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金字塔

http://www.hnby.com.cn 2004-11-16 14:29:16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到了洛陽城北的邙山,才知道這句話的分量。

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堪稱中國的「金字塔」群。劉秀、元宏等數十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班超、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城北這幾十里的土嶺上。至於一般富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今天的邙山土嶺上看不到松樹,唯有古墓冢上的雜草和荊棘在秋風中獵獵作響,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早已遠去的輝煌。

中國的金字塔群     

姚 偉

數十村莊 大肆盜墓

 

出洛陽向北,高低起伏、溝壑縱橫的邙山展現在視野中。驅車而上,記者開始在這千古名山上漫遊。洛陽人說「上了邙山不見山」,果然,呈現在眼前的是堆積著厚厚黃土層的土丘,這裡的地貌形態和黃土高原相似。邙山又名北芒、北邙,是崤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廣義的邙山西起三門峽,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200多公里。狹義的邙山,指的就是黃河與其支流洛河在洛陽市以北的分水嶺。

腳下的邙山既無巍峨陡峭之險,又無風光秀麗之美,甚至沒有多少樹木裝點,平緩的黃土嶺樸實而厚重。但這道普通的土嶺,卻歷來為史學界所重視,它是古都洛陽的北部屏障,歷史上很多戰爭發生在這裡,不少重大事件與邙山有關,尤其是邙山之上冢連冢,墓壓墓,古墓之多堪稱中國之最。所謂「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

我們的車離開柏油路,駛向偏遠的鄉間。道路時而在平緩的土嶺上蜿蜒,時而鑽入陡峭的溝底,貼著壁立的黃土崖向前。洛陽市考古專家黃明蘭對這裡的道路再熟悉不過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每個星期天,他都帶上兩個饅頭、兩根黃瓜,跨上他那輛沒閘自行車上邙山。十多年的時間裡,他走遍了邙山的山嶺和溝壑,走遍了邙山上所有的村莊,收集到大量史料和文物。這位70歲的老考古工作者告訴記者,邙山上都是黏土,一下雨,土就跟著水跑,慢慢就出現了一些幾十米深的溝。這一帶有燒溝、龐家溝等9條溝,都沖著白馬寺方向,當地人說是「九龍朝白馬」。夏天、秋天暴雨傾盆的時候,大水沖得溝塌崖崩,就會有古墓暴露,陪葬的陶器等被雨水沖刷而出。以前當地農民認為墓中的東西是不祥之物,拾到了不敢拿回家,都放在本村的廟裡。那個時候,這些古物沒人要,更沒人去墓中挖掘。

近代洛陽的盜墓活動,是由汴洛鐵路的修建引發的。考古專家趙振華曾專門研究洛陽盜墓史,對此最為清楚。

1905年,清政府向比利時一公司借款修築汴洛鐵路(現隴海鐵路的一部分),隨後又修建洛潼鐵路。鐵路通過邙山南麓,施工人員在就地取土時不斷挖出古墓。層出不窮的墓中陪葬陶器引起了在場外國技師的極大興趣,他們大量收集這些陶器並寄回歐美。這些古老的中國陶器在歐美市場受到極大關注,於是西方和中國古董商紛紛前來洛陽「重價求購」。商人們為了得到豐厚的利潤,「大索於邙洛之間」,持續40多年的大規模盜墓活動從此開始,洛陽古墓的噩夢也從此開始。

聽說墓里的東西能賣錢,邙山各村廟裡以前存放的古物,一夜之間沒了蹤影。但這時專門盜掘古墓的還不多,村民們只是把無意中發現的古物拿去換錢而已。鄭家凹村有農民在溝底刨樹根,挖出一古墓中的唐三彩五六件,抱到洛陽城賣給了北京來的古董商,得了錢回去繼續挖,結果在一個墓中挖出五六十件,賣了100多大洋。此後每逢大雨過後,成群的村民就扛著鋤頭,在溝里到處搜尋。

當時的中國經濟凋敝,國家混亂,很多貪圖暴利的人不再甘心於偶然間的發現,他們開始到處搜尋、挖掘古墓。邙山之上延續千年的幽靜從此被打破,「新聞」長了翅膀似的到處傳播:安架溝村民劉宗漢在自家地中挖掘古墓,挖出北魏元熙等三方墓誌,賣的錢比他的地還值錢;史家灣村民挖掘出古物多件,賣了一萬大洋……

