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道路都是有軌道的嗎?為什麼要規定車轍的寬度?


因為古代的路大多是土路。

下雨之後路會被泡軟。

這時候車開過去會留下深深的車轍。

天晴之後路被晒乾,車轍就成了路面上的深溝。

如果是下圖這種路,你說輪子是在車轍里滾動的比較平穩,還是在路面上滾動比較平穩?

車轍還是挺深的。。。

這時候,如果車同軌,那就可以直接在車轍里行駛,不用擔心掉下去(因為已經在最下面了)。

而且車轍被來來往往的車壓了那麼多回,也比較堅硬平整,輪子在車轍裡面滾動也比較平穩。

如果兩車在同一車轍里相遇,那麼必然有一方要讓路。但是讓這種路簡直太痛苦,先得把車從車轍裡面弄上來,顛一下,讓完了再下去,再顛一下。所以古代誰給誰讓路,確實是比較重要的事。藺相如給廉頗讓路,確實是非常能放得下架子。


我以前也對這句古語有所關注。

我不認同贊最多的,載流子女士的回答,那簡直是誤導群眾(不包括艦船技術部分)。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大意為:關起門來把車造好,當把車推出去的時候,與其他車的車輪印是吻合的。我特意查了「轍」的含義,意為車輪壓的痕迹。網上的大多翻譯只是泛指出了「與車轍相合」。

這裡載流子女士的回答不攻自破,車輪印都能吻合,說明已經存在了輪距的標準,而且能上路的車都能符合標準。這技術條件就不僅僅是某些大神能達到的了,而是很多能製造上路的車的工匠都能達到的。再者,她的語句前後矛盾。「這個成語真和標準化車距沒啥子關係,只是單純的形容人家技術高超而已…古代的階級制度對神馬階級用神馬寬度的車有著嚴格要求的。」這裡先說和標準化車距沒關係,後面說「有著嚴格要求」。嚴格要求就是所謂的標準。

在春秋末年就有了相關的技術要求著作《考工記》,它敘述的多是技術性的操作規程、技術規範。《考工記》中《輪人為輪》部分就詳細規定了車輪的各種技術要求以及經驗公式。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這裡的「一」、「同 」同義,就是「統一」。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出處對它做了註解。本句出自宋·朱熹《中庸或問》卷三:「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出處句中「蓋言其法之同」意為:這是因為有一定的規格、尺寸做標準的緣故。所以至少在朱熹的眼裡,「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稱讚了標準化的巧妙。

至於軌道(我為題主的「非分之想」埋單。。。),這裡有點考古發現資料。近來在河南南陽的山區里驚奇地發現有古代的「軌(鐵)路」。經碳14測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遺留。原理和現代鐵路無異,還是複線,只是不是用蒸汽機車牽引,而是用馬力拉動。專家們都驚嘆我國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經有如此先進的交通設施。這將是比兵馬俑更驚人的大發現。

(本圖並非文中所指鐵路,僅為配圖)

現在鐵路不是鐵鑄造的,而是軋制的鋼軌。秦始皇的「軌(鐵)路」當然也不是鐵鑄造的,而用木材鋪設。作軌道的木材質地堅硬,經過防腐處理,至今尚完好。不過枕木已經腐朽不堪,顯然沒有經過防腐處理,材質也不如軌道堅硬,但還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樣來。

路基夯築得非常結實,枕木就鋪設在路基上。專家認為枕木的材質比較軟,不僅是為了減少工程量,也不僅僅為了廣泛地開闢木材來源,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的。比較軟的枕木可以和夯築得非常堅硬的路基密切結合,從而使軌道平穩,車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穩地行駛。

現在凡是在鐵路的枕木上走過的人都明白:兩根枕木距離和人們的步子很不合適。一次跨一根顯得步子太小,跨兩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習慣。但是經過測量卻驚奇地發現,秦始皇的「軌路」,枕木之間的距離竟然正好和馬的步子合拍。馬匹一旦拉車到了軌道上,就不由自主地發生「自激振蕩」,不能不飛快奔跑,幾乎無法停留下來。那麼最後又是怎麼停下來的呢?專家們的意見是:一定還有專門的車站,在車站枕木之間有木材填充平整。馬在這兒喂得飽飽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車就能飛馳,馬不停蹄。到了下一車站,由於枕木之間已經填充平整,因此馬兒就可以逐漸減慢速度並停下來。換上另一匹吃飽休息好的馬,繼續飛馳前進。這樣就可以達到很快的速度。由於使用軌道,摩擦力大大減小,所以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貨物。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最最節省地使用馬力的方法,或者說是一種效率極高的方法。公認的速度至少應該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認為七百公里。這是比八百里加急還高一倍多的速度。無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龐大的帝國。並且經常動輒幾十萬人的大規模行動。

