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文化的挖掘與保護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實施「保護工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舉措。對於,傳承中華文明發展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赫哲族文化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體現了豐富的想像力、生命力和創造力,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赫哲族文化的傳承是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促進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民族民間文化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衝擊,生存環境急劇惡化,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在消失。「保護工程」是在以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和新特點,由政府組織實施推動的,對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一項系統工程。 按照省、市領導的指示要求,我們2008年7月開始在佳木斯郊區敖其村、同江街津口鄉,針對赫哲族文化現狀進行了普查,走訪赫哲族文化名人及村民75戶,在佳木斯郊區敖其村、同江市街津口鄉等地邀請赫哲族村民及社會各界赫哲族文化方面的專家進行座談5次。在專訪、問卷和座談中發現,赫哲族各別區域的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而赫哲族文化形態及許多傳統的文化生活技藝、語言,還包括民族特徵瀕臨消亡,傳承鏈條薄弱,因而加強搶救工作刻不容緩。如果對其進行及時挖掘和保護,對今後民族事業的發展,旅遊事業的繁榮將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狀況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中國境內有赫哲族人口4675人,由於歷史原因,赫哲族是個跨國民族,在俄羅斯境內有赫哲族人口2萬餘人,當地人稱他們為「那乃人」。赫哲族使用赫哲語,赫哲族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無文字。 早年削木、裂革、結革記事。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通用漢語文字,赫哲族過去曾信仰薩滿教,相信神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觀念逐漸淡薄。赫哲族「烏日貢」節日有民族祭祀儀式,在祭祀過程中有古老的傳統舞蹈「跳鹿神」之舉。赫哲族人口雖少,卻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創造了燦爛文化的民族。她世居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沿岸,以漁獵為主要生計。追溯其歷史,赫哲族最直接的遠祖當屬隋唐時稱作「革末、革曷」的「黑水部」之先民。至遼金元明時期,赫哲族的先祖又被稱為「女真」。有清以後的1663年(即清康熙二年),繁衍在三江流域的土著居民才正式有了「赫哲」之稱謂,赫哲即東方之意。歷史上的赫哲族,因著魚皮服飾,擅使犬,故一度也被稱作「魚皮部」和「使犬部」。

     赫哲族這個人口不多的民族,歷史上曾歷經磨難,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領東北時期曾對赫哲、鄂倫春等民族推行過種族滅絕政策,一度使赫哲族瀕臨滅絕。使我國境內赫哲族剩餘不足300人。解放後,赫哲人開始了新生活,絕大多數開始定居在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鄉、八岔赫哲族鄉、饒河縣的四排赫哲族鄉、佳木斯郊區的敖其赫哲族村和撫遠縣的抓吉赫哲族村(其他散居在佳木斯、雙鴨山、長春、哈爾濱、北京等市和內蒙、山東、雲南、廣西等省份)。 這時期赫哲人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赫哲老人即興演唱出許多優美動聽的《嫁令闊》,說唱赫哲文化藝術瑰寶《伊瑪堪》,濃郁的赫哲文化氛圍逐漸在赫哲區域傳播。1978年由從事漁獵生產到輔以農牧商企,1995轉為以農為主多元經濟並存。隨著產業經濟的調整,市場經濟的建立,加強了文化經濟的交流,使赫哲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古老的漁獵文化受到衝擊,民族服裝、漁獵工具藏入博物館,民族語言、民間工藝、民間文學、說唱藝術變成瀕危文化。長期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關懷赫哲族的發展,赫哲族各區域、鄉村都在積極努力開展以生態旅遊、文化保護效益放在前提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1990年11月15日,中國赫哲族博物館在黑龍江省同江市開館。這個博物館有4個展廳,展出面積共250多平方米,展出的 78件出土文物中,有6000多年前赫哲族人使用過的石斧、陶罐等,有魚皮衣褲、樺皮船、狗拉雪撬等,還有118張反映赫哲族漁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新生活的照片。同江建立了同江市群眾藝術館 (首批省級非遺保護單位赫哲族「烏日貢」大會社會傳承),各赫哲鄉建立了文化站,2008年同江市又為兩個赫哲鄉文化站各增加了一個編製。在街津口鄉和四排鄉,國家投資建立了赫哲族風情園;在饒河縣建立了赫哲族發展史館,為保護生態環境,在街津口建立了國家森林公園和八岔島自然保護區,並開闢了旅遊專線。為了同江赫哲族少兒藝術培養,同江成立了赫哲族文工團,從建團到現在,取之不少輝煌成績,至今還在不斷努力,在藝術團體的演藝道路上不斷的創造奇蹟和收穫著希望。文工團曾代表黑龍江參加中國第三屆藝術節、歷屆黑龍江少數民族調演、中國雲南國際民歌節、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大賽,還東渡日本、北至俄羅斯、南下台灣進行跨國多邊藝術文化交流演出活動,並參加了200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歌舞晚會,1985年赫哲族首屆文體大會在同江街津口召開, 確定每年農曆5月15為赫哲人的「烏日貢」節,「烏日貢」是赫哲語里「喜慶吉祥」的意思,每4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7屆。