「發財示範效應」之下,邙山上幾十個村莊互相效法,競挖古墓,視之為發財捷徑。大量的古冥器被從邙山地下挖了出來,流向北京、上海,再流向國外。北京琉璃廠是邙山出土古物的主要集散地。當時很多中國知識分子喜歡購買這些古物,如魯迅先生就曾在琉璃廠購買過洛陽出土的古物。據《魯迅日記》,1913年2月2日,「往琉璃廠,購得北邙所出冥器五具,銀六元……又獨角人面獸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但更多珍貴、精美的文物被外國人買走。著名學者羅振玉先生就曾遺憾地看著一個精美的銅造像被外國人買走。唯利是圖的商人們專門向有錢的外國人賣古董,所以「出土愈多,流向國外者愈多,如水之就壑」。這時候,邙山出土的古物數量已經很驚人了,羅振玉先生在1915年說:「古物之由中州運往商埠者,歲價恆數百萬。」

 

無數文物 流失海外

到上世紀20年代,墓中古物價格越來越高,盜掘之風隨之愈刮愈烈。邙山上以盜墓為生的,多達一萬多人。利益驅使之下,洛陽盜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來越精,大名鼎鼎的洛陽鏟就是這個時候發明的。

由於古墓年代久遠,很少保留有封土堆,在地面上已看不到任何痕迹了,要盜墓,找出古墓的準確位置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經常找墓,使盜墓者逐漸掌握了辨別各種土壤的技能。地面下的土都是一色的生土,如果發現有「花土」(土色不一),就說明這裡有人動過,很可能有古墓。最初,盜墓者用厚實銳利的鐵杴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鑒別杴頭帶出來的土,以此來找墓。這種方法很費力,鐵杴經常帶不上來土,也不能探得很深。

據趙振華調查,洛陽鏟的發明者是邙山南麓馬坡村的李鴨子。(圖1)

李因家境貧寒,以刨古墓為生。1923年,他到孟津縣趕集,見集上賣水煎包子的偃師馬溝村人正在搭棚子。馬溝村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在地上挖坑插棚桿,那鏟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就帶出不少土來。李鴨子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探墓肯定比鐵杴方便多了。於是他用紙貼著鏟子撕出一張圖樣,回家後找鐵匠琢磨著打造了一把。這種U形的鏟子每次能帶出三四寸深的土,如果把鏟子的柄接長,地下數米、十餘米的土都能被帶出地面。老練的盜墓者眼觀鼻聞手搓,從土的顏色、結構、包含物,就能知道地下有沒有墓葬,是什麼時代的,墓穴有多大。很快,洛陽鏟就在盜墓者手中傳開了,「隱身」地下多年的眾多古墓從此遭了殃。

1925年前後,洛陽四郊成立了民團、紅槍會等武裝組織。以這些武裝組織為後盾,當地惡霸開始驅使窮人在白天有組織地公開挖掘古墓。邙山上很多地方不再種地,專門挖墓。

邙山古墓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和臭名昭著的軍閥韓復榘有很大關係。

1927年,洛陽駐軍為搜刮財物,以籌措經費為名,勒令古玩商人交納20%的稅金,開了古玩業徵稅的先例。1928年,韓復榘佔據洛陽,接受古玩商高理財等人的建議,成立「古玩特稅局」,大量發行經營許可證性質的行貼,對買古物的人征20%的稅。於是挖墓這樣的小偷和強盜行為合法化了,盜掘買賣之風更趨嚴重。黃明蘭痛心地對記者說:「那時候邙山上盜墓的像趕會一樣,成群的人刨紅薯般挖古墓,賣包子的、賣羊肉湯的都跑到挖墓現場搭起棚子招徠生意。挖出來的玉器、銅器用籮筐裝,馬車拉,到底挖出來多少,誰也不知道。有人說,龐家溝挖出來的東西賣的錢如果換成元寶,可以把溝填滿。」幾年下來,邙山古墓已是「十墓九空,甚至十墓十空了」。後來韓復榘離開洛陽,古玩特稅局才隨之瓦解。

