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之二

超越死亡·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之二

達照法師


[達照法師]  加入時間:2008-1-10 13:39:24  點擊:871

第四章、正面關懷——死亡為光明之回歸之二

達 照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

  在每個人的死亡過程中,臨終者必須面臨肉體的摧毀和觀念的衝擊,如果僅憑臨終者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境界,一般而言是很難順利安祥地走過死亡通道的,特別在四大分離之時,環境對他的影響也非常之大,幾乎是無能為力地受到了環境的制約。所以,創造一個適宜安心的氛圍——改善環境,引導其觀念逐漸趨向解脫——正確觀念,就是臨終基本關懷的關鍵所在,也是最基本的世間之孝。

   佛陀就是宇宙人生的究竟覺者,宇宙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的生命,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真理,環境的每個角落也都有真理。覺悟真理始終是佛法的根本目的所在,即使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刻,這種覺悟究竟真理、徹見生命真相、實踐生命價值的機會依然存在。

   注意!不管以什麼樣的方法來關懷臨終者,都必須建立在人間真情和至誠愛心這個層面上。也就是說,臨終關懷並不是一種公式化、機械化的運作,更不是一種作給別人看的虛偽擺設,而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碰撞,是一種悲歡離合的交接互動,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透露,也是完全出自於內心深處的同體大悲,一切為了彼此生命的莊嚴!是故,所有的行為舉動都必須落到實處,都要能夠讓臨終者真切的感受到:給他力量,改變他們那孤苦無依的脆弱情緒,給他智慧,指導他們光明寧靜地走上死亡之路。

一、改善臨終者的環境

  當一個人瀕臨死亡的時候,他的意志就會顯得比原先薄弱很多,神經也更加衰弱了,尤其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所以會對外在的環境以及他人的行為挑剔起來,環境對他精神上的影響也就會比原先更加巨大。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兩個方面的努力,對於臨終者的環境予以改造,一是停止負面作用的行為,二是提供正面影響的關懷。這也是佛教戒律裡面所說的「止持」和「作持」之意。不應該做的事情,要是作了,就算犯戒;而應該做的事情,卻不去做,也同樣是犯戒。所以,我們要知道這種「雙向」的關懷,非常重要!

   1、停止負面作用的行為

   由於人們對死亡的逃避心理,又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識,因此常人遇到死亡事件的時候,就會心慌意亂、六神無主,從而在行為方面造成慌亂的景象,致使臨終者亦受影響,倍受其苦。更有甚者,大肆宰殺、喧鬧、哭喊等,驚天地、泣鬼神而無所顧忌,擺宴席、會親友而講究體面,更令臨終者情緒混亂、心神頹廢、苦痛不堪。所以,必須停止各種對臨終者極具負面作用的行為。

   第一、切勿急救

   如果明知病危者已回天乏術,必死無疑,急救亦無從延長其生命時,就應當機立斷,免受無謂痛苦。與其讓病危者插滿管子,忍受煎熬,不如助其安詳辭世。  

   臨終者處於昏迷狀態的時候,而其意識還是清晰的,雖然維生系統、復甦器或許可以暫時延長壽命,但是因為肉體的疼痛而產生嗔恨、執著,致使無法安祥往生。如此權衡之後,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應盡其所能,令臨終者心境安寧、祥和。若能於熟悉的處所斷氣,可促使亡者安詳辭世。就常人而言,自家住處較令病者感覺安適,若能於家中死亡最為理想。假若不能,亦應要求院方撤除監測器、摒棄一切檢驗,務必使其不受醫療儀器的干擾。

   聽說有些人在病危之時進行搶救,因輸送氧氣、壓縮心臟,致使口吐鮮血。幾經折騰之後,死者往往雙目怒視,口張舌吐,嗔恨恐懼之相顯現,可見痛苦難忍。所以,倘若已經明知到了群醫束手、無法救活的地步,那就切勿急救。

   第二、切勿碰撞其身

   臨終之際,色身四大分散,彷彿生龜脫殼、螃蟹落湯,眾苦交煎,痛不可言。若是碰撞其身,則如刀絞火燙,倍加苦痛,因而嗔恨無比,猶如烈火焚燒。經典上說,阿耆達王臨終之時,邊上有人持扇不慎落在他的臉上,即時疼痛不堪而生嗔恚,轉世墮為大蛇,更加受苦。特別是在臨終者的身上拍打推動,必定如抽筋剝皮一樣極受苦痛,而導致了心神慌亂,錯投門路,更加墮落,所以切切不可碰撞。

   第三、切戒搬動

   人將命終,身不由主,只要一動身體,就象受盡拗折之痛。此時,任其或坐或卧,側卧仰卧,都要以其感覺舒適為宜。如果已經昏迷而未斷氣,縱然有些便溺沾身,也不能為其擦拭、沐浴,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如果搬動而導致產生疼痛,則會使其生起嗔恨憂惱,甚或墮於毒蟲蛇蠍之類,那就更加不好了。病者氣絕之後,無論採取任何姿勢,都不要將其身體隨便的移動,應該任其俯卧或側卧。

   如果因為病重而插有鼻管、尿管等,見病危時就可以將之拔除,但宜細心緩緩抽出才行。插管時極為疼痛不適,但拔出時則不致於太感疼痛,因此可以放心地拔取。切不可依照世俗習慣的知見,認為亡者手足不直,來生將成折肱跛足之人,此乃大謬不然。佛陀入涅槃,即採取右脅側卧,有些修行成就的人,也多是採取吉祥卧而逝,或坐化立亡的。這正是顯示了生死自如的洒脫。

   依據中國人的民俗習慣,人死前必須「搬鋪」,男性則搬至正廳右側,女性則搬到左側,不讓他們在自己的寢鋪裡面斷氣。殊不知,此舉貽害病者甚巨,大違天倫,焉可不慎!

   在身體尚未完全冷透之前,應該留意亡者面部、身上,勿使蚊蠅叮咬、停留。因為他的氣息雖然已經斷絕了,但體溫沒有冷透,神識尚未完全出離肉體,此際,雖是些微之物觸及屍體,但亡者仍然會感受到痛苦。

   人死的時候,身體的熱氣自下(腳底)而上(頭頂)逐漸冷透的,是為超升之相;自上而下逐漸冷透的,即為墮落之相。所以才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而切切不可屢做試探,倘若神識尚未脫離肉身,稍有刺激,即會心生煩惱疼痛,對亡者有害而無益。所以屍體不可隨便搬動,應該等到亡者全身冰冷,毫無體溫,神識離去,確已死亡之後,方可移動。但若有大修行人或者內行的人在場,可以中指指背輕輕試探則無妨礙。

   據慧律法師說:某次,為一信徒之姑母助念。亡者斷氣時為俯卧。家屬本欲將亡者遺體翻轉為仰卧,他交代大眾,屍身保持原狀,繼續助念。俟四、五小時後,亡者臉色紅潤,相貌莊嚴猶勝生前。法師因事,先行離去,稍後亡者之子聞訊趕回,進門即嚎啕大哭,邊責備在場出家眾,草率處理亡者,邊搬動遺體。頃刻間,亡者面呈黑氣。當知:此刻乃亡者最痛苦之際,所需者為佛號,而非其他不當之舉啊。

   但如果遇到如下特殊狀況,則不可拘泥,應先搬動再作助念等處置。如:在浴室摔倒,無法爬起,應立即將人抬出。若就診醫院不便於助念,亦須將臨終者抬出。此等乃是極不得已之情況,方可採取特別的措施。

   第四、切勿急忙更衣

   民間習俗常於臨命終或斷氣後急為亡者更衣,這種舉動甚為不妥。因為移動屍體,將導致亡者痛苦不堪而起惱怒。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以為臨終時沒有更換衣衫,等到斷氣之後才來更換,恐怕亡者死後就無法得到更換的衣衫了。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足採信。要知道,不等到斷氣十六小時、全身冰冷之後再行更衣,那就無異於肆虐亡者。如果病者能夠自行沐浴更衣那就最好,倘若不能,則不可預先為其抹澡、更衣,以免破壞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師曾經開示說:「病者臨命終時,搬動卧處,更換衣服,實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謂死於卧床,後人卧之不吉,則是以寇讎視其親矣!若謂衣冠不整,為鬼將襤縷裸程,果如所言,則何不將食物塞滿其腹,免彼為餓鬼乎。臭皮囊且無用,況衣物哉!」

   慧律法師著《臨終備覽》說:某次,一信徒前來,謂其祖母平日黎明即起,昨日九點多尚未起身。家人至房內探視,始知其已往生。斷氣多久不得而知,但見其全身僵硬,動彈不得,遑論更換衣衫。此時應如何處置?正確處理方式為:先將亡者安放妥當,慎勿搬動,全力為其助念。二十四小時後,亡者身體逐漸軟化,相貌改變,面容似有笑意,念佛之不可思議可見一斑。翌日,筆者建議家屬為亡者熱敷,以熱毛巾搭附關節處,令筋骨活絡,始為其更衣。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熱敷雙眼,數分鐘後即可合攏。當知死不瞑目有二種情形,一為生病過久,藥物服用太多或生前即為植物人;二為臨終業障現前,痛苦不堪而現窮凶極惡之相。

   第五、切勿立即送進冰庫和注射防腐劑

   臨終者才斷氣的時候,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肉體,仍可感受痛苦,倘若立即將屍體放入冰庫,將陷亡者墮寒冰地獄之苦。因其雖然感到寒冷,但是口不能言,個中苦楚,不言而喻。依佛教對屍體之處理方式,往生時停置客廳或不礙出入之處,立即為其助念。萬不可急於送往冰庫,若擔心屍體腐壞而早早送入冰庫,使亡者無端受盡苦痛,更生嗔恨,甚是不當,最為不孝。賢良後代,焉可不慎!