(還真尼瑪有啊。。。百度百科不如叫《奇聞大全》算了)

規定車轍的寬度可以細分為兩個方面(車轍即轍,轍上文中已提到釋義)。

第一個方面就是單條車轍的寬度,近似於車輪的寬度。《考工記》(上文提到)里就有相關具體要求,有下列十條:一是對車輪要用工具規尺進行認真的校準,使其外形為正圓形;否則輪子與地的接觸面就不可能盡量小,因而也就轉不快。二是輪子平面必須平正,可將輪子平放在同輪子同樣大的平整的圓盤上進行檢驗,看兩者彼此之間是否密合。三是要用懸線察看相對應的輻條是否筆直。四是要將輪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確定輪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五是要求同一輛車的兩個輪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樣。六是要求輪子的整體結構必須非常堅固。七是要求車轂的粗細、長短要適宜。要依據有利於轉動和穩定的原則,對不同用途的車輛可選用不同尺寸的轂。八是要求輪子的直徑要適中。太大,則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則馬拉起來很吃力。九是對軸的要求有三條:選材精良,堅固耐磨,轉動靈便。十是對整個車輪都必須選用堅實的木料等等。由此可見,當時的技術要求是很嚴格的,其考慮是十分周全細密而又符合科學原理的。

第二個方面就是兩條車轍的間距,即輪距。規定輪距是必要的,要不然怎麼實現「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說正經的,規定輪距也有一定意義。

戰國時期,各國道路寬窄不同,車輛種類繁多,車軌(意為兩條車輪的間距,即輪距)尺寸混亂。秦統一後修築了馳道、直道等統一規格的道路。為了保護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當於現在的138.6厘米。

在歐洲,輪距就是馬車兩匹馬屁股的間距。這個間距一直沿用到了電車和火車的時代。

1937年,國際鐵路協會做出規定:1435毫米的軌距(兩條鐵軌間距)為國際通用的標準軌距,1520毫米以上的軌距是寬軌,1067毫米以下的軌距算作窄軌。該組織之所以這樣規定,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紀念被譽為世界「鐵路之父」的英國人斯蒂芬森。早在1825年,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就研製出最原始的「運動」號蒸汽機,拉動了世界上第一列旅客列車,曾引起轟動。當時鐵路的軌距是4.85尺,這個尺寸來源於馬車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古代的戰車靠兩匹馬拉動,並排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車輪的制式,這個寬度就被定為4.85英尺,摺合成公制就是1435毫米。

《奇聞大全》里也有提到,以前的路都是土路,下雨之後,車在上面走會形成車轍,如果各個車的寬度相同,那麼正好都走在同樣的車轍里,馬在同一個地方走,非常方便,好走。年長一些的農村朋友應該都有這種經驗。

所以閉門造車,出而合轍,的確是描繪了標準化的好處,我們也不用太懷疑我國古代手工匠人巧奪天工的技巧。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參考資料:

馳道_百度百科

閉門造車之我見_百度文庫(我只看到這裡有「閉門造車,出門合轍」中轍的翻譯)

轍_詞語_成語_百度漢語

為什麼鐵軌的寬度是1435毫米_百度知道

考工記圖說.pdf_微盤下載 (只能放個下載鏈接了)

車軌_百度百科

中國古代車子的結構_百度文庫


(多圖慎入)這個成語真和標準化車距沒啥子關係,只是單純的形容人家技術高超而已…古代的階級制度對神馬階級用神馬寬度的車有著嚴格要求的。非要說標準化,也是人家這個流弊的機關大師已經具有了現代化標準~

給你舉個栗子就知道啦~

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年才有一艘航母,而且這艘喜大普奔的航母還是艘二手貨么?不是因為某些人傳的領導人體恤養航母太貴…說一句傷自尊的話,是我大天朝真TM不會造啊T^T

國內早就是世界造船大戶,但是高技術含量的一直比較欠缺,超過十萬噸的大型游輪就是其中一個。如果你是位喜愛郵輪周遊列國的就會崩潰的發展,在到處made in china,華人郵輪消費居世界首位的世界裡,居然木有一艘made in china的大噸位郵輪Σ( ° △ °|||)︴。

