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場與風水立向的問題

地磁場與立向的問題

風水的具體操作中,大家都知道立向,如座什麼向什麼,有以八卦論之,有以廿四山論之,有以六十四卦論之,有以六十四卦爻位論之,有於以周天三百六十度論之,六十分金。百二十分金等等、而測向之工具,現在大家都是使用羅盤來定向,而現在所用的旱羅盤,是靠磁性來測定的。

羅盤又是通過對地球磁場的測量,即南極北極點來定其座向。大家知道,地磁場是有移動變化的,即有其不穩定的狀態。現在科學界已知地球磁場點每時每刻都在移動,現今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移運,每年約向西北方向移運四十公里,所以用羅盤來定向的數據是磁北數據,因時間的不同,其同點測量的數據不同。〈如大家可去測量一下幾十年前的房子或墳墓,如以前有定向數據記錄的,現在有了變化。〉又因具體的測量點不同,在地球上的角度不同,其磁偏又有不同。所以現代科學界有磁北與真北之分,磁北是地磁的方向,每時每刻都在變動,而真北是怛定的,也是真正的北極點。

地理北是指地球上沿經線指向北極方向的切線。如果把這條切線看成向量,地球看成是理想的球體,可以認為地球上只有赤道上的地理北的指向是相同的,其他任何兩點的地理北向都不相同。南極點任何經線都指向北(其實這一點上北向與地球的地軸是垂直的,在慣性空間上看,是不指向北的),北極點任何經線都指南(同樣,這一點的南也是與地軸垂直的)。連接南極點與北極點的軸線是地球的自轉軸,即使使用天文時間度量,也是長期穩定的。

連接地磁北與地磁南的連線是地球磁場軸,與地球內部結構有關,並不是長期穩定的。磁感測器指的是磁北,就是常用的磁鐵式的指南針指的北向。地磁在全球並不是均勻分布,磁北受地理環境影響,也受電磁環境影響。磁北不是真北,但是磁北與真北有固定的轉換關係。

真北的定義有很多。在GPS應用中,真北指的是北極星的方向。因為地球直徑相對地球與北極星的舉例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將地球看成理想的球體,地球上任何地點的真北都是同一指向。也有人將這種真北稱為天文北。在慣性導航中,真北很多時候和地理北不加區別,一般慣導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真北就是指地北。在慣導中,北就是指地理北。用指南針測定的南北是碰北。與真北有誤差,不同地域,不同地點,其誤差值不一樣。這被稱為磁偏角。

事實上,在地球中的磁場南北點,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動的,

有關科學家稱,地球的磁北極正在從北美向西向偏移,五十年後, 阿拉斯加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極光。磁北會移至俄羅斯的西伯利亞。

過去一個世紀來,地球磁極的移動確實在加速,不過關於地球磁場有一天會崩潰的憂慮,還是過分杞人憂天。眼前比較實際的擔心是,阿拉斯加說不定在幾十年之後,就再也看不到極光了,以後要看極光,可能得到西伯利亞或是歐洲了

因地磁場的偏移性,在地球的不同測量點,不同測量點其與地磁點的方位夾角不同,所以就形成不同經緯度的測量點,其與地球磁場點的夾角不同,這種差異被普遍認為叫磁偏角。又因地磁本身的移動,所以在不同時期,同一測量點的磁偏角度也有變化。不是偏東就是偏西,現在偏西,將來就會偏東。

地球赤道附近的磁偏較小,高緯度地區磁偏高些,在地球北極附近,磁偏會相差90度,在極點,磁偏會相差180度,完全成倒置過來的狀態。

其實現在所用的羅盤,稱為旱羅盤,另外還有水羅盤,二者都靠地磁來定向。在發明使用旱羅盤之前,地師用日規、一名日晷又名土圭,來定向的,也可用來定時辰。也稱為為了天文定位,因日昝操作較麻煩,又要有太陽的日子才能測量,但日規所測之向是真北之向。根據史料記載,旱羅盤最早在宋朝時才用於風水測向。