   同樣的,  剛剛斷氣的時候,即施打防腐劑,這也會殘害和破壞了亡者的正常覺受。恐怕最後還會導致屍骨不化,而使亡者淪為守屍鬼,所以切不可行此不智之舉。

   第六、勿使蟲蟻爬上屍身

   如果病者大量出血,為免蟲蟻爬上屍身,可於病床四腳放置水盤。這是從人之常情可以想像得到,揮趕蚊蠅蟲蟻的時候,往往存一置其於死地的念頭。為免病者不勝蟲類所干擾,揮拍之時產生惡念,就應該預先考慮周到,勿使蟲類靠近亡者,不令屍體難以處置。

   第七、勿令其所執著者靠近

   臨終之際,身心皆承受劇烈苦楚,如果平日里在感情上特別執著的人靠近身邊,往往會因為見到了冤家而心生嗔恚,或者見到最疼愛的人而眷戀不舍,這一念執著,就會使其無法自在往生,不能臨終隨念而去。生死大事,可不慎乎?

   就醫學的觀點來看,凡是心跳、呼吸停止或大腦死亡的時候,就可以宣告死亡。而佛教則主張,四大分離之時,神識尚未脫離色身,猶有知覺存在,必須等到全身冷透,神識完全出離,才算是真正的死亡。所以在斷氣之後,神識尚未完全脫離之前,乃是心靈最為痛苦之際,畢生種種情景,於剎那間歷歷重現,此是悲苦交集時刻。倘若見到了平生有所執著的人,勢必令其遭受莫大的精神衝擊,從而牽動神識,喜怒無常而莽撞痛苦地邁上死亡之路,怎麼忍心啊?

   第八、切勿哭泣

   臨終之際,尚未昏昧之時,有二方面的忌諱。一忌家屬與病者作溫柔曖昧的軟語,以世情牽纏,徒增恩愛之悲傷;二忌臨床揮淚,未死先哭,喧嘩吵鬧,擾亂正念,令病者心生悲戀、執著,或將淚水滴亡者身,觸動其情執,使之不忍離去,而深受無可奈何的極苦。若是此等情形出現,縱然彌陀極力接引,亦將無濟於事,因為臨終者若沒有能力與彌陀相應,其結果就只能墜落三塗更受大苦了。

   或有人說:「父母劬勞,養育深恩,臨別之際,竟未能淚眼相送,豈非不孝?」吾人以智慧深思,與其啼哭哭也不能令死者復生,不如強忍悲痛,做些利益亡者之事。倘若不能忍受別離之苦,也應該迴避一下,到其他地方進行,以免病者聽聞而生情執之痛。據說:隨侍在身邊的人呢如果悲啼涕淚,對於臨終人而言,猶似雷聲冰雹。最恰當和重要的,應該是鼓勵病者念佛,並為其助念,令病者的心念貫注於佛號。  

   有一位在家居土,平日里念佛精進,曾感得佛現身,往生前數月即預知時至。俟時候一到,自行沐浴更衣完畢,召集蓮友助念,此時他的相貌十分莊嚴自然愉悅,居士也表示佛已現前。不料業障突然現前。他的元配夫人在旁助念,小妾陡然闖入,啼哭不已,搖撼居士的身軀。此時,居士自己也覺得尚未跟佛往生,還在執著情感,割捨不下,潛意識中就對佛說:「放不下小妾!」然而,他的病勢已很沉重,遂不能支持下去,面色泛黑,蓮友加緊助念,仍無法奏效。應該切記「往生是平日放下之功夫」。能否往生,端視日常生活是否用心了。

   古時有夫妻二人,信佛持齋,鶼鰈情深。一日夫死,妻悲傷啼泣,夫聞此聲,心生愛念,神識即隨此念投入妻身,為鼻孔中蟲。妻悲泣時,自鼻孔墮下一蟲,欲以腳踐踏,一僧出言阻止。妻驚疑而問其緣故。僧答以:「汝夫奉持齋戒,本應生天,因聞汝悲泣,致投生為汝鼻孔中蟲。」故當冷靜三思,自身是否萬緣放下?是否予人希望、予人方便?應感恩佛陀安排,不以抗拒心態面對世界。恆不與眾生敵對,永不與命運爭吵。何以自古以來,念佛者眾而安祥往生者寡?就是因為未能於心性上下功夫暨臨終時錯誤處理所致的。

   第九、切勿吹打吵鬧、燒紙錢等

   傳統習俗,在人死之後,馬上延請民俗樂隊或彈唱團伙,敲鑼打鼓,彈唱喧鬧,破壞了亡者的環境,完全沒有顧及亡者之心靈感受。然在亡者斷氣之後的二十四小時內,神識還沒有離開肉體,情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干擾,致令亡者煩躁不安,思緒混亂苦惱不已。所以不應於此期間吹打吵鬧。如欲熱鬧,也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後,再行不遲。實則,此等吹打毫無必要,對亡者無絲毫益處,徒增其煩躁而已。

   另外,許多習俗都在人死之後燒紙錢,如焚化冥紙、往生錢、燒紙厝、紙車等燒紙紮冥具,以及接棺、乞水、辭生、戴頭圈、著草鞋、哭喪棒、梅花球、撐傘送葬等,還有拜腳尾飯、塞手尾錢等亦應革除。這些都是以陽間的觀念,強加在亡者身上而已,並沒有實際上的作用,反而污染環境,使亡者減損福報,有弊無利,切不可為。

   第十、切勿殺生靈、食葷酒

   病者飲食,應以素食為主。臨終之際,需要有人助念,助念者盡量不食酒肉五辛;其餘相關親人客友也不應大食酒肉;更不可殺害六畜生靈。因為殺生靈、食葷酒,破壞了臨終者清凈安寧的環境,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正念和情緒,從而導致難忍之痛苦。

   無量劫前,有孝女光目,其母生前喜食魚鱉及其卵,死後墮地獄,經光目持念佛的名號,做諸功德,才得以出離地獄之苦。殺生之罪,果報無邊,由此可見。

   弘一大師曾言:「殺生之人,現生即短命、多病、多難、無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終之後,先墮地獄、餓鬼、畜生,經無量劫,備受眾苦。地獄、餓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於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報之事。昔日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之人,即自變為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昔日被殺之牛羊豬雞鴨魚蝦等,或變為人,而返殺害之。此是因果報應之理,決定無疑,而不能倖免者也。」  

   虛雲老和尚則說:「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殺戒。殺戒若持,輪迴自息。殺業之始,無非以強凌弱,或貪圖口腹,或因財害命,故有人殺人,畜殺畜等,都屬於嗔殺、慢殺。若貪口腹而殺者是屬痴殺。然將他肉以補己身,豈君子之所忍為哉?」

   印光大師亦曾云:「家中常願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凡是動物,皆知疼痛,皆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則結一殺業,來生後世,必受彼殺。凡屬危險大病,多由宿世現生殺業而得。」

   乃至太虛大師亦告誡:「能不食肉,殺念乃除;能除殺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災厲自無。於是人生仁壽,皆可期於賢聖,世界清凈,永能保其安樂。有情肉身皆淫慾生,全身血肉皆淫慾種,人若食之增長淫慾,因淫慾故愈貪食肉,因食肉故愈貪淫慾,遂令人身變成畜身!愈淫愈殺,愈殺愈淫,妄殺妄死,亂淫亂生,生死死生,不獲解脫。人所食肉,皆從殺來,殺習沿傳,殺機時動,遂令殺念不去人心,由微而著,從物及人。炮火彌天,刀光蔽地,人之與人,殺以繼殺,屍積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殺人,供禽獸食,殺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漁獵、屠劊之者,使人類中有此一類專以殺生害命而圖利謀財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

   唐朝的寒山大師見人娶親,實則新婦乃其祖母投胎,席上賓客則為其畜養之牛馬轉世,鍋中豬牛雞鴨皆是其六親眷屬所轉生,是以悲唱偈云:「六道輪迴苦,孫兒娶祖母,牛羊席上座,六親鍋內煮。」生命景象之迷悟升沉如此,豈不令人感慨萬千啊!  

