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六節 中國門文化 第三章 門前禮儀

中國門文化 第三章

 

第六節 門前禮儀

               1.擁彗迎賓

  迎來送往到門前,自古是一種禮貌。為了表示好客與友好,古代迎賓之禮講究「三揖三讓」,見《周禮·秋官·司儀》「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鄭玄註:「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讓,讓入門也。」三揖三讓,客進大門。進大門後,還要再讓。《禮記·曲禮上》:「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主人入門而右,客人入門面左」。每到一層門前要讓客,表現出禮貌教養。

  為了表示對貴賓的歡迎,自古有擁彗迎賓的禮儀風俗。《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陰陽家鄒衍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他到燕國時,「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彗,掃帚。燕昭王為表示對於鄒衍的尊師般的敬意,「擁彗先驅」,不一定要帶頭洒掃,而是在貴賓來臨時,執帚門前,候立於最前邊,表示門裡門外已經打掃乾淨,恭候蒞臨。漢代《漢紀·高祖紀》也記:劉邦「朝,太公擁彗,迎門卻行」。

  山東和江蘇出土的漢畫像石,常見「擁彗門吏」或「擁彗奴婢」圖案,奴僕或小吏躬身持帚於門前,帚頭向上,帚柄朝下,反映了當時的迎賓禮俗。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寫道:「甫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他注意到南方北地間的風俗差異。北方人更近於淳樸古風,迎賓送客都到門前,作揖為相見禮。顏之推說,他認為還是北方的禮節好。

               2.正門偏門

  迎賓者最忌在自家門前給客人出難題。像那個陪同晏子的楚人,待客失禮,為人們所不取。這便是《晏子春秋》里的《晏子使楚楚為小門晏子稱使狗國者入狗門》,故事為人們所熟悉: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

  春秋時齊國大夫晏嬰身材矮小,但機敏練達,足智多謀。晏子出使楚國,楚人嘲弄他,請他由小門進入。這顯然是不顧迎賓禮儀,存心輕蔑來使。晏子拒絕走小門:「出使狗國的人,才由狗門進入;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該進這樣的小門。」話說得頗具外交語言的策略,既避免箭拔弩張,又含機鋒。負責禮賓的楚人,只好請他進大門。晏子維護自尊,不辱使命,成為千古佳話。門前失禮的楚人則因自己不友好舉動,被奚落了幾千年。

  正門高大,旁門較小,築大門又建小門,主要是出於禮儀方面的需要。清代方氵睿師《蕉軒隨錄》:「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門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屬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舊時的縣衙,儀門兩側設旁門。儀門開時,迎接上級官員,或大堂審理要案。平時進出只走旁門。

  出入由哪個門,成為一種規格、一種待遇。徐珂《清稗類鈔》第五冊:

  文勤為清。恰側室所生。文勤通籍,生母尚未(貝也)封即謝世,以側室不得由正門出喪,雖文勤力爭,未能通融允行。最後文勤乃言曰:「將來我死,應由何門出喪?」家人咸雲必出正門無疑。文勤乃躍登母柩,堅卧不起,卒由正門而出。

  康熙朝陳清恪、陳文勤父子相繼入閣,所謂「一邑巨族」。這樣的人家深宅大院,門多,禮儀說法也多。陳文勤的生母因是妾,生時住偏房,死後靈柩也不能出正門。陳文勤要為親娘爭一爭,於是有卧棺拼爭的一幕,結果是「由正門而出」。當時陳清恪夫婦已逝,不然,那次出喪會出由哪門,還真不好說。

                3.進進出出

  進門不下馬,若以此做謎面,打漢字一,謎底不妨猜為:闖。有讀者會說,還有「人」呢。高頭大馬進得門來,即使旁人看見馬上還有個人,那人的臉面又往哪裡擱?闖門而入,往往是失禮的。

  闖門之事,《史記·萬石君傳》記錄了一段:

  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請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人間里,里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中自如,因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弟入里門,趨至家。

