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綜合征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疾病名稱(英文)menopausal syndrome 拚音 GENGNIANQIZONGHEZHENG 別名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婦科疾病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病名定義 更年期綜合征是指婦女在更年期(一般為45~55歲之間)出現或輕或重的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症候群。臨床主要表現月經周期紊亂,潮熱,潮紅,汗出及精神、神經癥狀。本病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多見於平素植物神經不穩定的婦女。 中醫釋名 更年期綜合征在祖國醫學中無此病名記載,其癥狀散見於"年老血崩"、"老年經斷復來"、 "臟躁"、"百合病"等病證中,現屬於中醫的"經斷前後諸證"範疇。本病主要表現為部分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一系列與絕經有關的癥候;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可見月經失凋,眩暈耳鳴,烘熱汗出,面紅嘲熱;心悸失眠,煩躁易怒,或面目肢體浮腫,尿頻失禁,腰膝酸軟,肢冷便溏或情誌異常等,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短則數月半載,長可達數年之久。 西醫病因 中醫病因 季節 地區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在進入更年期這一必經的生理過程中,多數婦女通過自身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和適應,能順刮渡過此期,只有10~15%的人因癥狀嚴重而就醫。此外還有40歲以內的患者因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或放射治療後或手術損傷卵巢血管等使卵巢組織破壞、萎縮,致卵巢功能衰竭,可引起病理性的更年期綜合征,且癥狀較自然絕經者嚴重。 發病機理 一般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對下丘腦-腦垂體的反饋抑制作用減弱,使其功能亢進,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所致。這種內分泌變化影響了植物神經中樞及其支配下的各臟器功能,而出現一系列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其癥狀的出現和嚴重程度,一般認為與雌激素分泌減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此外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生還與個體體質、健康狀況、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及精神神經因素等密切相關。癥狀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約3~5年左右,個別嚴重者可達10餘年。 中醫病機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婦女在絕經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虧損,精血不足,生殖機能逐漸減退以致喪失,臟腑失於濡養,使機體陰陽失於平衡所致。腎虛乃是致病之本,由於腎的陰陽失去平衡則出現腎明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或腎陽虛衰,脾失溫煦;或腎精不足,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致心腎不交;此外,肝腎同源,腎精不足,肝失所養,肝氣都給,失於條達或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脾兩虛,導致氣血失調,影響沖任,亦可引起絕經前後諸證。癥狀輕者常勿葯而愈,重者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則應予以治療。以補腎為原則,並根據陰陽的偏盛偏衰及累及的臟腑而採用不同的治療,以口服湯藥為主,並可配合針灸,按摩,食療,泉療等方法,以提高臨床療效。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本病以腎虛為本,虛多實少,即便有實證,亦多為虛中突實,納實證不多見。累及的臟腑主要是心肝脾腎。臨證時應根據臨床表現,月經情況,舌脈以辨屬腎陰虛,腎陽虛,還是陰陽俱虛,或是心腎不交,心脾兩虛,或是肝鬱等。要注意和內科的眩暈、心悸、水腫等病相鑒別;當陰道有不規則流血時注意和癌瘤(主要是婦科惡性腫瘤)鑒別,必要時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手段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1.腎陰虛

主證:絕經前後出現烘熱汗出,潮熱面紅,失眠多夢,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皮膚乾燥,麻木刺癢,或陰部乾澀,瘙癢,小便黃,大便乾結,或月經先期,量少,色紅,或周期紊亂,崩

漏交替。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本證多由於素體陰虛或數脫於血,多產房勞致腎陽虛,精虧血少,天癸虛竭,沖任虧損,腎精不能上榮於頭目腦髓,則頭目眩暈耳鳴;陰不維陽,虛陽上越則頭面烘熱汗出;陰虛血燥生風,肌膚失養則皮膚乾燥瘙癢;陰虛內熱則五心煩熱;虛熱擾及沖任,沖任不固,則月經異常;舌脈為陰虛之象。

2.腎陽虛

主證;絕經前後面目肢體浮腫,尤以下肢明顯,腹脹便溏,腰腹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夜尿增多,小便清長,月經紊亂或崩中漏下,帶下量多,色白質稀如水,舌質淡或胖嫩,邊有齒痕,苔白而潤,脈沉遲弱。