   《楞伽經》說:「為利殺眾生,因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獄。」《楞嚴經》也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而依經典所說,殺生當墮三途受報,及至報盡,轉生為人,尚須遭短命、多病之苦。

   就科學上而言,人類亦宜吃素而不宜吃葷。癌細胞繫於血液呈酸性反應時始行滋生,攝取肉類、卵類、酒類等,雖具極高熱量,但將導致血液呈酸性。為中和酸性,保持細胞滲透壓的鈣會因此減少。倘鈣之數量銳減,滲透壓即產生變化,鎂將自細胞中釋出,使細胞老化,此時,附著於老化細胞皺壁中之病原體立即侵入,使細胞突變而致癌。倘能攝取蔬果等鹼性食物,無適合癌細胞生長之環境,身體方不致成為培植癌細胞之溫床。印光大師曾言:「肉乃穢濁之物,食之則血濁而神昏,發速而衰早,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潔之品,食之則氣清而智朗,長健而難老,以富有滋補之力。」

   就人體結構來看,人類之消化系統、牙齒、下巴與草食動物較類似,而迥然不同於肉食動物。曾經學醫出身的孫中山先生即曾言及:「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又說:「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

   米勒爾醫師曾就兩隻老鼠做實驗,分別飼以葷食及素食,結果素食老鼠壽命較長,對疾病之抵抗力及復原力均較強。何以如此?這是因為動物被殺時必心生恐懼,致使體內生化作用改變,產生無量毒素。再說,有些不肖的飼主為令動物迅速生長而注射各種化學藥品,故食其肉者,亦將化學物質攝入體內。再者,動物體內或有寄生蟲,或感染疾病,食用之後,反生害處,所以素食之利必大於葷食。

   以上僅是就因果報應和科學醫學方面來探討食肉之壞處,如果從破壞臨終者的環境角度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貪生怕死,殺生之場地必定充滿嗔恚、報復、怨恨之氣息,直接影響了臨終者的氛圍,如此殺戮驚恐之怨氣,必使臨終者倍加煩躁哀痛。

   中國傳統稱婚嫁喪葬為「紅白喜事」,凡是遇到喪葬哀事,就宰殺生靈,大擺宴席,吃肉喝酒無所顧忌。而臨終者雖然肉體毀壞,但神識依然清醒,正是孤苦凄涼之時刻,睹此情形,心如刀絞,恨之入骨。由此嗔心,又墮惡道,孝順子孫於心何忍啊?所以必須戒殺禁酒。

   總之,上述這十條務須「禁止」之行為,都是破壞臨終者外在環境的做法,而亡者又是心知肚明、有口難言,天下沒有比這樣的欺人做法更為殘忍卑鄙了。儘管許多行為都是活著的親人難以忍受之痛苦反映(如哭泣、嚎叫、碰觸等),但許多做法(如大肆吃肉喝酒等)都是活著的人自己愛面子、講排場而已,並未真誠為亡者著想,還借人死之名義豪飲,亡者更是冤枉無辜啊!如果是真心關懷親人,就必須在這關鍵時刻,忍受一己之哀慟,全面為亡者的安祥幸福著想。切記切記,切勿作出擾亂、障礙臨終者心緒的過激行為。

   2、提供正面影響的關懷

   我們真心地關懷臨終者,不但不能給他們造成負面的影響,而且還要幫助臨終者營造正面的氣氛,畢竟常人很難知道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走近死亡,也不可能事先做好適合死亡的環境布置。因此,在環境方面也需要予以改善,提供正面之關懷,因為適當如法的環境,非常有利於臨終者對人生最後時刻的把握,也有利於臨終者對生命真相的體悟。

   第一、提供安息的場所

   如果到了病重而回天乏術之時,或者年老接近死亡之際,就要安頓一個乾淨安寧的地方。一般人都喜歡死在自己的家裡,如果已經藥石無效,那就儘快送回家中,讓臨終者能夠於熟悉的環境中斷氣,壽終正寢。這樣,他的心靈就比較安適,而不會產生過多的恐懼感和陌生感。死亡前後對於不熟悉的環境,對於陌生的人和物,都會有更多的孤獨感和恐懼感出現。因此,為亡者提供一個舒適安然的場所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在亡者最滿意的地方,走向一期生命的終結,這個地方將給他們帶來難以言喻的安全感。對其心靈將是一個莫大的撫慰!

   第二、保持清新的空氣

   死亡是殘酷的,但生命是尊嚴的。許多老人在瀕臨死亡之際,卻被親人們弄到空氣不太好的地方,也有的病人在醫院裡臨死之時,被調換到簡陋或空氣不好的病房。這是對臨終者的極大侮辱,也是對於死亡的盲目無知。實際上,臨終者更需要有清新的空氣,更需要在清潔的卧室或者病房裡走過生命的最後時刻。如果條件有限,那也要注意門窗的通風,但必須禁止人為的污染空氣,比如喝酒、抽煙、葷腥等味道太重或者亡者生前就極不喜聞的味道。污濁的氣氛令人思緒混亂,清新的空氣使人頭腦清醒,生者和亡者都需要有這樣一個舒適清凈的氛圍。

   第三、營造溫馨的氛圍

   營造一個溫馨、和睦、融合的氛圍,對於臨終者來說,真是天大的要事。而提供溫馨氛圍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做,例如:保持卧室的安靜而不蒼涼、在卧室裡布置臨終者最喜歡的房間布局、使用其最喜歡的色彩、經常給臨終者贈送鮮花、以微笑的神態來看望臨終者(而不是哭哭啼啼憂愁滿面)。這樣會使房間裡面的氣氛祥和溫馨,臨終者最需要這樣的關懷了,特別是飽受病苦折磨的人,在醫院那白色蒼涼的氛圍里特別容易產生恐懼、孤獨的情緒,更是需要提供溫馨的氛圍,來撫慰其此生末日的慌亂心態。

   第四、調節適宜的亮光

   光,對於任何人的情緒都會有巨大影響的。強烈的光明容易使人心情明朗起來,但許多人難以承受;陰暗的燈光容易讓人情緒低落,但有時候會更有安全感;適中的亮光給人安詳、平和、自然的感覺,而且給人隨意、自由的享受。還有光亮的顏色也很重要,色彩過於強烈的光對人的視覺效果會產生強烈干擾,所以採取明亮而又寧靜的光最為合理。對於瀕臨死亡的人來說,最好是自然光的照耀,如果不能享受自然光,那就使用稍微溫和一點兒的光,能夠給臨終者視覺上的溫馨感,安然而坦淡。

   第五、供奉神聖的物品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宗教情緒,那就是對於死亡之後的無知和恐懼,無論平時多麼理直氣壯的不相信神靈,到了深夜的冢間去一走,自會毛骨悚然、脊椎發涼,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有一種對於未知世界的神秘感,這就是宗教情緒。

   因此,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神聖的角落,在死亡面前將會更加清楚的顯露出來。死亡是無欺的,臨終者在死亡面前對於這些神聖之物品,更是一種渴望和皈依。必然張貼懸掛臨終者的崇拜之聖像,或者擺設其崇拜之聖物,但要設置在他一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地方,使其心中多一分可依賴的神聖感。如果是宗教信徒,最好就是懸掛、供奉其教主的聖像或者聖物。假如是佛教徒,那就供奉一尊他平時恭敬禮拜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或者釋迦如來都可以。創造這樣的環境,主要是讓臨終者能夠在瀕死之際,得到教主和教義的直接影響,使其安心。

   第六、播放聖歌般的音樂

   音樂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情緒乃至氣質,這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了,特別是許多古老宗教的音樂,那更是和雅哀暢,感人肺腑。臨終者的耳根要比眼根靈敏得多,所以應該播放一些他平時常聽的聖歌或者音樂。比如佛教徒就可以播放阿彌陀佛的聖號,還有不少佛樂等等,這都能夠給予亡者心靈上的洗禮,令其在佛號聲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走向圓滿究竟的覺悟。

   第七、燃一炷幽幽清香

   瀕死病人和一般老人的身體都會有一股氣味兒,這多少會影響臨終者和探視者的心情,特別是久處身邊伺候的人。如果能夠燃燒一炷上好檀香,其香氣一定是發自原始的香木,而不是化學的香水和香料,且不宜太濃,適中即可。清香撲鼻,提神醒目,沁人心肺,情緒就能好轉。這對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極有幫助,若有能力和條件,一定要能夠做到才是。

