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紀行 | 我所見到的馬來西亞及當地華人

一位朋友的東南亞之旅見聞,涉及人文、地理、種族、宗教,當地華人的生存狀態,持續更新,謝謝賜稿


11月8日,我安全抵達大馬。 

今後在馬來西亞的十天,我主要考察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華人、印度人的生存狀況。  1,馬來人怎樣從台灣南島人乘著木伐向全球遷徙的。2,華人著重於介紹不同籍貫的「差序格局」,以及對待不同種族的,和對待祖籍國的心態。3,印度人主要了解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裔社區中延續的程度,以及不同種姓在馬來西亞生存狀況的差異。

機場遇見一位馬來男人和他的兩位太太

 

此刻我在機場,碰到一個馬來男人,看上去40左右(抱歉,我看不出馬來人的年齡),旁邊站著兩個包頭的女性,一個目測年齡和這個男人相仿,另一個稍微年輕點,小於35歲的樣子。兩個女人身後都圍著一串孩子。

 

我心理似乎有了答案,但是我能確認,這個中年馬來男子,戴著一副圓框眼鏡,平整的襯衫,一副受過西式高等教育的模樣。我按耐不住好奇,想他攀談了起來。他叫lalu,是大學教師,身邊兩個的確都是他的太太。出於我對馬來人溫和的預估,的確lalu也用最溫和友好得體的方式回答了我。

 

兩位太太看到我和她們的丈夫攀談,對我微笑的點頭以示友好。出於不冒犯的選擇,我問完問題就結束和他的對話。到這時候,lalu卻說:「年輕人,我活了40年了,身邊生活著無數的華人,但是從沒有一個華人像你這樣,對我們的文化產生過任何興趣,謝謝你的好奇心。你可以問任何你想問的,我可以跟你說我所知道的」

 

我說:「對不起我不太了解你們的文化,雖然我很好奇,但是我怕冒犯到您,所以我還是不問了。」lalu:「come on,沒有任何問題是不可以問的。」我頓了一分鐘:「那我問了。」他說:「hmm」我:「我想直接問你兩位太太,你們幸福嗎?」大太太笑著說:「我很幸福,lalu對我很好,而且他娶了二太太以後,對我的關愛增無減……」二太太說:「我也很幸福,因為lalu脾氣很好,有學識,很受周圍人的尊敬,姐姐對我也很好,我嫁給lalu,生了第一個孩子時,還是姐姐幫我帶的,我和姐姐親如姐妹」我:……。

 

剛剛去二樓免稅店購物完,按原路返迴路過他們登機口的候車廳,看到她們倆大吵起來了。

馬來西亞的馬來人從哪裡來?

馬來人發源於台灣的原住民,4000年前,最早的一批南島人祖先從台灣撐著木筏向南漂流到菲律賓,再到今天的馬來西亞,印尼,接著散布到全世界(南島語系東達美國夏威夷,西觸非洲馬達加斯加,南到紐西蘭)。

 

在這短短的4000年中,南島語系分化出1200種語言,反觀中國的漢語,擁有龐大使用人口,為何只有區區8大方言。這正是因為南島人從未像中國這樣經歷過「大一統」(經濟,文化,政治高度統一)的變革。

 

南島人到了馬來半島,婆羅洲,爪哇島後,依舊過著較為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和撒哈拉以南黑人,澳洲原住民一樣,並未自主產生出高度文明的文化。

 

生活在馬六甲海峽兩岸的馬來人的文化通過印度洋,從西面一波波的推送文化影響到這邊原始的土地。佛教,印度教,伊斯蘭,一次次踏足到這裡傳道……馬來人文化就這樣被各種強大文明所支配。我曾經和一個馬來無神論大學生聊過,我問他馬來文化是什麼?他誠懇的回答我,馬來文化沒有核心,馬來人在歷史上一次次換掉大腦的民族,我們在迷失中固執的走向了ysl。

 

是的,如此炎熱潮濕的氣候,所有馬來女性包著厚重的頭巾,不得不驚嘆於馬來人對待信仰的「執著」。

 

在我接觸過的馬來人里,大部分都是相當溫良,淳樸,善意,沒得說。但是此時提出一個問題,馬來人的善良,溫和和伊斯蘭教有關係嗎?我認為完全無關。馬來人的溫和源於兩大因素,1,自然環境。溫暖多雨的東南亞,造就自給自足餓不死的生存環境,讓整個東南亞民族都非常溫和。2,歷史文化背景。伊斯蘭化之前的幾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格特點,沒有因為伊斯蘭化而完全丟失。我就此問了這個馬來無神論大學生,馬來人在沒伊斯蘭化之前的民族性格是激進,兇猛的嗎?答案當然是「不!大哥,我們沒綠化前就是這個性格,別往綠教臉上貼金好不?」