分析:本證多由於素體陽虛或過用寒涼葯等致腎陽虛憊,命門火衰,虛寒內生,經脈失於溫養則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腎陽虛,上不溫脾陽,下不暖膀胱則腹脹便溏,小便清長;水濕不化,泛溢肌膚則見浮腫;腎陽虛,沖任不固則月經異常;舌脈為腎陽虛之象。

3. 腎陰陽兩虛

主證:絕經前後出現頭暈耳鳴,腰酸乏力,四肢欠溫,時或怕冷,時而烘熱,自汗,盜汗,舌淡,苔薄白,脈沉弦細。

分析:證屬腎精虧損,天癸竭,腎氣不充,或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致腎陰陽兩虛,故而見上症。

4. 心腎不交

主證:絕經前後出現心悸怔忡,心煩不寧,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健忘易驚,神誌異常,月經紊亂,舌質紅少苔,脈沉弦細或細數。

分析:證屬腎精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上炎,不能下交於腎,致心腎不交,故而心悸怔忡,心煩不寧,失眠多夢;腎陰不足,陰虛內熱,熱擾沖任,則見月經紊亂;舌脈為心腎不交之象。

5.肝鬱

主證:絕經前後精神抑鬱,悶悶不樂,胸悶嘆息,脅腹脹痛,多愁易怒,烘熱汗出或無故悲傷,甚或哭笑無常,月經紊亂,大便時干時稀,舌質淡紅或稍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沉弦或弦數。

分析:本證由於情志抑鬱,肝失疏泄,氣鬱化火,擾亂神明,則見情誌異常癥狀;氣機不暢則胸悶嘆息,脅腹脹痛;肝熱上炎於面,則烘熱汗出;沖任失調則月經紊亂;肝鬱克伐脾土,則大便時干時稀;舌脈為肝鬱有熱之象。

6. 心脾兩虛

主證:絕經前後出現心悸氣短,健忘失眠,或烘熱汗出,面色萎黃,面目虛浮,倦怠乏力;脘腹作脹,納少便溏,崩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分析:本證由於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適斷經之時,腎氣漸衰,臟腑失養,致心脾益虛,心失所養,則心悸;脾失健運,化源不足,肌膚失養則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納少;脾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則崩漏;舌脈為心脾兩虛之象。 西醫診斷標準 更年期綜合征診斷標準:

本綜合征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自覺癥狀,因其癥狀缺乏特異性,所以在確診前需先除外心血管病、精神神經病和泌尿生殖系統的器質性病變,以免誤診。

1.多發生於45歲以下的女子。多有月經不規則或閉經,及出現潮熱出汗、心悸、抑鬱、失眠、易激動、血壓波動,收縮壓升高,皮膚麻木,蟻行感等症。

2.第二性徵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3.生殖器官可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有時並發陰道炎。

4.血、尿FSH及LH明顯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於卵泡早期的水平)。

西醫診斷依據 發病 病史 本病的發生和年齡、精神情緒、健康狀況有一定關係,因此要詳細詢問病史,近期有無精神創傷、情緒波動、過勞等,了解月經情況。40歲以下出現更年期綜合征,要問有無卵巢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史。這些將對診斷起參考作用。 癥狀 體征 (一)月經紊亂

月經紊亂是更年期最早出現的癥狀。表現形式:①過去月經周期一貫正常,現在月經突然停止,比較少見;②月經周期縮短,經期延長,經量多,甚至陰道大出血,有時淋漓不斷,可致貧血,約經1~2年,月經逐漸減少至停閉;③最常見的是月經周期延長,經期短,經量逐漸減少,最後絕經。

(二)潮熱與潮紅

是更年期最突出的癥狀,發生率約80%。表現為陣發性熱感,起於面部,向頸部、胸部擴展,伴有瀰漫性或片狀皮膚髮紅,而後伴有出汗,此為潮紅,如只有熱感而無潮紅、出汗,稱之為潮熱。兩者常同時出現,多在午後、傍晚及夜間發作,持續時間可從數秒至數分鐘,甚更長,輕者每日數次,重者十餘次或幾十次。一般汗後有畏寒感。