後來洛陽地方政府也曾發布公告,禁止挖掘古墓,但從來都是執行不力,公告如同一紙空文。

邙山古墓噩夢的終結是在1948年洛陽解放後。解放後,人民政府發布公告,嚴禁盜墓行為:「此種非法行為,既破壞歷代古迹,又損壞私人墓地,殊屬非是。本府特重申前令,今後任何私自挖刨墳塋行為,一律予以禁止,如有違反者,任何人均可檢舉報告或扭送政府,予以法辦不貸。」當時人民政府以崇高威信,讓沿襲了近半個世紀的盜墓惡習一朝終結,被折騰得滿身傷痕的邙山,終於擺脫了噩夢。但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邙山的傷痕永遠難以抹平。據黃明蘭研究,洛陽解放前出土了約5000方歷代墓誌,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誌計算,可知被盜掘古墓達5萬座之多;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計算,出土文物即達50萬件之巨?熏這50萬件文物中,95%都已流失海外。盜墓者進入墓室,取走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後,常把墓中可能更有價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貴的壁畫塗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在考古發掘中時有所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黃明蘭在邙山調查歷朝皇陵的時候,在邙山上走村串戶,發現不少文物散落在農民家裡。一些墓誌、西漢空心磚成了農民家裡的飯桌、台階,甚至被用來壘豬圈。「那時候老百姓忠厚,我跟他們宣傳政策,他們不要錢就給我了。小的墓誌我就在自行車上捆好了,自己馱回來;大的東西或者東西多的時候,我就找拖拉機運回來。」黃明蘭說起這些事情顯得很得意。就這樣,他為國家找回400多方墓誌、500多塊西漢空心磚。

 

邙山陵墓 十墓九空

遠遠望去,邙山上層層疊疊、巍巍壯觀的陵墓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埃及的金字塔。

邙山陵墓群年代久遠,數量眾多,規模壯觀,不可以稱之為中國的金字塔群嗎?

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麼?都是誰埋葬在這裡?

乘車從鄭州前往洛陽,將到洛陽的時候,高速路兩旁星羅棋布的大土堆特別引人注目。第一次見到這些大土堆的時候,我很困惑:這是什麼?農村常見的磚窯?不像!比磚窯大多了,又長滿了青草,大多是圓錐形或覆斗形,怎麼看也不像磚窯。可農田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大土堆?

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大土堆是古墓的封土堆,是邙山南麓舉世聞名的陵墓群。這些高大壯觀、古老神秘的陵墓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五代的幾十位帝王和數百位皇族、大臣,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兀立了上千年的時光。據說20世紀初的時候,這樣的封土堆有900多座,如今也還有300多座,最大者直徑100多米,高50餘米。這裡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也是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圖2)

這些陵墓的下面有什麼?都是誰埋葬在這裡?懷著極大的好奇心,記者決定采寫這篇文章。

在此後的多次邙山之行中,層層疊疊、巍巍壯觀的陵墓群越來越讓我感到神秘和不平凡。「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明代詩人薛(王加宣)的這首《北邙行》,真實反映了邙山古墓的歷史狀況。隨著朝代的更替,一般的墓冢不復存在。經歷千年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仍能兀立於邙山之上的,都是工程量極大的大墓冢。

孫順通先生在他的《家住孟津河》一書中,把這些陵墓群與埃及的金字塔相提並論,認為這些陵墓年代久遠,數量眾多,規模壯觀,可以說是中國的金字塔群。對這些陵墓了解越多,越覺得孫順通先生的話有道理。

這些陵墓不但有雄偉壯觀的封土堆,更有神秘莫測的地宮。已發掘墓葬的地宮形制巨大,一般用一塊塊巨大的方石和條石壘砌,頂用磚券。一座墓中所用石料往往多達數百立方米。

在上世紀80年代,北魏宣武帝景陵經國家批准後進行了科學發掘,該陵是我國目前挖掘開放的陵墓中時代最早的帝王陵。記者在洛陽市邙山鄉冢頭村看到,景陵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圓形陵墓,直徑110米,高20多米,看著像一座小山。50米長的斜坡式墓道寬寬敞敞,墓道的盡頭,是兩人高的巨大石門。石門之後的墓室有四五十平方米大小,圓錐形墓頂高達10多米,內壁塗成莊嚴而神秘的黑色。