  萬石君是受漢朝皇帝尊重的朝臣,他年老致仕,由長安徙居茂陵,住在陵里巷內。他的四個兒子都在朝廷為官。最小的兒子萬慶,一次醉酒,入里門而不下車。萬石君得知後,對兒子不禮貌的行為很是生氣,拒絕進食。經過這一次教訓,萬慶及諸子弟歸家,都規規矩矩地走進里門。

  進進出出,講究規矩,自古已然。

  就說囗——大門口的中央,為固定兩扇門而置的木樁,這木樁也被賦予禮儀意義。《禮記·玉藻之二》:「君入門,介拂囗,大夫中棖與囗之間,士介拂棖。」大門入口處的寬度,囗居中,帳——門兩旁的長木,一左一右立在端點。於是,這寬度就形同尺子,標出禮儀的度數。兩個國君相見入門時,依禮走在正中,上介近君,所以拂囗;大夫介要靠邊一些,在棖與囗之間進門;士介卑,離囗遠,所以說上介拂棖。這一章說到聘客,規定「賓入不中門,不履閾,公事自囗西,私事自囗東」。不中門,說的是大門口的寬度像把尺子,面對那個尺子,該從哪個尺度上進門;閾,是門檻。

  進門、入戶,別踩門檻。踩門檻歷來為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禮記·曲禮上》:「大夫士出入君門,由囗右,不踐閾。」不履閾、不踐閾,都說的是不要踩踏門檻。《禮記》此篇還提到「入門問諱」,孔穎達疏:「門,主人之門;主人祖先君名」。避諱是禮貌,犯諱則失禮,因此去人家作客,進門先問諱。

  清代《吳下諺聯》錄一俗語「臀哪先出門」,並寫道:

  凡人出入,皆面向前,而舉足以往,臀必在後。奈何有先出者乎?蓋嘗見夫進謁貴官者矣。踵門挾刺,授之門者,具道景仰,求見若渴,浼達名柬。門者曰:「少坐!」乃進門房,臀少即席,門者入內,其人忽坐忽起,不能即安。門者出,傳諭:「不必見。」復因懇之,其臀頻坐頻起。貴官固不納,垂頭強步而退。是頭足先出,而臀哪在後也。《易》曰:「臀無膚,其行趑趄。」此之謂也。或幸而貴官納之,傳見起進,北面稽首再拜,命之坐,不敢坐,又不敢不坐。臀稍稍坐,有問即起,貴官入耳不欲煩,乃稟辭,貴官送之出,因辭,頭俯至地,腰屈不伸,足在檻內,惟其臀已僕僕爾出諸宅門之外矣。諺曰:「臀哪先出門。」此之謂也。

  在等級社會裡,達官貴人之門「門檻高」,不好進。前去拜謁的人,往往表現畢恭畢敬,民諺「臀哪先出門」為此態畫像,不無諷刺意味。然而,話說回來,你起身告辭,人家送客,你固辭,以至背向門,也合乎禮貌。若非過分的謙恭,以至人格平等的天平大傾斜,也還是無可厚非的。

  入自家門,還有什麼規矩要講嗎?《韓詩外傳》講了一段孟子的故事:

  孟子妻獨居,踞。孟子入戶視之,白其母曰:「婦無禮,請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親見之。」母曰:「乃汝無禮也,非婦無禮。《禮》不云乎:『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掩人不備也。今汝往燕私之處,入戶不有聲,令人踞而視之,是汝之無禮也,非婦無禮也。」於是孟子自責,不敢去婦。

  孟子向孟母提出要休妻,原因是妻子踞而無禮,由此引出母子倆的對話。孟母引用了《禮記》之語,「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批評孟子有失禮的地方。從跨進大門,到登堂、入室,這些講究著眼於避免貿然,體現了對於他人的尊重。《禮記·曲禮》還有「入戶奉肩,視瞻毋回」的要求,以表示恭敬。

  《禮記》成書已兩千多年。它的許多內容,體現了封建等級社會的條條框框,反映著那個早已逝去的時代的道德規範,其中的一些繁文縟節也是不足取的。然而,講禮儀、有禮貌這樣一種基本要求,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禮儀之邦說來,仍不失為好的傳統。