   第八、提供清淡的食品

   前面我們講過「切需戒殺、勿食葷腥酒肉」,但對於普通人而言,並沒有素食的習慣,所以也不能過於苛求,那樣反而影響了臨終者的心情,得不償失,最划不來。然而,無論是老人還是病人,對於瀕臨死亡的人來說,在味覺上絕對不能過於刺激。同時,其身邊的人也不應食用味道特大的葷腥食品,這會影響到臨終者的情緒。一般而言,最好是供給味道比較清淡的食品,如果能夠素食,那就最好不過了。伺候在身邊的人或者其餘親人,最好也都能夠素食,清淡平和的食物,充滿寧靜和慈愛的信息,能夠給臨終者感受到慈悲和博愛,這是真心關懷者應該做的事情。但如果環境條件不允許,比如西藏蒙古等地,游牧的地方很難素食,還有南傳佛教區域沒有這些觀念,或者難以接受,那就隨緣而安,不用過於執著了。但也要提供較為清淡一些的食品,更為合適。

   第九、給予愛心的安撫

   撫摸臨終者的身體,這對許多病人和老人來說,也是莫大的享受和安慰。但這要看其病情的深淺程度而定,如果在四大已經開始分離之際,當有任何東西碰觸到臨終者的身上,他都會感到極大的疼痛,難以忍受,那就不可以再撫摸他的軀體了。而對於還未到四大融化之時,則需要有親人好友的愛心安撫,動作一定要輕微仔細,用心一定要真誠懇切,不可有痛苦或者難捨難分的情緒出現,不可令臨終者產生貪生畏死的念頭,要以平常心和誠愛心來撫摸。這是撫慰臨終者心靈的一種較好的方式,真心關懷的親人,應該克服自己的情感衝動,而輕輕淡淡地給予愛心的安撫。

   第十、準備後事的安排(秉持遺囑之意)

   除了上述營造一個美好的死亡環境外,還要提前探問病者的遺願和遺囑,並依據臨終者的遺願而準備善後事宜。假如臨終者已經不省人事,那就不可過分的在其身邊追問遺囑等事,免得他有了想法卻說不出來,眼看大家並沒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心生怨恨嗔怒,引來巨大的痛苦。

   對於後事的安排,要有充分的準備,最好在斷氣二十四小時之後再移動屍體,再舉行與此相關的喪事。死亡之後所穿走的衣服最好是舊的衣服,不要太講究了,那樣不但無助於亡者,而且也會波動其心念。辦理喪事的時候,除了上述所說絕對不能大肆殺生、大擺宴席外,最好能夠放生,就是到市場去買一些動物來放生,這雖然是佛教的主張,但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臨終者環境的改善,都具有極大的良好作用,望讀者慎思!

   以上就關懷臨終者的環境,作了全面的提示,必須禁止的「止持」和必須遵行的「作持」各有十條,然亦只是秉持大乘佛法的精神特色,提出一個大綱而已。在某些地方實行起來或許不很妥當,那就要根據各地的風俗民情和社會環境作一個靈活的調節,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板教條,而是一種能夠給臨終者提供更多安心和力量的權巧做法。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一切都是為了彼此生命的尊嚴!

二、改善臨終者的觀念

  死亡之痛,不應受到人類的漠視!一切痛苦都是來自於心靈的錯誤覺受,一切覺受又都是從錯誤觀念而來。也就是對於生命和死亡的錯誤認識,而導致了人們對死亡的迷茫和恐懼。所以,正確觀念的養成,對於臨終者來說極為重要!佛法中尤其注重對於臨終者觀念的改善,從根本上關懷迷惑孤苦的臨終者,亦即善於為臨終者做思想工作,使其獲得對生死的正確認識。這也可以通過兩方面的努力予以升華:一是消除負面的思想觀念和情緒,二是啟發正面的生命價值觀。

   1、消除負面情緒

   每個人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就不停的會有許多負面情緒出現,這些情緒的出現就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是生命正常運作的一大障礙。到了臨命終時,此種負面的情緒就會越發顯得突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轉化,那就勢必造成嚴重的後果,從苦入苦,輾轉不息。因此,消除臨終者的負面情緒,就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基本關懷了。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消除以下這些負面情緒。

   第一、消除貪戀情緒

   螻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乎?所以,一切眾生皆愛生命,乃是常規之理。所謂人生之痛,最大莫過於生離死別,特別是平時就對親人、愛人、友人等感情至深,愛戀至深的人來說,生死闊別真是有如萬箭穿心、粉身碎骨啊!

   但是,因為愛惜生命、執著情感而產生了嚴重的貪戀情緒,又因為貪戀而產生了極大的痛苦,這就很不應該了。所以佛法才常說「息滅貪嗔痴」,並稱這貪嗔痴為「三毒」,因其能夠毒害眾生之慧命,使眾生流轉於無奈、不滿、無知的生命低谷,而不得自在受用。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皆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榮華富貴猶如朝露,妻兒子女亦如聚沫,名利財色象是毒蛇,親朋好友恰似浮塵,一切所求無可愛者,終必敗壞歸於空寂。高者有墮、合會有離、生必有死、聚皆有散,此是世間諸相之真實,無人能免,無人能改,法爾如是,何必於此而生貪戀執著,猶如作繭自縛,何苦來哉啊!

   《罪業報應經》說:「水流不常滿,火盛不久熱,日出須臾沒,月滿亦復缺。尊榮豪貴者,亦復過於是。人身既易失,不鬚生貪著。」《摩耶經》說:「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復過是。」蘇軾也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實際上,對於一切事物擁有得越多越好的觀念,就是貪戀情緒的教唆犯。正如莫里老人所認為的那樣,這是文化和教育灌輸的結果,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消除這種錯誤片面的觀念,我們必須從生命本身的角度,做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理,消除內心中那些不切實際的思維活動——貪戀情緒。

   對於臨終者而言,所能貪戀的東西還很多,肉體、生活、人事、情感、資生產業,種種身心世界。如果對於這一切都必須作最後告別的事物不能放下,而貪著於心,那就會對於死亡的事實產生恐懼、逃避等不良心理。所以必須使其消除貪戀情緒。注意!真情關懷他們的人,切切不要只顧自己的一絲愛念而致使臨終者受盡痛苦之折磨,如果真是充滿愛心,那就發自內心的勸其放下貪戀,獲得安然自在,這比別的舉動(如哭鬧著叫他別死)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做太無情了,但事實上,許多人正是受一種文化的誤導,人們認為必須哭喊著挽留臨終者,就可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卻漠視了臨終者的承受能力,喚醒他的貪戀情緒,從而導致了他更加深刻的痛苦。猶如在受傷的創口上,又狠狠的猛扎幾刀,直到他抽搐著無奈地離開人間。這對臨終者來說,是多麼殘忍的行為啊!

   因此,佛教主張在臨終者將要辭世之際,必須勸慰他放下對於現實生活乃至情感的貪戀,只有消除了這種貪戀之後,才能夠更加輕鬆自在地感受生命的又一次偉大經歷,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前方將要出現的生命景觀。

   第二、消除恐懼感

   瀕臨死亡的人,由於對生活的貪著和對死亡的無知,直接反應在心板上的就是強烈的恐懼感。所以必須通過思想觀念的改善,來消除臨終者的驚恐畏懼之心理。否則,其死亡之過程將是痛苦不堪,受盡折磨的。

   為什麼會有恐懼感呢?一般而言,恐懼感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因為怕失去已經擁有的喜愛的東西,二是因為怕遇到本來就討厭的畏懼的東西,三是因為對於死亡真相的無知,畢竟死亡是今生從來未曾經歷過的事情。佛陀告訴我們說:「生者有死,自世之常,何足怪哉!」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說死亡不但只是一種非常符合生命規律的現象,而且在這個現象的背後還包含著極大的快樂。所以,我們有必要闡明臨終者恐懼心理的前因後果,並且指出這不但是多餘的,而且也是不應該有的。

   因為已經擁有的現實生活,將要成為過去,宛如夢痕般消逝在死亡之前;討厭的畏懼的人和事,也只有在內心不安和念念不忘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如果內心平靜沒有是非恩怨所障礙,那就不可能顯現可惡的情景;對於死亡之後的道路,雖然目前還是無法清楚的看到,但是現在自己能夠清醒地把握當下,隨著生命的長河慢慢流動,死亡的到來就是走向死亡之後的世界,到時也就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因此對於目前當下心念的清醒把握和決定超然才是要務。實則,這些情緒都是來自於貪嗔痴。

   針對於貪、嗔、痴三毒,我們想要幫助臨終者消除恐懼情緒,就必須斷除其三毒之根源。儘管「息滅貪嗔痴」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體內容,但就面對茫茫死亡之海的臨終者而言,還是具有非常重要之現實意義的。

   對於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實,得到清醒的認定了;對於將要出現的怖畏情景,也給予開導和疏通了;對於未來的未知世界,也已經胸有成竹了。這樣,死亡就會如同我們對於明天一樣的期盼,充滿希望和激情,帶著現實生命的理想,趕赴在莊嚴完美的死亡之路上,坦然而寧靜。

   臨終者的恐懼感消失了,死亡就象生活一樣,重新回到了平靜、祥和、激動、奮鬥上,生命的每個角落都散發出愉悅安祥的光明,照亮一切眾生的身心世界!

