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媽媽,如果你死了,請你一定要記住我

【原創】媽媽,如果你死了,請你一定要記住我

1.

晚上,和米樂聊天。

從木乃伊聊到骷髏,從骷髏聊到鬼……

可能是他突然想起了電影《尋夢環遊記》,

他突然哽咽著說:媽媽,如果有一天你死了,請你一定要記住我……

我落淚了。

我擁抱著他:樂樂是不是一想到媽媽如果死了,就突然很難過?

米樂:是的,我特別特別難過,我就哭了。

我:謝謝你這麼愛我,我也很愛你!

米樂:我愛你,媽媽。

我:不過媽媽要很久以後才會死呢。

米樂:很久以後是什麼時候?

我:估計你像姥爺、爺爺這麼大的時候,你都有你的小孫子的時候,我才會死呢。

米樂:要好久好久嗎?

我:是的,很久很久……

米樂緊緊地抱著我。

我:你的姐姐也問過我關於死的問題,你想聽嗎?

米樂:想聽。

我:姐姐問我,什麼是永遠不會死的?我告訴她是石頭,她說石頭沒有生命;我告訴她是愛,她說愛也沒有生命。我問她,你平時能感受到媽媽的愛嗎?她說可以。我說那媽媽死了的話,還愛她嗎?她想了想,說肯定愛我。所以,愛,是永遠不會死的。

米樂靜靜地聽著,過了一會兒,他說:媽媽,如果你老了,不記得我了怎麼辦呢?

我故作吃驚:是啊,媽媽萬一像電影里一樣,不記得樂樂了該怎麼辦呢?

米樂鎮定地說:我就給你唱《請記住我》。請記住我,雖然再見必須說,請記住我,當聽到吉他的悲傷,這就是我跟你在一起唯一的憑據,直到我再次擁抱你……請記住我……

我們再次相擁落淚……

2.

我很開心米樂能和我有這樣的交流。

因為他又成長了。

他的出生死亡敏感期如約而至。

他在幾個月前,問了我關於出生的問題:媽媽,我是怎麼生出來的呢?

我告訴他:爸爸和媽媽很相愛,爸爸在媽媽的肚子里種下一顆小種子,就變成了你,你在媽媽肚子里一個溫暖舒適的地方長大,這個地方叫子宮,長大了,子宮裝不下你了,你就出生了。

米樂依然好奇:那為什麼你會成為我的媽媽呢?

我:因為你在天上當小天使的時候選中了我做你的媽媽啊。

米樂:那姐姐當小天使的時候也選中了你當媽媽嗎?

我:是啊,我太幸運了,你們都選中了我當你們的媽媽,我好幸福啊!

米樂:我也好幸福!

3.

也許有的爸爸媽媽還不知道,

幼兒階段的寶貝已經超級厲害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家想想,三大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他們已經思考了兩個了!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都會這樣理解孩子:「這麼小,懂什麼死啊活啊的,童言無忌,不許再說死字了!」

其實,死亡的意義與愛等同。

4.

我做過的諮詢當中,有這麼一個案例。

男孩9歲了,從8歲起,幾乎每個夜晚都會夜驚,平時還經常跟家長哭訴:「我不讓你們死!」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帶孩子來諮詢,可交談之後我也找不到原因。

於是我請孩子畫了房樹人。

孩子畫了一個半房子,一個樓房,半個平房。

平房和樓房之間畫了一個小土堆,還有一個骷髏。

我問孩子:這個是什麼?

孩子回答:是墳。

我問孩子:裡面是誰呢?

孩子說:是鬼。

我繼續問:鬼是誰呢?

孩子說:是太爺爺。

原來,樓房代表他自己家,半個平房是老家的房子。孩子在4歲的時候,太爺爺去世了,大人們都在墳前談論鬼怪,孩子當時雖然不大懂,但是全都聽進去了。孩子對死亡非常地恐懼!

事情壓抑到了孩子的潛意識,當8歲他再次在電視上看到墳的時候,他對死亡的恐懼被喚起了。

5.

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有一次看到電視劇里的媽媽去世了。

我難過地哭了很久。

因為我突然想到,如果我的媽媽去世了,我一定會非常傷心。

我想起了很多惹媽媽生氣、難過的畫面,

也想到了很多媽媽疼愛我的畫面。

我記得在一個冬日,媽媽陪我去醫院看牙齒,

那天很冷,媽媽堅持讓我先上車回學校。

上車後,看著媽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我默默地哭了。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媽媽的愛!

我對自己說以後再也不讓媽媽生氣難過了。

6.

我們往往不願意麵對死亡,那是因為我們對死亡非常恐懼。

現在想來,想到親人的死亡讓我們不禁落淚,

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種假設事件帶來的難過是在引導我們珍惜、關心和愛他們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

面對死亡和愛一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好好活著,和怎樣活這一生。

作者:佳佳老師

播音專業 【米拉米樂講故事】創始人

兒女雙全幸福辣媽

資深心理諮詢師

美國NGH催眠師

NLP執行師

兒童注意力指導師

兒童情商指導師

本文為米拉米樂親子教育佳佳老師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如果你對我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米拉米樂講故事】,閱讀更多。

如果你想加入我們親子教育群,請添加米拉米樂小秘書微信號拉你入群:mlmljgs1

推薦閱讀:

我們不溫柔,是因為沒人對我溫柔呀
「心靈滋養」的本質:「讓孩子在一群不健康的人里,健康的活著」
白銀姦殺犯為何對紅衣女眼神異樣?警惕奶瓶餵養與幼兒性心理異常
拯救「自然缺失症孩子」,讓孩子們與自然重歸於好

TAG:死亡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