               4.門前禮賢

  古代有作為有建樹的君王往往是禮賢下士的。《大戴禮》錄有武王的《門銘》:「敬遇賓客,貴賤無二。」這《門銘》,了不起。

  門前禮賢,著名的故事是曹操《短歌行》所詠:「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曾輔助武王滅商紂。武王死後,成王年幼,他攝政。據《韓詩外傳》載,周公曾說過:「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停止沐浴,吐出口中的飯,趕快迎接前來的貧賤之士,可見其禮賢下士的誠心。

  周公吐哺之後,又有蔡邕倒屣。漢末蔡邕,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又做著大官。《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車騎填巷,門庭若市,但他敬重才學,「聞(王)粲在門,倒屣迎之」。十幾歲的王粲初到長安,蔡邕視其少年奇才。聽說他來到自家門口,急忙離座相迎,忙亂中穿倒了鞋子。

  吐哺倒自己,只為門不停賓。《晉書·王渾傳》記,王渾「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故江東之士,莫不悅附」。這也是禮賢下士的例子。《顏氏家訓·風操》說:「門不停賓,古所貴也。失教之家,閣寺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閽寺指看門人。不盡職的惡閣,嫌麻煩或是索「門包」而不得,便以種種理由拒客人於門外,不通報,還惡語相加,敗壞了主人的名聲。讓這樣的人守門,禮賢下士就成了一句空話。

                5.程門立雪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學問有門徑,技術有門徑,為師之道就是引領進門。入得門裡,方可言深造。

  為此要拜師,要先進得先生的門。師門,古人稱以「門牆」、「門仞」。此二項,還有賢者之門稱「牆仞」,同出自《論語·子張》的一段話:「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論語》有許多形象生動的話,凝為詞語,納入古今語彙。這「不得其門」與「得其門」即是一例。孔夫子淵博的學識如一座深宅大院,那「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站在門外,隔著數仞高牆,怎能見到?須要進得門來。可是,「得其門而入」並不容易。

  如何叩開老師的門?師門之前要敬師尊師,那或許正是要考驗考驗求學者的誠意呢。

  說到這類話題,人們總愛講程門立雪。在尊師故事中,立雪程門是很著名的,其事見《宋史·道學二》。楊時、游醉二人侍學於程頤,大約是講學講得目困神乏了吧,程頤閉目養神,竟睡了一覺。楊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這個故事,本書有關匾額的部分曾引敘。

  那兩位宋代人立雪程門,其實不是立於門外,以求「入門」做弟子的。《宋史》記以「侍立不去」、「門外雪深」,說得很明白。他們是登堂入室的弟子,先生盹睡,二位侍立在旁。他們的立雪——尊師之誠,表現在時間上:門外降雪已積了一尺深。

  立雪程門能夠傳為熟典,在於故事裡的師生都是歷史名人,事因人而傳;同時更在於,「立雪」做為這一故事的主體,是由另一個著名故事借來的。那便是「立雪傳經」——地點:千年名剎少林寺;教派:禪宗,中國獨有的一個佛教大宗派;師:面壁十年、影入石中的禪宗初祖達摩;徒:後來做了禪宗二祖的神光和尚。這是不折不扣的門前故事。

  一切都發生在達摩門前,先是立雪拜師,任憑大雪落在身上,只是佇立門前堅持著。如果說立雪不過是尊師的一種極致,那麼,隨後的斷臂求法,已然是充滿著宗教精神了:

  (達摩)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嘆曰:「孔、老之教,禮術風規;庄、易之書,未盡妙理;近聞達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遙,當造玄境。」乃往。晨夕參承,師常端坐面牆,莫聞誨勵。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著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師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師知是法器,乃曰:「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師遂因與易名曰慧可。

  《景德傳燈錄》的這段拜師故事,歷來流傳很廣。十二月正是數九寒天,下著大雪,神光通宵達巴地站立在達摩門前,到了第二天積雪埋過了膝蓋。那位達摩大士終於到門口與他搭話,為表誠心,又有斷臂求法的一幕。