三千年前,中國人就知道在地面上直立一支竿子,這一種裝置稱為日圭<日晷〉,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春秋左傳』中,其時間為周僖公五年,相當於西元前654年,『欽定書經圖說』卷一堯典中也有夏至致日圓,表示傳說人物義叔利用表竿日圓,義叔利用表竿和土圭測量夏至正午太陽影子的長度,驗證了日圭確有久遠的歷史。最早的遺址則應是『周公測景台』使用的年代約在西元前1100年。 利用日圭觀察太陽投射的影子,能在一天之中以影子的長短定時刻,影子最短為正午;在不同的日子間則能以正午竿影的長短定四時與一年的長度(歲實)。早期以日圭測硬主要在測定季節以定農事,所以對每日時刻的測量並不太重視。到了漢朝,分時的制度已經形成,十二時辰已經確立起來,日圭才有了計時的功能,但因為日影會隨太陽位置(赤赤緯)與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改變,故難以正確的顯示時刻。="">

利用表竿和土圭測量早晨日出時表桿的影子與下午日落時表桿的影子,就能算出當地的真北。

古代日晷儀

秦漢時期測向的工具叫「司南」,是用天然磁石加工而成,由青銅地盤與磁勺組成。磁勺形狀像瓢勺,地盤內圓外方,刻有天干、地支和八卦表示的24個方位,中心圓面下凹,把磁勺放在中心圓上,靜止時,勺柄總是指向南方

羅盤是指南針與刻度盤相結合的產物。刻度盤在中國產生於先秦時期,但羅盤只有在磁針誕生之後才有可能問世。羅盤最初被稱為「地螺」,盤面是圓形的,上有方向刻度,當中又有旱羅盤和水羅盤之分。

羅盤最先被堪輿家用於相墓、相宅、看風水上,最早也只是在元、宋時期開始。1985年在江西臨川一座葬於公元1198年的宋墓裡,出土了兩個張仙人瓷俑,瓷俑右手持羅盤,從它豎持羅盤和羅盤的磁針中央有轉動中心來看,這應該是旱羅盤,而安裝磁針的方式可能是迴旋樞軸。旱羅盤最遲產生於12世紀下半葉,沈括和陳元靚所說的絲懸磁針和指南龜都是旱羅盤的始祖。

具體說來,在北宋以前,主要是使用天文定位,磁性定位工具根本就不是主要的方位指示工具。在北宋、尤其是北宋中後期以後,磁性定位工具才逐漸發展起來,而且在技術上作了很大的改進,成為人們主要依賴的方位指示工具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比西歐記錄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時發現地磁偏角早 400年。

沈括 詳細地介紹了四種磁針裝置技術的實驗,其中用燈心草之類纖細的可漂浮物體負載磁針的水浮法,應用的最廣泛。這種漂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針,被稱為「 水針 」

水浮針 是航海指南針的鼻祖。 北宋宣和 五年(西元1123年)出使高麗的徐竟 ,在海上航行時就已使用「 指南浮針 」。最初使用的水針,並沒有固

的方位盤。當浮針與古地盤結合在一起時,就出現了水羅盤 。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記述的「 地螺 」,也就是最早的羅盤名稱

此種指南針瓷盤直徑十厘米,應用於北宋時期。它是將一支磁化了的鋼針,穿過兩段燈心草中,放入一個盛水的瓷盤中,浮予水面,針尖指示南方,故稱水浮法指南針 。因它可以在船上使用,不怕輕微晃動,所以在航海中得到廣泛之使用,從而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南宋咸淳 年間(西元1265 — 西元1274年),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提到的「 針盤 」,是航海史中使用羅盤的最早記載。當時遠航商船上,設有火長專門看守指南針。到了元代 ,更有專門放置羅盤的「 針房 」,那是閑人不得入內的。 明代 大航海家 鄭和 率領的船隊「 下西洋 」,羅盤立下了大功。羅盤指引航線,進哪個港口,轉哪個海囗,以及如何避開礁石淺灘,都用指南針來確定。所以,人們把航線稱做針路 ,並根據它來繪制航海圖,或者寫成了詳細記述針路的專書,稱做 針經 ,也叫 針譜 、 針簿 。 中國 自 宋朝 就有了針路的記載和繪製的航海圖。蜚聲中外的明代 【鄭和航海圖】和【兩種海道針經】,詳細記錄了 中國 船舶航行在東北亞、東南亞、印度洋直到北非的航線,寫下了十五世紀世界航線技術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


推薦閱讀:

磁場初步
人的磁場,其實是靈魂所散發的力量
你的人際磁場有多強?
床位坐北朝南能契合地球北面較強的磁場
約翰瑟爾,是即將顛覆所有人三觀的男人還是騙子?

TAG:風水 | 磁場 | 地磁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