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凈土宗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

大師法名延壽,字沖元,錢塘人,俗姓王。自小就開始誦《法華經》。錢王文穆時期,大師尚未出家,為稅務官。藉此方便,多用國稅買放生靈。因盜用國庫,其罪當死,已押赴刑場。錢王信佛,派人悄悄查看,若面色不便就放了他。大師果然面色如常。

釋放之後,大師就投歸四明寺翠嚴禪師出家,接著又參訪天台宗韶國師,大徹大悟,從而成為禪門法眼宗正傳嫡孫。大師於國清寺修行「法華懺」中,見觀世音菩薩以甘露灌入口中,因此獲得大辯才。大師既想禪觀精修,又有弘揚凈土的宿緣,一時難以決斷。於是登上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的禪院,作了兩個鬮,一個寫一心禪定,一個寫萬善莊嚴凈土。作好之後,大師深心精誠祈禱,連續7次拈鬮,都是凈土。大師從此一心一意修凈業,日課佛名10萬聲。

建隆2年,忠懿王請大師進入慧日永明寺,賜號覺智禪師。入住永明寺後,大師白天的修行功課有108件,夜裡另到一峰行道念佛,經常有人聽到天樂飄渺。大師誦《法華經》,一生累積共13000部。在永明寺居住15年,教導弟子1700人。常常為人授菩薩戒,為鬼神施食,買放生命,並迴向凈土。大師曾手著《宗鏡錄》100卷,融合天台、賢首、慈恩各宗同入心宗。又著《萬善同歸集》三卷,指歸凈土,切中心要。現略錄如下:

問:唯心凈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質蓮台,寄形安養,而興取捨之念,豈達無生之門?欣厭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凈土者,了心方生。《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三世一切諸佛,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極樂佛土。故知識心方生唯心凈土,著境只墮所緣境中。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鬚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十疑經》云: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凈鼓,即佛土凈。愚者為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聲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此是謗法邪見人也。

問:心外無法,佛不去來,何有見佛及來迎之事。答:唯心念佛,與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般舟經》雲;如人夢見七寶,親屬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如幻非實,則心佛兩忘。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空中無礙,即無去來,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如造罪眾生,感地獄相。《唯識論》雲,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為逼害事。故皆是罪人惡業心現,並無心外銅狗鐵蛇等事。世間一切事法,亦復如是。然彼遮那佛土,非局東西。若正解瞭然,習累俱殄,理量雙備,親證無生者,則可。初心之人,何可妄效。

問:《觀經》明十六觀門,皆是攝心修定,觀佛相好,諦了圓明,方階凈域,如何散心而能化往。答: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習定觀,上品往生。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熏,迴向發願,得成末品,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卧之間,常面西向。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獄,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龍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行直則影端,應須因實,果則不虛。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也。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迴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夫善惡二輪,苦樂二報,皆三業所造,四緣所生,六因所成,五果所攝。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獄業。慳貪不舍,即餓鬼業。愚痴暗蔽,即畜生業。我慢貢高,即修羅業。堅持五戒,即人業。精修十善,即天業。證悟人空,即聲聞業。知緣性離,即緣覺業。六度齊修,即菩薩業。真慈平等,即佛業。若心凈,即香台寶樹,凈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穢土稟質。皆是等倫之果,能感增上之緣。是以離自心原,更無別體。欲得凈果,但行凈因。如水性趨下,火性騰上,勢數如是,何足疑焉。」參考譯文如下:

問:唯心凈土,遍布在十方,又怎能托質蓮台,寄身形於西方極樂世界呢?而心中生出舍離娑婆、欣取極樂的念頭,又怎能進入「無生」之門呢?生出欣厭的情計,又怎能成就「平等」心呢?

答:所謂唯心凈土,明心見性後方能證得。《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講到:三世一切諸佛,都「唯心」包太虛之量,才得隨順忍。或先進入初地菩薩之位,捨身速生極樂佛土,進而了知「識心」即「真心」,真妄不二,方能悟入唯心凈土。那些執著於境緣的人,只能墮入所緣的境遇之中。只有明了因果「不虛」之理,才真正了知「心外無法」。至於要進入「平等」之門,明了「無生」之旨,雖已信仰佛教而生信心,無奈自己的力量不足,觀照功夫不深,信心不實,周圍環境誘惑太強,自己的習氣又太重,必須先待業往生彌陀佛國,依靠彌陀的大願、大行的殊勝因緣,這樣在佛力加持下,才容易成就忍力,加速修菩薩「六度」之道,證「無生法忍」。

《十疑論》講到:有智慧的人斷然求生西方凈土,他通達眾生的色身是了不可得的,就是「真無生」,就是心凈,也就是佛土凈的緣故。愚昧的人為「生」所束縛,聽到「生」就以為是「出生」,聽到「無生」就以為是「沒有出生」。豈不知「生」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圖通達這種義理的人,橫生種種是非之談,實是謗法的邪見。

問:既說心外無法,佛又不去不來,怎麼會有見佛,以及臨終佛來接引的事呢?