   第三、消除罪惡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這眼花繚亂的社會裡,在這污濁不堪的苦海中,在這充滿誘惑的世界上,世道炎涼,人情冷暖,令多少英雄豪傑在陰溝裡翻船?使多少王侯將相腐敗墮落?既便是一介草民,純樸百姓,哪個沒有或多或少犯過錯誤呢?所以很多人到了死亡跟前,便會產生一種罪惡感,而這種情緒又使臨終者墜入更加痛苦的深淵。

   佛法教導我們,有了罪業行為,就要至心懺悔,懺悔得安樂!就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產生悔改的心理,有了悔改的心情和事實,即可得到安樂。並且特彆強調不可以「悔箭入心」,這是說:不要因為後悔所做之事,而使自己的心情處於痛苦不堪的狀態中,難以自拔。懺悔就是看清所犯錯誤的來龍去脈,知道其利弊得失,然後輕輕的放下,再也不犯,再也不想過去的是非好壞,如此便可當下解脫了。

   有很多人在臨死之際,都想問一問身邊的人:「上帝能原諒我嗎?」這就是他覺得自己有罪,希望能夠得到上帝的寬恕。記得莫里老人說過: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原諒自己,然後再原諒別人。是的,原諒是對臨終者一個極大的關懷,世間沒有比這更讓人感動了。

   據佛經記載,阿闍世王曾經與提婆達多一起謀害佛陀,又殺害父親幽禁母親,算是犯了五逆十惡的極大罪業,按照因果律的規定,他應該是墮落在極深的地獄中受著極苦之惡報,並且在他臨死之前就已經全身潰爛,極為苦痛了。當時,阿闍世王明白自己造了極惡之罪,現報已經病痛難忍,將來還必定要墮落無間地獄,所以非常懊惱痛苦。佛陀就對他說:「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同時直接指示他「五蘊、十八界皆無自性,畢竟空寂的道理。」並且還說:「王若得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娑羅,常於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為王,若不為王,汝則不得為國生害。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世尊無有罪者,汝獨云何而得罪耶?」  

   阿闍世王聽完佛陀的教導之後,他的罪惡感消除了,身體上的重病也隨之痊癒,後來還精進修學佛法。佛陀對他的這種開示,就是超越了平時的一般說法,真是令人感動!

   通過這種邏輯,來開脫阿闍世王的罪惡感,實為佛陀苦口婆心之處。當然,如果能夠當下體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般若妙理,那就能夠立即「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了。所以,法無定法,因緣果報都能夠融入於清凈自性之中,而無有任何障礙,生命的任何情景,也就都能釋然解脫了。正如蓮池大師所謂:焚香擲戟渾無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總之,即使有很深的罪業,也不能在心中留下罪惡感,比如摔了一跤已經很痛了,卻還要因為摔跤而悔恨著急,那就更加痛苦了,所以只要站起來,什麼也不受影響,繼續往前走,那才是最好的做法。臨終之際,同樣要放下心中的任何不快情緒,特別是罪惡感非除不可。慎之慎之!

   第四、消除怨恨

   由於生活在這個濁惡的世界上,現實人生充滿了爭執、嫉妒和怨恨,八苦之一的怨憎會苦,實乃人人難免之痛。因此,許多人在臨終時,仍然心懷怨恨,極為不安。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業報現前,無能為力的收到了折磨,所以也必須予以消除。

   怨恨來源於嗔毒,那是平時生活中有太多看不慣和過意不去的事情,為了生活所迫,生前也許只能淤積在心裡,而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會一一播放出來,嚴重的猶如排山倒海怒火焚燒,輕微的也是身心悸慟不得安寧。這對死亡而言,極為不利,它會影響臨終者自我把握的能力,嗔恨之火燒灼身心,其中苦痛不堪設想!還會牽動臨終者的念頭前往痛苦憤怒的世界,從而再度沉淪於生命的低谷——生死輪迴之中。如《楞嚴經》所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如何使其消除怨恨呢?

   首先,不要在他面前講述令他難過的事情,特別是不要提到他所怨恨的人和事。也就是不要在這種容易受傷的時候,戳破他的舊傷口。

   其次,無論是臨終者還是旁人,即使提到了令其懷恨的人事,也要認真的予以開解,使他能夠從思想觀念中放下痛恨之苦。比如說對方已經在某種時候象是有悔改的意思了,事情都已經過去了,那就把握現在當下更為重要,等等。

   再者,不要對他過去的行為進行批評或抱怨,不要談論他的隱私或令其難堪的事件,可以幽默地對於他過去的錯誤給予完全的理解,原諒他所作所為的任何錯誤,這樣就會使其對別人和對自己都產生諒解,怨恨就容易消除了。

   最後,可以經常講說一些讚美他的話,但要實事求是的說,不能過於誇獎,也不能漫不經心的說,就是要很認真、很誠懇的讚美他,這也有助於臨終者消除怨恨的情緒。

   如果在死亡面前而沒有絲毫的怨恨,那麼死亡的歷程也將十分順利了。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通過真誠和愛心的關懷之後,抱怨和嗔恨都沒有了,恐懼感和孤獨感也就減輕,也會很有自信地看著死亡的到來。身邊的人和物,也都會變得和藹可親,融洽無礙。

   第五、消除疑慮

   多疑乃是人之常習,也是根本煩惱之一。臨終者行將辭世,而對於未來的世界毫無知曉,這就難免會產生種種疑惑和顧慮了。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這是對於正在參禪的人來說的。要是到了臨終時刻,還對生死真相有疑惑和顧慮,那就勢必造成無奈的情緒,痛苦不堪,從而直接影響了對死亡真相的把握,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因此,臨終者在死亡之前,必須消除對於生死來去的各種懷疑和顧慮。

   一般而言,臨終者懷疑的事情包括了對自己的死亡和對親人的生活兩個方面。前者,懷疑死亡之後有沒有來生?後者,是顧慮自己死了之後,親人們會不會受苦?

   多疑來源於不信。懷疑自己有沒有來生?來生會不會受苦?就是對自己的生命缺乏自信;顧慮親人們會不會受苦?那就是對於親人們也沒有信心。實際上,這是多餘的。

   疑慮不但是多餘的,而且也是負面的,具有很強烈的危害性,臨死時應該毫無保留地消除它!

   俗諺說:「愁棺材裡沒處拉屎。」有些人擔心自己死了以後埋葬的地方不好,正象這句俗語說的一樣了。人們對於生死真相的無知,而導致了種種猜測想像,通常都是以現實的生活作為參照系的,這多少有些令人啼笑皆非。

   那麼,臨終者如果對於未來的世界產生了疑慮,那就要我們從思想觀念上給予悉心的關懷了。

   首先,無論臨終者是否信仰宗教,無論他是否相信還有來世——未來的世界,我們都必須告訴他:有來生。生命就象一條河流一樣,都會永遠流淌下去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的世界一定如同今生的這個世界一樣,他可以是涓涓細流,也可以是激蕩江河,甚至可以是茫茫浩海,然這一切的形成,就是我們過去、今生、今天、現在——哪怕是到了死亡來臨的時刻——所積累而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的思想觀念和情緒,就是走向未來世界的引導者,情緒觀念的是非好壞,就會編織出未來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把握了現在目前的一心一念,也就可以把握住未來世界的一花一草,自心就是自己的皈依,就是自己未來世界的主人。

   其次,可以勸其認真的觀照自心,看住自己的這顆心是不是隨著肉體的衰壞而模糊不清起來了?是不是依然那麼清楚明了?是不是也有消失的跡象出現?然後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景而分別解釋。實際上,肉體消逝了,心靈對這個世界的感受也逐漸衰退了,但那顆靈知之心卻始終沒有變化,輪迴的主體——神識,也益顯活躍起來。所以,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存在的,一定要讓臨終者充滿信心走向死亡之路。

   再者,死亡是無欺地到來了,一切親人朋友都無法伴隨而去,這是每個人的業力福報不一樣,所以不能勉強的,也是勉強不來的。與其牽掛、懷念、著急,不如輕輕的將其放下,因為任何人對於死亡的到來都是無能為力,親人們也就是擔心臨終者受苦。如果臨終者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安祥,那麼,親人們也會因此而不快。如果親人們遭遇了不幸,亡者的擔心只會增加他們的痛苦,而不會得到緩減。因此,顧慮親人們的一切,都是沒有必要的。

   甚至可以舉例說明,使臨終者感覺到他的生命是尊貴的,他的未來世界也一定是美好的,他的親人們都能夠秉持善良的願望,等等。如此就能解脫人生最後的諸多顧慮!