    此時是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魚類繁殖期,也是赫哲人停止捕撈的歇網期。此時,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和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赫哲人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共同歡慶自己的民族節日,有時俄羅斯遠東邊區的那乃同胞也派代表隊來參加盛會。赫哲族「烏日貢」集宗教、藝術、飲食、歌舞、體育於一體的民族盛會,增強了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深入發展,促進了赫哲人全面素質的提高。近年來國家對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重點項目保護和扶持。有關部門也進行了挖掘整理工作,出版了《依瑪坎選》、《民間故事》、《赫哲族社會歷史調查》、《 赫哲美術探尋錄 》,同江市出版了歌曲《赫鄉之聲》,郊區編輯了《黑土情懷文集》,赫哲族民間故事專版等書籍,使傳統漁獵文化得以宣傳和保護。佳木斯郊區舉辦了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赫哲族「魚皮工藝」傳習所,聘請國家級伊瑪堪傳承人吳明心授課,提高班能演唱《伊瑪堪 》,普及班上到70歲老人下到6歲孩童能用赫哲族語演唱嫁令闊,魚皮製作的普及為今後發展文化產業打下了基礎,這些搶救保護工作剛剛蹣跚起步,不禁讓人有幾許擔憂。同江赫哲族網站,今日饒河赫哲人網站,為赫鄉與外界搭建了文化通道。利用網路廣泛傳播赫哲族傳統手工藝品,傳承赫哲漁獵文明,豐富網路文化內涵,滿足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需求。黑龍江省民族研究學會赫哲族研究分會編輯了六期《赫哲族研究通訊》,為赫哲族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新時期赫哲族的教育事業也發展空前,如今赫哲族已在全國56個民族率先普及九年教育,各鄉、村建有中小學校,學生在校合格率100,有的考入大中專院校。街津口小學2002年至今開始研究編輯了3版赫哲族語教科書,課本科目有課文、民間故事、情景對話、諺語、詩歌、500單詞,2003年開民族語言課,現在學生能達到簡單會話的程度。其他地域赫哲族學校還沒有開設赫哲族語言課。赫哲地區的交通衛生情況也大為改觀,赫哲人的住宅基本實現磚瓦化,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赫哲文化加快了步伐進入發展階段,呈現與時代同步的特色多元文化,促使瀕危的傳統文化傳承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       

二、文化資源

1、語言與口頭文學

赫哲族是一個只有民族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由於人口少,居住分散,且赫哲族很早就與漢族雜居,平時都用漢語交流,本民族赫哲語缺少必要的應用環境,目前,40歲以下的人,既不會講也聽不懂赫哲語,能自如運用赫哲語言對話的赫哲人也很少,赫哲語言正處於自然消失的邊緣,赫哲語一旦失傳,等於失去了最重要的民族特徵。「說胡力」「特侖固」是一種口頭相傳的赫哲民間文學,大部分故事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迹、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寓言、童話、神話、傳說故事等, 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短小活潑,通常是老人對兒童講述,對兒童有啟發教育意義。現在能用赫哲族語言講「說胡力」「特侖固」的老人沒有幾位,正面臨失傳。 

2、生產商貿習俗

赫哲族很久以前是過著捕魚和狩獵的生活,漁獵生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在長期的漁業生產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捕魚經驗,練就了高超的捕魚技術,方法多種多樣,工具也五花八門。他們捕魚的工具主要分為叉、鉤、網三類。他們叉魚的技術更是令人驚嘆,又准又穩,百發百中。當冰封江面時赫哲人自創的干鉤釣魚法,這是一種獨特的在江面鑿冰釣魚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並精於此道,對他們來講,這既能有物質上的收穫,也可帶來精神上的享受。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那些原始的生產生活用具已被先進的生產生活用具所取代。赫哲人的漁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漁業生產工具的變革,以汽船、機帆船等應用於漁業生產為標誌,進入了以機械力為主的新時期。 

 3、消費習俗

 服飾 赫哲民族早年的衣服,被褥多用魚皮和獸皮縫製,由於居住地區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有區別。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市勤得利、敖其、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和鹿皮做衣料,只是靰鞡,套褲用魚皮。勤得利以下到混同江下游,烏蘇里江一帶的赫哲人多以魚皮做衣服。獸皮服裝除了主要供男人冬季狩獵,捕魚時穿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用,但不普遍。婦女主要是穿魚皮縫製的過膝長衣,叫「烏提庫」平常也穿些獸皮的衣服,在出遠門或拉燒柴時才穿帶毛的獸皮衣服防寒。不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赫哲族服裝的材質及式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赫哲人也穿上了布衣、毛料。魚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體服飾,而是作為一種民間工藝被收藏於博物館之中,現在的赫哲族服裝的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褲腿等處用綵線刺繡的花紋、圖案很精美,服裝顏色非常鮮艷。