據介紹,考古人員第一次進入墓室的時候,是從石門爬過來的,因為當時墓室中的淤土深達兩米多。淤土清理完畢後,墓室中基本空空如也。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大約開鑿於宋金年間的盜洞準確地打在石門內。盜洞邊發現有羊骨,推測是盜墓者出去後沒填塞盜洞,在陵上吃草的羊失足墜了下來。專家用墓室中殘存的碎片,現已復原出青瓷盤口龍柄壺、陶硯、殘石燈等十餘件文物。(圖5)

儘管體積巨大,但邙山上的這些陵墓被盜現象普遍嚴重。「無不亡之國,是無不掘之墓」。朝代更替之後,這些顯眼的墓葬便成為盜墓者的目標。邙山陵墓群的第一次浩劫是在東漢末年。董卓焚毀洛陽西竄時,派呂布大肆發掘皇帝及貴族陵墓,瘋狂掠奪其中的珍寶。後來孫堅打進洛陽,趕走呂布,才「平塞諸陵」。

除了這樣官方的公開挖掘外,更多的是盜掘。盜墓者為了掩人耳目,一般在大墓旁蓋房子作為掩護,從房子中挖掘地穴入墓。從外面看起來,沒人知道是在盜墓,但陵墓已被盜空了。在上世紀初洛陽興起的盜墓風中,這些高大的陵墓同樣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很多陵墓中的石頭都被盜掘一空。據考古專家黃明蘭介紹,這些古墓中的黃腸石,很多被用來鋪路、建房。明代東廠大太監黃錦家在白馬寺附近,他籌資修繕白馬寺時,從民間收集了大量的黃腸石。現在白馬寺的大門和接引殿的門道,都是用黃腸石修建的。如今邙山一帶的村子中,還可以見到這種從墓中盜挖出來的黃腸石。

如今這些陵墓從外表看仍高大巍峨,但地宮中可能已經全部被盜挖一空了。黃明蘭說,在修築焦枝鐵路時,他曾在邙山上住了半年,主持發掘了六座大墓冢,但「別說文物,石頭和磚都沒有了」。

 

黃土冢中 名人無數

邙山上的陵墓群歷經千年保存了下來,但這些陵墓都是誰的,卻難倒了眾多的研究者。黃明蘭先生告訴記者,能確定墓主的墓實在太少了。關於墓葬位置的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很少,墓碑又往往散失難以尋覓。在頻繁的戰亂中,墓主的後代往往流散各地。所以唐代的時候,已是「松柏半無主」了,金代的元好問更是感嘆「萬冢無人識」。現在要確定每座墓主人的身份,自然更是困難。(圖3)

清代乾隆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搞了一次「立碑運動」,在大大小小的陵墓前都豎起了石碑,刻上墓主人姓名。但龔松林急於求成,根本沒下足考證工夫,結果常常張冠李戴,鬧出不少笑話。經他這一搗亂,邙山古墓更是亂上加亂,再也弄不清楚了。

唐代名臣徐茂公遠征朝鮮半島時,將百濟國的扶余王帶回洛陽,據史書記載,扶余王后來葬在洛陽邙山。前幾年,有韓國人來洛陽尋找扶余王的墓葬。經人介紹,韓國人找到了最了解邙山古墓的黃明蘭。但黃明蘭只能說出扶余王墓的大致方位,沒法在遍地的陵墓中確定到底哪座墓屬於這位客死異鄉的國王。黃明蘭帶著韓國人在邙山尋找了一天,也沒什麼收穫。失望的韓國人只好在邙山上挖了幾棵青草帶走,聊以寄託哀思。

黃明蘭說,韓國人韌勁足,不甘心,後來又來了幾次,許下重獎,並表示誰要找到扶余王墓,將邀請他到韓國旅遊。雖然懸賞很有誘惑力,但也沒人敢答應下來,因為要在滿山的古墓中尋找扶余王墓,無異於大海撈針,實在是件出力難討好的事情。