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檳城

抵達檳城。檳城源於馬來文Penang(檳榔嶼)音譯,是馬來西亞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六成為華人,華人籍貫主要來自閩南。英殖民時期檳城,馬六甲,新加坡三地被合併成「海峽殖民地」,華人成三城為「三州府」。海峽華人因此得名,意為和英當局關係密切之意。雖然檳城華人占人口多數,但是你可以看到的任何公家系統(機場,政府,公交車,加油站)上均由馬來人就職。

同飛機隔壁坐遇到一個華人女孩,皮膚白皙,162左右的個子,面容在馬來華人中相當出眾,在吉隆坡上大二,因為就在前兩天,檳城爆發了百年一遇的洪災,她就著周末回去看看家人。飛機上一個就小時,她一路給我介紹檳城這座城市。熱情得邀請我住她家,由於我已經預訂好酒店,也怕麻煩人家,所以委婉謝絕。她依舊熱情不減,給了她的Facebook,有問題儘管問她。

 

從她口中,我大致在腦海中畫好了檳城的基本「縣治」。就等待明天對檳城更多細節的對照。(預告)我檳城的一下站會去太平拜訪一位霹靂州的華裔議員。太平還有一個華裔朋友帶我去看華校,華校分獨中,國民兩類,1,獨中為華人自發籌款興辦的,全科用華文授課,要交學費,馬來西亞大學不承認其資歷,等於讀完獨中,大部分學生會去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完成大學四年。2,國民中學,和馬來,印度同學一起上,所有科目用馬來文授課,免費。

 

在檳城海邊,看見一輛馬來西亞經學院大巴。說到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對比,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馬來西亞建國時60%不到的回教徒,但是卻把回教立為國教。印尼恰恰相反高達90%的回教徒,卻把宗教信仰自由印刻在憲法中。

 

之後到印尼我會談到,印尼紅派,不那麼遵守教義即溫和派abangan和白派santri,即純回教,紅白之爭。以及回教傳入東南亞的歷史。(題外話)     馬來西亞可見比印尼保守的多。建國後,馬府有意無意在推行綠化大馬的戰略,興建經學校,號召回教多生,獎賞……而這些學院所傳授的價值觀,正是來自沙特。由此可見為何大馬的錢幣,路標,門牌,大巴車為何都要刻著馬來人自己都認不得的阿拉伯文。

今天檳城的天空放晴,馬哥跟我介紹過這邊大量的印度人會講中文,畢竟這是一座60%華裔人口的城市。因為檳城華裔以閩南人為主導,所以檳城華裔族內首用閩南話為族內第一交際用語,次之普通話。這邊七八十老太太的普通話甚至比國內很多省份的同齡人要流利得多。

 

關於中國進步是否對華裔有什麼影響,問過大量的華裔,很多說沒有實際影響,然後接著說,但是現在底氣足了,之前會有粗魯的馬來人對他們說:「回中國去吧!」(當然是沒受過教育的馬來人,大部分馬來人溫和友善,博主切身體會)。如今沒有馬來人敢開口這麼說了。

 

馬來西亞越來越需要中國,中國的手機oppo vivo廣告牌佔據大馬的大街小巷,如今馬雲的到訪,更是轟動了大馬華人界。馬哥昨晚吃完飯,駕著摩托車帶我去海邊兜風:「祖國不強大,華人總是被欺負,現在祖國越來越富有,強大了,我們華人也底氣足,跟著沾光了」……這是一個最普通馬來華人的感嘆。

馬雲前陣子到訪馬來西亞,全馬各地轟轟烈烈的旅行支付寶化運動。大馬的商店,景點,超市紛紛貼出支付寶標示。其中不乏太平這個幾乎鮮有中國人到訪的小城,小城的便利店門口貼有支付寶標示,我親自進行試用,店員大概用了一分鐘才幫我支付成功,他說我是本店第一位使用手機進行支付的客戶。

 

我發現了一個支付寶存在的技術漏洞,為此我問了無數馬來西亞人,馬來西亞雖然滿街貼著支付寶,但是沒有任何馬來西亞人知道如何使用它,他們必須到中國開戶進行綁定之後,才能存錢到支付寶進行使用。手機支付如今是中國獨門領先的一項技術,我們已經完全適應,並能流利使用,他國進行這項技術普及,中國應當抓緊搶佔海外市場,因為人家完全還不知道怎麼用這東西。

 