飲食 赫哲人早年以漁獵為業,不種地,主食是魚,獸肉。因此,他們很擅長加工各種魚,獸肉食品。赫哲人的常用食品分生,熟兩種:生食有鮮魚和魚乾;熟魚有魚鬆,燉魚,煎魚,炸魚,烤魚,獸肉乾、燉肉,和炒肉等。其中魚鬆是每餐必不可少的,赫哲人叫他「斯恨」。赫哲人喜食生魚「他拉哈」,每逢客來,必切生魚招待以示尊敬。冬季還吃「蘇日啊克」。漢族叫刨花。多在飲酒時食用,是一種下酒的佳肴。此外,還採集野菜和野果。

居住 赫哲人早年的住房有臨時和固定的兩種。臨時住房有撮羅子(撮羅安庫),地窨子(胡如布),溫特合,草窩棚等。固定的有馬架子和正房。現在都是磚瓦房屋和樓房。

交通 赫哲民族早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狗拉雪橇,馬爬犁,滑雪板,舢板船,樺皮船(烏莫日沉),快馬子(維胡),獨木船(烏同格衣)等,現在是機器船、舢板船、客車。

 4、音樂、舞蹈、戲曲、曲藝

(1)赫哲族音樂

赫哲器樂 只有薩滿用的橢圓形單面鼓和口弦琴。口弦琴,赫哲語叫「空康吉」,是用鐵絲折成外殼,中間嵌上細長的鋼片,含在口唇之間,用手彈撥,發出嗡嗡的聲音,口弦琴演奏音量小,音域不寬,只能彈一些民間小調,多悠揚悲哀之調 ,至今仍有人能演奏,據《赫哲族發展簡史》記載:曾有位姓吳的老人因失去親人悲痛不止,後來他用鐵絲剛片製成口弦琴,用手彈奏表達自己哀傷之情,現已成為重要民族樂器之一。

嫁令闊 是赫哲族民間歌曲的總稱,其中有情歌、敘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偶爾也有對唱,曲式多為單樂段結構,節拍節奏規整,常用五聲音階,宮、徵、羽調式,很少用變化音,曲調婉轉流暢。演唱時常有鼓樂或口弦琴伴奏,廣為流傳的「嫁令闊」有《狩獵歌》、《悲歌》、《漁歌》、等。且看歡樂調,這種小調形式規整勻稱,音調鏗鏘,洋溢著赫哲人豪放的激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謳歌,在街津口、八岔、四排、敖其的赫哲人幾乎都會哼唱這個曲子,但能用赫哲族語演唱的人卻很少。 

宗教音樂 由於赫哲人的習俗因素,使赫哲族古老的音樂保持著宗教神秘的色彩,現代的赫哲鼓樂「神鼓舞」、「東方薩滿神」、「神杖舞」都是從「跳鹿神」鼓樂發展而來,所以說古老的「跳鹿神」鼓術是赫哲族音樂的淵源所在。

 舞蹈音樂 《天鵝舞曲》在赫哲族民間廣為流傳,結構較嚴謹,旋律起伏有致,表現了天鵝飛翔時悠然自得上下翻躍的美麗形象。《草球戀》是赫哲族傳統的舞蹈,也是從民間叉草球發展而來,《草球戀》主題音樂很抒情,旋律婉轉清暢,節奏明快,音調在濃郁的民族基調中充分得到了發展。 

赫哲族的搖兒歌 詞曲均為即興編唱,曲調平穩悠長,歌詞常反映出對遠出親人的思念。 

現代創作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專業音樂工作者多次深 入到赫哲族聚居區搜集民間音樂,改編創作了不少反映新生活的現代歌曲。如《烏蘇里船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流行全國,成為不少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 

(2)赫哲族舞蹈 

天鵝舞 在民間曾流傳過優美抒情的天鵝舞,可惜現已基本失傳。據打獵能手葛長勝老人回憶,他幼年時在富錦縣的嗄爾當看過婦女跳天鵝舞的情景。她們身穿鑲有彩色花邊的長袍,隨著歌聲舒展雙臂翩翩起舞,舞中時而還有模仿天鵝鳴叫的聲音。過去常在年節時,在家中和院內載歌載舞。老人記憶的動作有,開始雙腿交叉半蹲,雙臂伸向兩側上下緩緩揮動,接著雙腳向前移動,尤如天鵝在江中自由蕩漾,速度變快時,雙腿立起前後交錯跳動,兩臂向上飛舞,好似天鵝相互追逐嬉戲。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鵝舞動作雖然簡單,但形象生動鮮明,別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眾的協助下,文藝工作者曾整理、編演了《天鵝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歡迎,並由哈爾濱電影製片廠拍攝錄入《黑龍江歌舞》舞台藝術片內。

哈康布力 過去在赫哲族民間還流傳一種集體舞,赫哲語稱「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其舞蹈動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轉身等。

庇里西勒或庇里沁 赫哲人還跳一種名叫「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的舞蹈,此名是外來語音譯。據會跳此舞的人說就是「踢踏舞」,基本動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數不限動作要統一,舞技熟練者可以用腳踢打出各種複雜的快速節奏,令人歡快興奮。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傳來,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風格,成為赫哲族的一種民間舞形式。

