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

老子

本條目是講述中國道家思想家老聃。關於他的典籍作品,請見《道德經》。關於父親的俗稱「老子」,請見父親。

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

//zh.wikipedia.org/wiki/File:Lao_Tzu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5250.jpg

《中國神話與傳說》[1]一書中的老子畫像, E. T. C. Werner繪,1922年
全名 李耳、老聃
出生 前600年

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
逝世 ?(在前470年之後)

今甘肅臨洮?

學派 / 流派 道家
著名思想 樸素辯證法、無為而治、性命雙修
顯示▼隱藏▲施影響於 道教

老子(前600年[2]—前470年之後)姓,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傳說老子出生時就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來源請求],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目錄

 [隱藏] 

  • 1 生平
  • 2 主要成就
  • 3 思想大要
  • 4 道教中的老子
  • 5 歷代追封追謚
  • 6 參考來源
  • 7 參見
  • 8 外部鏈接

[編輯] 生平

  • 古書上的記載:
    • 《史記·卷063·老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 《史記正義》:「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

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

    • 《上元經》:「李母晝夜見五色珠,大如彈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 老姓李氏,名耳,字聃。老姓出於老童,顓頊之後也。而李氏出於皋陶,「理」、「李」古通,該族以官為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審判。後人或稱其姓李,或謂老為生而白首,或愈說愈玄,實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
  • 一說先秦典籍中沒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轉出亦有可能。「耳」與「聃」字義相應。「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轉出,如荀卿轉為孫卿。老子即老聃或許是可以確認的,如《莊子》書中時常一段話前稱老聃,後稱老子的,見於《天運》篇,《庚桑楚》篇等。
  •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的《老子韓非列傳》中總共記載了3個疑似是老子的人,分別是:李耳、老萊子、太史儋。至於哪一位是撰寫《道德經》一書的「老子」,並未說明。史學界對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究竟是誰,至今未有定論。中國大陸學者易中天在其講座中認為孔子向其問禮的那個「老聃」,應該不是撰寫《道德經》的作者。
  • 生日:周簡王六年辛巳歲,公元前580年2月15日。今生年之爭,乃古書「一」字之差也。[來源請求]
  • 籍貫,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
  • 周朝守藏吏,在周朝首都洛陽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國家檔案。
  •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魯定公九年,公元前五○一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孔子年五十一,適周問禮於老子。而後曰:「五十知天命。」或與老子有關。
  • 老子後西出函關,被關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本意,他是不想留任何文字的,但經不住尹喜的勸說,終於在函關住了些日子,認真總結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
  • 末年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飛升。
  • 又有傳說老子遊歷到了今天的小亞細亞,同現在的基督教有一定的淵源。不過這是一種傳說,缺乏歷史考據。
  • 《莊子》書中載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號而出」[3],有人認為這是老子老死於秦國的證據。
  • 《史記·卷063·老子列傳》對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確定,將李耳、老萊子與太史儋並列,稱老子一百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
  • 一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並對西域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道士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在道教引起強烈反響,同時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直至元代,由於全真教失勢,被徹底焚毀,禁止流傳。

[編輯]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部流傳兩千多年的《道德經》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據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4]。《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老子抨擊當時統治者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編輯] 思想大要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編輯]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編輯] 歷代追封追謚

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他為太上玄元皇帝

唐玄宗在天寶二年,追封他廟號大聖祖,謚號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則冊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載就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編輯] 參考來源

  1. ^ 該書的英文原名為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
  2. ^ 泉源出版社編輯部編譯,《歷史之謎》
  3. ^ 養身主篇
  4. ^ 《道德經》在西方: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經典

[編輯] 參見

  • 《道德經》或稱《老子》。
  • 太上老君

[編輯] 外部鏈接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老子http://zh.wikisource.org/wiki/老子相關的維基共享資源:

老子

《老子道德經》網站

來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0%81%E5%AD%90&oldid=19003158」 15個分類:

  • 中國哲學家
  • 中國思想家
  • 春秋戰國人物
  • 道家
  • 道教人士
  • 道教歷史
  • 前600年出生
  • 卒年不詳
  • 李姓
  • 中國人瑞
  • 人物神
  • 道教神祇
  • 唐朝追尊皇帝
  • 宗教創始人
  • 宗教作家

1個隱藏分類:

  • 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推薦閱讀:

封神誰是鴻鈞之下最強聖人?有四把仙劍的通天教主斗得過老子嗎?
《老子》中「塞其兌,閉其門」之句中,兌、門指什麼?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轉帖]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比較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