(三)心血管癥狀

1.高血壓:主要是收縮壓升高,波動明顯,伴潮熱潮紅。

2.心悸及"假性心絞痛":常覺心悸,心前區疼痛,胸部壓迫感,類似心絞痛發作,但與體力活動無關,用硝酸甘油無效,雌激素可緩解。常有陣發性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不齊等,但心電圖往往正常,未發現器質性病變。

(四)精神、神經癥狀

其發生率約佔絕經婦女的56%。表現為憂慮,抑鬱,易激動,失眠,健忘,頭暈,頭痛,神經過敏等。有時喜怒無常,似精神病發作。

(五)骨及關節肌肉癥狀

1.關節及肌肉疼痛:更年期婦女常發生急性或慢性肌肉痛,多見於肩、頸、腰骶、骶髂關節等部位。勞累或受寒可加重,休息後緩解。關節痛多見於膝關節、腰骶關節、髖關節及手指關節等。

2.骨質疏鬆:以累及脊柱為主,表現為腰背痛。較易發生骨折,以股骨頸、腕骨、脊椎骨折常見。

(六)其他癥狀

1.膀胱尿道癥狀:尿頻,尿急,尿失禁。

2.生殖器官萎縮;易患老年性陰道炎。

3.消化系統癥狀:食欲不振,腹脹便秘。

4.感覺異常:指趾麻木,皮膚麻木,瘙癢。

5.代謝紊亂:血糖、血脂升高,逐漸肥胖。

6.五官癥狀:眩暈耳鳴,眼部乾燥,畏光,過敏性鼻炎等。 體檢 婦科檢查:盆腔內無器質性病變。絕經後可見生殖器萎縮。 電診斷 心電圖檢查:心電圖的三個肢體導聯中可有S-T段抑低現象。 影像診斷 2. 肺部X線檢查:患者有氣急現象或深長的嘆息樣呼吸,甚至在心動過速時出現呼吸困難,需行肺部X線檢查,排除局部病變。 實驗室診斷 3.其他檢查:對陰道流血、貧血或有尿頻、尿急、尿失禁者應作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尿常規、細菌學檢查,以除外血液系統及泌尿系病變。 血液 血脂檢查:膽固醇增高主要是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比例變大,但α脂蛋白無明顯改變。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子宮內膜活檢:主要對絕經前陰道不規則流血或絕經後陰道流血患者進行子宮內膜活檢,以排除惡性病變。 西醫鑒別診斷 l.原發性高血壓:常有家族史,病程進展緩慢,多年來往往以高血壓為其主要或唯一臨床表現,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升高,晚期可並發心、腦、腎重要臟器改變。

2.心絞痛:疼痛部位以胸骨後最常見,常放射到左上肢,持續1~5分鐘,經休息後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後常迅速緩解。多以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後以寒冷刺激為誘因。

3.更年期精神病:特點是在更年期首次發病,伴有性功能衰退。主要癥狀有憂鬱,焦慮,多疑,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共分為三型:①更年期憂鬱症:憂鬱,焦慮,疑病,自責,自罪,自卑,嚴重時可能自傷自毀;②更年期妄想症:主要是妄想觀念,如嫉妒妄想,被害妄想,疑病妄想等,伴有幻覺,幻聽。自知力缺乏,定向力完整;③更年期神經官能症:見於更年期早期,癥狀類以癔病發作,精神受刺激後容易激動,愛發脾氣,愛哭,睡眠障礙,記憶力減退,容易疲乏,肢體無力。

4.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癌:二者均可引起陰道不規則流血,而子宮肌瘤往往在更年期以前就存在,通過婦科檢查和B超可行鑒別;子宮內膜癌則通過診刮,病檢可與更年期月經失調鑒別。

5.尿道膀胱炎:有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甚至尿失禁。尿常規化驗有白細胞,尿培養可發現致病菌,抗炎治療有效。

6.增生性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炎):絕經後肥胖、活動量大的婦女易發生。常見於負荷重的關節,如脊椎、髓、膝等關節。有病的關節輕微酸痛和發僵,活動後好轉,活動時有摩擦音。蹲下後站起時疼痛加重,隨年齡增長而重,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但不致完全強直。X線檢查,關節有骨質增生,可有骨刺,關節間隙變窄。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1.治癒:癥狀消失。

2.好轉:癥狀減輕。 預後 併發症 西醫治療 輕者常勿葯而愈,重者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應予以治療。主要採取體育鍛煉,心理治療,性激素治療。