薩滿跳神 赫哲族過去信仰薩滿教,薩滿(巫師)在跳神活動中邊敲鼓邊跳舞,男女皆有,平時仍參加勞動,他們都有一套特製的法具,包括神帽、神衣、神鼓、神杖、神刀等。薩滿跳神多在室內進行,舞時邊擊鼓邊跳,均有特定的鼓點。動作大體有立、傴、蹲三種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帶動下身體左右扭動,腰鈴隨之擺動,鏗鏘作響,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邁出。傴舞即身體彎曲,邊擊鼓邊旋轉。蹲舞即雙腿半蹲而舞(近似矮子步和蹲腿控制)與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跳鹿神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舉行跳鹿神的活動。其意是薩滿為全村百姓祈福消災。儀式開始後,薩滿禱告完畢,有少年若干人,擊鼓擺鈴助興,每人走三圈。薩滿開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轉三圈,然後整隊而出。神隊在薩滿的帶領下,由西至東挨家挨戶跳神。回來時唱歸來神歌,且行且唱。仍由薩滿領唱眾人和之。儀式結束後,村中能歌善舞者拿鼓系腰鈴爭相表演鼓舞,擊鼓擺鈴的動作和鼓點節奏變化多端,更有能者即興作曲,最後眾人飲酒食肉盡情歡娛而散。

(3)戲曲

烏–白辛是解放後成就卓著的第一位赫哲族戲劇家。他撰寫的《赫哲人的婚禮》是赫哲族新文學的代表,也是當代文學史上由赫哲族戲劇家寫的第一個反映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的生活和歷史的劇本。他成功地將「伊瑪堪」演唱形式貫穿於全劇,運用於話劇創作,豐富了我國當代戲劇的題材內容,並用民族形式與傳統手法相結合,對話劇民族化作了有益探索。

(4)曲藝 

伊瑪堪 是赫哲族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伊瑪堪國家級傳承人吳明新、吳寶臣,已有50多部典籍。伊瑪堪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有《西爾達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滿斗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亞熱勾》、《西熱勾》等。 伊瑪堪的語言既古樸平實,又講究合轍押韻,其唱腔高亢嘹亮,帶有原始粗獷的山野氣息。雖無樂器伴奏,但唱起來朗朗上口,很受群眾歡迎。其腔調因其內容不同而各異,歷代講唱人在《赫尼那調》這個基調之上,又演化出男調、女調、老翁調、少年調、歡樂調、悲傷調、敘述調等,有時還摻雜著薩滿調,所以講唱起來繪聲繪色,引人入勝,因而世代傳承,從未中斷。一般的故事都比較長,一唱就連續好幾天。伊瑪堪的唱腔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藝人的不同,所採用的唱腔曲調也各有區別,常見的曲調有《赫尼那調》、《赫里勒調》、《蘇蘇調》、《喜調》、《悲傷調》和《下江打漁調》等。從已經採錄到的伊瑪堪中,可以看出它的兩大特點:首先它是對赫哲族歷史的忠實記錄,它還集中體現了赫哲族的審美觀。無論是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民俗學家、還是宗教學家,均可從中擷取寶貴的原始資料。有人稱伊瑪堪是赫哲族的口頭百科全書,應該當之無愧。如果伊瑪堪很快在人世間消失,這將是赫哲族乃至人類的一大遺憾。作為一個民族的活態史詩,誰都不希望它成為真正的千古絕唱。 

 5、赫哲美術

(1)繪畫 

赫哲人的裝飾藝術特別發達,在民族學上,提起圖案藝術,就談到赫哲。在他們的衣服帽鞋及用具上,到處可以看到圖案」。更為驚奇的是,在黑龍江下游的薩卡奇—阿梁村的山岩上,還發現了一幅反映赫哲族先祖對火、太陽、蛇的圖騰崇拜觀念的岩畫。這些都說明了歷史上的赫哲族,就有著先進的美學理念。到了現代,隨著赫哲族美術史的不斷發展,赫哲族又湧現了象尤永貴、趙雋明、紀美艷等一批成就斐然的美術工作者。

(2)赫哲族工藝  

赫哲族刺繡 刺繡圖案藝術非常發達,赫哲族在不同製品上刺繡、接拼的各種花紋圖案,以其獨特的形式,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審美的群體意識。赫哲族的圖案藝術吸收了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並不斷創新,既富有本民族氣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刺繡、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工藝品在製作過程中,有的不用線縫,而是精巧的咬合,外面刻有花紋圖案,美觀、嚴密、堅固。衣飾都有各樣圖案,如雲紋、蝴蝶、花草等,這些圖案有的用著色的魚皮或獸皮剪成的,再用針縫上,有的描到布上,然後用各種綵線綉成。

赫哲族樹皮畫、魚皮畫 它們大多以赫哲族傳統漁獵生活為素材。內容豐富,情趣質樸,反映了赫哲族特有的原始生活狀貌,不失為表現赫哲族生產、生活、精神信仰的一種上佳的藝術品。獨特的工藝已成為赫哲族傳統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 