儘管如此,由於有出土的墓碑佐證,還是有些墓葬能確定主人的身份。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黃明蘭走遍邙山收集資料,花了十多年工夫,寫出數篇論文,基本確定了推行漢化、促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的長陵。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項就是鮮卑人以洛陽為家,死後也要葬在洛陽,而第一個身體力行者就是他本人。公元499年,病死在征戰途中的孝文帝被葬在邙山。北魏宣武帝的景陵,與其父孝文帝之長陵遙遙相望。依首陽山而築的曹丕等人的墓葬也基本可以確定大致方位。

孟津平樂鎮一帶,有一字排開的三座大墓,當地人稱為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這應該是幾位東漢皇帝的陵墓。晉代詩人張載《七哀詩》中說:「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寫的應該就是這幾座墓。

有趣的是,在這幾座漢代皇帝陵東南幾里地,有劉備兒子劉禪的墓。蜀國滅亡後,投降的劉禪被押解到了洛陽,並被封為安樂公,軟禁在阿斗小城。一次劉禪和司馬昭一起飲酒,席間演奏蜀國音樂時,蜀國大臣無不動情傷懷,個個熱淚盈眶,只有劉禪嬉笑自若。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公元271年,劉禪死後葬在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從漢高祖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到劉禪的「樂不思蜀」,歷史似乎完成了一個循環。據說上世紀60年代,劉禪墓還有高7米、直徑15米的墓冢。後來農民澆地造成墓室坍塌,今已夷為平地。

邙山上埋葬的另一個亡國之君,是才華橫溢的南唐後主李煜。史書記載,亡國後的李煜不明不白地死在開封,「以王禮葬洛陽北邙山」。他的墓冢,大概在孟津縣朝陽鎮後李村、周寨村一帶。

在邙山上千古長眠的還有蘇秦。這位東周洛陽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合縱家,幾乎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他成功地遊說六國聯合抗秦,曾佩六國相印,使強秦不敢東窺函谷達15年。今洛陽老城東20公里,在漢魏故城東南的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張蘇寨,寨內一冢為蘇秦墓。

這裡長眠的還有呂不韋、樊噲、狄仁傑、唐僧等青史留名的人物。唐僧墓位於偃師緱氏鎮唐僧寺西北約200米處,墓冢呈覆斗形,周圍遍植桂樹,生機盎然。

 

邙山緣何 恁多古墓

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的眼裡,是絕好的風水寶地。

大批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葬於北邙,他們把他們所創造或目睹的輝煌也部分地帶入了墓葬。在這些各具特色的古墓間穿行,可以隱約看到洛陽城蒼涼遠去的輝煌。

《紅樓夢》中,黛玉因婚姻受挫,奄奄一息之時,寶玉的寡嫂李紈聞訊趕去照料,哀嘆道:「竟這樣小小年紀,就做了北邙山鄉女。」「北邙山鄉女」是對林黛玉生命之花即將凋謝的一個委婉說法,但也可以看出來,「北邙」已經成為葬地的代名詞。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話其實很晚才有。早在蘇杭成為魚米之鄉之前千年,邙山就已經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洛陽考古學者黃明蘭這話有道理,從漢代到唐代,洛陽北邙一帶一直是人們嚮往的長眠之地。「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還有數不清的異鄉、異國人,把邙山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終點。於是邙山上歷朝歷代的古墓冢連冢,墓壓墓。

關於邙山古墓之多,有很多誇張的說法。白居易有詩道:「洛陽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這是說邙山作為墓地由來已久。「黃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見冢累累,無地栽松樹。」 這是說邙山古墓密布。20世紀上半葉,洛陽之所以能出土那麼多古文物,正是因為數千年來一代代洛陽人在北邙留下了大批墓葬。

邙山腳下的洛陽,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非同尋常。在七大古都中(洛陽、西安、開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陽),洛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從四千多年前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起,曾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在累計1000多年的時間裡,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歷史上洛陽城建了毀,毀了再建,但經常是「城池雄偉,宮苑壯麗,為天下之冠」。繁榮的洛陽常常有數十萬人居住,最輝煌的時候城市居民超過百萬。