一、心理治療

對更年期的婦女應加強衛生保健知識宣傳,使她們了解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過程,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消除無謂的恐懼和憂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生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並給予指導解決。患者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參加適度的集體文娛活動,輕症患者可達到癥狀減輕或消失的目的。如效果不明顯可行藥物治療。

二、藥物治療

(一)一般治療

對於煩躁,失眠,頭痛,憂慮等癥狀明顯者,可適當選用一些鎮靜劑或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安定 2.5~5mg,每日2~3次,口服;眠爾通 100~400mg,每日2~3次,口服;谷維素 10~20mg,每日3次,口服。此外還可配合服用維生素B6,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E及維生素A等。

(二)激素治療

1.雌激素:①雌三醇: l~4mg,每日 1次,口服;②乙炔雌三醇:0.01~0.05mg,每日 1次,口服;③已烯雌酚:0.25~0.5mg,每日1次,口服。以上藥物均可使用3周,停葯5~7天為1周期。④乙炔雌三醚:4~5mg,每月1次;或每半月2mg,口服。

2.孕激素:適用於對雌激素禁用的患者。常用藥有①長效甲孕酮:100~150mg,3個月1次,肌注;②18甲-炔諾酮:250Vg,每日1次,口服;③安宮黃體酮片:10mg,每日1次,口服;連用3個月。

3.雄激素:①丙酸睾丸酮:25mg,每日1次,肌注,共6次。適用於本病子宮出血期間;②丙酸睾丸酮:25mg,每5日1次,肌注,共4次;③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舌下含服。每月劑量一般不超過200mg,以免出現男性化。

4.雌一孕激素聯合周期療法:每月應用雌激素21天,在最後的10天中同時加用孕激素,每日1次,共用10天(如醋酸甲孕酮10mg,或醋酸炔諾酮5mg,每日1次),然後同時停葯、等待撤藥性出血停止或第5天後再進行第二次周期治療。

5.雌雄激素聯合周期療法:乙菧酚0.25mg,甲基睾丸素5mg,每口口服1~2次,1周後調整劑量,服用3周,停葯5~7天,為1療程。

6.雌激素合併克羅米芬療法:用結合雌激素1.25mg,每日1次,共7天,繼而用克羅米酚50mg,每日1次,口服,共10天,治療3個療程。

7. 性激素類藥物皮下埋植:國外目前應用的皮下埋植藥物是:雌二醇50mg,睾丸酮100mg,每4~12個月埋植1次,能解決潮熱,抑鬱,情緒不穩定,頭痛,失眠等癥狀。對有子宮者每月加服炔諾酮5~7天,每天2.5~5mg。 中醫治療 腎虛乃為致病之本,故總的治療原則是補腎。具體根據腎陰腎陽的偏盛偏衰而分別側重滋腎或溫補,或陰陽雙補,同時結合所累及的臟腑,調理心肝脾的功能,或治以交通心腎,補益心脾,或舒肝解郁,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在臨床用藥時注意祛寒不宜過於辛熱,以防耗氣傷津;清熱不宜過於苦寒。因更年期以虛證多見,更不可妄用克伐,以免犯虛虛之戒。

一、辯證選方

1.腎陰虛

治法:滋腎潛陽。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20g,山藥15g ,桐粑20g,山茉英15g,茯苓10g,炙甘草10g,何首烏20g,龜版15g。頭目眩暈者可加天麻10g,鉤藤15g,石決明20g,牛膝10g;皮膚瘙癢者加蟬蛻15g,防風10g,白鮮皮15g;若兼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面紅潮熱,加鬱金10g,生龍骨20g,生牡蠣20g。

2.腎陽虛

治法:溫腎扶陽,佐以健脾。

方葯:右歸丸加減。熟地20g,山藥15g,枸杞15g,杜仲15g,仙靈脾15g,鹿角膠15g,附子10g,肉桂6g,白朮15g,党參25g。便溏者加肉豆蔻10g;面浮肢腫者加茯苓30g,豬苓20g,澤瀉15g;小便頻數者加益智仁15g,覆盆子15g;陰道流血淋漓不止者,去肉桂,加艾葉15g,炮姜10g。