(3)赫哲族建築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較靠北,冬季漫長而寒冷,他們所從事的經濟生產方式相對落後,因從古代開始就形成了穴居的習俗。早年漁獵時住的草房——撮羅昂庫即尖頂式窩棚、圓頂式的窩棚,冬季狩獵時住的溫特合昂庫,除上述還有馬架、正房、魚樓等。 現在赫哲族地區的居住環境有了巨大改變,赫哲人都住上了磚瓦房、樓房。農村公用事業的發展,給赫哲人提供了優美的居住環境。

6、手工技藝

(1)赫哲族魚皮製作工藝
 赫哲族的魚皮製作工藝別具特色,有用魚皮做成的魚皮長衫、魚皮套褲、魚皮衣、掛飾等,特點是輕巧、經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魚皮工藝製作過程是把鰱魚、鯉魚等魚皮完整地剝下來,晾乾去鱗,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樣柔軟,用鰱魚皮線縫製而成。現今能掌握魚皮製作工藝的赫哲人很少。

(2)赫哲族的樺樹皮、木雕工藝 它與赫哲族的原始生活和傳統精神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用樺樹皮製作樺皮杯、盤、筒、盒、箱,用原木製作勺、碗、盆;還用木料刻制天神、吉星神、避邪神、愛米神,及熊、虎、狼等各類神偶。歷史的看,赫哲族的樺皮、木雕工藝可謂實用、裝飾與供奉並存,有著北方漁獵民族赫哲族的生活特點和獨特的手工技藝。發展到今天,雖然它已失去了使用的功能,但仍可讓我們從中體味到它在赫哲族生活中,曾起到過的作用及文化與美學的價值。

(3)赫哲族的魚骨工藝 它是赫哲族老漁民孫有財在赫哲族傳統的樺皮、木雕工藝的基礎上開掘研成的。他製作的魚骨工藝品,用料都是天然魚骨,作品多取材於赫哲族歷史傳說,如「闊力」、「神斧」、「木昆達出世」等。他的魚骨工藝,構思巧妙,造型精美,顯現出了赫哲族傳統文化的特有風格,堪稱赫哲族文化園林里的一株奇葩。一九九五年,孫有財老人開掘製作的赫哲族魚骨工藝,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中華一絕」。

7、赫哲禮俗、節慶 

(1)赫哲族人民婚俗
 在男女青年訂婚的過程中,要擺酒席宴請雙方的長輩和媒人,迎親時,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時,新娘要面朝牆「坐福」,直到送親的人散席離去後,才可下地並與新郎一起共吃豬頭豬尾,新郎吃豬頭,新娘吃豬尾,意為夫領婦隨,團結和睦,最後新娘新郎共吃麵條,以表示情意綿綿,白頭到老。

(2)赫哲族人民食俗 赫哲族人喜歡吃「拉拉飯」和「莫溫古飯」。「拉拉飯」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軟飯,拌上魚鬆或各種動物油即可食用。「莫溫古飯」是魚或獸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鹽而成的稀飯。現在與漢族相同,絕大部分人家均吃饅頭、餅、米飯和各種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獨特的魚、肉類風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和熟食。生食有生魚乾、生肉乾和新鮮生魚。新鮮魚的吃法較多,主要是拌菜生魚。還有一種冬季食用的凍魚片,如果尊貴的客人來了,有一盤凍魚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鮮美涼爽,現在仍然備受人們的歡迎。熟食如加工好的鱘、鰉、鮭魚子,其營養價值較高。也將魚片和瘦肉蒸、烤、煎、燉、煮、炒等技法加工後食用。其中魚鬆每餐必不可少。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魚,赫哲人叫「他勒卡」;魚鬆,赫哲人叫「它斯恨」。

   (3)赫哲族的禮儀尊老愛幼 赫哲人注重禮儀有尊老敬長的良好社會風尚。晚輩出門回來,與長輩相見時,要向長輩行跪拜禮,依次向父母、兄嫂問安,以示敬重。長輩吻小輩的額頭,以示親熱愛護。

待客禮 居住在黑龍江、同江、饒河一帶的赫哲族,以捕魚和狩獵為主業,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客人來訪,常以涼拌的生魚待客,先請客人吃一口魚,表示敬重對方。如果客人不吃,則被認為是失禮。對客人須奉上魚頭,以示尊敬,上桌的魚菜,總是把魚頭朝著客人。吃菜時,總是用筷子點點魚頭,示意讓客人吃。科學實驗表明,魚腦含高蛋白,營養價值高,特別是鯽魚頭更是營養美味。

祈子禮 在北方,赫哲族舊時認為,小孩死後,其靈魂先變成麻雀,再轉生為人。年逾30歲尚未生育的婦女被視作缺乏轉生靈魂的人,須請薩滿找魂求子。舉行儀式前,求子的婦女應暗中將薩滿的帽帶或神裙飄帶挽上一個結。薩滿在神桿前脫神衣時發現此結,便問是誰挽的,該婦女即刻跪在神桿前灑酒許願、求神賜子。於是薩滿擊鼓跳神禱告,並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內到薩滿家取胎兒靈魂。屆時,求子的夫婦攜帶狍皮或鹿皮製成的「收魂袋」來到薩滿家,在炕沿上並肩而坐,薩滿的兩名助手扶著他們的雙肩。薩滿在屋內跳神找魂時,夫婦二人中只要有一個雙肩抖動,即被認為魂已附體,薩滿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內吹一口氣。得子後,該夫婦須以牛、馬、豬、羊等酬謝神靈。 