   上來討論的是如何消除臨終者的負面情緒,當然,這些負面的情緒並不是每個人全都有的,有的具有其中的一兩種,有的具有更多一些,有的很嚴重的受到了這些情緒的影響,而有的只要一經開示解說,就能夠立即消除,如此等等,情況不一。我們就要識病與葯、對症下藥,一一給予解釋,用真誠的愛心來幫助臨終者放下藤葛,令他們真正的——瀟洒走一回!

   2、啟發正確觀念

   一般人平時都為了衣食住行、名利財色奔忙不已,碌碌終身,直到死亡跟前,還是懵懵懂懂,無暇顧及生命的本來面目,對於生命的真相毫無知曉、毫無把握,真是天下最為不幸的事了。再也沒有比這件事更加滑稽,更加荒唐了。逃避痛苦,卻不知真正痛苦的人是誰?追求快樂,也不知真正快樂的人是誰?忙忙碌碌,亦不曉得忙碌的人是誰?並且從來就不問不聞,也不思考,真是稀奇!

   但是,任何人都具備完美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觀念,只是由於沒有做過適當的觀察訓練,從而隱埋了這些有益於身心的思想觀念。到了臨終的時候,許多人就會從內心中發出這種良知,所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就是啟發臨終者產生正確觀念(正知見)的良機了!

   啟發並不是灌輸或者傳教,而是隨應著臨終者的希望和意願,適當地作些符合邏輯或者真情的引導,從而開啟那扇光明正大的生命寶庫之門。特別是對於死亡,以及與死亡相關事物的看法想法,都要隨時應機而談,使臨終者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生命的羅盤,安全地在生死的海洋中航行。

   第一、啟發洒脫感

   有些豁達的人或者很有修為的人,能夠在臨終之時,非常洒脫,毫無牽掛,甚至在談笑風生中逝世,令人倍加讚歎!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奢望。因為,大部分人平時沒有時間來考慮生存與死亡的問題,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情緒做過任何的訓練,更不知道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常常是受到了情緒的牽引來做事情,這樣的人,一旦自己遇上死亡的情緒衝突時,就手忙腳亂不知所措了。而平時有過觀察思考,甚至也有過某種心地訓練的人,則能夠在死亡面前顯得比較坦然。另外,還有一些意志力很強的人,具有臨危不懼的精神,也能夠在老病死面前來去自然。

   就基本關懷而言,我們要針對大部分不能洒脫的人,在消除了上述的諸般消極情緒之後,接著只要有機會,就要啟發他們正面的積極情緒。但這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安排,而是見機行事的關懷。相對於貪戀情緒而言,我們所要給予啟發的就是洒脫感了。

   如何才能令其生起洒脫感呢?

   我們要著重介紹死亡過程的後面三個階段都是光明凈潔、沒有痛苦的境況,以及未來的世界充滿生機和自由,這樣就能夠使其放下對於現實的種種掛礙。但對於某些知識分子來說,最好就是讚歎他們過去曾經有過的洒脫行為,這樣就促使他的思慮回溯到洒脫的感受上來。

   當然,要使一個執著很深的人,能夠洒脫地離開人世,這是件極難的事情。猶如我們平時安慰一個受到挫折的人,勸其放下失敗的慘痛而洒脫起來,真是談何容易?更何況是面對一個看似「一切都將失去」的臨終者了。不過,我們這是在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忙的,只要能夠使臨終者有所改善,哪怕只有一念之心的洒脫,也就沒有白做了。所以,洒脫是在死亡路上首要具備的心情!

   只有在洒脫的情緒下,其對死亡經歷的把握,才是準確無誤的,對於一期生命的終結來說,也算是划上了一個真正圓滿的句號。

   第二、啟發安全感

   很多人對死亡都有恐懼感,這是由於不了解死亡的真相,不明白死亡就是生命頻道的一次轉換而已。就象某次出差的中途轉車,帶著隨身行李和心情,走向另一個陌生的車廂,繼續往自己的目的地出發。其實,死亡對我們來說,就是我們將要乘坐的那輛陌生的車,而生活也只是我們現在已經乘坐的車,到時候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因為我們必須回家——回到生命徹底覺悟不生不滅的凈土。

   如果對於現在所乘坐的這輛車感到很安全,而對於將要換乘的那輛車卻感到很不安全,這就有如杞人憂天般的沒有道理了。

   再進一步說,我們現實生活的這輛車,其實也是很不安全的,生老病死的苦痛、天災人禍的頻繁、巧取豪奪的欺詐、人我是非的蜂起,時刻充滿挑戰與毀滅,哪裡才是我們的真正港灣?哪裡才是我們的究竟歸宿?這樣看來,死亡或許要比起現實的這種「不穩定」更加穩定吧!

   知道未來的世界是由現在的努力而造成的,那就要更加註重現在的身心狀況,這是因果循環的道理。所以,臨終之際的不安也會導致未來世界的不安。如果是不安的死去,那對臨終者的未來世界和身心感受,將是極度的孤獨、凄涼、寂寞、痛苦,我們必須注意到這點!

   啟發臨終者的安全感,使之找到生命的重心和依靠!

   通常,可以提到臨終者所崇拜的人物或者聖靈,必要的時候,可以提供圖片給他們觀摩,並且讚揚這些被臨終者所尊敬的崇拜者,這會給他們心靈上極大的安慰!

   如果是一位宗教信徒,那就比較好說了,畢竟宗教的教主都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能夠給臨終者以莫大的安慰。

   此外,還可以通過談話閑聊的交流來活躍氣氛,也能夠使臨終者感到安全。注意燈光和環境的布置,探視者的眼神和表情,都會給臨終者強烈的感覺,不可草率!

   第三、啟發善念

   人,與生俱來就具有完美純粹的善良,也具有與生俱來的邪惡和執著,善惡原本各有體系,互不相妨。只是落入到現實生活的局限狹隘之後,才不得不有善惡戰爭,是非紛陳!當一個人的一期生命即將終結之時,這種是非善惡的紛爭就更加激烈起來,佛法中稱之為「善惡業現」。

   當惡業的顯現戰勝了善業的顯現時,生命便趨於低谷墮落的狀態——三惡道,充滿痛苦的折磨;當善業的顯現戰勝了惡業的顯現時,生命便邁向上進升華的狀態——三善道,充滿了歡喜和善良。

   在臨終者處於善惡泥潭裡掙扎的時候,我們就要幫助他發起去惡從善,啟發他的善良天性。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就是啟發臨終者善念的重要契機。

   啟示的方法是讚歎臨終者過去的善行,思念他的功德莊嚴,回憶他的善行給別人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就是要歌功頌德般的予以讚賞。這使臨終者沉湎在歡樂的記憶深處,從而模仿著過去那顆善良的心,相續中自然就被善念所莊嚴。

   也可以讚歎臨終者平時景仰的人或者聖者,比如讚歎歷史上的自由洒脫者,讚美宗教家和慈善家,讚頌其所信仰宗教的教主和名人。為其解說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善良之處,以及聖人們面對死亡之時,仍然念念不忘善言善行,乃至種種豐功偉績,為人類文明所作的傑出貢獻等!

   善念本身就是一種希望能夠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得好結果,也就是一種嚮往美好世界的心裡表現。

   更重要的是,有了善念之後,其內心世界的感受就立馬好轉,對於老病死苦的承受能力也會立即增強,能在死亡面前忘記死亡的痛苦,而更加願意為眾生著想,誠為置生死於度外啊。這是在緊要關頭給予真情和愛心的關懷,不但免除了死亡帶來的諸多痛苦,而且直接引導其來生能夠走向快樂的天堂,或者充滿愛心的人間,真可謂雪中送炭!

   第四、啟發慈悲心

   前面所說的啟發善念,就是從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行為來說的,而從生命的內在意義上看,慈悲心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大善念。因為慈悲心不是可憐他人的同情心,而是尊重他人也有完美的生命,與自己無有任何差別,平等不二,只是他人並不知道,因此希望自己能夠使他人明白如此莊嚴美麗的生命真實,為此而無窮盡的努力、無窮盡的付出,這就是真正的大慈悲。

   慈悲心是愛心的升華,很多人只有愛心,卻沒有慈悲心,因為愛心常常是伴隨著親情愛情和友情才產生的善良心態,而慈悲心卻不然,它是愛心的升級,沒有局限狹隘的個人觀念摻雜在裡頭,沒有一絲一毫個人的目的,只有一味的希望對方得到安樂,除此之外,別無用心。

   慈,就是給人以快樂;悲,就是替人而受苦。死亡到來之際,滿心希望別人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誠懇希望自己所受之苦都能夠代替別人之苦。這是臨終者的大慈悲心。

   就象妙湛老和尚臨終前所寫的「勿忘世上苦人多」一樣,這是臨終者發自內心的慈悲心,就是與樂拔苦的真誠心,真實而感人,莊嚴殊勝難以形容。其實,所有的臨終者都可以啟發諸如此類的信念,眾生之苦誰能救護?這就是慈悲心生起的根源所在。

   諸佛如來因眾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生命的徹底覺悟就是從眾生本身開始的,豈不玄妙而不可思議啊?!