洛陽城外的邙山北帶黃河,南望伊闕,在古洛陽人的眼裡,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的北邙,地勢高,視野開闊,土層深厚,土壤密實,最適於挖掘墓穴。東漢皇陵又赫然兀立於邙山嶺上,所以這裡自然成為洛陽人嚮往的安葬之處。「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新墳高起白峨峨。」唐朝詩人張籍所看到的新墳,早已變成舊墓。「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王建的詩則告訴我們,唐代的邙山已然是「寸土寸金」。

據介紹,洛陽地區的墓葬有著明顯的特徵:一是時代蟬聯,自成體系。自龍山文化早期始,縱貫五千餘年的洛陽墓葬文化發展脈絡清晰,銜接有序,在中國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斷代分期的標尺作用。二是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墓主人身份等級差異較大。不僅有大量帝王之陵、將相勛臣之冢,而且還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刑徒的墳墓。其中經科學發掘的有伊川新城遺址龍山文化早期大墓、偃師二里頭夏代貴族墓、洛陽北窯西周貴族墓、中州路東周墓、燒溝漢墓、澗西晉墓、關林唐墓等。特別是兩漢、唐、宋、金、元時期的壁畫墓,富麗堂皇,宛若瓊庭畫閣,引人注目。三是分布廣泛,各代墓葬大都以洛陽都城為中心而相對集中,尤以邙山嶺上最為顯著。

1987年,洛陽人把考古發掘的20多座代表性墓葬,移葬到北邙冢頭村一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古墓博物館。走過這些各具特色的墓室,彷彿穿行在洛陽的千年歷史中,依稀能看到遠去的輝煌。

 

古墓記錄 古都輝煌

從鄭州走高速路到洛陽,一過鞏義,兩邊都是壁立如城牆的土山。這些土山「一道溝來一道梁」,一層層地似乎要把洛陽護衛起來。如今我們坐在飛馳的汽車上,沿著穿山而築的高速路,只用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從鄭州到達洛陽。但時光倒退到古代,這些縱橫交錯、重重疊疊的天然「長城」,卻是兵馬難以逾越的險隘。虎牢關(今滎陽境內)「鎖住」了一條路,是由東向西通往洛陽的唯一古道。

天造地設的洛陽屏障,不只是這被稱為邙山的綿延土山。這片古老的土地北有大河護衛,南有伊闕之險,西有崤山之固。用古人的話說就是:「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險阻,扶二崤之崇山。」「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

再宏觀一些看,地處河南的洛陽在整個中國位置適中,所以被古人稱為「天下之中」,在古代是天然的戰略要衝。直接稱洛陽為「天下之中」的是周公,他在陳述選擇洛陽地區興建成周時說:「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這方寶地的價值,其實在周公之前就被人認識到了,近年來洛陽地區先後發掘出的夏、商都城遺址,就是明證。《史記·封禪書》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區域,而洛陽以東土地平坦,沒有險阻可依,所以連接東西、貫通南北、有天然屏障保護的洛陽,自然成為極為重要的區域,成為交通、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成為天造地設的都城。

在今天的河洛地區,從偃師到洛陽市區幾十公里的地面上,夏都斟祁、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東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自東向西一字排開。「五都貫洛」的宏偉氣魄和都城遺址內外的無數珍寶,不僅在我國七大古都中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都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它為研究我國古代都城發展演變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洛陽在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最興盛時期城市人口超過百萬。生活於洛陽的歷代科學泰斗、鴻生巨儒、翰墨精英,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都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的四大發明也與洛陽息息相關。八卦在此發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經》,孔子問禮至此,三班?穴班彪、班固、班昭?雪在此修成《漢書》,司馬光在此編成《資治通鑒》,張衡在此發明渾天儀、地動儀等;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許慎的《說文解字》,歐陽修的《新唐書》等鴻篇巨製,也無一不得助於洛陽這塊沃土;東漢時「洛陽太學」學生逾3萬人,為當時世界之最; 晉人左思的《三都賦》名噪一時,曾使「洛陽紙貴」;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仨,程顥、程頤兄弟倆,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無不在此留下享譽九州的名篇;大詩人杜甫 、白居易、李賀、劉禹錫等,或生於此、長於此,或遊歷於此、終老於此,在此留下了多少千古絕唱。這些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人物,在邙山腳下的這個舞台上先後登場,他們活著時,是洛陽城光榮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死去後,大多歸葬邙山,用高大的墓冢記錄古都洛陽的輝煌。