祭靈禮 人死了以後,人們還要舉行一些與他或她有關的禮儀,稱「祭靈禮」。這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反映。 赫哲族認為男子死後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靈魂要回家中。當晚,死者家人將用紙做的衣服、飯菜等,擺放在大門口,並放一碗灰驗證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雞、鴨等動物的印跡,表明靈魂回來過,反之則無。留有何種動物的痕迹表明死者靈魂已依附了該種動物。

8、民間信仰

赫哲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神靈,相信「萬物有靈」,萬物都是神在主宰。農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是赫哲族人的「鹿神節」(亦稱跳太平舞)意為求神驅鬼消災求福,保護全村人口興旺,祈求魚獵豐收。農曆五月十五是赫哲族人「烏日貢」節河燈活動,祈求「河神」保佑全家太平和喜獲豐收。在赫哲人信仰中,天神為尊,屬眾神之神,平時供奉在赫哲人首領家中,一般族人中只能膜拜,而不可自行供奉。每到喜慶節日或偶遇重大事件,由族長帶領族人共同敬奉,增添香火,借天神之威,驅除災禍,祈求漁獵豐收,族人平安。如今,在民族地區不單是赫哲人信奉天神,當地其他民族也把天神作為自己的真誠信仰,在較大節日、婚喪嫁娶、出仕入學等重要事件前後都有來增添香火,以示敬意與謝意。

 9、遊藝、競技與體育

(1)遊藝 如插草球、玩雪撬、叉魚、射草耙、套花繩、滑冰、滑雪等等。但最受赫哲族青年喜愛的還是插草球、叉魚、玩雪撬和套花繩。

(2)競技 爬山、射箭、射擊、游泳、划船(快馬子)、摔跤、打木輪、賽狗爬犁、冬釣、傳統手藝--織魚網。

(3)體育項目 射箭是赫哲族的古老體育項目,它與叉草球,摔跤等競技項目延續至今,赫哲族先民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多以石鏃羽箭射殺獵物,它多以高超的射技、強勁的臂力,準確的箭著點而取勝。取勝者被稱做為莫日根(英友或勇士)而倍受崇敬。杜烈其是跑、跳、摔等競爭很強烈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是培養團結,發揮集體智慧制勝的體育活動,在赫哲族中很受青少年的喜歡。拉杠是傳統競技項目,是力的較量,不論男女均可參加,多在漁獵的網灘、獵場休憩時或吉慶的日子舉行。叉草球它是集體智慧與技巧,耐力與勇敢為一體,反映了古代赫哲族漁獵生活的生動場面。

三、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

1、挖掘保護工作缺乏有力保障。

各別區域的有關部門領導認識偏頗、重視不夠,沒有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城鄉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文化挖掘保護資金不足或資金落實不當、沒有專款專用等,致使文化挖掘保護工作沒場所、沒資金,挖掘保護工作陷入困境。 

2、理論研究和宣傳力度不夠。

現從事文化保護工作人員由於掌握專業知識不夠,文化保護工作難以勝任,更談不上開展專門的課題研究、經驗總結,進行探索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規律,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規範有序地具有一定科學含量的進行。在個別區域由於負責保護挖掘工作是兼職人員,沒有責任感或沒有足夠的精力去協調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單位沒有把宣傳和介紹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作為重要任務,沒有針對性地制定宣傳教育計劃。有的區域文化部門很少舉辦展覽、展演、研究活動。 

3、傳統文化傳承支撐乏力。 

基層文化挖掘保護部門沒有對各種傳統文化技藝普及、提高的培訓規劃,有關幹部自身素質差缺乏責任感,群眾威信不高沒號召力和凝聚力,對傳承宏揚赫哲文化冷漠、怠工,也促使文化技藝普及工作進度緩慢。缺乏保護措施,不能從實際出發對瀕危的種類和項目及時進行搶救。伊瑪堪歌手、說胡力的藝人相繼辭世,掌握赫哲族語言的老人寥寥無幾,伊瑪堪國家級傳承人吳明新70多歲,面對現狀令人擔憂。現在赫哲族語言、伊瑪堪、說胡力、特固侖、天鵝舞、鹿神舞、等傳統文化藝術技藝失傳或瀕臨失傳。 

五、挖掘保護措施和建議

1、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根據工作需要建議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增加編製和人員,保護中心設在文化部門,保護中心要積極主動地與各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與合作,切實擔負起責任,履行各自的職責;探索多元化的保護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吸納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文化系統、社會團體和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保護中心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聘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感情和專業知識的保護工作者,大力培養重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專門人才。全面做好以下保護中心工作:(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普查、確認、登記。(2)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和資料檔案室,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立檔保存。(3)在真實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整理、研究、出版,或以建立展覽館等形式予以妥善收藏保存或展示。(4)通過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地域、命名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之鄉,對原生態文化保存較為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和濃郁特色的文化區域,進行動態的持續性保護。(5)通過對傳承人的資助扶持和鼓勵,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6)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搶救和保護。(7)常年對具有傑出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在歷史、藝術、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及文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項目申報和對上爭取資金。(8)要組織一批熟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業務的同志,團結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專家,作為保護工作的兼職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在保護工程中重要作用,(9)堅持常年培訓工作。文化保護工作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對各級各類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素質要求很高,培訓對象要包括從事保護工程的有關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等。