   就把所有病痛、老痛、死痛的種種苦難,當作是替眾生受苦;也把歡喜坦然的心甘情願,當作是給眾生的快樂。這對於臨終者改善思緒來說,非常有幫助,可以直接讓臨終者感受到生命內在的莊嚴和神聖,可以使其面對死亡而坦然受之,也可以讓生死之間更多一些溝通融合。慈悲心會給人無盡的力量,儘管到了臨死之際,這種力量依然顯著,因此必須啟發臨終者的慈悲心。

   第五、啟發自信與勇敢

   臨陣畏縮也是凡夫眾生之常情,這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沒有自信的人,也就不可能勇敢。特別是面對誰都不能倖免的死亡,令人有太多的畏懼和猜測,所以大部分人到了這個時候,也就自然失去了自信和勇敢。然而,這並非生命與死亡的真相。

   生命與死亡的真相是充滿智慧、慈悲、自信與勇敢!

   對於臨終者來說,此時最需要智者慈悲的鼓勵!

   可以通過回憶的形式,讚美臨終者過去的豐功偉績,可以告訴他大家對他都很有信心,他一定能夠勇敢地超越生死關頭,穩定地走過獨木橋的。注意!這不是虛偽的哄騙,而是一種方便的引導法,引導臨終者的情緒回歸到充滿自信上來。實際上,自信就是生命中原本具備的東西,不需要別人給他,也不是偽裝的產品,而是真真實實的可以受用的內涵。

   人們常常在生活中失去了自信,但這不是說他的生命中就真的沒有自信了,而是被他自己給掩埋了。臨終者也是這樣,常常會把自己的自信心埋藏起來。如果能夠得到強而有力的啟發,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

   有了足夠的自信,生命也就隨之勇敢起來。

   死亡是需要勇敢地去面對的。

   當臨終者的積極情緒都被調動起來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勇士,就是一個充滿力量的英雄,對於死亡過程的任何景象都會順利而輕鬆地加以了解、適應、改造、超越,真是生死路上的覺者,來去自如,洒脫自在,沒有痕迹!

   因此,給臨終者以力量,開啟他那扇自信和勇敢的大門,伴隨著生老病死的痛苦,走向終極、走向光明、走向喜悅!這難道不是我們夜以繼日地希求的最好結果嗎!

   上來我們把臨終的「基本關懷」作了介紹,就一般人而言,能夠通過對於環境和情緒兩方面的關懷,使其放下內外兩重障礙的痛苦,令其獲得內外兩重情緒的自由。這是整個世間法的關懷原則。假如我們能夠做到這樣的努力,那麼,有緣得到我們關懷的老人、病人、臨終者,都將在一期生命的最後時刻,獲得嚴格意義上的世間之樂。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在臨終時刻的關懷,就是能夠幫助臨終者獲得人生的最高修養,此種修養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是很難完成的,但在臨終之際卻更容易達到。這是因為「死亡」這個事實誰都不能改變,「死亡」這個看似遙遠的故事已經降臨在身上,無可躲避。所以,在生命歷程中,「死亡」也是一個極其微妙的老師,他教我們甚至就是強迫我們放下現實生活的執著、傲慢、貪戀等煩惱,使心處於回歸的狀態!

   傳統認為「人死為鬼」,《說文》解釋為:「鬼者,歸也。」這可以看作:人到臨死的時候,必須放下一切向外界的追求、攀緣和馳騁,必須回歸到自己生命的真實。

   然而,就生命的局限和不穩定這個層面看,僅僅對於一期生命的終結盡到了最大的關懷,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未來的世界依然如同現在這個世界一樣,也有生老病死的現象,終究不能真正得到徹底的解放。

   所以,佛法在臨終「基本之關懷」的基礎上,又有更為深入的「殊勝之關懷」,也就是智慧與慈悲的關懷。此是佛法不共世間法之處,也是佛教正面臨終關懷的特色所在,因此我們接下來繼續加以詳細介紹!

第三節  智慧與慈悲的關懷

  佛陀降生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教法流布全世界,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左右了。特別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可謂真正找到了生根發展的土壤,所以中國也就成為了大乘佛法的王國,亦是佛教的第二故鄉!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是中華數千年文化瑰寶之重要組成者。

   中國是一個特別講究「孝道」的國家,中華民族有這個孝道的傳統。而佛教的孝道思想也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相結合,並且更加註重於孝道的內在深義。比如,對今生一期生命的孝心固然重要,而佛教則主張對全部生命的孝心才是真正嚴格意義的孝道;對今生的父母乃至人類本身的孝順固然很好,而佛教卻更進一步主張對生生世世的父母乃至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之孝才是廣大圓滿的孝道。凡此種種,都說明佛教講到「孝道」的時候,一定是跟生死之痛聯繫起來說的。那麼,佛教的臨終關懷也就是這種孝道的具體表現了。

   在「生死大事」與「以覺為本」的思想背景下,佛教即注意生死存亡的苦樂紛陳之關懷,又主張輪迴路險的覺悟根本之重要。因此,在上述基本關懷的世間孝道基礎上,必須進一步來掌握佛教殊勝關懷的出世間孝道。此乃佛教正面臨終關懷之重心所在!

一、死亡的契機

  佛教首先承認人生充滿了痛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背覺合塵,無不令人產生厭離的心念。《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地藏經》也說:「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在這生死不能把握的人生中,在這真理毫不知曉的世界上,大家從迷入迷,從苦入苦,真是叫人想來悲傷無盡,無語淚先流!

   但佛教同時也承認在這生死迷惑的生命中,卻完全可以由自己來解決這一切問題,去惡從善,去迷就悟,離苦得樂,人人皆可獲得。經云:寂靜乃人生之致樂!《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說:「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凈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此外,《佛地經論》卷一也說:自受用土是諸如來自受用大法樂之處,他受用土是令地上諸菩薩眾受用大法樂之處。

   大乘佛法非但告訴我們生死之痛完全可以解脫,而且還要我們為了所有眾生的生死之苦而發起殊勝的大悲心,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此大願、大力、大慈悲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最後獲得圓滿究竟之佛果。由此可見:

   世間是苦,苦不堪言。

   生命真實,能夠離苦得樂!

   令他安樂,乃是大乘菩薩精神!

   而在眾多的世間之苦當中,死亡之苦最為無奈,最為激烈,也是最令人不寒而慄,致使人人都談死色變,不敢正視。因此許多人對於死亡的認識,幾乎是處於幼兒園或者小學的程度——害怕死亡、漠視死亡、不敢談論死亡。

   而事實上,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也無需避諱不談。更明確地說,死亡亦有其解脫生死、超越自我的可能,也有成聖成賢的機緣——死亡的契機。

   中國有句諺語說:「平時不燒香,臨終抱佛腳!」俗話說:「不見棺材不落淚。」古德有言:「到死方知不是我,從前金玉贈他人!」這些話都是警告人們平時就應該珍惜生命,把握時光,不要到了臘月三十日(死亡),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同時,也表明了:到了死亡跟前,常常令人幡然醒悟!

   從大乘佛法看,死亡與大乘有三個基本相契點。那就是與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的相應。正如佛經說:「諸佛如來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如此眾生、大悲、菩提三者,實乃大乘佛法之樞紐。

   1、死亡必須離此世界——與出離心相契

   死亡真相之一就是:必須離開這個世界。到這個時候,誰也不能倖免,無論是國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在死亡跟前的平等裁決就是悄然離去。世間的一切財色名利,真的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任你平生絞盡多少腦汁,費盡多少口舌,任你百般追求萬般保護,最終所得到的結果就是都要統統放下。

   在如此無欺的死亡跟前,平時無暇顧及的出離心,也就如實無欺地顯現,事實擺在面前,只要用心觀察加以認定,死亡與出離心是如此默契,解脫道的前提即建立於此。所以,無論漢地還是藏地,祖師們經常勸告學人,觀想「死」能夠很容易的生起出離心。印光大師警言:念佛之人,時時刻刻應以「死」字掛在眉頭。

   2、死亡必然面臨痛苦——與大悲心相契

   死亡面臨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常人必然要經歷的生命最後時刻,這也是死亡的真相之一。在死亡里感受死亡,在痛苦中感受痛苦,哀傷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能於此刻想到自己的親人朋友以及生死苦海中的一切眾生,明白生死之苦,而思考如何才能解脫此等劇烈之苦痛,那就自然能夠與菩薩的大悲心相契了。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就是建立在人間疾苦這個層面上的,特別是親身經歷巨大苦痛之後,所發之願都是真實不虛,無欺無偽。佛法說菩薩發四宏誓願就是以苦諦為所對境,通過六度來完成。死亡之苦就是最好的對境,因此,死亡的痛苦能夠使臨終者更有機會生起大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皆得了脫生死之苦。平時想練習大悲心,還要到墳墓集中的地方觀修,原因就是明白生死之苦,然後由於出離心而引發大悲心。大乘佛法入世之根本精神,即源於此!