保護古墓 未有盡期

20世紀上半葉,洛陽衰頹到了極點,人口不足10萬,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洛陽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第一拖拉機製造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等現代化工廠先後在洛陽興建。千古名城又有了興旺之象,但開發建設與文物保護的矛盾隨之出現。這些後來支撐起現代化洛陽城的大型企業,首先面臨選址的問題,因為洛陽地下幾乎處處有古墓。第一拖拉機製造廠最初選址於漢魏故城一帶,但在國家文物局干預下,後來放棄了。其後為了避開隋唐故城等遺址,第一拖拉機製造廠又先後數易其址,最終建在了文物古迹相對較少的澗西。應該說,建國之初,洛陽的城市布局是謹慎而合理的。

但後來在洛陽的建設中出現了一些有爭議的情形,比如洛陽玻璃廠進入隋唐故城的宮城區,至今仍被有的學者認為是洛陽城建史上最大的失策。

對抗和爭執在洛陽文物工作者與某些漠然的施工者中始終存在。黃明蘭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洛陽學習大慶經驗,用爆破法鑄樁建房。這辦法進度快,但只適合北大荒的大慶,卻絕對不適合古都洛陽。當時學大慶很時髦,沒人敢反對,但深知洛陽地下到處是寶的黃明蘭不得不站出來。「我們努力了三年,市裡才下文禁止在洛陽用爆破法施工!」

那時沒有文物法,黃明蘭等人只能到處跟人家說好話。「聽說哪兒要建房、要爆破,就連忙趕過去。有的地方已經鑽好了洞,放好了炸藥,我們只有求人家停下來!」有一次,在洛陽西工的一個工地上,黃明蘭說服人家取出了放好的炸藥。結果在這裡出土狩獵紋銅壺兩個,屬國家一級文物;編鐘一套,鉛俑兩個,也是國家一、二級文物。黃明蘭把施工者叫過來,讓他看:「如果你爆破了,這些都沒有了!價值連城啊!」

50多年來,配合城區建設,文物工作者在洛陽發掘了100餘處文化遺址、五大古都遺址和上萬座古代墓穴,出土了三四十萬件珍貴文物。(圖4)「有的時候,每天都要往庫房拉幾車。」黃明蘭說,他經手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玉器不計其數。有一次郊區西馮庄一老太太家打窯洞,挖出來銀瓦一個,重三四公斤,金磚11個,每個半公斤多。「我一個人跑去,把金磚銀瓦裝到小書包里交到了銀行。」

「那時候老百姓真忠厚,一宣傳政策,不要錢就給我們了,現在可不中了!」黃明蘭很感慨。這些年,洛陽盜掘古墓之風又有抬頭之勢,考古工作者對此憂慮不已。

在邙山上採訪的時候,有人告訴記者,秋莊稼旺盛的時候,很多人拿著洛陽鏟在地里找墓。這些人白天找了墓,晚上就來盜掘。

蘇健是位退休的文物工作者,如今他是洛陽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文物鑒定委員會成員,工作是給追回的被盜文物做鑒定。蘇健說,沒想到這工作很忙,每月都要去幾次。「有時候東西有幾汽車之多,我們要一件件鑒定、登記,去一回忙活幾天!」

蘇健說,雖然有邙山古墓「十墓九空」的說法,但有的地方還有成片的墓沒被盜過,就是被盜過的也可能沒被盜凈。所以對古墓的保護在洛陽仍是一件任務重、意義大、困難多的工作,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推薦閱讀:

「世界三大無用の長物」是什麼意思?
金字塔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別說石頭大不好運又沒縫那些的~?
為什麼佐塞爾金字塔要設計13道假門?
重大突破!胡夫金字塔內發現神秘空洞,能放下一架客機
埃及金字塔真的是近代才有的嗎?

TAG:中國 | 金字塔 |