造船本身並不難,做大船也不難,但專業級的大船講究很多,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般國內的造船法都是塔式,也就是跟一座塔一樣,由下而上,先龍骨,船底慢慢往上堆…

但是效率更高,技術含量更高就是總段造船法,把一條船分成一截截的造,最後合起來。船頭船尾分幾段,同時造,效率高,但是合起來的時候誤差就得很精確,需要精確到毫米。

您想想,幾十米高的船體,合攏的時候差個十幾毫米以上都不行,勉強焊住了,那在受力上就有很大的問題,容易開裂,這俗稱開刀,得換板子了,而鋼板焊接的過程中是會受熱變形的,這無數塊鋼板變形的餘量都要計算在內,類似這樣些工藝細節就是我國需要追趕的,雖然努點力都能做到,但整體上的無數個追趕,加起來也就變得誤差比較大,所以現在看著國內生產總噸位大,技術含量卻沒有那麼高。貨輪那肚子都是空的,游輪裡面跟航母一樣複雜。給你幾張圖感受下,分別是航母、游輪和貨船:

航母

游輪

貨船(底下純粹是個大空倉,技術要求不高,也是我國船塢主產類型)

有人說看上去航母比貨輪鋼板用的薄,把船板弄的厚實點不就能減少誤差了么?

拜託,這是土豪行徑……美國是核動力航母,動力儲備充足所以不需要格外強調輕巧就用厚鋼板,而歐洲現在的實際情況跟我們更接近,包括美國其他非核動力的軍艦,都是薄鋼板居多……

可這種技術上的東西還是次要的,豪華游輪跟航母還有個類似的地方,就是船體建造並不是最複雜的,下水以後安裝船體內那些五花八門的設備跟系統,游輪上精細到每一點的裝修,航母上容不得半點出錯的管線,這稱為叫舾裝,舾裝才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中,如何管理協調工種、進度、還有安全作業、事故機制等等我們經驗並不充足,人家歐美研究這個東西幾十上百年,所以,遼寧號作為我國第一艘自個半舾裝的航母,能搞的那麼普天同慶……

所以,知道閉門造車還能出門合轍的大師有多麼流弊了吧,古人為了表達這種敬佩,不得已必須造個成語來展示自己的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崇敬之情~

PS:1不謝邀,這種問題找我個中醫幹嘛?這算是病急亂投醫么……

2以上內容大多為整理大哥書稿,俺真的只是位醫生,


閉門造車說的是假藥停大門緊閉謝不接客,專心被夢想窒息造法拉利電瓶車。

出門合轍說的是,假家幾口子立場堅定口徑一致,出門被問假藥停便說:「下周回國!」


上面那個大佬已經說得很具體了,我再加點料。

戰國時代諸侯貴族寶馬香車不多,主要是戰車,當時道路不多,戰車主要走野地,因此為了交通便利,各國的田壟的方向和寬度都有標準,為的就是戰車群可以在戰時迅速通過。

晉楚爭霸的時候,兩個大國就曾經武力逼迫附近的國家按照他們的標準修改田壟的方向和寬度,達到抗拒對方行進的作用,因為當時主要靠戰車打仗,當時的戰車又對路況很有要求,當時的路也不多,鬆軟平整的田地就是上好的路了,比如說楚國要打鄭國,從西南往東北行軍,逼迫鄭國把田壟方向也改為西南-東北,那麼晉國行軍方向是西北到東南,和鄭國田壟垂直,不能用戰車懟田壟,就只能走小路慢慢通過。。很多地方都不能行軍了,在攻城和野戰的時候會有很多不利,更多的也是尊嚴問題,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散騎兵主導戰場,也就沒這麼多鳥事了。

出門合轍大概就是這幾層意思,一層是合乎民用的規範,一層是有軍事的因素考慮在裡面,閉門造車出門合轍的意思現在來說,就是一個人刻苦的鑽研學問,不問世事,自己學自己的,學成以後出門也可以作為一個大學者,傳道授業解惑,受人尊敬,而不是說非要在外面拋頭露面,結交名流,與人辯論才可以成才。

字面意思就是,不用特地考察和實驗,只需要根據記載,就可以關上門造出一輛車,出了門也會合乎規範,可以行駛。

我覺得引申意思也可以解釋為社會發展緩慢?幾年不問世事出門後也可以肆意橫行?不至於落伍?


推薦閱讀:

古代人用的時辰
古代詩歌鑒賞失誤類型及真題試作
古代愛情名言大全
為什麼古人的人均壽命那麼低。?

TAG:交通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