   3、死亡需要指明歸宿——與菩提心相契

   很多人在臨死的時候,總想知道自己到底會去哪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永遠是個無法猜透的謎,也是生命中永遠解不開的疑惑。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真正去向在哪裡?更多的人是希望自己有一個比較理想的歸宿!這不是脆弱和疲軟,而是一種生命的覺醒,因為每個人確實都有其最應該去的地方。

   覺悟為人生之真諦!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之精髓!若能放下生死的執著,而於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體上證悟,當下即可證悟菩提!了知究竟的真理,回歸生命的真實,安然無比,這正與菩提心恰好相契。因為此時已經不再有色聲香味觸的糾纏,也將要放棄眼耳鼻舌身的累贅,只有意識與法塵的強烈活動。如果能於意識上通過佛法的引導,就能直接證悟無生,迴向菩提。所以,死亡比起平時更加接近於覺悟的菩提!

   如此看來,死亡之際,非常有利於證悟大乘佛法之真義,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都能於死亡之際湧現或者相契。是故,此時給予臨終者佛法的殊勝關懷,引領眾生走向生命的解脫之道,就顯得無比重要!

二、走向解脫道

  佛教注重於關懷臨終者的究竟解脫,所以,於無量法門當中層層排布,設立了相應的解脫痛苦之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猶如通往聖域之大道,每進一步都能親切地感受到相應的風光變幻,對生命的每段景觀都能如實地享受和證得!而其最為根本的獨特之處,就在於解脫世間的生老病死之苦痛,層次分明,深淺不同,清晰可辨。走上這條路,就是通向絕對自由的生命王國,能夠度一切苦厄,所以稱之為解脫道。

   就佛法的總體情況來看,無論大乘還是小乘,都具有極為明確的解脫途徑。佛陀方便權巧而為眾生說法,依據所說之法的層次而言,一般分為五乘正法,即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二者為世間善道,次二者為出世間解脫道,最後菩薩乘為超越世間之佛菩提道。我們根據臨終者的根機緣分之不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給予殊勝無比的關懷!從漢傳佛教的各個宗派乃至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的教理而言,包括了以下幾種趨向解脫的方法。

   1、提起六念趣人天

   六念就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又稱為六隨念或六念處,為佛教徒的修行方法之一。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經典裡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這種通過意念來修行的方法。同時,佛陀也以此來指導臨終者走向未來的世界,並且指出了「未來生天」的人天乘正法之結果。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說: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這裡說了念佛、念法、念僧就能夠「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實際上這三念已經包含了「六念」在內的。如該經同卷又說:「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當修六念。」

   那麼,如何修習六念呢?

   第一念佛:指憶念佛陀具足十種功德稱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我等眾生以此清凈質直之心,憶念佛陀,就能與佛相同,從而獲得究竟解脫。

   第二念法:指憶念佛陀所證悟之正法,此法乃是如來之功德,如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我等能以清凈質直之心憶念正法,並且印證於法,與法相應,轉施眾生。

   第三念僧:指憶念僧寶乃是如來之弟子,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我等能以清凈質直之心憶念僧寶,並能修習僧寶之清凈梵行。

   第四念戒:指憶念各種戒律,能夠遮止諸惡煩惱,我等能以清凈質直之心,精進護持戒律威儀。

   第五念施:指憶念布施之行有大功德,能夠消除世間的慳嫉之苦,我等能以清凈之心修習布施,並且以此護持眾生。

   第六念天:指憶念過去的持戒、布施等善根,而上生欲界六天,乃至色界、無色界等諸天,享受快樂果報,我等今亦能以如是持戒、布施之行,而轉生於天上。

   這裡特彆強調了「憶念」,也就是「用心思念」之意,心裡想著這些六念的內容,不念世間的生死、貪慾、恐懼、怨恨、疑慮等等煩惱痛苦,一心清凈,專念不忘。

   如果,能夠在基本關懷的基礎上,教導臨終者進行這簡單的「六念」,哪怕只有最後的「念天」這一念,也能夠安然生天。所以,讓臨終者一心專註於這六念,最低限度也能安祥而逝,得生天上,或在人間福樂之處轉生,來生繼續努力。

   假如具備了這「六念」,把握其內在的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生死自如,趨向涅槃,而獲解脫。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說:「若比丘在於學地,求所未得,上升進道,安隱涅槃。彼於爾時,當修六念,乃至進得涅槃。」

   2、開示諦緣得解脫

   四諦、十二因緣是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的主要教法,加上菩薩的六度四攝,那就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了。開示這四諦和十二因緣的思想理論,使聽聞佛法者趨向解脫道,也是佛陀乃至佛弟子的主要教化方式之一。直到現在,南傳佛教也是以此四諦和十二因緣作為佛法之重心,並且極力加以實踐與弘揚。

   四諦就是指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故名為苦諦;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慾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即迷惑、造業、受苦,輪迴不息;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諦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如南本《涅槃經》卷十四說:「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諦,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生死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因為這四諦是斷除生死大苦的妙法,所以,佛陀也為臨終者開示此法,使得解脫。例如,佛陀為最後剃度的弟子,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廣說四諦法,令其斷除煩惱而證阿羅漢果。佛經說:「世尊又為(須跋陀羅)廣說四諦,即獲漏盡,成阿羅漢。」  須跋陀羅隨即就在佛前入滅了。

   佛陀常為衰弱的病人和年邁的老人開示四諦法,使他們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斷除痛苦,證得解脫。有時候聽者能夠獲得初果聖位,或者二果、三果聖位,有時候就能立刻證得四果聖人的位次,這就是聲聞乘的解脫道。

   與四諦相提並論的就是十二因緣,這是緣覺乘的主要思想內容。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支,包括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流轉於生死苦海之中,稱為流轉門。這也是四諦中的苦、集二諦之內容。

   依此類推,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在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滅盡一切苦痛,這稱為還滅門。也就是四諦中的滅、道二諦之義理。

   這十二因緣實際上就是把四諦進行詳細觀察的結果。

   佛陀也常常關懷臨終者,為其解說此一生命之真相,聽者若能言下悟入,便可於此透脫生死之束縛,證得緣覺聖位,而獲得現實生命的解脫。如《十二因緣經》及《緣起聖道經》就說,佛陀正是從「老死」開始觀察,思維老死的來源,一直追溯到無明(痴),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永滅,然後就證得聖道了。

   所以,十二因緣的直接契機就是「老死」,如果臨終者能夠最直接地觀察身心狀態,或者我們能夠幫助臨終者分析思維這十二因緣法,引導他們追尋生命中痛苦與解脫的內在因素,勇於承認現實的局限、狹隘、貪慾、無知,認真體認自己生命內在的超越性,那就可以在了解十二因緣法的生命結構時,獲得安心,從而邁向不生不滅的解脫之道了。

   3、促進成佛度眾生

   除了上述人天乘和二乘的關懷之外,佛法的精華和獨特之處還在於大乘的菩薩道,在菩薩道上對於臨終者的關懷,才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殊勝之關懷」。

   修學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最大動力就是四宏誓願,根本方法就是六度(乃至十度)、四攝。所以,大乘佛教的臨終關懷,就是要促進臨終者能夠成佛度眾生,生死一如的理念。大乘佛法的正面臨終關懷之方法,極為豐富多彩,其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都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可謂「死亡的一條龍服務!」

   由於大乘佛法對臨終者的殊勝關懷之方法完備,為了讀者實際操作之方便起見,此處就集中介紹凈土宗、密宗對於臨終者的殊勝關懷,而於下一章專門介紹。

推薦閱讀:

董建華再談「佔中」:香港回歸時GDP佔全國16% 現僅3%
人民日報社論:繼往開來 續寫華章--祝賀香港回歸祖國十五周年
71歲吳宇森回歸《追捕》?
<EYD與機器學習>五:Support Vector Machines

TAG:死亡 | 超越 | 回歸 | 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