               6.望門投刺

  門前的禮儀,還有投刺一項。

  南宋畫家李嵩所作《歲朝吉慶》,描繪新年往來賀歲的情景,堪稱珍貴的民俗史料。其畫面可分為三個層次,分別表現屋內飲酒、庭院揖客、門外投刺這三種年俗事項。請看:大門上畫著武士門神,門前騎馬的投刺者已下馬,石階下有人雙手遞上賀歲的名刺,台階上有人正欲接過名刺。

  宋時的名刺為紙制,區別於信札,刺上主要寫名字,就像如今的名片。《後漢書·文苑列傳》,年輕氣盛的禰衡「初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彌衡的名刺,是不拘於非要投給哪個人的。你看他,將名刺揣在懷裡,一俟有了樂於投刺的大門,隨時準備派用場。然而,這個達官他瞧不起,那位貴人他不屑一顧,名刺也就只是懷揣著,以致名刺字跡被弄得模糊了。

  這類交際用品,在尚無紙張的年代已經開始使用了。木簡竹簡充當書寫材料的年代,削木削竹製做名刺該是很自然的事。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名刺門狀》:「古者未有紙,削竹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以紙書,故謂之名紙。唐李德裕為相貴盛,人務加禮,改具銜候起居之狀,謂之門狀。」這段話里給出名片發展三個階段所使用的三個名稱——刺、名紙、門狀。此外,它還叫門刺、名帖、拜帖、名柬等。

  名刺紙色本用白,明代開始使用紅紙。當時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他少年時所見還是白紙,不過兩寸寬。他批評一張名刺不過寫五個字,卻用「大紅銷金紙,長有五尺,闊過五寸,更用一綿紙封袋遞送」,太浪費了,是「暴殄天物」。

  可見名刺用紙的變化,由本來用白,到出現紅紙名刺,始自明代。清時《茶香室續抄》引《寄園寄所寄》:「海瑞晉南家宰,以幣物為賀者,俱不受;報名紙用紅者,亦以為侈而惡之。」清官海瑞閑居多年後被啟用,出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有人送錢送物表示祝賀,海瑞拒收;有人投刺用紅紙,這位「海清大」表示厭惡,認為「紅名片」太奢侈了。保留至今的海瑞名刺,紙幅不大,是白紙。

  《歲朝吉慶》畫卷上門前投刺的風俗,明清仍在沿襲,逐漸流於禮節形式。明代《菽園雜記》卷五:

  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門,則皆卻而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

  拜年的時候,送上一張名刺,表示人到了。便有人投刺並不下馬,甚至派人各處分發名片。這樣,投刺的誠心與情誼也就大打折扣,故有「泛愛不專」云云。

  名刺之為用,本來是基於通姓名的需要;實際使用過程中,這一功能似乎降為次要,投刺者更希望用自己的名片來聯絡感情。這也就強化了名刺的禮儀功能。海瑞復出,收到那麼多「白名片」「紅名片」,投刺者絕不僅僅是自報家門。明代陳宏緒《寒夜錄》記:「嘉、隆以來,往還名刺居上者做而無禮,處卑者遜而可笑。」明代嘉靖、隆慶之際,也就是海瑞那個時代,名刺往來之中存在著一種欠儒雅的風氣,地位高的人把傲氣寫到了名刺上,而地位低的人畢恭畢敬,近於獻媚,名片好似一副可笑的嘴臉。

  名片之名,晚清已廣泛使用。俞樾於光緒年間寫《茶香室叢抄》,有「今人所用名片」之語。而那時運用名刺一類物件的場所,仍然主要是在門前——「屬官見長官,轅門外降輿馬,自左門入。初見具名柬,呈履行」,這是《清史稿》寫入《禮志》的。


推薦閱讀:

金正昆講禮儀20?自助餐禮儀
教師禮儀讀本
藍婷: / 商務中餐禮儀你要知
品紅酒禮儀
接待來訪的禮儀——外交官說禮儀

TAG:禮儀 | 中國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