3.腎陰陽兩虛

治法:滋腎扶陽。

方葯:左歸丸合二仙湯加減。熟地20g,山藥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仙茅15g,仙靈脾15g,當歸20g,巴戟天15g,知母1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便溏者減當歸,熟地,加肉豆蔻15g,補骨脂20g。

4. 心腎不交

治法:滋腎補心,交通心腎。

方葯:坎離既濟丸。當歸15g,熟地15g,生地15g。山茱萸15g,牛膝10g,麥冬15g,天門冬15g,白芍15g,山藥15g,五味子15g,龜版15g,知母15g,黃柏1Og。若失眠較重,加遠志15g,酸棗仁15g。

5.肝鬱

治法:流肝解郁。

方葯:逍遙散加減。白芍20g,當歸20g,柴胡15g,生地20g,茯苓10g,甘草10g,鬱金15g,川楝子15g。肝鬱化熱者加丹皮15g,梔子10g;失眠多夢者加代赭石15g,磁石20g,龍膽草15g。

6.心脾兩虛

治法:補益心脾。

方葯:歸脾湯。白朮15g,茯神15g,黃芪20g,桂圓肉15g,酸棗仁10g,人蔘10g,木香10g,當歸20g,遠志15g,甘草10g,生薑10g,大棗10g。若陰道流血不止,加煅龍骨30g,煅牡蠣30g,海蛸25g,荊齊炭15g。

二、專方驗方

1.蓮子10g,百合10g,丹皮15g。共研末,每次2~3g,每日2次,黃酒送服。適用於心煩失眠等症。

2.更年安:生地12g,熟地12g,茯苓12g,澤瀉9g;丹皮6g,山藥12g,山萸肉9g,何首烏12g,仙茅12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心腎不交之症。

3.更年樂;柴胡9g,党參15g,姜半夏9g,炙甘草6g,黃芩9g,淮小麥30g,大棗6g,黑山梔9g,珍珠母30g(先煎),仙靈脾12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肝腎不足之潮熱汗出之症。

三、其他療法

(-)飲食療法

1.黑木耳30g,黑豆30g,共研末,每次服2~3g,每日1~2次,有補腎作用。

2.枸杞百合粥:枸杞、百合各30~60g,大米適量,煮粥食用。有滋補養陰生津之功效。

3.核桃肉芡實蓮子粥:核桃肉20g,芡實15g,蓮子肉15g,大米適量。共煮粥食用。有補腎健脾的功效。 中藥 1.婦寧膠囊,具有鎮驚安神,寬胸寧心之功效。主治更年期綜合征,適用於陰虛肝旺,心血不足之症。每次4粒,日3次,口服。

2.更年女寶片:具有補益肝腎祛瘀之功效。主治更年期綜合征,適用於肝腎虧損兼有血瘀之症。每次4 片,日2~3次,口服。

3.琥珀安神九:具有滋腎清心,鎮驚安神之功效。主治更年期綜合征,適用於心腎不交之症。每次1丸,日2次,口服。

4.龍鳳寶:有補腎壯陽,益氣強心作用,主治更年期綜合征,適用於腎陽虛,脾氣弱之症。 針灸 1.體針:取雙合谷,雙太沖,雙三陰交,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耳針:取內分泌,神門,交感,皮質下,心,肝,脾,腎。每次選3~4個穴,隔日針刺1次;或耳穴埋針或耳穴埋王不留行。 推拿按摩 1.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常規捏脊治療。

2.患者取仰卧位,在腹部常規推拿按摩。

3.患者取坐位,在頭部常規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 護理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宋代齊仲甫《女科百問》說: "婦人卦數已盡經水當止而復行。"清代簫壎《女科經綸》記載:"女子以血為主,七七則卦數已終,終則經水絕。沖、任虛損,天癸竭,地道不通,而無子。或勞傷過度,喜怒不時,經脈衰微之際,又為邪氣攻沖,則當止不止而復下"。
推薦閱讀:

血府逐瘀湯
中醫無證即可行醫,你怎麼看待?
認識中醫的脈象
[備份]中醫上講的脾虛是不是就是某些器官的血供差了?
糖尿病患者有權利像正常人一樣吃喝嗎?

TAG:中醫 | 方法 | 中醫治療 | 治療 | 更年期 | 藥方 | 綜合 | 綜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