2、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做好保障工作。 

目前有待建立領導機構。領導機構要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關政策,對有關重大事項做出決策;審定文化工程實施規劃和方案,審定工程管理辦法和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協調有關部門(旅遊局、教育、衛生局、建設局等)與社會各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協調解決工程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和困難,並對有關事項做出決策。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的組織實施,對保護工作進行宏觀指導和協調工作。文化保護中心要負責「保護工程」的收集、整理、調研、檔案保存、指導實施工作。政府要加強「保護工程」專項資金投入。設立「保護工程」專項資金,資金根據工作進展情況適時安排,主要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機構建設、設備購置,保護工作的調研、重點保護項目的普查論證,出版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珍貴資料與實物的徵集和收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的培訓,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論證,要保證專項資金專款專用。

3、抓緊搶救瀕危的傳統文化技藝。 

保護工作要區分輕重緩急,對那些處於瀕危狀態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門類,要優先安排,抓緊搶救;對那些瀕危門類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和年老體弱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藝,要儘快採取措施,進行搶救性記錄;對那些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原始資料和實物,要授權有關單位積極徵集,妥善保管。對傳統文化的搶救,首先是人的搶救,即對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的搶救。趁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原生態民俗文化傳承者還活著,把他們的文化藝術繼承下來,不至於讓赫哲族的文化發生斷裂,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重任。建議對50歲以上的文化傳承人定期體檢加強身體保健,對普及赫哲族文化技藝卓有貢獻的傳承人給予扶持資金和獎勵。

4、積極開發赫哲文化產業

黑龍江三江流域是赫哲族的發祥地和聚集地,由於赫哲族在世界民族構成中的特殊性,也可以說赫哲族文化品牌是具有國際性的旅遊、文化產業資源!因此,未開發的赫哲族文化旅遊、文化產業是最具優勢的資源,以此為基礎可打造全國乃至世界著名的複合型旅遊產品;除此之外,依託於自然山林、水系和民俗村落而開展的狩獵文化野外拓展、漁獵文化戶外健身、赫哲族民俗文化體驗等項目可以作為延伸產業,組成赫哲文化生態旅遊充滿生機的文化產業大開發。同江赫哲浮雕和餐飲文化演出中心項目:省財政廳給同江市撥付了旅遊發展金100萬元,用於街津口赫哲浮雕和餐飲文化演出中心項目建設。經過項目招商、選址、征地等前期準備工作之後,赫哲浮雕和餐飲文化演出中心於今年5月份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項目的主體工程,已經進入到內部裝修階段,明年開春進行外部浮雕建設。該項目位於街津口赫哲族鄉釣魚台附近,佔地面積1公頃。建設工期分兩個部分,第一期工程預計投資500萬元,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包括浮雕、餐飲和演出中心。第二期工程預計投資400萬元,工程為赫哲原始部落村,部落村按八個方向,建成八個部落群。項目完工後,將成為集中反映赫哲族的歷史文化,充分展示赫哲族原始的建築風格、生活風貌、生產生活,集文化、餐飲、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場所,必將在保護赫哲族傳統文化、豐富旅遊資源、提升旅遊品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撫遠在烏蘇里江邊興建赫哲族風情園。園內建設赫哲族展覽館、赫哲族圖騰柱、民族工藝品作坊、原始民居「撮羅子」和赫哲族風味餐廳等。建設赫哲族文化館(博物館)。結合黑烏兩江豐富的魚類資源,把赫哲族人古老的漁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與俄羅斯「那乃族」通過開展廣泛的文化交流,既可以讓赫哲人走出國門了解世界,也可以讓俄羅斯「那乃族」人了解赫哲人。通過交流,加強兩個國家同一民族人民之間的友誼。佳木斯郊區建立佳木斯敖其灣旅遊區佔地83公頃,距敖其鎮東側2公里,投資總額11720萬元,入口綜合服務區主要是為遊客提供綜合服務,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和管理用房;綜合文化展示區主要建設文博館、神樹廣場、薩滿神屋、風情大道、文化產業中心等;濱水休閑區主要建設主題雕塑、風味魚館、特色酒吧等休閑場所;狩獵休閑旅遊區主要開展以狩獵為主的文化休閑,建設赫哲文化山魂主題酒店;赫哲族新村發展區既是赫哲族103戶村民生活區,也是赫哲族文化傳承區,更是民俗旅遊區。饒河莫日根赫哲族魚皮作坊,佔地面積:220平方米饒河民委進行了扶持,2009年要自籌擴建,工藝特點:皮質好、繪畫鮮活 ,深受國內外客人的喜歡。這些文化產業項目建成可使赫哲族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和保護;由於旅遊綜合開發,對其他地區有較大的影響和拉動,會實現旅遊文化產業提升;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配套和完善形成了集旅遊、休閑、度假於一體的文化產業發展良好態勢。只要我們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喚醒敖其赫哲族人的民族意識,普及、保護民族文化藝術技能,不斷提高全民素質,旅遊、文化產業將會大發展大繁榮。