馬來西亞華人的方言

由於馬來西亞華人涵蓋的內容太大,我先從大

馬華人的方言,也就是不同地域以籍貫為單位,來馬的的不同分布區域,大致分為四大方言勢力範圍。

馬來西亞國土分為兩部分,1、西馬,也就是馬來半島,2,東馬,在海峽對面的加里曼丹島北部。(我著重介紹西馬,即馬來半島,因為西馬是馬來西亞歷史文化中心,東馬從經濟,歷史,文化,人口上無法和西馬相提並論)西馬東部三州(圖一所示),華人比例僅5%,且東三州幾乎是為開發的地廣人稀之地,故東三州也可忽略不計。而真正繁榮的馬來西亞,就是東馬的西海岸,即檳城一直往南到新加坡的這一塊狹長的區域。是馬來西亞最重要的城市群以及人口聚居區。

  

1,福建話。閩南語的分布範圍很明確,以太平和怡保為界,以北通行閩南話,以南通行廣東話。檳城是閩南話的大本營,(圖二,檳城的馬哥,祖籍福建漳州,母親為娘惹人),馬哥笑稱:「如果生活在檳城不會講福建話,被抓出來打死。」檳城人判斷對方是否是本地人的方式就是看對方開口講閩南話還是廣東話。(圖三,祖籍潮州,講閩南話的太平華裔議員)

 

2,廣東話。粵語的分布範圍在西海岸的中間地帶,其實全馬華人都會講粵語,因為受港劇軟文化影響,特別是吉隆坡,是粵語的大本營,馬來西亞大量的粵籍華裔明星,如精通粵語的梁靜茹來自吉隆坡。(圖四右二,自稱父母是梁靜茹前鄰居)

 

3,普通話。也就是通用華語,分布在西海岸的南部柔佛州全境。原因有兩個,1柔佛州華裔移民較雜,沒有主流民系,導致柔佛州沒有一個強勢華裔方言。2因為靠近新加坡,受新加坡影響,聽新加坡電台。(雖說新加坡華裔來源主要來自閩南和潮汕,均為閩語系,但是李光耀70年代開始推行去方言講標準華語運動,導致新加坡華裔主要通行華語和新式英語)

 

4,客家話。主要通行於東馬,甚至整個加里曼丹島全境的華裔社區。「籍貫」是一個家族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祖先出生地。在清末,其實整個東南亞華裔並沒有中華民族的概念,他們以籍貫為劃分,會館為單位,來到南洋打拚,最後形成了如今的東南亞華裔。他們是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一個群體之一。

馬來西亞的一個小群體:印度裔回教徒

下面再說說馬來西亞的一個小群體:印度裔回教徒。

今天太平當地華人朋友帶我印裔回教徒飯店吃「cendol」,是一種南印度移民傳過來的甜品,板蘭葉汁混合薯粉,加上椰漿,味道非常香郁。店主叫ali,祖先來自南印度,80%的馬來西亞的印度裔都來自南印度,他們大部分講的是來自家鄉南印的泰米爾語而非印地語,由此你可以看到大部分大馬的印度人膚色偏黑。Ali祖先來自南印度半島的一個村莊,在這已經第三代,他爺爺是一個印度教徒,在他這一輩,娶了一個馬來人,所以他也歸入馬來人的文化。如今大馬的印度人除了原生回教徒,還有大量印裔皈依回教。

 

印裔在大馬的經濟情況是相對最差的,我聽過不少當地華人述說,很多印裔比較懶惰,不講信用,導致口碑不好,以至於印度房東更願意把自己房子租給華人,而非馬來人。今天和華裔朋友阿斌聊到他的生意:「曾經請過幾個印度人,僱用第二天就生病,第三天舅舅生病,第四天朋友生日……」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大多數印度老闆更願意僱用華人,似乎能反映出一些問題。

 

話題扯遠了,回到印度回教徒,如今印裔回教徒只要第二代便直接會把公民身份轉化為馬來人,這源於馬來第四任首相mahathir,他是印馬混血,把憲法更改為印裔只要歸入,便是馬來人。圖八,便利店小哥為印馬混血。再說說印度裔印度教徒在馬來西亞,問過不少馬來西亞印裔,以及華人。普遍來說,印度裔被同化的程度遠遠高於華人,因為大多印度裔年輕人會說泰米爾語,並不會寫,同時,印度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裔中延續程度非常低,原因兩個,第一,印度人多來自南印度且8成低種姓,第二印度裔保存原生文化的態度不如華人。

 

前面說到印裔在華人中的口碑是「不講信用,今朝有酒今朝醉,懶惰,印度人更欺負自己印度人」這也是印度人文化快速消失的一大原因,沒有文化核心力,導致會被主流文化慢慢稀釋……。


推薦閱讀:

斯里蘭卡:雅拉閉園還能去哪?徒步秘境辛哈拉賈
一位經營古董店的閩南大姐,身世離奇竟是錫蘭皇室後裔!
為什麼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這麼鐵?
「一帶一路」在南亞黃了嗎?
斯里蘭卡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我的朋友沙林

TAG:華人 | 東南亞 | 馬來西亞 | 西亞 | 南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