答:唯心念佛,唯心觀想,萬法「唯心」。萬法心造,心現萬法,既明了境緣是「唯心」,應該明了佛也就是心。所以隨心所念的地方無不都是佛。

《般舟經》講到:象一個人做夢見到七寶,親屬都很歡喜,一覺醒後回憶夢境,不知七寶在哪裡,這一做夢的比喻,夢中的一切境遇就是「唯心所作」,念佛見佛也是這樣,「有」就是「空」,看來是有,其實是空的,無去亦無來,既如夢幻並非實事,則心,佛「能所」兩忘。既不是沒有夢幻的事相,也不違背即心即佛的理體,理是真空,相是幻有,對「空」、「有」都沒有妨礙,也就沒有去、來,這才正常的契入中道。這就是「佛實不來,心亦不去,而只是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吧了。(見佛以及佛來接引)猶如造罪的眾生感受到地獄相一樣。《唯識論》講到:一切象在地獄中的罪犯,見到獄卒等在做逼迫罪犯的刑罰,其實都是這些罪人自己的惡業心變現的,心外並沒有銅烙,惡犬,鐵枷,毒蛇等刑罰的事。世間的一切事,一切法,亦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然而那個遮那佛土並不局限於東方或西方,若能瞭然地正確理解佛的正知正見,滅絕無始劫來的習氣,從義理上,心量上都是圓滿具足,親證「無生」的人,就可證得「心佛不二,心作心是。」對於初發心的人來說,怎麼可以妄想仿效呢?須知「理可圓解,事必漸修」。

問:《觀經》闡明十六觀之法門,都是攝心於一境以修禪定,觀佛相好無量,圓滿具足,了了分明,方得往生凈土,為什麼散亂心也能受度化而往生呢?

答《觀經》中三輩九品往生自有上下次第。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一概攝受,但有等級的分別,這等級不出二心,其一是「空心」如修習禪定觀想的。上品往生。其二是「專心」,但念彌陀名號,勤修善業,不斷熏習,迴向發願,的成於下品,但仍須一生歸命,盡此報身精進修行,或坐或卧,常面向西方,在行道禮敬諸佛與念佛發願時,當懇切勤苦真誠懺悔,沒有其它任何雜念。往生的迫切之心,猶如身處獄中受刑,怨家盜賊追殺,洪水大火逼身,一心求救,願了脫輪迴之苦,為速證「無生」,普度眾生,弘揚三寶,誓報四恩,象這樣至誠的志向,必得往生。如果言行不一,信力輕微,沒有念念相續之心,又常常間斷夾雜。平時保持這種懈怠的狀況,臨終時想要往生,但往往為業障所牽引,又怕難遇善知識及時提醒,在風火逼迫的臨終之時,就不能成就往生的正念。為什麼呢?因為平時的念佛功夫是因,臨終的受用是果,聲音和則迴響順;形體直則影子端。如果要臨終十念成就往生,必須預先準備好資糧,平時功夫得加積累功德,時時迴向,念念相續,就往生沒有問題了。

講到善惡六道輪迴,苦樂兩種報應,都是三惡業(貪嗔痴)和修凈業所造;四緣(報恩、抱怨、討債、還債)所生;六因(十善、五戒、愚痴、慳貪、嗔恚、傲慢)所成;無果(天界、人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所攝,起心動念是嗔恚邪淫,就是造地獄業;慳貪不舍就是餓鬼業;愚痴暗蔽就是畜生業,功高我慢就是修羅業;知十二因緣,修出離生死就是緣覺業;知四聖諦法、斷見思,就是聲聞業;六度齊修就是菩薩業;真如慈悲清凈、平等、正覺就是佛業。如果一心清凈,就能在香台寶樹的西方凈剎中蓮花化生,花開見佛。如果心垢,就只能在丘陵坑坎的穢土中寄生,同樣都會有結果,有的就能感應佛的增上之緣,一切都離不開「自心」的原由,並沒有別的性體。

要想得往生凈土之果,必須修持「凈業」為因,猶如水往下流,火往上升,勢所必然,有什麼可疑的呢?

大師有一首最為著名的偈語--------------《禪凈四料簡》: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凈土,來世做佛祖;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開寶8年2月26日早晨,大師焚香之後告別大眾,結跏趺坐而化去,這年大師72歲。後來有一僧人從臨川來,在大師塔廟旋繞禮拜念佛整整一年,別人問其緣故,他說:「我在病中下入陰間,見閻王殿左面供著一個和尚像,閻王精勤禮拜。我請問他是何人,說是杭州永明延壽禪師,已上品上生於西方凈土了。閻王尊重大師道德高妙,所以我才不停地頂禮膜拜。」


推薦閱讀: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之七
【針灸大師】《內經》針刺補瀉規律探析
印光大師文鈔論集
一木大師教你藉助【魁星踢斗】來增強「金榜題名」的運勢
侯鐵城大師習練楊澄甫式太極拳部分照片六十三

TAG:大師 | 凈土宗 | 凈土 | 延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