安風骨」。中間小謝:指詩人謝眺。因謝眺時代在後,謝靈運在前,後人為區分稱「小謝」和「大謝」。逸興:奔逸之興。清發:詩歌風格清新秀髮。[譯文 譯意]棄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亂我心緒的今日,多叫人煩憂。長風萬里吹送秋雁南來時候,對此情景正可開懷酣飲高樓。你校書蓬萊宮,文有建安風骨,我好比謝朓,詩歌亦清發雋秀。我倆都懷逸興豪情,壯志凌雲,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攬在手。抽刀吹斷江水,江水更猛奔流,想要舉杯消愁,卻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稱心如意,不如明朝散發,駕舟江湖漂流。[賞析]首段開頭已表達了李白對生活不如意發出浩嘆,也融鑄了他對污濁的政治現實的感受-心煩意亂,憂憤鬱悒。不妨說:這是李白對長期以來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種藝術概括,憂憤之深、強烈,正反映出天寶以來朝政的愈腐敗和李白個人遭遇的痛處。即表現在「昨日之日」到「今日之日」上。而首段之「棄我去」,又說「不可留」;既曰「亂我心」,又言「多煩憂」都極生動地表現出李白的心緒之亂。三、四句忽作轉折;描寫面對著澄明的秋色,遙望著萬里長風吹送著鴻雁,這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李白滿腔豪情酣飲高樓。這兩句展現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幅畫,顯現出他那豪邁闊大的胸襟,一望無際似的。由李白本身就可了解他素懷遠大的抱負,但因長期被黑暗的環境所壓抑,所以無時無刻都嚮往著廣大的空間可以自由地馳騁。看見「長風萬里送秋雁」之景,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心情舒暢,「酣飲高樓」的興緻也就油然而生了,在我認為,也有一點藉酒消愁的意味吧!下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別寫主客兩人,這首詩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秘書省校李雲之作,唐人多以蓬萊山、蓬閣指秘書省,李雲是校書郎,故以「蓬萊文章」藉此李雲的文章。上句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下句則以李白極力推崇的小謝(謝朓)比擬自己的詩清新峻秀,正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這兩句呼應了題目中的謝朓樓和校書。後兩句說明了彼此懷有風起雲飛的壯志,想登上青天去把明月攬收。前面秋空,後卻「明月」可見後者不是實景。「欲上」是詩人酒酣興發的豪語。豪放天真,正是李白的性格。這兩句展現了彷佛現實中的黑暗一掃而光,心頭的煩憂已丟到九霄雲外,把前面所激起的昂揚情緒推到最高潮。然而李白雖是如此想,但身體仍被羈束在污濁的現實中,故更加重了內心的煩憂苦悶,表現在11、12句上。不盡的河水就像無窮的煩憂,為了排除憂愁,引發了抽刀斷水的意念,顯示李白力圖擺脫精神的苦悶。最後結論消極,甚至逃避現實,因他總陷在「不如意」的苦悶中,終究爆發出要和現實世界決裂的吶喊。
推薦閱讀:

讓學生更具朗讀者風範,這5個方法太值得老師一鍵收藏!

TAG:朗讀 | 古典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