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與經營之道

國學漫談

中國佛學與經營之道

宋志明 《 光明日報 》( 2014年04月22日   16 版)

    中國化的佛教,其理論導向,與其說是出世主義的,毋寧說是入世主義的。準確一點說,中國佛教主張以出世的心態入世,即世間而出世間。這意味著,成佛的過程比成佛的結果更為重要。成佛的過程不一定在寺廟中實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亦可以實現。對於經營者來說,在經營實踐中亦可以實現:用成佛的心態參與經營實踐。對於經營者,中國佛教理論也是一種思想資源,從中悟出經營之道。

    一、樹立「一即一切、惜緣和睦」的團隊意識。中國佛教既然屬於佛教範疇,當然不會放棄此岸與彼岸之分;但已經在不違背佛教基本教義的情況下,把兩岸整合為一體。華嚴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論,不是照著印度佛教講的,而是中國僧人的創作性詮釋。華嚴宗強調世界的整體性,把這種觀念引申到社會方面,便是強調人類的整體性;引申到國家方面,便是強調國家的整體性;引申到企業或公司方面,便是強調團隊的整體性。華嚴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論,有助於員工樹立「惜緣」的團隊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看成企業或公司的成員。經營者在團隊中,不妨提倡這樣的觀念:借用佛教的說法,大家在一個團隊里工作,那是一種「緣分」。每個人都應當珍惜這樣一種「緣分」,同呼吸,共命運;萬不可爾虞我詐、鬧不團結。經營者應當選擇「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經營理念,把管理的重心落在人的精神世界上,促使團隊內部關係融洽,減少內耗;力圖統籌兼顧,避免偏頗和極端。

    「惜緣」的觀念可以用於團隊內部管理,也可以用於對外經營。企業或公司與客戶打交道,也可以看作一種「緣分」。把商品賣給客戶,用佛教的話說,叫做「結緣」。經營者應當珍惜這種「緣分」,講究誠信,對客戶負責,絕不能坑蒙拐騙,搞「一鎚子買賣」。

    許多商家都力求把「惜緣」觀念運用到管理實踐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些商家乾脆就以「惜緣」二字為自己公司的名稱。例如,有惜緣工藝品廠、惜緣保潔公司、惜緣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惜緣珠寶有限公司等等,遍布各行各業。這些經營者希望從佛教「惜緣」觀念中得到啟發,建構一種帶有佛教色彩的企業文化。

    二、養成「大徹大悟、法爾隨緣」的淡定心態。華嚴宗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學理出發,倡導「惜緣」理念,對經營者有所啟迪;禪宗從「平常心是道」的學理出發,倡導「隨緣」理念,對經營者也有所啟迪。「平常心是道」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名言,他常常開示弟子們說:「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有人向景岑招賢禪師請教如何是平常心,他的回答十分「平常」:「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黃龍無門慧開禪師比景岑招賢講得更為透徹,指出所謂「平常心」就是心頭無事,無所執著。他作一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個經營者養成「大徹大悟、法爾隨緣」的淡定心態很有必要。搞經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生意場上遇到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一個經營者要用一顆平常心坦然看待成功與失敗。生意成功了,取決於「緣」;生意失敗了,也取決於「緣」。成功了,不必欣喜若狂;失敗了,也不必灰心喪氣:一切隨緣吧,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何必自尋煩惱呢?用一顆平常心消解煩惱,消解緊張情緒和精神壓力,能讓一個經營者更加鎮定,更加沉穩,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能讓一個經營者在忙碌的經營實踐中真正體味到自在洒脫的人生境界。

    三、練就「自悟自得、別出心裁」的創新思維。禪宗的實際創宗人慧能在《壇經·付囑品》中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既然佛性在心中,那麼,修行者成佛的路徑,就不能選擇外求,只能選擇自悟了。對於經營者來說,經營之道有如「佛性」,恐怕也不能外求,只能自悟。經營之道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也不是從書本中讀出來的,而是自己悟出來的。經營者悟出經營之道,同佛教徒悟出佛性,有相似之處,都需要運用「自悟自得、別出心裁」的創新思維。用慧能的話說,叫作「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同樣一杯水,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人喝了會覺得涼,生活在北極圈裡的愛斯基摩人喝了會覺得熱。到底是涼,還是熱?你得自己喝了之後再下結論。自己覺得如何,遠比別人說的靠譜。

    禪宗認為佛性屬於「第一義」,而「第一義」是無法用語言說出的;因為說出來已經不是「第一義」了,頂多算作「第二義」。在佛經中,常常把「第一義」比作月亮,把「第二義」比作手指。倘若你不知道月亮在哪裡,有人指給你看,而你一味凝視著手指,反而會失落了月亮。佛經寫道:「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二)這裡講的道理是:任何時候學習都代替不了領悟,而且領悟比學習更為重要。學習只是手段,領悟才是目的。

    禪宗看重領悟,而領悟具有創新性,不能簡單模仿。禪宗編了一段「一指禪」公案,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俱胝禪師的寺院中有一位童子,發現有人向師父請教何謂佛性的問題時,師父不說話,總是向提問者豎起一根手指。有一次師父不在寺院,別人童子提出同樣問題,他也學師父的樣子,豎起一根手指。俱胝知道這件事情之後,袖裡暗暗藏了一把刀,問童子:「如何是佛法?」童子遂豎起一指。俱胝突然抽刀削掉他豎起的指頭。童子痛得大叫一聲,往門外逃走。俱胝喚回童子,又追問:「如何是佛法?」童子下意識地舉起已不存在的手指,頓時悟得「第一義」只能自己領會,不能簡單模仿。

    對於經營者來說,經營之道也屬於「第一義」,同樣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模仿,只能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用心去體會、去領悟。領悟了經營之道的人,應當是有主見的人,敢於拿主意,絕不能優柔寡斷。他要摸索到一條適用自己的發展道路,大膽地走自己的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並不必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怎麼想。他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但大主意總得自己拿。經營之道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如何選對好貓,要靠經營者的悟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推薦閱讀:

卡拉瑪經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一講)
今天是十齋日,值此殊勝日請大家行持守戒、放生、吃素、誦經、持咒、供燈多做功德,多累積福報!
文化自信之否卦人生

TAG:中國 | 經營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