5、加強領導力度,推進赫哲文化基礎建設

各級文化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切實擔負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牽頭、組織與協調的職責,根據實際情況,主動與有關部門系統加強溝通與聯繫,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協作,形成共同推進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合力,建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協調機制。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工程。要堅持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認真履行社會服務、指導鄉村開展文化活動,針對赫哲族的民族特點和村民需要,積極開展工作。加快鄉村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根據赫哲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狀況和服務要求,確定設施建設標準,明確基本職責,完善管理辦法。使赫哲族地區能在近年裡基本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文化部門要積極整合文化系統資源,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對赫哲區域各類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科技館、文化館、藝術院校、藝術表演團體、研究單位、文化廣場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例如佳木斯郊區政府,計劃建立的赫哲族文化中心,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投入700萬,固定資產600萬,自籌350萬缺口350萬,共分八區。辦公區(文化館、赫哲族歌舞團、赫哲族藝術培訓中心)文化活動區、多媒功能區、圖書閱覽區、健身功能區、赫哲文化博覽區、赫哲文化技藝傳承區、赫哲族文學藝術教學區。佳木斯郊區對上積極爭取資金,很好的利用了自身區域的優勢,克服困難不斷完善赫哲文化基礎建設的經驗,值得借鑒。

6、加強宣傳力度,打造赫哲族文化藝術品牌

將赫哲族傳統文化藝術及文化產業宣傳納入對外交往和宣傳計劃,重大外宣、對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動要有機結合,統籌安排;充分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積極宣傳推介,各區域赫哲族文化宣傳部門要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建立文化宣傳促進激勵機制,引導和支持文化產業利用各種渠道,通過不斷策划具有轟動效應的活動,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烏日貢」節是赫哲族的盛會,1985年發起於同江街津口,「烏日貢」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歷時3日,地點在赫哲族聚居區輪流。節日的白天主要是體育競技。有游泳、划船、撒網、拔河、叉草球、射草靶、射箭等。入夜,江邊燃起堆堆篝火,舉行群眾性的聚餐宴飲和歌舞晚會。人們跳起天鵝舞、薩滿舞、魚鷹舞、神鼓舞。熱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調悠揚的歌聲,「烏日貢」以傳統文化經典品牌,不斷提高赫哲族的文化品位,彰顯了赫哲族獨特的魅力。古老的傳統說唱藝術《伊瑪堪》是世界公認的活化石字典。向世界展示赫哲族古老的歷史文化藝術底蘊。進一步宏揚傳承赫哲族文化藝術還需要我們加快步伐進行挖掘、整理保護工作。加強赫哲人對赫哲族語言、赫哲族民俗、赫哲族禮儀、赫哲族歌舞、各方面的知識的普及與提高。開設語言、民俗、禮儀課、舞蹈、聲樂、樂理 。培養他們求美、求樂、求情趣、求民族尊嚴。近年來廣大麴作者以古老的傳統說唱藝術、民歌為素材,創作了許多反映赫哲人民生活,優秀的音樂作品,如《烏蘇里船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歌舞組合《聖其勒花開》,它吸取了古老的《伊瑪堪》說唱藝術精華,2008年隨同黑龍江省13個優秀節目參加2008北京奧運慶典演出唱響北京受到好評。這些優秀作品謳歌了赫哲家鄉的幸福和繁榮,使赫哲音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並得到藝術界的關注,這是可喜的成果。但是當前還要進一步挖掘收集傳統的民間音樂,創作出即有時代精神,又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精品,使赫哲音樂進一步登上新的藝術高峰。 在塑造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品牌進程中,我們要依靠各赫哲區域的優勢,挖掘傳承傳統的文化藝術,逐步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品牌。當前,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文化領域也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誰有了名牌精品,誰就有了發展振興的主動權;誰有了精品名牌,誰就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新的世紀里,我們要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必然選擇,它也正在成為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度開發特色歷史文化資源,強勢打造文化精品,必然要求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要精心打造赫哲族之鄉的民俗文化品牌、等歷史文化品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做好博物館、文化館的相關改造,把博物館、文化館建設成為我省東部地區叫得響的赫哲族文化品牌。要挖掘保護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動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結合,採用各類高科技手段整合與提升各類文化資源,重用招聘高尖端赫哲族文化藝術人才,通過打造赫哲族文化名人、赫哲族文化名企、赫哲族文化名牌、赫哲族文化名作,使打造赫哲族文化名牌更豐富,支撐力更強。

     赫哲族文化不僅屬於中華民族,它已越過國界,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保護搶救赫哲族文化對於凝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特徵、創造和諧社會、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們建議政府部門要投放一定力量和資金,搶救瀕臨消亡的赫哲族文化,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

推薦閱讀:

十三陵為什麼只挖掘了定陵?
從明定陵的被挖掘說起

TAG:文化 | 保護 | 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